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陶世明:我的录取通知书掉招办桌缝里了

陶世明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陶世明,1955年生人。当过知青、工人、教师。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研究所。1987进入广播电影电视部(后改为国家广电总局)。现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原题

我的高考





作者:陶世明 


1977年10月,我从农村招工回城不满1年,在安徽新华印刷厂机修车间当学徒工。这时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本来以为要在钳工台前干一辈子了,没想到还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小时就确立的上大学目标,又有希望实现了。

然而,考前考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我的高考充满了戏剧色彩,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至今想来,仍感到命运的不可捉摸,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操控着一切。

一是考与非考。是否参加高考,首先在父母那儿遇到阻力。父亲说,你在农村干了几年农活,好不容易回城了,工作来之不易,还是踏踏实实把本职工作干好,别这山望着那山高了。再说,你这些年也没摸什么书本,能考得上吗?母亲也觉得找个工作不容易,就不要胡思乱想了。

其次,在同时招工回城的几个老同学那儿遭到了冷遇,当兴冲冲地向他们提出一起参考时,碰了一鼻子灰。他们说,好不容易脱离苦海回城,有了铁饭碗,该好好放松放松了,不想再折腾了。再说,凭我们的文化底子,能干得过老三届和应届生吗?别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还给单位留下一个坏印象。

再次,厂里环境也不够友好。一天上班,还未进车间,就听到有声音说,就咱们车间这几位,我看没人敢报名,不是当兵的就是从农村刚回来的,书本早就丢光了,谁能考得上?还是老老实实当工人吧!

内外打击,令人有点灰心。确实,这次招工回城来之不易,从生产队推荐,到大队和公社审核,最后县里确定,总是有人捣乱,几个月时间里折腾得够呛,基本没干农活,不是在去公社的路上,就是在去县里的路上。好不容易分配了工作,得到消息时却心里一下凉了,为什么?

原来是分到省地质勘探队,具体工作就是全省到处搭帐篷、竖井架、打钻眼,实际上还是整天在农村到处跑,那同种地不差不多吗?若是中学毕业时让我去那儿,肯定是忙不迭地报到去了,可在修了几年地球之后,确实不想再在广阔天地转悠了,虽然有工资可拿,但可能就一辈子不能真正回城了。好在逼着从不愿求人的父亲找老同事帮忙,才改成了新华印刷厂,真正回了城。

再者,小学4年级赶上文革,基本就停课了,之后的“复课闹革命”,虽然上了初中、高中,但隔三岔五学工学农学军,再加上常规的大批判,实在是没上多少文化课,更没有什么正经的考试,算是混了几年。而下乡插队3年里,白天干农活累得臭死,晚上天黑就睡觉,生活单调枯燥,别说学什么新知识,原来学的一点东西也丢得差不多了。

记得刚进厂时,一次师傅问我勾股定理,居然想不起来,糗丢大了。父亲说的有道理,先要搞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老同学的考虑和工友的议论也情有可原,刚脱离农村又要折腾,竞争对手又那么多,万一考不上,在厂里还混不混了!

即便如此,仍是心有不甘,虽然青春年少好读书的时节被耽误了十年,但自己毕竟才20出头,比起那些老三届的初中生、高中生,起码还有年龄上的优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行与不行,不试怎么知道?否则就只能像车间里的师傅们那样,在黑黢黢的厂房里,每天磨磨洋工、说说黄段子混日子了。人生能有几回搏,机会来了不博,更待何时?

当然,也要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底牌,扬长避短。就自己的情况来看,考理工科是肯定不行的,本来就没有学到多少数理化知识,都基本还给老师了。但自己也有优势,上学时的强项是语文,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点评,在农村期间怕成了彻底的文盲,在没书看的情况下,把手头的鲁迅作品包括日记等,还有毛选4卷,都看了好几遍,同时还担任了生产队的通讯员,经常为大队和公社广播站写稿子。要知道,我们公社广播站可是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表彰的基层先进单位,办得挺火的。后来进工厂,也担任了车间通讯员,成了厂宣传科的常客。

