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七宝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

2019年上海市高三一模古文一和古文二汇编

2020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优秀范文(3篇)

2019年上海中考《这事,真带劲》优秀作文5则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吴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徐汇区上海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嘉定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浦东新区2009-20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题


2019年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静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省师大附中闵行分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市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辛弃疾《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杜甫在《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B.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俱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

C.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

D.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

3.下列各项排序,最适合填入方框中的一项是(   )

保障发展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共同捍卫人类发展权利,相信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①也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  ②中国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  ③互鉴发展经验  ④还需作出更大努力  ⑤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A.②①⑤③④B.②⑤④①③C.④②③①⑤D.④①③②⑤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与雕琢

①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②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又《南史》载:“颜之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秀,亦雕绘满眼’。延年终身病之。”

③雕琢章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嶸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④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多少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社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⑤“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⑥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式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我以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⑦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甲),后一句是(乙),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4.第⑤段的“舍源逐流”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5.根据文中内容和你对诗人的了解,下列哪句是谢灵运诗歌中的句子?(   )

A.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B.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C.芬馥歇兰若,清越夺琳圭。D.嗟余怨行役,三陟穷晨暮。

6.文中第⑦段甲、乙两处空应填写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独出心裁,乙:言之有物B.甲:务去陈言,乙:言之有物

C.甲:言之有物,乙:独出心裁D.甲:务去陈言,乙:独出心裁

7.第⑦段中举杜甫为例,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分析。

8.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簪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中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凌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环境的艰难,更不觉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中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紫色的流光抛洒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俯看着我。

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它不再来。

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9.文章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请依据文章内容分析以“好一朵木槿花”为题有何作用。

1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11.赏析波浪线处“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在文中的作用。

12.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

唐  包何

郎官休浣怜迟日,野老欢娱为有年。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

藤垂宛地萦朱履,泉迸侵阶浸绿钱。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如烟

注解:①郎官休浣怜迟日:郎官,指程员外;休浣,官吏按例休假;迟日,指春日。②有年:丰年。③绿钱,青苔。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处折花惊蝶梦”承上“郎官休浣怜迟日”句。

B.“数家留叶待蚕眠”承上“野老欢娱为有年”句。

C.颔联中“惊”“待”两字,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D.颈联中写到藤蔓“萦朱履”,融入了人的情感。

14.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

A.雄浑悲壮B.哀怨凄婉C.闲适清雅D.平淡自然

1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刘茂字子卫,太原晋阳人也。少孤,独侍母居。家贫,以筋力致养,孝行著于乡里。及长,能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哀帝时,孝廉,再迁五原属国候,遭母忧去官;服竟后为沮阳令。会王莽篡位,茂弃官,避世弘农山中教授。

②建武二年归,为郡门下掾。时,赤眉二十余万众攻郡县,杀长吏及府掾史。茂负太守孙福逾墙藏空穴中,得免。其暮,俱奔盂县。昼则逃隐,夜求粮食。积百余日,贼去,乃得归府。明年,诏书求天下义士。福言茂曰:“臣前为赤眉所攻,吏民坏死,奔走山。臣为贼所围,命如丝发,赖茂负臣逾城,出保盂县。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诏书即征茂,拜议郎,迁宗正丞。后拜侍中,卒官。

③延平中,鲜卑数百余骑寇渔阳,太守张显率吏士追出塞,遥望虏营烟火,急趣之。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显蹙令进,授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身十创,殁于陈。显拔刃追散兵,不能制,虏射中显,主簿卫福、功曹徐咸遽赴之,显遂堕马,福以身拥蔽,虏并杀之。朝廷愍授等节,诏书褒叹,厚加赏赐,各除子一人为郎中。

④永初二年,剧贼毕豪等入平原界,县令刘雄将吏士乘船追之。至厌次河,与贼合战。雄败,执雄,以矛刺之。时小吏所辅前叩头求哀,愿以身代雄。豪等纵雄而刺辅,贯心洞背即死。东郡太守捕得豪等,以状上。诏书追伤之,赐钱二十万,除父奉为郎中。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孝廉_____________   (2)奔走______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授身十创(_______)

