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其他

江门台山市台城街道老旧小区“改”出幸福新生活 擦亮文明靓丽底色:广东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典型案例:江门台山市台城街道老旧小区“改”出幸福新生活
6月29日 下午 1:43
其他

中山市三乡镇高效推行“五个一” 促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广东省县城新型城镇化典型案例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典型案例:中山市三乡镇高效推行“五个一”促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近年来,中山市三乡镇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建设为抓手,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目标,积极响应“数字湾区”建设,拓展“粤系列”服务深度,优化市场主体诉求响应平台接办效能,让基层群众办事“就近办、自助办、一次办成”,全力推动政务服务供给提质增效。中山市三乡镇一、主要做法(一)构建“五个一”,提升城乡政务服务质量一是健全一个服务专班。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双主官挂帅的重大项目集中审批服务专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工业项目落地集中研究、集中调度、集中审批,全力攻坚镇工业项目落地。二是组建一个服务团队。由多个企业服务重点部门(单位)组成服务团队,整合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和服务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事前导办、事中速办、事后回访的全周期跟踪帮办服务。三是用好一个管理平台。全面推广应用中山市项目落地协同管理平台,设置专员定期更新项目情况,实现项目落地审批事项、申报材料、审批时限等全周期服务要素协同管理,促进项目落地提速增效。四是完善一套联动机制。依托中山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企业服务1号线”,构建企业咨询诉求“闭环式”服务机制,实现全类型企业诉求“上线上平台”,确保有呼必应、跟踪落实。五是努力实现一站办理。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改革,进一步拓展“全城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等服务事项范围,通过线上、线下等平台努力实现业务“一站办理,一次办成”。(二)数字化赋能,打造高质量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打造“粤智助”综合便民服务数字化平台,全镇18个村(社区)“粤智助”实现全覆盖,实现基层、农村、产业园区各类政务民生和企业服务“就近办”,提供公安、司法、人社、医保、民政等30多个部门519个服务事项,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致力打造高质量“一站式”服务平台,镇政务服务大厅可办事项由759项增至955项。围绕企业开办、企业准营、新生儿入户、社保等高频事项,迭代升级“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流程。推出“继承公证+不动产登记”联办新模式,实现一个窗口对接完成房产继承公证和过户两件大事。(三)搭建“中易办”,提高涉企服务效能效率成功组建“中易办”企业服务中心,提供涉企政务服务咨询、涉企政务服务代办、惠企政策宣传以及其他涉企帮办服务,通过部门联动实现后台审批人员“秒批秒办”,把企业开办时间压减到1个工作日内,让办事者实现从自己“不敢办”到专人带着“大胆办”再到自己“自主办”的转变。二、主要成效惠企利民服务更优更实。2023年,三乡镇共服务群众累计达29万人次,同比增长38.1%;政务服务事项从“网上能办”向“网上好办”转变,企业开办网办率达92%;线下窗口受理工程项目建设业务264件次;实现用水、用电、用气、用网“一窗通办”,为群众办实事2617件次;提供主题式、套餐式集成服务216件次;持续发挥“一厅联办”服务优势,便捷联办社医保税业务1473件次。项目审批服务提质增速。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从受理到出文缩短至2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备案12小时内办结;镇内工业项目办证事项受理审批总时长不超过8个工作日。全年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审批113个,核准备案类项目215个,年度新增计划投资额达65.9亿元,同比增长37.1%。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古鹤中医药产业园、新能源电池精密结构件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实现“拿地即动工”。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6月24日 下午 9:56
其他

