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智库

其他

游学培训邂逅宋韵江南美学!私域运营培训班(杭州站)等你来

医疗进入存量甚至是减量时代?什么最重要?管理和运营最重要。在杭州西湖边学习参访是一种什么体验?在风景如画的杭州植物园聆听大咖分享是一种什么体验?在行业标杆企业,边看边听边交流链接发展资源是一种什么体验?由医学界主办的2024价值医疗大会暨第5届泰山奖颁奖活动将于2024年10月19日在上海召开。为鼓励价值医疗实践者,搭建价值医疗产学研、医药械跨界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医学界拟于8月9日至10日开展价值医疗主题游学——《新质大健康产业调研》(杭州站)活动,并将同期举办泰山获奖者分享会,私域运营、医生运营、流量运营、品牌运营4大专题培训。4大亮点,提前揭晓■行业管理大咖高端分享:泰山奖获奖者分享见面会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由医学界传媒于2019年发起创办,对近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为中国医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在基于循证医学获得突破性结果的重大临床研究成果、打造以患者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寻找更具成本-效益的诊疗新方案、大幅提高新药械和医疗技术的患者可及性、减少无效医疗、提升弱势群体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目前,已诞生28位获奖者,皆为各领域杰出贡献者。划重点:《新质大健康产业调研》(杭州站)将安排泰山奖获得者见面分享会。■产学研、医药械跨界多元交流、高级感仪式感成就感满满调研企业机构均为行业标杆,分享嘉宾均为行业知名人士,相信能够让参与者开拓视野、打开格局、启迪认知。划重点:在分享、专题培训方面,我们规避浅尝辄止,皆为深度分享教学。■亲近自然的高端调研考察研学活动,激荡脑力与心流本次活动定位为“高端”,在场所设置、服务等全方位为参与者提供最好体验、最优质服务。在活动场地上尽量走出酒店会议室,选择在植物园、公园等自然场所中举办交流分享活动。我们期待通过活动,不仅能丰富提升“脑力”,更关注人的心流。划重点:杭州站开营仪式和分享培训,我们将相聚杭州西湖畔,西湖十八景之一的杭州植物园玉泉鱼跃。在江南园林庭院中,在中国最美的风景中,学习社交提升自我。■4大主题教学培训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医院运营划重点:主题培训板块,将聚焦医生运营、私域运营、流量运营当前医院运营的核心工作,助力医疗机构进入新媒体运营时代。活动日程(持续更新中,更多大咖嘉宾邀约确认中)8月8日
2024年7月23日
其他

杭州西湖畔,学精益管理私域运营!价值医疗健康产业调研团招募

医疗进入存量时代?什么最重要?管理和运营最重要。在杭州西湖边学习参访是一种什么体验?在风景如画的杭州植物园聆听大咖分享是一种什么体验?在行业标杆企业,边看边听边交流链接发展资源是一种什么体验?由医学界主办的2024价值医疗大会暨第5届泰山奖颁奖活动将于2024年10月19日在上海召开。为鼓励价值医疗实践者,搭建价值医疗产学研、医药械跨界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医学界拟于8月9日至10日开展价值医疗主题游学——《新质大健康产业调研》(杭州站)活动,并将同期举办泰山获奖者分享会,私域运营、医生运营、流量运营三大专题培训。4大亮点,提前揭晓■行业管理大咖高端分享:泰山奖获奖者分享见面会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由医学界传媒于2019年发起创办,对近年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为中国医疗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尤其是在基于循证医学获得突破性结果的重大临床研究成果、打造以患者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寻找更具成本-效益的诊疗新方案、大幅提高新药械和医疗技术的患者可及性、减少无效医疗、提升弱势群体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目前,已诞生28位获奖者,皆为各领域杰出贡献者。划重点:《新质大健康产业调研》(杭州站)将安排泰山奖获得者见面分享会。■产学研、医药械跨界多元交流、高级感仪式感成就感满满调研企业机构均为行业标杆,分享嘉宾均为行业知名人士,相信能够让参与者开拓视野、打开格局、启迪认知。划重点:在分享、专题培训方面,我们规避浅尝辄止,皆为深度分享教学。■亲近自然的高端调研考察研学活动,激荡脑力与心流本次活动定位为“高端”,在场所设置、服务等全方位为参与者提供最好体验、最优质服务。在活动场地上尽量走出酒店会议室,选择在植物园、公园等自然场所中举办交流分享活动。我们期待通过活动,不仅能丰富提升“脑力”,更关注人的心流。划重点:杭州站开营仪式和分享培训,我们将相聚杭州西湖畔——杭州植物园玉泉鱼跃——玉泉里。在中国最美的风景中,提升自我。■3大主题教学培训打造新媒体时代的医院运营划重点:主题培训板块,将聚焦医生运营、私域运营、流量运营当前医院运营的核心工作,助力医疗机构进入新媒体运营时代。活动日程(持续更新中,更多大咖嘉宾邀约确认中)8月8日
2024年7月17日
其他

急救系统滋生腐败,黑救护车成了生意经?

黑救护车集中治理后,真实情况其实更加复杂。撰文丨御风责编丨宋昆仑又一地对黑救护车现象进行集中治理!前不久,为遏制黑救护车乱象,优化就医环境,南阳市卫健体委联合多部门召开2023年全市黑救护车及挂靠救护车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整治非法院前急救行为,形成工作长效机制。一批非法组装改装和违规挂靠的车辆得以被整治。其实,黑救护车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大凡是经常住院的患者,时不时地就会接到“相关人士”偷偷塞过来的小卡片,上面的信息往往简单粗暴,标注着救护车、配备设备信息以及字体硕大的联系电话。他们背着包,采取在住院部“扫楼”的方式派发卡片,医院防不胜防,这种现象在一些管理松散的县级医院尤为突出。黑救护车危害很大,比如他们缺乏专业急救设备、一般都没有配备专业医护人员,难以达到规范消毒、用氧等条件,很可能造成疾病传播,患者出现危急情况也无法实施正确救助,给其人身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市场调节”,也必须有明确收费标准那么,问题这么多的黑救护车,为什么还能大行其道呢?便宜,是很多患者选择他们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一些来自基层的患者,一旦需要转到上级医院,如果直接使用医院的正规救护车,无论是车费、担架服务费还是随车医生费用,都是不小的支出,如果是长途运转,收费标准直接采取市场调节制度。关键是,这些项目还无法医保报销(药品费、化验费等可以按住院报销),甚至有的医院还会加收返程空驶车费,给患者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这种情况下,“黑车”的费用就有了价格优势。对基层患者来说,还面临另外一种情况。不少急危重症患者都需要急救车转诊,但究竟转诊到哪家医院,患者是一头雾水的,全靠当地的主诊医生安排,这就为医生收取“人头费”创造了空间。在这时候,个别医生甚至会直接说“医院的急救车太贵,外面有便宜的车”把患者推给黑急救车,这种情况也必须防范。但是,如果将急救车车费纳入医保报销,又可能会带来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比如有个头疼发热就打120叫救护车,挤占了宝贵的急救资源,甚至导致真正突发急症的人耽误治疗),所以一味地要求将急救车费纳入医保是不合适的。但是,可以考虑为急救车车费制定详细的收费标准,现在是有详细的市内收费标准的,关键是跨城长途运转应该如何收费,必须有一个明确标准,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避免“市场调节”一句话了事,甚至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况。120急救中心,需要加强监管同时,各地120急救中心的工作也必须用制度进行规范,避免滋生腐败空间。120指挥中心主任落马的信息并不少每当逢年过节,各地纪委监委查出的案件中,总少不了120指挥中心主任的身影。向他们行贿的,一般都是当地医院的负责人。为什么要行贿,因为120中心承担着将患者送到医院的职责,如果几个医院都离得不远,这时候,处于弱势地位、没有医学知识储备的患者是基本没有选择权的,往往120急救车送到哪里是哪里。至于将患者送到哪个医院,就出现了权力寻租的空间,所以急救中心的腐败案例层出不穷。因此,国家除了加强各医院急救中心建设外,必须在急救中心整治上下功夫,必须一切以患者利益为中心,避免出现“舍近求远”送患者,或者谁送礼将患者送给谁等情况出现。为了避免受制于人,不少三甲医院都自建了急救队伍,并采取微信公众号发布、医院内宣传页发布等多种手段公布医院的24小时急救电话,这样来住过院或者来门诊就诊过的老患者,可以直接拨打医院自设的急救热线,这也是一个不得以为之的办法。一些网络平台里有不少急救车租赁的信息必须指出,网络急救信息也必须监管,避免患者“病急乱投医”。有的患者会通过互联网平台搜索急救信息,这时就会弹出很多急救车长途租赁的信息,其中有大量不规范的黑救护车存在,但一般患者很难鉴别。所以,针对120急救的网络清理行动也刻不容缓。*“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3年9月6日
其他

放弃临床转向行政的医生,为何越来越多了?

从临床转到行政科室的医生并非孤例,也有医学生在读完八年临床医学后,选择了医院行政岗位。在一些医学大类专业中,医院行政也正在成为热门岗位之一。撰文
2023年4月7日
其他

医院数月未发工资,拖欠20多年养老金,仅是疫情的锅?