A.表被动      B.覆盖      C.蒙受,遭受     D.同“披”

(2)以状上(_______)

A.全部,一五一十地      B.准备,备办     C.陈述       D.具备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B.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C.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D.兵马掾严授/虑有伏兵/苦谏/止不听。

19.把第②段划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

20.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刘茂、严授、卫福、所辅的共同品格:____________

21.以第③段为例,赏析史传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3,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3,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2.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  耳B.矣 乎C.乎 也D.耳 矣

23.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4.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5.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

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六、材料作文

27.根据以下材料写作。

爱上一首诗,也许无助于改变世界,但却可能因此而改变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这句话对如何处理当下遇到的种种难题很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玉簪螺髻    水龙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这类题要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沧海桑田,其原意是指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比喻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就是指看到的景色,使用不恰当;

B项,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点儿也不相同。但是“蜜蜂”和“蜂蜜”是有联系的,不是“一点儿也不相同”,成语使用不恰当;

C项,忝列门墙,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使用恰当。

D项,明日黄花: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与语境“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不符。成语使用不恰当。

故选C

3.B

 

4.文学创作不取材于现实生活,而是追求用事用典。

5.B

6.D

7.以此来论证以才气来划分有无琢痕的看法是片面的;才气横溢只是无琢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用心雕琢,有才气的诗人也需要用尽功力,才能写出无琢痕的佳作。使用名家事例,使说理更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

8.开篇点明什么是“自然之美”;并引用汤惠休对谢灵运与颜延年的评论及钟嵘在艺术表现上的倡导,证明“清新自然之美”的好处,批判雕章琢句、用事用典;接着钟嵘提出的“直寻”主张进一步对“自然之美”从思想内容角度展开论证,点明有着“自然之美”的“直寻”的“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然后从表现形式角度论证自然之美亦需创新,这创新是雕而无痕、天衣无缝。最后水到渠成地点明“自然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全文思路严谨,文脉清晰。

 

9.点明写作对象,是本文的写作线索;寄寓主题,强调木槿花的不同凡响,突出木槿花的形象美和精神美;“好一朵”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它两度绽放的赞美之情。

10.用了比喻和拟人(都要写出来)的手法,生动传神的写出了木槿花活泼调皮、坚实(两点都要写)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的对木槿的欣赏和赞美。

11.和上一段形成反复,又独句成段,强调了木槿花顽强的生命力,“还”字表达了作者对木槿开花的震撼与惊喜,引出下文作者勇敢面对人生中困境的感悟,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12.作者由在人生困境中看到木槿花的两次开花而看到了希望,领悟到了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勇于面对一切苦难的人生真谛。文章启示人们在人生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困难所压倒,面对新生活,要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重新拥有梦想。同时还要反思咀嚼曾经的苦难,勿忘这种悲壮,需要时时回望。。

 

13.C

14.C

15.本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描写了程员外离开的时候,莺声萦绕不散,绿柳烟笼雾罩,好似不忍与程员外分别的景象。诗人不直接从程员外落笔,而是赋景物以深情,既新颖别致,又含蓄蕴藉,饶有余味,表达他对东郊春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解析】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项,“以动衬静”的说法错误,“折花”可以说是“动”衬“蝶梦”,是以动衬静,但“留叶”却无须动作,“留叶待蚕眠”并非以动衬静。

故选C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在春日游东郊所感而写下的诗篇。所写的意象无非“花”“叶”“藤”“柳”“泉”“蝶”“蚕”“莺”,带有浓厚的闲情雅趣,诗人极其细腻地描写了所见之景,并含蓄地表达了对郊外自然景物的喜爱和留恋。从题材来看,诗中没有血战沙场和大漠孤烟,谈不上雄浑悲壮;没有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谈不上哀婉凄切;没有洞察世事和田园之乐,谈不上平淡自然。因而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C

 

16.    (1)考察并推举    (2)同(通)“趋”,紧追,奔赴    

17.    (1)C    (2)A    

18.C

19.刘茂与弟弟冒着敌人的兵刃,攀援(攀登)高山为我们背吃的,我和妻子儿女(才)能够度过死命(死的命运),刘茂的节义特别高尚。他应当受到表扬提拔,来(用来)鼓励那些践行节义(节义高尚)的人。

