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对话章燎原:三只松鼠上市之际的思考
文 | 峰瑞资本
图片来源 | 三只松鼠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峰瑞资本”(ID:freesvc),作者:峰瑞资本,36氪经授权转载。
今天(2019 年 7 月 12 日)上午,三只松鼠上市了,迎来创业 7 年又一个关键节点。
2011 年底,安徽宁国,一间普通的咖啡厅,比咖啡因更刺激神经的是一个推断——「电商能催生新品牌的诞生」。丰叔和松鼠老爹对这个趋势的认知出奇地一致,合作和友情就这么开始了。
作为三只松鼠最「专注长情」的投资人和最爱「思维挑战」的朋友,丰叔见证了「松鼠老爹」在这段创业历程里的许多低谷与高峰,以及背后的抉择、思考和成长。
上市前不久,丰叔和松鼠老爹的例行「面基」毫无例外地扩展为了一场近 4 个小时的长谈,有共鸣,也有火花。在这样一个节点,一些问题有了总结,一些思考才刚刚开启。
我们记录、编辑了这场长谈,在此分享给你,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小企业不能做大企业的事,除非这是个指数级增长的机会
李丰:有些观点认为,现在创业没有前几年容易了。你刚开始创业时,是怎么找切入点和发展机会的?
章燎原:从战略上来看,大企业不能做小企业的事,小企业不能做大企业的事。虽然凡事没有绝对,但是你不要做别人做过的事,除非这件事可以实现指数级增长,或者带来颠覆式改变。
2012 年,为什么我们觉得砸锅卖铁都要做电商?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事可干。判断可干的依据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找到的那句话——「电商能催生新品牌的诞生」。这也是我们创立初期最重要的一句话。
李丰:既然新品牌都有机会,一定是万马奔腾,为什么最后是三只松鼠?
章燎原:2012 年我们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有很多同路人,有做服装的,有做日化的。如今再回头看,当时那一批同路人,很多都不在了。有些品类要做大很难,服装比较非标,互联网服装品牌多偏小众。日化就更不用说,线下竞争太残酷,宝洁等大玩家一进场,小企业就很难玩了。
坚果产业不太一样,2012 年的时候,线下还没有超大玩家。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线上规模成长到比对手线下规模还要大的时候,就可以和它们抗衡了。要是 2013 年恰恰和来伊份发现我们涨势迅猛,一下把我们打趴下,后面也就没我们什么事了。好在当时它们保守了些,错失了这个关键点。
李丰:所以在做判断的时候,品类和竞争环境都是很重要的依据。
章燎原:是。对小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到一个大企业忽视的地带,然后把握好时间窗口,迅速成长起来。很多企业最终敌不过大企业的原因在于,你的成长速度和时间差不够,你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和大企业正面交锋。比如,服装行业也曾经有网红品牌,也火了好几年,但还是PK不过优衣库,当优衣库开始发力线上,新品牌马上就被碾压。
商业的本质,就是竞争。我觉得有一句很坑人的话是「我从来不看竞争对手」,虽然很多创业领袖会这么说。
当然,盯着竞争对手,不是反对你有更高维的思考。很多人会举那个例子,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一个更快的马车是什么,答案是汽车。我所说的「对标」,不是马车本身,而是马车能提供的服务。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研究竞争对手,但不是去研究竞争对手的战略,而是去研究它们的产品和服务。
李丰:你的这些思路是怎么形成的?
