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毕无非:寒冬暖阳,那个刻骨铭心的冬季高考

2018-02-20 毕无非 新三届

    老编的话:2018年是新三届大学生中的77、78级走进校园40周年。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本号延续“卌年”“校园”“同窗”等专题,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

作者简介

学生证上的作者照片

 

毕无非,歙县人,曾为插队知青、工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地市党委、政府多部门任职,并曾主政一方。现为黄山市政协主席。


寒 冬 暖 阳 

——我的那年高考


作者40年后重返插队的山村



四十年前那个冬季的高考,可说是刻骨铭心。


1975年3月,我从歙县中学高中毕业后便插队落户在歙县东乡一个叫叶岔的小山村,种田、挖山、烧石灰,什么活都干。在恢复高考四个月前,因父亲病逝我顶替招工,在歙县物资局当上了仓库看管员。两年的知青生活和几个月来风轻云淡的仓库发货工作,早已断却了上大学的念想。一九七七年忽如而至的恢复高考,不啻向我展示了人生另一种精彩的可能,激动心情,无以言表。


作者插队时在村头留影


恢复高考第一年,全国所报专业不多,同时允许加试音美体专业。文科是我强项,高中时又跟着当时歙县美术界知名的汪立信、汪立琨、庄家汉等几位老师学过素描色彩,画过诸如几何模型、大卫、拉奥孔石膏像,有一定美术基础,于是便报了安大中文系,加试安师大美术系。


基本想法是:北大、复旦中文系在安徽仅各招几名学生,录取方式几近残酷:第一志愿不取,第二志愿基本就挂。一击不中则颠覆人生,若加试美术作二道保险,上大学几率或可增加。



插队时的作者(左1)随汪立信老师(中)画文艺演出布景


考试在歙县中学(今徽州师范)进行。时值十二月初,是个干冬,既有凛冽的寒风,也有醺醺的暖阳,总体感觉心清气爽挺顺利。每个教室有三位监考老师分兵把守,两位前后相顾,眼光扫描全覆盖,还有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女教师穿插流动巡视,基本掐灭了企图作弊者的最后一丝希望。


文科考试感觉挺顺利基于两点:一是语文、政治及史地试卷都不是很难;二是考语文时那位中年女教师老是驻足在我身后,看我填写答卷,估计当时教室里大多数考生可能都在作思考状。


待语文考完第一个走出考场后,那位中年女教师(后来知道是从五七中学临时抽调来监考的)特意撵上来说:“考得不错!”从而提振了考好后续的史地、政治的信心。


两相比较,数学差了许多,后来得知五十几分,在当时七七级文科考生中已是不俗的成绩。


加试美术又是另一番风景,在屯溪老公园文化馆内进行。我们歙县一行去的有吴钟林、李坚、洪啸峰等。考项有二:一是画一组静物铅笔素描,这个尚可应付,先前准备的水粉静物没有配上用场;二是考人物水粉写生,难度有点大。


以前临摹过水粉人物,但活生生的人物写生却没画过,何况模特是位十几岁的男孩,脸部圆润有余,轮廓却不凸显,结构块面交待困难,画得有点伤心。据文科考试经验,见美术监考老师(记得叫潘英乔)不怎么站在我身后,因而也不抱多大希望。


高考第一年考生人数太多,采用了初选方式。大约半月后,出乎意料的是我中文系及美术系均被初选上了,当时在歙县同时考两门并都过了初选的并不多。当然,甘蔗没有两头甜,只能认准一门。来不及沉浸在那点小骄傲当中,略作权衡,便决定放弃美术,认准中文。 


当时也有个基本判断:一是当时人物写生时感觉不是太好;二是尽管徽州有书画传统,但现代美术的基础似乎皖北更强些,不能以弱搏强。后来结果证明我的判断选择是对的,徽州地区当年考美术专业被录取的廖若晨星,好象只有何卫平、洪啸峰。歙县一同被安大中文系录取的还有许宗元、鲍迟、毕小健、陶兆恬,其他县则一个没有。


作者和一同考上安大的毕小健合影


要上大学了,母亲便为我准备行装,那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是小学教师,家境一般,没啥准备。一只樟木箱内装日常用品、几本工具书及衣服等物什,一个铺盖,当中一根扁担挑两头,便从歙县搭乘长途客车先到芜湖。


