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与您失联
毕业40年回眸丨白营科:一个农民儿子的大学之路
白营科,生于1956年,吕梁市柳林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分配于吕梁地委党校,先后担任文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教务处处长、办公室主任、校委委员、副校长、调研员,2016年退休。
作者:白营科
今年是我大学毕业40周年,每当怀念这段已逝的岁月,深感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每当回首这段离去的往事,无不思绪澎湃,浮想联翩。
上大学之前,我只是一名农民的儿子,其生活的艰难和困苦比起同龄人来更甚。我家距县城40多里,全村仅有200多人,村民以种地为生,但即使辛勤劳作一年,仍然填不饱辘辘饥肠。我家更是远近闻名的贫农,吃不饱、饿肚子是常有之事。
在我13岁那年,年仅37岁的母亲一病不起,离我们而去,留下了我们兄妹4人,最小的弟弟只有3岁,还不会走路,是父亲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长大,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记忆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之中。
父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特别重视我们的学习,经常用“本事随身子,强过娘跟着”这句话来告诫和勉励我们。正是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从初中开始,我对学习就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用功到刻苦,因而各门功课在班级里常常是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好评。
1974年高中毕业后,由于自己学习成绩还算优秀,公社教办将我安排成一名缺额代教。第一年在本公社的南阳山村任教,给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和四年级上课;第二年公社成立初中,我被抽到南寺沟初中当了两年语文教师;第四年公社又办起了高中,把我调到高中任语文课和政治课教师。
四年内公社教办每月只给我18元工资,其中寒暑假分文不给,理由是假期不上课就不能给工资。即便如此,我仍然坚守园丁岗位,甘于教书育人,从小学教师上升为初中教师,再由初中教师提升为高中教师,这段由低到高的教学经历,为我后期参加高考取得良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大家知道,197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精神领域的思想解放、教育领域的正本清源,都为这个年代烙上了深刻的印记。当时虽然我也曾听说恢复高考这一信息,但仍处于将信将疑的状态。当确知高考时,离考试不足一月。在同校老师们的鼓励下,我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高考报名。
既然报了名,理应全力以赴,可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复习的教材和资料,为此我动用亲朋好友搜寻复习的有关书籍。在报考文科还是理科上,经过再三权衡,最后决定报考了文科。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了取舍,决定把复习的重点放到史地和数学方面,可真正复习起来困难还是不少:一是数学上碰到难题虽可以向同校的数学老师请教,但这位老师自身也要参加高考,过多的麻烦人家实在不好意思;二是史地过去没有学过,理应成为复习的重点,但又苦于没有相关书籍和资料,我记得经过多方搜寻,只找到半本历史书,于是如获至宝,开始了我的复习。
尽管在复习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我始终没有因此气馁,白天照常给学生讲课,晚上才能进行复习。每当夜幕降临,我就将自己关在一间小房里挑灯夜战,瞌睡的实在不行,就把脑袋伸进冷水盆里泡一泡,清醒后再继续复习。
经过不足一个月的备考,终于迎来了高考。考场设在柳林县城二中的教室,考试的当天,天上飘着零零星星的雪花。从整个考试来看,除数学外,其他几门科目都不是很难,每场考试下来感觉都很顺,基本上是一气呵成,自己对自己还是满意的。可每场考试结束后,总有一些考生议论纷纷,说什么试题一点都不难,每当听到这些议论,自己反而心里没了底。
高考结束后,我继续从事我的缺额代教,专注于教学工作。有一天(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刚吃过早饭,我正准备去上课,突然听到有人叫我,让我去校长办公室一趟,于是我立即前往,当走进校长办公室后,校长欣喜地告诉我:“你的预录通知书来了,请客吧。”瞬间这一喜讯传遍了全校,面对这一惊喜,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接下来是政审、体检和填报志愿,一切都非常顺利,值得一提是填报志愿,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考分是多少,唯恐报的过高录不上,所以显得犹豫不足。好在有位老师看到后,建议我往高里报。并说今年不行,明年再考,年轻人要有远大志向。在他的鼓励下,我毫不犹豫将第一志愿写成了山西大学历史系。
从填报志愿到正式录取间隔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全家人不提有多么高兴,因为当年考上大学的不仅在我们村里、学校,甚至在周围相邻的五个公社只有我一人,人们为此奔走相告,也都为我庆幸和祝贺。
根据通知书要求,入学报到的时间为1978年3月18日—20日,家里人认为上大学总是需要带一点钱的,具体拿多少,父亲最后拍板以50元为宜,可对于一个农民家庭而言,当时的50元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筹集这50元经费,不得已只好投亲拜友,尽管如此,可仍然不够,最后还是父亲到邻村的供销社借了30元,才筹够这个数目。
是年的3月19日,我肩扛铺盖、手提日用品从家里动身,在柳林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早晨用4.8元买了一张从县城到太原的车票,6:30分出发,晚上8:00多才到达太原大营盘长途客运站(因中途需在汾阳倒车,故用了14个多小时)。然后乘坐3路电车到达山大站点。下车后我用浓重的方言向主楼前的人询问,这时有几位柳林老乡(76级学生)听出我的口音,非常热情地告诉我,他们是从报到的花名册上,得知我去上学,故在这里等候接我,然后将我送到6号楼历史系宿舍安顿好。于是我的求学生涯从此开始。
白营科(二排左1)与山大同乡留影
白营科(前排左2)与同乡同学在山大
