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上海

其他

珍珠奶茶、螺蛳粉、榴莲……这些居然都是青团!你会为它买单吗?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其实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2021年4月4日
其他

上海小囡饮料图鉴

现如今,网红饮品店铺天盖地。大街上,人们手里拿着的多是珍珠奶茶之类的饮品。提到可乐,第一反应也是”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殊不知,一百年前的上海滩也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肥宅快乐水”。
2021年3月26日
其他

鸡蛋吃出蟹味道

侬还认得伐?》《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长按识别二维码申请入群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戳“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觉得好看点这里
2020年9月27日
其他

栀子花~~~白兰花!

其实在不少上点年纪的人记忆里,一件斜襟旗袍,一束白兰花,可以说是时髦小姐、太太的“标配”。而想象中的卖花姑娘该是年轻貌美、挽起青丝、挎着竹篮的那种,然而,叫卖白兰花的大多已是年过半百半百的老妪。
2020年8月23日
其他

虹口大戏院的电影传奇

侬还认得伐?》《老早底额南市区
2020年3月19日
其他

老底子有个嵩山区

万里服装商店,淮海中路352号。1956年,由钧益、美孚、舒美等服装店合并组成,名舒美服装店。1969年改名“万里”。经营男女服装。1985年被国家商业部命名为文明单位。
2020年2月25日
其他

