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李晶:腊肠长绿毛,洗一下照吃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9-19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李晶 ,1969年赴黑龙江兵团;1977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做编辑、记者。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评论,其后创作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部分作品译至德国、美国;长篇小说《沉雪》曾获台湾《联合报》第十九届文学奖长篇小说评审奖。


原题
关于馋



作者:李晶


那时总觉得饿,好像馋的感觉跟饿是混在一起的。

常常是刚从大食堂里出来,还没走回宿舍呢,就觉着肚子又饿了。平日里我们的零食非常有限,连队小卖部有几样本地的食品,买几次也就够了,也没什么钱总去买。偶尔从食堂捎一个馒头回来,夹上家里寄来的奶粉或麦乳精,当夹心面包吃,算很讲究了。


宿舍里凡有点儿储备的人,都知道细水长流。有人把家里寄来的凝猪油放在小木箱里收着,休息日才取出来,弄一小勺白油,撒上盐沫,抹到馒头上细吃(——这位伙伴两年前去世了,很怀念她那慢条斯理、温良平和的好脾气,还记得她给大家分尝家里寄来的牛肉干)。有人休探亲假时带来广式腊肠,因为储存得久了而生出绿毛,不以为然,放脸盆里用肥皂搓搓,洗净了照吃不误,剩下的再接着收藏。

每年一到收获葵花籽的时节,宿舍里的泥地上便从早到晚铺起瓜子皮地毯,厚时积得一寸高。是用铁锨头在火炕的炉口上炒熟,要懒得炒就生着吃。那些日子只要有空闲,每人手里就瓜子不离嘴,大炕上像聚着一群鹦鹉咔咔不停,脆响一片。嗑得满嘴起了燎泡也不在乎,就算已经躺下了,眼皮困得睁不开,还倚着枕头在那里嗑。

一天忽然听说,后勤班宿舍有个满满当当的土豆窖,就在她们屋的地底下。我和那班里一人很要好,就在晚饭后跑过去,她诡秘地跟我说,你来得正好,一会儿咱们煮土豆吃!我们就熬着,大约半夜九点多光景了,终于行动。先把门插紧,窗帘四角也掖好,这时指导员连长一般不会进来。

砖砌的方炉子上,一把绿色大铁壶(后来我再也没见过人间还有那么大号的铁壶)正哗哗地煮着水。几人变戏法似的挪开地面上的一行压砖,拉起一块木板子,噌,跳下去一个,递给她提筐,一会儿就举上来一筐新鲜的大土豆!根本也不洗,扑拉扑拉干土,打开壶盖,把土豆一个个扔进去,可劲儿煮。叫我们得意的就是拿大铁壶当煮锅使,即使忽然有情况,也能掩人一阵耳目。

土豆熟了(“再加牛肉”是不可能的),黄黄的小灯下,几人围坐火炉边,好似正在“天天读”学毛著,其实都正捯着手托住了烫土豆揭皮呢,然后蘸上盐沫吃,那情景太像梵高的一幅名画。

吃着发现,土豆皮越糙的才越好吃,本地叫“麻土豆”,一咬掉干面儿,还发甜;皮子越光溜细粉的,内里却水唧,那是做菜的料,本地叫“菜土豆”。一大壶煮熟的土豆一时吃不过来,用筷子一个个扎出来晾着,掩盖好,再给壶里兑凉水,把剩下的几个扔进去重新开煮……

那次的土豆大餐吃得好酣畅!夜深人静,拖着沉甸甸的肚子走回自己宿舍。躺下时,胃口里一阵阵泛酸水,这才领教了什么叫吃过了量。

“土豆大餐”当然不能经常化,司务长总要去后勤班里给伙房拾土豆,要吃太多了,马脚就会露出来。那会儿人喜欢讲觉悟,讲得胆子都还比较小的。所以记得一共也就跟她们吃过两回吧。


