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雄安建筑设计竞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Author HITAD
城市设计联盟现面向行业内各单位征集获奖作品,可提供文本,或视频,具体情况请添加微信编辑
"共享经济聚落体·编织校园"以"共享"为出发点,在满足未来学校对建筑的各种功能空间需求的基础上,致力于为雄安新区设计一所面向社区开放的生态校园,希望通过建筑的方式织补、整合城市环境,形成开放共生的社区教育综合体,实现学生乐学、老师乐教、家长乐参、市民乐游的多维人文关怀,安抚定居者、招募迁徙者、吸引有志者,从而使校园融入全民的日常生活甚至雄安的长远建设之中,最终达成“共享经济聚落体”的设计目的。
01 用地条件分析
该项目位于雄安新区规划中编号为E-02-01地块,用地性质为基础教育用地,用地面积为40632平方米。基地周边主要以社区及社区配套功能为主,因此该地块主要是为周边居民的子女提供教育服务。
城市公共绿地一方面可以成为校园空间与社区之间的天然屏障,可以将校园环境与城市环境相互分离。保证社区环境的安静舒适与校园环境的动静兼顾,形成互不干扰的状态;另一方面这片绿地也会成为一个媒介,促使校园与社区的居民发生交流,从而提高校园环境的利用率而产生多种可能性。
△ 用地条件分析
02 设计理念
共享经济聚落体 · 编织校园
方案以"共享经济聚落体"为出发点,在满足未来学校对建筑的各种功能空间需求的基础上,致力于为雄安新区设计一所面向社区开放的生态校园,希望通过建筑的方式去织补城市环境中的社区、学校、景观,形成开放共生的社区教育综合体,实现学生乐学、老师乐教、家长乐参、市民乐游的多维人文关怀。
△ 设计定位
校园的全时利用
根据方案的总体布局理念,校园在纵向空间规划上根据开放度进行了功能划分。周一至周五,除了早七时至下午五时学校分层封闭,以满足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外,在其余时间段,校园向周边居民开放球场、慢行步道、试验田、空中跑道等活动场地,以及大报告厅、各种共享教室和24 小时咖啡厅,周末则全天向民众开放。
△ 校园十二时辰
全时利用,独立开放经营既可提高学校设施的利用率,增加校园营运利润,又能回馈社区,促进老师与学生及家长、子女及父母、居民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此外,校园内部人员活动的丰富也可加大"社会监视",消除"安全死角",降低校园施暴的风险。
△ 开放经营,多方利好
设计生成
△ 设计生成
03 功能规划
总平面图
总体布局分析
方案垂直方向的总体布局按照"功能分层共享"的原则进行私密性划分。一层为开放区,主要布置未来可服务社区的共享性功能空间。二层及以上部分为私密区,由下至上布置较私密和完全私密的对内功能空间。经过垂直区域划分的校园在保证师生安全以及内部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与开放,使校内及校外、课上及课余互不干扰。
△ 垂直共享体系
方案水平方向的总体布局按照"混合开放"的原则进行体量和功能的灵活组织。纵横交错的建筑体块与空中跑廊有机结合,开放了校园的多个入口与中心场域,打破传统校园死板的边界,形成向周边开放的"城市公园",同时不仅对周围的住区,也对西侧的社区中心和北侧的幼儿园作出良好的应答,以欢迎的姿态吸引居民参与场所活动。
△ 水平共享体系
开放生态校园轴侧示意
方案在场地中复刻了雄安城市的淀泊特色,使学校成为独一无二的"雄安校园"。同时,建筑在垂直与水平两个方向上均形成了变化丰富的层次,使人工啄刻的建筑形象与场地中的自然风光同生共长,配合多样化的共享空间及功能,最终形成一座生长于沚中的开放生态校园。
△ 淀泊中的开放校园
功能布局
学校整体布局以空中跑道为中心,在其东侧布置教学区,西侧布置体育馆,北侧以及教学区东侧临街处布置办公区,办公区以半包围的姿态环抱教学区,流线便捷,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整个教学区的普通教室均朝向南侧,使其具有充足的采光,多媒体等综合教学区域则垂直于普通教室布置,便于行政班的师生根据不同科目及活动转换教室,同时节省校园用地,丰富体量层次。
△ 功能布局
交通分析
学校在用地北侧开设车行入口,并在该入口旁配合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车行环路环绕用地一周,供后勤、货运及消防使用。同时,方案分别在东侧的人行主入口、北侧的综合入口和用地西侧体育馆旁布置有活动广场,可用于接送学生的家长等候,也便于学前及学后的人流疏散。
△ 车行流线
校园人行入口设置于用地东侧和北侧,并在北侧主入口旁加设社区共享入口,方便市民徒步进入。校园内部穿插富有趣味的多层次人行流线,包括简单、直接、高效的师生教学流线,和蜿蜒曲折的社区共享流线。二者互不干扰又互为补充,全面覆盖用地。在校园内部还设有一条贯穿中央公园的慢跑小径,串联教学区、操场景观区和体育区,在课时可供师生使用,课下则向居民开放。
△ 人行流线
多层次公共空间分析
方案将校园公共空间分为地面和空中两个层级,其中包括慢行步道和空中跑廊构成的步道系统,以及檐下空间和复合平台构成的灰空间系统。二者共同构建了校园中的立体公共空间格局,使社交与建筑相协同。
△ 地面层级
△ 空中层级
野生态景观系统
04 建筑设计
△ 效果图
△ 首层平面图
△ 剖面图
△ 东立面图
作品信息
建筑类型|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类
奖项级别|专业组二等奖
建筑师团队|王宇、王艺达、尹红男、国建淳
学生团队|李喆靖、张帅
图文提供|创作研究院
微信编辑|品牌运营管理办公室
视频
原创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官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