上海人爱游泳

在那些没电扇更没有空调的夏季,到游泳池去游泳、嬉水、洗冷水浴,是比其它方法更直接的取凉之法。对老上海人来说,冬天“孵混堂”是泡热腾腾的浴池汤水,夏天也可以泡汤,泡在碧盈盈的池水里,虽然头顶还是艳阳高照,心里总归凉快了。泳池里人满为患的时候,大家会说,喏,像下饺子一样,人都是一个个白扑扑的,动作施展不开,就抓牢这一丝凉意吧。01最早老上海的小众泳池游泳作为一项公众运动,需要专门的场地。在一百多年前的上海滩,游泳池刚刚有的时候,华人是不能进去的。1892年上海跑马厅上海第一个游泳池是由游泳总会于1892年,建在上海跑马厅内,为外国人的私人会所,不对外开放。游泳池由余昌营造厂承建,西人麦尼自任义务工程师。池长三十余米(100英尺),宽近十米(32英尺),最深处一米八三(6英尺),浅处近一米十(3.6英尺)。该池遗存至1990年代初,即人民公园游泳池。样子虽然依旧,池壁均已铺设马赛克。之后,泳池改建为喷水池,附属建筑改建为展览厅。1905年苏州河路划船总会在苏州河路76号船室处设立泳池,是上海第一座室内游泳池。新中国成立后,这座泳池改称黄浦区游泳池,对外开放。划船总会与泳池年久失修,已显破败相,在近年外滩源改建工程中,它险些被拆除。1907年北四川路底公共租界(英、美两租界合并后的名称)工部局在北四川路底,四川北路2181号,近多伦路(窦乐安路)口,建成上海第一家公共游泳池,虽说是“公共”,却不对华人开放。民国时期,这座泳池已归属军方,为“海军游泳池”。1909年青年会上海青年会健身房内建了一个游泳池,供会员使用,这是华人接受现代游泳技术训练的先河。作家程乃珊曾写过:从晚清到上世纪30年代,是上海游泳运动全盛时期,上海的游泳池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类为公共游泳池,即为由租界当局或政府办的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游泳池。另一类游泳池为会所性,实行会员制,属高层次小圈子内的,如游艇总会游泳池,清一色都为洋人所享受,中国人根本不能进去,哪怕高等华人假洋鬼子也不可以进去。第三类上海游泳池就是学校开办的,如设在圣约翰大学、交通大学沪江大学等教会院校内的游泳池。说是学校办的游泳池,其规模设施一点不输给当年世界一流的游泳池。第四类游泳池由私人投资所建,也向公众开放,设施较公共泳池自然豪华得多,收费也要昂贵得多。02历史悠久的公共泳池上海确实是一个对游泳运动有着特别热爱的城市。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办,中国队在游泳项目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1929年,上海还成立了“中国游泳会”,对学习游泳者进行义务指导,当年会员就达500余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0岁的上海姑娘庄泳以54秒64的成绩夺得女子100米自由泳金牌,实现中国游泳奥运金牌零的突破1922年,工部局在今虹口公园建造第二个公共露天游泳池(即现在的虹口游泳池),也不对华人开放。虹口游泳池地理位置英美租界当局的这种歧视华人的无耻行为,激起上海人民的愤慨和抗议。工部局被迫于1928年宣布,其所属的二家公共游泳池对中外人士开放。作为历史见证的虹口游泳池,依旧保留了当年的“四大原貌”。首先便是机房,这是泳池的心脏。虹口游泳池现在的水循环处理系统依旧是初建时英国人建造的机器,采用类似沙滤水原理的水处理方式。虹口游泳池保留下来的池水处理方式可能在全中国已经是独一无二的了,机房里的阀门、马达都是当年留下来的。虹口游泳池近貌,市民站在喷水台下戏水,不远处建于1931年的跳水台仍然保留原本外观除了机房,中央游泳池,1931年增建的跳台(现已不再使用)和一根滑水梯也被完整保留下来。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03年,虹口游泳池经历了两次大修,在2003年的大修中,泳池增添了大型游泳遮阳棚并改建了滑道。但总体上看,虹口游泳池与初建时并没有太大改变。拍摄于2017年的虹口游泳池鲁班游泳馆躲在一条弄堂里的“鲁班游泳馆”,从外观上看毫不起眼,仅在弄堂口铁路售票处的招牌下写着“鲁班游泳馆”几个字样。该馆的内部跟外部一样“低调”,全馆只有一个泳池,长度不过25米,但庄泳、熊国民、蒋承稷等一批昔日叱咤国际泳坛的名将,最早都是从这里游向世界的。鲁班游泳馆每天只开放三场,每场1-2小时,其他时间都用于训练。穿过长长的弄堂,不时有大人领着训练的孩子出入。家长们聚在门口一边等孩子一边闲话家常,卖茶叶蛋的老奶奶静静煮着一锅鸡蛋,仿佛正等着这座设施并不先进的游泳馆走出下一位泳坛名将。除了保留下来的几家之外,上世纪7、80年代曾红极一时的新成游泳池、复兴路上的上海跳水池都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03盛极一时的高桥海滨浴场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国民政府正在全力推行“大上海计划”的实施,开发高桥海滨浴场提上了日程。据上海市档案馆馆藏的民国时期公用局档案记载,1931年,时任行政院院长孙科和上海市市长张群前往高桥海滨地区实地考察并作出批示,决定由市工务局对海滨区域着手进行测量。海滨浴场全景当时,《兴华周报》发布一则消息,大致内容为:沪上士女注重户外运动,游泳之风尤甚,每届夏季,凡可游泳之处,无不尽量利用。然而上海人烟稠密,车马嚣烦,市廛错杂,但却缺乏夏日纳凉胜地,与欧美各大都会比较,望尘莫及。高桥虽属僻远,但景色宜人,且有渡轮可以前往,饱受盛暑之苦的市民无不悠然神往,愿市政当局能在最短时间内促其实现。1933年7月8日,市轮渡公司正式开通游浦清凉夜班,方便沪人消暑需要,前往高桥的头等票价单程0.5元,往返0.8元。同时备汽车数辆,行驶于高桥市轮渡码头与海滨浴场之间,以便往来。承办浴场的高桥海滨饭店制定了详细的浴场规则,如浴场内需使用代金券,不许私自架设帐篷,衣衫不整禁止入内,不得裸泳,杂物不得随意丢弃等等,甚至还规定不得随意牵牛羊入场吃草。1935年,因资本周转问题,海滨饭店将浴场经营权盘让与上海市兴业信托社,而此时兴业信托社的经理恰好是公用局调来的谭伯英。海滨浴场有了更强的资金链,继续扩大营业规模,外滩至浴场实行水陆联运,增建绿色琉璃瓦门楼,两侧各置美人鱼铜像,进口处建造了50级水泥台阶。两旁是新挖的池塘,池塘的四周是一条很宽的走道围着,走道的外边拦着铁丝网,走道的两旁,用啤酒瓶倒插在泥里,成一直线,是种别出心裁的布置。这个池塘里面养鱼千尾,供人垂钓,并有十几头白鹅,也成为碧水上的点缀。浴场的时髦女性浴场的更衣室、浴室、饮冰室、球场等设施完善,附设的跳舞厅、餐厅、酒吧、旅馆、商店也一应俱全。1935年6月22日,海滨浴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庆典,沪上名流云集。当日,《申报》第4版大幅特刊报道了当日的盛况。经历几度荒废、重建,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高桥海滨浴场最终关闭。04明星纷纷出演“泳装大片”那个时候,游泳真算是一件时髦事。不光是大家都爱游泳(也包括天气热,泡在水里即使不游也蛮舒服的),而且这样一个公共场合,也成为人们展现时尚品味的“舞台”。当时的女明星蝴蝶、白光等都会穿着最时髦的泳衣在虹口游泳池“拍大片”。为此《良友》还特地拍摄了“水之恋人”的专题,几位时髦女郎穿着当时最时兴的两件套泳衣清凉消夏,有的在跳台跃跃欲试跳水,有的在沙滩享受日光浴,还有的在海滩边撑伞散步。酷爱游泳的著名舞女梁赛珊在高桥海滨浴场,许多社会名流仕女来此泅游,梁赛珠、黎明晖、王人美、殷明珠、黎莉莉、蔡楚生等明星多次到这里消暑,他们带来的时尚之风在这片海水之滨蔓延开来,开边遮阳帽、防晒毛巾、防割橡皮鞋,人们纷纷装备前卫齐全。喜欢音乐的人们带了唱机,在帐篷里享受爵士乐游泳好手们在海水中自由变换着泳姿,没有游泳本领的就在浅滩上随性地泼水嬉戏,蓝白相间的篷帐下面,则有更多从海水中出来的男女惬意地乘凉,有人甚至带来了唱机,悠闲地享受着爵士乐。民国女星泳装泳衣也时常出现在明星拍摄杂志封面的着装中。《大众电影》1989年第10期:青年演员巩俐05上海游泳场地一览根据网友在2019年整理的信息,列出部分游泳场馆,供大家参考。静安区运动健身中心游泳馆地址:康定路151号静安体育中心内上海的每个区的游泳中心总的来说都不错。静安区的这个50米标准池按泳道分为深浅区。浅水区1.4米,深水区2.2-2.5米。水深是比较突出的,相比较大多数游泳池的深水区只有1.8-2米的程度来说。并且层高大概在5-8米的样子,采光也不错。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游泳馆地址:长宁区武夷路777号国际体操中心游泳馆这个地方的优势在于是个综合区域,球类场馆外围还有一圈餐饮店甚至还有个超市,买东西吃东西方便,区域面积很大,停车比较方便,可以进行多种运动,而且游泳馆是一个单独的地上建筑。上海游泳馆地址:中山南二路1300号曾经是规格很高的标准泳池,目前也是上海人心目中的优质游泳馆之一。独立地面建筑,层高足够,1.4米-3米的碗状深浅过渡池。而且里面还有专门的训练池。徐汇游泳馆地址:枫林路329号属于上海老牌的区游泳馆,品质不错,管理完善,群众基础好。这个游泳池虽然老,但是很为顾客考虑,有一个位于二楼的观景台,方便家长看自己孩子的游泳培训状况。江湾游泳馆地址:淞沪路234号这个游泳馆还承担公开比赛的角色,所以有碗状的观众台,这就为足够的层高和空间、良好的照明提供了基础。并且这个馆是完全的地面建筑,入门大厅就跟泳池在一个大的空间内,非常类似于上海的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的规制,通风条件就够了。硕大的顶棚是透明的,而且还有一个儿童泳池。虹口游泳池地址:东江湾路500号大型露天正规化循环水流的泳池。可惜一年当中开放的时间短。浦东地区的游泳馆浦东源深体育馆:张杨路1458号体育中心浦东游泳馆:浦东南路3678号三林体育馆:齐河路471号这三个体育馆基本以三角形的地理分布比较好的覆盖了浦东的主城区部分。三个游泳馆的建筑规格都比较高,其中尤其以源深体育馆最好,浦东游泳馆次之,三林体育馆应该稍微建成年代稍微长一些。泳池都是50米标准恒温泳池。东方体育中心游泳馆地址:浦东新区耀体路701号(室内馆)泳耀路300号月亮湾附近(室外馆)这个运动中心排场大,场馆新,档次高,还有运动中心一个露天景观小湖,可以租皮划艇玩。其中室内游泳馆馆有三个区,分别是50米标准池(0.8m-2m)的训练池,50米标准池(全程2.4米)的比赛池+5米深跳水池,含三个不规则泳池的亲子馆。平时对外开放的是训练池,层高大概6-8米,通常情况下旺季横向分割,就成了25米的池子。上海外国语大学游泳馆地址:西体育会路189号(上外迎宾馆南门对面)独立地面建筑,50米标准池。泳池规格挺好,在市中心,交通方便。上海体育学院综合馆地址:长海路345号开放时间:7月1日-8月31
2019年8月18日
其他