东莞市塘厦镇加快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拓新型城镇化新局面: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之二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典型做法之二:东莞市塘厦镇加快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6月13日 下午 10:24
其他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下足“绣花功夫” 力促城市品质提档升级: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之一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典型做法之一: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下足“绣花功夫”
6月13日 下午 10:24
其他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关于我省煤电气电容量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2023年12月27日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台山市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构建全民健康服务新体系: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典型做法之十五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5典型做法之十五:台山市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构建全民健康服务新体系台山市围绕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理念,成立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牵头单位的两大医共体,构建市镇村三级一体化、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便捷普惠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全民健康指数不断提升。台山市在2022年度江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绩效评价中排名第二,在2022年度全省绩效评价评分排名前15%的11个县(市、区)中排名第四。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出台台山市加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医共体建设目标、思路、任务,深化梯度创建,扎实落实医共体建设。成立以市委书记为主任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医共体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多部门调研督导,及时把脉解结,疏通堵塞,协同有序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成立慢病管理中心、双向转诊中心,通过医防协同、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整体提升县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慢性病防控管理能力。2023年1-9月,已组建239个家庭医生团队,常住人口签约率为48.26%,重点人群签约率为71.55%,均超过目标值。二、完善内部运行职能完善医共体内议事决策机制,实现医共体内的法定代表人统一机制,将市镇村三级医疗资源统筹在两大医共体下科学管理,合理分配。通过江门市区域卫生健康业务专网和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内及医共体间的公共卫生、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与资源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借助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系统,积极推进专家共享、技术共享、远程医疗协作、教学共享等管理机制,逐步提升基层的智能化诊疗水平。2023年1-9月,医共体总院诊疗患者(含远程)达17526人次。三、坚持医共体一体化管理建立医共体编制周转池,优化医共体人员调动手续,落实医共体人事管理自主权,促进医护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推行医共体药品耗材统一管理,提升管理效能。落实总药师制度,实现医共体内药事管理同质化、一体化。统一用药目录、实行阳光用药监管,确保药品稳定供应。2023年1-9月,台山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达63.43%,两大医共体联合门诊诊疗量达6021人次,总院专家下沉分院开展联合病房手术例数共149例;总院下派到分院的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共计703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含远程)1104人次,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和“首诊在基层”的分级诊疗目标。四、强化建设投入保障健全县级财政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人员培养经费的投入机制,足额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和药品制度改革等专项补助资金,推动台山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实现诊疗环境全面优化、医疗设备提档升级、群众就医负担减轻。台山市19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本标准,其中9间乡镇卫生院通过国家推荐标准。2023年1-9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达56.03%。相关阅读☞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阳春市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助推示范地区经济腾飞: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典型做法之十四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4典型做法之十四:阳春市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助推示范地区经济腾飞近年来,阳春市以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抓手,明确目标方向,聚焦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大胆改革创新,推动县城城镇化建设提质增效。2022年,全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0.68亿元,增长16.8%。一、明确目标方向,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园区全面调整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布局,凝聚力量推动先进材料和装备制造两个战略性、主导性高新产业的发展,超前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要素,引领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制定园区技术发展路线图,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建立产业发展台账,为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制定时间表,为高能耗项目入园设立“低碳”门槛。建设基础设施完备和体制机制完善的产业平台,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溢出,为阳春市招商引资搭建高质量产业平台,推动阳春市产业融湾。2022年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成功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二、聚焦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全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努力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和现代中医药新兴基地。以重要基地、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为核心,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和百亿智能产业集群。2022年,阳春市规上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188.10亿元,规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46.6亿元,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已初步形成,目前已落地数控机床及配套产业项目35个,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60亿元以上。以现代中医药全链创新为核心布局中医药产业,建设中药产业园,打造百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广东一片天医药集团制造有限公司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广东医疗物资重点企业。三、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孵化育成能力建设高标准建立园区产业孵化中心,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培育,推动阳春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前沿科技化。加快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等平台建设。2022年扎实推进扩园工作,土地收储面积1000亩,投入2.95亿元建设园区基础设施项目4个,新增标准厂房5.9万平方米,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9亿元。强化创新驱动,2022年阳春产业转移工业园获认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1家、众创空间1家,均实现零的突破。四、大胆改革创新,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扩大高新区管理权限,制定“二号章”机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赋予高新区更多、更大的管理权限。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在创新型企业培育和扶持、人才吸引、研发投入等方面加速研究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优惠政策。推动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深入开展“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免费证照快递”,施工许可承诺办结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减到5个工作日,产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动工”改革探索成功,被阳江市通报表扬并予奖励。积极宣传推广使用“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一体机,17个镇(街道)、349条村(社区)实现全覆盖,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相关阅读☞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龙门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典型做法之十三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3典型做法之十三:龙门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近年来,龙门县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精心谋划打造“文化强县”,全面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惠民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拓展、延伸按照省定标准大力推进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2021年,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新馆投入使用,其中图书馆、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2022年,图书馆进馆达6.8万人次,图书外借达2.03万人次,新注册读者证1000张,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共41场次,服务群众达8.67万人次。龙门农民画拍卖交易平台、七星山公园龙门农民画一站式文化服务中心、龙门农民画教学实践基地等建成投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大力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2022年成功举办《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广东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图片展》《风雨同行—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图片展》等精彩展览,开展新春晚会、元宵晚会、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46.58万人次。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统筹抓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修缮和保护各级文物。目前,龙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1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6处,绳武围、鹤湖村和功武村等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一是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力度,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实施数字化项目,成立科技保护团队2个。二是加强文化遗产宣教工作,在县内多所学校举办文化遗产宣教进校园活动,举办特色展览,开展文创产品展示、文物政策咨询等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三是加大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约1800万元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顺利完成龙门鹤湖围、功武村古建筑群等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工程,见龙围与炮楼二期修缮工程、文佑王公祠修缮工程、瑶族穴居遗址保护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三、加速推动农民画市场化和产业化打造全链条农民画产业,大力推动农民画衍生产品开发。一是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将龙门丰富的旅游资源与龙门农民画相结合,通过在旅游景区举办“你好,二十四节气”龙门农民画比赛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龙门农民画知名度,把农民画全力打造为龙门县旅游品牌。二是建设农民画拍卖交易平台。打造集农民画创作、培训、展销、对外交流窗口等功能于一体的龙门农民画一站式文化服务中心。三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惠州市实验中学附属学校打造“龙门农民画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加快农民画人才梯队建设进度,擦亮“中国三大民间绘画画乡”金字招牌。相关阅读☞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海丰县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典型做法之十二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2典型做法之十二:海丰县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近年来,海丰县紧抓国家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建设契机,大力推动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及时补强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县城城镇化建设短板弱项,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一、坚持项目先行,持续推动城乡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构筑“县城中心医疗服务圈+医疗卫生次中心+一般镇卫生服务体系”格局,全力推进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县中医医院改扩建项目、县防疫防控卫生服务中心赤岸桥片区建设项目建成投用;彭湃纪念医院新院区、中医医院感染科综合大楼、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楼等项目加快推进。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梅陇镇中心卫生院、公平镇中心卫生院通过验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其中梅陇镇中心卫生院于今年6月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通报表扬。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启用海丰县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初步建立以县医疗急救中心为核心、21家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覆盖城乡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二、坚持上下联动,稳步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发挥高水平医院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优质卫生人才、优质医疗技术下沉,为海丰县医共体建设“提档加速”。县彭湃纪念医院牵头制订《医院人才激励方案》,以海丰县与中山二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为契机,引进3名高层次人才,为该院脑卒中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引进孙逸仙纪念医院31名高层次人才定期到县彭湃纪念医院坐诊、手术、查房和学术讲座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省级专家优质医疗服务。分阶段推进“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县彭湃纪念医院设立卒中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管理委员会,胸痛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卒中中心初步建成投用,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全方位提升,切实兜住“大病不出县”底线。三、坚持数字赋能,构建完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彭湃纪念医院作为县级远程医疗中心,已完成与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对接应用,县镇两级医疗机构已实现远程教育及远程会议功能。接下来将逐步推进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开展分时段预约就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优化改造就医流程,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22年全县县域内就诊率达80.6%,基层就诊率达71.17%,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四、坚持深入群众,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积极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不断优化完善服务模式,提升签约居民获得感、满意度。突出重点人群服务保障,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患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目标人群为重点,实施分级管理、分类签约,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截至2023年9月底,全县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162848人,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2.1%。相关阅读☞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东源县聚力园区建设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五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35典型做法之三十五:东源县聚力园区建设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新兴县完善“引育用储服”链条 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三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33典型做法之三十三:新兴县完善“引育用储服”链条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东源县柳城镇整合土地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四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34典型做法之三十四:东源县柳城镇整合土地资源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韶关市武江区稳慎推进“村改居”试点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二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32典型做法之三十二:韶关市武江区稳慎推进“村改居”试点建设2022年以来,武江区将“村改居”试点工作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2022年9月中旬,西联镇赤水村、西河镇红星村的《“村改居”试点工作调整方案》分别以100%、96.61%的同意票高票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同年11月,区政府正式批复调整设立红星社区和赤水社区,标志着武江区城乡融合工作在韶关市率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创新“一村一策”一方面,在原村民转化居民身份权益发生变化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权益,将社区水、电、路、气、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纳入市政建设,优化教育配套设施和社会保障,让村民享受高质量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武江区通过“奖补”措施充分激发涉改试点村积极性。“村改居”后设立的社区居委会,区政府将持续3年按照20万元/年的标准予以奖补;“村改居”的社区“两委”成员按照每人3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二、下好全面摸查“先手棋”为保障村民在“村改居”后权益不受影响,武江区围绕教育(中考加分)、计划生育补贴、就业扶持、残疾人优惠等政策以及村级集体资产、集体土地规范处置转化等问题,开展全面摸底调查,梳理形成“村改居”试点工作问题清单,其中涉及赤水村17项、红星村45项。各区直职能部门及时研究、协商、协调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村改居”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主动对接上级职能部门研究破解方案,坚持“解决一个,销案一个”,62个难点问题全部解决销案。三、用好宣传工作“指挥棒”将宣传工作贯穿于整个改制工作过程中,实行网格宣传模式,按照“一人一格、一格一责”的分片网格制度,构建“楼栋+党员+住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组织体系,累计发放宣传册1800多份、悬挂横幅标语20条。同时通过新媒体、广播等宣传方式,让群众进一步知晓“村改居”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村改居”工作营造良好稳定的社会氛围,带动两个村1183人共同参与“村改居”工作。四、强化监督指导“全流程”指导涉改村所属镇制定“村改居”试点工作调整方案,制定“村改居”试点工作日程安排表,对文稿征求意见、“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大会表决等环节明晰工作要求。严格把关请示、批复、报告等相关文书,让涉改村投票表决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建立定期调度工作机制,对于每个关键环节定期调度了解涉改村进度情况,对“村改居”工作进行全程把控、全面监督。加强分析研判和风险防控,确保“村改居”工作平稳有序。相关阅读☞
2023年11月1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一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31典型做法之三十一:珠海市斗门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2020年9月,斗门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斗门区着力完善宅基地管理基础数据和技术平台,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建立宅基地管理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改革成果。一、以强化规范为重点,基本建立长效管理体系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原则,探索出台宅基地审批管理、流转、退出、建房施工管理等12份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宅基地管理长效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宅基地联审联办制度。指导各镇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多部门内部联动的宅基地联审联办机制,形成宅基地审批管理工作合力。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审批宅基地4702宗。二是探索宅基地数字化管理路径。构建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对宅基地资格保障、申请审批、使用流转等情况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开展线上审批宅基地21宗。三是强化农村建房全链条监管。构建农村宅基地和农户建房“四巡查五到场”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农村违法违规建房行为发现及时、制止有力、处置有效。查处农村违法建房行为118宗,有效遏制了农村违规用地行为。二、以制度创新为抓手,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财产权益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形式,保障农民居住权益。一是探索集体所有权行使路径。制定农村宅基地利用和村民住宅建设村规民约指导意见,明确村集体的宅基地所有权主体地位和在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领域的主导作用,夯实村集体宅基地占有、使用、收益、分配等权能。建立保障农民建房合理用地需求长效机制,落实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44.75亩用于保障农民建房。二是探索宅基地资格权多种保障形式。建立以“成员身份”为基础的宅基地数据库,以库管人(资格),根据集体成员宅基地资格进行规范管理。试点探索通过“村集体出地、村民出钱、银行放贷”方式,创新性利用积分制确认集体成员参与建房资格、以股权抵押贷款建设村民公寓机制,保障农民基本居住权益,改善居住条件。三是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退出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自愿退出、内部流转、对外出租、合作建房等的制度规范、具体流程和监管体系。通过出租、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5262宗,增加集体收入112万元,增加农民收入5398.36万元。引导宅基地自愿退出保障宅基地需求110宗。三、以问题化解为突破口,有力有序化解矛盾纠纷着力化解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农村稳定。一是全面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摸排。结合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结果,梳理非集体成员占用、一户多宅、超面积使用等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并建立台账,做到底清账明。二是分类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明确政策解决普遍性问题,出台宅基地审批管理、有偿使用,退出、使用权流转等政策文件,有序化解共性历史遗留问题。一事一议解决特殊问题,定期召开宅改领导小组会等各级各类专题会,专题商讨、研究解决宅基地特殊历史遗留问题,成功解决莲洲镇东安村葵仔地历史遗留的13宗宅基地因土地利用现状不符而不能报建的问题。四、以人居环境提升为着力点,加速绘就和美乡村新景强化规划引领,规范建设农村住宅,加快建设和美新农村。一是优化提升村庄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基础上,聚焦改革试点要求,对全区村庄规划进行评估和梳理,优化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27条,引导和满足村庄发展建设和村民建房用地需求。二是加强建设指导。出台《斗门区村民住宅建设风貌指导意见(试行)》《斗门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指引(2020年版)》等制度规范,因地制宜编制推广43个农房建筑图集,有效提升农房建设水平。三是强化示范带动。以“十村示范、百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着眼“示范区、示范镇、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引导村民建房遵循风貌管控要求,实现农房风貌整治全覆盖。相关阅读☞
2023年11月15日
其他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能源局关于印发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3年6月5日
其他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的通知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的通知粤发改能源函〔2023〕491号各地级以上市发展改革局(委)、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广东电网公司: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现就加强全省高质量发展用能保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用能空间,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化支撑。加强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和新上项目用能保障的衔接,各地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可作为新上项目能耗指标来源。二、有序实施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能耗单列。对照国家“十四五”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有关规定,持续更新梳理符合单列条件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能耗单列范围。坚持全省一盘棋原则,有序实施省重大项目能耗单列,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项目的用能需求。三、确保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用能。对于新上文化、教育、卫生、环保(不含冶炼)、轨道交通、民用机场等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以及国家、省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科研平台项目,开辟节能审查“绿色通道”,实施即报即受理,加快审查审批,确保项目用能需求。四、加强先进制造业用能保障。聚焦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能耗要素向产业带动性强、技术水平先进、绿色低碳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倾斜。对于新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优于全省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水平的项目,全力保障用能需求。着眼装备制造及终端产品领域,对于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型储能等产业链中上游制造项目,合并测算产业链上下游关联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积极保障项目用能需求,推动区域联动和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保障强链补链延链项目用能需求。五、加强产业有序转移项目用能保障。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转移项目所需的能耗指标优先来源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的节能量,不足部分由省统筹协调解决。鼓励产业转移园区和产业转移项目在转移过程中对原有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进行提升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产业转移项目腾出用能空间。六、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对于未完成能耗强度下降进度目标和目标完成形势严峻的地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两高”项目缓批限批或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对于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项目,原则上实行省内产能置换,项目所需能耗指标来源于产能转出地企业关停形成的节能量,同时按照“能耗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在能耗双控考核时予以平衡。七、严格新上项目能效准入。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能效水平须达到标准或行业先进值,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强制性能效标准2级水平。对于产能已经饱和的行业,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原则上应达到强制性能效标准1级水平。八、提高节能审查办理效率。优化项目节能审查服务,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边界审核,主动指导有关单位规范节能报告编制。加强节能审查与生态环境、产业规划等政策衔接。进一步提升节能审查审批效率,在保证节能评审质量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评审时间,原则上在评审完成后3个工作日内出具节能审查意见。九、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深入挖掘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对重点企业能效水平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能效清单目录,对标能效先进水平,有序推进能效水平应提尽提。针对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共性节能提效技术装备,加快行业能效提升。对于通过节能降碳改造产生的节能量,优先作为强链补链延链等重大制造业项目能耗指标来源。十、加强节能监察执法。重点检查节能审查制度和能效标准执行情况,以及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淘汰制度执行情况等,督促被监察单位依法用能、合理用能。严肃查处未按规定办理节能审查等违法违规用能行为,供电部门予以配合。对于未按要求办理节能审查或节能审查未通过的项目,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原则上不得提供电力支持。加强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报小建大”行为,原则上用电保障不得超出节能审查意见明确的用电量。全面摸查近年来节能审查项目建设进度和实际能耗释放情况,盘活企业闲置能耗指标。广东省发展改革委2023年4月20日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3年4月25日
其他