章燎原:一个是被逼的,一个是从困难中成长出来的。绝大多数创业者应该很难做到一开始就把所有事都想清楚。反过来讲,这样的创业者也不一定能干成。起码在初创阶段,大家更多依赖的是直觉,然后不断试错,在这个过程里,你会犯很多错误。但没关系,创业是打仗,实践出真理。不过,当你成长到百亿规模时,就不能仅凭直觉了,更需要一套体系化的东西。
创立初期,对三只松鼠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开头讲的那句话:「电商能催生新品牌的诞生」。围绕这句最核心的话,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取一个好名字;第二,把用户体验做好;第三,集中力量打「双十一」。
李丰:头几年,你们总体上是比较顺。
章燎原:是的。这背后的故事是,有了「三只松鼠」这个名字,加上「双十一」那场胜仗,无论有多少对手,基本上后面打仗就没那么难了。因为你在战略上胜利了,「三只松鼠」的名字加上你是「第一名」,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的供应链都会想和第一名合作,就能保证我们接下来一直有最好的产品质量。
尽管现在回头看,那时并没有把所有事情想透,包括如何改造食品制造产业,如何利用数据,根当时根本没想明白,但完全没关系。为什么说企业越大越难?因为大企业要做全,但是小企业你只要找到关键的那一两招,把一个点抠透,就能在你的起步阶段,为你赢得一个难能可贵的前进惯性。
天要塌,谁也预见不了,但真砸下来,首先一定是保命
李丰:前进惯性会消失。
章燎原:当我们跑到 2017 年,惯性确实就消失了。这个时候其实是我们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惯性消失后,多半会有两种结果:要么企业以此为机遇,继续进化;要么企业过不了这个坎,也就这样了。
有种说法是,天塌下来,个头高的人先被砸到,个头低的人后被砸到。说的就是,没人能预见到天塌下来,但是在被砸的瞬间,差别就出现了。你能不能认知错误、迅速决策,是真正考验企业家能力的时候。
天塌下来,先保命。这个时候你不要想着琢磨出一条万全之计,先把命保住,命保住了,再去找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出在哪。这个过程往往是个不断探索、进化的过程,直到最终找到下一个增长要素。
李丰:你们这七年碰到的问题,我印象比较深的大概有三个。2013 年、2014 年时候,主要是物流问题;到 2015 年、2016 年,就是盈利问题,先做了坚果,坚果老赚不了钱,就去做零食,做零食一开始也不太赚钱,所以对自己到底能不能赚钱这件事开始有点怀疑;后来赚钱了,终于证明了自身的盈利能力,赚钱似乎也越来越容易了,结果到 2017 年,突然发现增长停滞了。
章燎原:2017 年上半年的时候,我们赚钱赚得可乐呵了。当时算了一下,到 2018 年可以做到七八十个亿,高兴坏了,结果数钞票数到年底,发现不对,增长竟然停滞了。
李丰:所以那时候你们就瞎打了一阵价格战。说是「瞎打」,你当时是不是盘算着,既然没想清楚自己该干嘛,就先不让别人冒出来,先去打别人,别人哪儿行,就打哪儿。
章燎原:是啊,企业最怕增长停滞,增长一停,问题就全来了。所以经过 2017 年,到了 2018 年,在我看来,公司哪哪都是问题。那怎么办?去打别人,看别人有什么爆款,我们也迅速上。我们当时搞了一个「T9 战略」,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上了 9 个爆款。结果打着打着,就打出感觉了。
坦白讲,去年我们有一阵就是在盲打,直到今年年初,我们才算想清楚。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先保命,打别人的过程中再找方法,不断探索,最终找到真理。
李丰:所以,这是你的竞争策略,也关系到员工士气。通过打仗,至少能让大家众志成城。
章燎原:对。企业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尽快开源,千万不要节流,一节流,士气就变了。另外一个,既然好事当中一定有坏事,那坏事当中也一定有好事,我们一顿乱打,最后莫名其妙打出了一个新品类——蛋糕。2018 年一开始做蛋糕,我们都没有自信,因为不懂这个行业,到处跟蛋糕企业请教。但到我们打出个蛋糕「第一」品牌以后,现在我们对烘焙行业就很了解了。
增长高于一切,一切皆可增长
李丰:这么多年,有没有觉得干不下去的时候?
