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以长征的名义向现实发言 |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的观后思考
【摘 要】:想象力和观念的解放是《王二的长征》在创作上的最大特点,它比以往任何表达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更突出,它从头到尾笼罩着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在这些小人物的长征经历里,屏风式的贯穿着某些沉重的写实性片段,贯穿着某些严肃的历史思考,对于今天来说,尚未失去意义。
【关键词】:音乐剧《王二的长征》;小人物;民族精神;历史思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02(2014)03-0040-04
没有领袖伟人,没有英雄形象,没有豪言连篇,没有空洞说教。
一封写给未出生孩子的信,十个普通的红军战士,十七个沉甸甸的大字、二十一个青年演员、几十个鼓囊囊的麻袋和几十级黑压压的台阶、无数人高唱的《国际歌》。
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什么经历、无论来自哪里,可以不会唱歌、可以不懂音乐、也可以不了解那段历史,只要面对这个舞台,无论是谁,都会被感动。
这就是东莞保利三宝演艺团在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之际,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给出的一台表现伟大民族精神的可歌可泣的音乐剧——《王二的长征》。
一部尤其需要细读的作品
当代音乐舞台剧的想象力匮乏,无论是选看的这个剧或那个剧,剧中是这个人物英雄和那个英雄人物,这些才子佳人和那些佳人才子,这点眼泪爱情和那点泪眼情爱,这段鸡毛蒜皮和那段蒜皮鸡毛,在我看来在模式和概念上都是差不多的面目模糊和重复乏味,感觉也是一体化、平面化、说教化、做作化的。看一两部尚可,多看就很难找到临场快感和趣味,因此容易患“临赏疲劳症”。
由于过多的失望和不满,我按捺不住对那些蹩脚的编创者写过绝不客气的文字,要么沉默对之。我希望有奇迹发生,但是事与愿违,反倒经常看到了一些批评家、媒体与艺术家联手,合伙对善良的大众实施文化欺诈,对作品进行天花乱坠、妄下雌黄的炒作,良心用苦中暗藏着浮夸而有诈财的“阳谋”。这种灰色的行径不仅造就了一代缺乏想象的观众,更能使平庸乏味能够不断自我循环。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音乐舞台剧的意义和功能怎样才能维持一个精神可以自由呼吸、想象力可以自由延伸的空间?
用想象作为翅膀,用舞台作为媒介,进行操作的空间其实可以大到无边无际,也可以小到咫尺片瓦,只要进入这个空间,就可以作任何选择,就可以走任何方向。《王二的长征》编创者的方向选择是我原先没想到的。他们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题材,把捏着舞台的却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我以为,想象力和观念的解放是《王二的长征》在创作上的最大特点,它比以往任何表达长征题材的文艺作品更突出,它从头到尾笼罩着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在这些小人物的长征经历里,屏风式的贯穿着某些沉重的写实性片段,贯穿着某些严肃的历史思考,对于今天来说,尚未失去意义。
因此,《王二的长征》的出现让我感到兴奋不已,像是重生,像是朝圣。
越是好的作品,与这个时期最普遍的现实和大的精神背景,越是发生着分离,只有这样,某些闪光的思想才会越来越清晰地裸露在历史的视野里。《王二的长征》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是一部尤其需要细读的作品,因为从外表看它比较平淡,《王二》这剧名正像剧中貌不惊人的王二一样,只有深入接触,细嚼慢咽,才会觉出其内在的性格。的确,这个作品在语言层面上少有什么惊人之笔,甚至有些过分口语化了,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到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和隐痛。
《王二的长征》已经在全国巡演了60场,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一个作品能有如许的引发且难忘,当属成功之作了。
