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边塞诗之盛唐高适诗歌赏析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默写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诗句理解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词语运用与句子排序题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汇编

2021年上海高三一模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2020、2021上海十套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古诗默写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名著阅读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上)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21上海高一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上海市致远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__

(3)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7)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心乐事谁家院!

(9)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

2.根据《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按要求填空。

(1)《红楼梦》是一部____主义作品,出现于______(时期),小说以_____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

(2)太虚幻境两边的一幅对联为:_______________,无为有处有还无。

(3)宝玉听说黛玉没有表字,立刻便送她一妙字为:________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陈嘉映

①自然概念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基准,科学概念则不受这种约束。对我们来说,火是热的,冰是冷的,但在科学话语中,冰同样包含热量。热量是由分子的运动规定的,而不以我们的感觉为基准。在日常话语中,地球是静止的,并以大地为参照规定了什么在动,什么静止不动。而在科学话语里,这个参照系被废除了。

②自然概念以经验为基准,而经验是互相交织的,与此相应,自然概念是互相渗透的。在我们的自然理解中,圆和圆满,正方和方正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何学的圆则通过定义和其他概念构成联系,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

③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即使我们用既有的语词来描述它们,这些语词的意义也不得不悄然改变。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不仅是发现了一个新事实,不仅是用我们既有的概念来描述一个新事实,空气和重量这些概念本身也经历了细微的转变。空气有了重量,不再是完全的无物、空无。重量本来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现在,这层约束被取消了,重量概念得到了自然的扩展,开始从感知向测量倾斜。

④有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例如,“电子”一词今天的意义和最初的意义已大不相同,但“电子”一词前后的各种用法之间存在着“推理之链的联系”,正是这条连续的理由链使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正当地谈论“电子”这个词的概念、意义或指称。尽管摸索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连续性是极有意义的工作,但不可因此模糊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根本不同之处。

⑤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虚数、力矩、电离、夸克这些词,并不来自日常语词,而是直接由理论得到定义。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日心说的反对者中有人拒绝伽利略的邀请,柜绝从他的望远镜里看一看天空;有的人看了,但不承认他在望远镜中所看到的。他们也许只是些老顽固,然而,用望远镜看还是看吗?我们多半会说:当然还是。用射电望远镜看呢?当天文学家声称“看到了”银河系中实际存在的黑洞,他们是怎样“看”的呢?他们看到了一个黑黑的洞吗?在现代物理学中,“看”和“观察”这些语词的含义已经被更新了。

⑥像力矩、电解质这样的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一望而知它们的意义是由某种特定的科学理论规定的。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带来混淆的反倒是运动、加速度、动机这类语词,它们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

⑦关键的是,那些来自日常语汇的科学术语,在一门成熟的科学中,其意义是由科学理论规定的。运动、力、空间、时间、质量、真空,这些词在科学中的用法与日常用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我们平常怎样使用这些词,对科学家没有多少约束。

(节选自《哲学·科学·常识》,有酬改)

3.第②段加点词“洗净”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

4.下列为第⑥段画线句提供的例证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这种认识才得以改变。

B.牛顿提出了“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但在普通人眼里两者是一回事。

C.虽然所指称的对象相同,但是“水”属于日常概念,“HO”属于科学概念。

D.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它们都不属于鱼类。

5.下列对文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概念与日常经验的关系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B.第③④段用事实与概念的更新,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第⑤段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说明了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D.第⑥段用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说明了科学概念和自然概念的不同。

6.从上文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在感知事实的基础上形成概念,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B.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C.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对基本概念的重新审视和建构。

D.在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中,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白鹭于飞

