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 | 顾晓阳:支教半年, 我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新三届 2021-04-2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野事野史 Author 顾晓阳


作家简历

本文作者


顾晓阳,作家、导演。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1987年赴日本留学,1990年移居美国。作品有《洛杉矶蜂鸟》等,冯小刚电影《不见不散》编剧,电视剧《花开也有声》导演。


原题
支教半年我引起一场
不大不小的风波



作者:顾晓阳


01

黄麓师范在安徽巢湖市黄麓镇的洪家疃村。这个村是张治中的老家。张父是村中篾匠。张治中十几岁外出闯荡,发迹以后,回乡创办了这所学校。据说当年是与南京晓庄师范齐名的乡村师范。

我们文联系统八个人,作为中央讲师团成员,在1985年8月暑假中来到这里。组长老段,三十多岁,党员,是文联某单位的科长。我和老汪是副组长,“民主人士”。老汪在我们当中岁数最大,四十多了。其他人有作协的、音协的、舞协的等,都和我年纪相仿,二十几岁,其中两位女性。

我教的班是一个乡村教师进修班,学生年纪轻,应该都是代课老师,身份还是农民。开学第一天,我申明上我的课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可以看课外书。我教语文,有教材,第一篇课文,是个名人写的散文,内容记不住了,满篇空浮的辞藻和虚矫的抒情,没一句实在话。我一看就来气。所以,我用了一节课来分析批评这篇课文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这样写文章。课堂里轰动了,学生们从来没见过把课文当反面教材的。

学校的师生本来对北京来的这些人就好奇,开学后又出了我这么个另类授课——模拟我所批评的“共和国文体”的调调来形容,“犹如一阵春风吹皱了池水”,校内微微起了波澜。我听过老段的课,谈古论今天马行空,信息量密集,把同学都听傻了。学校里有了关于我们的种种传闻,老段的父亲是个有名的老少将这样的八卦也传出去了。

学校里青年教师多,都是这几年新毕业的大学生,跟我们关系很好,经常来往。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强,虽然分配在偏僻的乡村师范,心都在远处,密切关注着大千世界的动向。唐德刚这个名字,我就是听童老师第一次说起的,印象很深。唐是安徽人,来安徽师范大学讲过学,记得童说:唐德刚讲,在国内批胡适的时候,胡适在海外把每一篇批判文章都读了,常对唐德刚说,“大陆又发表了一篇批判我的文章”。

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也很密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师生中爱写诗的人特别特别多。当时朋友间通信可以说是一种风俗,记得我给顾城的信里说:你有时间的话来我们这里玩儿吧,这儿的诗人比蚊子还多!

黄麓师范校门,拍摄年代不详,不是1980年代的样子了

学校位在村中,很偏僻,每天只有一班车到黄麓镇,从黄麓镇再换车去合肥。当时村子和镇上都很穷。学校刚盖好一座二层宿舍楼,分给我们每人一间,房间宽敞,有一张大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住得不错。但打开水,要走很远去锅炉房;生活用水也要走很远在井里汲水。

我们过得很快活,在我还有一种度假的感觉。校园外有一个水塘,在二楼我们的房间就能看到,水碧绿,很干净。刚来的时候,我和影协的刘林跳到里面去游泳,因为四野无人,我们都光着屁股游(女生不住这个楼)。但这事还是让人看见了,后来校长很客气地对我说,水塘水太深出了事不好交代。我们就再没去过。

老段个子不高,腿稍短,留撇小胡子,又成熟又简单。他很爱谈性,会背诵全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什么情境下因应哪几句诗,张嘴就来,自然天成。当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三绝”,背十四行诗是一绝,另外两绝现在忘了。他也很热衷给我们几个生瓜蛋子传授经验。我们则经常拿他的岁数开玩笑。锅炉房的水龙头不好用,有时滴滴答答往外流水,逢到这种情况,刘林就说:“这怎么跟老段撒尿似的啊。”

校门外有一个农民开的饭馆,很简陋,但食材新鲜,味道也不错。我们想换口味大吃一顿的时候,就在早晨先去预订,“老板,中午给我们准备些东西,来只鸡,还有黄鳝、田鸡,其他看着给搭配吧。”全是现杀现宰。中午下了课,大家又吃又喝,言笑晏晏,一团和气。
 
02

为了丰富同学的业余生活(学生老师都住校),我们还真动了脑子,决定先搞几个兴趣小组:音协小来是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组织合唱团;阿农会拉小提琴,开个学琴班;我办文学班……热情挺高,校长很支持。