有些人消失了,征途却不会停止
在以往文学、影视、音乐、歌舞、戏曲、歌剧、话剧等艺术形式中都有关于长征题材的表现,在或宏观或微观中,其主要人物都是领袖和伟人,配角也是真实的或刻意塑造的“高大全”英雄人物,来自平民小人物的普通战士则在陪衬中跑龙套——基本如此。以处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主体群像,从精神层面上来表现长征题材的作品,应该就是这部《王二的长征》了。
该剧一开始,就使我进入状态。当舞台灯光骤暗,满场静寂,黑暗的舞台上传来一个人沉重迟缓的脚步声,随着节奏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脚步声逐一加入,音量不断急速递增,最后形成了一种惊天动地的气势。一撮追光引领着“佝偻身体”的王二一路小跑,惊慌出场了,用三宝的话来说,“王二是个扔在人堆儿里都找不出来的小人物”,剪影中的演员们用合唱、重唱对他进行了描述:“混沌迷离”“沾满污泥”“耷拉的双臂”“弯曲的双腿”“迟钝的表情”“憨厚的面容”“他就是我们见惯了的那种人的样子……过去是,曾经是,现在也还是!”王二逃跑的原因是因为“我的老牛挡了老爷的路,老爷的狗咬死了我的牛,我用药毒死了老爷的狗。”他“左思右想后怕的浑身发抖,要想留住小命得赶紧脚底抹油……就这么没头苍蝇一般拼命的走……”。
这里,我想到作家高晓声在《且说陈奂生》一文中对农民的一段权威描写:“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于思索的人;他们老实的受了损失而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挣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个阶层的人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当专制制度要剥夺他们活下去的权利的时候,他们“一不怕苦”的状态就会转化到争生存、争自由、争民主的动能而“二不怕死”的真实本质上去。所谓“求生的本能”,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权”。
王二的逃亡是被逼出来的,他饿着累着误闯误撞来到了苏区硝烟散去的战场,有位身负重伤的“同志”把仅有身边的干粮给了王二,要求在他死后把他掩埋,并嘱托王二给他捎一封信,“同志”还没说出收信者的名字就倒下了。“谁赏饭就是老爷!谁救命恩如泰山!”王二恪守承诺,走上了送信路途。不过,王二加入红军可不是被逼出来的,他遇见红军,看上了“艳若桃花”“赛天仙”的“文工团”,“我先跟着同志们,然后找到收信人,再跟这女娃交交心,没准能带她回家门。”内心躁动和不被饿死——是王二参加红军的真实动因。再则,王二在红军队伍中,逢人就求教识字也并非出自本意,因为“文工团”对他说过:“如果你能把信上的字全部认全,我就会好好看你一眼。”他起初的孜孜不倦正是因为以后想娶“文工团”为妻所致。按照现在的观念来看,王二参加革命有动机不纯之嫌,但是在情理上却一点都不显假,王二也是个有血有肉,有着七情八欲的人,因此他的行为逻辑是很可信的,也只有这样,这个被想象、被虚构的特定人物形象才会真实的立起来。
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懵懂而来的,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产生,也是从最初的无意识开始的。随着王二在长征中一路走来,开始认识的每一个字,遇到的每一个人的经历,以及发生在身边的每一次事,他对革命的认识也在一点点的累积,以至在他原来那薄薄的生活里,最终堆积成厚厚的理想和信仰。王二的识字过程就是识理、成长的心路历程,直至最后他能念出信中内容时,他完成了从大字不识的一个普通农民到一个有觉悟的红军战士的转型,王二的成长过程在剧中表现的十分清晰。
王二是这样磨练成长起来的,剧中的其他人物也是这样磨练成长的。在跟着红军长征的外国传教士“大鼻子”的眼里,这些“一刻不停”走着长征的战士,是来自“站在街头嚎啕大哭的人、躺在角落苟延残喘的人、一路踉跄奔告无门的人、成年劳作颗粒无收的人、被车轮碾过双腿的人、被枪托当街打死的人、被父母卖入娼门的人”和“那给老爷当牛做马的人。”
