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峡两岸语文高考的比较分析——以2021年海峡两岸语文高考试题为例

林文渊 科举学与考试研究 2023-12-16




海峡两岸语文高考的比较分析——以2021年海峡两岸语文高考试题为例
林文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研究生)



摘要:海峡两岸同文同种,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2021年大陆高考和台湾学测在命题归依、考查形式与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从二者对比中,不仅可窥两岸语文教育之异同,也能为大陆今后试题命制提供借鉴。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大陆高考”)于1977年恢复以来,经过了重建、探索、改革、转型等多个时期,是祖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升学考试之一。2021年,大陆语文高考共有八套试卷,其中使用全国新高考卷Ⅰ的省份(山东、湖北、江苏、河北、广东、湖南、福建)经济发达、教育程度较好。

我国台湾地区于2002年开始实行大学入学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和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简称“指考”)并行的多元入学制度,取代原本高中升学的唯一管道“联考”制度。虽然两者升学的效力相同,但参加学测的数量与范围较指考广,大陆于2010年正式将台湾学测成绩作为大陆普通高校招收台湾应届毕业高中生的参考依据。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语文教育出现了不同样貌。本文将选用大陆新高考卷Ⅰ和台湾“学测”作为试题样本,从两岸语文高考试题的考查依归、考查形式、考查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大陆语文高考试题命制提供借鉴。


一、两岸语文高考的考查依归


考查依归即试题考查的依据和目标。《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在高考的提炼,有利于形成富有新时代育人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创造性地提出学业质量水平,具体提出高考试题命制应该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将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选用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的语言材料,不断优化试卷结构与测试形式。

我国台湾地区于2021年修正并发布了《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2013版)》,课程总纲提出学测与分科测验考试会更贴近生活情境的题目选材,并适度融入素养考题,希望能让学生将所学与日常连结。此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还分别印发《<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国民中小学暨普通型高级中等学校(语文领域-国语文)》和《学科能力测验国文考科(含国语文写作能力测验)考试说明》,提出学科测验目标包括三个面向:语文理解与应用能力、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基本文化素养。

高考作为两岸重要的升学选拔考试,其命制依归并不是单靠某个学科专家或一线教学好恶而决定的,它需要在官方文件的指导下,进行学科内部知识的整合和建构,从而创生出符合文件精神和要求的试题材料。两岸官方文件均将核心素养作为考查目标,可见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也成为高考必须要依归的目标。笔者归纳海峡两岸在考试评价上关于核心素养考查的内涵和要求(见表1),从而更加直观看出在核心素养的视阈下两岸对于语文高考试题命制的要求差异。



语文教育作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母语教育,其基础性功能在素养要求中都被凸显。从官方文件的总括性描述不好判断两岸高考在语文文本知识或学科知识的比重程度。可以看出,大陆核心素养呈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强调语文知识的习得与运用、言语思维的养成与提升,并形成螺旋递进且重叠的逻辑关系。一般学科素养由学习掌握到形成思维方法,关照到语文学科素养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科素养之间是有一定递进关系的。而台湾核心素养呈现出延伸性、复合性特征,具体阐释为注重由语文学科素养转化为个人综合素养,一定意义上弱化了语文学科知识的本体地位。因此,大陆的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角度必然更加多维度且综合性较强,而台湾国文学测试题更加重视语文知识的情境化运用。
二、两岸语文高考的考查形式
2021年两岸语文高考均为闭卷的纸笔考试,大陆高考在每年11月报名,次年6月考试。台湾学测在每年11月报名,次年2月左右考试。两岸对于考生资格均要求其为高级中学应届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水平,台湾学生在经过学测考试之后,还可以选择参加当年7月举行的指考,相当于多了一次机会。
(一)基本情况大陆语文高考最终以原始分(满分150分)计入总成绩并进行排名,台湾学测最终以“(选择题得分/选择题总分)*50+(非选择题得分/非选择题总分)*50”计入总成绩,并根据“级分制”,计算等级分,最高分为15级分(即满级分),它与当年度参与考试人数密切相关,算法类似于目前大陆地区部分省份高考实行“3+1+2”的“选科赋分”制度。这样的制度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过度关注试卷原始分,而将自己纳入到整个语文学习环境进行比较。2021年,大陆新高考Ⅰ卷共一卷,满分150分,限时150分钟,共4个大题、22个小题,题型主客观均匀分布,全卷8482字。台湾学测共两卷,原始满分也是150分,分国文考科(选择题)与国语文写作,其中,国文考科(选择题)满分100分,限时80分钟,共20题,单选与多选结合,全卷11773字。国语文写作满分50分,限时90分钟。共2个大题,3个小题。
(二)题型海峡两岸在语文高考的考查中均有分类意识,但大陆将阅读与写作合卷考查,台湾将阅读与写作分为两卷考查,更有利于诊断并检验学生语文应用和写作能力。另外在题型设置与分配上,2021年两岸语文高考均有所差异(见表2)。