一天晚饭后,两个学生会的干部敲开我的门,“顾老师,给我们开讲座去吧。”“什么讲座?”“今天晚上的讲座啊,已经通知了。”“可没通知我啊!讲什么?”“什么都行。”“我没准备呀!”“同学都到了。”老段说:“咳你就去吧,学生这么热情。”“我不知道讲什么呀!”刘林阿农也劝,硬把我推出门。这是我们第一次搞活动,老段等一起去助阵,刘林还提上暖瓶给我倒开水。

一进礼堂,连窗台上都坐满了人,好多青年教师也来了。我说我被临时通知没准备,只能是座谈了,大家想聊什么,传纸条吧?

刚开始还平平稳稳,没出格儿。后来收到一张条子,问我对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怎么看?我批评了这个电影。正巧前一天在青年报上看到一篇报道,12个战士在最近的一场战斗中全部牺牲,配图是这12个青年在战役开始前,记者给拍的合影,个个都漂亮、个个笑容灿烂,有的还有妻子。我强调了生命的价值,历数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这么一说就刹不住了。

后来揭发我的另一大错误言论是全盘西化。我将日本明治维新和清国洋务运动进行比较,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在制度和文化上做根本改造。其实这些都是当时文化界讨论的热点,但可能不像今天这么普及,所以很多人听了感到新鲜。会场气氛特别热烈。刘林说我喝了整整两暖瓶开水。

结束后,刘林阿农等都说我讲得好。刘林说:“你讲到清廷腐烂甲午战败时,我眼泪差点儿下来。”老段开玩笑说:“你现在成了学生的思想领袖了……如果你振臂一呼,黄麓师范的一半学生都会跟你上山打游击。”
 
03

另一位副组长老汪,原来就跟我认识,在这8人当中他也只有我一个熟人。他岁数最大,不会笑,跟其他人也没什么共同话题。倒不是生性寡言,他其实挺爱说的,但他的话别人一般接不上,比如他说王致和臭豆腐是他们家的,这话怎么接?从此我们每月有臭豆腐吃了?何况他又不姓王。

有一次去合肥,在长途车上我俩坐一起。他忽然没头没脑地骂起老段来,说了一大堆鸡毛蒜皮的小事。最后的意思是:让我和他联合起来,把老段拱倒!我才最适合当组长,他来辅助我。

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嘛!推我当组长?这种拉拢和挑拨的手段,简直是幼稚园级别的。

我说:你四十多了,来这鬼地方辛苦一年,为什么?不就为入党吗?咱们这些人里只有老段是在党的,到时候就是他一句话的事儿。你应该跟他搞好关系。其他人,没一个愿意跟你竞争,将来搞评议的话,我们群众肯定会一致推荐你。这不就成了嘛!你拱倒老段有什么意义呀?

他说:我这人,对歪风邪气就是看不惯!

我警告他:我来支教,就是玩儿来了。咱们8个人相处不错,不容易。我希望这一年大家都高高兴兴的,别闹矛盾。除了我和刘林阿农,你们都不是一个单位的,没有利害关系,一年后各奔东西,也犯不上闹矛盾。老段对你没有任何威胁,只会对你有好处,你可不能把咱们内部搞得鸡飞狗跳的。

他愤而不语。

我开讲座那天,老汪没在学校,请假外出了。估计他那时已在草拟揭发信,当然主要是揭发老段。回校后听到我的讲座内容,把我也给捎上了。信直寄最高层,最高层批给中办王兆国,王直接抓,命安徽讲师团领导和文联领导调查处理。

他揭发的老段的事情,实在太过零碎,什么说下流话啦、给女生起外号之类的。领导看到我的讲座内容,可就不一样了,是政治问题、思想意识问题,高度重视。我成了主要目标。

安徽讲师团总团有一个团长、两个副团长,都是大机关的司局长。团长先到我们黄麓师范来了一趟,他很会作人,嘻嘻哈哈的。吃了晚饭,在我们宿舍二楼的宽大晒台上,跟我们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艺术谈家常,说话幽默,常把我们逗得大笑。对于他来此的目的,一个字没提,就跟没这回事一样。第二天大家一团和气地送他离开。