《良友》画报的传奇

《良友》画报第一期封面《良友》画报就像一段传奇,很多老上海即使没翻看过这本画报,也都听说过。现在都说“读图”时代,早在20世纪20年代,《良友》便将图像置于杂志的核心,文字反成为辅助,使得书刊的整体设计变得积极和主动,在当时完全改变了中国人阅读的习惯。失败三次的《少年良友》《良友》画报的创始人是伍联德。他生于1900年,广东台山县人,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年为了生活,在美国纽约唐人街当一名洗衣工人,赚钱养活国内的家人。伍联德伍联德由伯父带到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读书,直至读完大学预科。父亲希望儿子赴美读大学,但伍联德拒绝这样的安排。此前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伍联德与同学陈炳洪合译的一本有关美术的书《新绘画》,两人得了三百元稿费后游上海,并参观了商务印书馆,伍联德由此对出版大感兴趣。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见状,给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张元济写了封推荐信。张元济知道伍联德即是《新绘画》一书译者,即予录用,由当时商务编译所所长王云五安排他主编刊物《儿童教育画》,他一干就是三年。在此期间,他设法筹集了一点资金,和一位姓莫的同事共同编了一本四开单张的、以儿童为对象的《少年良友》周刊。这本杂志里有连环图画、德育故事、科学小知识、儿童游戏等,图画都是手绘的。出版以后,读者寥寥,几期之后有限的资金已告枯竭,不得不停刊。这样的尝试伍联德进行了三次,都失败了,《少年良友》一捆一捆地积压着,这种情况下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但他想到了做出版要拥有自己的印刷所,唯有这样才能减轻成本。有了这个念头后,他得到一位热心人的支持,这就是商业银行董事谭惠然,也是上海先施公司总经理欧彬的夫人。出于对《少年良友》的喜爱,她不仅协助伍联德向银行借款,而且在印刷所起步之时不断慷慨相助。伍联德设计的“双鹅图”成为后来《良友》画报最著名的标志伍联德邀请当年同学余汉生一起来上海经营,在1915年7月15日创办了良友印刷所。厂址设在北四川路鸿庆坊口,店为一楼一底的石库门式,仅有小型印刷机三四部。在他们的努力下,良友印刷所事业蒸蒸日上。先有印刷所后有画报自1839年欧洲发明照相技术,不过十几年上海就开始有照相营业。而把照片作为图像媒介用于出版,则能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时期刊力求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有的不仅把照片作为卷首图,甚至把照片以固定栏目形式集中地推出。伍联德敏锐地觉察到读图时代正悄悄来临,创办刊登照片为主的现代画报的想法便水到渠成。《良友》第三期,介绍女子穿搭“漫话新装”,《良友》第8期“初试新装”,《良友》第31期合伙人认为伍联德的想法有风险,于是画报的筹备全凭他一己之力。在良友印刷所开办7个月之后,一本大型画报《良友》横空出世。当时的英文名称为“The
2019年6月6日
其他

老上海救火会

老早,上海的消防队都叫“救火会”,即使现在,上海话里多半还是把消防车叫做“救火车”,它的发音和“救护车”很像,讲得不清楚还会闹出误会。对于老上海来说,救火会所在的建筑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地标”。也许是因为它有高耸的塔楼,在那个没有高楼的年代尤为瞩目,而且救火会按区块划分部署,这样也使得人们在描述地理位置时常常拿它作为参照。虽然它是一个带有城市功能性的所在,但早已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01上海最早的救火会“在一本收集有1860年至1910年间中国老照片的英文版书籍中,有一幅照片:100多年前的中国救火队员们手持铁钩、消防栓等消防工具,身后是一辆消防车。据照片旁的文字介绍,当时,上海为保护丝绸商户免遭火灾损失成立了消防公司,消防车是从国外进口的,队员则大多数是志愿者,他们在洋人的指导下,使用照片中这些灭火工具参与扑灭火灾工作。对于100年前的中国来说,这些工具,就算是新式消防设备了。”租界外籍救火员和进口摇梯泵浦救火车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二(1867年1月7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成立火政处,设上海机队、虹口机队、金利源机队及钩梯队等,其中的虹口机队即虹口救火会的前身。当时队部设在现址的南首海宁路北吴淞路东侧,即俗地名称为沈家湾一带,因此有沈家湾救火会的称呼。刚落成的虹口救火会新楼1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租界当局一再越界筑路扩大范围,1915年8月将虹口机队迁入现址新建房屋。21917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并设有训练场,有36米高瞭望塔。3起初,消防机车系用马匹拖拉,1922年后始改用汽车。4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队由上海市警察局消防处接收,改名虹口消防区队。当时的36米高瞭望塔,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能远望至控江路、五角场一带。因坐落于武进路吴淞路路口转角,大门朝西南,呈巨大凹弧形,颇有气势。1930年虹口救火会的救火演习从建筑角度来说,这座砖混结构三层楼房,略带文艺复兴风格。平面布局转角处作大的凹弧形,留出前场空间。立面对称,底层及阳台内墙为仿石墙面,其余为清水红砖墙面。中部二、三层有通长内阳台。屋顶有一方形塔楼,上部为六边形暸望塔。《上海市行号路图录》(1947年版)中的虹口救火会底层主要为消防车库,二楼为办公室和值班室,三楼即宿舍,靠哈尔滨路处设有仓库。新址启用后,原址则改为该队的分支机构,供停放照明车、云梯车等,当时内部称此为“小行”。几年后,“小行”又迁至吴淞路嘉兴路口(即现址以北今吴淞路四平路口附近),不久即撤销。1994年2月15日,虹口救火会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看懂上海》曾经盘点过武进路这条跨越两个世纪的马路上,点点滴滴的城市印记,也提到了虹口救火会。这座建筑被翻新了一遍,成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驻足静静体会其历史韵味的地方。>>更多内容参阅
2019年3月14日
其他

