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巴黎雨果故居
金科,1955年生于合肥,1974年春于合肥六中高中毕业后,下放安徽肥东县定光公社当知青,后在合肥蜀山化肥厂当工人。1978年秋考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现为淮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秋分到四川省级机关工作。业余爱好写作,曾兼任四川省散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四川散文》杂志总编,《川渝散文百家》文集主编。著有散文集《乡贤》等文集多部。长篇散文《祖父》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微型小说《一箱葡萄》被二十余省(直辖市、自治区)选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2020年的清明时节,我与大学同班同学尉天骄、任启亮三人合著的散文集《故园与远方》,从千里之外的故乡飘然而至。安徽文艺出版社设计的版面颇具匠心,封面是一幅徽派乡村景致,淡雅的画面中嵌着几行文字,开头一句:“这是一部独特的散文合集”。
出版社为何要在封面印上这么一行文字?恐怕不仅仅是指我们三人的散文作品有着一定特色,应该还别有深意。那么,这部散文合集究竟还有着哪些独特之处呢?细细品味,想来至少还有这么两层意思吧。书名副标题便开宗明义的亮出了这一元素:“78级同窗散文三人行”。这也是我们三人对于封面设计一致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78级”正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符号。回想当年,“文革”落下沉重的帷幕之后,拨乱反正的序幕便缓缓的拉将开来。随之,那荒唐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也悄然恢复。1977年的12月间,在举国瞩目的期盼中,久违的高考钟声终于敲响。十年浩劫,百废待兴,时间紧促,难以赶制出全国统一的考卷来,便概由各省自行命题。而那年做着各种各样考卷走进大学之门的人,被称之为“77级”。仅仅相隔半年多,第二届高考便接踵而至。这次高考,国家统一命题,全国上下,一套试卷,史称“文革”之后的首届“国考”。可能是鉴于77年匆忙高考之得失利弊吧?1978年的高考便稍稍放宽了“政审”和年龄的限制,而应届高中毕业生也恰逢其时。一时间,各路考生铺天盖地,蜂拥而来,以至于参加这次高考的人数竟达610万,比77年的考生一下多出了40万。而如此庞大的考生记录,而后竟持续保持了整整25年未被超越。堪称中国教育史上成分最为复杂,年龄跨度最大的一次高考。高考前,尉天骄是安徽砀山农村的回乡知青,时年29岁;任启亮是安徽淮北农村的基层干部,时年22岁;而我则刚由农村知青返城,在合肥一家工厂里做学徒工,时年23岁。况且,尉天骄和我都还属于“政审”有着严重问题的考生。“78级”就是在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以7%的录取率脱颖而出的。最终录取的考生只有40.2万人。而最终得以跻身于本科专业的人,不足20万。现在看来,当年这些幸运的天之骄子,除去自身的才华和努力之外,似乎更得益于一种时代命运和社会机遇的特殊眷顾。这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可谓空前绝后。而1978年又适逢祖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之年。“78级”,因此成为我们心中不同寻常的明亮记忆。1978年秋,我们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与“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同时,“文学的春天”和“思想的春天”也已降临。文学站在思想解放的前沿,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精神热点。那个年代,在每一所大学的中文系里,许许多多同学的心里都是有着一个“作家梦”的。从左至右:金科,尉天骄(河海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任启亮(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1998年摄于北京
同窗四载,我们三人都曾发表过一些小文,种下了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种子。大学毕业后,三人分居于北京、南京、成都。就在大多同窗渐渐疏远了文学写作之后,我们三人却初心未改,工作之余,依然保持着中文系学生热爱文学创作的秉性,而且都分外钟情于散文。正是因了这样的散文情缘,尽管天南地北,山水相隔,却使得我们之间的友情一直鲜活的延续着。著名散文家王宗仁先生在为此书所写的序文中也不禁感叹道:“三人大学同窗,毕业之后分居各地,工作岗位不同,几十年来,友情一直延续,也共同保持着散文写作的热情。这很难得,也很有特色。”一家老年报则赞誉道:“步入晚年的三位同窗联袂出版文集,在78级这个特殊群体中,其别具一格的同窗之情,引人注目。”就在这本书出版的过程中,我们三人曾经广泛做过一番民间调查。在全国高校中文系78级这个群体中,出过不少作家,坚持业余写作的也很多。然而,三位同窗能够友情长存,抱拢成团,联袂出版文集的,尚未见到先例。大概正因于此,南京的《金陵晚报》将此书的诞生视之为一种“创意”:“三人联袂出一本散文集,是同窗情缘的牵连,更是共同文学情怀的汇聚。这一创意,在78级大学生这个独特的群体里,或许是率先发出的第一声咏唱”。既是一种“创意”,又是“第一声咏唱”,自然也就引起了一些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北京《图书馆报》旋即发了书讯。接着又不惜篇幅,在该报的“作家专栏”里,用了一个整版推出了关于此书的专访文章。醒目标题“朦胧半生事,同窗知己情”真是“深得我心”的精炼概括。其中写道:“改革开放之初激动人心的高考,早已载入共和国史册。而这一部饱含着丰富阅历和浓浓同窗情的《故园与远方》出版后,不仅在77级、78级这两届老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一些共鸣,也在后来的各届大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中国新闻周刊》刊登的书评写道:尽管《故园与远方》收入的作品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每个人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体察生活、认知社会、感受人生之时,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原点——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眼光和心态。