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年丨李中石:我见过的“中央首长”李劫夫

李中石 新三届 2022-12-28


作者简历本文作者


李中石 ,1948年生于重庆。因家庭出身未能升学,1965年参加四川石油大会战。1966年震惊全国的石油32111钻井队血战火海发生,调会战总部,在大型歌舞血战火海中扮演烈士,全国巡演;参加电影《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创作演出。后离开石油回重庆,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


原题

我见过的

“中央首长”李劫夫




作者:李中石


李劫夫 


最近,一篇《“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作者李劫夫下场有多惨》的文章在网上热传。

提起作曲家李劫夫,70后、80后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更不用说90后、00后的年轻人,知道这个名字的就更少了。

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可是全国大名鼎鼎的红色作曲家。

他作曲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以民族风格浓郁,曲调清新,质朴自然,通俗流畅而风靡一时。《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代一代往下传》等“革命歌曲”,是如今六十岁以上的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他作曲的《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至今仍然是每个卡拉OK厅中,六十岁以上的“广场舞大妈”们,经常点唱的“红色歌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是听着李劫夫的歌长大的。李劫夫的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些经典歌曲让他们永生难忘。


文革开始后,李劫夫“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创作,更是进入一个特别的时代。除了为毛泽东公开发表的所有诗词都谱了曲外,他还别出心裁,为那些散不成词、律不成韵、句子长短不一、毫无韵律感、充斥着政治词汇的《毛主席语录》,谱写了大量的所谓“语录歌”,并被广为传唱。196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毛主席语录歌》,编者按说“语录歌”“这是一种崭新的形式。”使“语录歌”成为文革中重要的政治工具。这些“语录歌”,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葩”。

我见过被称为“中央首长”的李劫夫,是五十多年前的1968年。


1965年,我参加了“四川石油大会战”,很快被调到我当时所在的石油筑路处宣传队。1966年又因为轰动全国的32111英雄钻井队,血战火海,被选调到四川石油会战总部演出队,即后来的四川石油局革委会宣传队。

1968年初,为庆祝国庆19周年和四川省、石油局革委会的成立,我们宣传队创作了一台文艺节目,取名为《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

之所以创作《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是因为1958年春,中共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会议结束后的3月27日下午,到四川省隆昌县圣灯山(文化大革命中被认为“圣”字有封建色彩,改“圣灯山”为“胜灯山”),视察了四川石油管理局隆昌气矿碳黑厂。

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号召“工业学大庆”。那么,他去过大庆吗?没有。毛泽东一生中从来没有去过大庆,他唯一一次对石油系统的视察就是1958年到隆昌气矿碳黑厂。

随着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升温,这次视察便成了四川石油部门每年必须隆重庆祝的盛大节日。这个车间也因为毛泽东曾经来过而名声大振,更名为“3·27”车间。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毛泽东更被捧上了“四个伟大”的神坛。他当年视察碳黑厂一事,便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派”拼命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大好题材。

1967年3月,隆昌气矿军管会为“庆祝毛主席来矿视察九周年筹备委员会”,调我到隆昌气矿参加筹备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创作歌舞《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这次筹备活动,因当时四川进行的“二月镇反”运动而夭折。

1968年夏,毛泽东调整“战略部署”,抛弃红卫兵、造反派,派出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各高等院校及所有“上层建筑”单位。8月5日,又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送的芒果转送给工人宣传队。

一时间,“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口号震天响。我们作为工人业余宣传队,也因被要求要占领“上层建筑斗、批、改舞台”而得到加强,人员从20多人扩大到60人左右。

我们重新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剧《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分为“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石油工人献忠心”“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等三幕。

