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全国Ⅰ(河北河南安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Ⅱ(内蒙吉林宁夏新疆甘肃西藏辽宁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全国Ⅲ(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泰州市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山东济宁市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质量检测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临沂市2021届高三年级阶段教学质量抽测试题语文试题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山东济南市2021届高中三年级学情诊断考试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21.01

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青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1年1月份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21年山东高三(上)期末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年山东高三(上)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年山东高三(上)期末语文选择 简答汇编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威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新高考山东卷模拟训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2月校内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省肥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十一学校3月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山东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默写汇编

2021山东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山东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文言文阅读汇编


山东省济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收心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内容涉及敏感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刃有余    首当其冲    亦步亦趋    克已奉公

B.游刃有余    迫在眉睫    因循守旧    恪尽职守

C.得心应手    首当其冲    因循守旧    克己奉公

D.得心应手    迫在眉睫    亦步亦趋    恪尽职守

2.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美用品的生产和庞大工程的建造上,也展现在现代的高尖端科技项目中。

B.工匠精神不同于拘泥守旧的“匠气”,而是强调对职业的敬畏和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C.弘扬工匠精神,应该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精雕细琢,从“重量”到“重质”,进而实现产业转型。

D.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社会氛围。

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或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充分论证了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B.材料二开头一反新闻报道客观平实的语言风格,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高凤林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C.高凤林作为一名焊接技师,充分体现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堪称大国工匠的典型代表。

D.高凤林参加中组部、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组织的活动,是材料一中所说构建弘扬工匠精神的体制机制的有力佐证。

4.结合上下文,给材料二第二、三部分拟写小标题,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他的儿子,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儿头,他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秋卡头发蓬乱,牵着驯鹿,一窜一窜跟在父亲身后,几乎在小跑。孩子的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树枝上的鸟儿扯着嗓门叫着,发出各种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要不是怕你生气,这次真不想下山……”妻子无力地说,“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

“秋卡,你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天这么黑!”

“去看那三个人。你在路上没看见他们的脚印?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在横穿黑幽幽的密林。天要放亮,他走出很远时,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噼噼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河水里,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雨越下越大,尼库走的更快了,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朝他的心底逼进。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弱下的时候,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穿着野外作业服的陌生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了截碗口粗的枯柳木,挟在腋下。他把半截树干扛在右肩,拎着小斧往回走来。一会儿功夫,半截树干劈成一堆细长的木拌。他蹲在地上,抽出猎刀,削起那截柳木,柳木外表的湿皮被削掉了,露出里面干爽的木芯,木芯很快又削成了花瓣似的木屑。随后,他从贴身衣兜里掏出一个小巧的桦皮盒,打开木塞,抖出一盒火柴。嚓地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屑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木屑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又砍来树枝,铺在火堆四周,把三个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他奔来奔去搭帐篷,鄂温克式的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乎乎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叉上。从背夹子里取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软软地瘫在火堆边。他想起病重的妻子,还有十四岁的儿子。真想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全身松软无力,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难以忍受的饥渴。腰、腿,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您饿了吧?”戴眼镜的老汉问,“真对不起!您带的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猎枪,晃着双肩,朝林子里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把背夹子搭在后背,操起猎枪,手中拎着砍刀,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这是那个中年人的声音。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他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他摘下背夹子,猎枪。动作缓慢,凝重。三人笑了。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竟变得难离难舍。

有什么响声?声音微弱,又这么熟悉。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不会想办法?笨东西!找木头,扎木排,坐木排过河!”

“爸爸,我连一把斧头也没有。”

“别说了,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人很快就会找到自己的帐篷。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在林子里,他们的声音变得清脆,像孩子纯真的童声。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见他们心情沉重,这种沉重主要因为妻子塔列病得严重,他们要下山给塔列看病。

B.妻子塔列的话“你——去——吧”打消了尼库的顾虑与纠结,可见塔列对丈夫的理解,她和丈夫一样都是热情、乐于助人的人。

C.尼库在救助陌生人的过程中始终牵挂自己的妻儿,正是这种牵挂给了他力量,促使他赶快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回到妻儿身边。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人,展现了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字里行间透着作者浓浓的深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尼库冒着暴风雨救迷路人,暗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双线交织使故事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文中尼库劈木拌、削木屑、点火堆时一系列动作,细腻地表现了他的热心、顽强、能干的形象特征。

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描写简洁、生动,能够充分展现人物的个性;对森林环境的描写真实、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小说结尾三个人清脆的呼唤表达了他们]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谢意,而“森林沉默了……”则暗含了对尼库的赞美之情,言有尽意无穷。

8.小说标题“琥珀色的篝火”有什么意蕴?

