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迹 inBeijing

其他

画里京城 | 画中探访东四胡同的“前世今生”

画里京城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城常出现于各类绘画作品中。古代绘画,特别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有许多描绘北京城市、建筑与园林的画卷,而现当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见北京的身影。“画里京城”栏目将带领读者在各类绘画作品中探寻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对于喜爱北京文化的人来说,胡同是京腔京韵的文化符号。对于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胡同是难忘的童年记忆、永恒的故乡情怀。京城的胡同多如牛毛,胡同里的故事更是数也数不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画家们的妙笔,一起探访东四胡同的“前世今生”!品——胡同悠久历史文化北京的胡同,是一部“砖砌”的历史,是一本意蕴深厚的“志书”。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这一区域的街巷、胡同和四合院是在元代街巷格局上发展形成的,是明清北京城重要的传统街区。尹刚作品:《东四·家园》付维维作品:《四条情缘》胡同中不仅有京腔京韵的传统建筑,还有讲不完的历史故事,道不完的前尘往事。随意推开一扇岁月之门,就能重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崇礼住宅、南新仓、孚王府、恒亲王府、大慈延福宫、绵宜住宅、段祺瑞宅……若是想在京城中函古访今,必要到东四胡同深处走一遭。刘家薇作品:《小院——东四四条胡同博物馆内小院》芮德群作品:《东四博物馆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国庆假期,一起打卡北京胡同里的这些红色印迹

红色文化是当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今年国庆假期,一起到老城街巷里那些红色印迹中去,在各具特色的展览和活动中重温百年党史,感悟初心,汲取奋斗力量。01北大红楼🔺长按图片预约观展北京大学红楼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建筑面积约11000㎡,原为北京大学校部、一院(文科)、图书馆所在地,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北京明年将再建20处古树公园

北京在行动9月25日,2022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2023年,北京市将继续探索古树本体与生境统一保护模式,再建20处古树公园。古都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4万株古树分布在城乡各处,是全世界古树最多的城市。这些树木见证了千百年的岁月,象征着京城的悠远乡愁。大觉寺古银杏、昌平“青檀王”、北海公园“白袍将军”、潭柘寺“帝王树”等,更是市民耳熟能详的知名古树。密云新城子流苏古树乡村(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绣花功夫修护胡同,京华再现“老巷幽宅静树依”

新生活“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京西琉璃渠:从皇家官窑厂到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

京城古迹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远看琉璃近看瓷,琉璃在皇家建筑中有着画龙点睛的地位。京西琉璃渠,曾经的皇家官窑厂经过保护利用,“重生”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预计二期工程完成后,今年10月对外开放。琉璃渠和琉璃结缘,可以追溯到何时呢?一方残片门头沟一带都知道早年间有个“琉璃赵家”。清末时赵春宜是“琉璃赵家”的第30代传人,官居五品工部员外郎,慈禧兴建颐和园、西苑三海扩建、天坛与太和门大修等工程所需的琉璃构件,都由他主持烧造。1932年9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三期发表了刘敦桢的《琉璃窑轶闻》,文中写道:“现存琉璃窑最古者,当推北平赵氏为最,即俗呼官窑或西窑,元时自山西迁来,初建窑宣武门外海王村,嗣扩增于西山门头沟琉璃渠村,充厂商,承造元、明、清三代宫殿、陵寝、坛庙各色琉璃作,垂七百年于兹。”彼时北平赵氏的掌门人,是赵春宜的后人赵雪舫。刘敦桢说北平赵氏在琉璃渠村烧制琉璃,“垂七百年于兹”,这是从元代开始算起的。《元史·百官志》中记载:“大都四窑场,秩从六品,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领匠夫三百余户,营造素白琉璃砖瓦,隶少府监。至元十三年置。其属三:南窑场,大使、副使各一员。中统四年置。西窑场,大使、副使各一员。至元四年置。琉璃局,大使、副使各一员。中统四年置。”这或许是官办琉璃窑最早的文献记录。但琉璃渠所在的九龙山下开始烧造琉璃的时间肯定早于此。1983年7月,在琉璃渠村北约1.5公里的龙泉务村辽代瓷窑遗址中出土了四件琉璃制品,其中包括辽三彩琉璃坐式菩萨像二尊、跏趺坐式佛像一尊和高托莲花瓣佛座,无论是塑制水平还是艺术水准都堪称上乘。与这些琉璃制品同时出土的“寿昌五年”(1099年)戳记琉璃残片证实,早在一千年前的辽代,京西龙泉务、琉璃渠一带就已经开始生产极为精美的琉璃制品。元朝初年,琉璃局领匠夫三百余户,这么大规模的窑场一定是在辽金时期旧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在辽金时期的九龙山下,何以能出现如此宏大的琉璃窑场、如此高超的烧制技艺?一般认为,九龙山下作为琉璃窑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出产的坩子土含铁量少,成胚后色泽月白,不会影响釉色呈现,其它地区的坩子土难以与之媲美。同时,琉璃渠村又紧邻永定河,水源充沛,交通便利,既不会远离京城增加运输成本,又避免离京城太近而污染环境。从辽金到明清,琉璃烧制始终集中在太行山一线,尤其以京西和山西的工匠为冠,这不得不说与琉璃西来的历史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老窑口琉璃西来琉璃工艺原本出自西域。