一图读懂 | 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

一、政策背景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双碳”目标下,新型储能产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明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广东省储能电池产业基础较好,覆盖了储能电池材料制备、电芯和电池封装、储能变流器、储能系统集成和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新型储能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具备全球竞争力。2022年,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装机规模达到71万千瓦。为更好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重大机遇,我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二、总体要求《指导意见》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产业链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市场机制、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等发展目标,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装机规模达到400万千瓦。三、主要内容《指导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共提出六方面31条政策措施。一是加大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针对储能电池成本高循环次数少等问题,提出提升锂离子电池技术、攻关钠离子电池技术、融合能源电子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发展氢储能等技术、开展储能前瞻技术研究等7条政策措施。如针对锂离子储能电池安全性、经济性有待提升的问题,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全气候储能锂离子电池,提升锂电池容量极限,推进新型体系锂电池研发和应用。二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壮大规模提升实力。针对新兴储能领域布局有待加强、控制芯片及部件进口依赖等问题,提出优化锂电池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钠离子储能电池产业、提升储能控制芯片及产品供给能力、培育发展电解水制氢设备产业、前瞻布局多元化储能领域、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加大优质企业招商引资力度等7条政策措施。如针对氢能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问题,提出加快推进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重点项目建设,支持阴离子膜碱性、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装备研制和中试生产。三是创新开展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针对广东省新型储能装机市场有待拓展等问题,提出积极开拓海外储能市场、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推进定制化应用场景、推进虚拟电厂建设、鼓励充换电模式创新等7条政策措施。四是提升新型储能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针对新型储能产业安全风险管控机制有待完善、储能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备等问题,提出加强全过程安全管控、制定安全技术标准、建立信息化监管平台等3条政策措施。五是优化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政策环境。针对新型储能产业中新兴领域技术有待突破、新型储能电站尚未形成成熟盈利模式等问题,提出加大科技研发支持力度、构建国际市场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新型储能电力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等4条政策措施。如在完善新型储能电力市场体系和价格机制方面,提出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参与电能量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机制、动态调整峰谷电价等措施,为新型储能发展创造空间。六是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人才保障、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等。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23〕4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3月15日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和产业发展前沿,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我省“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江门市江海区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创新: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三十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30典型做法之三十:江门市江海区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改革创新江门市江海区是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以创新“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体制机制为工作主线,全面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建设,实现农村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社联动”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助残服务、儿童服务、志愿者服务水平全面提高,特色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三级慈善体系互联互通,推动慈善公益力量在基层不断壮大。一、突出党建引领,构建一核多元、共建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新格局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书记作用。制定村级党组织书记小微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列出93项权责21条底线,构建村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同步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年度轮训、备案管理等工作机制,明确村级党组织书记工作和要求。二是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积极性。创新推行大党委制,组建社区“大党委”15个,充分调动“两新”党组织、经济(联)社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设立“政策宣传岗”“护村平安岗”“环境整治岗”等党员义务岗位,2792名村(社区)无职党员上岗履职,形成具有江海特色的“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三是搭建议事平台,夯实农村社区共建共治基础。创新村(居)民议事会制度,29个村(社区)建立村(居)民议事会,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乡贤、社会组织(企业)等协商主体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议事格局。四是完善共治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广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积分管理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德、爱护环境、邻里和谐等村规民约条款进行量化评分并给予奖励,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和获得感。二、深化“三社联动”,构筑覆盖广泛、专业支撑、服务精准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一是织密三张服务网,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全面升级62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村(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共103项;建设37个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个长者饭堂;建设1个区级儿童服务指导中心、20个村(社区)儿童之家。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江海区困境儿童服务模式列入全国儿童服务体系相关制度,并得到宣传推广。街道全覆盖设置广东“双百”工程社工服务站及“1+6”公益创投服务站,专业社工为各类群体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二是培育特色社会组织,打造江海慈善服务品牌。以村级慈善联谊会建设为抓手,在农村广泛开展助学、助残、敬老等慈善公益活动。目前,全区超过80%的农村社区建立起村级慈善联谊会,与区、街道搭建起互联互补、广泛覆盖的“三级慈善救助网络”。三级慈善联谊会共筹善款7000多万元,资助公益慈善项目40多个,为近2.6万人次提供援助和帮扶,助力全区862户帮扶对象实现全面脱贫。三是依托专业力量,强化社区治理创新服务。投入近4000万元扶持各街道、村(社区)购买专业社工服务,以实施积分管理制度、村民议事会制度为切入点,由专业社工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化、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广泛开展社会治理公益创投活动,构建1个区级综合服务中心、3个街道社工综合服务总部和18个社工综合服务分站点的“1318”服务体系,成功打造“共建一个家”“百家公益”“联创善治”“党建引领、文化传承”等品牌项目,公益创投项目优秀率达100%。三、坚持塑形铸魂,绘就景美人和的农村社区新图景一是打造美丽地标。全区自然村基本完成目标任务,城乡保洁覆盖面、垃圾有效处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因地制宜精心打造丰盛村乡村文艺街、英南村七彩南堡、横坑“彩虹村”、荷香生态园等特色景观,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二是铸造文化名片。开展“守护乡愁”行动,跨龙村围绕清代跨龙桥文化,打造诗词文化墙;永明社区以“穿越”为主题,重塑七八十年代的乡村故事;制作《乡贤与地名故事——直冲、沙津横篇》,记录村情村史和乡贤故事。同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梳理本地区古代近代先贤、现代名人名士、优秀军人等先进典型100多人,成功打造一批乡贤馆、乡村博物馆和红色教育基地,让先贤事迹、道德模范事例得到广泛宣传。相关阅读☞
2023年3月17日
其他