在失去父母和爱人的坎坷经历中,深深感悟“真应该有把自己的枪”的“汉阳造”,是兵工厂工人的女儿,她教会王二一个“枪”字后,为掩护王二突围而牺牲。自小就用一袋米被卖到戏班,而不愿做姨太太的“文工团”是剧中的第二号角色,当王二冒然撞到她怀里,她教会王二认识第一个“人”字开始,他俩若即若离的特殊关系就成了伏笔,他俩过雪山时相互暖手时,《手》之歌的二重唱是全剧中最温情的一刻。编剧很睿智,不说“爱”字,不唱“情”字,一切都在不言中。沉重的剧情在温馨的情调中得以缓冲。最后两人各奔战场,留下了情感悬念。一家老小十几口都被反动派杀掉,自幼逃出死牢,参加了红军,19岁就当上了团长的“老革命”是红军战士的典型人物,他从草地的沼泽里救出了王二,并教他认识了“士”“疼”两字。“老革命”的爱人“自由颂”是来自上海租界大别墅里上过洋学堂的小姐,读了裴多菲、普希金等人的诗作,为了理想而参加了革命队伍。她在追赶队伍时遇到了王二,并从王二这里得到了干粮,她教会了王二“路”“诗”两字和背诵裴多菲的《自由颂》后,又踏上了“好远的路”。这对爱人最后都牺牲在长征途中。“红米饭”是街上卖米粉的小摊贩,他不服新县太爷上任时的街上清道和强行送礼之举,敢于拒绝而不肯下跪,死里逃生参加了红军,成为炊事员,他教会了王二一个“不”字,不久也累倒牺牲。
这作品中还参插了两个人物,“大鼻子”和“反动派”。“大鼻子”是个跟着长征队伍的外国传教士,懂点医道,在队伍中流行打摆子病时他出现了。他在给大家治病的同时,教会了王二认识“马”和“他”两个字。作曲家三宝在这里很具魄力,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大鼻子”在唱《马》之歌时,舒伯特的《圣母颂》轻轻响起,主副并行,两个旋律合在一起的效果沉静感人,表明人物身份相当自然且妥贴。“大鼻子”最终与队伍逆向而行,生死不明。“反动派”这个角色是在红军到达吴起镇后出现的,由此分析,应该是中央红军在著名的吴起镇战役中捕获东北军骑兵团里的一名老资格的军官。他曾在北洋军、革命军、中央军中混迹,也曾经红军屡抓屡放,因此心情十分复杂。王二见他颇有学问,给他送饭时称他为“先生”,让他教识字,他在感叹人生,扪心自问、思念家乡的叙述中,教会了王二“问”和“家”两字。他想回家,又不知如今家在何方,他选择了自尽。编剧关山对“反动派”的结局安排合情合理,如果他不是军官而是“当兵吃粮”的士兵,那么他的选择应该是投靠红军,共赴抗日战场。
“有些人消失了,征途却不会停止。”随着红军到达陕北,剧情也进入了尾声,那封作为主线来串联情节的信,也在“文工团”和王二再次相逢时,王二念出了内容:“……为所有的孩子,创造个新世界,才叫做真正的父亲……给所有的孩子,创造个新的家,给所有的孩子,开一条新的路……”是的,任何革命都是为了让后人生活的更好,这就是革命先辈因此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惟一目标,再好的乌托邦设计也得和当下的人世生活对接。正因为此,鲁迅才说:“革命是并非叫人死而是叫人活的。”②
“长征是结束了,可路还长着呢,我们得一直走下去!”《王二的长征》表现了一种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体现了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为基本生存而斗争的精神。该剧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在《王二的长征》中,作者并不多作心理描写,各个阶段中出现的各个白描化的人物都是平铺直叙,十分自然生动。我感觉按照如此进展,到结尾处很难再有推向高潮的惊人之举时,“走”之歌十分自然地衔接起《国际歌》,把演出顺势推向了极致,使这个作品突然变得非同凡响。“……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二十一个演员排成一行从台阶高处缓缓走下,台上台下气势坚定,深沉豪迈的歌声,此时似乎已经溢出了剧院,冲向夜空,冲向整个世界。
按照节目单上“剧情简介”上所介绍,王二“从所有人的故事里找了长征的意义,变成了一个大写的‘人’”,我认为这个作品真正的潜台词不仅仅如此。如果说,为天下所有孩子所写的信是这部作品的“戏眼”,那么,最后唱起气势恢弘的《国际歌》,就是这部作品的潜台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意义所在。“长征是结束了,可路还长着呢,我们得一直走下去!”。这是“文工团”与王二最后分手时说的,放到今天来看,还是很具其现实意义。
这个夜晚,我听到了穷人的歌唱,穷人的成长,穷人的创造和穷人的力量。
“同志”、“汉阳造”、“文工团”、“老革命”、“自由颂”、“红米饭”、“司号员”、“卫生员”、“通讯员”……《王二的长征》让我们记住了这些在史书上没有被冠以“英雄”的红军战士的符号,历史无法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这些符号连同他们的精神绝不会泯灭。