乍浦路的前世今生

乍浦路美食街位于虹口区西南部,南濒苏州河,依次北跨海宁路、武进路,并继续向北延伸与四川北路公园接壤。它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盛于90年代中期。乍浦路作为上海最早的美食街之一,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上海饮食时尚地标,犹如今天的“新天地”一样。当初的崛起是因为这里能让上海人花较少的钱吃到较好的环境氛围,可在大堂吃也可在包房吃,可以吃小吃、家常菜,也可以吃高档菜,各取所需。这里曾被媒体称作“微型”、“迷你”而“豪华”的餐饮一条街。民营餐馆大显身手上世纪80年代末,乍浦路还是一条被石库门民居包围着的小路。当时,有一两家居民率先破墙开饮食店。谁料想得到,这一两家小饮食店把乍浦路带进了城市地标的境界。那时,上海的餐饮企业大多是国有的,在餐位、菜式和服务上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许多上海人有节假日出去就餐找不到位子,就站在餐馆的桌子旁等别人吃完的经历。可以说,当时民营餐饮企业大量涌现的市场需求已经具备。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乍浦路美食街店家已经过百,而且店面装潢考究起来。当时,民营餐馆一家接一家开出,这本身就已经是新鲜事了,而且这些餐馆不断翻新的菜式、灵活的价格、贴近性的服务,更是开风气之先,市民被其所吸引,也在情理之中。媒体的集中报道,更使乍浦路添上了迷人的光环。那时来乍浦路,不仅仅是就餐,也是享受一种氛围,体验一种时尚。上世纪90年代初,有海外游客乘国际航班飞临上海上空,夜幕中的城池像是“熄灯”睡了,却见地面上一条“灯龙”分外显眼,客人问导游“灯龙”是怎么回事?导游答:“这就是我们上海有名的乍浦路美食街。”客人大喜,说:“下飞机后就去乍浦路!”“白天不显眼,夜晚露峥嵘”乍浦路美食街现在是“白天不显眼,夜晚露峥嵘”。在由全胜转为衰落的时期,餐馆数量缩水大半,只剩下30多家,真正上规模的也不过王朝、珠江等十来家。如果带着探究的念头走进乍浦路,必须在白天和夜里两个时段分别走一遍。它在白天看上去更像一条商业小街,除了一家家饭店外,这里有药店、杂货店、超市、发廊、花店、水果店,再加上一家家服装店,真有点“百业兴旺”的意思。其实,乍浦路在夜里看上去更像是条食街,装潢考究的大酒楼霓虹店招凌空伸出,直到凌晨二三点钟,这些酒楼还人进人出,有刚吃罢夜宵的客人,有开始进生鲜货的店员。戏剧性的街景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乍浦路现有两种戏剧性的街景。一是“大军舰”旁泊着“小舢板”。“大军舰”就是王朝之类的酒楼大哥大,挑高五六层,卖的是生鲜海鲜,“小舢板”就是一开间的小门店,看看店招,都是“兰州拉面”、“东北饺子”和“桂林米粉”。在乍浦路进餐,丰俭由人,此言不虚。时装店二是小服装店“瞄着”大饭店。在王朝斜对面,开有一间女装店,一间男装店。店老板说,当初开这两间店,就是“照王朝的牌头”,刚吃完饭的“客头”走出来酒酣耳热,很有购物欲望。尽管现在“公款消费”少了,但他的小店生意还“过得去”。老马路的困境乍浦路美食街因抢得市场先机成为宠儿,但这个宠儿“先天不足”。餐馆是一家家开起来了,但乍浦路的供水、供电和排污设施大都是上世纪30年代的“手笔”,而且已经普遍老化,每至用水、用电高峰,就会苦煞居民,急煞酒家,如要彻底改造,需要很大的投入,资金没有着落,所以只能在旧设施上动动小手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漂亮的门面、邋遢的后弄”是当时人们对乍浦路酒家的嘲讽,也暴露了乍浦路“美食地标”光环下的另一面。酒家的油烟、噪声和垃圾弄得周边居民大受其苦、不得安宁,当时居民和酒家间的矛盾很大。街道派出的管理人员不停地在酒家和居民之间做协调工作,既要帮助酒家的发展,又要维护居民正常的生活环境,这个“老娘舅”不好当,尤其是后来一些酒楼老板因发展需要自发地动迁起居民来,协调工作就更费事了。好事多磨,乍浦路美食街最终成功动迁出一百多户居民,酒家和居民之间的矛盾,也在美食街的发展过程中大大缓解了。乍浦路天潼路交叉口说到乍浦路的交通,这是制约了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且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停车场一个没有建,海宁路至天潼路的乍浦路段成了北向南的单行线,不准停车,上下班高峰时段,自行车流、机动车流混成一股。面对这样的交通状况,不少人不愿再开车来“轧闹猛”,而有车一族正是餐馆消费的主流人群。见证城市变迁常言道:“风水轮流转”。时迁事移,乍浦路不再是市场的“宠儿”了。随着城市的开发,像陆家嘴美食城、新天地这样的“美食市场新宠”陆续登台,乍浦路同时还面对云南路、黄河路、吴江路这些食街的激烈竞争。十年前的吴江路小吃街为了应时顺变,留住客流,乍浦路理性经营、灵活经营、规范经营的做法已成为店家迫切的内在需要。整条街的综合素质都在不断提高,“王朝”“珠江”两家还被评为“区文明单位”。乍浦路虽然失去了往日占先机得到的优势,但靠着餐饮业主们的苦心经营,生长的空间还是有的。毕竟乍浦路名声在外、这里的名店拥有了自己的“回头客”,而且“回头客”占到70%以上。如今乍浦路的饭店只集中在天潼路到武昌路这短短几十米长的马路上。入夜霓虹灯依旧闪耀,各种饭店的装潢布置留有上世纪20世纪的风格。不过依然有一种热闹世俗的烟火气,也许能够在乍浦路商海的起伏中挺立下来,说明这些饭店还有“绝招”。璀璨的灯光多少修饰了乍浦路夜的轮廓,但白天一到,当霓虹灯光熄灭,乍浦路这条老街无不显出几许疲惫和沧桑。难得的是乍浦路上曾经和现在还留有许多上海早期的老建筑。“蟠龙街蟠龙街就坐落在乍浦路南端。13幢房屋联列,建筑坐南朝北,平面为长方形,立面为欧式构图。北立面采用条形粗石贴面,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西洋建筑风格。最有特色是底层有排列整齐的半圆形券式拱形窗,外设木百叶窗避雨遮阳;楼上是落地平拱木门落地长窗,典雅规整。长廊前设一排呈几何形状的铸铁栏杆作围护,统长的阳台组成装饰性细柱敞廊。这幢建筑在乍浦路存在近90年了,至今外观基本依旧。这是毗连式双层公寓蟠龙街1-13号,砖木结构,1920年建造。北立面粗石饰面,底层半圆形券窗,入口两边饰爱奥尼柱,门楣饰三角形山墙花。2层阳台有装饰性细柱长廊,卷涡花饰铁栏杆。这是蟠龙街26号的浦西公寓,原名披亚斯公寓,建于1931年,该房屋平面形式呈“口”字型,为现代派风格特征的折衷主义集合公寓。”这些老建筑让人再一次感觉到乍浦路不只是以美食闻名,更是一条历史底蕴丰厚,建筑色彩多姿的老马路。乍浦路上曾经有上海第一家发电厂“电光公司”,有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中国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还有日本佛教在上海最早开办的分院“西本愿寺”。这就是乍浦路455号,原为日本佛教庙宇,西本愿寺上海别院。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老早底额浦东新区
2019年2月17日
其他

