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海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议论文标杆文(最全版)
(含答案)密云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
2020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大附中高一(下)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中央民大附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性一模测试语文(含答案)
2020届北京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师版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语言基础运用
2020年(13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微写作、作文
2020年(14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15区)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一语文
2019.7
本试卷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 Ⅰ 卷
一、阅读《想北平》选段,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可是,我真爱北平。 甲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①(令/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乙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②(融/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③(啼/唱)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 丙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gū) 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1.在横线上填写加点字的注音和汉字的字形(3分)
①黏 合 ②什刹 海 ③(gū) 负
2.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讨 融 唱 B.讨 浸 啼
C.令 融 啼 D.令 浸 唱
3.将下列三个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甲、乙、丙处,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②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③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4.有很多诗人用“好听好看的字”表达思乡之情,下列诗句不是表达乡思的一项是(3分)
A.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佚名)
B.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唐·杜甫)[来源:Zxxk.Com]
C.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
二、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5~8题。(每题3分,共12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文《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B.老舍,人民艺术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此类作品的代表是《茶馆》《想北平》《雷雨》。
C.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塑造了一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的王子形象。
D.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荷花淀》以富有感情的笔触,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的美好形象,表现了劳动和战斗的诗意。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遐:悠闲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往、到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D.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舞幽壑之潜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8. 对下列句中画线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蚯蚓不是爪子尖利,筋骨强大
C.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三、(共7分)
9. 在横线处写出作品的原句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
(苏轼《前赤壁赋》)
②故九万里, ,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
③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年级要举行学习交流会,你作为班级代表将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言,其中要引用两
句古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学习贵在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要相信水滴石穿的古老哲理,正如《荀子》中所说“ , ”。
四、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选段,完成10~11题。(共9分)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