医院亏损是多方面原因。7月21日,“丹东一医院数月未发工资”引发关注。据澎湃新闻视频报道,7月19日辽宁丹东振安区医院部分职工反映,已经连续五个月没有发工资。截图来自微博留言消息一出,瞬间顶上微博热搜,在评论中,多名网友留言称,自己所在医院也有发不下工资的情况。不仅仅是受疫情影响随后,振安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称,受疫情影响,医院效益不好,正在协调,力争本月解决。根据报道,振安区医院一名医院职工表示医院从今年开始就发了一月、二月的工资,三到七月份的工资一直没有发,医院还欠了二十多年的养老保险,还有取暖费没有报,公积金从来没有缴纳过。如果仅仅是因为疫情影响,何以解释“二十年未缴养老保险”?振安区医院成立于1961年,是一家二级乙等公立医院。该院一名职工称,从2000年开始,每月工资中该扣的部分医院都会扣,但该缴纳的费用“医院里没给我们缴”,原因是医院一直效益不好。“公立医院亏损的情况,有管理的问题,尤其是药品取消零加成之后,一些医院转型不及时,未推行精细化管理,呈现靠财政补贴存活的‘躺平’局面,只会越来越差,受疫情打击,濒临破产。”一名医院管理者说,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很多管理者过去举债建设,留下了大量债务,在收入增长放缓或者收入下滑的时候,导致财务问题重重。7月4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2020年度二、三级公立医院的“国考”成绩。其中提到:2020年约4成二级医院出现亏损,其中7.51%的资产负债率超过100%,49.53%的资产负债率超过50%。2020年,全国20个省份的三甲医院盈余为负,占比62.5%,较2019年增加56.25个百分点;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最新的《202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20年我国政府办公立医院共负债17.64千亿元左右,资产负债率达45.75%左右,距离50%的预警线已然不远了。医院“赔赚”不好说“院的财务报表没有‘利润’,只有‘结余’。”一名医院财务人员告诉“医学界智库”。结余,是会计术语。事业单位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一般在年终结账时一次性核算。这位财务人员解释称,收入减去支出并不能有效反映医院是“赔”是“赚”。“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假设今年医院收入1000万元,应支出1200万元,最后应该是‘赔’了200万元对不对?但是,到年底我们可以押一笔员工奖金,或者押一些供应商的货款,从账面上看,‘支出’是少的,年底可以报结余,甚至向上级报喜说明改革之后各项运转正常,医务人员工资未受影响。”“问题就在于,如果医院年年亏一两百万,怎么可能工资不受影响?”这名财务人员发问。另外,医院在“收入”项上也呈现减少的局面。一名医改专家告诉“医学界智库”,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是唯一的差额供给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类似于丹东振安区医院等二三级医院则更多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但这些单位仍然要自负盈亏。“这些财政差额供给单位,按照编制人员人头数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财政支持,也称为事业单位经费,受财政影响,出现紧张局面,或者缓发现象;此外,专项经费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基药补助(中央直达资金)也会出现拖欠的情况。”一名基层医院管理者称。受疫情影响,到院就诊人次降低,减少的是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受财政影响,该拨付的款项没有到位,减少的是补贴收入。此外,由于防疫等工作量增加,基层医院要负责购买防护设备、耗材等,增加了支出。“收入”项减少,“支出”项增加,怎么能不“赔钱”继而影响职工收入呢?“救火”院长:如今火不好救说到拖欠工资、停发养老保险,院长杨振(化名)有“救火”经验。他曾挽救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还清了他到任以前留下的130万欠款,以及替员工补缴了停发了15年的养老保险。2013年4月,杨振被被调往偏远山区河南内乡县某乡卫生院。“刚来的时候,医院到处是断壁残垣,没有一块完整的地方。”杨振称,这里只有两三名职工,仅有一名老村医坚持坐诊,整个医院年收入仅有八万元,职工工资都发不下来,职工的养老金拖了15年未交。分配到这儿的和现有的医生都千方百计想走。”“补缴过去拖欠的养老保险、还债是一个辛苦活。”杨振直言,一般医院陷入长期拖欠工资的恶性循环之后,业务量、业务水平也受影响,这个时候需要解决的是人心,既要鼓足大家的干劲儿,又要在薪酬上得到体现,又要从当期“盈余”中挤出来一部分用于还债。从2013年到2018年,该乡卫生院固定资产从18万元增至347万元,住院人数从0人/年增加到900人/年,营业收入从8万元/年增加到350万元/年,还清了130余万元,但这些还债经费有一部分是社会爱心筹集的。被子、办公桌椅、救护车、监控设备、电脑等等,都是多方协调、社会爱心企业或兄弟单位捐赠的。“要从每一笔支出中节省出来,尽量不影响职工的收入”。基层卫生院最难的还是留住人才。当初为了解决卫生院的人才问题,杨振还记得,曾经开车到卫生局门口嚎啕大哭要人的场景。后多方协调、筹措资金,足额缴纳了拖欠职工的15年的养老保险。“那个时候没有疫情,基层医院事业蒸蒸日上,我还是有信心把这家医院扶起来的;如今,我主管的医院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但是遇到的难题是前所未有。”杨振说。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宋昆仑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疫情后,一线城市医护收入降低30%… | 医米调研

编者按:新冠3年来,医务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受疫情影响,他们的工作生活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挑战,与此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心理压力也一直是大众关注的重点。为了探究新冠疫情对医护人员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医学界“医米调研”团队于4月开展《疫情后的医护职业压力调研》,完整调研报告即将发布,今天先带大家了解几个关键数据。(欲知完整调研报告,敬请关注「医学界智库」6月20日推文)疫情已3年。疫情持续了多久,医护人员就承担了多久、付出了多久。这场“战役”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怀着这个初衷,“医学界”在2022年4-5月间,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职称不同的1250名医生和护士进行了调研,依此发布《疫情后的医护职业压力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6成医护人员在经历疫情后降低了幸福感打分,而抗疫工作导致的工作量增加,是造成他们焦虑情绪的最大原因。疫情导致医护整体工作量增加,基层受影响最大《报告》显示,7成左右的医护人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自己整体的工作量增加了。但工作地区不同,导致持有此观点的医护人员的比例不同。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工作的医护中,只有50.0%的人认为工作量增加了。而在乡镇工作的医护人员中,这个比例占到76.4%。并且,随着工作地区的越加基层化,认为工作量增加的医护比例越高。来源:《疫情后的医护职业压力调研》(下同)同时,与二、三级医院相比,一级医院参与抗疫工作的医护比例最高,为23.7%。这说明基层医院的医护承担了更多疫情相关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报告》,30%的调研对象的伴侣同为医护人员,并参与了抗疫工作。超1/5医护认为门诊量锐减50%以上,特大型城市受影响最大根据《报告》,70%以上的医护人员认为疫情发生后门诊量减少,并认为这可能与疫情暴发导致的社会条件、医疗系统变化有关。比如停诊。34%医护所在的医院有过停诊,并且随着城市级别的升高,医院发生停诊的几率随之升高:26.6%的乡镇医护人员所在医院曾发生过停诊,而在特大型城市,这一数值高达64.3%。同样,如果细分门诊量受到疫情影响的各医院,可以看出,地级市、县级市及乡镇医院的门诊患者的数量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大型城市受影响相对较大。根据《报告》,21.4%(超1/5)的特大型城市医护人员认为过去一月的门诊患者数量锐减50%以上。很明显,受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外地患者比重偏大的医院受到业务量的冲击较大,而这些医院多位于特大型城市。但半数以上医生仍保持正常出诊/工作。根据《报告》,即使在4-5月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中,医护人员正常出诊率也有57.1%。此外,有26.8%在参与抗疫工作,5.4%在居家办公。特大型城市医护收入受影响最大,仅约36%认为医护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提高与整体工作量增加相应的,是收入的减少。根据《报告》,76.1%的医护人员表示收入水平与疫情前相比有所降低,收入减幅大多在30%以下;21.2%表示不变,仅2.7%表示收入增加。特大型城市医护人员的收入受影响最大,83.9%的特大型城市医护人员收入减少,1/4收入减幅甚至超30%。与此同时,在调研对象中,特大型城市医护人员认为疫情之后医护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没有提高的比例高于其他地区。在所有调研对象中,仅约36%认为经过疫情,医护人员的社会认可度提高了。疫情后的医护心理:焦虑频率升高,幸福感下降根据《报告》,较疫情前相比,68.6%的医护人员表示出现焦虑的频率升高,23.4%的医护人员表示情绪保持平稳,8.0%表示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频率降低了。同时,6成医护在经历疫情后降低了幸福感打分,且他们的幸福感平均分下降了0.8分。疫情前的医护打分情况疫情后的医护打分情况导致医护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原因中,抗疫工作导致工作量增加(57.6%)占第一位,其次依次为疫情导致医疗系统发生变化(57.3%)、严峻的疫情本身(56.1%)。《报告》最后指出:提高医护人员的实质待遇和社会认可度、改善新冠疫情下的身心健康是急需重视的问题。在当前大环境下,我们更应充分给予医护人员理解与支持。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二男校对:臧恒佳责编:万顺顺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国家力推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如何应对这次“挑战”?

