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0年全国Ⅰ(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Ⅱ(内蒙吉林宁夏新疆甘肃西藏辽宁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全国Ⅲ(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学年山东省济宁二中实验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山东实验中学2019-20学年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一)语 文
山东省潍坊市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一中2019-2020高二下学期语文测试题(新高考文言文专项)
山东省烟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淄博市部分学校高三6月阶段性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聊城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①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依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②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③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之前是大禹治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可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却是荒淫暴虐,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商代人很信天命。到了最后一个天子纣王,也是荒淫暴虐。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民心叛逆,大臣祖伊犯言直谏。纣王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他自认为有上天保佑,周人也奈何不了他。可哪里知道,西北地区的周部落在民众的拥护下,在文王、武王的带领下,推翻了商朝,纣王兵败就自杀了。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天命靡常”,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那天命怎么变化,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北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等。
④所以,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靠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维护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否定神的存在,是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B.纣王在位时荒淫暴虐,大臣祖伊以“敬德”的观念犯言直谏,而纣王却坚信天命,最终兵败自杀。
C.鉴于夏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周人认为要想巩固政权,就必须努力提升自身德行,顺应民意来做事情。
D.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修身,其根本特点就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实现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紧紧抓住“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分论点,论证了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
B.文章第二段在论述“以史为鉴”的优秀传统时,运用引用论证,强调了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严谨且有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阐述了决定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D.文章先阐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及重要特征,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最终点明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了解中国文化“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的两个优秀传统,才能更好地认识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B.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以史为鉴”和“以天为则”两个优秀传统的形成。
C.《尚书》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典籍,其中的许多记载对了解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重要借鉴价值。
D.周王朝认为天命也是根据德行来变化的,因此,统治者敬德对于维护政权非常重要。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井
姚秦川
①那坎井位于村子西头,我家的东南角,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②直径不过十五米,水深约十五尺,开挖于六十年代,服务于大寨田。到我上小学的时候,它已经退伍了,井台因不堪风雨的蚀剥,已七零八落。东北角塌陷约四五米,成了涨水的溢流处,流向是村内一条干涸的河道。正是这坎饱尝失意之苦的时代产物,成了农村孩子的乐园,丰富了我带有浓重乡土特色的童年。
③田畦里玉米苗高过了头,桃杏涨红了脸,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井台边就会围满了脸上流着泥道、赤着黑红的上身、留着狗啃似头型的像我一样的野孩子。