20.舍生取义

21.【答案示例一】本段塑造了严授、卫福、徐咸等舍命救主的节义者(忠属义士者)的形象。本段把人物放在矛盾中塑造,严授苦谏,太守不仅不听反而更急迫的命令进攻;这种情况下,严授仍奋不顾身,战死阵前,更凸显了严授的节义。本段还善于通过动作塑造人物,如“拥蔽”的动作,表现了卫福舍身救主的形象。

【答案示例二】本段通过集中场景、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塑造人物。本段选取太守及下属与入寇的鲜卑战斗的场景,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鲜卑入寇的背景、太守草率冒进和严授苦谏不听仍英勇赴敌的形象,都是通过精炼的叙述表现的;概括叙述也交代了张显、严授、卫福、徐咸等人的身份和关系。卫福、徐咸舍身救主的节义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塑造的,如张显拔刃、堕马,如卫福“拥蔽”,都是具体的动作描写。

【解析】

【分析】

16.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察孝廉,意思是“考察并推举他做了孝廉”。“察”是察举制度,两汉的察举制度是当时士人出身的正途,除诏举外,地方可向朝廷荐举人才,东汉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二人。因此这里的“察”可翻译为“考察并推举”。

2)奔走趣山,意思是“逃跑上山”。“趣”在古文中通常考通假字,比如“趋”“取”“促”,这里同“趋”,紧追,奔赴。

17.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1)授身被十创,意思是“严授身受十处伤”。这里“被”是动词,与宾语“创”搭配,应当选蒙受,遭受。

故选C

2)具以状上,意思是“将情况全部上报朝廷”。这里“上”是动词,“具”“以状”两个都是状语,因此“具”只能选择表副词的“全部,一五一十”,而不能选其他三个动词。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兵马掾严授担心有埋伏,苦苦地劝谏,不要追去,太守张显不听他的。

断句除了要利用对仗句式、固定结构、虚词、修辞等标志外,更主要的是要利用句子主谓宾的结构来断句。

本题“有伏兵”是“虑”的内容,是宾语,不能与谓语断开;“谏止”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劝谏”“劝止”,不能断开;“不听”的主语是太守张显,而不能与“谏止”的“止”断到一起。

故选C

19.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这段话是太守孙福得救后赞美刘茂的话。“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是概括刘茂与其弟冒死寻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是说自己和妻子儿女得以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是孙福认为刘茂有节操和道义,应当表扬来激励那些义士。

本题关键词有:触冒,冒着;缘,攀援;负,背;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儿女;死命,死的命运;蒙,蒙受;表擢,表扬提拔;来,目的连词,来;厉,同“励”,鼓励。

20.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以及概括特点的能力。

首先找出刘茂、严授、卫福、所辅所做的事,抓住关键点来看他们的最主要的品格。刘茂是在赤眉攻下郡县后,背着太守孙福躲藏起来,关键句子可以要孙福表扬他的话,“茂与弟触冒兵刃,缘山负食,臣及妻子得度死命,节义尤高。宜蒙表擢,以厉义士”,可见刘茂是“义士”,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太守,可以概括为“舍生取义”。再看严授,在太守张显不听劝阻执意进兵时,他“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身被十创,殁于陈”,在明知前进可能会遭遇埋伏时,他仍奋不顾身,战死阵前,凸显了严授的节义,这同样是“舍生取义”;而卫福,在太守张显被围时“福以身拥蔽,虏并杀之”,为了保护太守宁可牺牲自己,这也是“舍生取义”;最后看所辅,在县令刘雄被敌人所刺时,他说“愿以身代雄”,结果“豪等纵雄而刺辅,贯心洞背即死”,也做到了“舍生取义”。

据此可知,刘茂、严授、卫福、所辅共同的品质都是“舍生取义”。

参考译文:

刘茂字子卫,太原晋阳人。年幼时失去了父亲。一个人跟母亲住在一起。家里贫穷,靠劳动所得来奉养母亲,孝行为乡里所称道。长大成人以后,能习《礼经》,教授门生常几百人。哀帝时,被考察并推举做了孝廉,升五原属国侯,遭母亲逝世去官。服丧期满,任沮阳令。逢王莽篡了汉朝的皇位,刘茂弃官,躲在弘农山中教授门生。