9.善于通过矛盾塑造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主人公尼库救人的经历中体现了哪几种矛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登扫叶楼记

(清)管同

自予归江宁,爱其山川奇胜,闲尝与客登石头,历钟阜,泛舟于后湖。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燕子矶,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未始一至焉。辛酉秋,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绮绣。及其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此?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选自《因寄轩集》)

(注)管同(1780-1831),字异之,清代桐城派散文家。

1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吾家不一里,未始一至焉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堆黄叠青,艳绮绣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带然

C.及其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    食埃土,下饮黄泉

D.虽乡之所谓奇胜,何以    登高而招,臂非长也,而见者远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B.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C.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D.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曲笔入题,行文延宕。开篇抛开文题,先写游历江宁山川奇胜及登览后的心理,然后将笔锋转向扫叶楼,结构上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

B.本文写景信手点染,善用白描。如选取土石、大树、落叶及城市、江岛、村舍等典型意象,描绘出登扫叶楼时所见到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本文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如开篇通过“登”“历”“极”“攀”等几个动词即交代了游览江宁山川奇胜的经过,寥寥数语,层次清晰。

D.本文叙议结合,章法有致。先记游,后述怀,前者以叙述、写景为主,后者以议论见长,体现了桐城派散文重视“义理”“辞章”的特点。

13.作者登扫叶楼,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难道。②纪:经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多佳日”领起全篇,说明诗歌展现的是四季常有的乐趣,虽无一字刻画景物,却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风光的清爽和诗人兴致的高昂。

B.“农务各自归”上承三、四句招饮之事,展现了与邻居交往的无拘无束;又下启后句相思之情,“辄”字展现了与邻居情意的真挚淳朴。

C.“此理将不胜”承接上文,转入议论说理,诗人认为人生哲理也不应该被忽视,展现了诗人在移居后对躬耕劳作和生命哲思的双重追求。

D.本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穿插交游、劳作之事,用语自然,文气畅达,全诗看似散缓,实则浑成,展现了诗人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

16.本诗和《归园田居(其一)》都表现了诗人躬耕田园的喜悦之情,但表达方式和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静女》中,写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毫不吝啬的赞美的两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进行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做铺垫。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很快又变为五彩缤纷。

 

六、名著阅读

18.下列对《乡土中国》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相对,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有机的团结”。

B.“团体格局”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有一定界限,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

C.家族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以父子为主轴,它的大小随着事业的大小而变动,但都遵循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D.教化权力一个极重要的原则是长幼之序,指年长的对年幼的有强制的权力,这种权力在文化稳定的时代会逐渐缩小。

19.依据《乡土中国》,为下面的论点选择论据,最合理的一项是(   )

论点: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A.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B.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D.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七、语言表达

20.从下面的语段中提炼四个关键词。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都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21.下面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锤炼语言的两则案例,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修改后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原稿为“毫无回信”)。(《藤野先生》)

(2)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原稿为“亲见”)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一件小事》)

22.解释下面句子中“打卡”的含义。

(1)真正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单位根本无须打卡

(2)为了完成APP上订购的课程,小华每天都打卡学习。

(3)朱丽叶的阳台,是笃信爱情的青年人到维罗纳旅游的打卡圣地。

 

八、话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写作。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请从以下两个写作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

(1)以“收获”为话题,结合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写景状物散文。

(2)从意象、意境、情感、哲理等方面入手,写一篇文学评论。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1)勇于突破,终成焊接专家(2)甘于奉献,见证平凡伟大

5.①文章首先界定“工匠精神”的含义,并指出我国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②然后分别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建设品牌强国”两方面具体论述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③最后指出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

 

6.C“正是这种牵挂给了他力量”有误。给他力量的还有迷路人危险的处境。

7.B“细腻地表现了他的热心、顽强、能干的形象特征”错误。这一系列动作与所表现的形象特征不符,表现了他救人的焦急心情,他想赶快帮助他人渡过难关,回到妻儿身边。

8.①“琥珀色的篝火”是猎人尼库在帮助迷路人时点燃的火堆,火光是琥珀色的;②“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温暖,它温暖了寒冷的森林里迷路人焦灼、绝望的内心;③“琥珀色的篝火”象征着以尼库为代表的鄂温克族人热心的品性和顽强的精神。

9.①救妻子与救迷路人的矛盾。一面是生命垂危、急待救治的妻子,一面是不熟悉森林环境、随时可能出现危险的迷路人;②主观愿望与客观环境的矛盾。搜寻迷路人刻不容缓,但在暴雨夜横穿密林却无比艰难;③主观愿望与身体状况的矛盾。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救助迷路人后,还想回去救妻子,但体力已经完全透支,昏睡过去。

 

10.D

11.B

12.B

13.①观景要克服“骛远而遗近”的心理,发现身边的美;②处世也要克服重“难”轻“易”的心理;③要看重益友的价值,因为他们帮助我们避免错误。

14.(1)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2)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一代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乃”:都作连词,表示转折,却、竟然。

