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20本科毕业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结缘建筑·感恩长大
——建筑学院2020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展
转瞬五载,回眸历程,我们结缘建筑而欢聚长大,风雨同舟,甘苦同行。
如今,又到毕业季。
临别之时,愿我们在如日之升的年华,以蓬勃迸发的朝气观照万象,以初生牛犊的勇气改变世间,以清朗澄澈的韶华之眼、少年之气,御风而动,心游万物。
不恋来路,不悔归程,无谓恐惧,无问东西。
“人居智慧 活力城乡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20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展于2020年6月18日正式在线上开启。这次展览汇集了建筑学专业三十份优秀毕业设计作品。设计课题多采用开放式设定,很多作品所涉及的领域远不只建筑设计范畴,设计成果具有跨界复合、多维呈现的特点。它们中既有着力于建筑单体设计的优秀作品,也有片区整体和建筑单体并重的设计成果,更有关注从策划、规划到建筑实现全过程的系统性、连贯性的整体设计。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句号,是对学院办学宗旨的回应,也是对老师教育的感恩。它既是同学们大学阶段学习的终点,也是其步入人生下一个阶段的起点。我们相信:本次的展览昭示着我们对建筑、对人生的新的开端,而并非是一个结束。
梦想,继续飞翔······
联合毕业设计篇
一、“名城四校”联合毕业设计
01
时空之墟
——以回应场地记忆为导向的土楼发展探索
作者
张文超
指导教师:李凌、王嘉伟
设计选题:永定南江村游客接待中心建筑设计
针对南江村土楼景观同质化严重、保存度较差等问题,提出了以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助推村落发展的规划策略。以“福禄寿喜”为主题打造了四条民俗文化体验游览路线,游客可直接参与、见证客家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整个村落成为一个互动式多维体验剧剧场。
建筑设计重点关注了新老元素、历史与未来以及居民与游客间的关系处理,形成既有历史部件与全新元素间的交流对话。通过保留场地内原有神台、戏台等历史遗迹,以及破败民居的夯土残壁、断檐等传统建筑部件,将其有机融入新建建筑肌体,形成了新旧共生、时空交错的建筑形象,有效保留场地记忆,诠释“时空之墟”的设计概念。
为重塑场所精神,以全新的语言设计了一座象征客家文化的“大福塔”,成为统领整个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登塔可尽享南溪两岸美妙的自然景观和村落土楼群独特的建筑风貌。
02
客家蔓景
作者
伍正文
指导教师:李凌、王嘉伟
设计选题:永定南江村游客接待中心建筑设计
以客家民系发展历史为线索,将南江村落整体打造为迁徙、安定、繁荣、复兴四个不同主题片区。运用点、线、面构成方式,将村落整体划分为三个空间层级,串联组织为“快线—昼”与“慢线—夜”两条游览线路。
建筑设计运用“轻介入”策略进行场地内的改建与新建活动。设计灵感来源于“藤蔓”。通过构建一套复合多功能的室外步行观景体系,模拟藤蔓枝条的自然生长状态,趋光绕阻,蔓延而成繁茂的蔓景森林,在建筑与场地之间建立紧密的空间联系,为游客搭建了一套多场景、多层次、步移景异的土楼游览体验路线。希望每个来到这里的人,在这片蔓景森林庇护下,获得心灵的慰藉。
03
土楼切片
——活跃于土楼切片间的文化更新
作者
倪天琪
指导教师:李凌、王嘉伟
设计选题:永定南江村游客接待中心建筑设计
方案借助生物学切片制作原理探索土楼经典空间元素的凸现方法。通过对土楼特色空间元素进行抽样、归类,建立了传统序列、后传统序列、现代序列、未来序列四个不同类型的空间切片,将其重新植入土楼中,形成新与旧、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关系。希望使用者在观察空间切片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同时利用建筑功能的置换,展示客家文化顺应时代变迁而复兴的过程,让游客在体验建筑空间的变化中,时刻感受到客家文化的纳入,增强文化认同感。
04
虚实溯源
——永定南江村混沌现状下的理性秩序重构
作者
陈星合
指导教师:李凌、王嘉伟
设计选题:永定南江村游客接待中心建筑设计
设计基地位于历史建筑明壁楼、东成楼以南的新旧民居混合区,是整个村落现状环境中最混乱无序的地块。
为重建场地秩序、调和鲜明对立的新旧两套体系,采用最小化介入的方式,以当地竹材在基地中心构建了一座象征圆形土楼的虚体土楼形态。并通过与之对应的空中环廊及地下文化观影厅的设计,塑造了“空中”、“地面”、“地下”三个不同位面、虚实各异的土楼空间意向。
这三个虚实同源的“土楼”,于原有基地的混沌无序中构建出理性与秩序,从不同角度形成对土楼居住空间与客家文化的解构与抽象,极好地诠释了“虚实溯源”的设计主题。
二、“交通建筑”联合毕业设计
05
匠心之邑
——四川省成都市地铁四川师大站TOD综合开发项目
作者
张毓英
作者
段晨曦
作者
汪希孟
作者
程筱添
指导教师:杨宇峤、蒲文娟
目前社会发展动态慢慢从对文化重视到对创新的运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希望本次的设计是将川师大地铁七号线片区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创体系,以当地匠人手艺为基线,构建传统产业与创新产业的高效链接,进而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的理念,打造生长的“知识绿谷”。即将“绿谷”演绎为建筑语言串联基地中的建筑群。生长体现在:探究变与不变的空间模式,打造商业办公金融区的新物种。