思前想后,还是排除万难下决心报了名,在众人的怀疑中开始了复习迎考。

二是脚踝的肿与消。报名后很快得知,高考时间定在12月初,满打满算只有1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其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临近高考时,市里出了个通知,在职考生可以请假一周用于复习。当然,是否准假,由各单位说了算。这虽是个弹性规定,存在不确定性,但在全社会支持高考的大氛围下,谁会得罪人而不准假呢?于是在考前一周,便找车间主任请假,却没想到碰了个钉子。主任坐在办公桌后,头也不抬,口气生硬地说不行。问为何不行?答曰哪来那么多为何?不行就是不行。

一肚子气出来,遇到工友郑某,知我请假未遂,便劝我去找车间书记,并告诉我说,主任最近气不顺,是因为他的女儿下乡插队才一年,便要同当地的回乡青年结婚,全家反对也没用,所以最近找主任办事的,一律都被打回。原来如此,也可以理解!好在书记通情达理,不但准了假,还鼓励我好好复习好好考,争取一炮打响、金榜题名。

假请好了,准备利用7天时间,在家把一个多月来的复习内容好好梳理一遍,最后冲刺一下。不料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右脚踝肿了,触地疼得要命,走路一瘸一拐的,根本看不进去书。近期并未剧烈运动,怎么脚踝就肿了呢?真是天不助我,只能自认倒霉。结果7天假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到厂医务室看脚,每次由大夫按摩半个小时,然后敷药包上,直到考试那一天仍未痊愈,只是疼痛有所缓解而已。

两天的考试,都是在脚踝疼痛中进行的,其影响自不待言。等到最后一门课考完走出考场时,却突然发现走路很顺畅了,脚踝不疼了,用手摸摸,肿也消了。这就怪了,难道脚踝疼痛是上天专门安排来捣乱的?诚心不让我考好?事后与人聊起,都认为与考前的精神高度紧张有关,高考结束,一下子没有负担了,也就恢复正常了。

三是录取通知书的失与得。1977年的高考,在正式录取之前,还有个初选。记得大概是考完20多天后的一个下午,厂里开大会,厂长如往常一样,在台上如念经一般讲着,自己坐在礼堂中间过道位置昏昏欲睡。突地有人拍肩膀,一看是宣传科科长。见我醒了,他低声说,出来一下!

心里一个激灵,肯定是好事!连忙随他到礼堂外。他说,刚接到省出版局电话,高考初选名单下来了,有你,还有3个人的。你现在就去一趟局里,把4个人的表都拿回来。高兴得差点喊了出来,赶紧跑回车间,找了辆自行车,骑上飞奔出版局。拿上表格回到厂里,正赶上散会,人们好像都知道了此事,对我指指点点。

这时,一个大个子拦住了我,颤颤地问:有我吗?这是排字车间的魏某,高考之后我一直都躲着他,原因就是每次碰到他,都要找我对考试答案,而结果基本都是他答对了,我却差了许多,令人很是沮丧。据说他家有人在省高教局,考后就看到了标准答案,因而他一直都是信心满满的。但这次拿到的初选名单却没有他。

看着他那渴求的眼神,我默默摇摇头,他立刻脸色突变,身体似要瘫倒下去。我连忙扶住他,安慰说也可能你的还没到。他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抓住我的肩膀说:是真的吗?那我赶紧问问!掉头跑向厂部。

填了初选表交上去后,很快就是体检,然后静等消息。那一阵子是最快乐的时光,走路都是跳跃的,因为曙光就在前头。每天在厂里碰见的熟人都要问,拿到录取通知了吗?虽然嘴上回答还没有,但心里觉得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有录取的消息传来,而自己这边却一点动静也没有,不禁有点忐忑,几次经过厂部,也没敢到宣传科去问。一天中午在车间烧着取暖煤炉的小屋里睡了一觉,醒来时听到隔壁房间有说话声,一听那沙哑的嗓子,就知是车间被借调到厂宣传科的老余,他是个退伍兵,到厂里有3年多了,原先也是钳工,因为笔头子不错,在我进厂之前被借调到了厂宣传科,我来之后便兼职干起了他原先车间通讯员的角色,负责为厂报供稿。宣传科长多次当众夸我写稿快、文笔好,据说已引起他的不满,可能是担心我会取代他在宣传科的位置吧。

