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王曼曼:学姐小宇宙爆炸,惊得我目瞪口呆

王曼曼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王曼曼,1981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5年本科毕业。198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曾经供职于《光明日报》和《人民政协报》。后自己创立媒体公司,拍摄纪录片。

原题

对人大两任校长及

一个牛学姐的瞬间闪回




作者:王曼曼



人大校门口内侧的“实事求是”牌匾,后来换成了一块顽石


1981年早秋,还是八月底的山海关以北,玉米成熟了,一棵棵挺着腰在田野里排队向我敬礼。而高粱,虽然在少年的日子里我非常讨厌它,觉得难以下咽,这个时节,则红里透着妩媚,美丽如显眼的少妇在东北的黑土地里招摇。

我坐在12次绿皮列车里,去往北京,到人大新闻系报到上学。这个资格,是我从小喜欢阅读加上高中努力学习得到的门票。我的心,早就飞到了童年就被神话了的北京。


人大新闻系,那时候是中国唯二的两个新闻系,一个是复旦新闻系,另一个就是人大新闻系,可谓南复北人。其它大学那时候还没有新闻系,新闻系远远没有如今天一般泛滥成灾。我以沈阳市前几名的文科成绩被录取。不过,人大新闻系牛人云集,甫一进校,我就跟同宿舍八个同学之一的北京女生王忆非混熟了,她是个快乐的开朗的女孩子,喜欢八方交友。我则内心充满对大学生的崇拜,即便自己已经成为了其中的一员,仍然敬仰着78级的大同学。人大没有77级的学生,因为那一年还没有复校。最大的学生就是78级。(人大复校后中共党史、政经、科社等专业录取了77级学生——编注。

1981年国庆,人大新闻系78、79、80、81四个年级大合影

我和王忆非在喜欢大同学这一点上一拍即合。在沈阳读中学时,听说北大中文系学生办了一个刊物《未名湖》,我冒昧给人家写了一封信,要买这个杂志。付了几角几分后好多天,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居然真地给我寄来了。这是一本最原始方法手刻油印的草纸刊物,字体油墨洇浚,纸张粗软黄,跟现在最差的厕纸仿佛。我捧着这本《未名湖》油印刊物,就如掬了一捧未名湖水,刹那之间北大和它代表的大学们,走进了我的心。这股崇拜知识的余韵,在我和王忆非与78级大同学打交道时,仍然在我心里泛滥着涟漪。恨不得一夜看尽长安花,多多跟大同学交往。

我们去78级大同学的宿舍跟他们聊天,当时就被他们三十多岁的高龄和他们的阅历吓傻了,嗫嚅一番,不敢多言。有一个叫鲁晓晨的78级同学,是我的沈阳老乡,他一米九的大个子,插过队当过工人,那时候三十出头,上大学之前就在辽宁广播电台工作。他每次见到我和王忆非,都嘴角一撇,笑话我们是傻傻应届生。后来,我的人大的精彩瞬间,想起来,都跟这些78级的大同学关联着。 

新闻系78级的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们,左一高个是鲁晓晨


闯进校长家里

1981年11月,我们进校刚刚三个月,那时候跟新闻系78级一个叫孙维的同学熟了,这个男生戴个眼镜文质彬彬非常符合知识分子的形象,可惜就是个子太矮,还没有邓小平高。个子低智商高,孙维是校报的记者,把我和王忆非也拉去认识了校报的李静老师和萧燕老师。

忽一日,孙维通知我和王忆非,快走快走,咱们去成仿吾校长家!