[来源:学科网ZXXK]
10.下列对选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马虎虎:在别里科夫看来,柯瓦连科行为举止不够小心,会闹出乱子。
B.涨红了脸:别里科夫反对骑自行车,柯瓦连科为姐姐要嫁这样的人害臊。
C.恐怖:柯瓦连科的前途会因其对上司不敬而受影响,别里科夫为此害怕。
D.可怕:别里科夫怕华连卡看到自己的丑态后不愿意嫁给自己,因此紧张。
11. 有评论者认为,别里科夫是一个既可恶又可怜的人。请联系选文中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其“可恶”与“可怜”的理解。(6分)
五、微写作(共10分)
12.请从下面的两个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涂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10分)
(1)我们这一届同学参加高考时,可以从多门学科中自由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科目。你觉得高考这种变化的好处何在?请你结合以下任意一则《论语》的内容,谈谈你的思考,150字左右。
①子曰:“君子不器【注】。”
②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源:Zxxk.Com]
【注】器,像器皿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
(2)请从《红楼梦》中的贾母、《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呐喊》中的九斤老太、《边城》中的爷爷中任选一人,以他(她)的口吻,并从作品中选一个人物作为聆听者,以“如果我还年轻”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明确聆听者,符合说话人物的身份,150字左右。
第 Ⅱ 卷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共19分)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③,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有删改)
注释: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孺人:明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②纑:麻线。
③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而生有光 期:一周年(后)
B.于是家人延画工画 延:延请
C.去县城东南三十里 去:距离
D.室靡弃物 靡:浪费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淑静者,大姊也 儿女大者攀衣
B.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孺人之吴家桥
C.户内洒然 余则茫然矣
D.无一字龃龉,乃喜 世乃有无母之人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B.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有没有丢失的东西
C.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坏话
D.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
16.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以二子肖母也
②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17.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第四段内容说明母亲形象有哪些特点。(6分)
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8~20题。(共11分)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释】 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重阳后数日。当时词人在戎州贬所。[来源:学科网ZXXK]
18.下列对词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黄菊”“晓寒”既点出季节与时间,同时也自然引出下句饮酒之事。
B.“醉里簪花倒著冠”塑造出一个头上插花倒戴帽的放浪形骸的醉中狂士形象。
C.“且加餐”化用古诗十九首中“努力加餐饭”一句,表达了要保重身体之意。
D.“付与时人冷眼看”,词人将黄花白发呈于世人,冷眼看世人对自己的态度。
19.“风前横笛斜吹雨”一句中“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困难,下列诗句中的“风”“雨”与其含义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B.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晏几道《玉楼春》)
C.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0.词中“舞裙歌板尽清欢”一句中“尽清欢”也作“尽情欢”,你觉得哪一种表达更好?请结合这首词的相关内容及主旨简要分析。(5分)
八、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4题。(共20分)
旷古之香
①不久前去了一次汾阳。汾阳属晋。此行,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入晋。晋自古就属炎黄尧舜之率,禹夏殷商之土,周秦汉唐之源。唯其煌煌如此,巍巍如此,我这个自知行囊稀薄的辽东客在去的路上就摆正了姿势,那就是高山仰止,尊而敬之。好在此次来汾阳,行程非常简单,看杏花,喝汾酒。我不懂酒,也不擅酒,那就更简单了,只看杏花。
②对于杏花,出生在北方辽南乡村的我并不陌生。记忆里,河冰消融,燕子归来,都算不上热闹,只有杏花如雪,才是真正的锣鼓喧天。杏花从不挑肥拣瘦,农夫村人随手将它栽种在田埂上或是自家院墙内。土生土长的杏花,曾陪伴了无数乡村孩子的童年。仲春时节,影影绰绰的杏花,与河面的晨霭、屋顶的炊烟便混成了团,在我的心底凝成化不开的一片离愁……直至今日,即使离乡好几十年,老家屋后那一树杏花的姿影,一直在我的念想里婆娑着。
③关于杏花,竟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缓解我在汾阳看杏花的惊讶。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太多的杏花,看到了太多别处没有的杏花。