一般认为,汉代时期已经明确出现了建筑琉璃的生产与使用。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中说:“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中庭彤朱而殿上丹漆砌皆铜……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可见西汉时琉璃多以透明琉璃料件为主,作为室内装饰而非建筑构件使用。随着与西域交往日益加强,大月氏商人带来了西域先进的琉璃瓦烧制技术,大约到了北魏时期,琉璃瓦已经开始用于皇家建筑。与普通砖瓦材料相比,琉璃历经日晒雨淋仍能保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据《北史·西域列传》记载,北魏太武帝时(424年),太武帝听从大月氏商人的建议,在京师附近建立“天工坊”开始烧造琉璃,其光泽甚至比西方运来的还美。随后,这些琉璃瓦被安在皇宫屋顶上,“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制坯场景还原自隋唐到辽金,长城脚下活跃的民族频繁互动交流,是西域琉璃技术扎根中国大地的重要原因。唐代时,北京西山一带各族杂居,不仅有原居东北地区和北亚的契丹、奚人、新罗等族“归义”,也有不少来自西域和中亚的人民居住。吐蕃松赞干布的大相禄东赞,其六世孙论博言娶检校太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刘騽长女为妻,咸通六年(865年)病故,其子从礼为幽州节度牙门将,将夫妇二人合葬于西山脚下今石景山古城村。这种文明高度交流融合的态势,一直保持到了辽金元时期。与以往将宋视为“文明”、辽金视为“野蛮”的印象不同,辽代的北京地区横跨“华夷”两种文明,沟通农耕与草原两片土地。来自西域的琉璃就在此时此地大放异彩。尤其是辽代统治者崇信佛教,此时的北京在整个东亚佛教文化圈居于中心地位。“邻邦父老、绝域羌浑并越境冒刑,捐躯归命。”(语出辽大安七年《马鞍山故崇禄大夫守司空传菩萨戒坛主大师遗行碑》)龙泉务中的辽三彩佛像也应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去理解。随着元朝的建立,兴建大都为琉璃烧制提供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马可·波罗描述他在大都看到的宫殿:“屋顶的外边饰以各种颜色,如红、绿、蓝、紫,十分坚固,足以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窗上玻璃的装置,也极为精致,犹如透风的水晶。”可以合理推测,这些令马可·波罗目眩神迷的琉璃瓦饰,很多都是在琉璃渠的窑场中烧制的。烧窑场景还原在百川归海般的文化融入过程中,来自山西的赵氏家族也从山西榆次来到京城,但同时仍然保留着与山西工匠的稳定联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琉璃赵家”的掌门人赵邦庆牵头在琉璃渠村设“山西义坟”,埋葬山西老乡的遗骸。门头沟三家店的“山西公议局”,在清末时仍然由赵春宜担任经理。同样来自山西的侯氏,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山西介休县贾村迁移至辽宁沈阳,入清后为沈阳的清皇宫烧琉璃,亦有皇商的地位。根据刘敦桢的调查,侯氏和赵氏互通声气,有大型工程则互相挹注,这种关系至少维持到民国时期。透过“琉璃赵家”这扇窗口,我们看到的是从北京,到华北,再到整个世界的宏大文化网络。东方标志有趣的是,本来是文化交流产物的琉璃,在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剧烈碰撞中,却成为东方建筑几乎“唯一”标志。梁思成很早就注意到,清末民初的建筑复古浪潮中,一大批西方建筑师希望结合中国建筑的固有样式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结构,但真正被使用的中国符号往往只有琉璃瓦,典型代表有北京协和医院、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四川华西大学等。“这多处的中国式新建筑物,虽然对于中国建筑趣味精神浓淡不同,设计的优劣不等,但他们的通病则全在对于中国建筑权衡结构缺乏基本的认识一点上。他们均注意外形的摩(模)仿,而不顾中外结构之异同处,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其上下结构划然不同旨趣,除却琉璃瓦本身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外,其他可以说是仍为西洋建筑。”(梁思成《〈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中国营造学社特刊》,1934年)琉璃瓦,成了最先被西方人挑选出来以代表东方建筑的视觉符号。也正是在同一时期,中国本土现代建筑学开始兴起。西方建筑师们对琉璃瓦的东方主义式看法当然也影响了中国现代第一批建筑研究者,但与西人不同的是,本土学者更倾向于从建筑史的角度去发掘琉璃制造的技术与历史。1928年,中央大学建筑系调查明代报恩寺琉璃塔,专门调查了南京的琉璃瓦兽残件与明代琉璃窑故址——聚宝山官窑。1932年,刘敦桢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了《琉璃窑轶闻》,这是第一篇系统研究中国琉璃烧造历史的文章。尤为可贵的是,刘敦桢先生实地调查了当时北平的官窑赵家、私窑“西通和”和辽宁海城县侯姓窑场,为今天的研究留下了宝贵记录。1935年,梁思成的《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一书正式出版,其中收录了“琉璃赵家”设计制作的图案,琉璃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建筑的标志之一。琉璃不再作为东方主义式的视觉符号出现在建筑学中,而是有了深刻的历史感、民族性与文化深度,最终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浩瀚背景、宏大知识与精微技术的建筑证明。2004年,琉璃渠村获得“中国琉璃文化村”的称号。2007年,琉璃渠村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6月,以琉璃渠村为主要传承地的琉璃烧制技艺,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3月,琉璃渠村入选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10月,西山脚下、永定河畔,古窑炉火将再度点燃,五色琉璃将再出世。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副刊作者:鞠熙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今日秋分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众智营城|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