当时的人崇尚知识,校长那是货真价实的校长,而成仿吾更是20世纪中国人中的翘楚。他是黄埔军校兵器处处长、留学日本、创立了文学团体创造社;他在巴黎加入中共、主编巴黎支部的机关刊物《赤光》,二十多岁成仿吾就发表过几部小说,《共产党宣言》也是他翻译的。无论从新闻人的角度还是文学家的角度还是语言学家的角度,成校长都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敬仰。可惜当时自己年少无知,大大咧咧,没有跟校长提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校门外海淀路上的高大白杨树,我留下过“暗号”,可如今这些树全被砍光了

记得成校长家在颐和园北面中央党校附近。具体怎么从人大去的校长家,完全不记得了,估计是坐332路公共汽车吧。自行车,我们穷学生没几个人有。我们一行人在人大学生会主席张x明的带领下进入了成仿吾校长家的客厅,朴素的房间呼啦啦来了六七个学生,也没有换鞋那一说,坐下就开始跟校长拉家常一般地谈起来。依稀记得有个伯母进来拿铁皮暖瓶给我们倒水喝,现在想来一定是成校长的夫人张琳。

成校长的口音挺重,听他说话需要仔细辨别。我还带了个小本子,猛记一通。惜乎这么好的采访素材,回来什么也没写。隔了四十年,小本子早就无影无踪了。只记得成校长鼓励我们好好学习,珍惜得之不易的大学生活。他还说,自己正在写关于人大的回忆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百度看到,这本书叫做《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

我们一行人跟成仿吾校长谈话的瞬间,被校报摄影记者肖燕拍下来了,这张照片估计载入了人大影像历史:成仿吾先生站在中间,手臂抬起,在跟我们讲着什么。我呢,是最右边那个穿着从沈阳老家带来的花棉袄罩、梳着羊角辫傻笑的胖丫头。

居中为成仿吾校长,前排左一(穿花棉袄者)为作者,校长身后分别是新闻系78级孙维、农经系78级赵荣超等


看着这张照片,我想到,放在今天,最有资格带博士的校长,握着老师职称评定或者当官资格的校长,可以发一句话就随便改变人命运的校长,这样的事成仿吾校长都没有做过。他朴实谦和,跟我们几个本科生聊人生谈理想,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纪宝成校长

跟纪校长的交往还是跟新闻系78级大同学有关。十多年前,纪校长在人大如日中天,是个一言九鼎的校长。他的任内,人大一扫1990年代的颓势,校园改造,学科调整,有了一些翻身的架势。当时,新闻系78级的大同学周建明是人大校长助理,我跟他算是东北老乡,又是同系同源,所以建明同学支持了我的想法之一:给人大校庆拍一个纪录片。但是,他不支持我另外一个想法。我还想用自己小公司的名义,给新闻学院成立一个奖学金。

建明学兄说,现在学校里贫困学生不像你想象那样多了,各种奖助学金也很多。你的公司就不要挂名设立奖学金了。这位78级大同学没好意思打击我,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破公司,还真把自己当阿里巴巴了,省省吧。

作家萧军(右二)在人大第九教室演讲。周建明(前左二)等与作家合影


我于是自筹资金,给人大母校拍了那一年校庆的纪录片。为了拍这个片子,我和工作小组去采访了纪宝成校长。纪校长那时候在人大权倾一时,工作风格跟成仿吾校长的年代已经截然不同了。他的办公室设在学校最气派的明德主楼顶层,阔大宽敞,书柜林立,大皮沙发围了一大圈。纪校长的助理是一位女士,她帮我们联系好校长的时间,到了以后又去协调,然后纪校长出现了。是一位胖墩墩的先生,一笑,眼睛眯缝起来几乎不见了眼珠。

纪校长把他的办学理想谈了很长时间,对人大的大师大楼的涌现,他很满意自己的努力。江苏口音很重,也是不那么易懂。当晚,工作结束,纪校长在人大西门外的大饭馆请我们吃饭,可惜茅台我喝不了,海鲜吃了不少。纪校长对我们几个老校友言多鼓励,还说,走遍全中国到处都有人大毕业的各级官员。就是到了国外,人大的校友仍然是精英。看得出来,纪校长对自己管理的大学感情深厚。我对纪校长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的手部似有皮肤顽疾,总是在抓挠不停。

