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与治理

其他

第四届新时代首都基层数据治理圆桌论坛暨第二期“治理之声”沙龙成功举办

2024年5月10日,由清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主办,北京龙腾佳讯科技股份公司协办的第四届新时代首都基层数据治理圆桌论坛暨第二期“治理之声”沙龙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进一步走好北京基层治理现代化之路”,来自清华大学、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学界专家和北京市海淀区区委组织部、北京市各区街乡镇基层政府等学界和政府的3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就新形势下的基层治理问题破解、治理道路进行研讨交流。论坛由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赵娟主持。
2024年5月19日
其他

生成式大模型认识论与方法论研讨:首期“治理之声T沙龙”获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

2024年3月23日,首期“治理之声T沙龙”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期沙龙邀请高校学者、科研机构专家与业界代表共同参会,围绕大模型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价值与应用创新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此次研讨会集中反映了社会科学领域对大模型时代来临的观察思考和思想碰撞,为大模型时代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本期沙龙研讨内容获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以下为报道全文:生成式大模型的急速发展将人类从数字时代带入智能时代,也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近日,围绕生成式大模型的认识论基础、方法论价值与应用创新等聚清华大学展开研讨。生成式大模型的革命性意义与会者普遍认为,生成式大模型不仅将给社会科学研究带来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变革,甚至将促成全新的哲学理念。对于生成式大模型的革命性意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讨论。一是从新技术迭代比较的视野考察生成式大模型的革命性意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从大模型与大数据的比较切入,提出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革命产生了大量的交往数据,带来了链接的革命;而大模型时代的智能革命意味着通用人工智能进入日常生活,带来的将是行为的革命,人工智能将成为个体感知、认知社会并作出日常行为决策的必备品。生成式大模型作为机器智能与社会智能的结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通用方法,通过人机交互来共同推动知识的生产,并在寻找研究问题、开展文献分析、采取和处理数据、绘制图表、实验设计等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二是从人类认知演化与知识生产的角度探讨生成式大模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变革。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米加宁认为,传统认识论将人类认知视为一种理性主体的主观建构过程,而生成式大模型改变了人类认知的本质,知识成为客观经验的集体内化;传统的科学方法论奉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二元对立,生成式大模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机器学习,直接从客观存在的集体经验中“渗透”出认知和知识,无需经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分析和演绎推理过程。这种变化继而对社会形态、决策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教学与科研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徐磊基于对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学习机制的比较,从技术和哲学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的认知机理,并展望了人机融合的社会科学新形态。他提出,随着生成式大模型的发展,大数据学习和跨领域的知识融合展现出超越传统认知方式的巨大潜力,不仅挑战了关于理性的传统理解,而且提供了新的纠错和学习机制,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新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路径。三是从技术应用到AI美学、AI哲学全面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和变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从切身经历出发,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存在论、认知论、范畴论等层面的全新哲学理念。就存在论而言,混合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表现为以虚实连断性、身心流固性、觉识拟创性等为特征的虚实存在论;就认知论而言,表现为人工智能、人类和宇宙三者合一的天人智一理念,人工智能以及人类与AI的协同合作在认知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就范畴论而言,任意有、潜在有、可以有、实际有这四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如何将潜在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此外,沈阳还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跨风格美学、不可能美学、反物理美学、异世界美学等新美学观念上的表现和潜力。生成式大模型的应用机制及前景围绕生成式大模型的应用机制及前景,研究亦各有侧重。一是聚焦生成式大模型在知识生产与学术传播方面的应用潜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陈慧敏从生成式大模型的技术特性出发,总结了两个发展趋势:在技术创新层面,作为类人智能体,大模型可以发展群体智能,通过智能体间的交流与协作,模拟社会现象与规律,促进社会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在社会应用层面,大模型的通用智能水平及灵活的领域适配能力可以服务于社会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规律发现。同方知网数字出版中心总经理谢磊则展示了大模型的发展在提升稿件质量、优化审稿流程、促进知识传播等方面对学术出版的深远影响,并探讨了大模型发展在学术伦理、版权保护以及技术局限性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二是发掘生成式大模型的治理潜能。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表示,我们既要关注技术如何改变社会,也要关注如何利用技术服务社会,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贫困、不平等等全球性问题时的作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张小劲提出,大模型在数字政府和政务服务中的应用和迭代远远超出了预期,特别是在场景化治理方面,大模型的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展现了强大的预警能力。此外,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教授章昌平分享了研究团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问卷设计和数据生成方面的探索。三是提炼生成式大模型的作用机制。如沈阳将其概括为再创、拟真和创造异感世界三种作用:再创即重现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拟真是模拟真实世界,创造出接近现实的环境和体验;创造异感世界是创造出全新的、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感知世界。沈阳认为,这三种作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为人类的文化、艺术、教育和医疗等“千行百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多样性和创造力。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研究与会学者也充分关注到生成式大模型在数据质量、算法透明度、偏见管理等方面可能带来的挑战,以及可能产生的集体知识固化、遮蔽效应等问题,并对以生成式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及研究进行了探讨。一是强调人工智能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伦理维度。彭凯平认为,在智能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探索这种新型互动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更关系到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因此,要求学术研究更加关注技术的伦理使用,确保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这也要求重新思考未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注重培育智能时代的公民责任感、伦理意识和社会参与。章昌平则强调了基于数据深度的“厚数据”概念,主张深入挖掘和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并以数智化、人类学和伦理学作为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三个基本方向。二是高度关注对人类认知、意识与情感的研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建议,在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智能之前,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关注智能的起源和运转机制,以及情感和情绪如何影响智能的发展。而沈阳则基于人与机器的逆向发展提出了镜像进化论,认为人工智能甚至可能解决意识的起源问题。此外,徐磊在肯定人工智能在高阶因果关系分析方面具有优势的同时,强调了人类在目标设定、价值观形成和情景感受方面的独特作用,强调了未来人机融合智能系统中人类的不可替代性。关于“治理之声T沙龙”:“治理之声T沙龙”将聚焦数据治理、智能治理的核心问题,邀请知名学者、各省市数据主管部门的政府代表、从事数据治理的一线基层工作者及产业界专家,通过“案例分享+对话互动”的形式,分享数字赋能政府治理方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案例、新智生产力的技术赋能路径等内容。本系列沙龙旨在搭建一个打通“政产学研用”全链路的交流平台,切实解决治理难题,为推动我国数字化治理进程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传播数据治理的“中国之声”。活动回顾:首期“治理之声T沙龙”:生成式大模型认识论与方法论点击关注更多最新数字政府相关信息👇
2024年4月24日
其他

【学研】赵娟、杨泽森、张小劲|趋同性与多样性:数字政府政策扩散模式与影响机制——一个事件史分析

文章来源:赵娟,杨泽森,张小劲.趋同性与多样性:数字政府政策扩散模式与影响机制——一个事件史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04):38-52+170.作者简介赵娟: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政府与治理、政府监管。杨泽森: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治理、政府回应性。张小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国家治理、比较政治学。摘要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运用事件史方法分析了数字政府政策在全国地级市的扩散模式与影响机制。根据政策影响范围和作用性质,数字政府政策可分为战略管理、数据治理、政务场景和生态场景四大类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数字政府政策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场景驱动型政策先行、工具-客体型政策转化和局部-全局型政策扩散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区域差序型和行政阶梯型扩散模式。数字政府政策扩散既具有趋同性又存在多样性。在地级市范围内,数字政府整体政策扩散受强制性机制、模仿性机制和规范性机制共同影响;然而,就具体政策类型而言,四类数字政府政策的扩散机制呈现出不同组合模式。对我国数字政府政策扩散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不仅加深了对我国数字政府政策发展规律的认知,还将异质性纳入制度趋同,拓展了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意涵。关键词:数字政府;政策扩散;事件史分析;趋同性;多样性
2024年3月20日
其他

