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俞锋 艺术教育杂志 2023-09-29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俞锋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高端智库紫金文创研究院副理事长、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摆在高等艺术教育面前的时代课题。高等艺术教育应站在“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上,清晰认识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厘清数字技术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机理,应时而变、因势而动。始终坚守中国式现代化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重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始终胸怀“国之大者”,高举文化强国大旗,紧扣数字时代脉搏,以大人才观、大教育观和大艺术观服务国家文化自信自强,全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引擎。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高等艺术教育如何顺应数字时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识变:高等艺术教育在数字时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要求

当前,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关键还在于新时代文艺人才的培养。数字时代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深刻而广泛,高等艺术教育要完成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光荣使命,就必须应时而变、因势而动。

(一)文化产业数字化推动高等艺术教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奠定专业发展基础

数字化作为如同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等革命性力量,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文化产业数字化不仅仅是运用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进行改造,更是对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产品以及文化传播、消费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造及创新,助推数字创意、数字设计、数字阅读、数字娱乐、数字出版、数字演艺、数字藏品等新行业、新业态的产生。艺术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趋势,文化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与制造业、农业、旅游、体育、健康等跨行业融合也在加速演进,这一发展趋势必然驱使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力军的高等艺术教育应时而变、因势而动。在新时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然要有专业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作为专业化文化发展的基石。面对艺术与科技融合浪潮,高等艺术教育要站在人类文化共性的立场上,研究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加快专业和学科的数字化融合,加快增设智能、交互、新媒体等语境下的新兴专业,建设跨专业、跨行业的交叉学科,培养既熟稔艺术技艺又精通科技手段、善于深度运用最新科技方法从事艺术创作的综合性人才。

(二)文化生产数字化推动高等艺术教育更新课程教学体系,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奠定内容生产基础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激发艺术创作者的创新潜能,实现艺术产品的快速更迭,加快艺术场景的推陈出新,数字化赋能艺术创造以独特的竞争优势。高等艺术教育要把握数字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密切关注艺术生产智能化的方向,密切关注艺术表演虚拟化的未来。文化生产数字化意味着文化生产可以在海量的文化数字资源支持下开展设计、创作,资源调取的接近无限性和充分便捷性大大提高了创作的效率,也大大丰富了创意的源泉。这和原来的生产方式有较大区别,即使传统的采风、写生等创作方式,在现代技术条件支持下,也可以将素材转化为多维度的数字化信息,可以反复观摩、揣摩,利于更为精准地把握创作对象。因而面对文化生产数字化的趋势,高等艺术教育要想多出艺术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就要加快更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艺术和科技融合的视角出发,设计新的课程体系、编撰新的课程教材,系统更新高等艺术教育的教材、教案、教法,教会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本领,以及熟练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艺术资源库的技术方法。

(三)文化消费数字化推动高等艺术教育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奠定人才队伍基础

消费产生需求,要研究需求的变化,必然要研究消费。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的场景、业态、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虚拟现实技术使得文化消费、文化传播的体验性、互动性更加明显,沉浸式的消费场景使文化消费既可以在现实环境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得以实现,大量的短视频APP、视听新媒体使得文化传播更加便捷和生动。消费场景、业态的变化不仅促使文化产品要适应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更促使文化艺术人才的素质和才能要跟上文化消费发展的要求。因此,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密切关注艺术呈现多维化的现实,密切关注艺术传播多元化的可能,加快思考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影响。一定要立足于数字时代新的消费场景和传播方式,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链条需求出发来谋划,将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转换升级至现代“艺术+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所需要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二、应变:高等艺术教育在数字时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2]在这样的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正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进程。这就要求高等艺术教育必须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认清使命、坚定使命、履行使命,加快厘清任务之变、路径之变,以理念之变、专业之变、手段之变,把文艺创造、教育创新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一)勇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示范者

高等艺术教育要深入研究、阐释、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艺术研究创作有机结合,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红色校史、红色艺术史研究等领域,建构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艺术研究和创作数据库和数字研究平台,推出更多的重要理论成果、学术成果,为集聚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出高等艺术教育应有的贡献。

(二)勇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遣队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实质和本质要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以突出贡献彰显高等艺术教育的价值担当。把推动人民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使命和己任,坚持以艺术为人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为目标,持续不断地倡导健康文化风尚,充盈人民的精神生活,努力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审美素质提升的先遣队,成为推动社会美育水平提升的滋养所,用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奋力描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3]美好图景。

(三)勇做文化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高等艺术教育要积极回应时代、国家和人民的吁求,切实增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意识,坚持以更高质量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举旗帜”,以更加丰富的凝聚人、激励人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聚民心”,以更强的立德树人担当“育新人”,以更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兴文化”,以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传播成效“展形象”[4],从而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艺术服务,培养更多合格的新时代文艺人才。 