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1论坛介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北京、天津和河北之间历史文化渊源深厚,地脉文脉相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跨区域、跨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京津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经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与天津大学定于2022年9月27日举办“京津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门和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者交流经验做法,共商合作大计。2论坛信息-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感受京西魅力,这10条主题游线路等你来打卡!

: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北京中轴线现存古树名木7000余株总体规划实施5年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这些阶段进展“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今日秋分 | 北京最美的时节,有哪些事情值得期待?

京城文化漫步在北京这座历史深厚的城市里,每一个院落都有很多故事,每一处历史文化街区都是一本关于城市的书,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也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文艺作品中。“京城文化漫步”栏目专注于发掘书·影·音中的北京印迹,带领大家寻访北京文化故事的发生地。有空的时候,不妨带上这张“文化地图”,以文艺的角度漫游北京的大街小巷,在现实场景中体验一场跨时空的旅行,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脉络。“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北京中轴线现存古树名木7000余株

古树名木北京是世界上古树最多的现代化城市,仅北京城近郊区就存有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3804株,百年以上的古树19723株。古树作为活的文物,历史的见证,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以顽强的生命传递着古老的信息。研究北京古树的历史,对于研究古都的文明发展史、城市建设史及政治兴衰史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并且烘托了继承和发扬古都风貌的活依据。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北京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使命和职责。中轴线的保护、文物腾退开放与申遗是打造传统文化典范之城的重要内涵,是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了”要求的重要抓手。最近五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先后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本市先后完成了太庙、社稷坛、天坛、景山、皇史宬、宏恩观的腾退工作,修缮开放了景山寿皇殿建筑群,完成《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国家文物局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在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范围内,生长着妙态千姿的古树名木,它们与古建筑相互映衬,彰显出东方风韵的古典美。这些古老植物就像活着的“编年史”,在生态环境、园林景观、历史研究、文化旅游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范围内现存古树名木7000余株,它们是中轴线上的“活文物”。近日,通过对中轴线上的古树名木进行实地探访,见证了这些古老植物的顽强生命力,更感受到公众对于古树名木的朴素情感。7000余株古树名木集中分布在六处遗产点在北京的名胜古迹、大街小巷,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树上挂着红色或绿色的铁牌,它们是古树的“身份证”。目前,全市古树名木已达4万余株,首都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现存古树名木1万余株,其中,中轴线申遗范围内共有古树名木7000余株,包括一级古树2000余株,二级古树约5000株,分为15科20属25种,以侧柏、国槐、桧(guì)柏和白皮松等乡土树种为主。故宫博物院内600年历史的国槐参照《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2019修订)》:古树,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定为一级古树,树龄在100-300年的定为二级古树。名木是指珍贵、稀有的树木和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是指北端为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义务植树处二级调研员曲宏介绍说,北京中轴线上的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分布在六处遗产点,分别为故宫博物院、太庙、先农坛、天坛公园、景山公园、社稷坛,主要涉及故宫博物院、市公园管理中心、东城区、西城区等单位。