汤世杰

①白鹭终于飞了起来——身影如燕山之雪,飘飞,俯仰,迂回,穿行在碧蓝如水的天空,在湿地那幅翠绿与苍黄间杂、色彩浓郁的油画里。

②“草长平湖白鹭飞。”我已在那里恭候多时。每次开头都要等,都要凝望。那时你根本不知它藏在哪里。待你稍一走神,突然,一只或几只白鹭便刷地飞了起来——太远,我听不到声音,“刷地”只是我的感觉。这里不是燕山,而是边城普洱——我的目光任那些雪花牵引着,顿时超越了俗世,去到了某个纯净自在的世界。我注重自在。万物既有它自在的缘由,也有它自在的时刻。飞行时的白鹭是自在的。自在,是生命最为生动的姿态。其时,想起《诗经》的“凤凰于飞,翙翙其羽”。

③最早见湿地里有白鹭飞过,还是刚来边城不久。开头我以为那是哈尼族长诗里常常出现的白鸟,友人说不是,是白鹭。那会儿的白鹭好像也就一两只。有时路过那片水域,我会静静地注视它们一会儿。那时它们还小,加之边城的秋天来得既晚亦短,周遭水草丰盛花木繁茂,本就不大的水域让苇丛隔成了几片,小白鹭刚一起飞,就像支持不住,立马藏进了另一处苇丛。几次想用手机拍下它们,都没成功。然而在远处看它们的起飞与栖止,也成了一件乐事。渐渐地,它们飞得高了些远了些,但是它们的起飞与回旋似都无定规,想要拍下其翩翩姿影谈何容易。只要看到边城深秋、初冬时分翠绿与苍黄夹杂的背景上,那飞动回旋着的白色精灵,心就有了一种无名的安顿与愉悦。从它们面前,当然也是从我面前掠过的,既是深紫秋红也是碧绿幽蓝,小小湖面波光粼粼,星辉成串,着白色舞裙的白鹭雀跃着,无论低空飞翔,还是脚尖触水的刹那,都会让人的心湖随之荡漾。

④很难想象,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普洱,与我们的台湾和遥远的古巴,竟在同一纬度线上。往西南方向百多公里,就是西双版纳,边城冬天比昆明暖,夏天比景洪凉。这是座温暖亦温和的城,不惟天气,还有人心、人情。温和是一种品行一种气质。白鹭喜欢这里,缘由就不言自明了。

⑤大多时候,白鹭是歇着的,那是另一种自在。飞行不是目的。再华丽的飞行,最终都会归于一次寻常的歇落,择良枝而栖方是终生的日常。那时,它们一溜地临水而立,像是约好了一起晒太阳。太阳真好。阳光下的白鹭,像都披上了金色大氅。四野悄寂,似能听见它们说,别以为我们已收敛了翅膀,我们从不属于尘埃,即便哪天再也回不到空中,也会悄悄练习飞翔。偶尔,能看到它们在苇丛间游动,其姿娴雅从容。

⑥有一次,几只白鹭正相跟着游向一团艳红的花丛,我以为那只是花的倒影——水域四周,冬樱花正开得灿如云霞。我盯着那丛花、那些白羽,一时,仿佛晴空中起了海风海浪,许久才回过神来。白鹭乃中国文化的经典意象。“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诗经·振鹭》以白鹭起兴,鼓吹吟诵以迎嘉宾,还有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杜甫的“一行白鹭上青天”,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白鹭一直飞翔在诗词的格律与音韵之中。这个小小的名词唤起的,从来都是喜庆、高洁、典雅与清明。

⑦如此说来,我是有多幸运呢?始于19世纪初,中外曾有无数人出没于这座边城,几人有过这样的幸运?为弄清能否打通一条从云南到湄公河入海口的蒸汽船贸易航路,1867年10月,随着著名的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过《加内报告》的加内先生,在进入当年的思茅、如今的普洱时曾说:“天空湛蓝,万里无云,连绵起伏的山丘上有一点晒得干枯的植被。红墙或白墙旁会有几棵树,很吸引人的目光。我们恍惚到了普罗旺斯。”然而他肯定没有看到过这里的白鹭。那之后,1895年随另一支法国湄公河考察队进入这座边城,写下《从东京湾到印度》一书的亨利·奥尔良,尽管“围绕着澜沧江这片叶子的主干,行走在那些更加细小的叶脉里”,大约也没看到过这种景象。他们都心不在焉,觊觎的只是这片大地及其物产。而上世纪40年代到过边城,著有《滇南散记》一书的左翼作家马子华先生忙于禁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则急着为人写墓志铭,体悯的都是人间甘苦,料想都无暇顾及几只白鹭,去深味生命的自在。

