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先生答政邦智库问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论坛期间,莫砺锋教授以视频形式发表了题为《继承江西文脉,弘扬书院文化》的主旨演讲
政邦智库:江苏和江西的文脉源远流长,您长期生活在江苏,之前专门研究过江西,在您看来,这两者之间有何共通之处和不同之处?
莫砺锋:我没有研究过江西,只研究过“江西诗派”,那是我博士论文的题目。
“江苏”这个地名到清代才有,它与历史上的任何国家二级政区,比如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都不重合。
所以我们不能说“江苏在古代如何如何”,比如在北宋,现代的江苏省分属两浙路、江南东路和淮南东路,甚至还有一部分属于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江苏省于2016年启动了名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大型文化工程,由于工程是按现代政区来规划、操作的,所以名为“江苏文脉”。但从学理上说,江苏文化就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文脉也就是江南文脉。
我与南大文学院的同仁参加了这个工程,主要是投入《江苏文库》中的《文献编》和《精华编》的编纂工作。
江西则不同,宋代的“江南西路”,简称江西,其区域与现代的江西省基本重合。所以我们把宋代的江西与现代的江西进行比较,并无语病。
37年以前,我在南京大学读完博士,学位论文题作《江西诗派研究》。
虽然那时我从未到过江西,但江西已是我心中的历史文化圣地。事实上对于所有研究宋代文化的人来说,江西都是一块圣地。
江西的宋代文学大家太多了,虽然从现存资料可见的宋代作家的绝对人数来说,也许江南西路不是人数最多的一个路,但如果论一、二流的大家,那么江西绝对称得上是宋代文学的半壁江山。
当然,它也是宋代文化的半壁江山。
王勃的名句“人杰地灵”虽是写于唐代的南昌,但用来描述宋代的江西也许更加贴切。所以把“江西”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对象,在学术上更加合理。
政邦智库:您是南京大学首任梅庵书院院长,书院为何取名“梅庵”?如何看待书院的定义与定位?
莫砺锋:2020年,在纪念李瑞清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南京大学成立了梅庵书院,书院取名于李瑞清先生之号梅庵,我被聘为院长。
李瑞清先生是南京大学的前身两江师范学堂的首任校长,南大师生都把他视为我们的老校长。
梅庵是著名的教育家,平生培育无数英才;又是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成就卓著。但是梅庵最为南大人称道的是其高尚人格。
他一生清操自守,晚年生活非常贫困,完全靠卖字卖画来维持生计,也不肯委曲求全。就像文天祥诗中所说,“清操厉冰雪”。
“梅庵书院”并不是一个实体,她的运行基本借助于文学院的师资及图书资料等条件,在理念上则借助古代书院教育思想的丰富资源,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接受老校长梅庵那样的人格精神的熏陶,养成“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高尚人格。
我们希望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要在人格方面有所坚持,有所操守。
社会上也许有各种力量把青年人拉向随波逐流的泥潭,我们希望他们能有抗拒的力量。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任重道远,但是为了不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只懂某种专门知识的技术人员,更为了不让他们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必须坚持这样做。舍此之外,别无他途。
政邦智库:当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转型,古代的士大夫精神,能够为当代中国精英群体提供哪些思想力量?
莫砺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我们究竟从何处着手呢?
大致说来,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器物文化、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三大类。器物文化,包括与其共生的科技文化,总是不断发展、后来居上的。制度文化也是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演变、与时俱新的。
所以对当代中国社会仍有强大启迪意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主要是观念文化。
观念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最核心的深层结构,是我们的祖先思考万事万物所形成的精神产品,是祖先的意识形态、价值判断和思想结晶,例如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学原理、“仁政爱民”、“民贵君轻”的政治学原理、关于“和为贵”、“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准则,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观念,关于“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乃至关于“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之类的环境保护思想,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的战争思想,等等。
这些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神内核,能为现代中国人(不一定是精英)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由于古代中国的社会条件,这些思想成果主要是由士大夫阶层创造的,它们基本上已经内化成士大夫的人格精神或人生态度。
我认为要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主要应该着眼于此。
政邦智库:您接连出版了《讲唐诗》和《讲宋诗》,曾多次表示,"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您普及古典名著的方法论是什么?
莫砺锋: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论,我从事的普及工作主要有两类,一是撰写普及读物,已经出版的有《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漫话东坡》、《诗意人生》、《唐诗与宋词》、《莫砺锋讲唐诗课》、《莫砺锋讲宋诗课》等。此外,我也常到各地图书馆去做有关唐诗宋词的公益讲座。
或许可以谈谈我对普及古典名著的认识。
我读研时的专业方向是“唐宋诗歌”,毕业后留校工作,也一直在这个领域内从事研究与教学,40年来寸步不离。
像我的学界朋友一样,我也从事纯学术的研究,成果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学术论文或著作。
这样的学术活动当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其意义基本上局限于学术象牙塔内。
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从而获得精神滋养。
精深的纯学术研究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其终极价值仍在更好地阐释古典文学的精神。
所以我们在撰写学术论著的同时,也必须对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进行准确可靠的注释及生动灵活的解说,从而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我在中学时代读过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受益非浅,心里很崇敬那些认真撰写普及读物的著名历史学家,我们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者也要努力做好类似的工作。
身为大学中文系的老师,又在古典文学专业,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普及方面做一点工作。我近年来把较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普及工作,虽然那些工作在学校的工作量考核中等于零,但我并不懊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