一碗柴爿馄饨

馄饨是上海人的心头肉。冬天了,路边摊一定要寻觅一碗“柴爿馄饨”;夏天了,花生酱跟冷馄饨,又是最佳搭配。尤其在眼下,当家门口都是“XX拉面”、“XX烤鱼”的时候,阿拉会特别怀念老底子,弄堂小饭店里的重油炒面、柴爿馄饨。柴爿馄饨的历史现在很多小年轻,把柴爿馄饨称作“安徽料理”,实际上,这是两个“流派”——上海人记忆中的这个“流动馄饨摊”,最早可追溯到清末。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柴爿馄饨”红遍上海街头,那时,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上海人称其为,“柴爿馄饨”。❖“柴爿”“柴爿”这个词,可能是从苏州话里来的,苏州人说“薄片”为“爿”,柴爿就是薄的木片,可以用来燃烧加热,也就是常说的“柴火”。除了柴爿馄饨,上海人还用“柴爿”形容不少东西,形容人的身材,有“大块头”,就有“柴爿”;形容低档次的东西,有重点学校,也就有“柴爿学堂”。凡卖柴爿馄饨的小贩,都有这么一套设备:一根扁担,一头是个小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放着皮子、馅子、包好的馄饨、虾皮紫菜葱花等配料、油盐酱醋等作料;另一头,则是炉子和锅子。喜欢玩过家家的小朋友,莫不欢喜这套设备,就是童心未泯的大人,也会喜欢那个小柜子,认为精巧可爱。柴爿馄饨的“小”柴爿馄饨,很少卖大馄饨,偶尔会有,当然,也会有卖馄饨面的。但是,柴爿馄饨的小馄饨,说起来也是小的有些特别,有些夸张。特别在哪里呢?首先是皮薄——皮子薄的都不好意思叫它“馄饨皮”了,叫小“馄饨箔”,或许来得更贴切。这种皮子,不是切面店卖的那种厚厚的机制小馄饨皮,而是摊主的家门绝学:其薄如纸,其轻似羽——上海滩的路边小吃,我最佩服两样,一个是我读上外的时候,东体育会路上被敲成A4纸的大排,另一个,就要属柴爿馄饨的皮子了。其次是肉馅——少到什么程度,你都不好意思说“包馄饨”,那层肉,用上海话说是“刮”上去的,或者是“拓”上去的——用小竹爿刮点肉酱,往左手一抹,左手顺势捏起,一只馄饨就做成了!上海的小馄饨,那是一种精致的存在。从肉馅的角度来说,它更加的饱满,配菜上就更不用说,一碗滚圆的小馄饨里,除了常规的盐,味精,猪油以外,还要放些切碎了榨菜丝、紫菜、蛋皮丝,色泽搭配的更加明艳有食欲。每天在喧闹的早市一角里吃碗小馄饨,似乎那才是最圆满的早晨。超级薄的皮,极其少的肉,所以,下柴爿馄饨很方便,一捧馄饨往滚着的锅里一扔,搅上一两下。与此同时,用勺舀起另一口锅里的开水,冲在放过各种调味的碗里。随后,捞出馄饨,撒上一些葱花,一碗柴爿馄饨,就这样问世了。柴爿馄饨的噱头小时候,后弄堂、路边摊,常有柴爿馄饨的踪影。黄鱼车上架一只柴炉,砂锅往上一放,任由木柴燃起“噼啪”的火星,炭香能飘出很远。有件事蛮噱的,卖柴爿馄饨的多数是“夫妻档”:男人包馄饨、下锅,女人收钱,不时还添些柴爿,始终确保中火烧开、小火慢炖的节奏。吃柴爿馄饨,追求的是馄饨皮子入口即化,却又不糊的口感,这样的美味,全来自于馄饨皮。有些柴爿馄饨摊很有特色,还准备了虾皮、紫菜、榨菜,甚至是蛋皮丝,捞上一点调汤。如果老板在端上来之前,再给食客挑一点猪油放进去——这样的馄饨汤,那才叫个“热闹”、配得上“正宗”!最够格的柴爿馄饨,大约就是这样了。“好孩子”是吃不到柴爿馄饨的,为啥?因为柴爿馄饨总是出现在饭店打烊之后,是给人当夜宵吃的——这个时候,好孩子早该上床睡觉了。还有一件“噱”的事,好像所有的柴爿馄饨摊,都是非法的,所以,它一定要等警察十点下班之后才能摆到街上来。但是呢,警察下了班就不再是警察了,十点下班,正好肚饿,所以,当年也经常能看到,警察在柴爿馄饨摊上低头闷吃的画面。柴爿馄饨的艺术派柴爿馄饨,在小说及影视剧中出现的频率颇高,而且,这一手影视导演们屡试不爽。......冬夜的街头巷尾,传来卖馄饨的吆喝声,飘来些许热气,更能反衬出彼时彼地的静和冷......对上海有着很浓情结的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还会安排“苏太太”,每晚换一件旗袍,穿了登登样样,拎着个保温桶出去,为的却是买馄饨。每每看到苏太妖娆的身姿,我想到的却是这保温桶里的,阿是“柴爿馄饨”?所以,一切的文艺范,在吃货眼中,不过是云烟。张爱玲看过一部电影,里面关于柴爿馄饨的细节则更精彩:女主角用丝袜结起来,吊下一个篮子买馄饨给男主角吃——张爱玲在文章中感慨曰,“奢侈”!女人用这么买回的馄饨,以饷男友,真是够浪漫够性感,吃到这馄饨的男人
2018年9月9日
其他

