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得奖痴迷症】里摆脱出来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我的思路与北京中考展示出来的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课内那点东西没啥好学的,只要在一个水平之上,都能去到OK的学校,然后高中再拼下智商与耐力,即可。


那么小初阶段近10年时间,正经来说,要干些啥、怎么干呢?




今天睡觉前,和娃聊了快1个小时,是她发起的,原因是:


她的两个好朋友,一个获得了校级奖状,一个获得了班级奖状,而她,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获得“官方”的奖励了


我们俩就一起分析这个事儿,首先一个问题是:


—— 学校是按照什么来评估不同的同学的?


然后我们俩根据各种信息讨论下来是两块:


  1. 学生在校内外的获奖情况

  2. 平常的各种得分,换取的一种学校货币,就是【钱】


基本在每学期末,学校都会让家长填写一份孩子校内外获奖的表格,并按以下“指导”自行评分,老师再简单复核。



今年的不适感特别强烈,校内的也就罢了,校外的跟学校有啥关系?这里面有一个理念的强烈冲突:


  • 学校要选出“优秀”的孩子来奖励,他们在校外获的奖也是我的荣誉啊。

  • 我们认为应该以校内看到的孩子的状态和实际变化来鼓励孩子,这才是学校的价值和发挥的功能,也是学校自己才deserve的东西。


大家也知道现在校外的东西五花八门,背后不都是一个个商业模式赚钱的嘛,从老师的层面,真的能评估这些各个赛道奖项的含金量和“价值”吗?


另外评分表格里还是几十年前的“省级”“市级”“区级”评选标准,这和现在的商业社会能对上?商业机构不都引进或挂靠一些国际品牌啥的,到底咋算?评估过程一旦进入操作环节简直一大堆不合理的地方。


当然了,现在的社会,都是大家走个流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样子货搞一搞。


这套模型潜在的最坏的地方是:其实它引导的就是大家出去多报班,然后多参加各种比赛多拿奖,为个人和学校“争荣誉”……


因为对这套评估模型很不舒服,我就没打算帮她填,所以跟娃说了两次:“你们学校让大家要填写得奖信息了,你到群里看一下,你要想填的话需要自己填。”


结果娃自己也没上心,那这个评估点就晃过去了。



再来说校内的加分


除了班内各种“守规矩”的表现加分外,在每天4点以后的拓展课和延时环节,还有大量可以“赚分赚钱”的环节。


可是我们没有参与延时,那这个环节的加分也就完全跑掉。



所以我们俩讨论的结论就是:


  1. 学校的游戏规则不适合我们

  2. 我们也不喜欢这套打分规则,参与度不够

  3. 所以我们选择不给他们机会给我们发奖,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就酱~~



这个世界的奖有两种:


  • 一种是你不需要报名参加就可以得的奖

  • 另一种是你必须参加、甚至是交钱报名才能得的奖


第一种比如诺贝尔、普利策、菲尔兹奖等等,就是如果你的成就和贡献达到了那个水平,你就自然在他遴选的池子里,不是靠报名的。比如诺贝尔奖,每年9月至次年1月,接受推荐的候选人,通常有1000—2000人,但不得毛遂自荐。


第二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平常能看到的这些奖,就是让家长花钱、孩子高兴、机构可以挂成绩用的。与此相媲美的,还有各种【考级】


对于别家孩子而言,看看玩玩开心就好了,与我无关。


对于自家孩子,我愿把她一路上大部分的这些无聊东西【通通打掉】。


从我以前面试的观感来说,除非真的是顶级的或者很特别的才能,否则,大家每个人都能拿出一大把的“证明”“Certificate”“奖状”啥啥的,完全引不起人的兴趣,完全没用。


还真不如拿出一个你骄傲的作品,好好说说。


其实我们想看的不是【奖】,是你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是你本身自然呈现出来的那种东西,那种东西是毋证自言的。


当然了,常规而言,大家觉得“奖”是一个对孩子很有激励的东西,孩子们也确实喜欢这些。


不过在我看来,那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太多别的更好玩的、更有成就感的东西,大部分孩子,如果家长不帮忙“打开”,他睁开眼,能看到的只有这些东西。



把无聊东西打掉以后干嘛呢?如果你帮他们卸掉了课外培训班,很多家长真不知道要咋办了,要我说,别人给的打掉了,自己才会真正开始思考,属于正确的打开方式。


就是在自由状态下,孩子的时间想怎么投入?顺着他的兴趣怎么挖掘?或者在他的兴趣还没有体现出来之前,有哪些社会认知性的活动/项目是直接可以开展的?


Again,如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所说:《未来,教育配置的战略中心转移了


双减,以及未来没有区分度的期末考、中考,就是清晰的方向性指引,我们对孩子的培养真的要转向【综合素质】了,至于什么是素质,不好定义,但素质的几个基础点是很明确的:


  1. 对人类最杰出的文化与智力产品的了解与理解

  2. 社会认知、世界认知与情商发展

  3. 自我认知,实践的能力


然后通过【知】(阅读、搜索、交谈)【行】(发起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是【跨学科主题项目】。


小学阶段,如果家长素质还可以,在这一点上,家庭里比学校里,可能做得好的多!


下学期,我将在俱乐部里一路给大家跟踪分享我们家的【自由实践项目】,供大家打开思路。


(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大家丧失了生活的趣味和对很多事情的想象力,你,需要恢复一下)



END


添加卡小拉老师微信

获取300多页教育精华合集

《下一代教育家长升级手册》

👇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是深圳市首个依托于拥有资深学校管理经验的团队、致力于提升家长认知、增强家长对现代教育理解的第三方教育平台。


卡拉老师团队基于多年对国际学校与创新性公立、私立学校的观察与创校经验,成功打造了从家长认知视角出发的、系统的【现代教育通识基础课】系列,覆盖0-18岁年龄段,在【路径选择】【如何择校】【学习规划】等重点主题上具有深度研究。


服务项目:

• 卡拉老师一对一定制化教育咨询 

【湾区新知】家长成长俱乐部

    —— 一站式解决教育决策问题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 管理学学士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进修认证 

•前著名双语学校创始团队、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与招生总监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样本具有深度观察,曾参与一所特色国际化高中的创设 

•深圳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往期推荐 





公众号算法已改

为了即时收到文章推送

记得点“”与“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