同行有毕小健、鲍迟,一色的行头,好在我们都干过农活,腰杆子硬,从芜湖长途客车站挑到赭山公园公交车站,再从公交车下来挑到芜湖过江轮渡码头时已是黄昏。只见无尽的人流抬着箩筐,背着行囊,挑着担什,携家带口,在嘈杂的大人叫、小孩哭,鸡鸭在箩筐里扑腾声中,争先恐后地涌向渡船,踩得钢材跳板一片响亮。那种宛如逃难的感觉印象太深了,一直挥之不去。后来在读到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所描写的场景时,不禁哑然失笑。


初到安大


在芜湖北站又乘火车北上合肥,火车是慢车,一路叮叮咣咣。三人一时无话,前程未知的东西太多,思想也需休息。一路颠簸,到达合肥已是晚上九点左右,有一辆敞蓬卡车在火车站等候我们这批新生。


初到安大


当时合肥没有现在这般繁华,不到十点,已灯火阑珊,人流稀少。在几近昏暗的路灯下,我们从东门经长江路、金寨路直奔安大。那夜的合肥比老家徽州感觉更冷;那个冬夜,远离家乡,在一身疲惫中我们入睡了。


第二天的感觉特别好,太阳特别明亮,那已是普照江淮大地新的太阳。


作者40年后回到插队时所住的老屋与当年的房东合影

                  

2017年6月15日

 

原载微信公号“徽州说鳖”,本号获许可转载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薛澜:三所大学,一代传奇

陈建功:一股大潮涌入未名湖,犹在隆隆回响

蒋劲华:我的高考叫做“接受祖国挑选”

王荣发:从红旗河到丽娃河

李矗:我在北大发表的第一首诗

黄慈萍:怀念神童宁铂,回忆科大岁月

陈小春:那份不了的情缘

李希跃:我们家有六个77级大学生

张德强:高考结束次日妻子生下胖小子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侯建中:命运的魔术把车工变为法官

朱志宏:害怕政治运动家人劝阻我考文科

余小波:命运之神没给我再考一次的机会

李平易 :我担心"群众评议"影响高考录取

洪光华:喜欢历史的我为何读了化学系

何山:上课不记笔记,考试只得个"良"

陶海粟:邓力群之子邓英淘的学术人生

谢思敏:我就是睡在李克强上铺的兄弟

唐师曾: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高玉民:我们宿舍楼成了电视装配"车间"

张小雪:小学毕业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刘大椿: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陶海粟: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陶海粟:“屠夫状元” 任保山

李辉:母校复旦,常在心中

周慕冰: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

刘海峰: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

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王维佳: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

陈兴良:我所认识的邱兴隆:其人、其事与其书

刘晓阳:阿阮的被褥床单是全宿舍最整洁的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专升本”

夏春秋: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

杜欣欣: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

林侃: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

张建田: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

高宽众:我考上了政法界“黄埔一期”

侯建刚: 歌乐山下的"西政78级神话"

周大伟: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周大伟:同桌的你,你在天堂还好吗?

雷飞志:猪肉、香烟及那年高考

马申,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

刘亚谏: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

夏玉和: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赵晓明: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孟国治:高考那年,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郑忆石: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

詹国枢: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

翁大毛:难忘我的高考岁月

复旦数学系77级:在新世界门前

李辉: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

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

舒修: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

魏达志:艰辛的求学之路

魏景东: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

袁晞: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

明瑞玮: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

邓天雄:我的高考一波三折

汪瀰的故事:坎坷求学路

蒋蓉: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梁志全: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

吴畏:我的高考,1978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追忆逝水年华:

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

北大中文系77级:

数风流人物,还看当年

海闻: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珊伊: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

一张北大旧照片,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宋家宏:高考,让我此生与书为伴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徐小平:生命中那盏明灯

周振华: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小学毕业的四哥,

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

谢迪辉: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屠龙术”

曹放:感恩时代的幸运

于泽俊: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

陈中惠: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陈海林: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

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

段英贤: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

杨鹏程:跨越13年,我参加过两次高考

周林林: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

赵凡:那年16岁,我跳级参加高考

陈平原: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陈海贤: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

张效雄: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盖生:1978:入学记忆回放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