特别是第三幕,在表现毛泽东到碳黑厂视察的场面时,我们想起当时的电影记录片中,看到毛泽东接见红卫兵,红卫兵泪流满面,挥舞《毛主席语录》,有节奏地呼喊“毛主席万岁”的狂热情景。于是,在第三幕“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的《红太阳来到咱车间》中,插入了这样一段:随着一声欢呼:“毛主席来了!”舞台上的演员拿着《毛主席语录》,一下子拥到舞台的右侧,有节奏地呼喊:“毛主席万岁!”这时,《东方红》乐曲在欢呼声中响起,仿佛毛泽东正从我们面前走过,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激情的呼喊中,从舞台的一侧,一直喊到舞台的另一侧,大约持续四五分钟。

实际上当年毛泽东视察时,从隆昌县城到圣灯山沿线已经全部戒严,而毛泽东仅仅在火炉旁呆了十几分钟。出于保密的需要,除了极少数领导和保卫干部外,不要说根本没有出现这样的群众欢呼场面,就是当时在上班的工人也完全被蒙在鼓里,只是在毛泽东离开以后才知道。而且红色的《毛主席语录》本是1960年代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产物,怎么可能出现在1958年?

但是,为了“革命”的需要,为了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斗、批、改舞台”的需要,可以打破一切框框,居然没有任何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排练时,效果就出奇的好,台上的演员和台下观看排练的人,全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10月28日,四川石油管理局革命委员会在威远县红村(当时的四川石油会战总部驻地)成立。同为省革委副主任的刘结挺、张西挺夫妇,代表四川省革委、成都军区到红村祝贺。

当晚,红村山顶的大礼堂,红旗招展,灯火辉煌。我们创作演出的大型歌舞《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首次公演。参加庆祝晚会的省革委、成都军区的负责人和石油局革委的所有成员,以及一千多群众观看了演出。

当第三幕《红太阳照亮了胜灯山》演到毛泽东视察一场时,台下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合着台上我们欢呼的节奏,使劲地鼓掌,台上、台下一片沸腾。观众的激情也极大地感染了我们,“幸福的热泪”夺眶而出。不少的观众也泪流满面,有的观众还不时站起来高呼“毛主席万岁!”

演出结束,所有观众全部站起来,热烈鼓掌,久久不愿离去。刘结挺、张西挺和局革委的负责人走上舞台,祝贺我们演出成功。刘结挺在接见我们时说,你们的演出十分感人,我们都流下了眼泪。你们都是工人,工人阶级要登上上层建筑“斗、批、改”的舞台。他强调说,你们演出的节目要拍成电影,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那样,让全国广大群众受教育。

随后,我们按照四川省革委的安排,从11月开始,在成都四川剧场为省革委、成都军区共产党员代表大会;省、市机关的造反派、解放军战士、大、中专学校的红卫兵等演出。

有一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提前到四川剧场,并且反复强调,不准带亲友来看演出。我们到达四川剧场,发现剧场四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警卫森严,观众全部是穿军装的解放军。演出开始前通知我们,晚上有“中央首长”来看演出。

演出结束,观看演出的解放军有序离场后。我们没有卸妆,马上在舞台上集合。省革委副主任张西挺,陪同两位穿着当时最为“时髦”、最为“革命”的绿军装的人,走上舞台接见我们。这两个人虽然穿军装,戴军帽,但却没有佩戴领章帽徽,显然不是军人。

原来,这两位就是当天来观看演出的“中央首长”。经张西挺介绍,我们才知道,年纪较大、大约五十多岁胖胖的老头,是作曲家李劫夫;戴眼镜、学生模样的年青人,是创作名噪一时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作者,青年美术家刘春华。

刘春华看起来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显得有点腼腆,一直没有说话。

作曲家李劫夫的大名,我们早就如雷贯耳。他作曲的《我们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和许多“毛主席诗词歌曲”“毛主席语录歌”等,我们都十分熟悉,因此,对他十分崇敬。我们也知道当时他是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但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中央首长”,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


李劫夫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身体,脸色红润,接见我们时,显得十分兴奋。等到他一开口作指示,更使我们大吃一惊。浑厚的男中音,略带东北味的普通话,极富音乐家特有的感染力。