没几天,两个副团长又坐吉普车来了。其中一个跟我们打了招呼,遛了一圈儿,坐上吉普走了,剩下另一个副团长住下来。这个人太简单了,一上来就把自己摆到我们的对立面,气势汹汹,说话也直。他跟我谈,我当然是把他怼回去。跟别人谈,让他们揭发我,谁都不配合,强调我们这个集体一直很和睦,老汪是个神经病。大家对他很冷淡,他住在我们的二楼宿舍,问喝水洗脸怎么办?我们拿出暖瓶和水桶,告诉他打水的地方在哪儿,但没一个人说帮他去打。一个局长,换了别的地方,哪用得着操心这个?薄暮之中,看着他孤零零提着大水桶走下山坡小路,真觉得他没那两位团长会当官。

04

在黄麓师范这种小地方,一听说中央下了批示,是很恐怖的。学校的气氛骤然一变,校长我们也见不到了;有些老师也不敢接触我们;学生中,则能感到无形的压抑和低沉。原来校园里那种亲切融洽的局面不复存在。

老汪在师生中到处散播,说顾晓阳写了检查,要受处分。他在两个班讲课时,有三节课都在说我的坏话,批判我在讲座上的观点。学生们强烈不满,当时就有人给他递纸条表示抗议。课后,学生向刘林一一做了汇报。

他还在我们内部挑拨,但始终孤立。他对小崔说:“小顾对你有意见。”小崔回答:“不管他对我有什么意见,我也认为他好。”

一天,我从教室里出来,忽然跟过来一群学生,我都不认识。他们说:“顾老师,你的讲座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你讲得好!”“顾老师,我们支持你!”我谢了他们。他们围着我久久不散。

晚饭后我们散步,迎面走过来一个同学,与我交会时,往我手里塞了张纸条。我在路灯下展看,也是写“顾老师我们支持你!”匿名,我连他的模样都没看清。

有一天晚上,学校的青年教师黄老师来我的宿舍访问,看样子是有话要说,可没等说,又来了两个学生,要跟我请教社会和人生问题。我开玩笑说这么大问题我哪儿懂啊!可他们不走,我看实际上是来慰问我的。黄老师一看,先告辞了。

后来刘林告诉我:黄老师去了他那儿,向他说明找我的原因。原来,当初老汪曾向他询问我讲座的情况,他不知有诈,说了许多,还表示有的观点他不同意。出了揭发信事件以后,他觉得自己被老汪利用了,十分气愤。他想对我解释一下,并强调说我的大部分观点他都赞成。

我们刚来时,曾到合肥去玩儿。在包河公园,有一溜人蹲在那儿摆摊算命。我花五块钱算了一卦。那位先生三十多岁,像个农民,没文化,说我命好就是将来“入党提干”。他让我摘下墨镜,说:“你印堂发暗,时运不佳啊!半个月内须防小人。”我当时心里暗笑:我是主动报名来的,又不是发配充军、劳动改造,有什么不佳的?我们这些人都是临时组合,没有利害关系,有小人又怎样?——没想到,真被这位农民说中了!他还说了一些我的其它事,有过去有未来,全部应验。

包河公园

第一波处理结果出来了:老段老汪全部调离黄师,老段去肥东,老汪去皖南。

后来,我和阿农还去肥东看过“段三绝”。
 
05

一天晚上,我从合肥回来。长途车是开到学校校园里的,天很黑,下着雪。我下了车,忽然看见屋檐下站着两个人:一个是我们影协的机关党委副书记张阿姨(平时大家好像叫她“老张”,为行文方便写阿姨),一个是电影出版社的中年女编辑(也许是主任,忘了)。我很惊讶。她俩对我满面笑容,说专门从北京来看我们。“这么冷,怎么不在屋里呆着?”“等你呀!”

影协来讲师团的是阿农、刘林和我,他俩一个是出版社的,一个是《大众电影》的。张阿姨把我们仨召集到一块儿,特意给我们带来了一只烧鸡,让我们吃,嘘寒问暖,说来到这儿才知道条件这么艰苦,真是辛苦你们了!吃完聊完,鼓励一番。第二天一早她俩就回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们此次来,是奉文联之命,把我带回北京的。就是说,对我的处理方案是取消讲师团资格,发回原单位处理。结果两位没执行,回去后,还汇报说我们那里很艰苦、很不容易,被文联领导骂了一顿。