章燎原:第一天开始干的时候就觉得干不下去。反而越往后,越觉得能干下去。因为你刚开始做,你的责任没有那么大,当然你也就那么想想,觉得好难搞,最后还是会继续干下去。随着你不断往前走,问题越来越多。
李丰:责任越来越大,也逼出来了。
章燎原:逼到份上了,你只有一条路,就是干下去。不过,这个时候,你的认知边界也变化了。
我现在是觉得,企业的成长跟人的成长过程是类似的,肯定会经历好和不好的事情,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验证价值观的过程。
我们公司有一条很重要的价值观:增长高于一切。这条是怎么来的呢?企业稍微大一点,就容易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我的体量大了,我的增长自然会放缓。我们 2017 年时候也曾经这么想过。到了 2018 年,企业开始出问题,我就开始反思,这样想不太对。而到了 2019 年,我们对增长的态度就更加坚决了。怎么能放缓呢?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根本没干完,淘宝都没喊停。
所以现在我很确信,就是「增长高于一切,一切皆可增长」。
去年,我们天猫旗舰店打了很大幅度的价格战,到了今年,内部就有声音,觉得不会有多少增长。我当时态度就很明确,如果你做不到,我可以换人,如果换两三轮,大家都做不到,我们再来判断。这个时候你自己不能放开口子,你一放口子就麻烦了。
李丰:同意。
章燎原:在三只松鼠,我们一直非常强调竞争意识。竞争一定要找到对标物,而且一定要找最厉害的对标物。这个跟体量没有太大关系,哪怕它体量小,如果它能做到超过 50% 的增长,你就必须要把目标定到增长 50% 以上。
具体到增长,还需要明确一点,就是什么增长是你最看重的。我们是主张销售增长比利润增长更重要,因为销售收入不增长,利润增长是害人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定需要搞得清清楚楚。做企业一定要排序,第一要素远大于第三要素,一开始不要想做全。这是做企业最困难的一件事,因为排序意味着选择和取舍。
商业的终局是价值观的选择
李丰:大家都认同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具体到企业管理,怎们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并真正落实下去?
章燎原:我先说一点我对价值观的看法。虽然企业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存在投机取巧的可能,但我始终认为,商业的终局就是价值观的选择。
三只松鼠的内参里写明了我们的使命(1、让天下主人爽起来;2、以数字化推动食品产业进步,以 IP 化促进品牌多元发展)和愿景(1、活 100 年;2、进入全球 500 强;3、服务全球绝大多数的大众家庭)以及价值观(超越主人预期;真实;奋斗为本;创新;只做第一)。
明确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关系到企业的成长,早晚有一天要搞清楚,这个不搞清楚,一定做不大。价值观肯定不是等企业大了才需要去考虑的,在我们创业第一天,只有五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在讨论价值观是什么。
价值观是为了实现战略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组织的意识形态,和全员的行为准则。我们整个公司的决策都是跟着价值观走的。比如,我们把「超越主人预期」放在价值观的第一条,其实是从战略层来考虑的。大家都能理解,当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超越主人预期时,我们肯定会走向末路。事实也如此,我们有一段时间发展得不好,一反思,发现也是因为丢掉了这一条。