编者按:国家力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既雷厉风行,又步步为营。在新时期背景下,医院管理者和地方卫健、医保部门管理人员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去适应?为此,“医学界智库”邀请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基层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许速教授来谈谈他的看法。2021年是DRG(Diagnosis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支付改革面临6大挑战!医保专家指明改革方向

老龄化将深刻影响中国医保支付体系改革进程。12月18日,第一届中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和按病种分值(DIP)支付方式改革大会上,国家医保研究院院长娄洪对当下中国医保制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1+4+2”框架,图片来自:第一届中国CHS-DRG/DIP付费大会(下同)今天,中国已经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确定了“1+4+2”的改革框架(1个体系、4个机制、2大支撑)。在此基础上,国家提出了构建三大体系的重点任务:第一个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第二个是优化医疗保障协同治理体系;第三个是构筑坚实的医疗保障服务支撑体系。如何才能完成这三大重点任务呢?在提出对策之前,娄洪先就眼下中国医保体系面临的六大挑战勾勒了一幅全景图。医保支付面临六大挑战医保支付改革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来自国家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我国经济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质量在不断提高,增速则进一步放缓。特别2012年以来,经济增速的中枢一直在持续下降,对整个医保资金的筹资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也是医保改革的一个大背景、大前提。第二个挑战来自社会发展给医保提出的多维度需求。首先,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收入效益日益显著,人民健康需求倍增;其次,保障扩展效应,也会激发健康需求。2019年我国参保人数达到13.5亿,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数达到85.2亿人次,收入效应、保障效应叠加下,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和高质量的特点,在这其中人口老龄化更是加大了医保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影响着中国医保支付改革进程。人口老龄化将加大医保需求娄洪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如下特点:绝对规模大。2019年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4亿,65岁以上达到1.76亿。预计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亿,那么本世纪后半叶将一直稳定在3.8~4亿之间。服务利用高。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调查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效率高。2008年-2018年这10年间,此类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从467.8‰增加到623.3‰,两周就诊率从30.3%增加到42.6%,住院率从15.3%增加到27.2%,显著高于年轻人口,相应的医疗费用支出也高。增长速度快。我国预计将在2022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中国这一过程仅用了22年,远快于最早进入老龄社会的法国和瑞典。高龄化显著。2000年-2018年高龄老年人口增加速度最快。随着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相继进入高龄期,未来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将逐渐凸显。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重医保基金负担。一方面,医保基金收入端缩紧,按照当前职工医保缴费政策,职工在职缴费满一定年限后,退休不需要再缴费。另一方面6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两周就诊率、住院率都比较高,老龄人口持续增加会进一步加大医保支出费用。第三个挑战是我国疾病谱变化会更加复杂。从传染性疾病转向慢性疾病,居民疾病负担中因慢性病产生的费用占比达到70%。据预测,2020年我国慢性病支出将由2016年的3.114万亿增加到5.5万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医保基金将面临巨额的新增支出。第四个挑战是城镇化推进增加了基金的支出压力。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2025年将达到65%,城镇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医疗服务利用及医疗资源配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推进,医保基金支出将长期面临压力。第五个挑战是新药物、新技术创新发展带来了影子需求。医疗领域的新药物、新技术等发展加速,比如罕见病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互联网+治疗,远程医疗等医疗模式的创新,飞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带来了影子需求,同时也让医疗费用增长及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压力增大。第六个挑战是医保服务供给侧增加支出需求。纵向对比来看,2005年到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床位数持续扩张,尤其是2010年以来,三级医院扩张明显,医疗服务供给不断增长,与有限的医保基金形成了一定的矛盾。从横向对比来看,《健康中国指数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每千人口床位数6.46张,在中等偏上国家中处于第三位;而《国际统计年鉴-2019》数据也显示,高收入国家每千人口床位数4.1张,低于我国现在的床位数水平。医保服务供给侧增加支出需求医保支付改革方式的未来五大方向娄洪指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向是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从支付方式类型来看,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未来会将点数法与总额预算管理等结合,在逐步使用区域(或一定范围)内,医保基金总额预算会替代具体医疗机构总额控制。从按病种付费方面来看,重点推进按病种付费,即DIP工作,完善技术规范和病种库,形成本地化的病种,加强基础数据测算和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付费精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向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面来看,推广DRG付费的国家试点经验,不断优化细化分组方案。从在按床日付费方面来看,对于精神疾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时间住院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采用了按照床日付费的方式。从按人头付费方面来看,推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通门诊按人头家庭医生签约相结合的方法,推行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治疗方案,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疾病按人头付费,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按照项目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时间表今年11月底,国家医保局制定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娄洪表示,其中又分为了4个时间点:到2021年年底,30个DRG和71个DIP试点城市进入实际付费。2022年-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的任务,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2024年年底,全国所有统筹地区开展DRG和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年底,DRG和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姚远校对:臧恒佳责编:宋昆仑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1年12月20日
其他

金春林: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应该怎么改?