不久,中直机关党委直接给我个人发来一封电报,很简短,调我回影协工作。

我其实早就归心似箭了,原是兴冲冲而来,把这儿当世外桃源,岂料一根搅屎棍,给搅得乌烟瘴气,还在这鬼地方干嘛呢?但是这样回去,等于承认了错误,心大不甘,必须斗一斗才行。我们仨在一起商量,我说我回去是回去,但要找他们讲理,讲完理再回来,绝不认错。阿农和刘林都赞成,而且做了个决定,他俩跟我一起回,不惜代价,到北京为我申辩。我坚决不答应,说本来没你们俩的事,没必要卷进来。可他们主意已定,固执不变。真是太仗义了!感念至今。
 
06

学校开往黄麓镇的长途车,每天早晨6点发车。我们5点起床,简单洗漱,背个书包就走。从我们宿舍到学校前面的广场,有好长一段路。冬天,很冷,也很黑。走近广场,我愣住了:黑压压的一片人群,沉默地站在广场上,为我送行。

我们班的班长告诉我:班里的几十个同学都来了。更多的是我不认识的学生。没有人召集,一传十十传百,自发聚集到这里。黑暗中,没有人说话,也没人走动,安静得有些可怕。

我们上了车,人群围在车下。乡村长途车没准点儿,足足等了一个小时。当天降温,冷风嗖嗖。我几次让他们回去,谁也不动。司机终于来了,发动了汽车。学生们一下子拥了过来,挤到车窗下跟我握手。车刚一动,忽然响起了鞭炮声,原来他们在车前车后挂上了响鞭,噼里啪啦像打机关枪。鞭炮释放了大家的情绪,广场上一片呼喊:“顾老师,我们支持你!”“顾老师,一路平安!”我禁不住泪眼模糊。阿农在我旁边说:“晓阳啊,你就是将来挨了处分,或者比处分还厉害,有了今天这一幕,你也值了。”

我从车窗探出身,朝人群挥手。嗓子眼儿堵,不敢发声。
 
送君送到大树下
心里几多知心话
死里逃生闹革命
枪林弹雨把敌杀 

电影《怒潮》

《送别》这首歌的音乐,放在这个场景挺合适;这段歌词,放在这里也挺合适。我本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就是嘴巴没有把门儿的,祸从口出,竟把我逼向“死里逃生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的意境里去了。好端端一个局面,不旋踵弄糟到这种地步,没有一点点是我的错。

天已经微亮,再看一眼黄麓师范简陋的校舍、校园外朦朦胧胧的山丘。车出校门就是黄土路,颠颠簸簸像蜗牛似地爬动,熄了三四次火。送别的人群一直跟在车后,也就帮助推了三四次车。本来肃穆悲情的气氛在推到高潮时,应该一脚油门,绝尘而去;无奈车不争气、路不争气,把情绪给弄疲沓了,让结尾略带喜感。这就叫“关键时刻掉链子”。

最后一次打着火后,我离开了洪家疃。
 
07

我们编辑部共十几个编辑,大多是中老年,只有我和夏虹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我刚来一年,夏虹比我早些。领导很希望有年轻人给杂志带来活力,因此把我们俩当骨干用。我辜负了领导的期望。

北京各国家机关抽调干部,到边远地区支教,是胡耀邦首倡。主编老秦在编辑部传达时,抱着例行公事的态度。因为影协机关有三百多人,而我们编辑部最缺人手,即使分派指标,也轮不到我们。况且好好的北京城住着,谁愿意往外跑?

可是在散会时,我站起来说要报名。老秦十分意外,脸色都变了,他不愿意从我们编辑部出人。其他人也都意外,因为看我这副样子,平时玩世不恭,既不想入党也不想当官,分房更没我什么事儿,怎么会争着去抢这份苦差事?

一年前我刚来时,领导对我特别好,找我谈申请入党的事。我连连摇头,说不成不成,这可是原则问题,绝对不成!于是影协流传说《电影艺术》调进来一个“现代派”。有人对我挺好奇。这次我报名支教,又在影协引起小轰动,艺术研究室主任陈剑雨(后来电影《红高粱》的编剧)说我:“你还是挺传统的嘛!”