④汾阳的第一片“杏花”,开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时至今日,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⑤去时已是日影西斜,来看杏花的却不止我一个。所有的车和人,都静静地伫立在那条繁忙的国道边上,目光迷离地向那片洼地张望。以前皆为沃土良田,如今已大多弃耕,只见大片的荒草野蒿丛中,浮出一块醒目的石碑。想走到近前看个清楚,却被路边围护的铁网拦住了,而且被告知,附近一带没有缺口。我便问,碑上写的什么?答曰:杏花村文化遗址。原来,遗址所在之处,属于今天的汾阳杏花村镇东堡村,故以杏花村名之。一下子,我也有了好多人都在说的穿越感。
⑥我相信,六千年前,这里一定有杏花盛开。不止如此,这里还闪射出一道文明曙光:六千年前,这里不只有杏花,还有粟麦菽粱。细心的考古专家,在太多的陶碗泥盆里,拣出了一只小口尖底瓮,据此断言,在六千年前的汾水岸边,先民们就已经把蒸熟的谷物放入瓮中,酿出了华夏谷物酒的第一缕清香。就是说,六千年前的杏花村,既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初始之地,也是中国汾酒的原乡。酒的发明者,既不是仪狄,也不是杜康,而是一群无名的黔首。
⑦汾阳的另一片“杏花”,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以分行文字的形式,与一个诗人的名字一起,印刷在《唐诗三百首》里。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此诗的作者叫杜牧,本想早一些走上仕途,却生不逢时。于是,在大唐晚季的某年某月,跌跌撞撞来到了汾州。天不作美,他被一场淫雨浇得狼狈不堪,只好问路寻酒,以释春愁。可是,他自己也断不会想到,不过是酒醉之后的随口一吟,怎就成了千古绝唱?
⑨世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因与果,瞬间生成。尽管酒早就有了,杏花村也早就有了,可是杜牧没有来。它们只好耐心等一千多年前的那个雨天,因为牧童的一个手势,杜牧的一顿闷酒和一首诗,这个世界才有了一个诗酒相伴的杏花村。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⑩杏花与酒,本不相干。因为杏花村的酒,并非杏花所酿。但是,正是他的一首小诗,在中国人长达一千多年的语境里,杏花村就是酒,酒就是杏花村。汾阳的杏花,已然是汾酒的代名词。
⑪其实,早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代,汾酒就已经名扬天下了。史载,北齐的武成帝曾在给胞弟的信中称赞汾酒。而杜牧之后,还有袁枚。一册《随园食单》,让汾酒之名达到了顶峰。天下之大,酒类杂多,只有散发着浪漫花香的汾酒入了皇帝、诗人、美食家的法眼,源远流长,泱泱千年,未曾有过空白。因此,说它是酒的活化石,一点都不为过。
⑫汾阳的第三片“杏花”开在一座肇始于清末,名为宝泉益的酒坊。如今,酒坊已改叫杏花村老作坊博物馆。
⑬在这里,展出了两款晚明山西籍名士傅山的题词。其一曰:得造清香。其二曰:清香天下。是的,由明末到清末,杏花村汾酒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向天下走去。当年,宝泉益东家不惜重金,聘请的掌柜和师傅都是杏花村最好的酒工。因为,他接过的是杏花村的香火,它传承的是杏花村的祖脉。公元1915年,用杏花村古井水酿的酒,宝泉益果然从大洋彼岸骄傲地捧回了万国博览会甲等大奖。汾阳与旧金山,隔空相望七万里。汾酒的清香,真就越过了浩瀚的太平洋,飘向了全世界。
⑭汾阳的朋友总跟我说,汾酒的清香,就是杏花的清香。因为杏花是汾酒的DNA。言之凿凿,我甚以为然。
⑮每一滴汾酒里都有一片杏花。那是绵绵了六千年的长香幽袭,悠悠了六千年的暗香浮动。
(取材自素素同名散文)
21.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行囊稀薄:文化底蕴不深
B. 锣鼓喧天:春天非常热闹
C. 婆娑:模糊不清
D. 黔首:平民百姓
22.请根据文意简析第②段的作用。(4分)
23.请根据文意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5分)
①它们是以河滩淤积的姿态隐身在望不到尽头的、黄尘弥漫的史前烟火里。
②于是这片神情凄迷的杏花竟定格为一枚灿然不凋的村徽。
24.本文围绕三片“杏花”展开,请根据文意分条阐释每片“杏花”的内涵,并简析作者这样构思的好处。(8分)
第 Ⅲ 卷
九、作文。(共50分)
25.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将作文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我(们)更需要___________
要求:将补充完整的题目抄写到答题纸上,不少于700字。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2019.7
一、(每题3分,共12分)
1. nián chà 辜(每空1分) 2. B 3. C 4. A
二、(每题3分,共12分)
5.B 6.A 7.D 8.B
三、(共7分。每空1分,句中有错字该空不得分)
9. 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则风斯在下矣
③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或: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四、(共9分)
10.(3分) A
11.(6分)
【答案要点】
可恶:①“可恶”理解之一:别里科夫干涉别人的生活,限制他人的自由。如干涉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等。②“可恶”理解之二:别里科夫是可耻的告密者。如他要想校长汇报和柯瓦连科的谈话。
可怜:①“可怜”理解之一:别里科夫谨小慎微,成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如听到柯瓦连科对上司不敬就感到恐怖,担心自己闹出乱子来最终弄得奉命退休等等。
②“可怜”理解之二:别里科夫已经被专制制度严重扭曲,不能享受正常生活。如他的死亡居然和他试图尝试婚姻爱情的幸福有关。
【评分参考】
“可恶”与“可怜”各3分。能准确阐释“可恶”或“可怜”的某一种理解即可得2分,能准确结合其中的一个内容再得1分。有其他理解视其合理程度酌情给分。
五、微写作。(共10分)
(1)【评分标准】
8-10分,正确理解所选论语语句内涵,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语言简洁流畅。
5-7分,基本理解所选论语语句内涵,观点明确,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语言流畅。
5分以下,对所选论语语句理解有错误,观点不够明确,不能自圆其说,语言表达不清晰流畅。