中轴线上的古树多为人工栽种,每一株古树的前世今生,都与中轴线的历史存在密切关联。珍奇古树汇聚中轴线唐槐抱子树龄超千年国槐和侧柏,在北京具有悠久的栽培史。1987年3月12日,市人大八届六次会议将侧柏和国槐确定为北京的市树。中轴线上不乏二者的身影。景山公园内的“唐槐抱子”树龄超千年在景山公园寿皇殿东侧的镇山阁旁,生长着一株苍老的国槐,堪称中轴线上的“古槐之最”,树牌显示它已有1210年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此树主干内部已空心,空干中长出一棵小树,故得名“唐槐抱子”,其大枝萌发出多根小枝,撑起苍翠的树冠,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在故宫御花园内,生长有一株400年的龙爪槐,是国槐的变种,小枝曲屈如龙爪,树冠呈伞状,此树是北京的“龙爪槐之最”。中轴线上的古柏多有奇葩。故宫御花园内生长着多株造型奇特的“人字柏”,景山长有虬龙柏,天坛公园生长着龙腾柏,太庙内还有鹿形柏……除了槐树和柏树,中轴线上还不乏稀有树种。故宫御花园内,生长有两株400年历史的楸树,此树每年4月开花,将御花园点缀得春意盎然。很多人没见过皂荚树,在故宫午门南侧的广场上,生长着一株110年历史的皂荚树,此树高13米,平均冠幅12米,长势良好,近期工人正在对其进行养护。此外,午门外还生长有110年历史的榆树。午门外的皂荚树新版古树铭牌成中轴线上的“留言簿”如果说中轴线是相对永久的,那么人就是中轴线的灵魂。古树并非孤立的存在,人与树之间也能有情感交流。一些细心的游客会阅读古树铭牌,并用微信扫描树牌上的二维码,随即显示出古树的种植年代、树高、胸围、平均冠幅、管护责任单位、生长习性等信息。而除了植物信息,还有网友留言功能,这让树牌成为了中轴线上的“留言簿”。皂荚树的铭牌扫码午门外的皂荚树铭牌,显示出7条网友留言。有人感叹“这是一百多年的树”,有人说“此树跟我太爷爷的年龄差不多”,还有网友留言许下美好愿望……中山公园千年辽柏的铭牌中山公园编号为110131A06914的千年辽柏,网友留言多达14条。有网友说“厉害了,我的树”。有人说“第一次看见这么粗的树,被震撼!”有人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还有5位网友在系统内上传了古树的照片。从2018年起,北京市园林部门开始为全市4万余株古树名木换发新版“身份证”。相比2007年版的古树铭牌,新版树牌增加了二维码,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能获知更全面的古树信息,留言功能更增进了公众与古树间的互动。故宫保泰门内,游客在古树下乘凉值得一提的是,古树不仅是活着的历史地标,还是游客们的“遮阳伞”。国槐、油松的树冠庞大,经常引来游客到树下乘凉。在故宫保泰门内,生长着两株国槐,树龄在200年左右,国槐冠大荫浓,故宫博物院在古树周围设置了长凳,方便游客纳凉休息,9月上旬的北京,白天气温高达30多摄氏度,一棵树下能坐10多位游客,甚至还出现了“等位”的场景。寿皇殿前豪华树池或出自乾隆年间除了古树名木本身,中轴线上的古树附属建筑物也独具特点。在景山北侧的寿皇殿可以看到,殿前广场左右对称分布有42个树池,其中38个树池生长有树木,包括10棵一级古树、12棵二级古树,以桧柏为主。树池高约0.45米,经常有游客坐在树池上歇脚。寿皇殿前的树池这些树池的形制基本相同,材质多为青白石,基座多为2.5米见方,四周雕刻如意云,向上逐渐收窄,第二阶雕刻莲瓣造型,层次分明、圆润饱满。树池四角铺云纹装饰,八边形内口直径缩小至1.45米。广场东侧的一个树池体量最大,其中生长着一株110年历史的国槐,为了适应古树生长,这个树池有明显扩大的痕迹,底座达到3米见方。《北京文物地图集》记载,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朝,原建于景山东北隅,用途不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移建现址,次年竣工,系仿太庙建制,供奉清圣祖以下之影像。寿皇殿前为何要雕造豪华的树池?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石刻史话》作者刘卫东分析,根据寿皇殿的历史判断,殿前树池很可能雕刻自清朝乾隆年间,是寿皇殿独有的附属建筑物。放眼全北京,这样精美的树池比较罕见,是中轴线上独特的石刻文物,展现出清代石匠的高超技艺。如果没有建造树池,树木立在寿皇殿前会略显单调,因此树池具有一定装饰作用,和建筑物形成呼应。此外,皇家修建如此精美的树池,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树木,更多是等级的象征。古树观察科普活动中山公园赏千年辽柏为提高公众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本市持续开展“让古树活起来”系列宣传。昨天(9月18日)上午,中山公园举办了今年第三期“古树观察科普活动”,邀请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巢阳,现场演示“古树的树洞检测”,15人通过中山公园微信公众号报名观摩,其中年龄最小的8岁。在演示过程中,巢阳用小锤敲击树干表面,产生的震动会在树干内部传播,这种在树干内传递的震动为应力波。巢阳通过应力波无损检测设备,测算应力波在树干各部位的传递效率,从而推算出树干不同位置的疏密程度,以及腐朽结构的位置。“请问老师,这棵古树有多少年的历史?什么是古树的胸径?如何为古树测量冠幅?”在活动中,面对游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巢阳都逐一进行了解答。中山公园今年已举办三期古树科普活动。7月31日的第一期,介绍中山公园古树概况、古柏生物学特性;8月21日的第二期,介绍中山公园古树的保护设施。这类古树科普活动今年将举办六期,活动均为免费。举办古树科普活动,中山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山公园的古树名木以柏树为主,共计602株,南坛门外有7棵千年古柏,为辽代兴国寺的遗物,其余古柏多为明初修建社稷坛时种植。参加科普活动的游客在了解古树的同时,还能触及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保护古树名木写入中轴线文保条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5月25日通过,并已全文发布,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要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按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古树名木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格保护。