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七届文科杯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主题:从“城市动脉”到“城市静脉”
上善若水,水化身形于天地,融生命于万物,是生命的源泉,更是生命的希望。将大海、河流与现代都市融为一体,维护水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成为现代生态环保领域的一种趋势,本届“文科杯”以城市之水为切入点,引入“打造生态活水,引领文化兴水”的创意理念,以“从‘城市动脉’到‘城市静脉’”为主题,与行业同仁一起探索城市与河流的和谐关系。
01
特等奖
《智慧重构·静脉寻续》
——深圳市梅沙河景观概念设计
设计说明:
在我们的城市生态环境中,河流象征着生命力、象征着线性的力量。但近些年来,河流对于城市的公共空间重要性逐渐被忽视。河流空间逐渐被割裂、侵占乃至沦为被厌弃的城市“隙地”。大梅沙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河道全长3.95公里,平均宽度8.5米,现状情况复杂,不到500米长的河道被7条跨河道路、高速路桥截断、覆盖;两岸空间被城市用地挤占;功能性的防洪改造使得河道硬化、生态受损。
02
一等奖
《水系突围》
——一条河出山入海,邂逅城市的故事
设计说明:
该项目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区,为城市河道——大梅沙河改造提升,比赛主题为城市动脉到静脉,即处理城市与河流的关系,通过前期分析得出大梅沙河与城市不能很好地融合,导致河道成为“高压下的灰空间”,因此该方案着眼于如何让河流与城市和谐相处。首先从城市空间、城市文脉、城市活动和城市交通进行对河道的处理,此外从大尺度上考虑片面的生态格局,让河流能延续“山——城、河——海”的格局,以此作为方案主题——河流突围,分为两方面,一是让河流融入城市,空间上处理现状道路、两侧界面和河流的关系,活动上扩展补充特色活动,交通上构建完善的滨水绿道,文脉上融入当地文化特色;二是让山溪顺利入海,划分场地为4块以展现山间汇水——雨后彩虹——林间缓流——奔流入海的过程。
《璟·景·影》
——基于旅游过境通道和城市形象的引景廊道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方案位于深圳市梅沙河畔,属于大梅沙旅游过境通道之一,是重要的引景空间。为相应国家“城市双修”策略,遵循“一河一景”的原则,在满足其生态保护需求的同时,将破碎、隐藏起来的河流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展示于大众视野中,刺激游客的旅游知觉。使河流有能力邀请游客进入大梅沙旅游网络,创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引景空间。
为体现场地“引景”功能、修复破碎的河道,本方案利用空中、桥下、林下、河畔的空间进行在扩展,以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为准则,重整其缺失的色彩景观以实现滨水空间艺术重塑。
本方案主题为“璟·景·影”。力图利用玻璃、涂料、植物等材料的色彩呈现出玉石般的光芒,打造流光溢彩的梦幻廊道特色景观。廊道空间增加红橙暖色调景观使其与原本冷色调景观交织,打造冷暖对比的视觉冲击与变幻莫测的光影效果,形成色彩的视觉混色,构建“镜影重重、流光溢彩”的极致艺术滨河空间,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为满足各类人群行走和游憩的需求,本方案设置空中栈道将骑行与步行的人群分开,在有限的空间中实现多层次的慢行交通系统。同时,将项目设计为生态示范区、邻里交往区、安静康养区、活力跃动区,满足通行、交往、休闲、游憩、文艺活动等不同功能。
03
二等奖
《慢漫》
——空间重塑下的深圳大梅沙河场地活力提升策略
设计说明:
设计场地位于深圳市大梅沙片区,是连接大梅沙交通集散中心与大梅沙景区的主要慢行交通廊道,由于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展,使得不足500米长的河流被7条跨河道路截断,过于功能性的防洪堤便得河流硬化严重,生态受损。
本次设计根据场地现状和需求,以“空间重塑”为理念,结合慢行系统和生态恢复进行场地空间的优化,以此提升该场地的活力,缓解大都市下人们沉重的精神压力,塑造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城市生活愿景。
本次设计“慢漫”为主题,“慢”——以景观作为黏合剂,连接城市慢行系统,重新建立城市静脉与动脉之间的联系,“漫”——结合“空间重塑”理念,促进城市生活逆向生长,回归生活的本质。
《时光的河》
——基于人河记忆重塑的叙事性滨河景观设计
设计说明:
城市的快速发展破坏了城市河流的原有面貌,河流从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谈去,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座孤岛。城市与河流、人与河流的关系日渐疏离,最终河流终将在城市化的滚滚洪流中为人所淡忘。重新回溯城市化进程下人与河流的关系,作为本次设计主题跃然纸上。
每一条河流都诉说这城市、人与自己的故事,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历史印记。场地河流被现状交通分割成4段,我们分别提取4段场地中的特殊元素,创造了一系列连续空间,述说一段人与河流从过去到未来的故事,打造了一条承载着人与河流关系发展的时光之河。每个场地中的凤凰花,将作为时空开启器,标志着人进入每一段不同的故事。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条人与河流的关系发展的故事线,串联起破碎的场地,串联起人们心中破碎的河流记忆。我们希望,通过重塑人河记忆,重塑城市与河流的关系,让每一条城市河流都不被遗忘!