我中心获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探索新时代数据治理创新模式

以下为报道全文:第四次科技革命驱动着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字时代,人类文明正在经历快速、大尺度和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这为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和学科发展带来了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层次的全新问题,成为数字时代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与方法范式迭代的时代机遇,计算社会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规律,如何认识数字时代的新生经济社会现象,如何驱动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都成为数字时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命题,为计算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和实践需求。在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数字时代大背景的双重驱动下,促使计算社会科学成为交叉学科下蓬勃生发的新一学科增长点,不断推动社会科学新范式、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创新。在此背景下,高校也在积极探索计算社会科学方向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长期聚焦计算社会科学交叉学科,以社会科学、数据科学、计算科学等跨学科融合为依托,以“数据治理”为抓手,围绕数据要素治理(Governance
2024年3月14日
其他

严宇 李珍珍 孟天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数字治理生态的理论视角

郑思尧|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孟天广|数字智能时代的政治学发展:学科交叉驱动的计算政治学点击关注更多最新数字治理相关信息👇
2024年3月4日
其他

孟天广|数字智能时代的政治学发展:学科交叉驱动的计算政治学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政治学一级学科简介及学位基本要求。一方面该发布简要介绍了政治学的学科概况、内涵和范围,规划了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国家治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比较政治、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计算政治学等10个二级学科,对于政治学的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此次发布还提出了政治学硕士、博士生培养目标,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学术能力,提出了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对于政治学的人才培养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之际,为了进一步探讨和促进学科进步,《政治学评论》编辑部特别邀请了政治学教学与科研领域的著名学者,分享政治学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发展思路和未来规划,以启发政治学人,共同推动政治学学科发展。数字智能时代的政治学发展:学科交叉驱动的计算政治学一、数字智能时代的政治学发展:知识生产与国家需求的对话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纵深,以大数据、大模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新在全球范围掀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现代化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数字智能革命正在驱动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治理革命,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形态、国家结构、国家-社会关系等传统政治现象的演变,而且推进着数字治理、数字民主、数字科层制、数字人(智能体)等新生政治现象的萌生,这为全球政治学科发展提出了全新的理论命题和知识需求,要求学术共同体解释、分析和预测未来政治发展,进而形成数字时代人类过美好政治生活的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叠加并进的时代进程中,数字智能技术与国家治理实践的深度融合与互嵌重构为我国带来了一场超大规模“社会实验”,促使大数据、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等多样化治理场景,凸显出数字时代我国治理模式的引领性发展,为人类探索数字文明时代的国家治理范式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中国政治学理应积极承担学术责任,基于中国先发实践构建数字时代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范式,一方面服务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国家重大需求,另一方面促进中国政治学对政治学一般理论发展的原创性知识贡献。二、计算政治学的兴起: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与方法范式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加速推进,人类文明正在经历快速、大尺度和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这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系统地重构着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问题和研究范式,将社会科学研究范畴拓展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治理等全新领域,为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范式迭代创造了时代机遇。作为前沿交叉学科,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2024年3月1日
其他

江文路 门钰璐 张小劲|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数字政府建设——改革图景、赋能机制与提速逻辑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数字政府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演进的政府新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方面逐渐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角色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球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服务型政府建设战略三源汇合,共同构成我国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政府建设日益提速的核心动力。围绕新时期的数字政府建设,源自中央层面的制度创新、专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与政府层面的治理创新相融合,共同形塑了数字政府建设的未来路径。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变革,集约建设政务服务平台,以新科技革命驱动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新时期数字政府建设提速的显著表征,亦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政府;政务热线;数字治理
2024年2月29日
其他

孟天广 郑思尧|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国家形态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驱动着国家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信息是政治学长期关注但缺乏系统理论构建的经典议题,既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要素,更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机制。本文从实体论和知识论两种国家理论入手阐明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脉络,为从信息论视角理解国家构建及其运行提供理论框架。现代国家普遍存在国家内部和国家-社会间两个维度的信息过程,本文将二者整合到统一理论框架以构建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基于国家治理的“三明治结构”,国家内部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和控制问责等信息问题,而国家-社会间则存在信息汲取、信息开放和信息沟通等信息问题。国家信息能力是现代国家解决两个维度信息问题的基础能力,信息汲取、信息处理是信息能力生产的必备机制。作为理解国家治理的新兴理论视角,信息政治学从新要素、新机制和新方法三个意义上为理解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范式,凸显了信息要素和信息机制对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作用。关键词:信息政治学;国家治理;国家理论;信息机制;信息要素文章发表于《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6期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长聘教授郑思尧: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引言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程中,科技革命作为生产力飞跃的动力始终发挥着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变革的基础性作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带来国家形态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变革,新兴数字与智能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的结构变迁和运行过程·。尽管人们对新技术重塑国家治理体系颇具共识,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理论以厘清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逻辑、动力与机制。我国率先探索适应于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模式,这为基于先发经验构建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历史机遇。信息是数字时代国家治理变革的关键变量。作为政治学的一项重要议题。信息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要素和机制,但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虽然信息政治学研究近年才兴起,但信息政治实践却早在国家建构之初即已存在。信息政治实践广泛存在于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早期国家构建过程中。《尚书·泰誓》中就认为良政善治的前提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统治者应该具备从国民中收集信息的能力以保障自己“耳聪目明”。在古代中国,皇帝为了防范来自“在位者”之雍蔽,通过广植耳目来“明目达聪”。对于农业国家而言,有效从农民手中征收粮食是国家从社会中汲取统治资源的关键任务,因此收集有关田亩、田丁和农作物的稀缺信息也通常成为农业国家的重大使命。随着现代国家形成,国家规模和复杂性持续增加,国家掌握有关其成员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普查、认证登记、统计监测和数目字管理等治理技术成为国家构建实践的必备构成。总之,信息本身成为现代国家构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作为国家治理的必备要素和基础机制,信息在不同传统的国家理论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与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社会学等学科相比,政治学近年来对信息的关注虽然与日俱增,但在系统性理论构建上则相对滞后。从元治理层面来看,现代国家通常同时面临国家内部信息问题(纵向信息问题)和国家-社会间信息问题(横向信息问题)。一方面国家内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碎片化,另一方面国家缺乏理解社会复杂性的稀缺信息,这都制约着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对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现代国家而言,如何解决国家内部的信息流通问题,如何构建国家与社会间的信息交换机制,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重要治理问题。尽管前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已然存在纵向和横向信息问题,但数字时代的来临无疑彰显、强化了国家治理实践中信息要素、信息机制的关键作用。可以说,信息是政治学长期关注但始终未能构建理论体系的经典议题,本文致力于在梳理既有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数字时代的信息政治学理论体系。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通过赋能国家和赋权社会双重机制重塑国家运行过程。对于国家而言,数字技术赋能带来的信息整合和信息流动不仅增强了国家内部的激励考核、部门间协同和监督问责机制,更显著提升了国家对社会的信息汲取和信息沟通能力。对于社会而言,数字技术赋权社会大众,降低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提供了信息传播和表达的新渠道,提升了公共参与和政民互动的能力。换言之,信息政治学在数字时代的理论重要性得以充分凸显,成为理解数字治理、数字政府、数字民主等新生政治现象的新生理论视角,集中呈现了数字技术对国家构建乃至国家运行的深远影响,技术赋能、技术赋权双重机制深刻改造着国家形态、国家边界与国家-社会关系。因此,信息政治学对于理解国家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既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国家构建的新生理论解释,更为分析国家治理的信息过程以及国家信息能力构建提供了理论视角。本文首先回顾了从信息视角构建国家理论的两种理论传统:马克斯·韦伯(
2024年2月28日
其他

计算社会科学专题三:数字政府(下)

2024年开年初,根据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最新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计算政治学”被正式被列入政治学二级学科目录。2014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计算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形成了由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多个计算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生培养项目。清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推广。为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心组织“计算社会科学”系列推送,旨在聚焦各界对计算政治学的共同讨论与关注。本期推送以“数字政府”为主题,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思考。数字政府(上)部分请点此查看。01数字政府的纵向治理逻辑:分层体系与协同治理作者:赵娟
2024年2月19日
其他

计算社会科学专题三:数字政府(上)