揭阳市揭东区多措并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九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9典型做法之二十九:揭阳市揭东区多措并举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揭阳市揭东区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优化教育“硬环境”,提升教育“软实力”,建立健全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机制,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公平,城乡基础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一、强化制度设计,统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揭东区高度重视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印发实施推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文件,为纵深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提前谋划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建设项目库,至2025年,全区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共26所。二、不断优化办学硬环境,增加城乡优质学位供给揭东区着力补齐中小学短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4248万元实施乡村学校设备提升及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工程,改善龙尾镇龙珠中心小学等一批乡村学校办学硬件水平。健全政府投入、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用好用活财政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项目建设需要,不断加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4.27亿元用于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1所,推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转制为集体办幼儿园81所、新增学位2万余个。揭东区第一初级中学预计202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将提供优质学位2500个、宿位2000个。三、深入开展“县管校聘”,提升师资队伍软实力出台《揭东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全域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印发《揭阳市揭东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试行)》,均衡城乡师资配置,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县域内定期轮换机制,实行城乡教师互动交流,近三年参与交流的校长86人、教师1523人,教师结构性紧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健全边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特殊岗位补贴制度,按规定落实山区补贴。完善《揭东区名校长、名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组织评选揭东区名校长、名教师57人。鼓励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全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明显增加,现有骨干教师(含学科带头人)1090人,占中小学教师总数13%。四、关爱随迁子女入学,充分发挥省驻镇扶村资源优势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办法,建立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各镇(街道、直属)教育组负责辖区内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坚持以公办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根据学位统筹安排符合政策条件的随迁子女入(转)学,发放《揭东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通知书》,切实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做到免试就近入学。目前,全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达到94%。充分发挥省教育厅在揭东区龙尾镇驻镇帮镇扶村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与深圳市宝安区、东莞市莞城街道和中堂镇等珠三角对口支援城市交流合作,搭建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在龙尾镇落地,形成循环阶梯式对口帮扶,全区成功组建结对帮扶学校30对,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学生互动等方面构建帮扶机制,努力实现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相关阅读☞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河源市汇聚基层巾帼力量撑起乡村“半边天”: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八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8典型做法之二十八:河源市汇聚基层巾帼力量撑起乡村“半边天”河源市以“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试点工作为抓手,探索形成“妇联主席+N小组长(执委)+N家庭”的工作模式,围绕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载体三大内容,通过“五个聚焦”,持续提升基层妇联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让巾帼力量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2021年以来,河源市打造“强基层妇联·促乡村振兴”试点100个,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安全生产、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和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成效。一、选优配强“领头雁”,引领广大妇女参与基层治理河源市从各级妇联退休干部、致富能手、热心公益的群众等群体中推选出一批有热情、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的妇女担任村妇女小组长,并按有关程序将其吸纳为村妇联执委,实现妇联组织架构由过去的“一根线”向“一张网”转变。目前,市、县(区)试点村共推选村妇女小组长580名,实现村民小组“全覆盖”。巾帼志愿者们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家庭纠纷调解、矛盾排查、心理疏导、关爱帮扶等志愿服务,让乡村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农村基层治理呈现新活力,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半边天”。二、打造温暖阵地,带动妇女共建共享幸福生活河源市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强化妇女儿童之家、舒心驿站等阵地建设,并紧密结合妇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设置妇女议事、婚姻调解等服务窗口,开辟“温馨家园”“阳光书屋”“快乐四点半”等主题区,拓展家长学校、儿童益智乐园等功能区,使广大妇女群众学习有场所、服务有项目、活动有阵地、维权有平台,助力基层打造和谐、平安、幸福的氛围。2021年以来,河源市妇联组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纠纷调解等各类活动超过1万场次,关爱服务妇女儿童超过200万人次,扎实的工作成效让妇女儿童切实体会到更多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三、“五个聚焦”激活“半边天”新活力,为基层善治赋能河源市通过“五个聚焦”,以巾帼力量带动群众从“要我做”变成“一起做”、从“靠政府”变成“靠大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一是聚焦思想政治引领,以党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活动,2021年至今共举办党建活动超1800场次。二是聚焦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开展“清洁家庭”评比、环境卫生红黄榜等活动为载体,并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提高妇女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三是聚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开展“最美家庭”评选和宣传活动为载体,动员妇女积极打造“清洁家庭”示范户,合力营造整洁、优美、健康、向上、和谐的村居环境。四是聚焦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以开展“巾帼关爱”活动为载体,实施“幸福心家园”项目,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心理讲座、诗歌朗诵、防溺水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美食分享等暑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对困难妇女、儿童及家庭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妇女群众的幸福感。五是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实施巾帼赋能增智计划和巾帼助农项目为载体,联合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举办月嫂、客家厨娘、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班,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施和“一村一品”建设。相关阅读
2023年3月8日
其他

广州市增城丝苗米驱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带动农民增收: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七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7典型做法之二十七:广州市增城丝苗米驱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2023年3月3日
其他

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打造“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富模式 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六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6典型做法之二十六:江门台山市斗山镇五福村打造“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富模式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江门台山市五福村积极围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转型升级,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共富模式,通过村集体统筹整合,推动农户以入股方式流转连片土地与农民合作社合作开展规模经营,并探索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模式,构建起多方联结合作机制,实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三方共赢互利,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13.5万元,农户亩均年增收近900元。一、村集体统筹土地集约化生产一是规模化建设。五福村通过“两预两委托”推动农户零散土地集约开发经营,即村集体与村民签订统筹流转、连片经营的“预流转”协议,连片“预整合”土地进行规模化项目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委托”村集体统筹经营,“委托”第三方统一公开招标,引入绿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营生产基地。二是建立联营机制。五福村作为土地统筹经营的组织者和生产基地发展的联营者,负责土地股份制合作管理以及农业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管理,参与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及项目联营主体收益盈余分配监督,联营主体获得每年每亩土地20元管理费及收益盈余15%的年终分红。联营机制促使村集体和农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村集体和农户成为项目联营主体的“股民”,合作社也获得了规模生产的土地和当地村集体的统筹服务,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充分调动了“村集体、农户、合作社”三方的积极性,同时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增加农户非农就业收入。二、狠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是支持打造现代化种植农场。支持绿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约33.3公顷,从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收割、仓储、加工等生产流程,实现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全年加工能力达1500吨。二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支持发展农业托管服务等项目,支持绿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全产业链实现机械化作业,实施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并推行“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同时,积极培育绿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负责同志荣获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乡村工匠生产应用工程师称号。三是持续开拓品牌营销。通过打造益农信息示范社、农村电商直播间等项目,支持绿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电商线上营销,助力创建“奭乡味”丝苗米品牌,目前该丝苗米实现订单销售,2022年销售收入超230万元。三、创新探索“保姆式”生产托管服务一是为项目联营主体遴选优质农业托管服务组织。引入专业农业托管服务组织江门天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通过全程托管实施规模化作业,实现每亩年均增产200斤、亩均增收400元。二是为项目联营主体导入金融保险业务。推动邮储银行、阳光保险、种业公司等开展“信用贷款+作物保险+良种供应”等产前服务和“统收统购”等产后服务,为农户垫支生产成本,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等带来的农业经营风险。相关阅读☞
2023年2月21日
其他

东莞市突出“五个坚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五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5典型做法之二十五:东莞市突出“五个坚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东莞市突出“五个坚持”,推动“五大创新”,努力闯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子。一、坚持集体所有,拓展股权内部有序流转新途径全面摸清资产家底,开展10轮清产核资,24.4万宗集体资产、24万份经济合同全部录入“三资”监管平台管理。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四会”(股东大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治理架构,确认股东成员121万多名,设立股份经济联合社55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2304个,成为全省继深圳后第二个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城市。完善农民股份权能,健全股权固化制度,拓宽股权内部赠与、转让途径,探索有偿购股、项目入股,充分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二、坚持规范透明,构建集体资产监管新体系建立“十管齐下”的监管体系,构筑保护农村发展和农民权益的坚实屏障。推动资产交易“上平台”,全国首创农村集体资产网上交易平台,健全集体资产交易制度,促进集体资产公开交易、保值增值,累计交易项目13.9万宗,溢价收益140亿元。实行村级支出“严管控”,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实施村级财务“提级管”,推行村级会计由镇街委派制度,组建近千人的专业会计队伍,促进监管力量向村组延伸,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推动“三年一审”向“一年一审”、“村级全审”向“村组全审”、重制度监管审计向兼顾经济效益审计“三个转变”。三、坚持高质量发展,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新动能创新“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机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近五年经营纯收入年均增长10.8%。持续壮大优质物业型经济,大力盘活低效土地厂房,村集体参与实施“工改工”项目136个,2022年集体出租收入突破210亿元,加快发展稳健投资型经济,通过信托投资形式参与园区开发、城市更新等优质项目建设,集体非出租类收入占总收入最高达29%。加大对村组减负力度,减轻村组治安、环卫、行政管理开支负担,2021年市、镇两级财政补助村组25亿元。加强防范集体经济风险,支持村组转贷降息和债权追收,集体资产负债率控制在16%左右。四、坚持共同富裕,推动集体和群众收入跃上新台阶留存集体收入滚动发展、服务民生,集体资产近五年增加超过700亿元,2022年经营纯收入约1/3用于公共服务。建立与经济效益相匹配的分红机制,2022年村组股东分红105.2亿元,人均超8600元,比2016年增长73.8%。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打好结对帮扶、费用减免、项目补助等组合拳,70个次发达村经营纯收入五年翻一番。五、坚持党的领导,完善集体经济治理新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机制,牢牢把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实施“两清单一规范”制度,强化党对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集体经济带头人,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经联社理事长,“一肩挑”比例达到99.5%。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理事会党员占比达97.8%,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包片联户,团结带领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相关阅读☞
2023年2月16日
其他