李丰:价值观确立后,怎么在组织中落实?我知道你这一年多在企业组织方面有很多思考。
章燎原:价值观是意识形态,是观念,观念光说没用,必须要践行。我们目前内部考核采用的是双轨制——50% 看业绩,50% 看价值观。
要考核价值观,前提是把价值观细化,我们每一条价值观下面都有 4-5 条金句和细则。以「超越主人预期」这条价值观为例,下面会继续拆分为几条口号,第一条就是「永远要保持超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这条口号下面我们又会继续拆解成几条细则。这个拆解细化的过程就是回答什么叫做「超越预期」。
这些细则构成了我们的评估标准。到了打分的环节,每个细则的打分范围在 1 到 5 分。在打分的时候,必须提供作为打分依据的案例,案例我们会抽选核查。
之所以做这么细,是因为企业非常需要去建立一套标准,让员工明确该怎么去奋斗。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不知道怎么奋斗,这个企业肯定会出问题。
很多人只盯住了「营销」里的「销」,没有盯住「营」
李丰:你觉得三只松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很多人会觉得三只松鼠品牌做得好,是因为你们营销能力强。
章燎原:做快消行业的企业起步时,营销能力肯定是第一位的。对于做快消的初创企业来说,机会就在于找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大公司不愿意做的,看不上的,然后在营销上下功夫。先不要谈什么技术不技术,品牌早期的核心能力就是营销。
李丰:不,技术或者工艺带来的好处是有用的,它能解决用户的痛点。比如你们最早的时候也会自己研发帮用户开壳的工具。
章燎原:本质还是我们能够洞察到用户的需求,然后反向定制:为不同的渠道和人群匹配不同的商品。营销只是用户体验的皮而已。
李丰:现实是,很多人说的营销根本不是一回事。
章燎原:大家可能把营销贬义化了。很多人只盯住了「营销」里面的「销」,没有盯住「营」。「营」的本质是顾客买商品,你就要给他匹配商品,其实是讲洞察消费者的能力。
之所以同一个词内部会割裂,是因为过去工业化时代,销售人员、市场人员、研发人员三条线是割裂的。推销的人拿到商品,只会不断地说这个商品多好,他的使命是想方设法把它卖出去,消费者需不需要,他不在乎。
那我们现在调整思路,数字化驱动,强调对用户和商品的洞察,重新把营和销联动起来。在公司内部做到商品人和运营人的一体化。比如说一个区域经理管 10 家店,他工作的第一使命,是做用户洞察给这家店定商品,我不需要你去做推广,或者搞个地推。
李丰:这个要求就很高了。
章燎原:所以我们要靠「数字化供应链」来解决,重新建立人和商品的连接。过去,我们的人和人和商品是割裂的。从原料到零食被消费者买到手,中间的链条太长了,经销商无数,做着做着,中途做这个事情的人就忘了最根本的一件事情——用户要的不是品牌,而是他喜欢的商品。品牌对他没有意义。
现在我们为什么提「零售要去零售化」,「品牌要去品牌化」,就是因为零售和品牌以前的根本目的是被动地把商品卖给用户。但如果用户享受的商品是他真正想要的,零售和品牌就不那么重要了。
品牌让位于成本和效率最优
李丰:这是务虚的层面。实操上呢,是遇到了什么具体的问题,让你觉得不能再单靠品牌了?
章燎原:简单来说,早期品牌的重要性很大,因为很多时候让人留下印象的可能就是一个名字。就像一个人去相亲,可能因为对方长得漂亮,或者有某种外貌特点,能够瞬间找到。当然,找到以后,就是要回到本质了,要看你的内涵,你的商品到底如何。
现在的情况是,当我们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必须要做到每年几十亿的增长的时候,我们发现品牌的功效是在逐渐降低的。再具体点,这个转变背后涉及到一个理念,零食单个来看,它是同质化的;零食的本质是同质化的,你认不认同?
