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念堂出品|正活与底
本文作者:葛念堂-小葛哥
正活 相声结构之一。正活是相声的正文部分,是相声的主干。它和宋元说话的正话一致,也和唐代俗讲的讲唱经文相同,都是作品的中心主旨。一段相声反映生活、刻画人物、揭露矛盾、体现主题,主要在正活中表现。正活是一个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和由此及彼不断拓展的过程,要求由低而高,丝丝入扣,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直趋高潮,为底做好准备。从结构上看,垫话部分如“凤头、猪肚、豹尾”的“凤头”,小巧美丽;底部分如“豹尾”,短小遒劲;而正活部分正如“猪肚”,肥硕,具有丰富、曲折的内容,是包袱最多、情节最集中、情绪最饱满的一段叙事。
底 相声结构之一。底是相声的结尾,是相声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故事的结局、人物的下场、作者或演员对矛盾的最后揭露或评价,就在这炸雷般的笑声中演员与观众“愉快地告别”。因此底是相声特别强调的高潮点。类似宋元说话的篇尾、唐代俗讲的解座文。底实际上是正活部分的内容,而相声之所以将底从正活中分离出来,与垫话、瓢把儿、正活并列,成为相声四大结构之一,是因为相声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其底只有一两句话,但是整段相声的高度总结,是整段相声最响的一个大包袱。底是相声创作的灵魂、谋篇布局的依凭、引发激情的触媒、作品成败的关键。
相声创作与其他文艺作品创作不同,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是因为先有了一个激情与形象生动结合的好底,而后根据底再构思正活部分;
二是在一段相声的题材、主题确定后,先进行底的形象构思和理性审度。
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了底的重要性。演员在表演中尤其忌讳刨底,尽量减少赘述,语言宜简洁精练,甚至可以割舍接近底的零碎包袱,以免分散观众注意力,破坏了底的效果。
一个段子的“包袱儿”大致分三个部分:以先、中间、中末。以先——在百分之五这儿的“包袱儿”,因为是当地的土语,当地观众一听就懂,一说,就把观众的神气领过来啦。要是忽略了当地上话这一点,上场净说北京话,当地人听不懂,那就没有“包袱儿”啦,观众的神气就领不过来,这场活也就打不住,压不住场——人家不听啦。中间——百分之五十这儿,得有个大“包袱儿”,这个“包袱儿”是保护这活的,要没有这个“包袱儿”,以先有多好的“包袱儿”,到这儿也泄劲啦。不但如此,中间要是没有“包袱儿”,后面有多好的“包袱儿”也就不响啦。—个段子从开始到中间是两个“包袱儿”,两个“包袱儿”中间最好有小碎“包袱儿”,多多益善。到百分之七十可以有小“包袱儿”,大“包袱儿”用不得,百分之八十这儿,小碎“包袱儿”有几个不要紧。百分之八十以后,到百分之百最忌有“包袱儿”,如果有,那就违反了相声的规律。这段活快完了,不是越乐越好吗?不是,因为百分之八十以后一有了“包袱儿”,观众—乐,乐乏了,到最后“底”这儿就不乐啦。“底”没响,演员不能下场啊。百分之八十以后忌有”包袱儿”,就为的是保护“底”。“底”有“包袱儿”,大的也好,小的也成,就是平常的“包袱儿”演员也能下得了场。乍出手学相声,觉得“包袱儿”越多越好,把什么笑料都抓过来用,其实不是。刚才提到,有的相声演员说出来观众爱听,有的相声演员也是这么说,可是观众非但没乐,反而站起来走啦。这是怎么回事呀,那是因为,虽然语言说对了,可是神气不对头。要是神气跟语言结合在一起,把观众的精神领过来,观众跟演员的精神都一致了,这时候儿,就是让观众走,他也不走。(张寿臣先生谈表演相声的经验)
保底 即保证底的应有效果。底是相声的最高潮,为了保证达到最高潮,在接近结尾的部分一定要减少不必要的叙述,语言精练,甚至可以割舍接近底的零碎包袱,以免分散观众注意力,破坏底的效果。
刨底 “刨”指提前泄露。底是相声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演员和作者的精心设计,是整个段子最大的闪光点,应该秘而不宣。如果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不经意地暗示出结局,使观众能够预感甚至识破、揭晓出底,即为刨底。是表演的禁忌之一。
王佩元先生介绍,底包袱与底也是有所区别的。
底的作用有两点:
一、掀起观众笑的最高潮,演员在观众酣畅淋漓的笑声中结束表演。
二、是故事的结局,是演员对相声主题的最后点明,是整段相声的“点睛”之笔。
而底包袱只具备第一个作用,其并未对相声主题进行最后的点明。
《大保镖》田立禾、王文玉
如《大保镖》不同的结尾,“宰牛”和“要账”都是底,而“蹦牛”只能看作是底包袱,是从骑牛横生出来的包袱作为了结尾。同一段相声有不同的底,既体现了作者的智慧使作品具有丰富性,也是出于同一节目反复上演,避免观众审美疲劳而刨底的现实考虑。
点击链接浏览
据田立禾先生介绍,早先每一段传统相声都有一个臭底,由于进入茶馆演出,逐渐被艺人摒弃。艺人也是根据演出场合有所选择。
就拿传统相声《批三国》来说,正活是板块式的漫谈,艺人们多是选择效果比较好的包袱作为底。其中,臭底有“大五荤”“三个俏皮话”,其他的还有“三个做小买卖的”“曹操的父亲曹子糕”“三妻”和王祥林先生创作的“三个数学家”的底等。演员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使用。
点击链接浏览
无论相声的垫话、瓢把儿、正活和底都凝聚了艺人们智慧结晶,它应该是具有精巧艺术构思的作品。而积木般的拼凑或者是网络段子串烧,固然有频繁演出的救急需要,但同时说明当下的演员们已经迷失了相声——作为民族喜剧艺术集大成的理念,相声也逐渐退化、异化。有些朋友似乎混淆了幽默感与相声是不同的两件事。相声演员必须具备幽默感,但具有幽默的人说的并不一定是相声。相声前辈艺人私下一些趣闻轶事也都非常幽默,但他们并不认为这就是相声,如果想搬上舞台,必须要进一步细加工,在“三番四抖”的框架下,铺平垫稳。
那么,何为相声的“三番四抖”呢?
今日探讨话题
您还能说出哪些相声的结尾属于底,哪些属于底包袱的吗?
【欢迎留言或后台讨论】
【往期回顾】
--END--
葛念堂
一个江湖上没几个人知道的会道门,成员隐蔽,组织松散,几乎所有显赫堂会的优长都不具备,但只有一条堂规颠扑不灭,那就是:做人不能念嘬!人间正道是沧(ang……)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