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觉得在北京呆着没劲,想换个地方玩玩儿。当时全民经商大潮已经涌起,每个朋友小本子上都记载着一打以上的大买卖,见了面就是交流贸易信息。我那时候来往的朋友既多且杂,路子比现在野多了,成天为空头买卖谈得口干舌燥,还挺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就厌倦了,嫌北京太热闹。那时多数人都没有电话,来访从不预约,我家从早到晚人不断,半夜都有人站在胡同里喊开门。因此,有这么一个机会离开北京,正好可以躲个清净。

我去安徽时,带了一箱子书(我妈当年下干校时打的大木箱)。根据日记,到黄师头一个星期,就寄出三十多封信。写信是清理头脑、治疗心理问题的好办法,是与他人进行深度交流的好工具、好形式,现在已近灭绝。我和多多通信最频繁、谈得最深,他的信是满纸珠玉,一腔孤愤。当时他34岁,以今天来看,还是嫩得掐出水的花样年华。北岛在西德,多多告诉我,他回国后听说我去了安徽,“十分震惊”。不久马高明到合肥出差,特意来黄师看我,北岛托他送我一盒从德国带回的古典音乐磁带,本来还有一个高级打火机,没出北京就被人“劫”走了。

1980年代的诗人多多(左二)和马高明(左三)

我在黄师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心非常静。宿舍的后窗外是一片打谷场,场上堆着印象派绘画中那样的干草垛。水牛追逐而来,绕垛三匝,追逐而去,发乎情,不止乎礼。黑脊背的老汉赶着白鹅走过,鹅们大摇大摆,伸长脖子能看见我。远处,就是我和刘林游过泳的池塘。池塘后面层层山丘。书桌摆在后窗下,我每天坐在桌前看书、写作、备课、批作业,井井有条。

可惜,好景不长。

08

回到北京是12月底。张阿姨说过完元旦,苏云同志听我汇报。

到了那天,我走进会议室,只见长条大会议桌后,坐着七八个领导,中间是全国影协副主席、常务书记苏云,他两旁有丁书记、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大众电影》的社长等,我们主编老秦坐在边上,很沉重的样子。长条桌的另一面,只放一把椅子,是给我坐的。

一看这阵势,像审判啊!兴师动众来了这么多头头。我把心一横,豁出去了,死不认错。虽然影协很好,领导对我也一直宽容,可要硬逼我检讨,那我也只好对不住了。

老秦说:“晓阳,坐。你把情况谈一谈吧。”

我开始说了,从入校开始讲起,刚讲到为什么办讲座,苏云把手一挥,打断我说:

 “你不用说了!那些话,别说你没说过,就是说了,也没关系!年轻人,思想活跃,说些错话,办些错事,没什么了不起!”他指指身旁的丁书记和另一位(我忘了是谁了),“老丁,老×,年轻的时候不都打过右哌吗?都是过来人。你回去好好工作,不要有思想负担……”

就这么简简单单几句话,问题解决了!我看到所有的人、尤其是老秦,大松了一口气,脸色开朗起来。我自己则差点儿泪目。还没等我感激涕零说点儿什么,散会了,前后不到十分钟。

苏云与夫人向隽殊

苏云,山西陵川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长年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厂长。向隽殊,著名配音演员。

真是太出乎我意料了!

张阿姨见到我笑眯眯的。这是个大好人,她有精彩的人生故事,有机会另表。我问她中直那边怎么办?她说:“你去呀,去找他们谈谈。”

第二天我去了中直。接待我的一个是组织部副部长、一个是年轻的处长。他们主要是听。我滔滔不绝,把我们在那里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叙述一遍,同时对安徽团领导的作风和方法也提出意见。他们态度很好,没有反驳我,更没有批评训斥。

最后,我要求马上返回学校,继续未完成的工作。这他们可就不答应了,说安徽你就不要回啦,在影协安心上班吧。我说我的班一直是我授课,快期末考试了,如果我不参与出考题,会影响学生的成绩。他们劝我放心。

到午饭时间了,二位表示谈话可以结束了。我说你们答应我回安徽就行,否则还得谈。他们说我们再研究研究,你跟我们一起到食堂吃饭吧?我说谢谢不用了,你们也先别去吃,谈完再去。他们都笑,拿起食具往外走。我拦着。他们拍着我肩膀,笑着把我送出门。

回到影协找张阿姨,想汇报谈话情况。我还没开口,她就给我竖大拇指:“说得好!说得好!”“什么说得好?”“你在中直说得好。”“您都知道了?”张阿姨笑着说:“你在中直谈的时候,那不是个套间吗?文联组织部的副部长就在里屋一直听着哪!你刚走他就给我打电话了,说你谈得不错……这可不容易啊!本来文联一直是批我的,对影协有意见,说我们包庇你。这回他也说不错,那就没事儿啦。”“可我还想回学校呢。”“你这个晓阳啊,哈哈哈,学校就别去了。”

好吧,张阿姨开口说不去,那就不去了。其实这么一折腾,我也真不想去了。北京多好啊!