其次城市的高效发展离不开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在TOD理念的指引下,川师大有望成为区域的中转站,并成为狮子山片区文创集结地与生态健康的理想目的地——匠心之邑:将传统工艺与创新产业的结合。生态健康的需求下在中心设置向下发展的立体绿谷,同时结合TOD模式,在地下绿谷中设置高效转换乘空间。
06
慢城游园
——四川成都地铁四川师大站TOD设计
作者
史振东
作者
罗琦文波
作者
楼睿
作者
田园
指导教师:杨宇峤、蒲文娟
成都市如今着力发展TOD城市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本文在TOD城市设计的基础上,探讨了第三空间在四川师大地铁站片区的应用。本文本从城市设计视角出发,通过对包括道路交通、生态绿化、业态、人群活动和城市文化五个方面的调研分析,发现城市中日积月累的城市通病。以四川师大地铁站TOD城市设计为例,从上述五个方面,提出具有过渡转换功能的第三空间,应用在城市、人群中,同时在第三空间的基础上衍生出丰富交通与连接的介质、建立舒缓城市与人的田园、创建可变更、共享的业态组合、放置容纳情绪与个性的盒子和唤醒文化认同的体验五项提升策略。通过在地性的设计,延续城市生态景观,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以促进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九校”联合毕业设计
07
暮鸟竹间栖
——探索康养建筑新模式
作者
翟飞
作者
何梦欣
作者
周子琰
作者
于洋
指导教师:许娟、鲁子良
本次竞赛题目是昆明官渡区滨水区城市概念设计,主题是高原姑苏、候鸟康养,因此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希望结合昆明特点,在滨水区重点打造康养产业,因地制宜的探索一种康养建筑的新模式。我们的方案名字叫做暮鸟竹间栖,取意候鸟老人们栖居在自然岛屿一般的宜人氛围中。结合候鸟康养的三大需求——“康养+”多产业混合模式、交往性社区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借鉴“都市绿岛”三大理念,创造性的提出新的“绿岛效应”:将传统产业与健康产业创新融合,将绿化景观、滨水空间和建筑有机结合,让候鸟老人能够诗意的栖居在溪水环绕的绿色岛屿上。通过对候鸟老人的需求分析将整个建筑分为禅养、康养、乐养、疗养四部分主题区,整个建筑像一次旅行,让老人与游客在走街串巷、水路交错中体验老昆明的生活场景。
08
山连川、潺如镜、生生不息
——基于康养生态圈理念下的昆明市官渡区康养建筑设计
作者
方云裳
作者
殷甜甜
作者
王坤奇
作者
戴卓
指导教师:许娟、鲁子良
昆明自古就有多样的文化和滨水活动的传统,自南诏以来,景观与人就密不可分,地理影响了景观,景观吸引了人群,人群产生了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我们的主题由此诞生,“山连川,潺如镜,生生不息,基于康养生态圈理念下的昆明市官渡区康养建筑设计”。
我们的设计通过重塑功能分区、开放屋顶平台、创造连续路径、引入生态资源,实现了信息交互、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新型生态圈模式,打造了一个具有地域性特色,适应信息化时代,着眼共生化未来的新型康养综合体。旨在打造一个传承文化、延续产业、呼应时代、面向未来的新型人居环境。
四、“西部建筑学”联合毕业设计
09
宁安兴盛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特色公共空间体系设计
作者
黄笑语
指导教师:葛今、傅东雪
设计分为城市—社区—建筑三个层面,包括四条街道及相关联区域、三个社区以及一个建筑单体。
为解决场地中存在的整体性、地域性、公共性、生态性等矛盾,设计以场地中最匮乏的公共空间为切入点,在城市触媒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空间进行多层级的梳理与改造,搭建起一套多层级的城市特色公共空间体系,并在搭建过程中实现城市双修、文化传承的目标。
最终通过触媒效应引爆城市全面复兴,促进城市空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10
社区一公里
——基于城市便利性的社区活力提升设计
作者
刘怡慧
作者
唐亚梅
指导教师:葛今、傅东雪
本次设计为城市双修背景下延安市桥沟街道片区城市更新及建筑设计。设计引入“社区一公里”的概念,通过渐进式改造,修补缝合社区与城市空间,探讨该服务范围内城市可提供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程度。由此设计方向分为老旧社区片区和老旧社区内部改造,通过识别片区内老旧社区,重新梳理交通体系,营造三种不同氛围的街道空间,同时对社区内部基础性项目和提升性项目进行优化更新,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活力空间网络。
建筑设计方面,社区活动中心通过建筑内外双向路径实现城市与社区的过渡,阶梯式至退台(窑洞)式的节奏转换延续自然与文脉记忆,结合拱形元素的光影置入共同提供山水延安之间的叙事漫步体验。市民公园节点以开放共享、立体多元的理念,通过底层架空、下沉广场、屋面三个公共活动基面的融合设计,将人群、活动、功能聚集,最终使得基地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编辑 | 学生会宣传部
文稿 | 2015级建筑系
审核 | 李凌 卢烨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0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