违反本条例规定,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名木造成破坏或者损毁,未经审批在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进行其他影响北京中轴线传统风貌、历史格局的活动的,依照文物保护、城乡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此外,本市已出台《首都功能核心区古树名木保护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成立了由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市规划自然委、市文物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总工会、市公园管理中心、东城区、西城区政府等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提升中轴线申遗范围内的古树保护管理水平。重点加强核心区和中轴线濒危衰弱古树名木抢救复壮,结合中轴线申遗相关项目,努力改善散落分布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内容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古树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总体规划实施5年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这些阶段进展中轴线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启动改造京城古迹丨万寿寺9月16日起开放!聊聊背后的历史故事“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解读《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中轴线申遗是件大事”,要“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要求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以中轴线申遗为重要抓手,统筹保护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2011年,北京市启动中轴线申遗工作。2012年,国家文物局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确立的世界遗产保护制度,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国家和地方级的立法、规范措施应确保遗产保护完好。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北京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法治保障,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什么是北京中轴线钟鼓楼、万宁桥、故宫、永定门……这些闻名遐迩的历史建筑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梁思成先生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中描述到,“一根长达8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航拍北京南中轴线,饶强/摄北京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集中展现了13世纪至今中华文明在城市规划建设上的伟大创造与杰出才能,突出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时空观、宇宙观,承载了辨方正位、天人合一、以中为尊、礼乐交融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礼仪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对以秩序为特征的理想社会治理方式的追求,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标准,“具有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文化和/或自然价值”。为了便于社会公众了解和参与保护,《条例》第二条明确,北京中轴线北端为北京鼓楼、钟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是由一系列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和居中历史道路、现代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历史建筑群。同时,在第三条第一项列举了具体遗产点位,包括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等。在景山眺望,从寿皇殿到鼓楼的北中轴线展开美丽的画卷(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总体规划实施5年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这些阶段进展