2024年开年初,根据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最新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计算政治学”被正式被列入政治学二级学科目录。2014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计算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形成了由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多个计算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生培养项目。清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推广。为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心组织“计算社会科学”系列推送,旨在聚焦各界对计算政治学的共同讨论与关注。本期推送以“数字政府”为主题,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思考。01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政府的理论迭代与模型演化作者:孟天广摘要: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国家治理发挥着“破坏性创设”效应,掀起了一场全球数字政府改革的“社会实验”。基于数字政府实践,学界从技术治理、数据治理、平台治理、虚拟治理等视角阐述了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要素、机制和模式。伴随着数字政府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数字政府已经超越单一领域发展阶段,迈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发展阶段。本文在厘清数字政府理论迭代的基础上,从“全景视角”提出“数字治理生态理论”以阐述数字政府建设进入协同发展阶段的理论范式。数字治理生态从生态论视角理解政府数字化转型,强调治理体系的系统化、治理主体的包容性、治理资源的共享性。数字治理生态蕴含数字治理主体和数字治理资源两大内生关联的要素系统,发挥着汇聚多元治理主体、共享数字治理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构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协同演进的生态系统,实现包容性、协同性、智慧性和可持续性等治理价值。关键词: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政府;治理主体;治理资源发表于《政治学研究》2022年05期孟天广|数字治理生态:数字政府的理论迭代与模型演化02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机制与路径——兼论“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的双向驱动作者:孟天广摘要: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走向纵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治理,以数据驱动和数字治理为核心特征的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治理转型的核心议题。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普及推广为政府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通过技术赋能和技术赋权双重机制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政府数字化转型以获取、共享和分析数据为基础,以面向、基于和经由数据的治理为机制,重构着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作为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的新形态,数字政府旨在运用前沿数字技术,协同社会主体,通过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塑治理结构、优化政府职能、革新治理理念,以同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协同能力。总之,政府数字化转型不仅促使数字技术嵌入政府科层制以推进治理结构再造、业务流程重塑和服务方式变革,还构建着新型政府-社会关系、政府-市场关系,以支撑数字社会建构及数字经济发展。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政府;技术赋能;技术赋权发表于《治理研究》2021年01期孟天广|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要素、机制与路径——兼论“技术赋能”与“技术赋权”的双向驱动03数字政府发展的理论框架与评估体系研究——基于31个省级行政单位和101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作者:赵金旭
2024年2月18日
其他

王心怡、孟天广《知识政治学 :国家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调用》一文于《探索与争鸣》发表

知识政治学(全文即将发布,敬请关注)附《探索与争鸣》2024年第2期目录及内页往期推荐孟天广、郑思尧《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于《政治学研究》发表江文路、门钰璐、
2024年2月8日
其他

计算社会科学专题二:信息政治学

2024年开年初,根据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最新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计算政治学”被正式被列入政治学二级学科目录。2014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计算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形成了由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多个计算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生培养项目。清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自2015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与推广。为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心组织“计算社会科学”系列推送,旨在聚焦各界对计算政治学的共同讨论与关注。本期推送以“信息政治学”为主题,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思考。第一期“计算政治学”合集可由此查看:计算社会科学专题一:计算政治学(上)计算社会科学专题一:计算政治学(下)01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作者:孟天广
2024年2月6日
其他

严宇、李珍珍、孟天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数字治理生态的理论视角》一文于《行政论坛》发表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严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李珍珍,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合作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的类型学分析——基于数字治理生态的理论视角》一文于中文核心期刊《行政论坛》2024年第1期发表。以下为文章摘要:摘要在数字时代,如何推动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命题。公共数据作为数据要素的重要类型之一,已成为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首先提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理念,试图通过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来推进公共数据的价值释放。各地政府多样化的实践探索,为探究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构成要素和模式差异提供了现实基础。基于数字治理生态理论,从“对内数据归集”和“对外数据授权”两个维度考察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并结合各地政府的实践案例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四种模式,即分散直接授权、分散间接授权、统一直接授权和统一间接授权进行了阐释和分析,研究认为:随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实践发展,学界应加快理论构建以厘清公共数据资源要素化、市场化的过程与机制,切实推进公共数据的价值释放。(全文即将发布,敬请关注)附《行政论坛》2024年第1期目录往期推荐孟天广、郑思尧《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于《政治学研究》发表江文路、门钰璐、
2024年1月3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江文路、门钰璐、 张小劲《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数字政府建设——改革图景、赋能机制与提速逻辑》一文于《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发表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文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门钰璐,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小劲合作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数字政府建设——改革图景、赋能机制与提速逻辑》一文于中文核心期刊《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发表。以下为文章摘要: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数字政府是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演进的政府新形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方面逐渐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角色转变。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球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发展战略、服务型政府建设战略三源汇合,共同构成我国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政府建设日益提速的核心动力。围绕新时期的数字政府建设,源自中央层面的制度创新、专业层面的技术创新与政府层面的治理创新相融合,共同形塑了数字政府建设的未来路径。加快政府治理数字化变革,集约建设政务服务平台,以新科技革命驱动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新时期数字政府建设提速的显著表征,亦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数字政府;政务热线;数字治理;(全文即将发布,敬请关注)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录往期推荐孟天广、郑思尧《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于《政治学研究》发表王心怡
2024年1月30日
其他

孟天广、郑思尧《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于《政治学研究》发表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郑思尧合作的《国家治理的信息理论: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视角》一文于中文核心期刊《政治学研究》2023年第6期发表。以下为文章摘要: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国家形态以及国家社会关系的演变,驱动着国家洽理的数宇化转型。信息是政治学长期关注但缺乏系统理论构建的经典议题,既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要素,更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机制。本文从实体论和知识论两种国家理论入手阐明信息政治学的理论脉络,为从信息论视角理解国家构建及其运行提供理论框架。现代国家普遍存在国家内部和国家
2024年1月27日
其他

计算政治学列入政治学二级学科目录!政治学学科简介及基本要求正式发布(附全文)

