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儿童心理学家:自信的孩子身后,父母都在铆足劲满足这3项底层需求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享耳

来源: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看点    试问,谁不想拥有闪着自信光芒的娃?但囿于现实生活里种种看似正确的误区,让诸多家长踩坑而不自知,渐渐使娃偏离了自信的轨道。对此,美国儿童和家庭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博士,不仅为我们纠偏了迷途中的“岔路”,而且还指明了将孩子带往自信之路的“阳关大道”。


文丨享耳    编丨Amanda



回忆冬奥会运动员们的精彩瞬间,仍历历在目。说到最打动我的地方,当属满溢出屏幕的耀眼自信。“胜不骄,败不馁”,这股子相信自己的劲儿,被运动健儿们诠释得绝妙。



但话说回来,看多了这些自信放光芒的极品牛娃,家长们难免心中暗暗建个坐标系,将他们与自家娃做比较,其中最希望的,当属孩子也能拥有同款自信。


然而,骨感的现实是,孩子的诸多行为背后,总能瞥见自卑的影子。最近开学不久,就有不少家长朋友和我倾诉:孩子在学校门口碰到班主任,躲在家长身后不打招呼;课堂上明明知道答案,孩子却不敢举手回答……


作为家长,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阳光自信。那么,自卑与自信的鸿沟,如何从不可逾越到有迹可循呢?


你别说,还真有参考答案。美国儿童和家庭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Eileen Kennedy-Moore)博士在其著作《学会自我接纳》中,剖析了孩子不自信的根源问题后,认为摆脱自卑的“突破口”,在于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接纳水平。也就是说,全然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并对自我形成积极感受的自我评价。


艾琳·肯尼迪-穆尔博士与其著作《学会自我接纳》

与此同时,艾琳·肯尼迪还有力地驳斥了一些广为流传的误区,并明确提出了培养自信行之有效的方法,给父母的养育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


孩子不自信?

可能是刻在DNA里的记忆


孩子身上的不自信,其实很容易就能发现。


如果曾觉得“儿子一旦犯错误,就变得不高兴”,或者“女儿做什么都是刚开始就放弃,她不敢尝试”,那么孩子可能正遭受自卑的困扰。


而在发现孩子不自信的端倪后,大多数家长会第一时间反思自己:


娃的不自信的情况,是我造成的吗?我是不是之前对娃太严厉了?我对孩子的支持是不是不够?

事实真如家长反思的那样吗?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不自信心理的成因,一方面与负面的生活经历有关。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塔尔在《认同自己》一书中,则进一步解释道:主要与儿童时期的经历,也就是父母的早期教育有关。


身为父母,我们是孩子眼中的“第一面镜子”。我们的反馈,经过孩子的解读和内化,一次次地强化累加后,最终形成孩子对自己的总体感受。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自信过程中的“好心办坏事”,确实值得每一位家长反思与警惕。



说不是,是除此之外,不自信还可能是刻在DNA里的。比如,一个天生焦虑又极端的孩子,可能对任何轻微的批评都耿耿于怀,最终产生了自卑心理。


也就是说,在生活经历和遗传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如果孩子对自己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水平低,自卑的种子就开始酝酿了。


而且,当这种消极的自我评价蔓延到整个人时,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不自信会影响孩子的个人状态,常见的表现是带来情绪上的痛苦,如同掉入自卑的沼泽,越挣扎越深陷,令人窒息又无法逃离。一项研究指出,自卑不仅是抑郁的症状,还可能是抑郁的前兆。


不自信还可能导致人际互动出现问题。比如,当孩子带着“消极滤镜”,放大人际交往中的负面反馈,对自己不受欢迎深以为然,这时他可能会选择回避与他人的互动,而这样的行为使他看起来很不友善……长此以往,起初他只是担心被人排斥,而在未来这种担心将成为现实。



实际上,几乎所有家长,都清楚自卑的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在操作层面上,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的误区,却让不少家长和孩子,在培养自信的道路上走了“弯路”。


“谁也不想孩子自卑,但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为此,艾琳·肯尼迪在书中例举了一系列典型的易造成孩子不自信的误区,帮助家长们挨个“排雷”。


很多父母“好心办坏事”,

使孩子深陷自卑的沼泽


“我什么都做不好!”“根本没有人喜欢我。”“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孩子!”