清远市清新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四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4典型做法之二十四:清远市清新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近年来,清远市清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生态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带动村民就地创业就业,村集体增资增收。一、政府搭台,夯实民宿产业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农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精品线路建设等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不少于30%的乡村振兴项目用地和“点状”供地项目用地指标用于支持民宿项目建设。鼓励民宿提档升级,对当年新评定为四星级、五星级的民宿,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20万元奖励。二是完善硬件设施。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优先支持联农带农作用明显的民宿项目所在村提升村容村貌,优化提升乡村民宿发展大环境。推动乡村停车场升级改造,推进城乡公交网络向乡村旅游景区延伸。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融合试点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提升。三是创新金融支持。针对乡村民宿初期投入大、回收期限较长、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难点问题,清新区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民宿贷”“美丽乡村贷”“乡村岁月贷”等金融产品,助力民宿产业发展。2021年,清新农商银行授予“民宿贷”贷款3000万元,有效解决民宿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二、企业唱戏,激活民宿经济发展动能一是激活闲置资产。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发展乡村民宿,全区备案登记的民宿有97家,其中精品民宿17家,旧村舍变身精品民宿后,每晚住宿价格可达千元以上。二是龙头企业引领。大力开展民宿招商,先后引进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了众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法人等投资民宿产业。2021年4月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南方(清新)民宿大会暨投资招商会,进一步扩大了清新民宿影响力。三是产学研旅结合。清新区三坑镇着力打造民宿“装备研发+投资运营+人才培养”示范项目,企业开展装配式移动民宿装备研发生产,有效降本增效且产品可个性化定制,满足多种乡村民宿应用场景。同时,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乡村民宿产业学院,在全日制学生教育、短期技能培训、新型乡村旅游模式开发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培养乡村民宿经营管理人才。三、因村施策,创新模式实现利益共享一是“农民合作社+企业+乡村民宿”发展模式。村集体成立民宿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资建设民宿后自营或者交给企业管理,营业额按比例由合作社和企业进行分成。二是“景区+村集体+乡村民宿”发展模式。依托辖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民宿在旅游景区及其周边集群发展。景区与村集体通过合作实现游、宿一体化经营或在相关平台开展联合营销实现互利共赢。三是“现代农业+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民宿周边休闲农业项目,将休闲农业特有的乡村体验、农耕文化、田园景观等内容与民宿有机串联起来,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四是“自建自营+村集体”发展模式。村民利用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或在宅基地上新建民宿自主经营,并向村集体租赁建设用地修建配套休闲娱乐设施,提升民宿等级,通过双方合作,村集体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带动附近村民就地就近就业。相关阅读☞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广州市精心写好模式、品牌、增收三篇文章 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三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3典型做法之二十三:广州市精心写好模式、品牌、增收三篇文章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市以集约高效、业态多样、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满足城市农产品供应、生态环境美化、居民生活休闲等多重需要。2022年全市实现都市现代农业总收入近2900亿元。一、坚守供给底线,推动农业生产集约高效一是以都市科技引领农业生产设施化规模化。利用科研院校聚集、人才资源丰富、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的优势,引进30多个农业院士团队,建设隆平院士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岭南实验室等,打造农业发展核心引擎。二是以都市产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稳定供给。优化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向现代农业产业园、重大农业项目、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集聚倾斜。三是以都市市场助推全产业链增值提效。落实都市农业“链长制”,健全“链长+链主+专班”机制,围绕优品丝苗米、绿色蔬菜、北回归线荔枝、精品花卉、生态畜禽、现代渔业打造“1+6”都市农业产业链,积极探索预制菜“粤菜师傅+中央厨房”,推进粮油加工储备、果蔬加工配送等集聚区发展,有效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二、实施品牌强农,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一是精心培育“粤字号”。坚持推进品质培优、平台引领、体系建设、正向激励和创意宣传,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二是大力创建“国字头”。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生态型引导、标准化生产、过程化控制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三是积极打造国内外放心品牌。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制定2万多项安全指标,实现粤港澳三地质量安全标准的互联互通。三、聚力增收实效,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一是强化产业联农。实施“穗农奔富”行动、强镇兴村计划,创新出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8条措施,财政投入向带动农民增收明显的项目倾斜,促进“园区+村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和收益共享,产业园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增收20%以上。二是强化创业带农。制定都市现代农业奖励政策,加大金融、人才、用地等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带动人才返乡下乡投资兴业,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促进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三是强化文旅兴农。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发掘丝苗米、荔枝、海珠高畦深沟系统等农耕文化资源,拓展农业科普休闲、生态教育、研学体验功能,打造时光穗道、花漾十里、仙榄沙龙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带,从化生态设计小镇等网红农文旅融合项目受到广泛关注。相关阅读☞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广东省3个项目入选全国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

近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国办发〔2022〕19号)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估筛选出一批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涉及8大类别24个案例。其中,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创意产业园项目入选挖掘闲置低效资产价值案例,深圳安居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入选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案例,深圳市妇儿大厦改造PPP项目入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案例。01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创意产业园项目本项目盘活的存量资产为广东奇正电气公司的旧厂房,原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空置率高达80%。2007年,佛山创意产业园成立后,以低效资产提升价值为主、改扩建相结合的方式对原旧工厂、旧物业资产进行系统盘活。本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盘活效果好。盘活后,园区建筑面积扩大了接近3倍,占地面积扩大了2倍。企业数量倍增,园区入驻企业增长了8倍。解决的就业人数增长了100多倍,园区从200多名蓝领变成了21000名白领常驻办公。入园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数量从10项发展到现在的35000项。日均人流由改造前的日均200人次,到如今日均6万人次。租金等收入平均上升6倍以上,每年向当地政府缴纳的税收增长了200多倍。二是示范意义强。在15年的建设运营过程中,佛山创意产业园采用自有资金、社会资金累计向园区投入资金超过12亿元,采用委托运营、工程总承包+运营(EPC+O)等模式盘活存量资产,可复制推广性强。三是所获荣誉多。园区先后获得国家省市各种荣誉称号68项,包括“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02深圳安居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本项目盘活的存量资产为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运营的安居百泉阁等4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建筑面积合计13.47万平方米,项目收益主要来源于房屋租金收入。2022年8月,本项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基础设施REITs,成功盘活存量资产。本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国内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基础设施REITs。本项目为最早公开受理并成功上市的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试点项目,为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发行基础设施REITs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经验。二是引导带动作用强。打通了住房租赁市场的“投、融、管、退”模式闭环,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住房租赁市场建设中,为落实“房住不炒”和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原始权益人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筹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占深圳市同期总量的1/3以上,累计服务超过5100家企业、13万名人才及家属,成为深圳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服务企业的重要住房保障平台。三是市场认可度高。截至项目发行时的2022年8月底,本REITs网下询价倍数全国最高(133倍)、公众认购倍数全国最高(254倍)。03深圳市妇儿大厦改造PPP项目本项目盘活的存量资产为深圳市妇儿大厦,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含地下室)。大厦自2002年投入使用已历经多年,装修及设备管网老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20年6月,深圳市政府通过改建-运营-移交(ROT)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对大厦进行升级改造。本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国内首个妇女儿童领域设计改建运营一体化PPP项目。以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为内容,共同打造对妇儿友好先行示范、具有城市标志水平的特色品牌街区,使其成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要代表作和深圳城市建设的品牌。二是改变了公共事业传统运营模式。引入在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社会资本,改变以往依托下属事业单位提供妇儿服务的传统运作方式,实现了完全使用者付费,具有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降低了政府支出压力,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三是体现了较强的社会责任。本项目在切实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为妇女儿童带来了高质量公共服务,是PPP和ESG有效结合的典型范例。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发布

