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启超专题|陈平原:演说之于现代中国-以梁启超为中心【声音、文字与图像专题】

敬请大家关注本号,设为星标。点击上方蓝字【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 Forum】,点击【…】,点击【设为星标】即可。感谢!

相关阅读:

“有声的中国”与“未完的五四”:陈平原教授新著二种

全球课堂·全球城市-北京|陈平原唐晓峰欧阳哲生等北大《北京研究》课程大纲


梁启超专题|夏晓虹《梁启超:女学为第一义——兼及其女权阶段论》

梁启超专题|汪晖教授演讲:见梁启超——于新旧二世纪之界(人文清华讲坛9.11)

梁启超专题|黄克武--文字奇功: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梁启超专题|北大文研院论坛纪要--黄克武:文字奇功-梁启超与中国学术思想的现代诠释

梁启超专题|中国“新史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梁启超专题|“梁启超与中国的近代转型”暨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研讨会

章永乐 | 作为“门罗主义”研究先驱的梁启超



全球二十世纪•中国声音|陈平原夏晓虹陈子善戴燕:有声的中国与无尽的女界 -“人文史丛书”新书发布会

【声音、文字与图像】专题|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有声的中国”工作坊9.16

  [声音、文字与图像】专题|北大第七届“文学与图像”学术论坛9.16-17

【声音、文字与图像】专题|罗靓彭慕兰蓝诗玲谈中国文学与现代流行文化9.21



本文转自:




11.6 逸仙高研讲座 |陈平原:演说之于现代中国——以梁启超为中心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收录于合集

#逸仙高研讲座 | 预告9个

#“有声的中国”系列讲座1个



1927年,鲁迅在香港青年会演讲,题为《无声的中国》,呼吁中国的青年人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传统中国笃信“文字寿于金石”,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于落在纸面的文字,而非随风飘逝的声音。但实际上,声音对于现代中国至关重要,声音的议题囊括了纷繁复杂的面向,蕴含了突破学科边界、探索跨文化研究的巨大潜能,在学理的意义之外,亦兼具现实的关怀。

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因此推出“有声的中国”讲座系列,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各从不同侧面发凡起例,探讨“声音”的议题。首场讲座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领衔主讲“演说之于现代中国——以梁启超为中心”。梁启超最先将演说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引进现代中国,作为“有声的中国”系列开场,正是题中应有之义。



演说之于现代中国

——以梁启超为中心


时 间:2023年11月6日(周一)19:00 

地 点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

主讲人:陈平原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主持人:谢湜

      中山大学副校长      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内容提要

“有声”与“无声”——从“声音”的角度探讨文言白话之利弊,思考现代民族国家的命运,接着鲁迅《无声的中国》的“话头”,可进一步拓展的路径很多,本次演讲仅从晚清以降闹得沸沸扬扬的“演说”入手。将学校、报章、演说并列为“传播文明三利器”,如此时尚的晚清话语,发明权归日人犬养毅;而在三利器中突出渲染“演说” 的功用,则属于梁启超的精彩发挥:“大抵国民识字多者,当利用报纸;国民识字少者,当利用演说。”日本人演说成风,创于明治思想家福泽谕吉;而近代中国演说风气的形成,则康梁师徒(尤其是梁启超)大有贡献。陈平原教授的讲座着重讨论梁启超所倡导的“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的“演说”,如何与“报纸”、“学校”结盟,促成了白话文运动的成功,并实现了现代中国文章、乃至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


主讲人介绍


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其中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中国小说史、中国散文史等。代表作有《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韩文译本1994年)、《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俄文译本2015年,英文译本2016)、《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译本2011年)、《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增订版]2016年)等。


参加须知

本次讲座将在线下举行。请尊重版权,勿录音、录像或以任何形式在未经许可的媒介传播。



系列预告

『有声的中国』第二讲

2023年11月7日(周二)19:00

黄子平:他结巴了:鲁迅与现代汉语写作






海报:刘雅涵

初审:潘 悦

审核:区瑞珍

审核发布:谢   湜





The END


【中国思想 亚洲思想 全球思想】 更多阅读:


全球思想|杜维明+查尔斯·泰勒对谈:世俗时代的精神图景


杜维明先生哈佛儒家课程:Moral Reasoning(道德推理)第一讲


全球课堂·哈佛核心课程| 杜维明:Moral Reasoning第二讲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哈佛普鸣教授主讲【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儒家|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九届新亚儒学讲座


中国哲学与思想史·儒家 | 中山大学哲学系“如何理解儒家传统”工作坊


中国思想史·明清|北大文研院讲座--黄克武:清中叶儒学的经世转向9.21


瞿同祖专题︱邱澎生:“儒法折衷”视野下的明清“儒家法学化”


思想史专题|“眼光向下:流动的思想史”-第三届复旦大学中国思想史研讨会


东亚哲学与思想史·儒学|佐藤將之:從聖人到哲學家:明治時期日本孔子形象的轉換


东亚思想史·儒学|龚颖:江户儒学的发轫-藤原惺窝和林罗山(岳麓书院讲座 )


Global Middle Ages|中古学术文化中的佛教文本及其延长线


去费正清中心吃过月饼,去哥大听个讲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Donald Baker教授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讲李氏朝鲜王朝之儒家