价格是整个医改的“牛鼻子”,非常重要,但究竟应该怎么改呢?今年8月25日,国家医保局、卫健委、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重磅文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引起各方热议。日前,创奇健康研究院主办题为“服务价格,如何调整”的卫生政策圆桌会议,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作为“伴随着中国的医改成长起来的专家”,受邀发表演讲,他全面、精准地分析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难点、内涵和机制。以下为金春林主任演讲全文。我的汇报分三个方面:第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背景;第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内涵;第三,医保支付问题及展望。以下我们逐一来说。改革背景:价格决策滞后、定价基础不扎实我个人觉得,价格是整个医改的“牛鼻子”,非常重要。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不单单是一种对医院、对医务人员的经济补偿机制,它很重要的功能,是对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形成导向作用,比如对三级医疗机构资源的配置、医生资源的配置。我们分级诊疗做得不好,原因是什么?是价格特别是自付部分的比例,没有很好地拉开。为什么儿科医生少?儿科的诊疗费价格和成人的一样(付出的却更多),谁去做儿科,对吧?感染科、病理科医生少,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很多问题都出在价格问题上。大家说我们的医疗有福利性、公益性,但它同样有商品的特性。福利是用医疗保障制度去体现,我非常赞成国家社会保险制度,不太赞成美国的商业保险制度,但医疗服务内部的运行完全可以引入一些市场机制,这是一个基本理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是管理体制。现在,我们整个医疗服务价格的管理权限是比较散的,300多个筹资单位都有自己的价格管理,而不是全国一个价格体系。有的省参考2001版医疗服务项目,3966个项目;有的省参照2012版的,9360个项目。但也只是参照而已,实际上各个地方现在实际执行的医疗服务项目有3000多个的,还有15000多个的。另外,价格项目的名称、价格项目的定义、项目的内涵、项目的费用范围,都是不一样的,差异非常大。这时候,国家必须要出台一些针对价格项目统一的政策。今后,我判断医疗服务项目要经过国家统一规范,然后给地方一定的价格标准定价权,但要依据国家或省级的统一比价标准。价格改革在前,支付DRG改革在后,我想这样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体系的第二个因素是形成与调整机制。我们价格到底怎么形成,服务能力、技术难度、风险系数、耗材、折旧的制定依据什么,医疗项目间价格之间的比价关系是什么,如何启动动态调整,这些都必须要讲清楚。第三,作价方法,比如以DRG的方法支付,什么项目要在支付体系之外,不同的状况采用什么不同的支付方式,这些也要考虑。第四是监管体系。罗列一下这几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相关文件,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有新文件发布,但实际执行情况与文件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比如有文件提出来,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进行价格动态调整,但实际没有很好实现。有的文件还提到,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项目要实行分类管理,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分类管理比价关系,以及项目管理、定价方式、监管、薪酬制度、支付方式,都讲到了。但实际上,政策的落地情况和设想中差距是比较大的。因此,今年8月25日,国家医保局、卫健委联合发布的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文件,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医保局成立接近三年了,这个时间点出价格改革方案,虽然不能说早,但也是非常有必要。谈到医疗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是项目规范不统一的问题,这个刚刚已经谈到了。第二,价格水平和地区、项目间比价关系不合理。同一个地方,有的简单手术的项目比复杂手术项目的价格可能还高,地区和地区之间比价的不合理程度更加严重。成本核算基础薄弱,缺乏成本要素的标准口径。第三,价格动态调整触发机制不健全,有的还在执行2001年的价格,有的执行2010年的价格,有的调整比较多。什么时候应该调整价格,触发机制不明确,全靠领导发话。其他问题,还有价格的资源配置、杠杆作用不明显,对新技术和新业态的促进作用滞后,等等。另外,调价时也会存在问题。第一,调价往往是强调要以成本定价,实际上往往只是基数加增幅。“成本”讲讲容易,但医疗服务的成本和药品的成本一样,核算起来是很难的,必须有标准路径。但只有成熟的东西可以有标准,在中国,有的医生是博士,有的医生是本科及以下,服务质量有差异,很难去计算标准。第二,调价强调“有升有降”,实际是只升难降。第三,强调结构优化,但是往往偏重物化项目,技术劳务价值不太重视。第四,强调切断利益,实际上有些利益关系很难切断。总体来说,第一,我们的价格决策比较滞后,没有好的机制去规定新技术、适宜技术以及淘汰落后技术。一项技术算不算新技术,要跟老技术进行比较,还要比老技术有更好的成本效果,才算是新技术,比如最近国家CDE发布的一个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肿瘤药物评价体系。至于新技术怎么定价、怎么支付,改革现在还是比较落后的。第二,定价的基础不够扎实,成本核算基础薄弱等等。改革内涵:“腾笼”后,“换”到第三次才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新文件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医疗事业发展规律为遵循,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这两个指导思想是非常好。总体思路提到,要调控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探索政府指导和公立医疗机构参与相结合的价格形成制度,必须要和医疗机构结合;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调整动态机制;强化大数据信息化作用。改革的目标是用3到5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现在已经选了5个试点城市,苏州、厦门、赣州、唐山、乐山(两山两州一门)来进行试点。整个服务价格改革的理念出来,也回答了“腾笼换鸟”的问题:我们带量采购,节省下这么多钱,到底换什么用?以我的解读,不一定说带量采购省下来的空间大部分就是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我想要“换三只鸟”。第一,要让老百姓得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第二,扩大保障的范围和内容。比如创新药、慢病药品,原来不能报销的,纳入报销。第三只鸟,才是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肯定要考虑分类,普通型的、复杂型的,以及市场调节型的。价格要发挥三大作用。第一,技术劳务价值的“度量衡”。我们每千人拥有的护士数是3个多一点,和美国比差五六倍,体验度不可能好,护士太少了。护士为什么少,是不是护理服务的价格有问题?还有复杂手术、中医、折旧问题等等。第二个要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信号灯”。这次提出来要把价格分成复杂型、通用型,今后往上调的可能是复杂型,通用型不调或者往下调。第三就是要医院练好内功的“助力器”。整个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里面有提到了五个机制,五个机制形成闭环,内容非常具体。第一个机制要设立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今后所有服务项目的名称、内涵、比较关系可能要全国统一,国家会出台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的管理原则,地方再去具体操作。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点是技耗分离、产出导向。一个项目里,耗材花多少钱、技术劳务花多少钱要分清楚,一旦设备采购降价了,整个项目就可以降价,耗材也一样。第二个机制,建立可持续的价格管理的总量调控机制。“腾笼换鸟”,医保局为什么会不愿意把笼子腾出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他们可能觉得整个医疗服务的费用年增长百分之十几,比GDP增长高这么多,为什么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现在医务人员工资待遇高了还是低了?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才能调价。第三个机制,要建立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型。通用型的用政府指导价,围绕统一标准活动,构建起稳定规范,具有普遍性的全国性、区域性的价格体系,要管好、管到位,起到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复杂型,政府和医院协商形成价格,要管住调价的融资和赤字,总额要控制住;特需服务和试用期内的新增医疗服务项目用市场调节价,对企业来说,市场价实际上是一种机会。第四个机制,建立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价格怎么动态调整,必须要有一定的指数,通用型医药服务价格参照收入和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即若收入上升,通用型也上升;复杂型医疗服务项目,根据技术难度、风险系数、投入价值评估,如果超过一定程度就可以启动调动机制。还有,比如说医疗费用增长比例低于多少、整个工资水平达到多少、整个医院的亏损面到多少可以触动,都要考虑。第五个机制,建立严密高效的价格监测考核机制。要加强价格成本监测、加强价格改革评估,加强价格的责任考核制度。另外,要形成价格管理的三个支撑体系。第一个支撑体系要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权限配置,国家、省、地级市和筹资单位,怎么去进行权限分配,必须要明确。第二要完善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规则程序。第三要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能力建设。同时,还要统筹推进五个配套改革,第一个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二要推进医疗行业的综合监管,第三要完善政府投入机制,第四要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价格。第五是衔接医疗保障的制度改革。这五个配套改革措施要协同发展。组织选择了5个地区开展了试点,要加强组织领导、稳妥有序地推进试点、做好宣传引导,精心组织实施。医保支付问题与展望:寻求八方的利益公约数我认为,医保支付目前存在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现行进行预算总额控制,但没有和医疗质量、患者的健康结果等关键指标相挂钩。第二,按病种付费DRG支付所占的医保费用比重不高,对医院的影响不大。第三,主动战略性购买非常罕见,支付引导正向激励机制还不足。第四,还没有建立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多元复合支付制度。价格和支付引导资源配置和利用也存在问题。宏观上医疗资源配置倒三角,分级诊疗不理想,而且“十四五期间”很严重,本来应该是配置医生,我们现在配置床位资源;本来应该加强基层医疗,现在实际上是在加强三级医疗;中观上,科室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儿科、病理及微生物供给短缺;微观上,服务项目利用驱利,医疗资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广泛存在。时间关系,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图,实际上医务人员觉得自己的技术劳务没有很好地体现,部分价格低于价值。患者也觉得现在医疗费用负担不起,各个部门的诉求也不一样。怎么去找到8个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我们医疗服务价格要做到的。根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谈一谈支付制度改革趋势。首先,今后医保越来越要体现战略性购买,要去购买一些高价值、高性价比的项目,向所谓的价值医疗转化,追求参保人群健康结果的最大化。老百姓去看病,实际上是在购买健康,但现在支付是按照治疗过程、而不是按照结果和健康。第二,我们整个支付制度改革,要从服务量为基础,转变到关注诊疗过程,最后以价值临床价值为导向;从关注单个医疗机构,向关注整体的体系效益转变;从为疾病治疗付费,向为人群健康付费。谈到DRG,DRG当然是支付方法的主要手段。DRG分组,准确定价是关键,但现在价格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还没有改革。我们不能神话DRG,因为DRG是根据疾病状况来支付,而不是治疗效果,这本身是有一定缺陷的。病人出院时是走着出去的、跑着出去的,还是躺着出去的,根据治疗效果减去治疗前的状况付费,才是合理的。医保支付改革有三重境界,第一,微观上的临床境界,追求临床药品和治疗策略的最优。第二,追求中观上的经济价值,单个医疗机构以健康结果为目标高效运转,不同种类和层级医疗机构有效分工合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效整合。我们现在医生忙得要命,上午7点干到晚上7点,但人群患病率、发病率没有很好控制住。医疗机构微观高效率与卫生体系宏观高效运转怎么实现,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第三个境界,要追求社会价值,实现整体卫生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程度提升人群健康,这就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的目标。医改要取得最大的成就,第一要建立正向的激励机制,现在是医院花钱花得越多,补偿得越多,应该让医生“赚不生病的钱”,实现正向激励机制。第二要设立个人自付封顶线,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第三要加强价格杠杆作用,提高战略性购买效率。第四要有利用价值医疗的手段,让我们“医疗保险”尽快向“健康保险”转变。这样我们整个医改才能率先、突破、示范、引领。我今天就讲这些,不一定完全对,很多是我们研究的结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欢迎大家点击阅读原文或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参与我们的读者小调研,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为您服务。来源:医学界智库整理:韦晓宁校对:臧恒佳责编:宋昆仑*
2021年12月5日
其他

全国中医院建设大突破:床位可达1500张,专家门诊最高100平!

距离上次《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编制,已过去了13年。今日(12月1日)起,《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21)正式施行。11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批准发布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的通知》。图片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知》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下达2012年建设标准编制项目计划的通知》(建标〔2012〕192号),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制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发布,编号为建标106-2021,自2021年12月1日起施行。原《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08)同时废止。新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有7章,涉及总则、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选址与规划布局、建筑面积指标、建筑与建筑设备、医疗设备、相关指标,共有50个条款。这意味着,今日起《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21)正式施行。而2008版本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编制至今已过去了13年,跨越了“十一五”至“十三五”的发展时期。新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有了哪些修改?■中医医院规模建设原则:由扩建为主转为新址新建新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第九条提出: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卫生健康规划、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服务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疾病谱和发病率、中医药服务需求状况进行综合平衡后确定。图片来自:《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21)而原版里“中医医院建设应立足于改扩建为主,在现有床位能满足正常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原则上不宜增加床位”被删除。对此,《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下称《说明》)解释,通过对全国各级各类中医医院进行现状情况调查,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中医医院建院时占地面积狭小,原址无法扩建,需要新址新建才能满足中医医疗服务需求。这一条文已不适应当前中医医院建设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本次修订删除。现有医院的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根据院区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这意味着,原先中医院“修修补补”的建设原则被彻底废除,政策的放开不仅有利于中医医院本身规模的壮大,新迁地址后也将改变当地中医医疗资源现有布局。■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分级:床位上限×3新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第十条提出: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按病床数量应分为6个级别:100床以下、100床~299床、300床~499床、500床~799床、800床~999床、1000床~1500床。图片来自:《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21)而原版对中医医院建设规模的划分限定于60床~500床。按病床数量,分为60床、100床、200床、300床、400床、500床六种。新版中医院床位的上限×3!对此,《说明》解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的中医医院在服务规模和能力上有了较大提升,原《标准》的规模划分已不再适用。本次修订将建设规模范围延伸至1000床以上,肯定了中医医院对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需注意,在同一区域,医院单体规模过大,会产生患者过于集中、工作人员过多、管理难度加大、医疗环境和服务质量下降、综合效率及效益偏低等诸多问题。如果说,新址新建放开了中医医院建设的空间限制,那么床位上限的翻倍则进一步放开了中医医院的建设手脚。《2021中国医院床位规模100强》显示,第99名湘潭市中心医院核定编制床位为2800张,为中医院床位上限的1.9倍,从床位规模来看,中医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增设治未病科(中心)和康复治疗区新版《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第二十四条规定了中医特色治疗用房建筑面积指标。其中治未病科(中心)和康复治疗区被单独列项。表1
2021年12月1日
其他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怎么做,财政部发话了