9月14日,“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实施成果展(2021年版)”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正式面向公众展出,集中展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及下一阶段重点目标任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的第七版城市总体规划,2017年9月13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5年来,总体规划实施第一阶段102项重点任务阶段性目标已全面完成,其中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等工作要求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总体规划实施成果01构建全覆盖、更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过去五年,名城保护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北京修订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确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工作体系。进一步丰富拓展保护对象,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赋予法律保护身份。02名城保护深入推进,重点区域保护实施成效显著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加强老城整体保护。完成太庙核心区非文物建筑清退、拆除,协调推动天坛内五八二电台腾退、先农坛文物腾退。皇史宬北区实现开放,完成贤良祠内住户腾退、先农坛“一亩三分地”复原展示。启动钟鼓楼及正阳门箭楼周边第五立面整治,开展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南段环境品质综合提升,完成北海医院和天意商城降层拆除。中轴线景观三山五园地区山水田园历史风貌逐渐恢复。完成功德寺、一亩园棚户区改造和东西水磨环境整治项目。营造大尺度绿色空间,恢复一批京西稻田景观。三条文化带建设构建起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标识。大运河文化重新焕发活力,完成白浮泉文物腾退移交,八里桥新桥修建、老桥退役;实施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和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完成通州区“三庙一塔”地区整治修缮。长城保护管理取得新进展,挂牌成立全国首家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西山永定河文化特色不断彰显,实施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法海寺、戒台寺、石景山古建筑群等重要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怀柔区箭扣长城修缮工程三期施工现场赓续红色血脉,大力推进革命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圆满完成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各项任务,北大红楼等31处革命旧址得到修缮、保护、提升。高质量完成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保护工程,成功打造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完成香山革命纪念馆规划设计建设。持续推进抗日战争主题片区保护工程。开展抗战文物资源状况专项摸底及险情排查工作,推动抗战题材纪念设施改造升级。03加强城市设计,塑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依托长安街、城市副中心、大兴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中心地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等重点区域,打造多处首都建设精品力作,彰显首都风范。面向老城、中轴线、三山五园等区域,严格管控建筑高度、体量,精细提升色彩、立面、屋顶形式等建筑细部,强化老城风貌格局,展示古都风韵。聚焦奥林匹克中心区、商务中心区、王府井、三里屯等地区,重点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建筑风貌和简约时尚的开放空间环境,展现时代风貌。前门,闫文/摄王府井大街,张传东/摄总规实施第二阶段重点内容在总体规划实施第二阶段工作中,北京还将持之以恒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升城市风貌品质。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治理体系,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以保护为主向强调传承和合理利用转变,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找到新动力,焕发新魅力,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加强景观风貌引导,强化“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城市整体景观格局,推动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更加彰显。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如果您想了解更详细的展览信息,可以前往“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现场感受名城北京五年来发生的变化。本次展览创新采用“常设内容、动态更新”的方式,未来计划随着规划实施工作的持续推进,对展览内容进行动态更新,让市民朋友们能够及时了解到总体规划实施的最新进展。观展信息地点:北京东城区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下午16:00停止验票预约渠道:“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微信号内容及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推荐阅读北京11处文保单位划定“保护圈”,包括北京站车站大楼等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如何认定与登录?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北京名城委办公室持续推进名城保护进校园“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中轴线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启动改造