B.“若”:都作动词,好像。

C.“上”: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上。

D.“加”:前一句是动词,“超过;后一句是动词,增加。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以为江宁奇胜”的意思是(我)认为江宁一带奇丽的山水。省略主语“我”,“以为”作谓语,“江宁奇胜”作宾语,应在“以为江宁奇胜”后停顿,这样就排除CD项。“辄厌倦”的意思是就感到厌倦。“厌倦”作谓语,“辄”作状语,应在“辄厌倦”前后停顿,这样就排除A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我认为江宁一带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清新明丽”有误。原文说“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可见,描绘出登扫叶楼时见到的是“幽旷瑰奇”,即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凡人之情,骛远而遗近”意为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由此启示我们观景要克服“骛远而遗近”的心理,发现身边的美。

“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意为我的见识,常常自认为稍稍远离时俗(高于一般人),却不知道奇丽的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而想远游的地步,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由此启示我们处世也要克服重“难”轻“易”的心理。

“得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意为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错失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由此启示我们要看重益友的价值,因为他们帮助我们避免错误。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句关键得分点为:“好”,爱好;“通习”,全面地学习;“不拘于时”,被动句,不受时俗的限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向我学习。

第(2)句关键得分点为:“酾酒”,斟酒;“固”,本来;“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本是一代英雄啊;“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参考译文:

从我回到江宁后,喜爱这里奇丽的山川美景,空闲时曾与朋友登上石头城,游历钟阜山,在后湖泛舟游乐。向南远至芙蓉山、天阙山诸峰,向北攀上燕子矶俯看气势壮猛的长江流水。我认为江宁一带奇丽的山水,都在这里了。因此有朋友邀请我游览江宁一带,就感到厌倦,想放弃这里而到其他远处游览。

但是,在四望矶上有扫叶楼,离我家不到一里,竟然从未去过。辛酉年秋天,金坛的王中子到我家探访我,说起扫叶楼,于是便一同去那里。这座楼建在小山之顶,山上土净石秀,小楼傍多大树。山风从西面吹来,落叶纷纷,满地青黄两色的叶子堆叠交杂,绚烂得像一幅织绵。等到我们向上登上扫叶楼,放眼看去,这里近接城区市井,远连江心小岛;云烟缭绕的村舍,沙滩边的水鸟,江中的风帆,这些幽深而旷远、瑰丽而奇特的景色,全都呈现在案头席边。即使是以前所认为的奇异美景,又怎能超过这里呢?

大凡人的感情,喜欢追求远离自己的东西,而遗弃眼前的事物。这大概是远离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艰难,就先把它看得很重,即便是没有什么可获得的,也不在意。在身边的东西,得到它一定很容易,则把它看得很轻,即便会有所获得,也不当回事。我的见识,常常自认为稍稍远离时俗(高于一般人),却不知道奇丽的景观就在半里之外,竟到了厌倦而想远游的地步,那么我平生的行事中与此相类似的情况,哪里能计算得尽啊!虽然如此,因王君来访而使我没有最终错失近处的美景,这就是古人把对自己有教益的朋友看得很重的原因吧。

 

15.C“人生哲理”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意思是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所以,“此理”指的是上文饮酒言笑的田园生活,并不能理解为“人生哲理”。

16.①《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房屋、村舍、庭院等环境的描写,(或答“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恬淡自然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抒发了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②本诗通过对登高赋诗、相呼酌酒、归田务农、披衣言笑等典型活动的叙述,展现了与邻居共同生活、劳作的场面,抒发了躬耕生活的满足之情。

 

17.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易错字有:姝、娈、欲、澹、异、臾。

1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这种权力在文化稳定的时代会逐渐缩小”错。结合原文“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可见应当是在文化不稳定的时代教化权力会缩小。

故选D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也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A.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 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孔子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必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要想使老百姓和睦相处,减少纷争,必须依靠教化。

B.孔子说:“用道德的力量 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此句强调的是为政者要施行仁义,以道德力量管理国家,以德服人。与题意不符。

C.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 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此句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充分的敬爱之心,“孝” 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与题意不符。

D.“人民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纯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小德小之声相互听闻, 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此句描述的是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之间,大家能相安无事,彼此互不冲突,永久和平相处的理想社会状态,与题意不符。

故选A

20.社会关系  差序(人伦)  伸缩性  自我主义

21.(1)“毫无回信”的“毫”是很少或一点儿的意思,感情色彩不浓;“寂无回信”的“寂”是空寂、没有回应的意思,表现作者内心强烈的不满与痛心,真切地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

(2)“亲见”表示看到,“耳闻目睹”不仅包括亲眼所见,还包括亲耳所闻,范围更广,有利于突出“一件小事”对“我”的意义。

22.(1)上下班时刷卡记录考勤。

(2)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后进行记录,以便自我监督。

(3)旅游到达某个地方,并向他人展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