听到孩子如此评价自己,我们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反驳:“宝贝,不是这样子的!”然后罗列说出孩子的一个个优点。但此时自卑上头的他,好像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根本听不进一个字。


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频繁上演。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说:“很多时候,目的是正确的,只是选择了错误的方法。”面对捧在手心里的香饽饽,我们养育的良好初衷,却与某些行为的实际效果相矛盾。


以下这些帮孩子提升自信的“常规操作”,就印证了这一点——


告诉不自信的孩子“你很棒”;让孩子对自己说一些赞扬自我的话;多创造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孩子远离自卑。

一系列实验研究已表明,这些方法都不可行。为什么呢?原因在于这样不仅强调了对自我的关注,而且还试图改善孩子的自我感觉,但是这样做会禁锢孩子,使他们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然后陷入自我怀疑、自我批判……


正如艾琳·肯尼迪所说:“这些做法总是在引导自卑的孩子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这件事,已经让他们饱受刺激,令他们痛苦不堪。”



既然知道了家长踩过的那些坑,那接着下一个家长关心的问题,怎样判断孩子是否拥有自信,实现了真正的自我接纳?


德国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塔尔在著作中提到:自信的人接受自己的弱点,相反,不自信的人不接受自己的弱点,他们把弱点看得很重,会掩盖自己的弱点,不让其他人知道。不自信的人总是盯着自己的弱点,他们觉得自己和想成为的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所以说,摆脱自卑的关键,在于放弃对自我的关注。真正的自我接纳意味着不再追问:我看起来是不是足够好?也就是说,当孩子不再关注“我是否足够好”这个问题时,才能够建立真正的自信。


此外,值得家长关注的是,除了个体差异外,孩子的成长总体上存在着一般趋势。


比如,16岁之前,孩子对自我的评价摇摆不定;过了16岁之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会趋于稳固。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会高度关注自我,这会引起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在一段时间下降。



孩子如何实现真正的自信?

满足这三项基本心理需求


如何帮助孩子超越自卑,迈向通往自信的正确道路呢?


罗彻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教授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经研究表明,只要家长满足孩子心理上的三项基本需求——联结、能力和选择,孩子就不会总沉浸在自我评价中,反复质疑自身的价值。


· 联结:帮助孩子建立牢固、满意的人际关系;


· 能力:鼓励孩子坚持努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过分追求“完美主义”;


· 选择:帮助孩子学会做决定,明确个人的价值选择。


换句话说,当这三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自然无暇顾及自我评价,这样他才能开始接纳真实的自我,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具体如何做到呢?艾琳·肯尼迪在《学会自我接纳》中分别展开说明,手把手地告诉家长,怎样拥有如同冬奥运动员那样,闪着自信光芒的同款娃。



01

建立联结:维系有温度的亲子关系


教会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是家长最重要的养育任务之一。


与此同时,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也是孩子实现自我接纳的基础。亲子关系作为孩子最早拥有的人际关系,这就要求家长既要给孩子关爱,也要设定界限。


作为儿童和家庭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对此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她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坚持两条指导性原则:


  • 其一,是让孩子承认自己的坏行为,对孩子没有帮助;


  • 其二,是孩子不能从痛苦中学习,而只能从正确的行为中学习。


这两条原则启发着我们,面对孩子做错事情,家长应尽量采取平和的态度回应,帮助孩子吸取教训继续前行,而不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就算家长一时没控制住,对孩子说了或做了令自己后悔的行为后,也要着眼于将来如何能够做得更好。



此外,家长还可以用“成长型语言”,主动对孩子表达善意。比如:“这个题目真让人头疼,而你一直坚持到现在,你面对困难越来越有毅力了。”