2024年1月22日,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网站最新发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计算政治学”被正式被列入政治学二级学科目录。信息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4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计算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形成了由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团队,探索多个计算社会科学相关研究生培养项目。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自2017年起开始招收大数据政治学方向博士生,张小劲、孟天广、苏毓淞、于晓虹、张开平、胡悦等多位教师担任该方向博士生导师。根据招生数据,该专业近年来报名人数呈上升趋势,录取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培养的多位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任教。同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建设计算社会科学平台,围绕学科建设、研究范式、人才培养开展了实验室建设。2018年开始建设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为全校人文社科类院系提供海量数据和计算资源支撑。2022年,清华大学获批建设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实验室下设“计算政治学与数字政府主题实验室”,积极推进计算政治学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自2019年起,在政治学系讲师团的带领下,平台在每学期开设Python语言编程工作坊和R语言工作坊,向清华和全国学生开放在线授课。课程立足于计算社会科学的科研实践,从编程基础出发,覆盖可视化、统计分析、文本挖掘等诸多领域,教学体系完整,贴合学生需求,培养数据科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各学科的交叉融合型人才。自2019年以来,清华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院校联合发起成立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并定期举办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计算社会科学国际会议。2023年11月,第五届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顺利举办。本次论坛以“计算科学辅助下的社会科学创新”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知名高校学者与各领域专家,就计算社会科学所创造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展开系统深入的讨论,共同探索计算社会科学的前沿趋势与发展路径。此次发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对于政治学一级学科简介及二级学科设置如下:一、政治学一级学科简介(一)学科概况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学科。中国人对政治的关注源远流长,丰富的政治实践与政治理念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重视政治价值,尤其关注政治秩序与治国理政的正当性基础和政策技能。中国古代政治研究广泛涉及政治制度、政治历史、政治伦理、国家模式、治国战略、施政方策、权力运用、合作与冲突等多方面内容。西方政治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和《政治学》等著作,开启了西方政治学的先河。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研究服务于神学,奥古斯丁、阿奎那是其代表人物。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西方产生了一批政治思想家,包括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从所谓理性的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方案。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写下了大量的政治学著作。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形成了“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笔记》等政治学论著,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标志着政治学的革命性变革,它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社会政治发展规律,并且第一次将政治学研究与实现人类的解放结合起来,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学研究的最高理想。现代西方政治学发端于19世纪末的美国。以1887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政治学系为标志,政治学在现代大学学科设置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大体上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政治理论方向,这个方向实际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重塑了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格局。如今,西方政治学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当代中国政治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展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治理的宝贵经验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的政治学者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政治学研究优秀成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服务于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努力构建中国自主性政治学知识体系。(二)学科内涵“政治”是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关于“政治”的意涵,古今中外的学者与实践家围绕国家、政府、权力、利益、制度、政党、阶级、社会、秩序等维度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政治的本质,强调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体现,指出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认为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当代政治学的研究议题广泛,人的社会和政治本质、国家的起源及性质、政体的类型与变迁、政府结构、政党体制、政治与经济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政治冲突与政治合作、战争与和平以及各种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都是政治学研究者关心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形成了不同领域与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理论、本国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等等。政治学研究方法随着政治学科学革命的浪潮而愈受重视。当代政治学研究方法在规范与实证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借鉴了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分析路径。(三)学科范围我国政治学一级学科主要包括如下二级学科:1.政治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是研究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的二级学科,是政治学一级学科的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以政治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等分支领域。同时,政治学理论学科还研究政治学研究方法。2.中国政治中国政治以中国政治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中国当代政府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系和党的建设、中国政府管理体系及其改革发展、中国群团政治及其治理体系、中国政府与市场、中国政府与社会、中国基层政治、中国人民民主政治及其发展等分支领域。3.国家治理国家治理是在国家政权确立后,国家权力主体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管理。国家治理学科探讨国家治理的哲学基础、运行模式和发展规律,涉及国家治理哲学基础、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文化等内容,包含国家治理理论与方法、执政党领导体系、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以及市场治理等分支领域。国家治理也展开比较研究。4.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研究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变资本主义世界为社会主义世界的道路、性质、条件、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该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为主要内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功底、政治敏锐力和观察力强、专业素养和技能高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为目标。5.比较政治比较政治是以“比较”为方法的学科,主旨是对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提炼或者验证政治学一般性概念和理论。其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研究是凝练概念、构建和验证理论的基础。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活动、政治制度、治理方式和政治文化的比较分析,力图客观清晰地认识本国国情、政情与发展道路,有效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发展经验,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提炼、构建和验证政治学理论。6.国际政治国际政治是国家、国际组织和其他国际行为体之间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学是研究国际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思想等分支领域。7.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指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实现其目的或利益的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国际联系的总和。国际关系学科以国家间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际安全、国际关系史、对外政策分析、全球问题等分支领域。8.外交学外交学是以外交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外交学学科主要包括外交学理论和实践、中国外交、外交思想史、比较外交政策等分支领域。9.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全球治理以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行为体共同应对全球问题而进行的治理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以国际关系、外交学、公共管理的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理论扎实、业务精通、外语娴熟的高素质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学科主要包括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国际公共政策、国际合作等分支领域。10.计算政治学计算政治学是政治学与计算科学的交叉学科,以政治学、计算科学、数据科学及相关社会科学为学科基础。计算政治学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综合运用量化、质性和规范研究方法,运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更贴近复杂现实世界的仿真模拟与实验方法,来研究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计算政治学主要包括计算政治学方法论、大数据政治学、仿真模拟和计算实验等分支领域。(四)培养目标1.硕士学位培养面向党和国家政治事务、国家和社会治理、外交外事、高校教学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严谨的学风,具备较为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较宽的知识,掌握政治学研究方法,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流畅阅读本专业中外文文献。2.博士学位培养面向党和国家政治事务、国家和社会治理、外交外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严谨的学风,具备扎实的政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政治学专业知识、很强的学术和专业研究能力,科学的学术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外文文献,可以开展本专业的国际交流活动。(五)相关学科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计算机科学。阅读今日次条发帖,或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了解全文内容。
2024年1月23日
其他

王心怡 孟天广 | 重访科层制:对议事协调机制的类型学探究

文章来源:王心怡,孟天广.重访科层制:对议事协调机制的类型学探究[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8.作者简介王心怡: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孟天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摘要议事协调机制长期被视为破解科层制协同困境的制度设计,但现有研究对议事协调机制的类型学缺乏系统考察。基于对W市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领导小组在调度中出现“小组失灵”,而工作组与工作专班表现出更强的议事协调能力。以行政知识和政治权威的正式与非正式形式为框架,研究分析三种议事协调机制的类型与适用情境:领导小组是权力导向型,适用于改革性、开创性情境;工作组是事务导向型,适用于任务性、统筹性情境;工作专班是资源导向型,适用于攻坚性、焦点性情境。科层制作为理解现代政府的理论基础,伴随着行政改革的浪潮历经衰落与回归,其与议事协调机制的关系尚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充分讨论。重访科层制有助于在常规政治生活的视野内锚定议事协调机制的类型与功能,呈现新时代整体性政府建设的组织调适。关键词:议事协调机制;工作组;工作专班;领导小组;隐性知识
2024年1月16日
其他

2023学年秋季计算社会科学平台Python语言编程工作坊结课仪式暨经验分享会顺利举行!

2024年1月5日,2023学年秋季计算社会科学平台Python语言编程工作坊结课仪式暨经验分享会在明斋247举办,分享会由Python工作坊讲师宋文佳主持。宋文佳对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和参与情况进行了回顾:本学期由五位讲师完成了10次讲座,线下参与总数为507人次,线上参与总数为878人次。曹迥仪、陈子怡二位讲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学习Python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建议,郑思尧讲师回顾了计算社会科学平台Python工作坊的发展历程。随后,同学们积极分享课程学习的心得体会,对工作坊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并对下学期的课程安排进行展望。针对同学们课后学习过程中各自遇到的困惑,四位讲师也给予了相应的指导。期待与各位春季学期再会!关于
2024年1月7日
其他

张开平、孟天广、黄种滨《''软宣传''的兴起、特征与效果》一文于《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张开平,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黄种滨合作的《“软宣传”的兴起、特征与效果——基于2009-2023年主流媒体与政务新媒体的大数据分析》一文于中文核心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年第12期发表。以下为文章摘要:摘要数字时代主流媒体向社交媒体场域的延伸与媒介形式的融合催生了宣传的迭代。基于2009
2024年1月4日
其他

【原创】一文通识|数字人:定义、应用和风险管控

“一文通识别”专栏关注政治学、数据治理、数字政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重要概念、热门话题以及新兴议题,面向关注这些领域但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每月发布一篇原创文章,针对理论概念,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系统性梳理,提供通识性学术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数字人”也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数字人”的有关词条(如数字主播、数字偶像等)在社交媒体上引爆一次又一次的搜索热点和网民围观。本期我们将会围绕“数字人”这一概念,对“数字人”的概念内涵、技术支撑和应用场景等展开系统讨论,以期提升大众对于“数字人”的认识。
2024年1月3日
其他

唐蒙 孟天广 | 基层政府常规任务的推进策略与逻辑

【摘要】常规任务是理解政府理性化运行的窗口。既有研究聚焦中心任务、主要官员和非常态下的政府运行,缺乏对常规任务、普通官员和日常流程的关注。基于政府行为理论之于常规任务的适用性,论文分析了A县植树造林的开展过程,回答了在缺乏资源配置与主官注意力分配的情况下,常规任务如何以及为什么被推进的问题。论文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业务部门在推进常规任务时效仿中心任务,一方面通过增加任务、督查检查、尝试一票否决的方式全过程加压,另一方面借助部门奖励、综合考核、荣誉评比进行激励。然而,上述正式策略存在以下局限:任务量的激增并无相应的资源配置,督查检查缺少强力的问责,薪酬与荣誉激励的强度不足。在此情形下,非正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常规任务。嵌入于多任务情境下的科层结构中,常规任务的推进遵循着考核主导的条块关系逻辑、技术官僚的自我实现逻辑与围绕中心的任务关联逻辑。与既有研究关注中心任务、人格化因素与科层制弊病不同,论文将对政府行为的分析拓展至常规任务,论证了科层结构中理性化因素的正面影响,进一步打开了地方政府常态化运行的“黑箱”。【关键词】基层政府
2024年1月1日
其他

