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之出处
丙、太极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等概念之出处
A、无极:出于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宋范应元注:“白,昭明也;黑,玄冥也。”马祖判二徒曰:“藏头白,海头黑。”赵州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冯大阿阇黎曰:“黑即涅槃心,白即菩提心,一寂静,一明朗。”故无极即黑,即寂静之涅槃心,真如本体也。
B、太极,出系辞上十一章易有太极一段。又《书经·洪范》九畴之第五畴建用皇极,则孔子太极一语之所本也。
(a)一至九九数配九方,五处中央之位。
(b)书集传蔡沈注:“五皇极,皇建其有极”一句曰:“皇,君。建,立也。极犹北极之极,至极之义,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所取正焉者也。”尚书孔传曰:“皇大也,极中也。”综言之,此句义为:五皇极,天子当立自身为天下臣民之中心,犹如北极为众星之中心一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即此义也。
故皇极当依汉儒训为大中。蔡沈释亦有可取处,即明言以天子(君)为此皇极(大中)也,非如汉儒所云乃君之行事当合大中之道也。
(c)太亦大义,故太极即是皇极。孔子于系辞中乃推广皇极之义,将政治性概念皇极推广为形上学概念太极,以表法界缘起发生之中心。
(d)“易有太极”即本于“建用皇极”一语。建者立也,有者发生也。由此知,皇极太极皆非本有,乃更有所本。显然,即本于无中也。天无二日故,已有中心不可能再建立中心故,
。中极相训,故无中即无极也。
我把最近研究的内容需要看的参考书说一下。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周子的《通书》,我们研究太极图说必须得把它跟通书合看,其次是《老子》和《周易正义》(属于十三经注疏系统),还有朱子的《太极图说解》,这是对太极图说的最权威的、影响最大的解释,可是这个解释是错的,很不幸。还有就是收在《陆九渊集》中的朱陆有关无极太极之辩的那几封往返书信。
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最好也能找到看一看,我讲一下太极图说中这些概念的出处。无极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我们要注意这个黑字,这个黑字非常重要。在《通书》理性命章里面第一句就是:厥彰厥微匪莹弗灵,匪莹弗灵就是说黑的境界,厥彰厥微就是老子那种白的境界。所以白和黑,这都是指第一级,一个是能知的本觉,一个是所知的本体。冯大阿阇黎说:黑即涅槃心,白即菩提心;一寂静,一明朗。马祖云:藏头白,海头黑;我早候白,伊更候黑。这黑和白就出自老子的“知其白,守其黑”。所以禅宗与道家经常也是有交叉的。匪莹弗灵,莹就是光亮,灵就是知觉分别,匪莹弗灵就是暗冥无分别,这是黑的境界。所以无极是指这个绝对无分别的本体。也就是说周子无极与老子这里的无极,就完全是一回事,不只是用词相同,所指也完全一样,就是指法界第一级本体。
太极图说中的太极当然出自我们上面所引易传易有太极一段。我们再来看易传这个太极出自何处。太极是孔子说,孔子这个太极出自《书经·洪范》中的皇极。所以皇极乃孔子太极一语之所本。九畴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五福六极。九畴分别配四正四隅和正中。皇极训为大中,所以它配数字五,恰居中央之位。蔡沈注明确指出,大中的皇极,就是指天子,天子要为天下万民的中心,就像北辰要做众星的中心一样。太极图说有一个版本第一个图中间点了一点儿,这一点儿点得太妙了。所以这个版本最好,要突出这就是太极,所以第一图直指太极,我们下节课就会讲,第一图有点无点都是太极而不能是无极。只是有点更加清楚地标出了太极的宗旨,那就是中心之义。所以大中就是一个广大境界的中心,这广大境界有多大呢?就是全部法界这么大,都以太极为中心。总之大中就是一个大的境界的中心点,那对于政治概念的皇极来说,这个中心就是王是天子,天子作天下臣民的中心。作为一个形上学概念的太极来说,就是指法界的无边的空间都以太极作为缘起的中心。所以孔子是把皇极这个政治性概念推广为太极这个形而上学概念,来表示法界缘起发生的中心。
还有更加重要的就是d条。易有太极即本于建用皇极一语,有和建,都是发生的意思,建者立也,有者生也,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所以由此知,皇极、太极皆非本有,乃更有所本,显然即本于无中也,这种大中所本的是什么呢?就是无中心的境界,那么无中心就是无极。极中互训,所以无中心的境界一定就是无极。所以易有太极这个说法,参考它所本的“建用皇极”这个渊源,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太极之上一定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层次,必然可以推出易一定是指无极。根据建用皇极这个说法,而太极又是从皇极这儿推广而来。所以就知道,皇极和太极都是新生的东西,在它之上一定更有本原。有中心的境界,它一定会本于一个无中心的境界,而不能本于另外一个有中心的境界,因为两个中心是不能相容的,已有中心就不能再建中心了。那么无中心就是无极。这一段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把无极和太极混为一谈。
C、阴阳五行
(a)《说文解字》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水之北,山之南也。阴阳之本义为光与暗也。阴阳最早出于易经。
阴阳之几个关键特性:能知所知;明(高)暗(卑)、动静、施(放、刚)受(收、柔)、虚实。