医院既要保持其公益性,又要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建立政府成本核算指引体系,加强公立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成本核算工作,近日,财政部制定发布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公立医院》(财会〔2021〕26号,以下简称《具体指引》)。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具体指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制定《具体指引》的背景是什么?答:制定《具体指引》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2021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预算单位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全面有效实施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完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已于2019年1月1日起在各级预算单位实施,为预算单位推行成本核算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因此,制定出台《具体指引》,是推动预算单位深化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二是建立政府成本核算指引体系的需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在《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通知》、《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文件中从不同角度对加强政府成本核算提出了要求。财政部根据《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改革方案》)部署,稳步推进政府成本核算指引体系建设工作,于2019年12月印发《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下简称《基本指引》),明确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落实落细落地到单位实际运用,还需要结合相关行业事业单位特点制定成本核算具体指引,就行业通用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项目、成本范围、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成本报告等作出具体规定,以提高指导性和操作性,完善成本核算指引体系。三是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医院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市场竞争加剧等。医院既要保持其公益性,又要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就需要重视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保障医保参保人员权益和医保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出台的多份文件对加强医院成本核算提出了要求:2009年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强化成本核算与控制,逐步实行医院全成本核算,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激发医疗机构控制成本的内生动力,可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技术为支撑进行医疗机构诊疗成本与疗效测量评价。因此,制定《具体指引》是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四是规范和提升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需要。出于医院内部成本管理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等因素,实务中医院成本核算的需求较强。财政部2010年印发的《医院会计制度》全面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为开展医院成本核算奠定了必要基础。《医院财务制度》也对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因此,2010年以来,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已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开展了科室成本核算,部分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制定了地方性的医院成本核算办法。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县级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操作办法》,并在2021年修订形成《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以下简称《医院成本规范》)。但是,国家和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相关文件主要基于原有核算体系和实务总结制定,尚未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层面对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做出全面统一规范,导致实务中已出台的核算办法或规范缺乏顶层设计,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的协调性不足,对于医保付费等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也考虑不够。因此,近年来各级医保、审计等有关各方积极呼吁财政部统一出台关于医院成本核算的具体指引,以规范和提升医院成本核算工作。问:《具体指引》起草发布经历了哪些过程?对各方反馈意见是如何采纳吸收的?答:为做好《具体指引》的制定工作,我们在2020年初启动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问题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梳理相关政策文件,就有关重点问题开展深入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20年底形成了讨论稿。2021年上半年,经向来自医院、高校院所等领域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等小范围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2021年6月25日,我们印发了《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征求意见的函》(财办会〔2021〕14号),面向有关中央部门、地方财政厅(局)和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同时征求部内有关司局意见。各有关方面积极反馈,截至2021年8月底,我们共收到书面反馈意见57份。其中,来自部内有关司局2份、有关中央部门3份、地方财政厅(局)33份、医疗机构5份、咨询专家10份、社会公众4份。在所有的反馈意见中,10份表示无不同意见,其余47份共提出了359条具体意见。反馈意见总体上认可《具体指引》的框架和内容,认为《具体指引》遵循《基本指引》相关规定对医院成本核算进行了顶层设计,又兼顾实务做法,很大程度上协调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成本规范》,对于医保付费等方面的成本信息需求也进行了呼应,使公立医院更好地在新形势下科学、有序开展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促进公立医院经济运营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部分反馈意见对成本信息需求的表述、成本核算对象和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成本范围的调整、临床服务类科室相关成本的核算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或建议。
2021年11月23日
其他

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千县工程”,立即启动

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昨日(11月3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在县域内重点建设临床服务、急诊急救、县域资源共享和医共体高质量管理的“五大中心”,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方案将在2021年10月至12月进入启动阶段,以脱贫地区、三区三州、原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为重点,确定纳入“千县工程”的医院名单。2022年1月至2025年1月进入组织实施阶段,每年进行评估并结果。国家卫健委将适时修订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标准和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国家卫健委曾发布文件《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要求到2020年,500家县医院(包括部分贫困县县医院)和500家县中医医院要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而今次计划的数量目标(县医院)比2018年的方案翻了一番。依托县医院建设四个“五大中心”:临床、急救、资源共享、管理方案指出,“千县工程”有两大重点任务,一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做好县域居民健康“守门人”;二是推动资源整合共享,发挥县医院“龙头”作用。方案提出,要依托县医院,重点建设四个“五大中心”,分别是:一、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肿瘤防治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形成与县域内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有效联动,开展肿瘤、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连续性。微创介入中心: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开展肿瘤、外周血管、神经等领域的介入诊疗。麻醉疼痛诊疗中心:积极推动围手术期急性疼痛治疗,开展手术室外的麻醉与镇痛治疗,不断满足患者对诊疗舒适性的新需求。重症监护中心:提高重症救治水平,提升重大疾病诊疗能力。二、急诊急救“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落实诊疗规范。完善急救网络,建设实时交互智能平台,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提升抢救与转运能力,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三、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互联互通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消毒供应要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推动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县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同质化。此外,丰富远程医疗服务内涵,提高利用率,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向上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打通优质医疗资源输送通道。四、县域医共体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医疗质控中心: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加强县域医共体内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人力资源中心:优化县域医共体内的薪酬结构,统筹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中心: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明确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医保管理中心:建立县域医共体内的医保相关管理和考核制度,配合医保部门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引导落实健康管理工作。信息数据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在县域医共体内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综合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并保障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和网络安全。人才从哪来?提高综合能力,最终是靠医护人员去推动的。这些人才从哪里来?除了建设四个“五大中心”,“千县工程”的重点任务还包括:加强专科能力建设、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持续改善硬件条件、落实县医院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提升县医院科学管理水平等。其中,要加强的专科建设能力有: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肿瘤、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感染性疾病等专科疾病防治能力。很明显,建设“千县工程”,需要一批高质量的医学专业人才。关于人才,方案也给出了解决方案:1.引进:加大对重点领域、紧缺专业、关键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2.住培: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进修、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医院应当支持新招收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选派符合条件的业务骨干参加相关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储备高层次人才。3.构建人才梯队:加强儿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精神科、麻醉科、急诊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肿瘤科、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病理科、出生缺陷防治、药学、护理等紧缺专业和骨干人才培养培训,构建人才梯队。4.提升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在保障本院医师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县域内基层医务人员教学和培训中的带动作用。此外,要补齐专科能力短板,还可以运用引进人才、改善硬件条件、派驻人员支援等措施。(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方案全文。)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韦晓宁校对:臧恒佳责编:宋昆仑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1年11月4日
其他

国家医保局:集采将成为公立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

带量采购正成为全民医疗保障的关键一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提到,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创新,惠民利民,“集采使药耗价格真正降下来,民生保障温度真正升上去”,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疗保障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司长王文君如此说道。“5+”与“500+”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改革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方面,《规划》提到,要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其中就包括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此外,还要完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治理机制。稳妥有序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已经进行了五批,第六批也将进行。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经超过了200多个品种,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也达到54%。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经连续三年调整了医保药品目录,目前有2800种药品纳入到目录之中。“在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方面已经破冰,取得了积极成效。”王文君称,在价格下降的同时,改革也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重塑了行业良好的竞争生态,斩断了带金销售。值得注意的是,9月中旬,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刚刚在天津开标,而这也是继冠脉支架国家集采后,第二个进行国家集采的高值医用耗材产品。据悉,拟中选的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而此前中选的冠脉支架价格降幅更是高达93%。放眼未来,《规划》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期,每一个省份通过国家和省级的集中带量采购药品品种数量要达到500个以上,高值医用耗材的品种要达到5个大类以上,集中带量采购将成为公立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的好处主要是推动医保结构改革并推动药品创新和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群众,得到性价比较高的药品。医保调出那些没有质量和医疗临床价值的药品,不让这类落后的药品占据医保的份额,从而能够吸纳更多创新药进入医保范围。这对于鼓励创新来说是件好事,对于居民来说,也能够让大家用上价格更低但更好的药品。”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保障中选产品供应事实上,带量采购实施近三年,也有逐渐步入深水区的趋势。不久前,先是华北制药违约放弃中选药品供应,紧接着又有传言“集采中选冠脉支架短缺”,一度引发热议。对于后者,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以下简称“联采办”)紧急辟谣,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平稳实施,中选产品供应充足。但在回应中,联采办也提到,集中带量采购改变了原有的流通模式,需要生产、配送、使用等各方加强协作,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适应新的机制,在磨合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因改革而受到格外关注。联采办将进一步强化中选产品生产、配送能力,要求中选企业严格履约,适应需求调整产能,压实中选企业供应配送责任。同时要推动医疗机构提高内部管理精细化程度。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医疗机构加强采购和库存管理能力建设,提升信息传递和采购运转效率。王文君也表示,下一步将借鉴前期的集采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组织实施,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首先就是要完善规则,继续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价格形成机制,根据集采药品和医用耗材的特点,及时迭代优化采购规则和政策。其次是要保障供应,通过压实中选企业的保供责任、指导医疗机构完善采购流程的方式来切实保障中选产品的供应。此外,要平稳接续,着眼于稳定市场、稳定价格水平、稳定临床使用,平稳开展采购协议期满之后的接续工作。最后,配套落实,继续落实医保基金预付、结余留用等配套措施,进一步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推动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行稳致远。来源:人民网校对:臧恒佳责编:郑华菊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1年10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未来5年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卫健委划重点了!

