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博有缘》(连载22)饮水思源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正文
人们对“第一个”总是记得很清楚
我对于创新的事物和思想有一种“刨根究底”的“嗜好”,总要问是谁出的主意?
这个“嗜好”得益于同一个比利时人的一次谈话。1989年,中国遭受西方国家的制裁,对外交往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那年冬天,世界著名的药学家保罗•杨森博士请我和施燕华到他的制药厂参观,当时他正和西安的一家制药厂商谈在西安搞合资企业的事。
比利时药物学家、杨森公司的创始人——保罗·杨森(Paul Janssen)
晚上吃饭时,我问杨森博士,为什么不去中国沿海而去西安投资?他没有正面回答,却看着我们问:“你们知道是谁第一个独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的?”施燕华答道:“林登伯格。”杨森笑着说:“对。你能记住林登伯格,因为他是第一个。人们对‘第一个’总是记得很清楚,因为‘第一个’敢为人先,是开拓者。”
确实,创新者是受人尊敬的,人们记得他。
老市长汪道涵
上海申办世博会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对上海、对全国走向世界,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禁不住要打听:当时中国很少有人知道世博会,是谁第一个提出来要举办世博会的?徐匡迪市长怀着敬意告诉我:“是老市长汪道涵同志。”
汪道涵
“汪道涵”这个名字对我并不陌生,他担任海协会主席时,我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他。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汪老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3年4月下旬,汪道涵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于新加坡举行了著名的“汪辜会谈”。
1993年,汪老不顾近80岁的高龄,亲赴新加坡,与台湾海峡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会谈,签署了四项协定,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电视台播放的两人握手的场面家喻户晓。汪老面对各国记者的“围攻”,从容不迫,侃侃而谈,他儒雅、谦和的风度令人折服。
我的妻子施燕华是上海人,因为这层关系我们对上海的事情自然比较关心,上海人对汪老都很有感情。汪老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候担任上海市市长的。
这位66岁的老人面临的是一堆烂摊子,但是他“负重跑步”,为上海经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上海人不会忘记,是他们的老市长提出整治苏州河,率先成立了环保局。
苏州河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
在80年代初期,大家都为国内生产总值而奋斗的时候,“众人皆醉我独醒”,汪老清醒地看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他想得很远,而且总是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城市和国家的建设,令人钦佩。
后来,在与上海市领导接触过程中,我了解到汪老一生十分坎坷。1942年延安整风时,他成了怀疑对象,理由很简单:工农出身的干部不理解,像他这样大户人家出身的人为什么要闹革命。他们问汪老:“我们参加共产党,是因为活不下去了,你们来自大户人家,生活优裕,为什么要入党?”结论只能是“钻入革命队伍的特务”,必须拘留审查。
后来在历次政治运动,汪老都未能逃脱厄运,历尽劫难。身处逆境,他仍时时考虑国家的前途,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变。
饮水不忘掘井人 拜会汪老
我对汪老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想见汪老的愿望更加迫切,我渴望从这位可敬的老人身上汲取营养,充实自己。
2003年7月,我从法国奉调回国工作。因为世博会的事到上海访问,我提出要见汪老。陪同面有难色,汪老年事已高,身体欠佳,会不会同意,说不准。
没想到,汪老很快答复,让我和施燕华到他宛平路的办公室去。当工作人员带我们到会客室的门口时,汪老早就站在门口等候了。虽是盛夏天气,因室内有空调,老人在洁白的衬衫外套了一件深色外套。他微笑着伸出手来,同我们俩握手,并示意让我们走在前面。我们坚持请他走在前面,我们是小辈,理应让长辈先行。推让不过,汪老拉着我的手,与我并排进入了会客室。
汪老坐下后不久就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了,你有功啊!祝贺你们。”我赶紧回答说:“这全靠您提出的主意。”
饮水不忘掘井人。汪老就是掘井人,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任上海市长期间就提出了这个设想。我好奇地问他,他当时出于什么考虑?
汪老啜了一口茶,看着我,面带微笑,侃侃而谈起来。原来他在就任上海市长后,就在考虑怎么振兴这座曾经是半殖民地的大都市。为此,他提出了高瞻远瞩的两大战略设想:一是开发浦东;二是申办世博会。
这两大战略由于当时客观条件不成熟,都未能在他短短的四年任期内实现,但是后来都付诸实践了,可见它的正确。他怎么会想到可以通过办世博会来振兴上海呢?
1983年到1987年,汪老曾三次访问日本。战后日本发展得很快,他看到的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了。除了美国的援助之外,究竟是什么推动日本发展的?汪老始终思考着这个问题。
✦
✦
在日本访问期间,汪老感受到了日本人对办世博会的热情。接待人员告诉汪老,从1970年到1985年期间日本办了三次世博会,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是综合性的,1975年冲绳世博会和1985年筑波世博会是专业性的。15年的时间内办了三次!