李丰:你得把后半句讲完,光前半句,我不能判断。
章燎原:必须要认同零食的同质化,也就是无论可口可乐还是奥利奥饼干,同样的产品我也有能力生产,没毛病。那差异化在哪里?我们讨论过,过去零食的差异化是在品牌端,大企业的垄断表现在广告垄断和货架垄断。
李丰:同意,主要是货架垄断。
章燎原:广告垄断也很严重。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在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层面,力量其实没有以前那么大了,包括日化品牌在内。原因就是之前那「两个垄断」正在被分割,特别是渠道被分化了。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战略应该依据什么制定?我们应该抓的,是成本和效率上的领先,也就是我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但最终我还能挣更多的钱,这才是最厉害的能力。所以,尽管我的品牌还是具有差异化属性的,我们还会坚持品牌,但我们一定还有另一条更重要的线,就是成本效率和供应链这条线。供应链决定那个品,营销决定那个牌,品和牌,如果以前牌占 7,品可能占 3,现在可能倒过来了。
李丰:我倒是觉得这跟你行业位置的变化有关,你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了。你们之前是个优秀的初创公司,现在已经是个 100 亿市值的企业了。
章燎原:也有可能。只能说,开始注重品牌,让我们能够走到现在。但是到了我们现在这个体量,如果我们不想让一些品牌再起来,我们是有能力去封堵的。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做曲奇的冒头,我们很快就跟进了,我可以做到和你的曲奇一模一样,但是你卖 180 元,我可以打价格战,只卖 80 元,让你无缝可钻。
李丰:那是你现在做大了,可以嘚瑟了。你们当年也是小而美出来的。一年前没确定方向的时候,看到新出来的人,你心里还是有些膈应吧。
章燎原:现在我已经看明白了,我的观念是,一定要做到第一,不管是谁,就算我杀不掉它,也能做到让它长不了多大。这背后的底气来自于,我们能搭建起一个足够给力的休闲零食基础设施。这个设施就是我的护城河,有了这个护城河,我很多东西都可以做。
所以现在,我们已经不是一个单品企业,我们的创新一定是平台化的。我们要做的,是为每一个家庭提供成本和效率最优情况下更丰富的零食解决方案。零食单个来看没有多少创新,但是吃零食这件事是需要很大创新的。如果把它定义为一个产品方案,那么这个方案不是只看一个品类,而是更强调丰富度,不同的零食品类都是可经调整的部件。我要想办法让你记住的是,你家庭吃零食这件事被我承包了。
如何切准大众市场,而不是陷入小众市场?
李丰:虽然中国的消费市场很大,也有很多休闲零食品牌,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诞生自己的休闲零食百亿市值品牌。
章燎原:对,这就是我说的吃零食这件事还需要很多创新,因为大家做得还都不够好。
水饮、方便面、速食这三块市场很大,除了跟你之前说的一个关于饮食需要的理论相关,也是因为吃喝还是跟大众的支付能力强相关。
李丰:是的,饮食的构成和人的身体成分构成有关。
章燎原:以前你在家煮水,到后来喝矿泉水,再到喝有味道的水。但是当有味道的水超过七八块钱时,这个饮品的市场份额就会受限。这也是我们运营了很久才明白的道理,蛋糕只要一公斤超过35块钱,就不能成为大单品,哪怕你觉得很好吃。我们销量最好的是 19 块 9(800 克),20 多片,也就是说你可以每天早上花 3 块钱吃个两三片。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供应链优化的原因,可以让更多的大众形成稳定的零食购买力,比如你在我这里花 19.9 元就能买到一周的零食,而且这个第四餐可能做得好,还能代替第三餐,提高消费频次,同时它足够丰富,成本也是你可以接受的,那这种东西的需求量就会很高,才有利于企业做大。
李丰:这是对的,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来做为方便面等速食的替代。
章燎原:我们这个体量,不能再去做小企业做的事了,比如我们也讨论过高端水饮。这对我们没意义,它撬动不了大众市场。
下一个10年:数字化驱动,实现供应链的前置和组织的高效率
李丰:从战略层面讲,你们做线下的意义是什么?