(2)【评分标准】
8-10分,符合作品中人物特征和作品内容,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有文采。
5-7分,基本符合作品中人物特征和作品内容,有中心,内容较充实,语言流畅。
5分以下,不符合作品中人物特征和作品内容,条理不清晰,内容单薄,语言表达不到位。
六、(共19分)
13.(3分)D 14. (3分)C 15.(3分) B
16.(4分)
【答案示例】
①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②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糕点,(全家不分主仆,)人人都可以吃到。
【评分参考】
①②句各2分。两句的关键词分别为“以”“肖”与“致”“率”,每个关键词1分,句子翻译意思对即可。
17. (6分)
【答案要点】
①勤劳能干:持家有道,常年忙碌;不辞辛苦,甚至常常劳作到深夜。
②崇尚简朴:让仆人将炭屑做成炭团晒在台阶上;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物尽其用。
③宽厚慈爱:对待奴仆厚道,公平;即使挨打,他们背后也不忍心抱怨。
④严于教子:督促儿子学业,严格且毫不懈怠。
【评分参考】
答出任一个要点即可得2分,答出三个要点得满分;每一个要点内,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结合第四段内容的说明各1分。
七、(共11分)
18.(3分) D 19.(3分)A
20.(5分)
【答案示例一】
“尽清欢”这一表达更好。“清”强调“欢”的性质,“尽清欢”是说尽享清雅之乐。词人对花把酒,临风雨而吹笛为乐,欣赏舞裙歌板,这都是文人雅士之欢;最后两句写白发人钟爱菊花,更表示自己要保持士人的高雅。“尽清欢”更符合作者被贬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
【答案示例二】
“尽情欢”这一表达更好。“尽情”强调“欢”的程度,强调尽情欢乐。词人在“莫放酒杯干”的同时还有“舞裙歌板”,可谓尽兴;醉后倒戴帽子、头插菊花,不在乎时人的冷眼,更见狂放。“尽情欢”更能表现出词人不以贬谪为意、傲视时人的狂放不羁的心态。
【评分参考】
能基本解释清楚“尽清欢”或“尽情欢”的意思,1分;能结合相关内容分析,2分;能联系主旨分析,2分。表达不必拘泥所给的答案示例,意思对即可。
八、(共20分)
21.(3分)C
22.(4分)
【答案示例】
第二段写家乡有很多杏花,作者对杏花并不陌生;引出下文,衬托汾阳杏花的繁多、独特以及作者由此产生的惊讶。
【评分参考】
第二段写作者对杏花不陌生,1分。引出下文(或“铺垫”“衬托”等),1分。汾
阳杏花的“繁多”或“独特”1分;作者的“惊讶”1分。意思对即可。
23.(5分)
【答案示例】
①仰韶时期的杏花村已经变成河滩上一片荒草丛生的洼地,旧迹已经埋藏在地下。
②因为杜牧的这首抒发郁闷的诗,杏花和汾酒联系在了一起,具有了丰盈、悠远的文化意义。
【评分参考】
第①句2分。“它们”指仰韶时期(或:很久以前的)的杏花村,1分;“隐身”指旧迹埋藏在地下(或:变成河滩淤积后的荒地),1分。意思对即可。
第②句3分。“神情凄迷的杏花”指杜牧的诗歌,1分;“村徽”指杏花村与汾酒联系在一起,1分;“灿然不凋”指丰盈、悠远,1分。意思对即可。
24.(8分)
【答案示例】
内涵:①第一片是杏花村文化遗址,仰韶时期这里有杏花盛开,还有先民们在耕作中发明的酿酒技术。②第二片是杜牧的诗歌,诗作将杏花与汾酒连在了一起。③第三片是清末的宝泉益酒坊,从杏花村聘请的最好的酒工传承了杏花村的祖脉,使汾酒走向世界。
好处:
作者选择了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件,完整地表现出汾酒与杏花息息相关,酒香杏花香交融,形成了绵延六千年的旷古之香。
【评分参考】
每片“杏花”的内涵2分,共6分。其中指出“杏花村文化遗址”“杜牧的诗歌”“宝泉益酒坊”各1分,分别阐释杏花与汾酒的关系各1分。
好处2分。指出三片“杏花”时期不同1分,指出汾酒与杏花长期以来一直相关1分。
表达不必拘泥所给的答案示例,意思对即可。
九、作文(共50分)
24. (50分) 作文评分参考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生于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多,生下一女,就是淑静大姐。一年后,生下有光。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母亲溘然长逝。诸儿女见家里人哭,也跟着哭起来,可心里还以为母亲睡着了呢。多伤心呀!那时家里请来画师,为母亲画像,喊出大姐和有光来,嘱咐人家:“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下面,照大姐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长得最像母亲。
母亲名桂,外曾祖叫周明,外祖父叫周行,是位太学生。外祖母姓何。世世代代住在吴家桥,离县城东南三十里地。从千墩浦往南,对着桥头直到港湾以东一带,住户聚集,全是周姓人家。外祖父和他的三位兄长,家境都很殷实,为人敦厚、崇尚简约、朴实,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母亲去吴家桥时,抽空就纺棉花,回到城里,总忙着缉麻线。晚上,微弱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暖问寒,送些土特产。母亲从不愁吃愁穿,却仍然辛苦劳作,好像朝不保夕似的。冬天,让婢女们把烧过的炉灰,再和成炭团,层层叠叠地放整齐,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所有的东西都物尽其用,全家也看不见一个闲人。大孩子在身后牵着衣襟,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即便如此,母亲手中还是不停地做针线活。家中打扫得窗明几净。对奴婢也宽厚有恩,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坏话。过年时,吴家桥送来的鱼蟹糕点,全家不分主仆,人人有份。所以只要听说吴家桥人来了,大家个个兴高采烈。有光七岁上,和堂兄有嘉一起迸了学堂。每逢刮风下雨,堂兄总留下不走,有光尽管心里恋恋不舍,却不能在学堂留宿。母亲半夜醒来,就督促有光默读《孝经》,如果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母亲便十分高兴。
母亲故去十一年后,大姐嫁给王三接,是母亲生前亲自许配的人家。十二年后,有光进入官学。在十六年上,有光娶妻,也是母亲在世时订的亲。婚后一年,有了一个小女儿。每当抱起幼女,思母之情,愈加强烈。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恍如昨日,其他的都已茫然若失了。世上竟有失去母亲的人,天哪,这有多么令人痛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