④村里的小学铃声一响,这些土生土长的乡里娃就会挥舞着刚褪下的上衣,高喊着,风也似的钻进通向那坎井的地里。邻近井边,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管你禾苗的叶子拉疼了稚嫩的肌体。山里的孩子不娇气,等一猛子扎进井里,有的就只剩下欢乐了。
⑤扭动着狗刨一样的躯体,扬起一弧碧水来一小伩儿,用力将伙伴的头压进水里,一撅屁股到水底挖把淤泥,甩給水上孩子画个满身地图,之后在残缺的台上晾个太阳浴,哪怕老师在身上划出了白道,被罚立半天,我们还会雀跃着来到井里嬉戏。
⑥井里有村里人放生的鲫鱼。十多年来掏干过井水,鱼儿长得膘肥体壮,所以对我很有诱惑力。由于水深,捞捕是希望太小。于是就盼下雨,下大暴雨,下到井水涨满了哔哗往外流。那时我会不等雨停,披上一个塑料袋,到井口水道边守着。
⑦透不出气来的鱼会游出深水,跑到水道里来,我总会有不小的收获。洗脸盆里会有半盆战利品,有鱼,有泥鳅,有草鱼,还有白鱼条子。有时雨下的太大了,把水冲到了周边的田里,我就能在田里拾到不少的鱼。问起大人鱼怎么会在田里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天上下鱼。
⑧后来雨水少了,在井边捞鱼捡鱼的机会也没有了,但我有了新的兴趣。找出一根绣花针,用火烧弯,串上根线,挂上一条蚯蚓,可以在井边卧钩垂钓。看着五彩的云霞映在水里,感受着蜻蜓点水的飘逸,顺着水面泛起的涟漪伸展思绪,听着风儿穿过苗尖的声音,真正能钓上鱼来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自制的土钩往往让上钩的鱼又及时跑掉了,虽然我的耐性足够有余。
⑨有一次竟然也钓到了鱼,巧的是我正要起钩回家时,鱼儿咬着钩正跑呢。我一扬手,一条好大的鱼破水而出,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我举着钩鱼也不摘顺着村子跑了一圈,羡煞了伙伴,当真是得意了一番。
⑩北方的冬日,催降了雪花,凋落了绿叶,撕裂了地皮,啸黄了天地,也冰封了那坎井。冰下是一个世界,冰上又是一个世界。劈开几块木板,嵌上两根铁丝,钉出一方冰车;或锯一橛圆木,削制一陀螺,镶上一废弃钢珠,就又有了新的乐趣。划出的冰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
⑪至今,村里的古松又增多了一图圈年轮,那坎老井再次遭遇削体的命运。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那坎井因为水源持久,被村里人改装成食水井,盖了盖儿,只留一门洞大小的口在井东北角。
⑫我每次回家都会到井边看上一看,寻找我对它不变的依恋。然而形与影都已远去,感受的只有物是人非。好在井周围的田比井高出一圈,每到夏季,这里也能出现那坎井依昔的模样。虽然是井中有井,但我坐在田畦上,还能回溯一下和那坎井一样逝去的童年。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重点介绍了“井”的过去,交代了“井”的地理位置、大小和修建年代,写出了“井”的破败和萧条。
B.文章第⑩段“划出的水痕里印满了痴痴的笑声,旋转的陀影里舞动着无尽的快意”一句运用通感的手法,表现出孩子们在井边嬉戏的愉快。
C.文章第②段、第⑪段两次写到老井遭遇削体的命运,首尾呼应,突出了老井饱尝失意之苦,表现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对事物变化的失落。
D.本文综合运用说明、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童年时与井有关的美好时光,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与不舍。
5.“井”是一种景物,更是一种符号,本文围绕“井”这一特定符号,回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简要概括。
6.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大亮,京兆泾阳人。有文武才略,性忠谨。隋末,署庞玉行军兵曹。李密寇东都,玉战败,大亮被禽。贼将张弼异之,就执百余人皆死,独释大亮,引与语。遂定交。高祖入关,大亮自归,授土门令。方岁饥,北境多盗贼。大亮招亡散,抚贫瘠,卖所乘马,稍稍资业之,劝垦田,岁大热。间出击盗,所至辄平。秦王行北境,下书奖劳,赐马五乘,帛五十段。顷之,胡贼大至,大亮度不能拒,乃单马诣营说豪帅,为分别祸福,贼众感服,遂相率降。贞观初,徙交州,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凉州都督。尝有台使见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绝畋猎久矣,而使者求鹰。信陛下意,乃乖昔旨;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太宗报书曰:“有臣如此,朕何忧!古人以一言之重订千金,今赐胡瓶一,虽亡千镒,乃朕所自御。”又赐荀悦《汉纪》,曰:“悦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公宜绎味之。”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会讨吐谷浑,为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俱出北道,与虏遇蜀浑山,大战,破之,俘其名王,获杂畜数万,进爵为公。拜右卫大将军。晋王为皇太子,帝诏大亮兼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三职,宿卫两宫。每番直,常假寐。帝劳曰:“公在,我得酣卧。”十八年,幸洛阳,诏副房玄龄居守。玄龄称“有王陵、周勃节,可倚大事”。俄寝疾,帝亲和药,驿赐之。临终,表请罢辽东役,帝许之。年五十九卒。将敛,家无珠玉为含①,惟贮米五斛、布三十端。帝哭为恸。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尝以张弼脱其共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粥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乃言于帝曰:“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帝为迁弼中郎将、代州都督。世皆贤大亮能报,而多弼不自伐也。
(节选自《新唐书·李大亮传》)
[注]①:古代丧葬之礼俗:以米及具填死者口中,谓之“含饭”,天子、贵族可含珠玉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以张粥/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B.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C.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D.尝以张弼脱其死/及贵/念有以报之/时弼为将作丞/匿不见/大亮求之不能得/一日/识诸涂/持弼泣/悉推家财与之/弼拒不受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贞观是唐太宗的庙号,庙号是自汉武帝开始我国古代用来纪年所使用的名号。