于是汪老找了一些学者研究世博会对日本经济的拉动力。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直接盈利1.5亿美元,奥运会和世博会两大国际活动加快了东京和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干线、高速公路等都是在60年代建设的。1961~1970年10年期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11.6%。整个关西地区的经济都被带动起来了。
1970年大阪世博会
世博会还提高了日本的知名度,标志着日本融入了现代世界。直到现在,国际展览局及研究世博会的专家学者仍一致认为大阪世博会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次世博会,参观人数达6400万,这一世界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此外,日本人民通过奥运会和世博会这两大国际活动增强了信心和荣誉感,这是世博会带来的长期的社会效益,不可低估。
战后40年中,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模仿。筑波世博会改变了这一形象,展示了创新的理念和一流的制造技术,表明其科技发到国际水平。这次世博会提高了筑波科学城的知名度,吸引了国际上知名的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
日本国内和世界上一些有名的科技公司,如美国的得克赛斯仪器公司、日本的NEC等以及科技研究中心都纷纷到筑波落户。
汪老对数字的掌握以及他惊人的记忆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退居二线后,仍时刻在考虑上海发展的思路。他对我说:
任何城市的发展都需要有持久的动力,否则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衰落。
浦东的开发给上海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但是,能够给上海发展带来持久动力的只能靠两条,一是科技,二是金融。
世博会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对举办方城市、国家都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活动,持续时间长,远远超过奥运会。
世博会参观群众可达几千万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必须要有金融体系来支撑。
浦东的开发对上海有极大地推动,但是光靠浦东不够,还要通过举办世博会来增强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以便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这种对世博会作用的认识,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我深感自己才疏学浅,达不到这样的深度。我也深深感激汪老对我的点拨。
世博会是战略性的
此后,直至2005年12月24日汪老去世前,我每次去上海,都争取和他见一面,都在瑞金医院他的病房里。每次提出要拜访他,他都欣然同意。在我与汪老5次长谈中,多次谈到上海世博会。我感到,他对世博会有深刻的研究,对上海举办世博会非常关心。
上海赢得了世博会的主办权后,我曾到一些省市访问,发现人们对它的意义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认为世博会只不过是“扩大的广交会”,还有些人认为这是上海的事。我不禁感到忧虑,我觉得要办好世博会必须在全国有共同的认识。
在同汪老的一次谈话中,我说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对中国人来说,认为世博会是上海的,那将是个失败;如果对世界来说,认为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世博会,那也是失败。我说,要把上海世博会办成是世界的世博会,才能成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汪老一边安详地听着,一边若有所思地频频点头。最后他说:“世博会与广交会不同,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五十年。”
一年与五十年!汪老言简意赅的评论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子。世博会是战略性的,它展示的是各国的经济实力,不是用来推销商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
他语重心长地说:“世博会对上海是一个机遇,要认识世博会的作用,把抓住机遇与解决国内矛盾和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上海发展。”
病中的汪老
这位年近90岁高龄的老人,思维敏捷,忧国忧民。我后来几次见他都是在瑞金医院,每次去,他总是由护士搀扶着站在病房对面的会客室门外等候。我从电梯出来,就看到一位穿着蓝白条病人服装的老人站在那里,风烛残年,医院为家,我的鼻子酸了。
最后一次见汪老
我曾听护士说过,老人不喜欢在医院里住,在可能的情况下,他白天在家,晚上住院。但是这几年身体不佳,他难得回家了,也不能去书店了。
2005年夏天,是我和施燕华最后一次见汪老。他输完液就让我们过去,但是身上仍插着一根导管。经历这么长时间病痛的折磨,老人依然面带微笑,总是那么安详。他还撩起衣角向我们解释,为什么要插这导管。
重病在身的汪老,对目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动向仍了如指掌。这不仅要归功于他博览群书,而且还因为他喜欢同各方面人士接触,同各种领域的中青年学者保持着联系,经常研究。
他常向我推荐一些书,说:“这书你可以找来看看,有点意思。”我们的话题很广,但也经常涉及世博会。
当我向他谈到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时,他全神贯注地听着。我讲完后,他沉默了几秒钟,最后说:“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显示主办国的文化软实力。”他不无担忧地说:“我们现在面临‘主流文化空洞化的危险’这句话多么深刻,多么切中要害!
我们的谈话超过了医生规定的时间,护士进来两次,暗示汪老要休息了,我们准备告辞,他却摆摆手,让我们坐下,这次居然谈了40多分钟!护士怕错过他吃点心的时间,就把水果和点心端进会客室,放在汪老面前。汪老示意,再端两碟水果,让我们和他一起吃。
与汪老的接触中,我们不仅亲身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更被他对国家前途的关心所感动。他的淡泊与宁静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再过不到一年,上海世博会就要开幕了,我们不能忘记汪老的贡献。上海人民应该感谢他,中国人民应该感谢他!
- 未完待续 -
文字 | 《我与世博有缘》吴建民、施燕华著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 阅读前文 /
01
三个“第一”
02
03
上海的最后一根大烟囱
04
申博的外围战
05
申博形势严峻
06
出谋划策
07
历史是花钱买不到的
08
彩排
09
企业声援团
10
我当主持人
1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12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13
一切为了前线
14
“考”领导
15
权衡利弊,敢于建言
16
粮草先行
17
未雨绸缪,当好”前线总指挥“
18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19
决战前夕
20
21
我们胜利了!
/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