(四)勇做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

高等艺术教育要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深化对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深刻认识,将高等艺术教育事业自觉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顺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大力推进“艺术+科技”融合发展,在充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强化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积极探索以现代技术赋能传统艺术的创新路径,以数字技术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数字艺术平台建设,创新数字艺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所需要的新时代文艺人才,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三、求变:高等艺术教育在数字时代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路径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理应主动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复合型艺术人才和创作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去践行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新使命,以实际作为和贡献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立足于“两个大局”,高等艺术教育要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人才观,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文艺人才

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人才观,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观。作为社会主义艺术大学,应该旗帜鲜明地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次,要有全面的综合素养观。高等艺术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丰沃的艺术土壤,拓宽艺术视野,提高人文素养,正确处理好术与道、技与艺的关系,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和艺养,不断强化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使之成为具备良好审美境界、人格品行、科学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文艺人才。最后,要有正确的文艺创作人民观。面对当今世界文化激荡,应胸怀“国之大者”,坚定民族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厚植文化土壤,饱含人民情怀。文艺要引领文明风尚,把艺术大美与人民生活日常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构建与新时代发展和新生活审美需求相契合的数字艺术生产、传播的新范式,不断提升人民审美境界,提供更多丰盈精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江山大美,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5],主动深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地区去采风体验,增进与人民的感情,以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文艺理论研究和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美好的前景。

(二)立足于“文明竞争”,高等艺术教育要牢固树立“民族复兴、文明兴盛”的大教育观,汇聚起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树立“民族复兴、文明兴盛”的大教育观,首先,应是一种宇宙式的教育。培养学生胸怀天下、为人类发展而奋斗的志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高远的视野、宽宏的胸襟、博大的情怀,筑建起为人类命运而忧戚、而奋斗的宏阔志向。以艺术作品歌颂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唤醒全球人对和平发展的责任和爱,以平等生命观对待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让尊重和爱成为世界和平的精神力量。其次,也是一种创造式的教育。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传统文化、紧跟国际前沿,致力于将中华文化软实力转化成国家发展硬实力。要主动适应数字时代的挑战,顺应“新文科”“艺术和科技”融合的发展要求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在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创新中创造更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优秀文艺作品和生活美学用品,打造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双高地”。最后,还是一种塑造式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在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在学习宣传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中增进学生的爱国自豪感,培养学生致力于发出中国声音、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形象的自觉性,主动站在时代高处,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炼文化精髓,积极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起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理论阐释和艺术传播的生力军队伍。

(三)立足于“文化强国”,高等艺术教育要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大艺术观,塑造讴歌新时代的艺术丰碑

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大艺术观,首先,要有打造“叫得响、立得住”的充满文化自觉的艺术研创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把人民创造历史的波澜壮阔进程作为最丰厚的艺术创作源泉,始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切实抓好重大主题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向人民学习、向人民求教,培育工匠精神,练就德艺双馨、技艺精湛的修艺目标。牢牢把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聚焦文化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提升理论创新力、咨政服务力,为文化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其次,要打造“过得硬、受欢迎”的引领社会发展的文艺服务观。积极投入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真正把文化建设“主战场”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练兵场”,作为展示社会服务成效的“阅兵场”,引导广大师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在文明风尚的引领推广中大显身手,在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展现作为,在产业发展的创新创造中建功立业。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艺术的设计逻辑要求更强的前瞻性探索、更强的跨领域协作、更强的多模态融合,观众从中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应坚守数字艺术内容的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服务导向。最后,要打造“走得出、说得好”的对外传播项目的国家形象塑造观。要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加强对外交流与文化沟通,着力用艺术的方式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好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推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文艺是世界语言,文艺作品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6]。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通过讲述一朵雪花的故事,把“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和“中国式浪漫”镌刻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最鲜活的文化记忆。数字艺术以全新的视角让人们更加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语言,在光影的内容中、歌舞的音韵中找到东方文化的自信,在视觉奇观和独特设计里获得文化价值观的共鸣与共情,打造全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

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善于利用数字技术的创意叙事形式,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用大量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激励人心、讴歌时代的中国艺术作品去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国形象、中国道路、中国方案艺术化地、生动地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22-23.[2]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3-4.[4]俞锋.变与不变:在永葆初心中踔厉奋发 勇立高等艺术教育的时代潮头[J].美术与设计,2022(6):1-6.[5]邓清柯.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的系列主要问题[J].文艺论坛,2022(5):4-9.[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2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往期精彩回顾

王晓琳 |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赋能人民美好生活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