学研|樊博:ChatGPT的风险初识及治理对策

文章来源:樊博.ChatGPT的风险初识及治理对策[J].学海,2023(02):58-63.摘要ChatGPT以通用人工智能的高科技姿态横空问世后,引起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通过与人的交互式对话,不断学习与理解人类的语言,向社会各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选择,日益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然而,ChatGPT也面临如数据泄露、伦理偏见、隐私保护等问题,引发了关于ChatGPT在社会以及数字政府领域中应用的忧虑。随着ChatGPT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程度不断加深,其潜在风险点的识别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它的治理对策也会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不断变化。关键词:ChatGPT;人工智能;风险;治理对策随着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和模式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化和提升,ChatGPT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在文字翻译、文案撰写以及音视频创作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政府、企业以及医疗、教育等领域和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工智能在推进治理水平提升方面的重要性,强调其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提升生产力上的引擎作用。ChatGPT的应用为数字政府、社会各行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与技术支撑。然而,其潜在的隐患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明确ChatGPT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价值,识别其潜在的风险点,并针对性地完善风险应对策略将尤为重要。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课程预告】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 Python 语言工作坊第十讲

语言工作坊创办于2019年。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孟天广老师的指导下,来自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的讲师团队将带来基于
2023年12月14日
其他

优研推荐 | 公共部门中的AI治理、技术革命与国家信息能力建构、大数政治、技术隐性控制与部门纵向扩权

“优研推荐”专栏将围绕数字治理、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为读者推荐优质图书、前沿学术论文和产品工具。希望为各位老师、同学、业界专家打造一个知识分享的空间。我们会深度解读权威著作,探讨前沿研究成果,剖析行业报告,推介实用工具,也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留言推荐优质内容。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索数字治理的发展!01公共部门中的AI治理:三个民主国家自动化决策的案例研究介绍作者:Maciej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课程预告】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 Python 语言工作坊第九讲

210101课程主题大模型的发展与应用02课程概览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简介大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如何使用大模型03课前准备安装pandas,transformers,torch有能力的情况下注册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课程预告】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平台 Python 语言工作坊第八讲

Science、《公共管理评论》和《经济学(季刊)》等同行评议期刊匿名审稿人。担任清华大学定量俱乐部讲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Python工作坊讲师,“政知坊”政治科学研究工作坊执委会成员。关于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第九届清华大学“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内容总结

2023年11月25日,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九届“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于北京成功举办。本届盛会聚集了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30多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共同围绕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交流政治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方法变革。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长聘教授杨雪冬为会议致辞,他首先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随后杨雪冬教授指出,政治的基本逻辑是集中和分散的平衡,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回应国家发展需求、对现实需求给予理论解答。最后,他对即将到来的第十届论坛提出展望,期待“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能百花齐放、长久延续。杨雪冬教授致辞本届研讨会设置了八个主题的平行会议,与会学者分别围绕相关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互相交流观点与见解。平行论坛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由中国政法大学李莉副教授主持。中共中央党校强舸教授首先以“中央金融工委、二十大金融体制改革与党对金融央企的领导体制变迁”为题进行了报告,浙江大学高翔教授汇报了“Steering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会议预告 | 第九届清华大学“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踔厉奋进,不断推进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有力地驱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与本质要求,有力地推进了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快速迈入数字时代,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超大规模社会实验,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构建及其运行过程,更全方位地改造着国家-社会关系,这为政治学科发展提供了时代需求,成为国内外学界热议的前沿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政治学界响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国际视野纵观全局,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范式,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推进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思想、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拟于2023年11月24-25日在北京举办第九届清华大学“政治科学前沿理论与方法研讨会”。本届会议主题为“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聚焦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构建、实证研究、国际比较等学术议题,汇聚各位学友交流思想,砥砺新知,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学界力量。点击关注更多数字治理相关内容👇本期编辑:Jasmine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会议回顾 | 第五届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圆满结束

Heikkila教授发表题为《成为在数字时代发展的人类》(Being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原创】一文通识|回应型政府:概念与案例

“一文通识”专栏关注政治学、数据治理、数字政府、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重要概念、热门话题以及新兴议题,面向关注这些领域的读者针对理论概念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进行系统性梳理,提供通识性学术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发展趋势。概念综述“回应”是政府对公共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对公众质疑做出及时回复的过程。政府对大众偏好的响应是大多数民主概念的基础,政府回应性也是政治学经典的研究话题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和电子政务的发展,网络参政议政的渠道增加,政府收集民意的方式也日渐多样,建设“回应型政府”已经成为政府治理模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对于“回应型政府”的定义各有侧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系教授王成兰等人认为,回应型政府是只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组建的,以为公共服务为宗旨,积极响应并满足公众需要的政府。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学民认为,回应型政府是政府通过与社会合作共治、广泛互动,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公共需求,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一种治理模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卢坤建教授认为,回应型政府是建立在公共治理理论基础上的、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而提出的概念。它以公共治理为理念,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责任,具有自觉、稳定、可持续的回应性和回应机制,以及有效回应社会所需回应力,体现以民为本、服务导向、及时反应、依法治理的基本特征,以政府与社会平等合作为治理模式。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孟天广、张小劲认为,回应型政府要求的是政府以解决公共问题、社会问题为根本目的,对公众诉求进行象征性或实质性回应的一系列准则、规范、流程、标准和实践。总结而言,回应型型政府必须以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目标,并具有系统性、制度化、高效率的回应机制。回应型政府与政府回应这一概念息息相关,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政府回应指的是政府对公众关于政策变革和治理诉求的接纳,并且对公众诉求积极采取措施而解决问题的行为。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强调,政府的回应性是善治的基本要素;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伟权认为,政府回应的本质,就是回应公众的利益。回应性是政治学中被广泛讨论的概念,目前已有较多实证研究,探究了不同国家和政治体制下,影响政府回应性的因素,如政府的意识形态、制度设置对回应程度的影响,以及政府回应程度是否会影响选举结果等。因此,政府回应强调的是行为过程,回应型政府是一种治理模式,而回应型政府对政府回应的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认为如果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需求,不能提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回应就失去了其意义。实践案例目前,国内外政府都逐渐意识到回应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京12345:推动接诉即办改革,及时回应公众需求回应型政府是指政府部门根据公众的需求和反馈,迅速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和提供服务。北京的接诉即办改革被视为回应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部分,它强调政府要立即回应市民的诉求和问题,通过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快速解决问题,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是首都基层治理的改革创新,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科技赋能作用,将基层治理的平台与方式拓展到线上。当下接诉即办工作的线上治理主要依托12345市民热线服务平台,同时结合“北京市12345”微信小程序、涵盖“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国家政务服务投诉与建议微信小程序、国办互联网+督查平台、政务微博、政务头条号、手机APP等网络平台,初步形成品牌统一、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线上接诉即办受理系统,实现全年365天、7×24小时对公众诉求的全渠道响应。截至2021年11月,12345市民服务热线共受理来电3134万件,响应率始终保持100%,解决率从53%提升到89%,满意率从65%增长到92%。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回应机制点此查看图源文献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作为“一把手工程”的网民留言“领导留言板”是人民日报社专门为中央部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搭建的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由人民网运营。截至2023年8月27日,各地区各部门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回应和解决的群众留言已达400万件。这些回复大多来自各地省委书记、省长以及2500多位市县党政“一把手”,和入驻“领导留言板”的1.7万家各级党政机关和相关机构。作为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多地印发关于留言板工作的文件,持续推动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更有不少地方将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宁夏要求相关部门每月将“领导留言板”留言办理结果统一汇总后,形成书面材料报送至自治区党委书记;湖南明确各市县和相关省直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反馈的回复意见须由“一把手”审核签字后上报;安徽亳州要求涉及县里的留言办理,必须县委书记把关,涉及市直单位的留言办理,必须单位“一把手”把关。此外,不少网友的建议不但得到了回复,还落地成为政策。例如,黑龙江网民关于跟随中小学生身体发育调整课桌椅高矮的建议、西藏网民关于探索川藏线上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均被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上海2名社工的建议,推动实现了低保人员住院免押金政策“免申即享”。澳大利亚政府:多渠道政务信息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澳大利亚政府则围绕政务信息公开进行了不少尝试。在澳大利亚的YourSAy平台上,发布了覆盖多个公共政策领域的公共信息,包括环境、卫生、交通和经济等。公众可以在网站上发表意见,与政府部门和政策制定者进行互动,对政策提出建议,并参与在线问卷调查和讨论。还有其他政府网站,如Have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赵娟、杨泽森、张小劲|趋同性与多样性:数字政府政策扩散模式与影响机制——一个事件史分析