这种“成长型语言”——把观察到的行为与孩子的成长结合起来的沟通方式,对不自信的孩子尤其管用。一方面,帮助孩子不过分钻牛角尖,不过度自责;另一方面,还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这样一来,过去的失败和错误,都显得不重要了,因为“成长型语言”使孩子深切感受到了,爱与希望共在,自信的力量也随之而生。


02

提高能力:能力是暂时的,成长是终身的


环顾周围不自信的孩子,通常缺乏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称之为坚毅,即“为了实现长远目标而表现出的毅力和热情”。


为什么缺乏?因为不自信的孩子,面对一项重要的任务时,背负着双倍的压力与痛苦——除了显而易见的,努力奋斗所带来的痛苦之外,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需要努力奋斗,是由于自己能力低下。这样负面的自我关注及评判下,使得他们坚持起来犹为困难。


所以,为了让孩子变得自信阳光,家长既要告诉孩子应该具备坚毅力,同时还要让他明白:能力缺乏的挣扎状态,是暂时且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他正在成长的表现,并不是因为能力低下。



另外,家长还需要让孩子看到,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实现路径。


从现状入手,家长要引导孩子把关注点放在具体任务的做事方法上,帮助不自信的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努力完成任务的方向上来。


而从目标来看,家长要想方设法为目标的重要性“降级”,这样事情才不会显得不堪重负,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


比如,可以试着用一些限定词,“现在这个时候”“在那种情况下”,将孩子的感受与一些临时性的情况联系在一起。


长此以往,孩子逐渐就会体悟到:从表面上看,天鹅优雅地划过水面,但在水面下正疯狂地划着。而实际上,自己也是天鹅的一份子。



03

学会选择:突破“反刍性沉思”的思想循环


对不自信的孩子来说,每次做决定和采取行动时,总会陷入反复纠结和犹疑不已,这样的反刍性沉思中。此时,孩子看似波澜不惊的表象下,压抑着汹涌不已的内心。


而这种情况下的“三思而后行”,不仅降低了孩子自我接纳的程度,更不利于做出正确选择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摆脱反刍性沉思的桎梏,是让孩子学会选择的关键。


艾琳·肯尼迪认为:小学时期是让孩子认清反刍性沉思的危害、引导孩子采取其他处理方式的最佳时期。家长可以用转笼里跑个不停的老鼠打比方,让孩子意识到反刍性沉思是“原地踏步”,做的是白费力气的无用功。



有了这一层面的认知,家长引导孩子学会正确选择,各种方法实施起来才会顺畅得多:


· 学会提问:家长问一些具有明确目标的问题,引导孩子着眼解决问题——应当如何开始?下一步可以做什么?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 消除有关决策流程的迷思:比如:为了做决定,我需要不停地分析这件事情;如果做了选择,结果我完全不可承受的。如果家长觉察孩子有类似的误解,要有意识地纠正过来。


· 练习快速做决定:找机会让孩子在小事上,练习快速做出决定,可以采取以下这些方式:听从第一直觉;扔硬币决定;点兵点将等,实践一段时间后,孩子会逐渐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快速决定。


结 语


最后,愿你我的孩子,都能超越自我关注,洋溢着自信的光芒,去创造充满无数可能性的丰饶人生。




鸡娃干货

亿
“数学皇帝”丘成桐:他终身受益的两件事,每个孩子都能做到

俞敏洪: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宾大,教育经验就几句话
2亿
8
把三个儿子送入斯坦福后,她总结了孩子中小学阶段最应当提升的能力清单
铁链女事件反思:女儿,请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当做恐怖故事!!
原子习惯:4步轻松戒掉坏习惯,改变未来人生

5
......

202115
100...
-


: 
 

“史上最天才最疯狂企业家”的妈妈:家教法宝是教孩子凭直觉生活
如何引导各年龄段孩子发现天赋才华,探索生涯规划?
100TED

13



10

9.4
21TED西
20YouTubeK-12
5
河南水灾后,我和孩子重温了这部灾难片,堪称最好的生存教育

171000
20K-12
K-12

85
2448
20






20K-8
3


TED27


鸡娃搞笑文





Chinglish



?
寒假+学校网课,劳娃伤财,损妈折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