编者按: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对21个地市开展了营商环境评价,形成《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经省政府同意印发各地市和省有关部门。12月30日下午,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就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情况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评价报告在会上发布。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根据《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关于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要求,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营商环境建设作出评价。一、指标基本情况(一)指标体系2022年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以下简称“2022年省评价”)主要借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以下简称“世行评价”)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以下简称“国评”)指标体系,共设置19个一级指标,77个二级指标。其中,12个一级指标与世行评价相同,分别是: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纳税、跨境贸易、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政府采购、劳动力市场监管;18个与国评相同,唯一不同是增设“市场主体满意度”指标,该指标由省工商联组织企业填报,完全以市场主体实际感受作为评价依据。77个二级指标对标对表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全面反映各市营商环境工作落实情况,以及主动探索创新推进改革的情况。(二)评价周期本次评价周期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三)评价理念与方法按照“注重政策落地效果、注重市场主体感受、注重客观数据比较”的评价理念,不管各市出了多少政策,更关注市场主体能否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更关注市场主体的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以官方网站公开数据、统计数据和业务系统数据为采信原则,通过客观数据与对应政策落地效果、市场主体感受度互相印证,保障评估结果的公正。评价组采用网上公开信息分析、实地暗访、问卷调查、部门数据分析、现场磋商五种方法开展评价,累计查询超过2万条官方网站数据,回收超过3600份市场主体有效问卷,用近3个月时间到21市开展现场磋商,在各市抽取2个县(市、区)开展暗访调查,累计走访了84个政务服务大厅、不动产登记大厅、供水营业厅、燃气营业厅。各市只需提供必要的少量数据,基本实现“无感”参评,有效减轻地市填报数据的负担。二、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及总体评价结果(一)建设成效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数字政府建设为支撑,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统筹推进营商环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省委深改委将“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新发展阶段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地市层面,18个市建立了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全市“一盘棋”、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韶关、湛江、云浮等市将营商环境工作纳入专项督查、绩效考核和专项审计督办,督促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汕头、中山、梅州等市探索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选聘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对营商环境开展日常监督。二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今年7月1日正式施行,《广东省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的专项法规也出台实施,为营商环境改革提供制度依据和法治保障。全面开展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政策清理,全省各级已累计修改、废止各类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00多件。地市层面,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湛江等市均已出台实施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山、江门、云浮等市也正在研究制定中。大部分城市迭代推出“升级版”的营商环境改革举措,主动对标最优最好,开展原创性、差异化的探索,更加精准破除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三是营商环境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工作进一步深化。开办企业方面,推行智能审批标准化、智能导办服务,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一窗通取”;港澳企业登记注册实现“湾区通办”,1万多家港澳企业通过便利途径实现登记备案。我省市场主体已突破1600万户,市场主体数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这也是市场主体对广东营商环境投下的“信任票”。办理建筑许可方面,建成广东省工程建设项目“一网通办”主题集成服务系统,实现项目审批全省通办。创新建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机制,通过多审合一、告知承诺等方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交地即开工”。获得电力方面,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报装容量200千瓦及以下、其他地区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投资”,接电成本全国最低。跨境贸易方面,在全国率先实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地市、口岸及功能全覆盖,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一港通”等改革提升海运口岸物流效率。纳税方面,推行“财税衔接”、企业所得税和财产行为税“十一税合并申报”等纳税便利化改革,提升企业纳税申报效率。(二)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分为三档。第一档是深圳、广州2个城市。深圳、广州以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营商环境5.0版改革,更大力度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优服务,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作出重要示范,是全省其他城市学习的标杆。第二档是佛山、东莞、珠海、江门、肇庆、惠州、中山、汕头、清远、湛江10个城市。第三档是韶关、茂名、潮州、云浮、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揭阳9个城市。与上一年相比,佛山、江门、肇庆、汕头、清远、湛江等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进步明显。佛山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构建“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率先推行的“一照通行”、财政补助资金直达企业等改革在全省复制推广。江门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项目化推进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促进营商环境大改善大提升。肇庆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坚持“项目为王,企业第一”理念,打造“全肇办”一站式服务、产业投资项目“双容双承诺”等改革品牌。汕头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打好营商环境翻身仗,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治理行动,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服务和吸引潮商投资等方面展现新作为。清远主动对标广州等标杆城市,建立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工作专班,推动营商环境对标提升。湛江聚焦重大项目全周期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在引进和服务巴斯夫、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等重大项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整体来看,各城市以评价为契机,对标标杆,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城市间差距在不断缩小,营商环境评价的引领和督促作用在增强。三、评价发现的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评价发现,各地各部门聚焦企业群众的办事难点堵点,出台硬招实招,形成了一批市场主体支持、人民群众满意的鲜活经验和创新做法。如广州市推行市政公用服务“一次办,深圳市推行企业注销联动办理,珠海、深圳、东莞等市推出“以图查房”,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市实行大企业税收事先裁定。评估组总结提炼1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见附件1),供各地学习借鉴、复制推广。四、评价发现的问题和对策建议评价发现,部分城市和部门在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县(市、区)营商环境改革普遍滞后,“隐形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性准入壁垒依然存在。为此,评价报告提出了16方面65条建议(见附件2),主要有:总体层面,建立健全营商环境常态化协调工作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开展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重要量化指标对标提升行动,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开办企业”方面,加快建设全省统一标准化地址库,深化“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办理建筑许可”方面,优化联合验收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区域开展区域评估,实行工程质量分类监管;“获得信贷”方面,推广“整村授信”模式和“银税互动”做法,加快税务、海关、电力、供水供气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办理破产”方面,明确政府部门破产行政管理职责。“获得电力”方面,推行“信用办电”,清理规范非电网直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方面,推广以责任承诺书替代保证金,推进电子营业执照替代CA证书;“政务服务”方面,推进县(市、区)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附件1:部分城市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附件2:优化广东省营商环境对策建议信息来源: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喜欢就点击【在看】
其他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粤发改资环〔2022〕390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其他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22〕30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广州市从化区村企合作共造“三体” 绘就静修小镇新画卷: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二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2典型做法之二十二:广州市从化区村企合作共造“三体”绘就静修小镇新画卷珠江实业集团旗下珠江健康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坚持以“凤展旗红耀南平”党建品牌为引领,通过创新公司化运营扶贫模式,有序推进广州市从化区南平静修小镇的建设运营,先后投入资金1.17亿元,助力小镇实现经济、文化“两手抓”,硬件、软件“双升级”。一、打造村企党建“联合体”,筑牢乡村振兴坚强堡垒一是构建“共商共治”工作体系。成立南平静修小镇党委,将南平周边“六村一居”及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纳入小镇党委组织架构,主动与区镇村三级党组织就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建设运营等系列事项进行研讨,实现组织共建、人才共育、活动共办、事务共商,为建成美丽乡村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打造“内强外拓”发展模式。内接村企党支部,推行“两全面一更加”锻造工程,实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34条规定,设党员活动室、民主议事厅,联合开展组织生活,定期举办村民见面会,带动乡村党建上新水平;外联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相关处室等单位党组织开展多元共建;先后挂牌省市级教育培训基地4个,并与6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窗口示范阵地。三是成立“排忧解难”先锋团队。成立党员突击队,真正把支部建设成为乡村振兴一线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员打造成为抢抓工期、抗击山洪、为民服务的先锋模范。尤其在疫情期间,第一时间组建党员先锋队,主动承担乡村防疫抗疫,为美丽乡村筑起“安全墙”,实现零感染。二、塑造地域风貌“有机体”,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一是实施环境治理。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首要任务,完成南平村核心区100万平方米的环境治理、逾100栋民宅外立面改造、村道拓宽、污水系统改造、村道附属设施等工程,全面提升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微改造,形成以凤凰溪为核心串联、以周边山体为背景的“一体两翼”空间结构,打造步步皆景、如诗如画的“郊野公园”。二是创新村域管理。按照“政府支持、村企共同主导”的总体原则,结合具体实际,加强村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村域公共环境秩序管理水平。同时,搭建“仁里集”综合业务办理系统、治安消防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三是加强乡风建设。制定《南平静修公约》,将静修文化元素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实施《南平村规民约》,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南平中秋月、丰收梦正圆”等村企联谊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三、活化资源禀赋“生命体”,打造特色小镇建设样本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南平资源禀赋,引入现代物业管理理念和网红经济模式,以“静修”文化为主线构建自然景观,打造修身、修心、修德、修业的静修圣地和文旅综合体。通过“筑巢引凤”和优化服务,引入党建教育、乡村振兴等培训基地,开发特色培训课程及实践活动,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品牌。二是打造特色产业。围绕“吃、住、行、学、游、购、娱”,引入静修养生、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会务培训、研学拓展等多元产业,打造南平客厅、南平文化中心、水芳阁等旅宿、餐饮及会务精品,累计举办会务培训等活动200多场,吸引游客近20万人,并为村民提供了近60个在家门口的工作岗位,300余名在外务工人员回流。三是强化品牌推广。抓住南平“双壳槐枝”作为全国最晚熟荔枝的产品特性,成功申报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并以品牌营销带动小镇推广,深度参与“从化美荔”定制联盟,全面推广荔枝线上定制,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南平荔枝节”主题活动,媒体覆盖超1500万人次,“南修子”牌农副产品由此走俏,成为乡村振兴“网红”产品。相关阅读☞
2022年8月19日
其他

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粤发改产业〔2022〕345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加快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其他