(b)五行出于尚书洪范:“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按:五行非水等五种实物也,乃实物所表润下等五类特性也。
D、万物
万物出于易传、老子等,于经子中颇为习见,而多系指有情也。
下面阴阳五行。阴,暗也;阳,高明也;这就是阴阳的本义。阴阳的本义就是高下和明暗,高明为阳;卑暗为阴,阴阳最早出于易经。下面是阴阳的几个关键特性:能所,动静,收放,明暗,虚实等等,可以仔细参究然后把它到处去套用,越用越熟练。
五行出于尚书洪范。这里又把五行跟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配起来,下面六七八九十还可以再配一遍。第一轮和第二轮就是阴阳相对。比如说一曰水,六曰水,那么这两个水就分别是阳水和阴水,一水属于阳水,六水属于阴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就是阳,地六是阴。那么二火就属于阴火,七火就是阳火。六七八九十又配一遍,六水七火八木九金十土。总之奇数的就是阳,偶数的是阴。所以为什么那个著名的藏书阁叫天一阁呢,它怎么不叫地六阁呢?它需要水,但是它需要的是雨水,它不需要洪水啊,那雨水是阳水,是从天上来的水。藏书的地方最怕火,所以它需要用水来克这个火,它需要的是阳水,是从天上来的水。要有洪水就麻烦了,楼上着了火,地上的洪水也灭不了,还把书给冲走了。需要的是天水,所以叫天一阁。在黄帝内经里面就发展了五行这一象数系统,把五行跟更广泛的事物加以相配,把五脏、五味、五官、五方等等都能配起来,所以黄帝内经是五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用系统,运用非常精妙,非常有效,它是中国古老而高深的科学。
万物出于易传、老子等等,于经子中颇为习见。经就是六经、十三经,子就是老子、庄子等,万物这个词在经子当中多指有情,这与今天有所不同,在现代白话文中万物偏指无情。
丁、太极图说与五级说渊源诸文献之会通
我们看丁条,太极图说与五级说渊源诸文献的会通。我这个版本的太极图跟朱子的那个有些差别。未画的白纸配第一级无极、易、道、太易。第一图这个圈,中间有点儿也可以没点儿也可以,它就是指太极、一、太初,这是法界第二级。第二个图阳动阴静是法界第三级,下面第三图配的是第四级,这最后两个图,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个圈,还有化生万物这个圈,一起配第五级。
太极图说 系辞 老子 乾凿度 与太极图之配
A、无极 易 道 太易 先天未画时
B、太极 太极 一 太初 第一图
C、阴阳 两仪 二 太始 第二图
D、五行 四象 三 太素 第三图
E、男女万物 八卦 万物 乾坤 四五二图
附注:图说本文亦以阴阳配两仪,两仪即天地。图说本文以四时配五行。
图4-1 太极图说与五级渊源诸文献之会通
D条详说:《乾凿度上》云:孔子曰:易始于太极(按从无始有也),太极分而为二[(郑注:七九(按:阳也),八六(按:阴也)]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按:此段话所本乃系辞易有太极一节,故知此处之二天地当彼之两仪也。此处之四时,当彼之四象也)
周易正义注系辞“易有太极”一节云:“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即两仪而有,故曰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
按:四象此处解为金木水火,土在四中,故配五行也。从此处知,四象与四季(即四时)乃同义词,配五行也。地中之别者,即指金木水火乃地(土)之别性,系从总性(地土)所分出,云金木水火,土皆在其中,故可不说也。
再按:此有类于佛法之四大与五大。四大,地水火风,为别性,加空之总性为五大;有时云四大,有时云五大,二者本无别。四大时,空在四中,五大时,将中央总性之空亦单说也。故四大当四象,五大当五行。
故严格而论,阴阳五行从数上,仍是二分为四,并非二分为五也。
我们这里主要说一说四象和五行的关系,正如三可以归结为四,五也可以归结为四。土是总性,隐于水火木金别性之中,这样五就成为四。即是说它们本不是一级,土是母是总性,余四行是子是别性,将母子两级合说是五行,单说子这一级是四象。所以水火木金是可以跟四象配起来的,水老阴,火老阳,木少阳,金少阴。其实五行就是四象,所以这第四级,五行、四象和三,其实都可以归结到四象里面,都是画卦的一种表示。
(本文摘自《佛学与西学》,孟晓路著,并由孟晓路授权公众号十念生全网首发,如欲转载请标注原作者及版权。)
韩愈和大颠禅师 ,
王维学佛,
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3 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4,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5
圣教量,
三量关系 ,
破科学,
破天文学,
破生物学,
破物理学,
常见三型,
西方哲学中的断见三型之批判(亚里士多德、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少食为妙》1,《少食为妙》2,《少食为妙》3,《少食为妙》4
3、王重阳道史学说贡献及丹法炼性,三阳道人“补亏正法”危害极大
张山人 王夐 陆生 辅神通 孙甑生 叶静能 袁隐居 骡鞭客 许君 杜巫
周贤者 王常 叶虚中 郑君 程逸人 李处士 骆玄素 赵操 崔玄亮
小编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阅读和分享此文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图文原作者、众读者、转发者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福慧日增,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