⑧自在,是生命万物毕生的追求。白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没人去打搅它们。它们的儿女都长大了吧?过年了,它们要回家吗?等春天到了,它们还会在这里飞翔或栖息吗?

⑨离开那片湿地时回头一望,随着一阵花枝颤动,碧蓝如水的天上,白鹭又飞了起来……

(文章有删改)

7.有人认为,若删去第④段,行文更加紧凑,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8.第⑥段中加点的“飞翔”一词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9.结合全文,从素材选用的角度评析第⑦段。

10.本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开壕行

(宋)刘克庄

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

画图先至中书省①,诸公聚看标贤劳。

壕深数丈周千里,役兵大半化为鬼。

传闻又起旁县夫,凿教四面皆成水。

何时此地不为边,使我地脉重相连。

[注释]①中书省:中央掌管官职升降等的机构。

1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B.近体诗

C.曲子词D.古体诗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语言风格平实质朴。

B.采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C.本诗题材包含闺怨、行役。

D.以时间顺序推进突出主旨。

13.本诗于描述中寓褒贬,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①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如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②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风》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③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辙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④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⑤其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付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⑥马伶名绵,字云将,其先西域人。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候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复社领袖,对权奸魏忠贤及其余孽阮大铖等进行过斗争。②顾秉谦:明万历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依附魏忠贤。

1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其士女之桃叶渡(_____)   (2)梨园以技(_____)

15.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虑数十辈(   )          A.不愁   B.大约  C.不及  D.不要扰乱

(2)遍金陵之贵客文人(   )  A.请     B.召集  C.证明  D.征收

16.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17.为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18.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艺之事?请写下你的想法。

19.本文写两次竞演,详略有别,请分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问守原

(唐)柳宗元

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鞮,以畀赵衰。

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有删节)

[注释]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

20.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B.

C.D.

21.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

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

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

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

22.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七、材料作文

24.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带伞时不下雨,不带伞时偏偏下雨,生活中难免遇到与此类似的事。

你对这类遭遇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止于至善    自矜者不长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吴楚东南坼    但寒烟衰草凝绿    良辰美景奈何天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慎”“至”“矜”“嬴”“坼”“凝”“辰”“任”等,默写时要写准确。

2.现实    乾隆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假作真时真亦假    颦颦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识记的能力。

学生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将作品及其作者进行一定的文学常识积累。《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该作品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同时在记忆文学常识时,要注意将“颦颦”等字写正确。

 

3.(几何学里圆的概念)彻底去除了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4.D

5.A

6.B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洗净了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和圆满、圆滑没有任何关系”可知,此处的“洗净”是“彻底去除”的意思;再结合“圆这个自然概念的内容”,“洗净”是指完全去除“圆在自然概念中所包含的感性成分”。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⑥段画线句是“外行很难摆脱这些概念的自然意义,然而它们在科学理论中往往有很不相同的意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外行,也就是一般人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与科学家理解的概念的含义不同。

A.“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日心说’出现”错误,二者同属于人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处于不同阶段,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B.“‘质量’的概念以区别于‘重量’”错误,“重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是同一概念含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C.“‘水’属于日常概念,‘HO’属于科学概念”错误,只是对“水”的不同叫法,没有涉及到意义不同,不能做画线句的例证;