江门市新会区小陈皮“接二连三”辟出“大产业”新格局: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二十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20典型做法之二十:江门市新会区小陈皮“接二连三”辟出“大产业”新格局江门市新会区以建设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充分发挥园区集聚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位一体的产业园发展新格局,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陈皮种植向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实现小陈皮“接二连三”蜕变“大产业”,产值从不足300万元发展到2021年的145亿元,带动超6.5万人就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一、建设“大基地”,打好新会柑种业“翻身仗”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约10万亩,推进标准化种植全覆盖。强化良种保护与选育,加强道地新会陈皮资源保护,建成新会陈皮(柑)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促进种苗质优高产。加大力度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主要以优质有机肥、生物菌肥代替化肥,整体种植质量效益水平明显提升,新会区成为国家柑橘栽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立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引导每村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鼓励企业自主建设“田头检测室”。近几年,新会柑、新会陈皮抽检合格率达100%。二、发展“大加工”,贯通一二产融合“关键点”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新会柑初加工,鼓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先后制定并颁布2个广东省地方标准、8项联盟加工标准。加大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投入,新会陈皮产业形成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00余品种的系列产品。利用丽宫研发加工园等创新孵化平台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加工业发展水平,把加工产业链留在新会,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三、借力“大科技”,倍增大产业发展“附加值”通过与中国药科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30多所科研院校加强产、学、研全方位合作,提高种植加工的科技含量。推广使用新会柑种植基地微喷、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智慧农业设施,提高新会柑果清洗、开皮、加工、烘干、包装、标准仓储等环节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利用新会柑肉等资源研发出“陈皮酵素”“陈皮果酱”等多个精深加工产品,改变新会陈皮产业以销售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深挖新会陈皮精深加工及医药健康发展潜力。此外,成功打造新会陈皮产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引导近7000家新会茶枝柑经营主体进驻,同时对新会陈皮从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监测,加快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四、促进“大融合”,注入农文旅创新“新动能”深挖新会陈皮、新会柑茶文化,开拓新消费空间。促进农旅融合,打造陈皮村三产融合园等融合体标杆,引导互联网、金融、科技、人才、物流等资源向陈皮产业聚集。打造陈皮文化体验“网红”旅游线路,创设全国首家“陈皮银行”。组织新会陈皮及柑茶企业“走出去”,到北京、云南、海南等地推广,以小青柑开采节、新会柑农节、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为契机,邀请各地茶商、经销商走进新会,做实做大做强产销对接,提升公共品牌知名度,提高柑农整体收益。五、实施“大服务”,保障全方位发展“加速度”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整合政府、协会和社会资源,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成新会陈皮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管理、政策、金融、科技、数据、电商、协会、农资农技等8大服务,全方位为陈皮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抢抓农业“新基建”发展新机遇,以“品牌+宣传+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动新会陈皮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电商人才培育线上直播课程,有效帮助新会陈皮产业增强发展竞争力、拓宽全渠道销路。相关阅读☞
2022年8月5日
其他

梅州市蕉岭县突出“六个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九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9典型做法之十九:梅州市蕉岭县突出“六个一”
2022年8月5日
其他

广东乳源:生态产业化 青山变“金山”

雨过天晴,拱顶塑料大棚内泛着一股潮气。一层层白色圆柱体菌袋整齐码放,一棵棵灵芝从菌袋两端探出头来。“这朵深褐色灵芝已经基本成熟了。”随手掰下一朵茶杯口大的灵芝,熊桂林笑着说,“可以拿去煲水喝!”熊桂林毕业于广东韶关学院,主修生物专业。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他的创业热情被点燃。2020年底,熊桂林租下一六镇的一间废弃砖厂,建设珍稀食用菌种植基地,开发仿野生椴木灵芝、珍品鲜灵芝、赤松茸等产品。“去年出产鲜灵芝5万多斤、产值近500万元,预计今年产量、产值均可翻一番。”熊桂林说。近年来,一六镇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珍稀食用菌种植产业。在镇政府支持下,熊桂林牵头成立韶关市三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基地周边7个村委会合作,为村民开设培训班,利用荒山坡、杂木屑、废秸秆等种植1000多亩竹荪、灵芝、松茸等,助力每个村集体年均增收两万元。不只是一六镇,乳源县各镇都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品”“一廊一园”。生物制药、生态茶、绿色优质食材……乳源县初步形成了以大健康产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创建粤字号农业品牌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目前,乳源县仅中药材种植面积便达2.6万亩,还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瑶药产业园。为了支撑产业发展,乳源县在各乡镇建起人才驿站,提供人才供需信息,搭建精准对接、有效合作的沟通平台。今年2月,一六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挂牌。两层楼房内,分布着接待、信息发布、宣传展示、休闲活动等七大功能区。“我们已引入9名农业、畜牧业、电子商务等方面人才,还接纳了6名科技特派员、志愿者、金融助理等。”站在驿站门口,一六镇党委书记邓良辉指着一片松树林说,“专业人才帮助我们盘活了闲置土地,发展林下经济,强村富民。”离开一六镇人才驿站,驱车几分钟来到下社村。村后,背夫山古树参天,后冲水库碧波荡漾。一座由4排62间旧民居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不断为村里带来收益。受限于山区自然条件,乳源县一度发展缓慢。如今乳源县把大健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通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多个项目,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2021年,乳源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2.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风景秀丽的S250公路,串起乳城、一六、桂头、游溪4个镇和东坪镇新村,公路两边分布着乳源现代农业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云门生态文化旅游区、健康医养产业区,形成一条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经济走廊。“这是乳源新型城镇化先行区,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乳源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继发介绍,“大健康产业崛起,带动土地集约利用、人口聚集发展、城乡深度融合。目前,县城人口已接近20万,城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拓展到12平方公里。”当前,乳源县正高水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未来,乳源县将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记者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广东和平:探索医共体改革,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

日前,记者从河源市和平县了解到,和平县以县人民医院为核心,横向以县中医院、县妇保院,纵向以17间乡镇卫生院为成员,以251间村卫生站为基础组建成一个医共体。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和平县医共体总医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外部治理机制、分工协作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利益分配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平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山区,是赣深高铁、京九铁路、粤赣高速公路南下入粤第一县。总面积2292.08平方公里,总人口55.79万人,辖管17个镇245个村(居)。和平县疾病患者到广州省级三甲医院、赣州区域医疗中心、河源市区医院就医,需要花费至少1个小时以上的车程,增加了百姓的医疗成本和救治风险。为让和平百姓能在家门口好看病、看好病,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镇”的目标,自2017年以来,和平县紧紧抓住省、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先试先行,主要有以下六点举措:一、政府主导,勠力共建和平县印发了《和平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和委办发〔2020〕5号),文件明确了建设方式及管理模式,县域医共体建设由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和平县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负总责,县长具体负责,县直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协同机制,共同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先后出台了《医疗质量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行政统一管理实施方案》《人员统一管理实施方案》等15个医共体建设一体化工作方案,优化了管理机制;出台了《和平县医共体总医院院长任期目标绩效考核方案》等4个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性经费分配及岗位绩效分配挂钩,通过绩效激励管理,确保各项新举措及岗位职责真正落实。▲下车镇石含村卫生站村医徐国庆为村民量血压二、建章立制,合力共管一是创新医共体总医院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和执行力。成立医共体管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兼任总医院党委书记,全面负责总医院党建工作,医共体总医院院长由牵头医院和平县人民医院院长兼任,主持总医院全面工作,实行医共体内成员单位唯一法人代表。二是成立了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专班,对每一项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完成的时间节点、责任人、责任部门,实行挂图作战,并由专班负责督办。三是成立行政、人才、财务、质量、药事、器械、信息、健康、绩效考核、医保等“十大”医共体管理中心,由各医疗机构抽调业务骨干组成管理团队。三、做强龙头,辐射共进县级综合服务能力水平决定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水平,和平县以目标为导向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发挥牵头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一是强硬件。一方面改善就医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医院建设,美化就医环境,补齐设备配置。二是强人才。按照省“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方案、省“三羊”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广东博罗:美环境 强产业 惠民生

6月,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东博罗县城,空气里弥漫着荔枝的香甜。一大早,观背村“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的30多名志愿者就在村委会大院集合,准备开展活动。村道两边,400多幅别出心裁的三维立体壁画格外引人瞩目……最初,一批艺术志愿者在村里的老房子外墙上绘上壁画,启动了观背村艺术改造。随后,各类公益团体和文艺小店进驻。圈舍被改造成文化长廊,农房成为志愿者服务队的聚集地。这个昔日脏乱差的城中村、“问题村”,如今焕然一新,目前已孕育出62家志愿者和艺术类团体,几乎每天都有形式多样、贴合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远近闻名的公益村、艺术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丝竹绕梁,翰墨飘香,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湾区生活。”最早参与观背村壁画创作的博罗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周惠康,完成创作后留在了村里,从美丽的村居环境中不断获得创作灵感。“观背村是博罗县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积极实践。”博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燕梅介绍,在观背村及周边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后,博罗县重点对县城所在地——罗阳街北部5个村进行集中连片改造,按3A级旅游景区以上标准打造“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着15.4公里的“东江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前行,大片花海尽收眼底,一栋栋各具特色的民居散落乡间,莲湖水上乐园、莲湖蘑菇园、药王谷南药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发展势头正旺。自从村企合作共建蘑菇种植场以来,莲湖村村民钟秀霞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最让村民们满意的,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和教育。”田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金柳介绍,博罗县人民医院新院启用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博罗县人民医院结成医联体,40多位市里的专家在县医院坐诊,“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博罗县石湾中学也有了新的校名——“博罗中学石湾分校”。百年名校博罗中学与石湾中学组建教联体,博罗中学派出管理人员担任石湾分校的校领导和中层领导,派出各学科的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到石湾分校授课,根据石湾分校的薄弱学科情况制定相关帮扶措施。石湾分校也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派出年轻教师到博罗中学跟岗学习。在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博罗县开展“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提质行动、行政审批提速提效行动、“惠企助企”拓展行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行动、营商环境执纪监督行动,大力改善营商环境。“2021年,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及供应链产值达120亿元,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过百亿元的目标。”在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威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正酣。正威国际集团博罗项目总裁唐毅辉介绍,二期项目即将投产,主要生产高铁导线,将成为推动博罗县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擎。在广东小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每天有1000台电动车走下智能化产线。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从落户博罗到投产仅用了15个月,“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截至今年3月,公司产销量同比增长了50%。”2022年,广东省重点项目中有19个落户博罗,项目总投资约500亿元。今年一季度,博罗县已审议通过项目18个,计划总投资约75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160亿元。美环境、强产业、惠民生。一个驶入城乡融合发展快车道的博罗县正呈现在人们面前。(记者
2022年7月22日
其他