《梅沙源记》
设计说明:
山河海港 文化缝合
梅沙片区是深圳东部“黄金海岸”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海/河”景观格局。盐田区按照“一河一景”原则,推动文化元素和水利设施紧密融合。
还海于城 还景于民
将发展视角投入到当地居民,营造多样化自然体验空间,创造片区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提升慢行体验。
拦河蓄水 生态补水
探索实施兰河蓄水,生态补水提升工程,开发高品质亲水项目。
《重生》
——基于生态工法的大梅沙河改造提升方案
设计说明:
我们希望站在人地和谐的视角,探索实现场地生态和文脉平衡发展的新思路。在追溯大梅沙过往历史的过程中重新看待场地所逝去和正在进行的历史,以空间剧本的形式咏赞并展现深圳的发展历程,将场地的记忆和拥抱未来的期待融汇交融。借助生态的手法重塑河道水系,唤醒水路栖息地生镜的活力,以沿河步道体系打通前往河岸的通道,将富有生命力的景观和周围街区重新连接在一起,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纽带,从此大梅沙河与周围环境互融共生,拥有使人感受自然呼吸和光阴变化的无穷魅力。
04
三等奖
《慢生活》
——基于沉浸式体验的城市河道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设计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梅沙沙滩旅游的产业发展,促进了地区的发展转型,并推动形成了深圳八景中的“梅沙踏浪”。“盐田风、梅莎浪”已成为当地的地域与文化象征。“慢·生活”主题方案以将城市河道融入日常生活、增进使用者沉浸式体验为主题,将“水”看作为城市的血脉,连接着自然与生活、产业和文化场所,并为城市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养分与活力。
方案打破原有水城相隔的局面,通过打造可跑、可游、可骑三线贯通的慢行系统,以“无界”贯通河流与周边生活;考虑河水周期性落差及水域范围,结合场地环境条件,塑造丰富的河岸风貌;挖掘文化要素与场地使用需求,融入多样的活动场所,打造沉浸自然、沉浸文化、沉浸康养、沉浸智慧及沉浸游乐五大主题的沉浸式慢生活体验空间。同时,引入动态导览服务、互动景观体验等智慧设计,为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公共体验空间。
“沉浸自然”结合上游水源地,进行湿地体验与科普展示,讲述湿地生镜的演替过程;“沉浸文化”利用现有桥下空间,引入文化展览及创意市集,打造具有本土文化性格的滨河活力空间;“沉浸康养”考虑周边医院及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建立无障碍、花园式的滨水体验空间;“沉浸娱乐”则考虑周边学校及儿童的活动需求,建设林间游乐、户外课堂等亲近自然的活动场所……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案设计,延续梅沙山水风貌,推动梅沙生态文化、宜居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
《城市结缔》
——基于城市动脉与静脉结合概念下的多功能滨河公园设计
设计说明:
在对场地空间形态和问题的思考后,我们得出了“城市缔结”的主题,意指将破碎的场地进行缝补,把被切割各个区域连接起来,使场地和周围空间进行融合,弱化空间边界,再赋予场地各种不同的功能,使它能够承接周边环境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场地与人与自然与城市的“缔结”。希望场地满足周边人群的空间需求,提供一个多功能结构城市滨河公园。
《风雨兼“城”》
——台风适应视角下的深圳大梅沙河景观设计
设计说明:
台风灾害同时带来了强降雨和强风事件。强降雨带来大量地表径流,对城市管网带来巨大压力,同时大量地标污染物随强降雨进入城市河道;而强风则直接对绿地景观造成直接破坏,威胁绿地及周边地区安全。通过“雨洪调控·强风适应·循环利用”复合体系的设计,从风、雨适应的角度降低了台风灾害对于绿地的影响,同时利用循环利用系统将两个体系的产物联系在一起,形成绿地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系统。
《时光河》
——基于时间维度下的低影响开发模式的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说明:
设计场地从时间上考虑,融合慢行体验系统、城市防洪系统、空间文化塑造的景观策略,在原始场地空间被割裂、景观单一的现状下,塑造出具有魅力的滨水城市生态廊道。同时也解决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与现状的矛盾,为周围的居民与游客提供了美丽的滨河廊道。
《叶脉创生》
——城市静脉联通弥合策略
设计说明:
“城市动脉”是激发城市经济活力,提升城市总体的经济实力的产业脉,交通脉,物流脉。
“城市静脉”是城市永续发展,持续健康的人脉、绿脉、生物脉以及水脉。
在城市转型发展大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既应该结合城市动脉考虑如何在经济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要利用城市动脉的发展,刺激城市静脉活动。
本次设计旨在通过生态性设计,恢复空间生物活力,连接破碎化的生物空间,增加居民与场地互动,提升场地的停留度、生态度、娱乐度,目的是打造集生态、科普、游憩、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绿地系统。