老底子额静安寺

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1908年3月5日清晨通车营业。自静安寺沿愚园路、赫德路(今常德路)、爱文义路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南京路(今南京东路)至外滩上海总会(今华尔道夫酒店)
2018年8月23日
其他

老早底额浦东新区 侬还认得伐?

浦东,顾名思义,就是黄浦江以东地域的总称。永乐二年(1404),户部尚书夏元吉组织拓宽范家浜,黄浦江成为上海地区的主河道后,以黄浦江为界,形成浦江东西的格局,也就出现了“浦西”、“浦东”之名。
2018年5月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老早底额南市区 侬还认得伐?

区县老照片的回忆“看懂上海”已经写了好几期,剩下的也进入了倒计时。这次,我们聊聊南市区,80后可能还有些印象,90后就是完全不知道了吧。
2018年4月12日
其他

老早底额闸北区 侬还认得伐?

新客站、老北站、共和新路上的老厂房、上海马戏城、彭浦夜市……这些都是老底子满满的回忆。2016年3月,原静安和原闸北区“撤二建一”,新的静安区成立,老闸北自此只在回忆里了。
2018年4月8日
其他

老早底额杨浦区 侬还认得伐?

住在杨浦区的大都知道迈玛瑞(Memory)酒店,这座老洋房风格的餐厅坐落于江浦路控江路口,曾经是上海老克勒的聚集地,这些年来,也承包了杨浦人的年夜饭、生日宴等,是很多杨浦人的共同回忆。
2018年3月15日
其他

老早底额虹口区 侬还认得伐?

比起那些市中心的辖区,虹口显得并不那么出挑,但这个区却是小编我最有感情的,这里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2018年3月8日
其他

老早底额黄浦区 侬还认得伐?

黄浦区绝对是老上海再熟悉不过的了,小编犹豫了半天,应该先上哪一波图打头阵?因为不论是外滩、人广、南京路这些风景地标,还是福州路、老城厢这些文化名胜,随便哪个地方说起来,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和回忆。
2018年3月1日
其他

消失的“亚洲第一弯”

老上海都习惯叫这里“亚洲第一弯”,这个说法虽没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上海老百姓和游客中却慢慢被传开,名气也越来越大。到此放慢车速,已是众多旅游公司和出租车司机公开的秘密。
2018年2月27日
其他

难以忘怀的中央商场

第一次给妈妈买的百雀羚雪花膏,第一次给自己组装的二八自行车,第一次送妻子的蝴蝶牌缝纫机,以及在德大西菜社吃的第一顿西餐,在马尔斯咖啡馆喝的第一口咖啡……在上海,这些都与一个叫中央商场的地点息息相关。
2018年2月25日
其他

老早底额普陀区 侬还认得伐?

真如寺、玉佛寺、长风公园、上海西站、曹阳新村、还有那些闻名全国工业遗址……都是老上海挥之不去的记忆。
2018年2月13日
其他

上海红绿灯简史

上海马路车水马龙,显得十分繁荣,但交通事故也长期居高不下。虽然普遍安设了红绿灯,并有巡捕在十字路口指挥车辆、行人通行,为何作用不大?主要原因还是交通意识淡薄,对红绿灯几乎视而不见。
2018年2月11日
其他

老早底额长宁区 侬还认得伐?

“看懂上海”已经写过了徐汇区、卢湾区、老静安区,这一期写给所有身份证310105的老朋友们,让过去的长宁真实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看看昔日长宁的模样,有多少一直根植在你的回忆里。
2018年2月4日
其他

老早底额静安区 侬还认得伐?