四年的大学生活,想说的、能说的、可说的很多很多,不少同学谈及回忆时说了不少,我将不再重复、累赘,只想从班级整体的角度,谈谈我们班级的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名师高徒。山大历史系当时在全国来说,也堪称佼佼者、名列前茅。为了使每个同学学有所成,在教学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系里给予我班特殊的关照,曾经给我们讲过课的老师有:讲中国古代史的罗元贞先生、讲捻军史的专家江地先生、讲国际共运史的专家程人乾先生、讲中国近代史的专家任茂棠先生、讲山西地方志的专家郝树候先生、讲哲学的专家梁鸿飞先生,讲政治经济学的专家刘子威先生,讲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的崔凡芝老师等。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师生之间总是教学相长、其乐融融。我记得,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就是江地先生,他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任茂棠先生所讲的中国近代史,听起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至今仍使我难以忘怀。
人常说:土地最清楚春雨的无私,万物最理解阳光的慷慨。老师们细致的讲解,谆谆的教诲,热情的鼓励,严肃的批评,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惜,就像太阳一般温暖,就像春风一般和煦,就像清泉一般甘甜。这种爱比父爱更严峻,这种爱比母爱更细腻,这种爱比友爱更纯洁……
给县处级领导干部班授课
第二个特点是激情燃烧。我们全班共有79名同学,大家来自全省各地、各部门,年龄差距很大,背景各自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学习之余,我们经常一起彻夜长谈,讲述各自的故事,畅谈彼此的经历。同学们都怀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期待,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投入学习。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亢奋的年代,我们对理想的追求远远高于对金钱的追求,这种顽强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特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正因如此,我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士,其中不乏政界、学界、商界的领军人物,这一切都与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风气,特殊的一代分不开。
第三个特点是艰苦快乐。面对物资的匮乏、生活的困苦,同学们没有一点抱怨,因为口腹之困无碍于我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就我而言,因为家庭贫困,学校每月发给我班里最高的助学金,除了生活补助之外,还能节省一点钱到书店看看,买几本自己喜爱的书,像我珍藏的《辞海》就是当年通过省吃俭用花了22.2元钱买的。当时由于回一趟家需要9.6元,因买不起车票,好长时间都不敢回家。可见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大家还是非常快乐的。为了使大家学习得更加愉快和充实,班里在第一学年就组织大家编写了《高考历史复习资料》,并用赚来的钱组织全班同学到北京、西安实习,平时还不时组织大家到坞城路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一切使其他系的同学非常羡慕。
对企业中层干部进行培训
第四个特点是求知似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我们都拥有一种“知识饥渴症”,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抓住一切机会给自己补课。这种欲望犹如沙漠遇水,疯狂地弥补着十多年知识的亏空。图书馆、自习室、教室是大家每日的争抢之地。同学们相互配合,每当晚饭之前就相互分工,有的负责买饭,有的负责拿着座垫去自习室抢占座位,真可谓一座难求。大家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满足。就是晚上宿舍熄灯以后,仍然有人打着手电筒在床上看书或在路灯下看书。那个时候老师在课堂上从来不讲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可每个同学都深深地知道和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第五个特点是团结战斗。我们所在的班级虽然人数众多,但同学们非常珍惜和热爱这个集体。不管遇到什么事,只要班委一声令下,全班同学都闻风而动、立即响应。不论是集体劳动,还是文体活动,不论是知识竞赛,还是外出实习,只要班里发出号令,全班无不积极响应,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同学们奋勇争先的上进心,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随处可见。
除了上述的五大特点外,我还想说说毕业分配之事以及自我的两点感想。
大学毕业之后,当时实行二级分配的办法,先由学校派遣到地区,再由地区分配到单位。回到地区后我首先到吕梁地区人事局报到,人事局又将我分配到吕梁地委宣传部。于是我就去宣传部报到,到了宣传部遇到一位看起来像官员模样的人,他询问我的基本情况,我就如实相告。他说:“我们单位早就要你,你不要报到了,跟我到人事局改派一下”。对此,我非常听话,并顺从地跟着他到了人事局,然后把手续改到吕梁市委党校。后来才知道这位官员模样的人是吕梁地委党校的副校长。由此可见,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单纯,对于服从组织分配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到哪里去,正是这一偶遇,使我终身定位在党校,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退休。
回首往昔岁月,我认为首要感谢是母校,是母校赠予了我知识储备,是母校使我懂得了爱,是母校提升了我的道德品位,是母校规范了我做人的行为。正是母校的教诲,才使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出了自身价值,展示出自己最棒的一面。
回首往昔岁月,我要永记同学情谊,这种情谊表现为至纯、至真、至美,它似玉壶冰心,让人生充满了温馨,它没有名利的杂质,更没有物欲的浊流。同窗四年让我们品尝了人生最纯洁、最浪漫的时光。对陈年往事的回忆,依然值得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情去回忆,用一生去收藏。可见,无论人世沉浮、贫富、贵贱,同学情谊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醇,越品味越香。
别梦依稀离校园,挥手离别四十年。四十年虽然岁月流逝,但没有冲淡我们那难忘的苦乐年华;四十年虽然时光流淌,但没有隔断同学间的友谊和真情。四十年的时间消耗了我们的青春,却加深了我们的思念;社会的历练打磨了我们的棱角,却加深了我们的情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是同学。
为离退休老干部作形势报告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