9月15日,前门五牌楼正在进行油饰彩绘翻新,前门大街沿线“第五立面”提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作为中轴线沿线环境改造提升的重要项目,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于本月初启动改造,本次改造还涉及前门大街沿线景观照明、牌匾标识改造等,整体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届时,站在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内将实现视线通畅、景观协调,呈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立体展现前门大街古都神韵。前门大街景观视廊将通达有序“景观视廊”是指以城市中某一特定地点作为视野起点,望向某一方向城市景象时,在起点与景象之间所形成的视线廊道。可以说,景观视廊营造是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北京市总规、核心区控规中都提出了“营造特色景观视廊,感受历史空间联系”的相关要求。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的营造,将进一步带动由“面”到“体”提升整体城市景观,推动“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城市立体形象在老城徐徐展开。此次改造提升的正阳门南望景观视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珠市口,东至前门东路,西到东、西城两区交界处,南北长810米,东西最宽处260米。沿线的建筑高度、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等都是景观视廊的重要组成。改造前,虽然沿线整体符合中轴线的传统风貌,但是在正阳门箭楼南望,还是可以看到沿线屋顶,也就是“第五立面”上有很多杂物、棚架、设施,不仅布局凌乱,而且其材质、色彩与沿线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都需要在此次工程中进行提升。另外,五牌楼油饰斑驳、夜景照明效果等问题,也是本次景观视廊的重点提升内容。提升后,这条景观视廊将形成通达的视线、有序布局的建筑空间、富有韵律的天际轮廓、丰富多彩的开放空间。前门五牌楼油饰彩绘翻新前门五牌楼正中,牌匾上的“正阳桥”三个字,将在此次修缮中重新贴金。而五牌楼和一旁大北照相馆的施工围挡内,彩绘师傅们正在仔细上色,确保颜色与牌楼原先彩绘图案保持一致。自2008年前门五牌楼参照原样、原工艺在原址重新复建后,已过去十多年。虽然现在整体完好,但经过长年的日晒雨淋,油饰层开始出现开裂、局部脱落以及描金剥离、彩绘褪色等情况,对街区形象造成影响。与前门五牌楼同样需要翻新的,还有大北照相馆的建筑彩绘及门前的冲天三柱牌楼。此次油饰彩绘翻新,施工团队沿用了传统的“一麻五灰”地仗工艺,并将原有彩绘全部用老手艺“扎谱子”的方法,原样复制下来,之后用旋子金线大点金彩绘龙锦方心,坚持修旧如旧。彩绘油饰翻新工程的第一道工序是斩砍见木。前期,工人师傅用小斧子一点点砍掉前门五牌楼最外层褪色、破旧的油灰皮,铲除污垢灰迹,直到能清晰地看到显露出来的木质结构。在木质构件表面上,工人们重新做了“地仗”。“地仗”是油饰很重要的基层,材料由砖粉、石灰、面粉、桐油、灰油等传统材料调制而成。在进行彩绘油饰前,首先会在木质构件上涂很多层地仗材料,在表层形成厚厚的灰壳,就像给构件穿了“衣服”,可以起到保护木质构件的作用。与以前相比,如今地仗做得越来越厚,这也是为了能够长期抗御自然界的各种侵蚀,保持其长久性。目前,五牌楼的地仗已经基本做完,在天气晴好的季节,晾晒3到4天后就可以进行彩绘。基础打牢后,最后一道大工序就是彩绘油饰了。施工过程中延续采用清式旋子金线大点金彩绘(龙锦方心)手法,油饰材料也采用传统工艺调配。事先在牛皮纸上用细密的针孔勾勒出旋花图案“谱子”模板,正式绘制时先把“谱子”紧附在梁枋大木表面晾晒好的地仗上,再用粉包沿“谱子”上已扎好的线进行拍打。白色粉末透过针孔将旋花图案复制在构件上,随后涂上颜色,并逐一细细勾画,色彩饱满均匀、整洁不虚的彩饰就完成了。整体工程将于年底前分批完工城市的“第五立面”,是景观视廊美丽画卷的底色。让“第五立面”整洁清朗,也是此次提升的重点。早在之前,前门大街沿线屋顶上的私搭乱建、废弃设备等就已拆除完毕。这次提升将根据前期制定的风貌规划导则和整治方案开展工作,针对景观视廊沿线的52个屋顶,将或挪移、集中屋顶设备,或利用仿古金属罩遮蔽,使其尽可能融合到建筑风貌之中。同时,对前门步行街区域进行广告牌匾规划设计,从形、纹、质、色、光五个方面,结合老字号业态与传统建筑风貌,延续前门大街商业文脉,进一步彰显京韵文化。此外,按照“点亮中轴线”的要求,前门大街分区域确定了照明色温。在正阳门箭楼、大街两侧建筑、五牌楼与两侧树木形成“双U型”特色布局,这样既与中轴整体光色相统一,又具有前门特色。同时,在沿线五个街巷出入口和部分节点,通过增加装饰性照明、增加地面文化图案、凸显节点雕塑形态及故事性等形式,增强视觉引导。预计在今年9月底至10月中旬,大北照相馆、五牌楼的彩绘油饰翻新工作将先一步完成,而整体的“第五立面”改造预计年底前完工。届时,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内将实现视线通畅、景观协调,呈现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进一步展现前门大街立体的古都神韵。内容来源:北京东城推荐阅读京城古迹丨万寿寺9月16日起开放!聊聊背后的历史故事北京11处文保单位划定“保护圈”,包括北京站车站大楼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如何认定与登录?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同兴和木器店历史建筑开展保护性修缮,百年建筑即将焕发新生“
2022年9月1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京城古迹丨万寿寺9月16日起开放!聊聊背后的历史故事