跨学科的文史哲|第一届“经学与哲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思想史·明清|北大文研院讲座--黄克武:清中叶儒学的经世转向9.21


梁启超专题|黄克武--文字奇功:梁启超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梁启超专题|汪晖教授演讲:见梁启超——于新旧二世纪之界(人文清华讲坛9.11)


中国思想·全球对话|汪晖教授《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


中国思想·全球对话|章永乐:过去的未来:评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全球思想|夏多明回应汪晖:作为思想对象的20世纪中国:全球和地方的历史反思


中国与全球南方|汪晖刘禾马姆达尼韩嵩文哥大对谈--Aspirations: China and the Global South


政治哲学·现代中国/张翔:康有为的欧洲政教论


做中国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第六季:哪一个动词能动员所有哲学问题?


世界哲学·做中国哲学/“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公众号&第五季之“谢林与当代中国”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缘在之思-张祥龙先生纪念文集》出版


霍布斯专题|法国霍布斯研究“人与国家”系列讲座:霍布斯论人与死亡


霍布斯专题 | 如何阅读霍布斯:法国霍布斯研究“人与国家”系列讲座(第一期)


亚当·斯密诞辰 300 周年:来自九个国家的经济学家谈亚当·斯密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专题|玛利亚·皮亚·帕加内利:斯密与政治经济学的道德


亚当·斯密专题(二)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斯密研究书单


亚当·斯密专题(三) | 张正萍:格拉斯哥与亚当·斯密研究的兴起


七夕谈经济|亚当·斯密专题(四) | 《当中国遇见〈国富论〉》线上研读会


七夕说爱情|系列讲座:爱欲:从柏拉图到福柯


全球史·世界哲学 | 上大-社科院“世界史”圆桌&柏拉图合集:中大-柏拉图系列&川大-“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主义者讨论灵魂”课程


韦伯专题·韦伯在东亚| 李猛渠敬东郑戈应星刘宁田耕: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对话


韦伯专题·韦伯在东亚|徐忠明:清代中国司法类型的再思与重构-以韦伯“卡迪司法”为进路


韦伯专题|马克思、桑巴特、韦伯和现代资本主义起源争论(北大经济史学名家讲座)


活动预告丨“怎么老是马克斯·韦伯?”


施米特专题·施米特在东亚|王前:丸山真男&施密特-《自己内部的对话》读书会


全球思想|杜维明+查尔斯·泰勒对谈:世俗时代的精神图景


全球思想|李猛:“现代世界”丛书总序


列奥·施特劳斯专题| 智慧與律例:與施特勞斯一起讀《創世紀》


政治哲学·比较哲学/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第十届全国古典学年会 • 中国人民大学


哈维·曼斯菲尔德专题 (一)丨《马基雅维利的实效真理:创造近代世界》


哈维·曼斯菲尔德专题 (二)丨《政治家才能与政党政府:柏克和博林布鲁克研究》&朱欣《柏克与“古今之争”问题》


全球思想 | 崔之元:昂格尔与布鲁门伯格的现代性理论比较(上海交大讲座PPT)


跨界·崔之元札记|从昂格尔与布鲁门伯格到希区柯克与阿甘本:崔之元教授上海交大讲座札记与听众互动内容


全球政经与社会|“通往赋力国家”:昂格尔访华讲学特刊(OECD2017年报告)


【历史与思想中的“义”及其他】专题|李启成:恩义终难断--论传统中国的大义灭亲


会议回顾 | 跨学科视野中的唐宋变革(圆桌会议)


唐宋变革圆桌笔谈/包伟民 刘后滨主编《唐宋历史评论》第9辑


笔谈 | 陈丹丹:略论思想与文艺之唐宋转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明 ◀

—————————————————————————

“全球研究论坛” 所发布、转载、组织的文章、演讲、发言,所有内容与看法仅属于

原作者与原讲者,不代表“全球研究论坛”的立场和观点。

  “全球研究论坛”所组织的讲座/活动之影像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料版权,归演讲嘉宾及“全球研究论坛”所有。欢迎听众参会,但未经许可,请勿私自录音、录像、编辑、传播。

 媒体合作,敬请联系 

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

——全球研究论坛——

Global Studies Forum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是一个跨学科与全球研究的全球学术平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亚洲史、全球史;全球政经与社会;中外文学、世界文学;全球城市和城市研究;文化与媒介研究;中外哲学、世界哲学;女性研究与性别研究,等。

—————————————————————————


 ▶ 联系方式 ◀

网站中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zh

网站英文版:https://www.globalstudiesforum.com/

邮箱:globalstudiesforumofficial@gmail.com

B站官方频道:全球研究论坛: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91622402783

微博:全球研究论坛GlobalStudiesForum:https://www.weibo.com/u/7838557265

Twitter:"Global Studies Forum" @GlobalstudiesGS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globalstudiesforu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91091445253

—————————————————————————

 ▼

敬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加星标

也请多多一键三连:转发、点赞、在看

感谢。


本篇转载编辑:陈丹丹

微信编辑:何元博、李傲雪、张芊芊

微信平台推广:何元博

其他平台统筹:李傲雪

"全球研究论坛"(Global Studies Forum)全球学术平台 创始人

----陈丹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