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慢、总犯错…斯坦福教授:这说明孩子大脑在快速生长!
看点 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已揭示,父母亲的负面语言常常是孩子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数十年深度研究学习规律,找到了打开孩子高效学习底层逻辑的钥匙。
她认为犯错才是大脑生长的最佳时机,只有打破大脑固化论等陈旧观念,给孩子充分的犯错和纠错机会,鼓励孩子多维度地思考问题……才能真正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 (ID: tongshuchubanmama)
文丨乔·博勒 编丨Leon
请大家先思考这样3个问题:
第一,你有没有被人说过,不是做什么什么的料儿?
第二,你有没有自己觉得,不是某某块料儿的时候?
第三,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某某块料儿?
某某块料儿,可以是任何料儿:学习某学科的料,数学、语文、英语;学艺术的料,绘画、雕塑、音乐;搞体育的料,跑步、游泳、体操……
当父母说出这种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呢?
很多人都认为,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取决于孩子的智商。
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你,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往往是由父母的负面语言造成的。
这很颠覆。如果你迷信各种神奇的、大补知识的超纲课,一边期待孩子今后学业有成,一边又因为孩子跟不上难度、不会做题而批评孩子:脑子慢、不是这块料,这可能对孩子造成灾难性打击——不仅仅影响学业,还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和幸福。
科学家用研究告诉我们:犯错才是大脑生长的最佳时机。建立高效神经回路的最佳方式,是“激活它,犯错,再激活”。
你相信吗?
《学习天性》一书中,作者就从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如果我们在孩子的学习中,给孩子做了“他不擅长某个领域”的定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并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出问题,同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如何帮助孩子激发学习的天性,发挥更大的潜力。
《学习天性》的作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乔·博勒,她数十年深度研究学习规律,在结合神经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念的基础上,打破人们的错误认知,给出了打开高效学习底层逻辑的钥匙。
同时,作者是数学领域的专家,出版过9本关于数学的图书,所以,她对于数学的教学非常有心得,在讲学习方法时,常常以数学为例,如果觉得孩子没有学数学的天分,那更不能错过她的观点。
破除大脑固化论
当我们说“这个孩子不是学这个的料儿”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
我们是在用固有思维来评判这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当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没有那么“聪明”,接受某项知识没有那么快,在某个科目总是犯错等等,我们会用经验做出判断:
这个孩子或许在这方面没有天分,他不适合这个学科/领域,所以就出现了他不是“学数学的那块料儿”“学英语的那块料儿”“学艺术的那块料儿”……
这种有关学习潜能的负面信息,有的孩子会被直接告知,有些孩子会被间接传达,比如经常产生的挫败感或是来自家长的抱怨等等,这种负面认知一旦根深蒂固,孩子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焦虑。
对学科产生焦虑的后果是,一碰到这门学科,大脑中的恐惧中枢就被激活,问题解决中枢的活动就会减少,就会变得更加不擅长这门学科。
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固有观念,打破大脑固化论,没有什么所谓的天赋,每个人在学习的时候,大脑的神经通路就会生成、增强或连接。
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不能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大脑最重要的特质是具有适应性以及改变和生长的潜能。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学习促进神经重塑,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有三种生长方式:
第一,生成新的神经通路,新生的通路细小而脆弱,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变得越发强壮;
第二,原本毫不连接的两个通路会形成新连接;
第三,现有的神经通路会增强。
谁也不是天生就具有学习某门学科的大脑,每个人在通过学习来开发所需要的大脑神经通路。
给孩子贴上“不擅长”“不聪明”的标签是有害的,还有一种我们会忽略的标签“聪明”“天才”也是有害的。
比如被贴上了“天才”标签的孩子,他们往往感觉自己拥有天赋,一旦学习吃力,就会认为自己天赋耗尽,他们会想办法隐藏自己,不露出任何学习吃力的样子,否则会害怕被认为没有天赋。
这种标签同样是“大脑固化论”的体现,没有人的大脑是固定不变的。即使人们公认的天才——爱因斯坦、莫扎特、牛顿,也不是天才,他们的成功也都源自超常的勤奋和努力。
我们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大家都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不管是所谓天赋还是缺陷。
划重点:不要给孩子的学习能力设限,没有人不适合数学、科学、艺术、英语等任何学科。要知道神经学和医学都证明:大脑是处于持续的生长和变化之中的。给大脑设限只会让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早早放弃,我们要做的是树立正确的观念,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大脑及学习的潜能。
学习吃力,
正是大脑生长的过程
在应试体制下,我们都在追求做对题、少犯错甚至不犯错,因为犯错就会被扣分,甚至会受到责罚,所以,大多数孩子对犯错会有负面反应,会产生自责、难过,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在职场中、生活中也都被这样的观念束缚——“必须永远正确,不犯任何错误”。
但是,科学家却用研究告诉我们:犯错才是大脑生长的最佳时机。这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每次犯错,大脑神经元突触都会被激活,表明大脑在生长。神经学家们做了一项研究,让参与者做题,同时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监控参与者的大脑活动,然后观察参与者答对和答错题时大脑扫描的结果。
他们发现,大脑在答错题时比答对时更为活跃,表明神经通路得到了增强和生长。神经科学家们都认为,犯错有助于增强大脑神经通路。
掌握这一点对看待孩子的学习问题,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孩子做题答题的正确率,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同类型的缺乏挑战性的习题,孩子做对大多数习题,他们就会受到激励,但是问题在于,做对习题,并不利于训练大脑。