如今纪校长早已休息了,祝他健康顺心。 

左起萧燕(萧军之子,校报摄影记者)、孙维、杨大明、秦朗、李培禹、杨小兵、周晓英(新闻系80级)、卓培荣


学姐胡舒立

关于叱咤风云的新闻系78级学姐胡舒立,江湖上的传闻、她的成就,大家都耳熟能详。而我,在人大读书时,我大一她大四,有一年的时间交集,我们俩居然还有一次奇特的二人行。

1982年春天,不知是谁的动议,人大新闻系的同学跳上332路公交车,两个人为一组,在车上给乘客宣讲沿途风貌,应该是学雷锋做好事吧。我跟78级的胡舒立同学分成了一组。当时我和王忆非跟78级同学的交往都是大男生,一个学姐也不认识。所以,我跟胡舒立是在现场初次相见的。她是一个小个子的女生,穿着一身绿军装。跟我交待了几句注意事项,她就带着我上车了。

一上车,胡舒立的小宇宙立刻爆炸了,把我震惊得目瞪口呆。记得,胡舒立站在车厢里,热情洋溢地跟谁也不认识谁的一大车陌生人说,请大家往这里看!这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这里这样那样#@&%请大家再看这里!这是颐和园啊!颐和园的历史这样那样¥#@……&

一身戎装的胡舒立

一个瘦小的女孩子站在车厢里,居然能发出那么大的音量,而且,胡舒立一丝腼腆都没有,从容自若,好像前生当过优秀公共汽车售票员一般。有一段路,她让我也讲讲。这这这……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什么啊?我手足无措,又胸无成竹,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胡舒立看我实在上不了台面,属于扶不起的小女阿斗,她只好重新开张,又开口给上上下下的乘客讲解起332路沿途的北京了。

332路兜了一大圈,回到人大那一站,胡舒立带着我下车回到校园。她喜气洋洋的仿佛完成了一样很大的事情。对我,则没有过多的关注,估计认为我是个不成气候的小同学吧。

多年过去,跟胡舒立在332路的经历一直难忘,她的事业成就,跟当时她在332路的表现一脉相承,她就是一个认真的、大气的、爱这个世界的、人生理当成功的、人大培养出来的——好学生。而我,跟她一比,不就是332路公共汽车上两个人的那个差距吗?

唉,我怎么早没看出来,332路预示了胡学姐的成功,也是我的小滑铁卢呢。这是我对牛学姐的瞬间闪回。

作者近影


王曼曼专列
我报考的五七艺术大学,江青当校长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部分插图由人大新闻系78级同学提供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人大新闻系

送别周建明:一个大写的真人
周建明:无法逝去的记忆
来年除夕谁相聚 , 三家村里少一人!
鲁晓晨:新闻人,虽力薄而努力不懈
鲁晓晨:校园新闻实践的那些事儿

胡舒立:大真无争张善炬
胡舒立:黎海波的胸中丘壑

徐世平:胡舒立其人其事

李培禹:最危险的女人?
同学眼中的胡舒立

徐世平:经历学潮
徐世平:那年高考,我们不用写作文

徐世平:人民大学红一楼205室

徐世平:三十年如烟旧事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孟国治:我宁愿没有这个一等奖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郭少达:在废墟里推动变革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李培禹:我在《北京日报》三十年

刘学洙:上善如水,记新闻人张善炬

王勤学:被“下海”的新华社记者,
《疯狂的君子兰》作者

徐世平:"污名化"谢一宁不能接受

追思谢一宁送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祁林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牢狱之灾
祁林: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
同学中英语最棒的那位,最先走了
范蔚萱:永远的阿范,一路走好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杨莉莉:红叶时节忆海波

李建华:从校园诗人到资深媒体人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张善炬谈新闻采编:拜托,留住细节!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