文章来源:赵娟,杨泽森,张小劲.趋同性与多样性:数字政府政策扩散模式与影响机制——一个事件史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23,20(04):38-52+170.作者简介赵娟: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兼职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政府与治理、政府监管。杨泽森: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治理、政府回应性。张小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国家治理、比较政治学。摘要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运用事件史方法分析了数字政府政策在全国地级市的扩散模式与影响机制。根据政策影响范围和作用性质,数字政府政策可分为战略管理、数据治理、政务场景和生态场景四大类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数字政府政策在时间维度上经历了场景驱动型政策先行、工具-客体型政策转化和局部-全局型政策扩散阶段;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出区域差序型和行政阶梯型扩散模式。数字政府政策扩散既具有趋同性又存在多样性。在地级市范围内,数字政府整体政策扩散受强制性机制、模仿性机制和规范性机制共同影响;然而,就具体政策类型而言,四类数字政府政策的扩散机制呈现出不同组合模式。对我国数字政府政策扩散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不仅加深了对我国数字政府政策发展规律的认知,还将异质性纳入制度趋同,拓展了组织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意涵。关键词:数字政府;政策扩散;事件史分析;趋同性;多样性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张小劲教授和赵娟博士应邀出席人工智能驱动社科研究的高端学术论坛

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厦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与《公共管理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AI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与公共治理新范式的构建”高端学术论坛。会议吸引了五十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商AI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治理中的革新影响与融合应用。与会专家就AI赋能人类、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变革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充分交流。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学系张小劲教授发表了AI赋能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精彩演讲,从宏观社会、微观个体和中观项目视角分享了独到的见解。张小劲教授强调,智能时代社科研究者应该“以学促用、以用促学、以用导学”,倡导要关注AI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新范式”与“新方式”,认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不能躲避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而是要积极拥抱,通过主动方式掌控和解决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和实际行动,探索和验证AI在社会科学和公共治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无限潜力。张小劲教授回顾了当年计算机问世和进入高校时的亲身经历,进而试图探讨人工智能如何能够从不同的面向赋能和驱动社会科学与公共治理的学术创新。他强调,我们要通过问题驱动和数据驱动方式,运用AI技术推动社会科学与公共治理的赋能性作用与革命性发展。与此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了“先知先觉、先行先试、先胜先得”的“先行者红利”,鼓励研究者和实践者要有预见性的洞察,勇于实践和创新,以实际行动推动AI在社会科学和公共治理领域的深入应用和融合发展。通过对冲行动和消解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AI技术的优势,推动社会科学和公共治理走向新的高度。
2023年10月29日
其他

优研推荐 | 数据密集型创新与国家、国家能力的信息基础、数字乌托邦

“优研推荐”专栏将围绕数字治理、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等相关领域为读者推荐优质图书、前沿学术论文和产品工具。希望为各位老师、同学、业界专家打造一个知识分享的空间。我们会深度解读权威著作,探讨前沿研究成果,剖析行业报告,推介实用工具,也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留言推荐优质内容。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索数字治理的发展!01数据密集型创新与国家:来自中国人工智能公司的证据研究介绍作者:Martin
2023年10月28日
其他

方鹿敏,孟天广|超越国家汲取能力:国际数字税实践的政治经济分析

power)。政府在治理过程中日益依赖数字企业所提供的资源,其在权力结构中的核心位置开始受到挑战,传统以政府为中心的权力结构正在悄然变化。第二个层次涉及“政治权威”(political
2023年10月27日
其他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举办“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2023年10月14日,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政治心理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探索人心的中国之问与世界之问”这一主题汇报研究成果、展开广泛讨论。会议伊始,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杨雪冬教授致欢迎辞。杨雪冬热烈欢迎各位学者的到来,并表示政治心理学对政治科学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学科建设的重要布局方向,希望各位与会学者继续支持政治心理学研究、支持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发展,共同带动相关领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成果。★会议第一专场“政治心理研究框架与指向”,由《天津社会科学》副编审唐静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肖唐镖教授以《中国人政治心理研究中的概念建构与测量问题》为题,指出政治心理研究在不断推进“后端”研究的同时,更要重视“前端”的基础理论和测量研究,尤其是建构对接国际学界、并适应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场景的概念及其量表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吕杰教授在《把政治带回政治心理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政治心理研究发展聚焦其本国“政治”关键过程、环节和特色。同样,中国政治心理研究也应积极关注与中国政治过程和特征密切相关的议题,才能在基于本土特色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有效推动学科发展、做出有影响力的理论贡献、丰富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作题为《发展基于中国治理场景的政治心理学》的报告,认为中国政治心理研究应认真思考基于中国治理场景的研究问题从何而来,找准研究对象和层次,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与国际学界的平等且有价值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尹继武教授聚焦《差异化案例观察与政治心理的理论创新》,以国际关系中政治心理学研究为例,提出理论创新的三种路经,即针对新事实进行概念化、重新审视已有事实,发现其新意义,以及批判性借鉴发现传统理论中的新变量和维度来解释政治现象。★第二专场聚焦“政治认知与公众态度塑造”,由《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编辑王玲玲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马得勇教授报告了新近研究《中美外交中的知觉与知觉偏差:基于五国公众调查的分析》。研究将中美两国民众在国力认知、威胁感知、外交政策评价等方面的元认知和知觉偏差与德、日、韩进行对比,发现中国公众对中国国力、取代美国的意愿和外交政策的自我评价等方面存在“过度自信”问题;对美国的威胁感也强于美国对中国的威胁感。马教授认为,在一个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时代,一个对外充满敌意的国内舆论和社会氛围不利于中国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在发出外交信号时如何平衡国内与国外“多重观众”的需求与态度是政治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苗红娜副教授以《国家认同的情感结构及其启动效应探索》为题探讨不同类型启动机制对中国高中生国家认同感的激活效应,发现中国高中生国家认同以正向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为主,民族主义倾向较弱而发展成就、屈辱史、山水景观等对不同国家认同维度有不同影响,需要细致分析其作用机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邵立研究员探讨《国家形象感知的支配性维度》,研究发现不同国家的支配性属性各异;属性的“显著度”高不等于“强度”大,两者结合可划分优先关注领域,规范性和审美性属性对中国形象影响最大,而政府表现等属性影响不大。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吴如雪以《关键群体的沉默——对高校学生组织的政治社会化考察》为题探究中国高校学生组织对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组织对学生政治态度和参与的影响有限,主要受组织规范和等级管理所限。★第三专场聚焦“政治心理与治理能力提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编辑郑永杰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季乃礼教授作题为《面子:业委会成员参与小区事务的内驱力研究》的报告,考察社区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参与动机,是否具有社会驱动性。研究发现成员参与的动机在于维护社区利益和获取正面形象,面子得失会影响其参与度。由于缺乏经济激励和面子容易丢失,业主委员会成员更迭频繁,制度设计存在问题。季老师同时针对政治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提出,我们应既有效利用西方研究方法和理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又要努力挖掘本土概念的心理学和病理学含义,上升到科学研究层次。最后在学术对话过程中,要针对不同话语体系采取不同策略,扩大学科影响和研究影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书维教授针对不同类型政府失信后,不同修复策略的效果差异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易毁难建?——不同失信类型下政治信任的修复策略及其机制》报告。研究发现,信任修复策略的有效性会随着政府失信类型在言语和行为层面上发生变化,表现在建设性策略更适用于能力失信,防御性策略更适用于诚信失信;感知可诊断性和情绪反应在修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相比认知路径,情感路径更加稳定。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邵梓捷副教授探讨新兴信息技术提高政府回应性压力是否影响基层官员心理。研究发现基层官员普遍存在来自上级、同僚和公众的多重压力,而压力进而会影响官员行为选择。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胡悦副教授基于实验数据,探究了集体记忆对政府评价和国家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是“集体胜利”的正面记忆,在锚定效应作用下仍可能对当下事件和事件中的政府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民众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认知;而这一效应是在个体聚合记忆与集体记忆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会议的最后环节,围绕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孟天广教授受邀分享“计算社会科学新进展:大数据、大模型与社会科学研究”主题讲座