刚刚,又一重磅文件发布!未来5年,公立医院如何高质量发展?国家划了这8个重点。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0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8项具体行动——4项重点建设行动和4项能力提升行动。图片来自:医政医管局《行动》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新需求相匹配,上下联动、区域协同、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优质高效的公立医院体系,为落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4项重点建设行动(一)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十四五”时期围绕重大疾病、医学前沿、平台专科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含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含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含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设置和管理工作,新建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千县工程”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县级中医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发挥公立医院在医疗联合体中的牵头引领作用。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发挥中西医协同引领作用。到2025年,形成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高水平市级和县级医院为支点,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在疑难疾病、重大疾病、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多中心研究、大数据集成、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建设临床重点专科群。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百千万工程”,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强特色专科、平台专科、薄弱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中医内涵和疗效,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提供支撑。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薄弱专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一批在医疗技术、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等方面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优势专科,引领我国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区域专科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显著提升。(三)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深化医教协同,强化医院教学和人才培养职能,对接医疗技术、临床科研、医院运营等不同领域人才需求,加快公立医院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支撑相应高水平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公立医院实现医防融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形成专科发展互相支撑、专业结构配比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公立医院行政管理人才培养,尤其要加强负责医院运营、信息化建设、经济管理等精细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到2025年,基本建成支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技术和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四)建设“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将信息化作为医院基本建设的优先领域,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完善智慧医院分级评估顶层设计。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加快应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等智慧服务软硬件,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个性化水平,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到2022年,全国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分别达到3级和4级,智慧服务平均级别力争达到2级和3级,智慧管理平均级别力争达到1级和2级,能够支撑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医院,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形成,医疗服务区域均衡性进一步增强。4项能力提升行动(一)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加强各级质控中心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十八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不断巩固。以年度“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为指引,推进目标管理。实施手术质量安全、病案内涵提升等相关专项行动。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病案首页、医学名词、疾病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实现“四统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加快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建设,鼓励医院利用信息化技术扩大处方审核和点评的范围,合理诊疗和合理用药指标不断改善。公立医院通过国家级、省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评的项目数和通过率持续提升,不断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和检查资料共享。认真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自查工作,落实依法执业主体责任。(二)实施患者体验提升行动。推动公立医院“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建立患者综合服务中心(窗口),推进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预约诊疗、门诊和住院等一体化服务,形成公立医院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多学科诊疗、日间医疗服务、合理用药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管理等医疗服务领域十项制度,中医医院深入实施“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医疗服务指标持续改善。建立针对疑难复杂疾病、重大突发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与管理制度,形成患者接诊、治疗、转诊、管理的科学流程。不断加强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救治中心建设,构建快速、高效、广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以医联体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连续性,将患者安全管理融入医院管理各个环节,实现持续改进。做好医患沟通,完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三)实施医院管理提升行动。提升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化水平,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凝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医院先进文化。明确公立医院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落实各岗位工作要求和重点任务,形成分工明确、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管理体系。提升医院管理精细化水平,建立基于数据循证的医院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耗材和药品入销存、物价、特殊医保提示、项目内涵、基本药物提示等全链条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闭环管理。以大数据方法对医院病种组合指数、成本产出、医生绩效等进行从定性到定量评价,提高效率、节约费用。探索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建设后勤智能综合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后勤管理的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降低万元收入能耗支出。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内部审计机制,规范开展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评价,优化医院内部辅助性、支持性服务流程,促进资源有效分配和使用,确保医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医院安防系统建设,提升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四)实施临床科研提升行动。建立临床需求导向的科研机制,对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前沿科技,聚焦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罕见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瞄准精准医学、再生医学、人工智能、抗体与疫苗工程、3D打印等,有效解决医学科学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强化科研攻关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重要支撑作用,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诊疗协同,科研成果服务临床和疾病防控一线。完善医学创新激励机制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药、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支持公立医院牵头或参与联合建立研发机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来源:国家卫健委整理:姚远校对:臧恒佳责编:郑华菊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新部门成立5年后,医院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

在2018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的运营效率维度得分率达93%!2020年11月,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2019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2019年度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在上海发布。作为中国医院学科建设的一根标尺,医院排名或攀升或滑落,一举一动牵动着每一个管理者的心。其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表现尤为亮眼: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61名,同比上升17名,在进步最快榜中位列全国第2。科研学术得分位列全国第33位,同比上升17位,上升速度位列全国第4。这家坐落在武昌东湖之滨,毗邻武汉中央文化区楚河汉街的老牌三甲医院如何在短时间内按下弯道超车的加速键?“医学界智库”对话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运营管理部部长张丽华博士,解码医院运营管理之道。十三五开局:未雨绸缪,新兴部门应运而生2015年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年。一方面,新院长王行环教授刚刚就任,希望医院逐步实现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医院远大目标,部分核心技术能引领国际潮流;另一方面,新医改已进入深水区,破除以药养医势在必行,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医疗耗材费用已箭在弦上……医院运营压力陡增。医院领导提前布局、主动思考,充分意识到只有提升管理创新策源能力,向内部管理要效益,才能助推医院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南医院运营管理部应运而生,由蔡林副院长牵头组建并作为这个新部门的分管领导,张丽华部长任部门负责人。2015年的中国医疗界,运营管理部还是个比较新鲜的名词儿,这个部门能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参考。而当时医疗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怎么样做精细化管理?怎么样提质增效促进学科发展?千头万绪之中,蔡林副院长提出“把不能发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作为部门核心价值观,把“没有调研就没有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作为核心工作理念,与张丽华部长共同给医院运营现状勾画一张素描。首先,刀口向内,完善医院运营管理组织架构。逐步搭建以运营管理部为核心,以职能部门专员、临床科主任、护士长等为依托的大中南运营管理体系。打破职能部门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壁垒,同时通过运营管理例会制度,降低了横向沟通成本、提升了纵向反馈效率;其次,深入一线,以调研评价为主要工作抓手。中南医院运营管理部充分发挥专科经营助力主观能动性,深入临床医技科室,全面掌握人财物配置情况,从资源消耗合理性评估,到流程管控科学性评价,带着思考去一线,揣着问题回部门。从成立至今,已开展各类一线宣讲、调研、问题查摆等工作1000余次,成效显著;再次,疏通堵点,大力开展运营管理专项工作。张丽华部长表示,“我们所开展的一系列专项工作,是运营管理部管理创新内涵最集中的体现”。中南医院运营管理部于2017年分阶段开启大型设备使用效率评价专项工作,分析评估1117台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使用效率,为医院购置设备和后效评价提供依据。于2018年联合医务处、麻醉手术科开启首台手术准点率流程优化PDCA项目,专人蹲点追踪、实时分析反馈,一年内准点率从23%提升到90%。后疫情时代,及时开展CT室预约流程优化专项,通过工作时间重新配置、人员负荷精准测算,预约时间从2-3天缩短到可以当天完成。最后,良性引导,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结合国考核心指标、DRG支付改革关键指标,逐步优化月度、年度绩效考核管理体系,重视临床医疗质量与成本管控,鼓励临床科室发展高精尖业务,助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肿瘤医院等“院中院”项目建设,促进心血管病中心、骨科中心、重症医学科中心学科整合,引导学科高质量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8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的运营效率维度得分率达到了93%!成绩斐然。做科主任的好管家,院领导的好助手,医护人员的好朋友如果说开展精细化管理探索实践,是张丽华带领的中南医院运营管理部迈出的关键一步,那么绩效改革,就是将运营管理理念嵌入医院发展灵魂的第一步。“当时院领导给了我们一个规定:做绩效改革不能有增量。所以在新绩效方案落地过程中,协助科室调整主要病种结构是重中之重。”谋定而后动,是张丽华身上一个很明显的特质,这种务实的工作态度让她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迅速理出一条主线——重分绩效蛋糕:给不足者一把梯子,给先进者一点压力。拿着科室数据去吹风:绩效要跟科室收入脱钩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医生的绩效和科室收入紧密相连,收入好的科室大家挤破了头,收入差的科室门庭冷落。而此时,国家要求医生收入与科室收入脱钩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反映医生劳动价值和工作质量的绩效考核体系成为关键。这一次,张丽华决定先从科室历史情况入手。团队通过调研,分析展示了科室的运营情况以及现存问题,并把其作为绩效改革一个突破口,上至医院层面,下至临床科室,在大大小小近百次会议上,团队不厌其烦地宣传国家政策、调研情况,引导大家转变思想,逐步摒弃传统的收支结余分配模式,转换到以工作量、工作质量为导向的驱动型绩效分配模式上。“我们多次到科室进行一对一沟通评估,除了理念上的宣传,也会针对科室每一个操作项目的难易程度、风险程度、所消耗的资源成本一一进行确认工作。”张丽华举了个例子,如果科室未来的学科发展需要打造、主推一些高精尖操作或者手术项目,那可以适当进行扶持,如果是较低难度的普遍性简单项目,相应的绩效点值也不会太高。给不足者一把梯子,给先进者一点压力蛋糕还是原来那块蛋糕,如何重新分配让收入低的科室增加收入而原先收入高的科室不因降低收入而动荡呢?这种零和博弈的困境似乎无解,但张丽华还是探索出了一条新路。针对像感染科这种社会效益较大但经济效益有限的科室,医院会给予它适当的扶持,除了绩效改革本身,还会在医院整体层面进行总量统筹平衡,给予一定的扶持系数。张丽华介绍,该院呼吸内科在绩效改革之前,绩效水平在医院是排名靠后的,但是通过绩效改革,医院把他所做的、能够促进学科发展主打项目的点数相应进行提高,当这个项目大家都能够做到后再进行相应降低,那么科室就不断进行发力。通过这样一种良性动态调整机制,鼓励科室开展高精尖新技术、新业务,同时在绩效上实现持续增长。“现在我们的呼吸内科在全省范围内既有专业知名度,又有学科深度。”而针对一些原本收入就较高的科室,运营管理部采取的是保证平稳过渡的措施。“如果有的科室没有很好的发力点,虽然历史数据很好,但原地踏步,那么在全院的排名就会慢慢往下降,但只要在学科发展上发力,我们都会给予相应的支持。”
2021年10月5日
其他