去掉了“文”而直接显现的“人”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信仰和理想缺失的时代,信仰和理想好像是一种多余和奢侈,不再成为是一种可贵和必须的东西来终身追求。特别是在许多中产阶层崇拜金钱和权势,别墅、豪车、名牌物件和安逸生活成了信仰和理想的同义词。至于追求或坚持某种正义和更高境界的信仰就更说不上了。再加上媒体在各个层面上对高端艺术、主流艺术、严肃艺术的正能量信息宣传传递很不给力,因此,这个群体在日常平庸忙碌,沉闷灰色的生活里,似乎只能蜷缩在光亮的客厅里啃着鸭脖子,从屏幕上那群星肆情、骄蛮做作的花花世界中,去满足一下各自的梦想欲和窥视欲,才能获得一些解脱。
现实越是这样,提出和张扬信仰和理想问题就越必要,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历史已经进入一个实利时代的时候,追问一个的梦想,这对于思考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精神出路,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启示。但是能够摆脱常规束缚的作品太少了,舞台音乐和剧本的想象力应该有更多的维度,更多的层面,更多的可能,它应该像一种香味,不受任何约束地向任何地方散发和流动。
中国在上个世纪发生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或不可启齿的事件,作为艺术创作者如果漠视它们的存在,或难以找到诠释它们的途径和方法,那绝对是一种无能。因为如何处理历史、现实、梦想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作品的神圣使命。——《王二的长征》试图接上的,正是这条伟大艺术的脉络。
《王二的长征》的成功决非偶然,“我决定了,得去走走,我相信路上人们会告诉我一些真实的事情,那些事情在他们眼前发生过,并且继续发生着……他们一定有话要说,我相信居住在这片大地上的人民”于是,从1999年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正式结束,剧作家关山在整整一年中行程46000公里,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访问着不同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在底层,他们不曾对谁说起过自己的故事,如果没有人询问,他们可能永远不会提到这些故事。”回来后,关山用21天完成了《一路奔走——倾听当代中国底层最真实的声音》的实录体传记小说。面对现实,作家很容易从人道主义立场转向人民性立场,也就是从原来个人对弱者的悲悯,转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并且上升到社会问题来看待。从高层领导的表达和强势媒体一再宣传亲民作风和关爱百姓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应该说,我们的作家本来就生活在普通百姓中间,底层的现实始终展现在面前,因此,必然会激发起一部分作家本来就怀有的人民性立场。这种趋势在文学界尤盛。十几年后,关山的《王二的长征》面世了,这个作品有着建立在基本生存之上的所有想象与心灵求索,所得以大力张扬的,也许不是什么“启蒙话语”或“人文精神”,而直接张扬这些小人物日益壮大和立体的“人的精神”,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去掉了“文”而直接显现的“人”。在这个作品中,充满了人的悲苦命运所生发的情感故事与心灵的呼喊,以及人的生存诉求和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这部作品从立意到结构都非常完美,厚重的主题与简约的舞台形式有着高度的统一,不少原创音乐剧或歌剧,立意独特而没有好结构,而结构不错的,又似乎不值得为那个无聊或干瘪的立意使用之。非常遗憾,写剧本这件事并不比画画来得容易。
从音乐创作上来讲,三宝成功的运用了地方戏曲和摇滚音乐的元素,合理使用了我国的民族乐器,使质朴的音乐产生很强的冲击力,使民族音乐元素与时尚现代舞得到高度统一,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原创音乐剧。
我敬重这些有时代抱负、有时代责任、有时代梦想的这个年轻团队。21名来自不同演出性质单位的、原先大部分都不是搞音乐剧专业的青年演员,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转换着不同角色,担当着在音乐剧中份量极重的歌、演、诵、舞,并且准确的把握并还原了各个舞台人物形象,他们举手投足间的饱满热情和演出中的闪亮泪花把自己感动着,也感染着在场的观众。