章燎原:先不说别的,中国是个吃货大国,电商发展了这么多年,线下依然还有数十万家零食店,线下购买的需求我觉得不需要验证。
但线下现在大家普遍做得不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线下有些零食店,它提供的品类也很丰富,每袋看起来也不贵,但是你一买,抓一堆,一称就很贵,用户完全没法预期。
另外,我们在做线上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线上确实可以呈现非常丰富的产品,但是用户在选购商品时,预览深度是受限的。虽然你可以提供 1000 种商品陈列,但是他不可能全部浏览完再去判断,他可能一看大家都买这个,那我也买这个吧,也就是倾向于购买爆款。但问题是,爆款一般利润很低,这就导致线上做利润比较难。
其次,线上很容易比价。大企业因为有规模优势,可以通过资产重组,通过供应链溢出赚钱,但是小企业要赚钱就很难。
再次,线上会有瓶颈。举个例子,线上有一个限制因素——快递费。每一个消费者都变相承担着快递费,所以产品的单价必定会相应提高,起码六七十、八九十,这就限制了某些高频次的需求。
那么再看线下,为什么定价几乎一样,线下可能会更赚钱?因为线下购物的路径和逻辑跟线上不同。
首先,信息不够充分,线下的销售结构很分散,爆品和非爆品的区别并不突出。
其次,比价也不够充分。这里的「比价不够充分」是指你在店里逛的感觉会很好,这时你不会想着要去跟别家比,当然我们线上线下的定价是一样的。
再次,我们线下卖的包装可以更小,也没有邮费门槛,就可以提高频次。
所以总体上看,即便我们卖得比别人更便宜,我们很多线下店毛利都能做到大约 40%。
李丰:确实你们这个行业,线下线上完全是两回事。之前有创业者和我聊天,就说起互联网零食品牌在线下渠道卖得不好,首先陈列就有问题,横着放、竖着放,都立不住,也不好挂。
章燎原:嗯,这虽然是个小问题,但必须解决。我细想过,线上线下不存在融合。我们在线上起来,靠的是反向定制,线下同样需要反向定制,尽管完全不一样。
我们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我们这个产业的构成,主要包括下面这几个端:原料端、制造端、流通端、连接端、需求端。目前互联网只是解决了其中的部分问题,即制造端到连接端当中的流通端,就是你在网上下单,物流仓发给你,但是它解决得不彻底。
李丰:主要是没切到生产端。
章燎原:同时还有一个反向定制的能力。所以我们这个产业,有几个方向是可以做的:
一个是规模化的优势,它能够降低原料端和制造端的成本;第二个就是高周转优势,能够降低制造端和流通端的连接端的成本,同时高周转也能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知;第三,柔性优势,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做到规模化优势,有一些做不大,它能提供的不是成本优势,而是柔性,比如蛋糕、坚果就是越做越有竞争力。
那为什么我们以前做不到,其实是因为商业模式里欠缺了一个数字化的工具。因为这些端之间的连接是很复杂的,有特别多的工序。
所以,如果说七年前我们玩的是新渠道会产生新的品牌,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们要做的就是数字化驱动,实现供应链的前置和组织的高效率。
零售100%是效率竞争
李丰:关于线下店,我最近问你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用户要去线下,什么品类能带客到店?
章燎原:85% 的用户现在也都在线下买东西,即使你在网上买,也还是会在线下买。我就知道一个大观念,反正中国人好吃,总需要有一家企业来解决他好吃的问题。我现在思考的问题是,线下店如何能进化。
李丰:我没有想得很清楚,但觉得至少有几个方向,第一个,从结果上来看,它一定是要提供一个更全的解决方案;第二个,它除了有明确的线下优势之外,还可以附加其他的线上优势,比如使得触达用户的方式更多样。
章燎原:我没有太关注到店频率,我提的更多的还是消费频次。其实我瞄准的目标是,在这个商圈内垂直定位下最具有竞争力的商品,比如说在一个一两公里范围的商圈内,附近肯定有一个大超市,也有夫妻老婆店,平常所谓的到店就是日常消费品,酱油、柴米油盐,那我就把休闲零食这块切过来。
李丰:可以,没问题。我为什么老是问你到店频率的事情,是因为我最近一直在想零售店未来的业态。