新版《医师法》来了,规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基层医疗服务还事关执业医师晋升。执业医师晋升为副高级技术职称,需要在县级以下或者对口支援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累计一年以上;副高级技术职称在基层医疗服务累计一年以上,可以优先晋升为正高级。
2021年8月21日
其他

47个养老社区项目,保险公司“抢滩”养老社区

以泰康、平安、新华等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投资方面频频发力,“保险+养老”日益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有10家保险机构投资了47个养老社区项目,床位数超过8.4万个。同时,保险资金通过直接股权和间接股权投向产业方向为养老及养老产业上下游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340多亿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曹德云近日表示。近年来,以泰康、平安、新华等为代表的大型保险公司,在养老社区投资方面频频发力,“保险+养老”日益成为人身险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养老社区渐成气候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人寿、新华保险等头部险企均已布局养老社区,且区域并不局限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进军养老社区较早的泰康人寿为例,公司2007年涉足医养领域,2009年获得业内首家养老社区投资试点资格。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西南、华中等核心区域的22个重点城市,可容纳约5.5万名老人,已有7家养老社区投入运营,近4500位老人入住。今年5月,中国平安发布康养品牌及首个高端养老社区产品线,通过“金融+医疗+康养”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整合公司金融、医疗与科技领域的优势资源,打造有品质的康养服务。平安人寿党委书记杨铮表示,面对老龄化趋势,保险将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起到重要补充作用,不仅是养老支持类保险产品的提供者,更是康养基础设施重要的投资力量和康养服务重要的提供者。新华保险党委书记、总裁李全介绍,近年来,新华保险顺应行业趋势,积极开发寿险与养老健康相结合的产品模式,并充分发挥险资期限长、规模大的优势,在全国重点城市布局康养产业。据悉,新华保险创立了“新华家园”养老社区品牌,设计了“乐享”“颐享”“尊享”三大产品线,满足老年人活力养生、持续照料、康复护理等不同的养老需求。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市场人士分析,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养老保险会是人身险行业发展的主战场。保险公司将客户入住养老社区的权益与保单相结合,为客户提供集金融、医疗、照护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也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日益显现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险企积极‘抢滩’养老领域,不断加速投资兴建养老社区,一方面是看好其市场前景;另一方面则是当前人身险公司负债久期趋长,大量的险资需要长期投资,而养老产业与险资的长期属性天然契合。”的确,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对于保险行业来说,“银发经济”所催生的养老产业链成了业内必争之地。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推出的养老社区项目大部分属于高端产品线,客户通过购买相应的保险产品,获得入住资格,但入住“门槛”都在百万元以上。对此,一家保险公司产品经理向记者坦言,公司推出的高端养老社区主要面向公司已有的高端客户。据了解,大型保险公司经营多年,已经积累了很多高净值客户,现在可以把高端客户直接导入养老社区,为其提供更多附加服务,能够更好地发挥保险主业与养老社区的协同性。虽然目前主要的协同效应在于保单带来的入住权,但从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的产品来看,险企是从养老社区切入,为客户定制各类康复特色治疗,包括私人医生、健康管家,以及绿色就医转诊通道,旨在有效匹配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投资与保障需求,以实现养老社区收益提升与保单数量、规模的增长相统一。不难看出,保险公司投资兴建养老社区并不是简单地把险资配置到养老机构上,更重要的是把保险的风险管理功能与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医养服务缺口深度融合。从保险公司打造的产业链来看,养老社区向上可衔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产品,下游可带动护理服务、老年大学等产业,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寿险产业链,使保险产品与养老实体有机结合,助力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面对的养老难题。转型发展未来可期今年一季度,79家寿险公司净利润776亿元,同比增长78亿元。从数据上看,寿险公司业绩虽然在疫情影响后有所回暖,但与2019年同期的1259亿元相比仍有近40%的差距。这也印证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判断,寿险公司在经历了2013年到2017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如何继续保持业绩正增长,医养结合或许是一条值得期待的转型之路。曹德云表示,无论是重资产的大型养老社区,还是轻资产的养老服务,抑或是长期护理险、健康医疗险等养老相关的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在养老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正在为养老金第三支柱建设延伸产业业态,有利于提升养老综合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保险公司配套的养老社区多数处于亏损状态。一方面养老机构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较大;另一方面后期运营又需要专业人员,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王绪瑾认为,“尽管目前多数保险公司投资的养老社区还没有实现盈利,但是我国养老社区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随着养老社区规模扩大、入住率提升,未来有望成为险企盈利增长点”。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陈东升曾表示,养老是一个长周期、慢回报的服务业,从国际看,成熟的养老服务业收益在8%上下的稳定收益,符合长期寿险资金的性质。事实上,保险公司入局养老社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品质能否吸引老人长期居住、运营成本能否持续优化都至关重要。也有专家认为,目前险企在做的养老社区费用较高,其实高端与中低端养老机构并行发展更能促进市场细分,规范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为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加快发展,更好地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自2021年6月1日起,由6家人身险公司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一年。据悉,试点内容包括保险公司应创新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消费者达到60周岁及以上方可领取养老金,且领取期限不短于10年。在风险有效隔离的前提下,鼓励试点保险公司积极探索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发展与养老、照护服务等相衔接,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来源:经济日报校对:臧恒佳责编:郑华菊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1年6月19日
其他

国务院发文:拟再建500家社区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升级”之路怎么走?6月10日,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十四五”期间社区医院发展进行初步规划。其中,“拟于年底前再推进建成500家左右社区医院”成《通知》最大亮点。哪些医院能入选?标准是什么?未来有哪些政策支持?“基层卫生健康”为您详细梳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成规划重点从文件精神来看,国家今年拟建的500家社区医院以升级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为主。《通知》指出:“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主要依托现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卫生院,可根据发展需要纳入社区医院建设范围。”这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1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6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万个。从如此庞大的基数中选出500个进行升级,到底该以什么为标准呢?《通知》中提出了几个导向性指标,如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情况、服务能力和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等,并表示“要科学制定社区医院建设方案和年度计划,注重过程管理,时间服从质量,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巩固一个。”“基层卫生健康”推测,“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或许才是本次遴选最重要的标准,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本身的服务能力要达到或接近社区医院的标准,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2019年6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试行)的通知》对社区医院床位设置、科室设施、人员配置、房屋及设施配备提出了明确规定,可以算作社区医院建设的“国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附件1: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
2021年6月12日
其他

医疗价格改革,会怎改?关于试点方案

对于医院来说,不管价格改革推进怎样,咱们该练的硬功夫,一点都不能少!5月21日,习主席主持中央深改委第19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医疗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下称“试点方案”)。目前,由于“试点方案”全文尚未公布,各方面的解读还很有限。由于长期关注医疗改革,笔者仅就深改委发布新闻的有限信息,抛砖引玉,解读下“试点方案”。深改委的新闻发布的信息相当简洁,在“试点方案”发布新闻透露的有限信息中,它到底在说什么?笔者认为:第一、长期滞后的医疗价格改革可能加速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指挥棒。我国医疗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医疗价格扭曲”。也因此,医疗价格改革是医疗改革的最关键环节。深改委第19次会议通过了“深化改革方案”,首先意味着,中央对于医疗价格改革的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很清楚,通过“试点方案”放出的第一个信号是:长期被迟滞的医疗价格改革,将会加速。这对于中国的医改,是个好消息——千改万改,价格不改,都是扬汤止沸、抱薪救火。我之前说过,价格改革启动之日,就是中国医改加速之日,现在,医改终于要加速了!第二、“试点方案”,说明价格改革进度不会太快但是在高兴之余,也要看到,这个方案只是“试点方案”。从新闻披露的信息来说,这个“试点方案”,更像是“深化医疗价格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披露的主要是改革的原则,而不是“可执行性方案”。我国改革的逻辑一向是鼓励各地在中央指导精神下,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模式,有了经验再全国推广。这个“试点方案”是符合这种改革的模式的,那么笔者预计,“试点方案”公布后,各地的试验会更多、更快、更坚决。但在有更具体的、更明确的成熟方案之前,很难全国一盘棋、快速推动医疗价格改革。一方面改革毫无疑问会加速;另一方面,可能探索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周期——像1973年日本医改,一年内医疗服务价格提升8.3倍的事情,并不会在我国发生。第三、改革将是“三医联动、腾笼换鸟”的深化新闻中说“近几年,党中央部署推动一系列改革,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集中招采和加强成本控制,把药品耗材价格降下来了,老百姓负担减轻了,也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创造了条件”。因此,医疗价格改革是“三医联动、腾笼换鸟”的医改模式的深化。总体的思路是通过压缩过度检验、高值耗材、无效医疗等,节省出费用,来给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在大多数情况下,或许意味着医疗技术服务费的涨价。第四、对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供给方”利好因为改革的思路是“腾笼换鸟”,压低“过度医疗”、“无效医疗”后节省的医疗费用,或将用于“更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建立合理补偿机制,确保……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这对当前压力山大、日子难过的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供给方来说,是个大利好!同时,既然要“更好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也许医生、护士们的劳动收入将有望提升。第五、改革是“存量改革”,“紧日子”仍将持续政策是宏观的,由于是“试点方案”,各地试验、找经验还要时间,政策有滞后效应,所以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们不应指望短期就能看到快速的成效。中短期内,医院的“紧日子”还是会持续相当时间,医院的管理者,还是要通过“降本增效”来拧毛巾、提效率,这是内因,价格改革的调价利好,可以期待,却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当前DRGs改革如箭在弦,涨价未必那么快,但DRGs则可能快速推进,这在客观上都要求医院提升诊疗能力、技术含量、服务好患者。换而言之,对于医院而言,不管价格改革推进怎样,咱们该练的硬功夫,一点都不能少!更多相关文章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来了,院长要注意什么?紧日子来了!医院该怎么应对“DRGs”时代的医改?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周亚夫校对:臧恒佳责编:郑华菊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来了,院长要注意什么?