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湿地空间,焕活了场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升居民与绿地和水体的亲密性。通过打造不同类型的硬质活动空间,创造了不同郁闭度以及活动内容的小空间,以迎合不同需求的适用对象。
《“粼”岛》
——起始模式下的水利生态政治类景观设计
设计说明:
我们采用了一种“起始模式”,或者说一个有着河流流向和制备地形的“初始过程”。钻石型的小土丘设计,基于有着耗散力形式的渗透原理,创造出一个充满不确定河道的复杂网络。这些小土丘布满整个新河床,先去除严重硬化和污染的淤泥之后,对整个场地进行挖掘。菱形凸起的尺寸依据能够“接受”的原先蜿蜒形态的幅度而形成。对“起始网络”越明确的设计,反而会使得河流更自由地进行自我设计。景观既要有静如止水的特点,又要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既是一个休闲而惬意的场所,又富有寓教于乐的意义。河流将作为整个变化过程的指针,以及一条可能使人了解到改造前后的参考线。设计情境之中饱含复杂的时间性,有着十分遥远又非常现代的奇异感。空间与时间的冲突之间充满着记忆与希望。
《生如夏花》
——与城市河流共生
设计说明:
什么是“生如夏花”
因为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青年生命的辉煌灿烂。
什么事“与河流共生”?
河流相当于城市的静脉,慢行绿道的引入为城市河流引入青春的活力,生态修复为之引入更多的城市动物,为它们提供栖息之所。城市人。动物与河流共生。
怎么做到“与河流共生”
设计“生如夏花”为题,分为夏雨、夏梦、夏镜、夏歌四大区块。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着眼于城市青年文化,通过生态治理与空间缝补两大策略,以期打造以青年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滨河空间。
《触水活城》
——基于生态触媒效应的水利整治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说明:
触水活城,基于生态触媒效应建立触媒网络,进行水利整治的同时带活生态、焕活文化、激活产业,重塑城市与河流间的关系。
短期内通过滨水生态触媒公共空间体系的初步形成,生态触媒点激发失落的河流活力,修复受伤的生态环境。
中期通过滨水生态触媒公共空间体系的发展,通过生态触媒点及其载体发挥激活效应完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活化文化与生活,打造自然活力的户外生活方式。
长期通过滨水生态触媒公共空间体系的成熟,凝聚当地居民,吸引外来游客,发展滨水旅游业,打造与城市共生的新兴滨水片区。
《清“河”肃“木,莫不静畅》
——基于水生境恢复与激活场地的弹性景观修复设计
设计说明:
发掘现有驳岸问题,创造了多种满足生态、游赏功能的驳岸。河流清淤,将淤泥作为驳岸与水体的介质,多余的淤泥创造了可供游玩的生态小山。
用桥和栈道多种形式贯连道路,并设置多个入口,激发了场地活力,丰富了场地功能,满足了多样人群。
创造了文化性场所,填补了客家文化中对水的眷恋,并且用一系列自然的方式净水,科普教育人们惜水净水。
《治愈日志》
——重塑河流空间性格
设计说明:
我们将整个河流从上游至下游的过程刻画成对河流空间的治愈过程,通过心理学对性格的修复过程,将整体分为四个阶段——抚慰、平复、引导、激活,以叙事的方式展现河流健康积极性格的回归,实现城水交融的发展愿景。打造生态活水1.0——城市亲水2.0——文化兴水3.0。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乐活空间设计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016级高层写字楼建筑设计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级极小居住空间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2. 研究生作品
竞赛项目赏析:
1. 国内竞赛
2019第六届紫金奖·金奖作品: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荐读 | 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19年广州人民桥北桥头堡桥底空间设计第一名作品:红色港湾
2. 国外竞赛
上海国际设计周未来之星中国设计奖 TOP 100 LIST 正式发布!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馆竞赛一等奖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作品:同一个屋檐下
项目分析:
GWP 新作 | “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杭州临安·风之谷户外自然学校
矛盾之“间”|The ‘room’ between of contradictions
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新锐设计师如何在Benoy新作上讲海豚故事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
最新行程 | 寻美杭州8大地产项目,探索极致美学空间【环球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