D.“我们”属于“外行”,我们认为鲸鱼和海豚都是“鱼”;但生物学认为鱼类的生殖方式是卵生,鱼会产卵,而鲸鱼和海豚属于胎生,是哺乳动物,而且鱼类是用鳃呼吸,而海豚鲸鱼是用肺呼吸。可见“我们”认为的“鱼”和科学家认为的“鱼”含义不同。可以做画线句的例证。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错误,第③段的段意是第一句“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第④段的段意也是第一句“学者在对日常语汇和科学词汇做了系统研究之后,认为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说明不是“科学概念与自然概念的不同”;

C.“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错误,第⑤段的段意是“理由链也许可以解释那些来自日常语词的科学概念语词,如力、运动、惯性、时间、迁跃、细胞,但它无法解释那些科学理论创造出来的科学概念”“即使一个科学概念来自日常语词,这个语词的意义也可能变得面目皆非”,说明不是“从科学概念的来源角度”论述;

D.“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错误,第⑥段讲的是“纯粹技术性术语”“我们也许不懂得这些语词,但它们并不造成混淆”;而那些“来自自然语言,同时又是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外行更不容易弄清,说明不是“普通人对概念的理解与使用”。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文中从日常经验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的不同;发现的事实改变了我们对概念的看法;科学概念来自日常概念;即使来自日常概念,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含义也早已不同;外行摆脱不了科学概念的自然意义,但普通人如何使用概念影响不了科学家等方面阐述“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由此可以推断出的是“即使与自然概念存在冲突,只要基于实证,科学概念就能得到公认”。

A.“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错误,该内容不是文本论述的内容;

C.“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错误,文中只是说“在一个领域中最初发现的那些重要事实,通常并不只是一些新事实而已,它们改变了我们对该领域的基本看法,改变了我们的基本概念”;

D.“科学理论概念最终将逐步取代自然概念”错误,无中生有,自然概念与科学概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互相取代。

故选B

 

7.示例一:我认为第④段不能删去。文章第③段主要写白鹭飞翔的情形,表达内心的“安顿与愉悦”,第⑤段主要写白鹭停歇的情形,表现“另一种自在”,第④段从纬度上写边城的“温和”,而“白鹭喜欢这里”,从另一个角度描写了其“温和”的品行和气质,这是对白鹭描写的一部分,其内在的意脉和全文是想贯通的。

示例二:我认为第④段可以删去。文章第③段主要写白鹭飞翔的情形,第⑤段主要写白鹭停歇的情形,都是对白鹭进行描写,但第④段介绍了普洱的地理位置,使得描写中断,若删去第④段,行文连接更加紧凑。

8.“飞翔”一词,由对白鹭在现实情境中的描写,巧妙地转入中国古典诗歌中对白鹭的描写,由实入虚,虚实结合,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沉浸在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之中。作者这样诗意地描写,使得白鹭的形象更有诗意,更加美好,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

9.第⑦段引用了1867年的《加内报告》及1895年的《从东京湾到印度》中的文字,外国侵略者都忙于对这片大地及其物产的觊觎,没有看到白鹭;上世纪40年代左翼作家马子华先生著有《滇南散记》,但忙于禁烟、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先生则急着为人写墓志铭,体悯的都是人间甘苦,无暇顾及几只白鹭。作者通过这些材料与自己的所见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见到白鹭的幸运,以及对生命自在的深切体味,这样写,为突出文章的主旨做铺垫,也为文章的结尾蓄势。

10.本文用大量的笔墨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描写。如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湿地景象比作油画,并使用翠绿、苍黄、色彩、碧绿幽蓝等词语,描绘了湿地美丽的景色,用金色描绘阳光下的色彩,将冬樱花比作云霞,湿地中的花枝颤动与碧蓝如水的天空,动静结合等多种手法对自然环境进行描写。然后把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把白鹭置于其中,以此来衬托白鹭娴雅、从容、自在的美丽姿态,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同时,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文章所表达的自在、从容的主旨相吻合,对作者所表达思想、情感起到渲染和烘托的作用。

 