医院管理者要认识到价格改革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学科结构和运营管理三方面的影响。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终于来了!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医疗服务价格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几年,党中央部署推动一系列改革,通过取消药品加成、带量集中招采和加强成本控制,药品耗材价格有所降低,百姓就医负担也明显降低,“腾笼换鸟”初见成效,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现行价格已经严重影响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医疗价格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不改则前功尽弃。而作为医院管理者,更要认识到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要认识到价格改革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学科结构和运营管理三方面的影响。先看看有哪些改革内容?在解读本次《试点方案》之前,让我们回顾一下2个老文件。首先是6年前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28号)。该文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出总体要求: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强化价格、医保等相关政策衔接,确保医疗机构发展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其次是2016年7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6]1431号)。该文标志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实施,提出了到2017年和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明确了推进分类管理、理顺比价关系、改革项目管理、完善定价方式、加强监督管理五项改革任务;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配合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
2021年5月24日
其他

“医学院校排行榜”正在调研中,快来为你母校打分吧

国内有140多所医学院(不含中医、药科大学与二级学院等),一部分是以医学类命名的本科院校,有70余所,另一部分是综合性大学所设的医学院或医学部,它们大多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陆续并入综合性大学。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创新药进了医保,难进医院?背后的症结在哪里?

有无可能医生开处方,患者凭处方到院外购药,之后带回到医院使用?陈昊认为这条路目前还不通畅,原因之一是医疗服务的定价体系未改革到位,目前输注等服务定价很低,但医院要投入较多的人力,故而缺乏动力。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耳鼻喉科何以成为伤医事件频发地?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2021年5月21日
其他

如何结合“十四五”规划,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又多一地!太原全面推行诊所准入“备案制”和“信息化监管”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我国早产儿每年过百万,几家医院能提供“母乳处方”?

上海市儿童医院母乳库中的已消毒母乳(左)和未消毒母乳(右)。图/韦晓宁
2021年5月20日
其他

我国生育率暴跌,咋办?

年,日本实施针对“少子”社会的对策,提高生育福利,收效甚微,于是2003年,又将鼓励生育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结果依然没能抵挡颓势,“少子化老龄化”依然是近20年来日本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韩国于1996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广东进一步放宽对社会办医的限制!

作为有1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深圳,拥有大型医疗设备机构的社会办医机构仍属于少数,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是给予的乙型设备名额与数量不够,而是真正有承载能力的优质社会办医机构还不算多。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国家卫健委发通知,441家县级医院上榜!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2021年5月19日
其他

美国“五星级医院”长什么样?是怎么评价出来的?

Services,以下简称CMS)发布了最新的“医院综合质量星级评定标准”。该评定标准共分5个星级(5星级为最高等级),旨在反映全美近4000家医院的综合质量,同时为患者选择医院提供参考。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受贿超1100万元!广西这家医院原院长一审获刑11年

法院认为,被告人谭仁林到案后如实交代个人受贿罪行,主动交待单位受贿事实,构成自首,其家属退缴其尚未退出的部分受贿款,依法可从轻处罚。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高解春教授指点迷津:临床创新的亟待和误区

总之,临床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质量保证、人民群众获得感提高纲举目张的关键,是新时期医院学科建设的灵魂和命脉。我们只有在理念、制度、方法、措施上赢得共识、切实落实,才能取得理想结果。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国内中风险地区4天新增17个,安徽省内疫情规模性扩散可能性基本排除

给予戚忠利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其鲅鱼圈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中心主任职务;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出台、全国药品年销售额首次下滑

强化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总结农村地区聚集性疫情处置经验,针对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能力相对薄弱的客观情况,加强社区防控、流行病学调查、隔离医学观察、核酸检测、消毒等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和对口支持。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紧日子来了!医院该怎么应对“DRGs”时代的医改?

我们区域内的医院,以县域、地级市为例,实际上还是有激烈竞争的。怎样服务好患者,做好患者的口碑,让患者愿意持续来医院就很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除了提升临床技术能力,还需要提升患者服务能力,把患者留住。
2021年5月17日
其他

三部委发文!落实待遇职称政策,抗疫医务人员可享带薪休假

研究、报道中国医疗业的新现象、新方法、新趋势。
2021年5月16日
其他

公立医院要过“紧日子”,运管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正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在去年12月25日联手发布《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运管部的地位——“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抓手”。
2021年5月16日
其他

美国医疗市场大趋势:医生自由执业占比下降

另一方面,医生集团的规模也快速扩大,10人以下的医生集团从2012年的61.4%下降到2020年的53.7%,而50人以上的医生集团则从2012年的12.2%上升到2020年的17.2%。
2021年5月15日
其他

2020年,17000名医务人员死于新冠

2019年12月1日,这是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布的、首个新冠肺炎确诊者被发现症状的日子。当月,我国湖北省、市、区疾控中心联合调查组,就华南海鲜市场多例新冠肺炎病例进行调查,并形成报告。
2021年5月15日
其他

刚刚!乔杰执掌北医后,又添一项北大新职务!

近日,北京大学官网“现任领导”栏目更新,乔杰已出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负责学校医学和医疗卫生工作,与刘玉村同志共同负责各附属医院及校医院工作。
2021年5月15日
其他

北京大三甲医院相继开通夜间特需门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

目前,该夜间特需门诊包括神经免疫、癫痫、睡眠障碍、心身疾病、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神经内科20个亚专业,且医事服务费、检查费、药费均与日间特需门诊收费相同。(北京日报、环球时报)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江西“收红包”院长被停职,同院医生称其正直有能力?

https://www.cqcb.com/xindiaocha/redian/2021-05-11/4127928_pc.html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从亏损几千万到“准高科技独角兽”,他们只用了一年半!

B”(B,指B端、企业客户)的基因。作为爱康集团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黄飞燕长期和企业客户打交道,因此很理解企业的需求。曾在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三年的全球投资工作经历,也加深了她对企业的了解。
2021年5月14日
其他

全国排名第四,2年内拿下“双中心”,这家儿童医院咋做的?

虽说引进第四代机器人为小儿外科和医院的发展打开了一片天,但回看当时的决定,舒强依旧感到不易,“万一花费3000万买来机器后,发现只适用于少数几个科室,那浪费就大了,”他笑着感慨:创新,没那么简单。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给女患者发不雅照?港大深圳医院解聘涉事医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告诉“医学界”,我国医师法第22条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当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而性骚扰属于侵害患者隐私权的行为”。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三部委发文“开通医务人员家属就医绿色通道”,该不该?网友们吵翻了

《意见》要求建立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医务人员权益,使他们持续健康投入防控救治工作,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5岁儿童服药后昏迷:中国儿童药困局

Riet-Nales等研究人员比较了6种切药器分劈的准确性,发现仅2种分劈结果符合药典要求,但重量差异大(77%~133%)。即便是有经验的药师,磨粉分包重量差异依然可达13%~35%。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永远的「提灯女神」,这份祝福真的太美太有爱了!

给护士小姐姐们的处方,愿大家开心快乐、精力充沛、分身有术!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药品“双通道”政策来了,医院的医保“大饼”或将变小!

对于医保部门来说,它只负责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患者是去药店拿药,还是在医院拿药,对医保部门来说没有区别。其主要需要考虑的基金承受问题,在相关药品纳入医保目录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评估和考量。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医学院校哪家强?年度调研正式启动

今年,这一系列榜单的数据收集又开始啦!我们由衷希望并邀请广大医务人员和医学生们参与问卷调查,pick你心目中的大牛医学院校,为学弟学妹们汇聚成一盏盏指路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步伐!
2021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