中国作家网:《故园与远方》展现了在砥砺前行的岁月里,三位同窗各自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以及故乡情怀。安徽省作家协会网:此书体现的正是那个时代三位大学同窗散文写作的实践之行,展示出不断前行的脚印,相互激励的行踪。京东图书:这是一部题材丰富、语言优美的别样散文集。因三位作者经历各异,术有专攻,在各自事业领域成绩突出,也使得这部散文集成为独具风韵、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别样咏唱,值得读者仔细阅读和品味。网上还有篇中国艺术研究院编审、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张云写的书评,其中写道:禀赋、毅力、学问,成为我最想用来评价《故园与远方》之所以成书的三个词汇。从作者身份、作品内容来看,这本散文合集确有其比较鲜明的特色。当然,最令我们动情的地方,还是在我们的母校——淮北师范大学。当我们将《故园与远方》捐赠给亲爱的母校后,在老师同学和众多校友中激起了一连串的涟漪,好评如潮,连绵不断,纷至沓来。母校文学院将在适当的时候,为此书举行一个研讨会。而热心的同学则邀请我们三位作者欢聚合肥,要为此书举行一个“首发式”……这些天来,时而翻翻这部独特的散文合集,时而看看那些点赞之语,不由觉得,此书的诞生虽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不过,身为此书的倡议者,我还是常常陶醉于小小成功的喜悦之中。一本书得以见证78级三位同窗四十年的文学情缘,总是值得欣慰的乐事。每每这样想来,为新冠病毒反复无常扰乱的心绪,便得到了些许抚慰。于是,便信笔写下了这篇小文来。
作者:敬源凌
今年北京东城区中考语文考试考了一篇文章《一箱葡萄》,是篇微小说,作者叫金科。作为中考语文的阅读试题,选取文章的标准和要求都是非常高的。2017年,有个省在选了《一箱葡萄》做考题后,做了这样的一个说明:“我们选材的标准是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体现人文内涵和素质教育导向。”考题一般都会挑选著名作家的作品。从2012年北京所辖区县同期所选的作品来看,都是出自朱自清、铁凝、冯骥才等名家之手。《一箱葡萄》,从它在2009年第1期的《北京文学》上发表之后,就被不断地选进了各种各样的考卷和复习题、练习题里。2019年,有10多个省不约而同地看上《一箱葡萄》,将其选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考题。从2010年到2019年的十年里,《一箱葡萄》先后被北京、上海、天津、四川、山东、河南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试题。金科在上海采访著名作曲家吕其明
2013年春,我经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原四川省方志馆馆长叶红介绍,加入了省散文学会。在一次学会的活动中,在省广播电台工作的时任学会副秘书长的郎德辉告诉我,学会有一位副会长叫金科,出了一本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传记《乡贤》,很受读者喜爱。在一次去峨眉山的采风活动中,经郎德辉介绍,我认识了金科。
一张高鼻梁五官轮廓清晰分明的面孔,一双炯炯有神明亮的大眼睛,一个头发向后梳理露出饱满智慧的额头,一付仙风道骨般的精瘦身材,一番儒雅风趣的爽朗谈吐,这就是金科给我留下的深刻第一印象。回家后,我翻开了《乡贤》。没想到,这一翻开,就不能合上!精彩的故事,精巧的构思,精妙的叙述,精湛的议论,使我一口气不掩卷地读完了书中四位人物的传记。第一位写金科的祖父金笑侬;第二位写原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第三位写著名作曲家吕其明;第四位写著名作家李良杰。读完《乡贤》,金科祖父的特殊形象,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金科的祖父金笑侬先生是安徽省知名的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曾是安徽无为县的大地主兼买办资本家,中孚石油公司老板,国民党员,县商会会长。(近年在上海一家拍卖公司展拍的被称之为“皖票鳌头”的纸币,发行于1940年的“无为县兑换卷”上,就印着金笑侬的大名)。1939年,新四军军长叶挺和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到无为视察工作时,就下榻于金笑侬带着花园的豪宅里。“祖父”不仅富甲一方,而且还是当地有名的“三开分子”,就是说祖父在洋人、国民党和共产党三方势力中都很“吃得开”。然而让这三方势力都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抗战的危急关头,祖父却突然间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身一人去了新四军七师创建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革命。这样的人物参加革命,自然会受到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在政治上和生活中都给予了种种的特殊待遇。在这部作品里,金科描述了祖父投身革命前前后后许许多多的逸闻趣事,异常生动,闻所未闻,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金科从历史和思想的高度,深入地探究了祖父在这种由“奢”到“俭”,从不问政治的花花公子和巨贾富商,到自我改造、脱胎换骨的漫长转变过程中,真实复杂而又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四川省方志馆里,有一个由马识途先生题写馆名的“四川名人名作珍藏馆”。入选的作家中,有沙汀、艾芜、马识途、流沙河、周克芹、王火等著名作家。而金科之所以得以名列其中,也正是因了他的长篇散文《祖父》。
金科在机关里主动辞官,提前退休,随后又辞去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获得自由之身后,隐居在幽静的青城山下,既不开微博,也不玩微信,过着一种“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隐士”生活。读书写作,纵情山水,周游列国。
金科看望著名作家高璎先生(小说、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作者)
在“悠然见南山”的日子里,金科搞出了自己的两部文集,参与编写了两卷本的《川鲁现代散文精选》;动笔开写他的文学回忆录《余暇文事》。作者简介:敬源凌,曾在某市委宣传部工作。曾有美术作品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有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有《应用管理学》一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敬源凌:美院落榜后
我发奋恶补数理化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