大脑要获得成长,孩子必须做有挑战性的习题,做那些处于其理解力边缘的习题。同时,我们还要给孩子提供鼓励犯错、看重犯错价值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不怕犯错,鼓励犯错,他们面对挑战和难题时才不会感到畏惧。
在他们不畏惧犯错、努力解决处于他们理解力边缘的难题的时候,他们会不断犯错、纠错,继续努力和犯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自己去突破难题,会加速提升自己的理解力,大脑的活跃度会非常高,神经通路的发展也会特别迅速。
比如,有时候课堂上老师会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或者是“延伸”孩子的答案,甚至是故意“曲解”,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独立思考,逼迫他们挑战自己的理解力,深入思考。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总是犯错或者学习吃力,就说明孩子学得不够好,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建立高效神经回路的最佳方式,是“激活它,犯错,再激活”。犯错和努力纠错恰恰是帮助孩子知识掌握更进一步或提升能力。
爱因斯坦就是容许自己犯错,拥有高效学习法的人,他说过:从未犯错的人,肯定也从未尝试新的东西。不是因为我聪明,我只是和问题相处的时间更久。我并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拥有激情和好奇心。机会蕴藏在困难之中。
划重点:学习过程中,愿意直面困难、愿意犯错,可以促进神经通路连接,从而促进和提高学习。神经学和高成就人士行为研究均表明,犯错和吃苦具有积极的作用。孩子犯错时不要责难,鼓励犯错,引导纠错,打造对错误包容的氛围。
多维度的学习方式,
才能解锁潜能
有时候,家长们常常陷入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的困境,我们只跟孩子强调努力,不传授方式方法,我们只强调孩子要多多练习,却不知道重复、僵化的练习方式,并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
多维度地思考问题,神经通路和学习就会达到最佳状态。
神经学家们对大脑交互网络进行了研究,他们重点研究了大脑解决数学题的工作机制。他们发现,即使是最简单像“5+8=?”这样的算术题,竟然也需要五个不同的脑区参与。
神经学家们还发现,不同脑区如果相互连通,可以提升学习效果。如果我们借助两种以上的学习方式,并连通相应的脑区,就会获得更佳的学习体验。
被视为“天才”的爱因斯坦,就很擅长将自己的想法视觉化。他说,他所有的想法都是视觉化的,然后才努力将视觉化的想法转变为文字和符号。在他那个没有现代的工具和技术的年代,他通过自己的思考推测出相互围绕、旋转的黑洞会造成时空涟漪。他的这个推测直到100年后才被证明。爱因斯坦能有这样卓越的成就,和他的执着、勤奋以及擅用视觉化学习法不无关系。
我们帮助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升,也应该充分调动孩子多维度的思考能力,促进大脑连通。
我们拿数学题来举例,看下面这张图,上图是我们常见的习题练习形式,下面的图则是我们更提倡的方式。上图和下图的区别是什么,上图调动的是最简单的学习模式,主要启用的数字模式,而下图则利用了图像、图形,甚至可以是颜色、编码、运动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不同维度的学习方式。
这种做题方法被叫作“钻石纸片”,题目写在纸片的中央,四个象限内可以写出不同的解法。一个问题只对应一个答案、一种解法,是很难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的。
多维度学习法可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比如研究一部小说,可以通过阅读分析它的结构、主题,还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找到相同主题的视频、自己录制配音或视频、创作漫画小说、制作PPT、绘画或雕塑模型……
这种多模式的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多角度地理解学科内容,同时可以为大脑的生长和连通创造机会。神经学家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知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呈现想法,大脑的不同区域就会连通。
划重点:学习新知识需要不同的神经通路,如注意力、记忆、推理、联系、视觉化。多角度思考新知识,以此激发所有的神经通路,大脑的功能就会增强,学习效果会更佳。
创造性和灵活性,
才是衡量学习效果的关键
无论我们在孩子身上,还是在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中,都受到过类似的困扰:谁谁谁脑子不够快,学起来比较吃力。
大家更看重脑子转得快、思维敏捷的孩子的学习能力,认为思维敏捷代表了聪明,预示着可以学得好。
我们自己也会不由自主地这样判断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思维敏捷更容易跟学得好挂上钩。尤其是学校还会经常有限时答题的测试,看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是不是能又快又准地答数学题。
快真的意味着好吗?
首先,这种基于速度的数学活动,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如果孩子在重压之下无法快速准确给出答案,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一辈子讨厌数学和科学。
再者,数学并不是一门需要速度的学科。有些思维强大的数学家对数字和数学的其他方面的思维速度并不快,他们不是快速地思考,他们思考的速度慢,但很深入。
世界著名数学家洛朗·施瓦茨曾写了一本自传,讲述自己上学期间曾因为思考速度慢而觉得自己笨的经历,他说“我需要时间才能理解东西,因为这样我才能理解透彻。”
他还说“速度与智力没有必然的确切联系。重要的是,深度理解知识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体现智力的地方。思维速度的快慢,与智力真的毫不相关。”
学习速度快,可能会增强现有神经通路的连接,但这种连接“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快就会逆转。人们通常认为,学习速度的快慢可以体现孩子的潜能差异,但真正的差异在于大脑活动,速度慢、深度的大脑活动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长远来看,学习更吃苦、速度更慢的人,成就会越大。有时候,慢才是快。
划重点:不必纠结于思维的敏捷性,所有的学科,都会受益于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追求速度,方法僵化,不会让孩子走得更远,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解锁更多潜能。
结语
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方法和错误的假设,以多种形式束缚学习的潜能。比如大脑固化论,犯错无能论,思维敏捷论等,我们只有抛弃这些错误的观念,才可以促使孩子发生深刻的、有创造性的变化。
就像《学习天性》作者所说的,扔掉了这些有害的观念,不仅可以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还会赋予他们更多的力量,对他们将来面对生活的困难、人生的选择时,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甚至,不仅是孩子,对于我们成年人,也有同样的启发。
免费英语作业打印网站,“救命”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