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徐惠风:收音机学英语被诬“听敌台”,我被关禁闭

徐惠风 新三届 2022-05-22



 作者简历

徐惠风,1957年出生于湖南省临湘县,1975年高中毕业下放本县农场,1979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英语科,在中学执教四年,198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年代末起在广东一报社工作至退休。


原题
福祸相倚收音机
——忆述1970年代末的高考经历




作者:徐惠风



今年是我下放农村当知识青年46周年,我的高考经历就是在知青岁月中度过的。我生性愚笨,考了3次才终于“跳农门”,而且其中一次与收音机有关,可谓与“机”福祸相倚。


湖南省临湘县中山湖农场,是一个以知青为主体的国营农场。1975年盛夏,我高中毕业下乡来此时,全农场有知青约一两百人。两年后的1977年冬,中国恢复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我们农场有一二十人跃跃欲试,其中5人入围,最后仅一人录取,而且那唯一的一位报考的是理科,却阴差阳错地被录进典型文科类的岳阳师专中文科,可见当时国家求贤若渴之急切。我一直喜欢文科而数学成绩不好,被它把总分拉得太低,所以这次连“五类分子”都不是。


文图无关


第二年仍要高考,我改变策略“投机取巧”:改报纯文科为考英语,因为那个年代考外语类数学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正如考艺术类对外语的要求。于是,我向当中小学老师的父母亲死缠硬磨,让家里节衣缩食咬牙拿出半个月工资,给我买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学英语。


田间地头,我在农场干农活时,就把那收音机装在口袋里,边务农边收听中央及湖南、湖北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讲座节目。甚至有一次,我挑一担牛粪下田不慎摔倒在田坎,有热心人士关切地问我不要紧吧。我微笑着没把这点小“摔”当回事,但随身传出收音机里的英语声却让别人当了回大事。


正如千个观众有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人或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队知青及对我们进行“再教育”的贫下中农聊将此事当做“美谈”,说我辛苦干活还不放弃学英语:但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的农场干部却对此高度警惕,从中悟出了“阶级斗争新动向”,“上纲上线”地说我是“收听敌台”,因此我被叫到农场场部关禁闭写反省。



那已是1978年春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一年多。可春风难度农门关,我们那农场对“四人帮”的余毒似乎还没大肃清。我写“反省”申辩用收音机听的是国内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讲座而非国外的敌台,农场那干部先撇下我收听的是何电台不谈,直接指责我的“反省”上端没有引用毛主席语录。我随手拿来一份《人民日报》辩称:“四人帮”时期党报每天头版报眼上都有一条毛主席语录,现在已去掉了这样的形式主义,我没引用是紧跟目前的大好形势。


我的知青农友廖贤平当时在农场当电影放映员,以他的电学知识为我辩解:徐的收音机只能收听国内的中波收不到国外的短波。他也被训斥阶级觉悟不高。



1978年夏,我还是参加了高考,意料之中地名落孙山。好在我们农场有3位考上了,一位考的是中师,一位是本科,廖贤平则于当年底被补录进了郴州医专。他颇有才气和志气,后来继续攻读湖南医学院(现并入中南大学)硕士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曾任广东武警医院院长。


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即1979年春,我对考英语仍依依不舍。为洗清农场干部抓住收音机给我安的罪名,我跑到临湘县公安局“投案自首”。该局民警笑着打发我走了:我们不需调查你是否真的收听了,这都什么年代了,哪有什么“收听敌台”罪呀!



我这才无“敌”一身轻,由我父亲争取插进临湘一中,安安心心地补习了两个月,通过是年7月7、8、9日三天的考场拼搏,总分上了重点大学分数线。或因不自量力好高骛远,第一志愿报的我心仪已久的名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我还差分哩,结果录取一降再降,降到了我没有填报志愿的零陵师专(现升格为湖南科技学院)英语科。


据现有资料统计,恢复高考的三年录取率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低的时期:1977年570万人考取27万录取率5%,1978年610万人考取40万录取率7%,1979年469万人考取28万录取率6%。


我能够成为其中的幸运儿总算是百幸,尤其是与恢复高考首年农场遇难的3位农友相比:那是1977年冬,农场渔业队6名知青驾一叶木舟下湖捕鱼,忽遇风暴翻了船,其中一半人溺水身亡。随后知青们激怒了,加上有要高考的借口,许多人都不愿回农场干活。如今冷静思考农场干部揪住我收音机大做文章的事件,也觉得情有可原:他们并非对我有特别的偏见或敌意,而是拿我来杀鸡儆猴以阻止知青擅离农场的“返城潮”。如此想来,我又是幸中的不幸。



人的一生,总难免祸兮福所倚或福兮祸所伏。譬如我零陵师专毕业分配在临湘二中教英语仍不甘心,4年后仍傻拼考研究生,果然如愿考上了华东师大,只是改洋为中攻读的是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元明清戏曲方向,好在硕士论文来个中英结合:英译本《西厢记》研究。眨眼早逾花甲已退休4年,不管旁人如何看我,我常以唐代柳宗元笔下那外来虎对“黔之驴”的看法自叹:技止此耳。


延伸阅读
伍里晖:在茶场偷听敌台,
邓丽君的歌令人伤感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文图无关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安徽新三届

苏斐:77级高考传奇,
舅舅与外甥是同班同学
张先发:高考完了身无分文,
回家的路还有百里之遥
哈晓斯:那年冬季的特殊高考
哈晓斯:朝内北小街,听夏衍先生说当年

韩贤强:我考入《决裂》原型的劳动大学

梁进:从劳动大学到南开大学的进化史

汤晓华:人生三次大考,未来的路漫长

汤晓华:终生不忘的三位恩师

潘杰:看到高考卷子就知道能考上了

陶世明:我的录取通知书掉招办桌缝里了

汪骢:写错的名字,且行且珍惜的青葱岁月

北奥:那年,我送小安子病休回乡下

 金科:三位78级,联袂写“远方”

丁毅信:我保存着乡村中学的学费清单

李云斌:家庭出身地主,求学路艰辛屈辱

忆万平:你在我眼里是一位英雄,

只不过有些悲剧色彩

中国第一个"神童班"在中科大诞生

宁铂:从少年班神童到云海法师

黄慈萍:怀念出家神童宁铂

张亚勤:心理健康这一课,

少年班"神童"们都落下了

岳中琦:我选择北大地震地质专业

查曙明披露胞兄海子鲜为人知的故事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景洲: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韩贤强:饥饿,令人永世难忘!

陈剑:社会中坚新三届,批判意识弱化

1963:史上最壮观生育潮的那群兔子们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