地处上海心脏的静安区见证了申城百年的变迁,沉淀了这座城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交通建筑,商业贸易。如今,有一种上海记忆就叫“老静安”。
2018年1月25日
其他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

在静安区西部,泛指康定路、万航渡路交口处东南一带。原名丁家厍。民国18年(1929)郁氏在此建二层石库门房屋187幢,为祝福其妻忻氏,改名忻康里。是曹家渡地区东侧商业繁盛地段。
2018年1月23日
其他

老早底额卢湾区 侬还认得伐?

怀旧是一种情绪,怀旧是一种时尚。翻开老照片,一张照片、一段住事,所包涵的意义并非话语所能简单描述的,而一些历史的角落也正因为这些老照片的存在而变得逐渐清晰、变得逐渐鲜活起来!
2018年1月16日
其他

老早底额徐家汇 侬还认得伐?

只要聊起徐汇区,我们看懂上海的老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下面这些老照片,看看你还记得多少?
2018年1月9日
其他

复旦大学建筑两三说

复旦校园美的就像动画片里的场景,华丽而挺立。宁静隽永,生机盎然,既蕴含新古典浪漫主义的优雅,又散发着现代气息。置身其间,不仅能品味到百年复旦的深厚积淀和文化底蕴,也能感触到新世纪复旦的强烈脉动。
2017年12月28日
其他

杨树浦的工业印记

1929年这座工厂被售给美国电气债券股份有限公司,改称上海电力公司。1949年,电厂总装机容量增至19.85万千瓦,占当时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0.5%,其发电量约为上海地区总发电量的70%。
2017年12月24日
其他

兴国宾馆的传奇

兴国路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是长宁和徐汇两区的界路之一。同样,这里也是上海西区较有情调的区域之一,在周边霓虹闪烁、人群喧涌、一派繁华的背景下,这里依然宁静超脱,与外界保持着矜持的、贵族般的距离。
2017年12月3日
其他

找不到的老上海天鹅阁

作为西菜社的天鹅阁,店堂里曾经一直挂着一副中式对联。上联:天天天鹅阁;下联:吃吃吃健康。这个当年住在附近的人们都隔着玻璃橱窗看到过的。大部分的说法是,这幅对联是国画大家吴湖帆的真迹。
2017年11月28日
其他

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寻找照片背后的城市记忆

正是因为有了老寿这样的平民摄影师,许多正在消失的石库门和弄堂,建筑和街道,得以在影像中留下了它们最后的印记。若干年后,当我们给子孙讲述这座城市的历史时,至少还能有一张照片。
2017年11月24日
其他

十六铺的记忆

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2017年10月22日
其他

上海滩上“两匹马”

过去,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这些地方都有一个“马”字?威海路、武胜路一带,过去是跑马场的马厩所在地,尤其是威海路的头上,现在那里的民宅风格,依然能找到马厩的痕迹。这些个“马”会不会和跑马厅有关?
2017年10月15日
其他

外白渡桥的风雨历史

如今,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乐当观景台,每天让中外游客架起相机,对着彼岸新楼拍照留念。在许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南京路“四大百货公司”

战时艰难度日的上海先施公司在1954年结束,1956年上海时装公司进驻先施公司旧址,随后先施在大陆消失了整整40年,1993年先施公司重返上海南京路,新址在南京东路479号。
2017年9月7日
其他

情忆曹家渡

十一岁那年春节前,天特别的冷,学校已经放寒假了。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姐姐早下班来我家,离开时,悄悄地塞给我一元钱,说是给我过年零用。我欣喜若狂。要知道,那时候一块洋钿,好买很多东西。
2017年7月13日
其他

从大自鸣钟到宗桑

解放以后,这座钟塔仍然竖在路中央,车辆来往严重影响视线,三天两头发生交通事故。为了清除帝国主义的侵略痕迹,同时改善长寿路、西康路的交通状况,上海市政府于1959年8月拆除了这座带有殖民文化的建筑。
2017年6月27日
其他

杨浦有座复兴岛

从杨树浦路弯至定海路,踱步3分钟左右,定海路桥便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座年代已久的大桥与北边的海安路桥是复兴岛上居民每日出行的必经之路。神奇的是,桥的这端还充斥着上海的喧嚣,而桥的那端却突然静谧了起来,
2017年6月25日
其他

上海十大名街知几何

上海不仅有“万国建筑博览”,更因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移民,才有了内地各种生活方式、各种建筑样式的汇聚。有一次我走在澳门的老街,突然有种走在金陵东路的感觉,回来一查,才翻开了这条马路,独有的南粤风情。
2017年6月22日
其他

市百一店的前世今身

当年的大新百货公司,与新新、永安、先施三家并称南京路四大公司。解放后,市百一店迁入大新公司,1995年7层营业面积达2.17万平方米,为中华第一店。今天,我们就从第一百货商店的前身——大新公司说起。
2017年6月20日
其他

上海人电视“开洋荤”

申城的6月,上海电视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如火如荼,世界各国的优秀影片齐聚上海。虽说如今国内外优秀影片应有尽有,但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上海是什么时候开始引进世界大片的?当年你看的第一部世界大片是什么?
2017年6月18日
其他

国际饭店:30年代远东第一高楼

为建成最有标志性的摩天楼,四行储蓄会邀请多家知名外国公司设计,最后,邬达克在这次竞标中表现突出,终于拿下足以使自己名垂青史的重要工程。究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来说,无疑是邬达克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2017年6月15日
其他

老一辈的洁而精川菜馆

老一辈人都说,那里价格公道,一些老上海食客甚至冠以它“用菜一枝花”的雅号。住在附近的小夫妻经常在休息日去那里吃饭,其中比较罗曼蒂克的几对还会在饭后去复兴公园跳舞或者兜兜淮海路,有点旧派小资的腔调。
2017年6月8日
其他

命运多舛的新新百货

新新公司大楼的建筑不同于先施和永安公司,简化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线条和装饰,趋于简洁明朗,但依然保留三段式处理手法,在面临南京路中部顶层一座高高的方形空心塔,在西南角、东南角各设一座角亭。
2017年6月6日
其他