C.男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前面四等分别为公、侯、伯、子。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古代一般立嫡长子为太子。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大亮的身世富有传奇色彩。李密进攻洛阳之时他因隋军战败而被俘,李密的部将张弼认为他是个优异的人才,不仅没杀他,还与他结为朋友。
B.李大亮帮唐朝稳定了北部边境。他招集流亡百姓,助其生产自救,并伺机征讨贼寇,获得了李世民的赞许;还只身进人胡兵军营,成功劝其归降。
C.李大亮很善于为官。任凉州都督时,有使者劝他向朝廷进献名鹰,他一边满足使者的要求,一边秘密地向皇帝奏明此事,获得了皇帝的嘉奖。
D.李大亮深受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让他身兼皇帝、太子的值班警卫和工部尚书三种职务;他临终前还上表劝皇帝罢辽东之役,皇帝也接受了他的建议。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陛下意,乃乖昔旨;如其擅求,是使非其才。
(2)臣及事陛下,张弼力也,愿悉臣官爵授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昼梦①
杜甫
二月饶睡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③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注]①此诗作于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流离寓居夔州之时。②饶睡:贪睡。③豺虎:指入侵的外族、割据的藩镇,擅权的宦官等。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春日二月黑夜渐短,白昼渐长诗人睡眠不足白日昏昏欲睡因而会昼寝入梦照应标题。
B.颔联描写桃花盛开,暖意融融,诗人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独自饮酒而醉,直至日落时分仍被魂梦相牵。
C.诗人梦见故乡的门巷已被掩埋在蓬蒿乱草之底,中原的君臣正困伏在一些豺狼虎豹的身边,抒发了诗人乱离伤痛的悲哀。
D.此诗五、六句记梦中所见,环境惨淡险恶,与前四句所写春景形成对比,虚实相生,将国家的危难、社会的灾难刻画得淋漓尽致。
12.诗歌尾联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试做简要概括。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对比,其中阿房宫的钉子“_______”,宫内嘈杂的管弦音乐“________”。
(3)《诗经·氓》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对一切问题都要______,作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权利。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拷问;同时,( ),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拷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哲学思维的敞开性。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和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卡尔·波普尔把这种哲学活动的必要性概括得_______:“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选行检验,将它们_____,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像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社会如果躺在无人质疑的教条的温床上睡大觉,就有可能渐渐烂掉。要激励想像,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______,就必须质疑假设,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B.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
C.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
D.就必须质疑假设,挑战前提,至少应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哲学思维本身也要向质疑、批判和拷问敞开
B.也要敞开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
C.对哲学思维本身的质疑批判和拷问也要散开
D.质疑、批判和拷问哲学思维本身也要敞开
16.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追本溯源 恰如其分 置之度外 孜孜不倦
B.寻根究底 恰如其分 束之高阁 持之以恒
C.追本溯源 入木三分 束之高阁 孜孜不倦
D.寻根究底 入木三分 置之度外 持之以恒
17.下面是某省高考平行志愿投档办法图解,假设某考生被C志愿录取,请简述其录取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国无魂不立,人无魂则亡!“国魂”是什么?国魂就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绝不可撼动的“中国精神”!“中国精神”不是空洞的,他就存在于我们身边,闪耀于我们生活中,请找一找生活中的“中国精神”,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①放学后到井里游泳;②下大暴雨时到井口水道边和周边田里捞鱼捡鱼;③在井边自制鱼竿卧钩垂钓;④冬日在井上的冰面上滑冰车,打陀螺。
6.①善用比喻、拟人修辞。如:“早已经成了一丝不挂的小泥鳅”、“谷子正挺直腰板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②动词使用形象传神。如第4、5段“挥舞”、“扭动”、“撅”、“甩”等一系列动词,描绘出乡里孩子在井中玩耍的快乐。③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选取的景物具有乡村特色,如“高过了头”的“玉米苗”,“涨红了脸”的“桃杏”,“透不出气来”的“鱼”等。④诗化的语言。如“鱼身伴着落下的水花,透着火红的夕阳,景美心更美”,便呈现了诗般的画面。