语文考试答案“无规可依”一直为人诟病,台湾学测考试更符合标准化考试要求,客观题占比超过六成,大陆语文高考近年来不断提高客观题比重,但2021年仍仅占两成。客观题能有效减少命题者和考生之间存在的思维误差,同时可以更好实现语文高考甄选的功能。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过去主观题作为主要题型常常会让师生陷入误区,不管是否理解试题,皆可以天马行空、自顾自地作答,出于语文试题本身理解的不确定性,阅卷者往往不敢判0分,这样一来,语文考试的分差往往无法拉开,考生的语文能力梯队呈现出“中间宽两边窄”的情况。语文能力是无法完全通过标准化的客观题测验,更多需要在考生主观题的答案中分析评断。大陆高考更注重传统语文测验形式,简答题分值占比较高,对阅卷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大陆高考在试题答案上逐渐形成了“按点给分”的形式,尝试主观题的标准化评阅,是较为有意义的尝试。而台湾学测主观题分值较少,且题型单一,不利于测验考生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两岸语文高考均为必做题。大陆高考曾经尝试“文本选做”与“多选题”形式,但实行新高考后,它们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台湾学测也皆为必做题,但多选题计分方式上各题之选项独立判定,所有选项均答对得满分,答错不超过2个以上均得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三)设问方式大陆高考与台湾学测在客观题的设问上也有很大差异。如大陆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 《石门阵》的两道客观题设问分别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台湾学测客观题第6题“依据下文,最符合作者对「心结」看法的是”。两相对比,大陆无论文体为何,基本以“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等排他性设问为主,答案是唯一且确定的。而台湾学测的设问方式在涉及语文基本知识时,大多以“是”或“不是”等排他性设问为主,当涉及文学阅读等理解性试题时则以“最适当”、“最不适当”“符合”“最不符合”等排序性设问为主。从客观题设问上可以看出两岸语文教育上的差异,大陆的“阅读测评”力求考生准确还原作品初衷,而台湾学测有意避开文本解读的个体化差异,这样的趋向有利于阅读教学的百花齐放。
三、两岸语文高考的考查内容
(一)知识层面在过去很长的时间,乃至现在的大陆中考,“考教科书”式的语文考试备受争议。我们清楚地知道教科书选文的经典性和丰富性,但又深陷简单的知识重复考查的囹圄。大陆在实行语文统编版教材后,新高考Ⅰ卷与教材直接相关仅有一道分值为6分的名篇名句默写题。目前,台湾高中教材有三民、翰林、龙腾、康轩等多个版本,为了避免版本间选文差异带来的影响,台湾学测仅有第17题考查课内《武陵春》的阅读与鉴赏,其余试题均未直接考查。可见,两岸高考的试题与教材的直接关联较少,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即课文仅是一个个例子,最终应该实现课内知识的迁移。知识是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具体到语文领域,语文知识内容包括语言知识、阅读与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构成要素。笔者据此并结合大陆高考几大题型进行梳理与比较(见表3、表4)。
文言文阅读方面,大陆高考过去基本是古代人物传记,2021年首次考查非人物传记类的议论性文章,同时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主观或客观题,都在直接或间接考查翻译或句式语法,更多是在语言知识层面,阅读层面的考查较少。大陆高考题目之间是层进式的关系,每道题目解决的问题都互不干涉,但前一道题是后一道题的基础,如第10-14题,从考查断句到文学常识到原文内容理解,这就是一个由符号到字词到语篇的层次,这样的考查方式有利于试题难度的层进分布,能够测验出考生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台湾学测文言文篇目较大陆丰富,更多是在阅读层面的考查,语言知识层面的考查少而精,如第18-19题组:
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乙:「几希」,言几于无也,乃一线之象,非一点之象,凡事俱异。凡事之异无多,稍 一 差错,则堕入彼中。如禽兽亦未尝不知「庶物」,只是不「明」;亦未尝不有「伦类」,只是不「察」;未尝不有所爱,而不能「行仁」;未尝不求所宜,而不能「行义」。举凡日用 饮食,俱有异处,而俱差不远,此其所以必战兢惕厉,无念无事不思求其所以「异」也。「存之」,谓存其所以异者,以要言之,谓之人道。(《四书笺解》)