乳源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进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乳源瑶族自治县立足国家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主动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构建以健康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信息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喜欢就点击【在看】
2022年7月6日
其他

茂名市茂南区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八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8典型做法之十八:茂名市茂南区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2022年6月8日
其他

清远市佛冈县构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促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七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7典型做法之十七:清远市佛冈县构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2022年6月8日
其他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2号)

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2号)《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于2022年6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7月1日起施行。
其他

云浮市强化实施“四个制度” 探索农村垃圾治理新模式: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五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5典型做法之十五:云浮市强化实施“四个制度”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潮州市潮安区善用“三类四法” 创新污水治理模式: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六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6典型做法之十六:潮州市潮安区善用“三类四法”
2022年5月20日
其他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活动公告

广东省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活动公告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按照《广东省进一步促进消费若干措施》要求,现组织开展广东省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活动。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补贴范围个人消费者在省内购买“广东省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推广车型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新车,并在省内完成机动车注册登记的,可申请新能源汽车综合使用补贴。该补贴与“广东省汽车以旧换新专项行动”补贴不重复享受。二、补贴期限活动期限为2022年5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购车合同日期须在此期限内。消费者完成机动车注册登记并获得行驶证后应及时提交补贴申请,申请日期须在2022年11月30日前,逾期申请不予补贴。如财政补贴资金使用完毕将另行公告结束日期。三、补贴标准省级财政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者给予新能源汽车综合使用补贴8000元/辆。四、补贴流程1.消费者通过手机微信登录“粤省事”小程序,进入“新能源车购置补贴”栏目查询推广车型。2.消费者在经销商处购买新能源汽车推广车型后,由经销商在“新能源车购置补贴”登记审核系统协助完成信息登记。3.消费者在省内完成机动车注册登记后,在“粤省事”小程序“新能源车购置补贴”栏目填写车牌号、收款账号,上传车辆行驶证、银行卡信息,提交补贴申请。4.经审核确认后,省级补贴资金转账至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银行账户。五、监督检查省相关部门组织补贴活动监督检查,发现篡改合同、弄虚作假、骗补资金以及质量、价格等问题的,及时依法依规严厉查处。
其他

韶关市武江区凝心聚力“打擂比武”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四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4典型做法之十四:韶关市武江区凝心聚力“打擂比武”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珠海市斗门区强抓手、突重点、建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三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3典型做法之十三:珠海市斗门区强抓手、突重点、建机制
2022年4月20日
其他

茂名市构建县镇村三级医疗网 实现“大病不出县”: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一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1典型做法之十一:茂名市构建县镇村三级医疗网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惠州市惠阳区打造“百姓欢乐舞台”凝聚党心民心: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典型做法之十二

编者按: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梳理总结了近年来省内形成的系列做法,供各地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12典型做法之十二:惠州市惠阳区打造“百姓欢乐舞台”凝聚党心民心惠州市惠阳区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具有惠阳特色的“百姓欢乐舞台”文化活动品牌,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900余场次,服务观众超150万人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社区10分钟文体圈和农村一公里辐射半径的目标。“百姓欢乐舞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有效破解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2020年12月,“惠阳‘百姓欢乐舞台’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效能”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一、搭建宣传阵地,凝聚党心民心采用寓教于乐的模式,由政府明确主题,村(社区)组织节目,每场“百姓欢乐舞台”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或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污染防治、扫黑除恶、禁毒等重点工作,形成鲜明主题,将政策宣传引导融入活动,深化活动内涵。注重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村规民约相结合,深化自治、强化法治、实化德治,推动“三治”有机融合,促进邻里和谐、净化乡风民风、提高村民素养。二、坚持农民主体,激活乡村文化采用“种文化”模式,坚持“群众办、群众演、群众乐”和舞台“就近就便”原则,节目“自编自导”,演员“左邻右舍”。以农村为主体、以农民为主角,扎根地方文化沃土,将永湖镇的“惠阳皆歌”、沙田镇的“舞麒麟”、良井官田村的“诗意太极”等当地文化特色引入表演内容,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鼓励村民自我创作。各村(社区)组织节目不拘形式、不限水平,鼓励群众“敢想敢秀”,让“百姓欢乐舞台”参与面更广、吸引力更大,有效拉近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三、推动资源下沉,筑牢舞台基础强化“百姓欢乐舞台”制度、经费、设施、人才保障,不断增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能力。区级“百姓欢乐舞台”每年举办“吉他音乐广场”演出活动并在年终开展汇演,镇级举办1场年度汇演,村(社区)每年举办不少于2场“百姓欢乐舞台”活动。2015年以来区、镇(街道)累计财政补贴2000多万元,村(社区)自筹和企业支持资金2600万元。同时,以区财政资金奖补形式推动各村(社区)篮球场、小舞台、小广场等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公共设施,全区村(社区)建有文体广场120个、舞台101个、篮球场318个。鼓励和扶持文艺团体的建设和发展,广泛挖掘文体人才,全区130个村(社区)均组建业余文艺团队,为开展品牌活动提供人才支撑。相关阅读☞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我省全社会节约用电管理的通知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我省全社会节约用电管理的通知省有关单位,各地级以上市发展改革局(委)、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我省实际,推动我省全社会节约用电用能,不断改善电力供需状况,确保全省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现就加强我省节约用电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全省各级公共机构带头节约用电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绿色节能办公,做好办公设备科学用电、节约用电管理。(一)加强空调运行管理。办公场所夏季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季制热温度设置不高于18℃;空调运行期间保持门窗关闭。(二)合理使用照明灯具。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减少人工照明;适当减少照明灯具数量和功率,优先选用更高效的节能灯具;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人走关灯,杜绝长明灯。(三)降低电梯使用强度。办公场所3层楼以下或上下两层楼时尽量走楼梯。(四)减少非工作时段用电。下班时应确认电脑、打印机、饮水机、空调等用电设备均处于关闭状态。二、严格城市景观照明用电管理结合节能减排和电力保供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和优化城市景观照明管理。(一)严格控制景观照明项目建设。加强对景观照明项目审查,从严控制媒体墙、“灯光秀”类工程项目建设;不得建设超高能耗、超大规模、过度亮化、造成光污染的景观照明项目。(二)科学合理做好景观照明启闭管理。压减高速公路、公用设施、公共场所和大型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减少亮灯数量和时间。严禁运行单纯展示城市形象的“灯光秀”,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合理控制运行时间和规模,并与用电集中时段进行错峰。同时,要确保城市道路、广场等功能照明正常运行,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照明需要。(三)明确景观照明用电价格政策。将本地区景观照明项目用电与以道路照明为主的功能照明等民生用电严格区分,对“灯光秀”等非民生用电项目执行工商业用电价格政策。按照国家相关要求,“灯光秀”等非民生用电项目进入电力市场,按照市场价格购电,对暂未直接从电力市场购电的,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四)加强景观照明节约用电管理组织实施。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制定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单位,细化任务分工,形成工作合力,把景观照明节电节能做实做细做到位。三、指导工商业用户科学合理用电落实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行业阶梯电价政策,指导用电工商企业积极响应并参与节约用电活动,主动建立科学用电制度,提高员工节约用电意识。(一)加强空调运行管理。大型商场、宾馆、餐厅、写字楼等应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夏季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冬季制热温度设置不高于20℃,提倡结束营业前半小时关停空调。(二)鼓励错峰避峰用电。提倡用电工商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计划,主动错峰避峰用电,通过错避峰生产和轮休等方式缓解用电高峰时段供电压力。(三)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广使用节电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引导用电工商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淘汰高耗电、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四、加强家庭节约用电宣传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节约用电的重要意义,落实居民阶梯电价政策,树立家庭节约用电意识,促进形成勤俭节约、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