建武二年(26),从弘农山中回来,任郡门下掾。这时赤眉二十几万人来攻打郡县,杀死长吏和府掾史。刘茂背着太守孙福,爬墙躲藏在一个空洞中,侥幸免于死难。当天晚上,两个人逃到盂县。白天隐藏起来,晚上出来找粮食吃。这样,一百多天,赤眉贼走了,才得以回到郡府。第二年,诏书访求天下义士。孙福对刘茂说:“我前被赤眉攻击,吏民大乱,逃跑上山,我被贼包围,命系丝发,幸亏有你背着我爬城,出来后保护我到了盂县。你又与弟弟冒着被兵刃伤的危险,缘山找吃的,我和妻子得以救了这条死命,节义特高。应当表扬提拔,以励义士。”诏书立即征刘茂授议郎,升宗正丞。后授侍中,死在任上。

延平中,鲜卑数百人侵犯渔阳,太守张显率领吏士追逐出塞,远望虏营烟火,紧紧追赶。兵马掾严授担心有埋伏,苦苦地劝谏,不要追去,太守张显不听他的。张显还是强迫前进,严授不得已,往前进战,果然埋伏下的鲜卑兵,突然出击,严授身受十处伤,死在阵上。张显拔刀追赶被冲散的兵,不能制止,敌虏射中张显,主簿卫福、功曹徐咸很快去救张显,张显坠在马下,卫福用身体拥蔽张显,敌虏都把他们杀了。朝廷怜悯严授等的义烈,诏书褒奖,大加赏赐,各授儿子一人为郎中。

永初二年,大贼毕豪等进入平原境内,县令刘雄率吏士乘船追逐。到厌次河,同贼作战,刘雄战败被执,贼用矛刺他。这时小吏所辅,上前叩头求哀,愿意自己代替刘雄而死。毕豪等人便放了刘雄去刺所辅,矛贯心洞背,立刻死了。东郡太守捕得毕豪等人,将情况全部上报朝廷。诏书追叙伤悼,赐钱二十万,授所辅的父亲所奉为郎中。

 

22.C

23.C

24.A

25.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干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6.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推崇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仁者之心;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

【解析】

【分析】

22.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虚词。要求在第①②段末尾处填入恰当的虚词。第一节围绕“书”来谈它的重要性。最后几个句子是说,有一样东西,资质不同的人都能从中有所得,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大概只有书籍了吧。尾句是表推测判断这个东西是书,表达对书价值的肯定。而 “矣”表陈述,“耳”意思是罢了,不能表达出这种语气。因此排除BD两项。句子末尾应填“乎”,“乎”可以表达这种语气。第二节尾句是个问句,是针对前面的现象发问,相当于问“这又是为什么呢”。选项中,“耳”和“矣”都不能放在疑问句结尾,因此排除AD两项。故选C项。

23.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段落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少年时代”分析有误。语境是说“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说的是“年轻时”,故选C项。

24.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先通读原文,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选项内容,回归语境,进一步理解文意。分析其作用。B项,“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分析有误,以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C项,“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分析有误。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是为了表达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D项,“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分析有误。第②段写先秦圣贤是略写,对同时代学风是详写。故选A项。

25.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分析文章段落作用。要求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大意。然后理解第①②段的内容,分析这两段内容与下文之间的关系。第①段,拿书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人的重要作用。第段以古人读书的态度和今人相比。强调古圣人学习皆从读书开始,他们读书条件差,读书却卓有成效,而今人读书条件明显好于古人,却不认真读书。前两段引出下文叙述李公择是如何读书的前后形成对比。为后面阐述正确的读书主张做铺垫

26.该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的写作意图。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抓住文中能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词句来分析概括。能表明作者写作意图的内容集中在最后一节,“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表明作者是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表明是为了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此外,第三节中讲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为了推崇其仁者之心,表达自己对他的赞叹和敬仰。

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自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称得上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难。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为什么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这样地多又是这样地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我已经衰老多病,对于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