三宝创演团队给“音乐剧”带来了音乐剧,同时表明了存在着另一种真实的多样化音乐剧的可能性,也意味着存在一个更加广阔的音乐剧空间的可能性。他们未必是写的最好的,但他们的作品却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人们对音乐剧的热望。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一定是站在时代背景前面的人,他们的身后是空前的媚俗、跃动的折腾、庸俗的喜乐和浮夸的急欲,这个舞台越开阔,扭曲的背景也就越大,在偌大的背景前凸显出一种清晰的,不容置疑的存在,这就是这个创演团队的个性、自由和执著的精神力量。
怎样综合和吸纳这个时代的所有经验和教训,在营养丰富的腐殖土中茁壮成长,这是三宝创演团队在继续“长征”中所面临的课题。任何艺术作品,它们跟社会和思想界的关系从来都是靠阐释来产生的。音乐剧的发展依赖于创作、批评和观赏所形成的共同体,这需一个社会“大众”阶层的形成和认可。如何理解精神理性层面上的“大众”呢?苏轼有句名言:“真人之心,如珠在渊;众人之心,如泡在水。”给出了答案。记得有人给出了一个贴切的比喻:一部十分糟糕低俗的电影卖掉了十万张票,我们可以理解为:幸好十几亿人当中只有十万个观众;相反,一部思想深刻的电影卖掉一万张票,那可以理解为毕竟还有一万个观众能欣赏到这样的影片。这不是掩耳盗铃,也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种思想方法,因为文明的薪火和力量,正是商业时代的一种乐观主义。
那天,当我随着观众离开剧场,站在保利剧院门口的台阶上,释放着被震撼的不能自拔的心情之时,一群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她们中间有人喊出一句“这戏太牛逼了。”这话使我震惊,这是年轻一代用颠覆性的词语表达了对《王二的长征》的赞同和认可,也是对信仰和理想问题的全盘接受。
《王二的长征》向人们给出了深刻的启示,物质主义并不能把信仰和理想遗忘干净或彻底荡涤,正是“野火尽处春草又生”。《王二的长征》以特有的方式闯进了音乐剧这个领域,凸显的格外有意义,同时也使我坚信,和当下流行的看法相反,音乐舞台的功能不只是娱人,不只是让人看得开心,音乐剧的编创者们有更严肃的事可做,有更广阔的舞台在等待你们去展示,去继续长征。
作者系音乐评论家、自由撰稿人
2014.06.04
①高晓声《且说陈奂生》《人民文学》1980年6期。
②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116页。
往期精彩
| 中国歌剧,离中国大众有多远?| 在2008中国歌剧论坛上的发言 | 托斯卡尼尼与斯卡拉剧院 | 听托斯卡尼尼解读贝多芬 | 听琴聊紫砂 | 在音乐中过新年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五) | 零号的诞生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四) | 献给贝多芬诞辰250周年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三) | 【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二) | RCA版《黄河》难以超越|【乐迷心窍】新年礼物(一)| 【乐迷心窍】感恩节专刊 2017-2019 | 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音乐之神|漫谈歌剧中的《奥菲欧与优丽狄西》| 专访:姜万通教授谈《戏韵》| 【乐迷心窍】一岁了 | 尘埃散后深度反思 | 周海宏 | 全程导赏歌剧《山海经·奔月》的赏析音乐会 | 赫尔穆特·瓦尔哈 | 传奇的管风琴大师 | 访歌剧《山海经·奔月》作曲家宝玉和编剧周海宏 | 独家专访|对话米沙·纳米诺夫斯基 | 【专访】 与赵阳明天一起探索即兴演奏 | 【专访】演奏家舞台背后的故事 | 【专访】 与指挥家Dr. Alan Mills谈指挥 | 演奏家揭秘大提琴 | 独家专访青年大提琴演奏家方义嘉 | 阳光大女孩妮寇拉·本内德蒂 | 全面解读 2019 BBC卡迪夫世界歌手大赛 | 完整视频 | 意大利“神奇小小提琴手”大赛决赛 | 拉斐拉·葛罗美斯 | 大提琴界的璀璨之星 |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钦巴隆琴之魅力 | 谈谈约翰‧亚当斯《天方夜谭.2》 | 来自42位音乐人的感恩心语|
▼ 您 的 赞 赏 是 ▼
【乐迷心窍】
前进的动力
▼ 感 谢 大 家 关 注 ▼
【乐迷心窍】
享受音乐 享受人生
文中图片由邵奇青提供
本文由【乐迷心窍】欧鸥编辑
感谢原版权所有单位
如需转载请联系【乐迷心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