不过相比他们男生,我们女生的胆子也是忒小了。男生那边常有为了吃而做出来的各种胆大妄为之举,听起来让我们嗤之以鼻。比如将附近七连猪舍里的小猪仔偷过来,弄到砖窑里去烧;给老乡家的自留地一夜之间菝了园;流窜到十几里外的团部养鸡场去偷鸡——据说一旦逮到鸡怎么地兜头一闷,又怎么地把脖子一拧,麻利得很。

中秋节那天,听男生宿舍那头又传来起大哄的动静,嚷嚷“吃烤鸭啦!”我们才不信。随后听说,是谁在屯子里逮了一只老猫,在四方窑里给燎熟了,就喊人过去吃。他们问,烧的是啥东西?答说,是烤鸭。再问,烤鸭怎么四条腿?再答说,是两只!

说来此类事那时挺不少,都看过数遍《列宁在十月》,里面有一个名段子,是列宁的高大卫士瓦西里劝慰妻子,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那是我们常用来互相开导的口头禅。实在是因为年纪轻,脑筋无所用场,用在找寻吃的可谓有胆有识。像大野地里的黄花菜、四叶菜、野韭菜、酸姜、百合之类的,我都曾跟一起干活儿的本地女孩学着白嘴儿嚼过。

当秋天收萝卜时,北大荒的红皮汉萝卜,有的特别甜,我们一下子都放开了,拿着镰刀削来削去地挑,边收萝卜边嘎嘎吃,造的那萝卜地里尽是白花花的萝卜块,当班长的就在后面不断地扒拉土给埋上。开春时,进到大菜窖里削土豆的种芽,又学会了挑拣一种颜色澄黄发蔫软的土豆,也拿镰刀削着生吃,赶上挑得准时,甜得像梨呢……

想想那是人生中一段将馋和饿完全混淆起来的日子。我们丝毫也不知道河南灾民的惊世惨剧,以为1960年代的节粮度荒,其程度再怎么厉害也赶不上我们这些知青,囿于孤陋寡闻的有限经验,就觉得那时才体会到什么叫入骨透髄的“饿”。


知青伙伴合影,前左三李晶


李晶专列

内心撕扯后,我选择了原谅她

安庆城外的那座独秀山

美国工人,技术好劳动更值钱

太阳底下的那些流浪汉们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文章原载《今晚报》1997·12·26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东北知青

张维功:北大荒留下的青春伤痕

张维功:东山埋葬着“知青连”

张维功:满身虱子的荒友老宁
马苏龙:上海盲人知青的返城路
施鹤发:“扎台型”的上海卷毛,
在东北老乡面前“怂”
 孟永华:北大荒的上海知青

他们永远长眠在北大荒

匡亚明女儿李军:

长眠在黑土地的生命芳华

外交官父亲到北大荒给女儿扫墓,

像给女儿梳头一样

田晟:有一朵花儿无枝可依

赵敏:当"逃兵"返城探亲一路遇好人

董秋娟:我与梁晓声的初恋

李向前: 他们的名字叫"六九届"

张抗抗:红卫兵,说原谅还太早

谢悦:在北大荒干活,最让人心烦是小咬

谢悦:1976年“五一六”这一天

谢悦:在那个放牛班的春天里

濮存昕:我在兵团曾负责种马配种

周其仁:从完达山到朗润园

陈鸿仪:与死神擦肩而过

陈鸿仪:几曾回首,我的知青生涯

陈鸿仪:七分钱要了一个父亲的命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庞平:漫画,共和国知青

北大荒留守知青:铁了心离开上海

留守在北大荒的老知青们

不老的北大荒:精神残疾知青的断裂人生

方新阳:我在乌苏里江当水手

方新阳:情系北大荒

肖复兴:北大荒知青生活回忆

孙海:那一年,父亲“押送”我回东北

范文发: 难忘在日本遗孤家的那顿饭

范文发:上海姑娘偷吃鸡,40年后去道歉

范文发:千山万水回上海

陈奋:人见人喜的俄罗斯姑娘百灵鸟

陈奋:与黑瞎子并不美丽的邂逅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