后来听说中直和文联有个结论,说我在讲座中的某些话是场合不当,但不是政治问题。这应该算是个相当宽大的结论。从此这件事再没人提起。

影协对我真是做到了家,在评选1985年度先进工作者时,我也榜上有名,并奖励150元奖金。这是我平生获得的唯一一个荣誉。

我惹了那么大麻烦,不仅没批评过一句,还给我以表彰,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还能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领导们呢?
 
09

老段结束讲师团工作后,来影协找过我一次,互道契阔。他还是那么不温不火的,一笑,小胡子微微翘起,又坏又可爱。他在计划拍摄纪录片。他是“老三届”的,经的事儿多了,这点小风波,对他没有丝毫影响。近年网上发布的红色活动中,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去年北京清理环境,微信上流传一段视频,是北京远郊山区拆除违建,村中居民与清理人员对峙的场面:一个小老头儿站在一排盾牌前,大呼:“你们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呀?我们老百姓过得好好儿的,为什么要拆!……抗战期间,我父亲是这儿的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你们就不能为老百姓想想吗?”画面是个大全景,人太小看不清,但一听嗓音就知道是“段三绝”。

现在的老段(左一)

刘林升官了,提拔为主任。阿农研究电影音乐,出了专著。

伪“王致和臭豆腐”,继续对歪风邪气看不惯。回北京后,他那犀利的目光又瞄上了文联主持工作的部级大干部,给中央寄出重磅揭发信,揭发这位领导访问日本期间腐化堕落。据说,证据只是一张领导在日本与艺伎拍的照片,其他全是捕风捉影。大概当时高层对艺伎与妓女的区别不甚了然,这回还真把领导给告倒了。当初,这位领导看了他揭发我的信,曾给影协施压让严肃处理我。没想到,还是同一个人写的揭发信,却把领导本人整了下去。真够荒诞。

当然老汪在文联系统是别想再混了,灰溜溜调到了其它单位。

老汪这个人是某一类典型。“文革”开始时,他已参加工作,是个成年人,经历了整个运动。从此后,他似乎就患上了“运动后遗症”,以揭发别人为终身职志,走到哪儿揭到哪儿,不揭出点儿什么,浑身难受。更要命的,是他从揭发中并未能攫取到什么个人利益,而异化为为揭发而揭发。用伯恩斯坦的话说,“目的是没有的,运动就是一切。”我感觉他并不是对哪个具体的人(包括我)有什么恶意;但也可说,只要是人,他都有恶意。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人格。

我回北京一年多后,有一天编辑部开全体会议。正开着,门被推出一条缝,一颗陌生年轻人的脑袋伸进来,沿室内转了一圈,转到我,停住了,“顾老师,你好!”见我发愣,又说:“我是黄师的学生,来看你来了。”我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我不认识他,连模样也没有印象。他说他是某某村的,毕业后跟同乡一起做生意,好像是做石材。这回来北京出差,特意来看望我。我离开黄师一年多了,跟他什么关系也没有,他还一直惦记我,我很感动,也很欣慰。

近年在网上浏览黄麓师范的信息,见新楼簇起,与昔日面目全非。在一篇介绍学校今昔的文章中,把我也编入了校友名列,我感到很荣幸。

顾晓阳专题

顾晓阳:新儿女英雄传
顾晓阳:我的1976,
大地震、国丧、粉碎"四人帮"
顾晓阳:我们的今天得益于他们的昨天
顾晓阳:新生代诗人的锦绣年华
顾晓阳:顾城最后的日子
顾晓阳:洛杉矶的家被盗,
阿城哥几个成了福尔摩斯
顾晓阳:洛杉矶,乡愁变成数码的
顾晓阳:先锋小说家马原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80年代

曲啸教授的心理是怎么崩溃的?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由头与夭折

陈原:人民日报正名崔健《一无所有》
刘瑜:我的早恋,就和崔健有关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徐庆全:从 "万岁" 到 "您好"意蕴深远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西川:精英登场,从北大出来那一代人

于慈江:回望诗的80年代兼谈诗人海子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演讲
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新三届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
查建英:那的确是一个浪漫时代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清华"青椒"人人想出国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顾晓阳:混在北京的美国好友老康
钟金虎:成都为西哈努克办国际舞会
王蒙:人生历练,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