18.下列叙述,最符合乙文对甲文「人禽之辨」诠释的是 :

(A)人禽在道德意识和日用饮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B)禽兽亦具对外在事物的认知能力,且拥有情感和好恶(C)人只要稍有过错,在价值层次上,即堕入禽兽的范畴(D)禽兽未尝无仁义之心,但缺乏追求仁义的意志和智力

19. 依据甲 、乙二文 ,君子面对「几希之异」的态度是 :

(A)严别差异,彰示人道的尊严和价值(B)存同去异,建立物我共同遵循的仁义准则(C)异中求同,探索万物在纷殊象下的共同本质(D)尊重差异,体认万物平等,脱离以人为本位的思考
可以看出,这道题单纯翻译材料是无法解答的,第18题需要立足材料,正确辨析概念。第19题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个体的理解和转化。这样的考查不再停留在基本的字词翻译等语言知识上,体现了从认知到元认知的心理过程。诗歌阅读方面,大陆高考诗歌作者为杨巨源,虽然这个作者不知名,但他诗作的对象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考查内容是基本的诗歌阅读与辨析,大陆基本延续过去的出题理念,即“名作不名家”或“名家不名作”,诗歌年代基本在唐、宋、元、明这几个朝代,这样的考查方式有很大的偶然性,与考生已有的诗歌知识图式、考试时的状态等息息相关。台湾学测的诗歌选材跨度较大,除了基本诗歌解读的题目外,也有一些考查交叉知识的试题,如15-16题组:

15. 关于上表内容的探究,最适当的是:

(A)从四本明代词选的备注「#」可知,部分系名为李清照的词作,真正作者是朱淑真(B)南宋词选偏好孙夫人、魏夫人词作的情况,到明代有所转变,二位词人的地位改由朱淑真取代(C)《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肯定女词人,「闺秀」卷共收录十位女词人词作,每位至少选录二首作品(D)参考备注「*」推算《梅苑》、《乐府雅词》中每位词人的获选作品平均量,可对照 出李清照词颇受二书青睐

16. 若以上表为研判依据,关于甲、乙两项推论 ,最适当的是 :

甲、《花草粹编》选录的词人总数、词作总数,均比《乐府雅词》超出许多。乙、《类编草堂诗余》仅调整《草堂诗余》的分类方式,未更动收录的词作 。(A)甲正确,乙错误(B)甲错误,乙正确(C)甲无法判断,乙错误(D)甲正确,乙无法判断

17.上表中的词选多有收录李清照〈武陵春〉。关于此词的解读,最不适当的是: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A)藉由「花已尽」、「日晚」象征美好事物的凋逝和岁月的沧桑(B)以「倦梳头」、「泪先流」表现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无力感(C)以「闻说」、「也 拟」、「只恐」层递表现出愈益浓烈的游兴(D)藉由「舴艋舟」之「载不动」,述说自我承受不住忧愁之深重
台湾学测的诗歌阅读“考查之意不在‘诗’”,除了第17题属于诗歌赏析外,另外两道题目都考查到思维推论方面的知识,台湾学测似乎有意避开诗歌阅读中争议较大的鉴赏部分。另外,台湾学测的诗歌阅读还有现代诗歌作品,考查的角度是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可见,大陆高考在文言文与诗歌阅读上更加注重语文内在能力与素养的考查,台湾学测透露出的还是标准化试题的味道,且选材丰富、试题新颖、题型基础,能够有效诊断一线文言文与诗歌的教学效果。

现代文阅读方面,大陆高考是完整的篇章考查,且考查内容形成一定范式:由考查文章内容到文章艺术手法到深层次情感或主旨的剖析,这样的题目有助于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相反,台湾学测的选材丰富,更多关注到本土作家作品,整体理解难度较大陆小。语用方面,大陆高考停留在传统的字词句的逻辑范畴,台湾学测的字词考查注重与其他知识的交叉运用,如第1题:

1.下列「 」内的字,读音前后相同的是:

(A)「赉」赏诸徒/「赍」志以殁         (B)「阡」陌交通/惹祸招「愆」(C)「餔」糟歠酾/「仆」地哭号      (D)「矜」寡孤独/罪无可「逭」
此题表面上考查读音,实际上涉及的内容涵盖成语、古文等语言知识,“阡”出自《桃花源记》、“愆”出自《氓》。除了字词句之外,台湾学测也注重考查考生现实生活的应用情况。如第13题:

13.施先生参加朋友举办的宴会,赠诗一首:「桂已飘香菊作花,门前遥驻七香车。竞传丰度诚端好,定卜咸宜到室家。」依据诗意,最适合这场宴会的题辞是:

(A)珠联璧合       (B)椿萱并茂        (C)君子攸居        (D)望重桑梓
考生需要先读懂诗歌,然后根据宴会场合特点,去甄选最符合的一个题辞,这样一道语用的客观题就至少需要经过三种知识间的组构。这类富有情境且任务驱动的试题,在台湾学测的试题中占据主导。写作方面,两岸均是材料作文。大陆高考作文语料引用毛主席语录,要求考生从伟人过去的话思考当下的意义,“任务驱动”明显。过去,大陆高考“议论文”长期占据主要地位,一方面是一线教学的喜恶所致,另一方面也是试题材料偏向议论说理。台湾学测的写作部分分为两部分,也均为任务驱动型写作,但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分大小两个写作任务,这个设置与北京卷写作部分的“微写作+大作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逻辑层面语文知识除了按照内容范围划分,还可以按照思维层面划分为文本知识、学科知识、通用知识。这三类知识分别回答“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是从文本到思维到个体的路径过程。这三类知识的考查在两岸高考的比重也不大相同(见表5)。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需要有甄别的功能,对象是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知识类型还大多停留在知识记忆与知识初级加工的阶段。因此,海峡两岸高考的逻辑层面基本聚焦在文本知识的考查上。如,大陆的现代文阅读Ⅰ的语料是朱光潜《诗论》与钱钟书《读<拉奥孔>》,这两篇文章均具有极高的论辩价值与富有魅力的语言特色,本可以考查学科知识,但鉴于生情考情,试题命制者前两道题均停留在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上,当然这也符合学科与考试定位。由于题量关系,台湾学测在学科知识的考查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广泛检测学生本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层级。两岸的高考在通用知识层面均没有大多涉及。台湾学测仅在20、21题改写本地作家卢希鹏《为什么员工都是哈士奇,狼呢?》的现代文学作品,联系现实意义,要求学生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关照现实人才环境,思考启示意义。
四、台湾学测对大陆高考试题命制的启示
大陆全国卷使用省份较多,虽已分卷考查,但使用同卷的省份间仍然存在着教学差异性。因此,高考不得不立足整体共性,其试题语料来源较为单一,与一线教学的直接关联较少。而台湾作为单一省份,其教学区域相对“封闭”,有利于命题思想的统一与试题的本土化,其试题语料丰富,具有情境化,思维层级要求高,充分发挥对教学的诊断功能,对大陆语文高考的试题命制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丰富试题语料库大陆语文高考整卷的阅读材料来源于报刊杂志、古典书籍、名家名作、科学论著、名人名言,与学生认知情境有一定距离。过去,实用类文本阅读经常为非连续性阅读或多文本阅读,题材也多为新闻时事或说明短文,具有一定的生活化和趣味性。但新高考后这类试题也被删去,导致大陆高考目前每个阅读文本单一且孤立,这样的试题命制思路并不符合一线语文教学“对比阅读”或“群文阅读”的测评要求。因此,大陆高考可以借鉴台湾学测的选材思路,丰富试题语料库来源,适当选用教材内容,挑选情境化、生活化试题语料,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比重。
(二)增加开放性与选择性试题大陆高考有过“文本选作”即选择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之一作答的时代,但是由于一线教学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趋同化备考指导,导致选择文学类文本的人寥寥无几,一定程度上致使高考放弃了“二选一”的考查方式。试题命制上应该反思:为何考场上实用类文本选择的人较多,而趣味性和文学性更强的文学类文本试题却鲜有人问津?是不是试题考查方向过于“难繁偏旧”所致?大陆有许多学者呼吁语文考试取消“阅读测评”。这一呼吁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有些阅读试题的“参考答案”牵强附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一种纠结和无序的状态,尤其是阅读中的主观题。大陆高考和台湾学测最直观的不同就是客观题的数量差距,大陆高考一直重视传统语文主观题占据主导的测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高考的主观题固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如何摆脱“强盗式解读”并将其奉为圭臬,可以从台湾学测的做法中得到一些启示,即应尽可能避开浅表或伪深层的文本解读、细读,在思维推论方面多做考查。
(三)增强试题知识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大陆高考的各个模块泾渭分明,现代文阅读只考现代文知识,古代诗文阅读只考古代诗文知识,每个部分的试题考查极具本文体特征,这样的考测理念已经在大陆根深蒂固了。其中,尤其以古代诗歌阅读考查为“重灾区”,考生做题时“味如嚼蜡”,为了考查而考查,“诗歌+诗文的理解+某个诗歌解读理论或手法的评析”,基本已经成为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出题逻辑理路。类似的还有名著阅读,近几年全国卷已经不见名著阅读试题的踪影,暂不论名著阅读在高考中的必要性,单看过去高考名著阅读试题与时下部分省市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可以看出名著阅读的考查基本停留在单点结构层次,这是一个较为低阶的思维层级。诗歌和名著的试题考查方向必然会倒逼一线教学放弃更多个性化的解读,只是简单进行知识重复和记忆。反观台湾学测,注重语文各模块知识的交叉建构,试题在命制的过程中更注重个体的情境化体验,如台湾学测第14题:

14.依据下表的故事角色设定,推断古代经典中的人物关系,最适当的叙述是:

导师( ①是必备条件)  ①传授知识或技能,主角因此获得启发 ②有时会赠予主角重要或救命之物 ③不拘年纪,也可能是平庸、无德之人伙伴(①是必备条件)①忠于主角,值得信赖 ②目标与主角相同,但地位或能力不如主角③有时会质疑主角,在冲突中提供建议(A)《史记》中樊哙是刘邦的伙伴(B)《楚辞》中,渔父是屈原的导师(C)《红楼梦》中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伙伴(D)《儒林外史》中,胡屠户是范进的导师
这道题不再简单考查名著情节的记忆,考生要正确做出这道题目,起码要经过三个思维步骤,首先明晰材料中的相关概念,如导师和伙伴的定义,其次要熟记名著人物间的社会关系与相关情节,最终推断出材料所限定的人物间非社会性关系,如樊哙与刘邦不单纯是上级与下级,薛宝钗和林黛玉也不单纯是贾府的亲戚。这样的考查从基本的文本知识到学科知识、一般知识,知识考查得更加深入且多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学测的试题有很多地方值得大陆借鉴与参考。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海峡两岸高考试题研究呈现趋同化现象。许多学者认为台湾学测才是真正的语文考试,试题更客观,选材更丰富,问法更符合学生喜好。但高考的最终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一线教学活动服务。一张试卷的结构和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教育情况。所以在当下,大陆语文高考能做的不是照搬“学测模式”,也不需要妄自菲薄,而是借鉴台湾地区试题命制之所长,并结合一线教学情况加以改进,推动语文高考试题命制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发表于《教育与考试》2022年第3期)



更多精彩阅读:
  1. 杨滢:土耳其考试机构专业化发展路径、特色及启示
  2. 刘立山,宋嵩:新高考改革视域下本科招生拓展:内容、形式与策略
  3. 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再思考
  4. 罗立祝  温军英 :高校招生“唯分数”的产生根源与破解之道
  5. 罗立祝 || 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改革:目标、现状与展望
  6. 刘海峰:我们为什么离不开高考?
  7. 现代版的“范进中举”:高考改变命运的极端典型
  8.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么?
  9. 刘海峰:3+1+2新高考改革向纵深推进
  10. 刘海峰:新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改进
  11. 吴根洲 等:现代化理论视野下的高考制度改革——评李木洲著《高考制度现代化:转型与构建》
  12. 郑若玲:“举国大考”的合理性——对高考的社会基础、功能与影响之分析
  13. 佳作推荐 || 高考:在教育与社会之间
  14.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试教育的新形态
  15. 郑若玲:高考改革的困境与突破



投稿邮箱:ksyj2007@126.com


点击下方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