2023年10月21日,应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和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邀请,我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教授出席“计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学术系列讲座第八期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本期讲座主题为“计算社会科学新进展:大数据、大模型与社会科学研究”,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唐远雄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共有包括全国多所高校师生在内的400余人参与观看。在主旨演讲报告中,孟天广教授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五个现代化的碰撞催生了计算政治学。作为政治学与计算科学、数据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政治学为理解国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机制与效应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与方法范式。数字化的国家和社会正在经历数字化技术赋能“国家”和数字技术赋权“社会”两个维度的转变,而计算政治学能够立足国家-社会-技术(SST)的交互视角,从个体、社会与市场三个层面丰富国家能力理论。首先,唐远雄向大家介绍了孟天广的基本背景以及他与兰州大学的深厚渊源。这份渊源可追溯至四年前,2019年12月20日,兰州大学第一期计算社会科学培训班在城关校区西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礼堂举行。该培训班吸引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单位的教师、博士生及硕士生共800余人参加,而孟天广便是其中的重量级嘉宾之一。孟天广是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等多个岗位,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政府与政治、信息政治与数字政府、计算社会科学,兼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双周沙龙暨计算社会科学工作坊(第32期)顺利举行

2023年9月21日(周四)下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双周沙龙暨计算社会科学工作坊(第32期)在清华大学明斋315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南大学公共管理-自动化-法学院教授、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吕鹏进行主题为《计算社会科学时代的个体、社会、国家研究》的讲座。在本次讲座中,吕鹏教授系统介绍了计算社会科学时代社会结构内涵的演变,并展示了如何将ABM(agent-based-model)仿真模拟引入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研究。吕鹏教授首先从社会的基本性质出发,提出社会既是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也具有相对静态的结构特征。社会科学的研究旨在充分理解社会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用于推断、解释总体的部分个体或样本的集合,均可以视为“等价共同体”的具体形态。这一知识“等价共同体”的核心特征包括样本代表性、分布特征相同、行为机制可比、干预反馈等效、多次实践稳健。接下来,吕鹏教授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将ABM介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合理性。他指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以及基于大数据的计算社会科学分析都不能充分解决“等价共同体”的问题,而智能体仿真模拟可以尽可能还原社会的真实面貌。随后,吕鹏教授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文明动力学四个层面介绍了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其中重点介绍了数字智能时代ABM对舆论追踪、舆情监管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并为大家展示了ABM在国家发展与国际关系演化模拟研究中的可应用性。最后,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种滨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程鹏围绕吕鹏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点评和讨论。参与讲座的其他老师和同学围绕智能仿真模拟的技术边界、智能模拟的科学哲学基础以及ABM方法的国际交流等问题与吕鹏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往期推荐活动预告|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双周沙龙暨计算社会科学工作坊(第30期)活动预告|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双周沙龙暨计算社会科学工作坊(第28期)点击关注更多最新数字政府相关信息👇
2023年10月12日
其他

我中心方鹿敏、孟天广于四川大学学报发表《超越国家汲取能力:国际数字税实践的政治经济分析》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方鹿敏与清华大学政治学系长聘教授、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合著的《超越国家汲取能力:国际数字税实践的政治经济分析》一文于中文核心期刊《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发表。以下为文章摘要:摘要税收是现代国家汲取能力的集中体现,既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社会活动的干预,更是现代国家实现有效治理的资源保障。进入数字时代,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赋予了税收新的政治经济意义,数字税成为全球税制转型的重要议题。国家间差异化数字税征收实践主要源于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中的角色差异,而非国家间汲取能力的强弱。对于积极推进数字税实践的市场国而言,其征税逻辑则因资源汲取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源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结构关系变革,给汲取能力迥异的国家带来了不同挑战。总之,现代国家将数字税视为应对其在国内和全球两个治理体系中权威流失的一种解决方案,数字时代的税收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超越资源汲取的政治经济意涵。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数字税;汲取能力;政治经济逻辑拓展阅读:孟天广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第三届新时代首都基层数据治理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9月9日,由清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北京龙腾佳讯科技股份公司协办的第三届新时代首都基层数据治理圆桌论坛在双清大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评估座谈会”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学研|“全响应”政府回应机制:基于北京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的经验分析

2.绩效考核能力。绩效考核作为调和委托—代理关系的常用工具,也是“接诉即办”压力机制的组成部分。考核机制和内容从需求方出发,均基于来电市民的诉求以及北京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领域。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数据治理系列报告之六——《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库》发布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中国特色新型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方式。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开展政府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同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具有经济和社会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目前,全国多地已展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实践探索之路,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实践的发展。基于此,清华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整理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库》,该政策库是本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数据要素流通与治理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的支持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推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与实践的研究,并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和政策支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库》集结了全国各省市县(区)的数据授权运营相关政策,以期为数据治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以下是《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政策库》目录。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政策库”,获取完整文件。拓展阅读:《市民诉求驱动数字政府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系统梳理数字政府理论脉络与创新实践《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孟天广教授作要点解读2021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研究报告》出炉,深入解析我国政府数字化建设全景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孟天广|《2022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测评结果发布

在2023年6月17日“数字政府40人论坛”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教授重磅发布了《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的测评结果。孟天广教授依次介绍了该指数研究的政策背景、研究方法,并分维度介绍了各地数字政府发展的测评结果和相关学术转化效应,最后对我国数字政府发展的整体情况作了总结,指出了数字政府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并强调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政府履职能力体系,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最终目标。孟天广教授发布2022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孟天广教授首先介绍了此项测评在政策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的意义:数字政府发展指数从2020年第一次发布,目前已经连续开展3年测评。测评数据一方面可用于评估全国省市数字政府发展状况,开展诊断性分析;另一方面建立了首个数字政府测评数据库,可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数据来源。接下来从四个部分介绍了数字政府的政策演变、评价指标体系及测量方法,并发布了省市两级地方政府测评结果:第一部分是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政策演变。十八大以来,我国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持续快速推进:2016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启动,2018年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平台的建设,2020年国务院推动跨省通办,2021年政务热线12345的集成式发展。202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涉及五大体系,包括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制度规则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平台支撑体系,这五大体系为我们监测和评估数字政府提供了更清晰的结构框架。同时,该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数字政府建设的五大重要属性,即整体协同,敏捷高效、智能精准、开放透明、公平普惠。这五大属性体现了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目标。第二部分是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与内涵阐释。为更好发挥“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需构建科学合理、健全有效的数字政府评估指标体系。报告在指标设计时遵循了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国际化与本土性原则。我国数字政府发展面临崭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相应的指标体系建构符合国际趋势和我国国情,紧扣数字治理的时代命题。二是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在全面涵盖既有评估维度的基础上,合理分析借鉴既有指标体系,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数字政府发展的各方面情况。三是可靠性与可操作性原则。课题组对数据采集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技能培训,编制详实的操作手册,确保任何一项指标都有两组人员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评估结果进行交叉比对。通过系统分析政府数字化转型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指标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数字政府发展的实际情况,课题组从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政府发展指数的一级指标。其中,组织机构用于衡量数字政府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组织的发展水平与完备程度;制度体系用于衡量数字政府不同领域政策法规的发展水平与完备程度;治理能力用于衡量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能力全方位提升的状况;治理效果用于衡量数字政府促进治理现代化的成效。在4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该评估体系还下设了13个二级指标和73个三级指标来系统测量数字政府在省市两个层级发展的水平。第三部分是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测评结果。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上海在全国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排名中位列第一,其次分别为北京、浙江、广东、四川、安徽。从发展梯度来看,可将31个省级政府划分为发展程度不同的五种类型:引领型、优质型、特色型、发展型、追赶型。在31个省级政府中,上海、北京和浙江属于引领型。跨区域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数字政府的发展显著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引领型省份全部位于该区域内,优质型省份数量则多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然而,从区域内部来看,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内均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譬如东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得分最大差值均超过14分,西部则超过21分。在所有省份中,上海、广东、安徽、海南的组织机构得分并列第一;浙江、广东的制度体系得分并列第一;北京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全国第一;江苏的治理效果得分排名全国第一。总体而言,我国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虽然整体上东部省份的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仍然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但后者的发展势头明显,水平提升速度较快。从四个一级指标得分来看,2022年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立、制度体系完善、治理效果提升三方面,而治理能力却略有下降。第四部分是市级数字政府发展的评估结果。报告将城市分为三类: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普通城市。在副省级城市中,数字政府发展指数得分最高的是深圳,其次是杭州、广州、青岛、厦门。其中,深圳、厦门的组织机构得分排名并列第一;厦门的制度体系得分排名第一;治理能力得分前三位的分别是深圳、杭州、沈阳;治理效果得分,成都位列第一。在省会城市中,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为:杭州、广州、贵阳、成都、长沙、武汉、福州、济南、合肥和南京。在组织机构方面,石家庄得分最高;在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贵阳均位列第一;在治理效果方面,成都得分最高。在普通城市中,数字政府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得分排名前二十位的地级市中,山东有8个,安徽有5个,江苏和广东各有3个,浙江、湖北各有2个。其中,苏州得分最高,位列第一,第二、三位分别为威海和东莞。整体而言,东部城市的数字政府发展程度要远高于中、西部城市。从发展梯度上看,引领型城市以副省级和省会城市为主,也有少量的普通城市跻身其中。进入优质型梯队的主要是省会城市和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普通城市。相较而言,除部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外,特色型、发展型和追赶型城市多为普通城市。与2021年相比,市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有明显提升,东部城市数字政府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中西部城市,但部分中西部城市发展趋势抢眼,譬如贵阳、成都、武汉已成为中西部数字政府建设先进城市。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效果均有所增长,其中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的涨幅最为明显,涨幅达2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已认识到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步在组织和制度两个维度入手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最后,孟天广强调,我国数字政府发展迅速,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未来数字政府的建设,需要在中央层面统筹协调领导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的制度规则体系,构建协同高效的数字化政府履职能力体系,打造公平普惠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造全链安全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包容协同的数字生态体系。2023年6月17日,“数字政府40人论坛”首次会议在北京市圆满召开。本次论坛会议为响应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培育数字治理生态”为主题,聚学界、政界和业界的专家代表于一堂,对中国数字政府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展开了全面研讨。与会专家荟萃一堂展开思想碰撞、学术交流,论坛内容引人入胜、形式丰富多元、观点拔新领异,会务组将整理完整发言内容经嘉宾确认后陆续推送,以作分享学习。2023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在京顺利召开发言集锦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2023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成果获清华大学报道