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人口密度和交通成本跟国外有很大的差别,小家庭为主、高度城市化、交通成本非常高。这就导致我们现在比较典型的生活场景是这样的:下班回到小家庭,懒得做饭,如果家门口有一家店,我要么点个现做的面条、馄饨或者其他快餐,让它给我送过来;要不然,我就直接去它那吃,顺便回家时带点水果和其他的零食。
在这种情况下,我目前看到的比较靠谱的零售店形态是,把这三件事连起来,首先有不同于 7-11 的那种符合中国人饮食的现做热食,同时店里还有生鲜蔬菜水果;最后还有一些预包装的食品。
其实,我是想问,在目前中国特有的城市环境和人口结构下,要解决靠什么让大家来这个店、记住这个店的问题。小店只有做这种相对高频不可替代的东西,才有可能做通。零售 100% 是效率竞争,没有其他东西。如果你效率不能达到最高,按照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地产价格上涨一定会不断挤占街边店的生存空间,你的线下店最终就会从街边被挤出去。
章燎原:这又会给电商带来很大的机会。
李丰:当下做新零售创业的,实际上拼的是谁能把系统效率做到最高。最后,除了极少数的一两家,应该绝大多数都活不下来。你看家乐福 60 亿就卖了。
章燎原:家乐福是卖便宜了。
李丰:对比着看,今天很多新零售项目的估值都是被高估的。尽管今天大家模式各不相同,可能中国的线下零售店只会有三种出路:一是一站式的综合购物解决方案,类似新型的 Costco 或者沃尔玛;二是 7-11 这样的社区小店,前提是一定要本地化;三是有些品类可以做成专门店。
章燎原:那我们是第三种。
李丰:可以。我也想通了,最后零售可能有两种业态:一种是面向偏刚需、偏规模化的东西,最后变成亚马逊和小米这种模式,自身既是品牌又是渠道;另一种是淘宝和快手这种 C2C。用户不知道要买什么,没有明确的消费目的,他们就是来这里随便逛逛。除了这两种之外,中间的其他业态的生存空间,会被逐渐挤压。
在美国,商品的制造和流转环节是逐一通过充分竞争后,提高了效率;中国是把商品制造和流转、信息制造和流转放在了一个通路里,稍有先后,但几乎可以看作是同时出现的。这意味着,创业者需要同时适应这两件事情,也就是需要同时去解决商品的高效流转和信息的高效流转。
章燎原:同时适应这两件事,在垂直领域是有机会的。
单纯从电商角度看,我现在的观点很简单——按照最直接的做法,在淘宝上卖货,你要赚到大钱几乎没可能。因为同质化的东西在电商上也就能挣四五个点。那到底要怎么玩?其实是要靠供应链效率。
我和你卖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我能比你卖得更便宜,如果你做这个价格,你赚不到钱,但是我能赚,靠的就是供应链,供应链一定要前置到零售端。讲白了,以前的供应链的信息流转并没有流转到制造环节,所以供应链的效率并没有被提高。
李丰:那你们计划怎么做?
章燎原:我们的优势是有「第一品牌」的光环,好的供应链都愿意跟我们走,那我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把他们连接一下。
当然,按照这个方式,我们短期内不会是一个高利润企业。没办法,但是我相信这件事坚持下来,一旦跑通了,就会越做越好。
李丰:垄断性会越来越强。
章燎原:成本和效率是最大的护城河,但是你要完成这个护城河,必须要达到那个规模。
李丰:所以现在,对接下来要走的路,你觉得很明晰吗?
章燎原:是的。做线下,接下来我们面临两个挑战:一个是怎么把反向定制的能力——我们电商最核心的成功基因——应用到线下,不仅要提供线上给不了的体验,还能达成跟线上一样的成本效率。第二个就是如何把线下的管理做好,特别是人员管理。
可以说要实现指数级增长,这是两个最难的东西。要解决,还是得靠我数字化。
感谢互联网这个时代
李丰:回过头来,如果现在一个创业者想做消费项目,你会有什么建议?
章燎原:找到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大公司不愿意做的,看不上的领域,然后在营销上下功夫。
2017 年以前,我们抓的就是流量,那个阶段流量比商品重要,商品是去匹配流量的;2018 年之后,商品比流量重要,商品能带来流量。
我这么讲,并不是说我最开始不看重供应链,但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在于,那时候我还小,我的体量改变不了供应链。你一年就卖 3 个亿,怎么改供应链?