11.D

12.C

13.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字里行间辛辣讽刺不顾民生只顾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对中央官员聚看赞赏地方官员的描写,讽刺了朝廷对扰民政策的失查;开挖壕沟深广,致使役兵大半死亡,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边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不顾百姓生死的深切愤慨;最后,借边地百姓之口,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哪一项,然后仔细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总体上来看,本作品题目是“开壕行”,“行”是乐府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A项,“律诗”说法错误,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一般是每首限定八句,本作品共10句;

B项,“近体诗”说法错误,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绝句,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由四句组成。本作品既不是律诗,也不是绝句。

C项,“曲子词”说法错误,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本作品没有曲调;

帮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几乎涉及一个考点,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本诗题材包含闺怨、行役”说法错误,这首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并没有写到“闺怨”。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指出诗中描述中寓褒贬,要求结合全诗加以赏析。回答时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褒贬艺术。

第一,“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开壕”,开凿护城河;“下车”,到任;. 诗歌开篇叙述前任官员因筑城升官,继任者刚到任便急着开挖壕沟,字里行间辛辣讽刺那些不顾民生只顾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

第二,“画图先至中书省,诸公聚看标贤劳”,“中书省”,中央掌管官职升降等的机构;“贤劳”,劳苦,辛劳。“诸公聚看标贤劳”,中央官员聚集在一起,赞赏地方官员劳苦功高,讽刺了朝廷对扰民政策的失查;

第三,“壕深数丈周千里,役兵大半化为鬼”,开挖壕沟深广,致使役兵大半死亡,官员尚且无休止地扩大工程,表达了作者对边民的深切同情与对官员不顾百姓生死的深切愤慨;

第四,“传闻又起旁县夫,凿教四面皆成水”,听说还要从旁边的县里征调役夫,把四面都修成护成河,写旁县的人也要受到牵连最后,可见劳役之苦;

第五,“何时此地不为边,使我地脉重相连”,什么时候此地不再成为边防,让我们的地脉彼此相连,借边地百姓之口,表达了对残酷奴役的控诉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

总之,这首诗描写了边地人民深受的劳役之苦,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为自己捞取升官资本的官员。

 

14.    寻访    出名    

15.(1)B  (2)A

16.马伶离开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竟然停止了演出,而华林部则独领风骚。

17.D

18.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可以制造悬念,增强叙事的趣味性,使马伶获胜的原因更引人关注。而突出获胜原因,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

19.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而且,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

【分析】

1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1)“问”,寻访,探访;“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意思是那些男男女女寻访桃叶渡,所以此空可以填“寻访”。

(2)“鸣”,闻名,出名,著称;“梨园以技鸣者”,意思是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所以此空可以填“出名”。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翻译各个加点字在每句中的意思,此题要求“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解释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切不可望文生义,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1)“无虑数十辈”的意思是大约有几十个,“无虑”,大约;

故选B。

(2)“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的意思是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征”,邀请,请。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要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既”,……以后,已经;“去”,离开;“辄”,立即;“易”,替换;“辍”,停止。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第一,“则”、“盖”,虚词,一般是文言文断句的标志,“则”“盖”字前要断开;

第二,“询其故”,询问其中的原因,“询”动词,“其故”名词短语;“询其故”,谓语宾语完整,中间不应该断句;

第三,另外,“东肆不复”,“复”,再,副词,“东肆不复”只有主语,没有动词,句子不完整,“不复”后不能断开;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探究本文为什么在马伶第二次竞演后才交代他三年学艺之事,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容,仔细分析作答。

第一,第二次演出时,“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足见马伶技艺的高超,给人造成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读者不禁心生疑问,马伶的技艺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

第二,“夜,华林部过马伶:‘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由这一句来引起马伶交代演艺过程,先写竞演获胜再交代学艺过程,可以避免行文的平直,增加波澜。

第三,“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后交代马伶学艺之事,也是为突出获胜原因,这样不仅能凸显马伶学艺过程的启示意义,还能增强对顾秉谦之流的讽刺效果。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首先要对作品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注意答题原则,文本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文本的探究。题干要求分析略写第二次竞演的原因,回答时注意熟读文本内容,仔细分析作答。