百年“先施”

此外,屋顶花园还装饰有美丽的花草盆栽,为顾客提供夏夜绝佳的纳凉场所。为优待顾客起见,免收入场费。特别是当春花秋月,散步其间,饶有人间天上之乐趣,更配有汽车马车,专事迎送,洋场十里,可以任意遨游。
2017年6月4日
其他

老上海的夏日小菜

时光流逝,上述几道夏日佳肴,如今已很难觅到影踪,即使再有售现批现卖的熟火腿中,你敢不敢吃?琼脂洋果冻是否有工业添加剂?愿大家一起努力,全新打一场舌尖保卫战!
2017年6月1日
其他

“不上台面”的炒螺蛳

据说在开化,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青蛳,菜市场里几乎每天都有出售。冬天的时候,青蛳也会躲藏起来,因此产量较少;但是,一到夏天,在开化的小溪里,随处都能看见一群群弯着腰在水中搜索的村民。
2017年5月30日
其他

上海人的蟹壳黄

已香消玉殒的李媛媛眉眼之间风情万种,演旧上海名媛最是风华绝代。她的成名剧《上海的早晨》,讲的是建国初上海“三反五反”、“公私合营”的往事。剧中,女共产党员到三太太家做思想工作时,仆人老王“送进来一盘蟹壳黄和两杯浓香扑鼻的咖啡,放在玻璃的小圆桌子上”。《上海的早晨》是小说改拍电视剧,蟹壳黄的细节没删减,用孔雀蓝碟子装了四枚郑重其事端上。李媛媛还借这撒满芝麻烘得黄中带焦的蟹壳黄特写,回忆起如何从穷苦女工变成三太太的前尘往事。回忆画面里,那一句意外欣喜的“蟹壳黄”特意用了上海话念出,尤其嗲糯,喷喷香。李媛媛在《上海的早晨》中饰演林婉芝是啊,蟹壳黄配咖啡,这是老上海中产阶级的情调,属于上海特有的搭配,中西交融,既高雅又市井。蟹壳黄之名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蟹壳黄是有咸甜之分的。一般甜的做成圆形,馅料主要是猪油白糖、豆沙、枣泥等等;咸的为椭圆形,馅料是葱油、鲜肉等等。与苏式月饼不同的是,蟹壳黄用的是发面油酥皮,馅料不在多,只为搭点味道。好吃,主要在于酥香的面皮,还有满满的焦黄芝麻,仿佛只只蒸熟的蟹壳一般。记忆中,老底子的蟹壳黄总是咸甜适口,皮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明酥”与“暗酥”老上海带“酥”的点心绝不在少数,也有“明酥”、“暗酥”一说。比如绿波廊里著名的“三丝眉毛酥”,听说这是绿波廊1979年开门时就沿袭至今的招牌点心。像眉毛酥这种酥面在外的叫“明酥”,而内藏酥面、外覆芝麻的油酥大饼之流就叫“暗酥”,比如蟹壳黄。眉毛酥高雅而市井的蟹壳黄老早底,那种老式烧饼摊是常有卖蟹壳黄的。蟹壳黄就是高级的迷你芝麻烧饼,不过现在大都改用烤箱制作。北方的烧饼常为果腹垫饥的主食,有一番大块朵颐的豪情;而江南的烧饼,则讲究一个精巧,所谓点心,点到为止,是锦上添花的。天冷了,在摊头上买一只刚出炉的蟹壳黄烧饼吃,热乎乎,香喷喷,满地撒芝麻。如果单单解释“蟹壳黄即烧饼”这样宽泛的一句也并不妥帖,就好似将玛丽莲·梦露单单注释成一句“外国女人”一般。蟹壳黄源自苏北淮扬,和江苏泰兴黄桥镇的黄桥烧饼是一个种。张爱玲的《小团圆》里写九莉:“这天晚上在月下去买蟹壳黄,穿着件紧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卷的长发。烧饼摊上的山东人不免多看了她两眼,摸不清是什么路数。”旗袍配蟹壳黄,上海女人与山东男人,配也不配?蟹壳黄恰当地体现了淮扬点心“蓬松与柔韧相辅,酥脆与绵软对成”的精致妩媚,吃起来细腻而不油腻,最得细巧的上海人欢心。每次吃蟹壳黄都要非常当心,手掌弓起来侯在下巴处,免得芝麻与酥层雪花般落下,一边吃一边心疼。小身材也要有讲究蟹壳黄该是一份四只,大了反而不宜。我很爱吃蟹壳黄,一口气四五只不在话下!蟹壳黄口感层次丰富,却又不像大饼那样一吃就饱。蟹壳黄要好吃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一定要酥脆,但酥皮又不能够一咬就散。甜的蟹壳黄吃起来要满口香,咀嚼时不可有粗糙硌牙的砂糖颗粒口感,里面的糖水不能烤到干。要做到糖水滋出来,恰好将融未融地化在了酥皮里,但不至于湿到让饼没有骨子。而咸的蟹壳黄要吃起来猪油香和葱香并存,还可以吃到一口湿软的小葱白段。还有一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就是有芯子的那层要不偏不倚在正中间。最理想的状态是芝麻的那层与底边那层到达中间的距离一样。蟹壳黄这种点心,那些来头很大名气很响的店反而不如一些小摊小店做得美味。早前西宫未拆迁时,有家“实惠点心店”,卖的蟹壳黄很好吃,一块钱一个,热乎乎的。一杯咸豆浆配一只甜蟹壳黄,或者,一杯甜豆浆搭一只咸蟹壳黄,有甜有咸,滋味丰富。吴苑饼家的蟹壳黄也是老上海的最爱部分文字来源:《舌尖上的上海》一书中,《落地珠散玉碎蟹壳黄》一文。←←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2017年5月23日
其他

最遭白眼的“江北人”

如今的上海,棚户区大量拆迁,教育程度普遍提升,苏北人的后代已经操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完全“上海化”了。而“上海人看不起江北人”这种持续了百年的固执传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漠,成为了历史。
2017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