7.D
8.B
9.C
10.(1)如果真是陛下的意图,就违背了原来的宗旨;如果是使者擅自要求,就是使者不称职。
(2)我能够侍奉陛下您,全是张弼的力量啊,我愿意把自己的官职爵位全让给张弼。
参考译文:
李大亮是京兆泾阳人。李大亮有文武才干和谋略。隋朝末年,暂任庞玉军中行军兵曹一职。李密(叛乱)进攻东都,庞玉战败,大亮被擒。叛将张弼认为他与众不同,被抓的一百多人都被杀了,唯独释放了大亮。请进府里与他交谈,就决定与他结交。唐高祖入关,大亮主动归附,被授予土门令。当时正好遇上年成歉收,北方边境盗贼大起。大亮召集逃亡流散的人,安抚贫穷的人,卖掉自己所骑的马,随即资助他们,鼓励百姓开垦农田,那年粮食丰收了。有时出兵打击盗贼,所到之处都平息了贼患。贞观初年,李大亮转任交州,被封为武阳县男。后召回京城封为太府卿。之后,又任命其为凉州都督。有一次太宗派遣台使者去凉州,看见李大亮有一只名鹰,这位台使就劝他献给皇帝。李大亮秘密向唐太宗奏道:“陛下谢绝打猎已经很久了,而使者要猎鹰,如果是您的意思,就违背了原来的宗旨;如果是使者擅自要求,我认为是使者不称职。”唐太宗回书称赞李大亮:“有臣子如此,朕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恰逢讨伐吐谷浑,任河东道行军总管,与李靖一起从北路出兵,与敌兵在蜀浑山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大败敌兵,俘虏了名王,缴获数万头牲畜。大亮被提拔为右卫大将军。晋王被立为太子,太宗诏令大亮兼任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身兼三职,在宫中值宿警卫。每次轮到他值班,常常不脱衣帽只是坐着打盹。太宗慰劳他时说:“有你在,我能睡个安稳觉。”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御驾到洛阳时,下诏李大亮为房玄龄副手,房玄龄称赞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将大事托付给他。”不久后李大亮卧病不起,唐太宗亲自和药,邮寄给大亮。临终前,李大亮写奏表请求停止征讨辽东;还说京城是宗庙所在的地方,希望留意关中地区。终年五十九岁。为他穿衣入棺时,家里拿不出珠玉给他含在嘴里,只能在棺中放了五斛米、三十端布。太宗悲痛大哭,赐予他谥号懿,并赐他在昭陵陪葬。因为张弼曾经让他免去一死,到他显贵时,总想着如何报答张弼。当时张弼担任将作丞,躲避不见大亮,大亮找不到张弼。有一天,大亮在路上认出了张弼,就拉着张弼哭起来。把自家的财产全都推让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大亮就对太宗说:“唐太宗因此升任张弼为中郎将、代州都督。世人都称赞大亮能知恩图报,而且赞扬张弼能够不夸耀自己。”
11.B,错在“诗人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独自饮酒而醉,直至日落时分仍被魂梦相牵。”诗人神志倦怠,造成这种倦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操心焦虑,积劳成疾。杜甫平生忧念家国,身值乱离,忧思更深。诗人不说自己如何关怀时事,积劳成疾,反说自己如宰予一样碌碌无为,白日深睡,还推说“桃花气暖眼自醉”
12.对战争的厌恶,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对人民的无限同情,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1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多于在庾之粟粒 多于市人之言语 桑之未落 其叶沃若
14.D
15.A
16.B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尤其要注意句式的表述方式。本句中,“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句中“做到”和“水平”动宾搭配不当,应把“做到”改为“达到”。B项,“达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缺少宾语。C项,“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能力”,动词“做到”与宾语“能力”搭配不当。A项,“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是偏正短语,根据语境的语意,不如采用动宾结构的“质疑假设,挑战前提”更好。综上,本题选D项。
15.试题分析:题干是“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时,一定要知道它的前一句的内容,做到意思上的自然承接。本题要补写的句子的前一句是说“科学的一切领域和人生的一切方面都向哲学思维敞开,接受哲学家的质疑、批判与拷问”,这两句话是阐释科学、人生和哲学的关系,并且先说前者要接受后者的“质疑、批判与拷问”。接下来说“同时”,这表明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结合后一句“也要在这种质疑、批判和拷问中证明自身的合理性”,使用,补写的这句话的内容应是阐释“哲学思维本身也要向质疑、批判和拷问敞开”。故选A项。
16.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今义词语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可以先把容易区别的两个近义成语先辨析,用排除法作题。本题从第三个近义词语着手选择较容易。“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束之高阁”: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也比喻把某事换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此处根据语意,显然选“束之高阁”一词。排除A项、D项。“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第二空的内容显然是说卡尔·波普尔把哲学思想概括得正好合乎事情,分寸把握得很好。所以第二空应选“恰如其分”。排除D项。“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语境强调的是坚持,故应选“持之以恒”。排除A项、C.项。“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至于第一空,选择“寻根究底”比较好些。综上,本题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7.某考生填了ABCD四个志愿,并被依次检索。先检索A志愿,A志愿已满;再检索B志愿,B志愿也满;接着检索C志愿,发现C志愿有名额,检索结束,等待投档。投档成功后,符合录取条件,最终被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