第一,“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由文中这些话可以看出,马伶第二次竞演与第一次竞演有着相同的主办方、相同的竞演者和演出内容、基本相同的观众,这些内容不必重复写。

第二,第一次兑演的结果是“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第二次兑演的结果是“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可见,本文写第二次竞演,要表现的重点是取胜原因,不是取胜过程。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要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即“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开。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

 

20.A

21.B

22.画线句运用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且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富有气势。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23.作者首先否定晋文公择原地之守上谋及寺人的做法,提出其是“贼贤失政”的开端的观点。并以当时不乏谋臣良将的现实,证明晋文公行为不足为法。接着以齐桓公任管仲兴、进竖刁败的史实论证观点。并以后世景监进商鞅,弘、石杀望之之史实说明这是晋文公行为导致的结果。最后,总结议论,强调晋文公所为“失问”,影响后世,致使问、举皆失的结果,其罪至大。

【分析】

20.本题考查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这类题目,可结合虚词的意义,采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并结合文中语句,进而选出恰当的虚词。

从整体来看,由“由是滋□。”后的句号可知,此句表示的是陈述语气。

A项,“矣”,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用在这里可以;

B项,“哉”,表感叹或疑问语气,用在这不合适;

C项,“乎”,表疑问语气,相当“吗”,用在这里不合适;

D项,“耶”,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用在这里不合适。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快速找出与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的地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说法错误,“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选项“对政事有损”曲解文意。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并且明确要求从句式的角度赏析。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句子内容作答。

第一,从内容上来看,“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前后形成对比,对照鲜明,写出晋文公在守原之人这样的“择大任”的重要政事上远卿相而近宦官的不智之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不满之情。

第二,从句式来看,“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连续用两个相同的“不……而……”句式,使得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

参考译文:

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受封原邑(今河南济源)之后,被此地的防守问题所困扰。于是向家奴勃鞮咨询,勃鞮推荐了赵衰。

我认为,镇守原邑是国政中的重大事件。只有守住了原邑,这是顺承天子诏命、树立霸主的威严,使诸侯听命于已的方法。对于这样的大事,不应该和服侍自己的小臣讨论,从而侮辱了天子的命令。而晋侯挑选重大的人事抉择,不在朝会上公开讨论,却在自己的寝宫里偷偷议论;不向辅政大臣们广泛征求意见,却只听信一个家奴。虽然或许赵衰的才干足以守卫原邑,国家的政事不因此而败坏,但开明的政治被破坏以至丧失的发端,却由此开始滋生蔓延了。况且当时并不缺乏可以与之探讨国事的能臣啊!狐偃这样聪明才智的人为国家出谋划策,先轸这样的名将统帅着国家的主力部队,晋侯却把他们抛在一边,不向他们询问,反过来却和身边的家奴决定国家的大事。这怎么可以作为效仿的对象呢?

晋侯将要继承齐桓公的事业,尊奉周天子,这本是一个远大的志向。既然这样,就应该知道齐桓公因为任用管仲才得以兴旺,因为进用竖刁而招致失败。那么晋侯现在获得了原邑,开辟了疆土,正是他施展抱负的第一步,亦可以以此观察诸侯的反应。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候,晋侯反而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道路,却沿着他失败的道路前进了。这么做却能当诸侯的霸主,是因为他晋国土地广阔,国力强盛,又有天子册封的大义名分。诸侯服从晋侯,实在是怕他而已,怎么可能心服呢?后世景监得以推荐商鞅为相,弘恭、石显得以杀害萧望之,造成这些政治悲剧的源头,都在晋文公。

唉!得到贤能的大臣来守卫原邑,那么咨询没有漏掉该举荐的人,大概是错在没有向外面的贤臣咨询。这样还是感到耻辱的是当时,这样做让后代以后也像这样,何况在咨询和推荐人才上都没能做好,那怎么拯救他们呢?所以我写下了晋文公的过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