他说:“工人同志们,你们的演出十分成功,我非常激动!”他停顿了一下,提高声调,把手用力向上一挥,大声说:“我代表江青同志,来看望大家!”听到这句话,我们顿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我们这样一支普通的工人业余宣传队,能够得到毛泽东的夫人、中央文革副组长、“无产阶级文艺革命的伟大旗手——江青同志”的重视,我们感到无比荣幸、无上荣光。李劫夫告诉我们,江青得知石油工人自己创作、演出的歌舞要拍成电影,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的一件大事,一定要抓紧,抓好。江青同志日理万机,非常繁忙,实在抽不出时间。所以,专门指示我,代表她来看望大家。

他还说,江青同志还亲自批示,专门拨给成都东方红(原峨眉)电影制片厂两小时的进口彩色胶片,作为拍摄这部影片时专用。

李劫夫在基层采风

原来,张西挺曾经去北京,专门向江青汇报。我保存的当年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张西挺在接见我们时说:“根据江青同志的指示,看看有没有摇摆舞,情歌小调。因此叫不忙拍,等审查后再拍。(宣传队问:请首长审查有没有摇摆舞?)可以。没有庸俗化。”这才有了李劫夫审查观看我们节目的一幕。

当有人提议,请劫夫同志为我们演唱一首歌曲时,他毫无大音乐家的架子。在接见我们的舞台上,即兴为我们清唱了他为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谱写的歌曲:“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度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浑厚的男中音,在舞台上回响,激起我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也许现在六十岁以下的人都无法理解,一个作曲家、一个画家怎么就成了“中央首长”?但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当年毛泽东夫人江青任副组长(组长陈伯达只是一个摆设)的“中共中央文化大革命领导小组”简称“中央文革”,如日中天、权倾一时。尽管并列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之后,实际上其权势远远超越前面三个机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机构”,能够代表江青的人,被称为“中央首长”,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的李劫夫作为江青亲自派出的“钦差大臣”,来审查我们节目,正是他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之时。

万万想不到,写了《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等“经典革命歌曲”,忠心耿耿的红色作曲家,在两年多以后,由于“紧跟革命形势”,谱写了歌颂副统帅的歌曲,在9.13事件后,逃不脱被批倒、批臭、直至迫害致死的下场,不禁令人唏嘘不以。


2020年4月于骏逸天下 


李劫夫、夫人张洛和女儿们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昨天的记忆

红色音乐家李劫夫
“文革”中万劫不复

潘士弘:我在学校检举了她,

我们彼此把对方往死里整

老鬼:我偷看日记告发了同学宋尔仁
张远宏:革命时代的告密轶事
吕丁倩:四个告密者构陷,
妈妈差点被打成“反革命”
揭发林彪的林豆豆为何遭遇"不公"?
米鹤都:“八一八”的历史印记

陈小鲁:1966年血统论和“红八月”
"破四旧"的经过与深层原因
米鹤都:一个老外的红卫兵经历
景文:初二男生亲历北京"红八月”

孔丹回忆联动往事
“红卫兵”诞生的台前幕后
阎阳生:清华附中红卫兵100天

孙立哲:1966清华附中实录
李杭:从北京四中到清华附中
王友琴:女性的野蛮,
重读在卞仲耘罹难55周年之际

卞仲耘:红卫兵运动第一个殉难者

王友琴:15岁女同学在学校死于非命

王友琴:她的名字叫关雅琴
王友琴:北京第三女中校长沙坪之死
北大618事件:  我被人的丑恶所震惊
王宗禹:目睹学生毒打老师父母的暴力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
聂元梓等人第一张大字报出笼记
祝寿百岁老人王晶垚并怀念卞仲耘

付颀:红卫兵"最后通牒"
与遣送原籍的邻居们
冷文瑞:我家遭遇的文革遣返
王宗禹:我家的两次被遣返
丁大华:红卫兵抄家战果展览会
刘明:1968年青城山惊魂之行
燕纯义:北京四中平反冤假错案记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