现在我们一年大几十个亿,我和供应链才有可谈的空间。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你要根据不同的战略支点做出选择和改变。这个对于创业公司是非常重要的。
李丰:题外话,有没有想过如果没做三只松鼠,你会做什么?
章燎原:没有想过。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的某一个节点,一定会沉淀出某个东西。我当年进詹氏的时候就想清楚了,以后就卖核桃、卖坚果。
为什么?进詹氏之前,我在社会上闯荡了六七年,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只有苦,没有成果。进詹氏的时候,我就总结,自己之前对于任何一项事情都没有专注度,也没找到师傅可以学。加入詹氏后,我就对自己说,卖核桃门槛不算高,我保持专注,在里头好好学,在这个企业能卖得好就好好卖,要是卖不好,出门我还是卖核桃。
这是当时我对自己最大的认知。在这个认知下,我才做了九年,要是没有李丰的出现,我想我应该还在卖核桃。
李丰:作为互联网行业诞生的互联网+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我觉得三只松鼠的企业文化也有互联网特性:透明、真诚、以客户为中心。做到透明、真实,你觉得难吗?
章燎原:真实,本质上是自我约束,不容易,但真实值得捍卫。互联网带来的这场信息革命,只会让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越来越真实。很多人都觉得我们骄傲,不懂人情世故,其实不是的,那是因为我们真实。我的父亲一直教我的,就是做个好人。在互联网时代,你是个好人的前提,就是真实。
不是讲大话,我非常感谢互联网时代,特别感谢互联网这种商业模式打掉了那么多七七八八的中间商。你只要真实地面对消费者就可以了,因为消费者给你的反馈也都是真实的,你根本不需要跟那么多人打交道,就能把生意做了,这很适合我。
还有,互联网给我们这些来自小县城的人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可以和大城市里的人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把我们带到全国的平台上去竞争。要不是遇到互联网,我可能没可能创业成功。
如您对“36氪Pro”上报道的项目感兴趣,欢迎添加创投小助手交流合作(ID:chuangtou36kr)。
推荐阅读
更多项目
Pro趋势 :菜市场 | 产业互联网丨商业航天丨分账剧 | 冥想丨电子烟“中局”丨朋友圈营销丨操作系统丨新职业教育丨工业品市场丨跨境支付丨透皮贴剂丨播客丨5G丨美妆国货品牌丨给地球拍照丨食品科技丨在线教育新风向丨农业大数据公司丨中国RPA丨韩冰逆势“创业”丨家用健身丨替代蛋白丨2019年中创投报告丨电商社区丨加盟2.0丨健身的未来丨换电丨2019年中医疗赛道复盘丨K12网校丨2019宠物消费丨2019上半年创投观察丨家居市场
Pro独家 :毒丨笑果文化丨数字虚拟人丨罗永浩小野电子烟丨刷宝丨游戏手机丨TPG 收购 APM Monaco丨连咖啡丨Y C 中国丨沙特瞄准中国丨寻找超级项目丨三节课丨FLOW福禄丨启明创投丨自如丨抑郁研究所丨“来也科技”合并“UiBot”丨深潜丨OYO酒店
Pro案例 :To B生意丨长租公寓“杀死”腰部公司丨车库场景将诞生新一代分众传媒?丨探月学院 | 小白心里软 | Allbirds | 气味图书馆 | 乔治巴顿丨Keep专访丨深度分析 Lyft 和 Uber 招股书丨茶里小怪兽丨开山丨蓝领市场丨NEIWAI内外丨雅萌YA-MAN丨周期天王打造长青组织丨瑞幸丨Sam Altman丨zoom丨韩都衣舍丨单体酒店丨浩沙健身丨DTC品牌丨底层思维丨第四空间丨Chewy丨隐形的天花板丨B站丨下沉市场丨Salesforce丨One Zone丨创业公司“坚忍哲学”丨招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