这时听他说,高考录取已经结束了,彩印车间的赵洪昨天就拿到了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是我送给他的,其他人没戏了。钳工李师傅问,那小陶呢?上次初选通知还是他拿回来的。只听余的鼻子哼了一声说,那管什么用,不是没拿到通知书吗?自我感觉太好!接着便是开门关门声。我起身到隔壁,余已不在,李师傅几人见到我,讪讪地说,老余说得不一定对,你的通知应该也快了。我立时觉得全身瘫软,就像上次魏某一样。

快下班时,晚报到了。翻看报纸的小郑突然喊道:小陶,这儿有高考消息!并随手递给我。接过来一看,映进眼帘的是头版中间标题“决不气馁,整装再战”,内容是高考落榜考生写的,表示虽然这次考试失利,没被录取,但将振作精神,从头再来,重新复习,迎接下次高考。连这种文章都登出来了,可见余说的是真的,自己彻底没戏了。

下班也没情绪回家吃饭,直接回到了自己的住处,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发愣。如果说刚考完时心里没底,因为毕竟是积压了十来年的考生一齐上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些老三届的高中生、初中生知识底子远胜于我们这些文革期间上学的,但拿到初选通知后,则充满了希望,全厂30多人参考,只有我们4人过关,可为何又不行了呢?到底差在哪儿?落榜虽然可以继续复习迎考,但将要重复那种苦不堪言、前途莫测的日子,特别是考前再来一次脚踝肿了呢?同时还要面对车间主任的冷漠和老余的幸灾乐祸。越想越是丧气。

这时响起敲门声,不情愿地起来,打开门是小郑,说回家后越想越不对劲,吃过晚饭便过来看看,估计我在这边且没吃晚饭。说着他从携带的包里拿出一个饭盒,打开后是热腾腾的米饭,上面覆盖着几片腊肉和一些青菜,要我尽快吃。很感动!

小郑比我大几岁,是金工班开车床的。他为人宽厚、处事老到,凡事善于为别人着想,自我进厂后,就一直对我很关照。肚子确实饿了,接过饭盒很快吃完,情绪也好了些。郑说我今天晚上就住这儿陪你了。于是,我俩一人一头靠床上,盖着被子聊天,直到深夜。

第二天是厂休日,早晨起来后,郑见我状态还好,便告辞了。我回家见到父母和兄弟,简单说了下情况,承认这次高考失败,表示将重新开始复习。

周一上班,虽然还没完全从沮丧中恢复过来,但情绪平复多了,一边干活,一边琢磨如何开始新的复习,工友们见到,也都基本不提高考的事。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在你欣喜若狂时,浇你一头冷水;而在你绝望时,又突然掉下一个美味大馅饼。10点余,正在钳工台前低头锉螺丝,有脚步声渐近,抬头一看,是余的那张乌鸦脸,到跟前停住,面无表情地说,刚接到市招生办电话,要你去一趟。心里一惊,停下锉刀,正要问招生办在哪儿?什么事?他已转身走了。旁边人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好事啊,还不赶紧去!

借了自行车冲出车间,到厂部宣传科,科长正好在,说你怎么不去招生办?我说来问一下招办在哪儿,去干什么?科长说,这老余,让他通知也不说清楚。招办在市政府内,让你去拿大学录取通知书。谢了一声,即跑出去,骑上车狂蹬。

20分钟后到了市政府,很快找到招生办,一位中年男子接待了我,首先表示歉意,说多年没有这种高考了,算是个新事物,省市都没有专门的招生办,加上时间仓促,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办公地点也是借的,大家没经验,所以出现了一些疏漏。各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拆包之后是堆在四张拼起来的桌子上的,众人围着一圈分发,前天发完,昨天休息,今天上午来将桌子搬回原处,发现地上还有几个信封,估计是从桌缝中漏掉的,就赶紧通知你们了。

连声谢谢,接过写着我的名字的信封,拆开之后是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兴奋之情无以言表,出门跨上自行车回厂,脑中响起李白的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021年6月7日


本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徐世平:那年高考,我们不用写作文

张伟光:"戴罪之身"考上人大新闻系

沈岩真:差点被遗忘的异地代考生

1977年:竞争最激烈的全国高考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
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
陈侃章:1977年高考语文题能考几分
1977年北京全真试卷,你能得多少分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王为崧:高考有"贵人"相助有人使绊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
陈建功:大潮涌入未名湖犹在隆隆回响
毕无非:那个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大学生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的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谢思敏: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