2023年6月17日,由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双一流学科承建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张树华|论数字政府建设需处理的若干关系

本篇内容为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张树华所长在2023年6月17日“数字政府40人论坛”首次会议上作的“数智时代与中国之治:论数字政府建设需处理的若干关系”主题报告。他首先代表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果,也预祝各位专家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就。张树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他指出,数智时代需要思考四组关系,包括数智时代与世界变局的关系、数智时代与中国之治的辩证关系、数智技术与治理实践的协调整合关系、中国之学与建设自主知识体系的互促关系。当前,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我们应立足世界变局大视野,立足历史变迁和内外环境,把握当下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创新数字政府应用的重要意义和关键路径。中国之治有效调和了稳定性与秩序性、发展性与协调性、系统性与效能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数智时代研究应以中国之治为关照,中国之治的创新和发展必须以数智转型为抓手。坚持科学合理的把握数智技术与治理的关系,科学合理推进创新应用和成果推广,考量社会群体需要和便利程度,提升开发应用效能,形成智治、德治、法治、礼治的有机融合。始终坚持人民观、系统观、大治理观,利用好中国在当下这一场深刻转型中起步早、场景多、经验足的多样化优势,积极推动政治学发展扩大,勇于破圈、创新和突围,和新实践、新技术结合起来,为共同的学科融合、学科发展努力,提炼中国之治的核心概念,向世界传播中国之道,共同把学科做强、把数字中国发展好。2023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在京顺利召开发言集锦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樊博|制度压力会提高政府的回应型透明吗?

本篇内容为上海交通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樊博在2023年6月17日“数字政府40人论坛”首次会议上作的“制度压力会提高政府的回应型透明吗”主题报告。
2023年6月22日
其他

彭刚|2023数字政府论坛开幕致辞

2023年6月17日,由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双一流学科承建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发言集锦 | 2023年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

2023年6月17日,由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双一流学科承建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发布,孟天广教授作要点解读

2023年6月17日,2023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在京召开。论坛期间,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数据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孟天广教授正式发布《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该报告确立了组织机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四大维度,将202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数字政府五大建设体系和五大目标特征加以融合应用和指标呈现,对2022年我国31个省级和333个地级市数字政府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我国数字政府发展呈现出差序格局,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显著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且各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距。省级层面,上海、北京、浙江位列前三名;城市级层面,深圳、杭州、广州位列前三名。报告接续2020年报告的数据积累,力求以严谨、扎实、全面的科学研究完成系统评估,为认知我国数字政府发展现状提供坚实的经验依据,为各地政府推进政府治理数字化和现代化转型提供实践参考和定向依据。《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封面自2020年首次开展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水平测评以来,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建立起2020、2021、2022年完整的数字政府测评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生产了20余篇中英文论文。这项测评一方面作为数字政府发展情况的检测指标,支撑了中央部门的决策需要,另一方面作为学术公共品,为学术同行提供基础数据。最新指标体系,在2020年首次提出、2021年完善指标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察2022年我国各地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最终增加了2个三级指标。构建中国数字政府测评指标体系孟天广教授指出,报告所构建的中国数字政府测评指标体系,是基于对全国各省市的调研,吸纳了对数字政府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充分借鉴了包括联合国、OECD国家、国际学术组织的数字政府测评体系。最新版指标体系涵盖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79个三级指标,能够系统测量数字政府在省级和地级市两个层级的发展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法、预调查、预评估不断优化迭代评估指标体系,并组织近100人的团队持续关注、核查、计算全国各省、地级市的指标数据。该体系紧密贴合中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实际情况,不仅反映了对于当前数字政府发展的理论认识,更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测评结果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省级数字政府发展的综合得分中,上海排名全国第一,然后是北京、浙江、广东。孟天广教授表示,我国省级数字政府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点,我国数字政府发展在区域之间的不均衡非常显著,东部经济发达省份与西部、东北部地区省份的差距明显。第二点,在不同指标上的差别也很大,例如北京的治理效果排名第一,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上海、浙江则更为完善。第三点,数字政府的发展有空间的集聚效应,存在发展高地,具有引领性的是上海、北京、浙江,优质型省份包括广东、四川、安徽、山东、江苏、福建。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梯度分布情况图省级数字政府发展空间分布图此外,三年的数据积累呈现了数字政府指标变化的趋势,展现出我国数字政府发展水平逐年提升的态势。尽管整体上东部省份的数字政府发展水平仍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但后者的发展势头明显,水平提升速度较快。省级数字政府发展水平跨年比较图数字政府建设的未来方向近年来,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若干问题和调整,譬如部分地区基础信息化建设水平仍较落后、数字政府制度体系建设进展缓慢、政府回应市民诉求的质量欠佳、政务数据汇聚共享水平不足等。基于评估结果,报告提出数字政府建设的六大发展方向,包括加强统一协调的领导体系、健全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构建协同高效的职能体系、打造公平普惠的服务体系、完善全链安全的保障体系、构建包容协同的生态体系。《2022年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报告力求以严谨、扎实、全面的科学研究为系统评估我国数字政府发展现状提供扎实的经验依据,力求为数字政府发展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未来数字政府发展提供路径参考,为扩散先进的数字政府发展地方实践提供支撑,为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提供靶向支撑,为讲好“数字中国”故事提供客观数据。*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发言集锦 | 2023年第一届数字政府40人论坛

2023年6月17日,由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双一流学科承建机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发起,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聚焦基层,赋能基层:第二届新时代首都基层数据治理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2023年6月3日下午,第二届新时代首都基层数据治理圆桌论坛在双清大厦成功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主办,北京龙腾佳讯科技股份公司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及北京各区街乡镇的20余位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化工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娟博士主持。
2023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