京城古迹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经历近5年的整体保护修缮,“京西小故宫”万寿寺朱漆锦绣的大门再次打开,携新的文物发现与大家再次见面。这座寺院建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始终与明清两代统治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自然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1万寿寺建造始末万寿寺位于西直门外长河畔广源闸旁,万历五年(1577年)由万历帝生母李太后主持修建,次年建成。在明清两代,万寿寺由单路寺院逐渐扩建到三路建筑群,始终是清代皇家庆典的重要场所。有趣的是,这座寺院在三百年间始终与明清重要女性统治者关系密切,在建筑样式上也多暗示着使用者的性别。万历初年,皇帝年幼,帝生母李太后执政。由于宫女出身的李太后势单力薄,而且她本人也笃信佛教,因此效仿武曌,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九莲菩萨”转世的身份,希望通过政教合一的方式获得执政的合法性。在当时,仅京师地区由她主持建造、修缮的寺院及番经厂等就有二十多座,如新建的慈寿寺、修缮的潭柘寺等。在这二十多座寺庙中,万寿寺又有着独特的意义。隆庆帝在位时,就有重修汉经厂的愿望,于是李太后执政时便希望通过修建寺院作为追思先帝之所,同时也作为幼子的祈福场所。慈寿寺塔旁《九莲圣母像并赞》画像碑拓像万历五年(1577年),李太后令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督办万寿寺事宜。明代时,宦官大量参与西郊寺庙建设,冯保照例在西郊相地选址,最终选定了原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的废弃寺院遗址作为基础。这片地位于西郊人文地理环境较好的长河流域,虽在闹市当中,却因林木环绕而有世外桃源之感,加之寺院周围四顷划为护寺林地,百姓不得入内,展现出皇家禁地的格局。万历六年(1578年)六月,寺院建成,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且屡加恩赏,加之万寿寺寺产丰富,寺僧众多,繁盛一时。万历后,明朝很快陷入危亡境地。1643年,年仅六岁的清顺治帝在盛京(今沈阳)登极,第二年即加封万寿寺为“敕建护国万寿寺”,奠定了万寿寺在清代的皇家寺院地位。虽然获得了清皇室的认证,万寿寺却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遭大火焚毁,仅余东路部分僧舍遗存。直到康熙年间,时任万寿寺住持的圆亮和尚募集善款,以东路院落为基础重建,并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工。又过了五年,时间来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修建西郊畅春园。作为往来畅春园路上的附属建筑,万寿寺终于开始受到清皇室的关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旬庆典,选择万寿寺作为举办千佛道场的场所,首次为万寿寺赋予了庆典舞台的属性。此后,乾隆十六年(1751年)崇庆太后六旬庆典、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崇庆太后七旬庆典、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六旬庆典,万寿寺屡屡修缮扩建,我们今天所见的寺院风貌基本就是光绪二十年重修后的状态。中路七进院的西洋门,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修时增建。图片来源:北京艺术博物,张烁/摄2“永乐大钟”与格局变迁修建伊始,万寿寺只有中路建筑,占地约8500平方米。随着历任统治者的扩建,到了清高峰时,万寿寺共有东中西三路院落,占地面积达到明万历时的5倍多。从这一次次的改建中,我们可以看到长河沿岸地位的提升,以及几代统治者不同的政治意图与审美偏好。明代初建时,万寿寺只有中部一路,前为佛法场所,后为园林景观。根据碑文记载,最后一进院落由假山、山上佛堂及山下水池组成,假山分别象征着普陀、峨眉、五台三座著名的佛教圣地,万历十六年,万历帝谒陵途中还曾在池亭中用膳。万寿寺中路园林今貌,图片来源:图虫创意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为了迁入永乐大钟,而原有建筑体量无法容纳,于是在寺东北侧增建了钟楼,作为悬钟之所。永乐大钟本铸于永乐年间,因遍刻《华严经》而被称为华严钟,钟上御制款识记载“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作为迁都系统工程中的一环,铸造时间应与北京城的营建时间相近。大钟本铸于铸钟厂,完成后搬于汉经厂作为皇城内部做佛事的法器。万历初年,汉经厂颓圮破败,永乐大钟依召需搬往万寿寺保存,但因择吉时的缘故,在万寿寺建成近三十年后才正式搬到万寿寺中。明天启年间,永乐大钟被视为不详,置放在地,不再鸣响。后来,在雍正-乾隆间,永乐大钟还因五行之说再次搬迁,移往觉生寺(即今天的大钟寺)作为祈雨法器。永乐大钟现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因其本身历史意义,以及铸钟工艺高超、镌刻铭文繁复、钟声悠扬远播等特点,在世界古钟历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万寿寺在迁入永乐大钟时,增建了东路部分院落,然而这些建筑于明清交际逐渐破败,又于顺治年间造火灾焚毁。火灾之后,万寿寺住持圆亮和尚两次主持修建,恢复了东路部分僧舍和佛堂,并重修山门、设茶棚,为往来行人提供茶水。万寿寺内部格局变迁,图片来源:北京市方志馆康熙对万寿寺的大修在圆亮和尚两次自修之间进行,奠定了如今的东中西三路格局。此次之后,颓败多年的万寿寺再度正式登上舞台,并在以后的历次皇室祝釐场所修建中,逐渐扩充完善院落结构,在寺内外设各式彩棚、灯楼等,并在对岸建起“苏州街”,模拟江南市井风光。万寿寺内部格局逐渐成为比明时更为宏丽的皇家庆典舞台,外部环境日益贴近市民文化的城市空间。3从皇家禁地到庆典舞台万寿寺的地理位置正处于清代统治者往返西郊畅春园与皇宫的水路转换点上,无论早上从哪里出发,行至日中,都正走到万寿寺附近。而万寿寺本身规模宏大,明代流传下来的“万寿”其名也吉祥可喜,因此无论是从功能、场地上考虑,还是借用其吉祥寓意,万寿寺都是举办寿典的绝佳场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六旬庆典,万寿寺作为举办千佛道场的场所,首次获得了庆典舞台的属性。为了接纳大量前来道贺的群众、官员和僧侣,不仅寺院内部得到了扩建,外部沿路也大量修筑了各式节庆构筑物,彩棚彩坊、鼓亭、戏台、表棚、灯楼、灯廊、小亭等纷纷架设起来,万寿寺周边初步具备了聚集人流的场地条件。清乾隆二十六年宫廷绘《香林千衲》,故宫博物院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崇庆太后七旬庆典,除了内部扩充场地建筑外,为博崇庆太后欢心,乾隆令人将其周围原本自发出现的市肆重新组织,在长河对岸仿照苏州买卖街巷的样式统一修建了一条“苏州街”,并召大量江南商人来此处售卖,亲历苏州街的诗人魏之绣记下了自己的观感:“楼馆青红百货俱,水村山郭似姑苏。小人近市真堪羡,翻作人间大隐图”。不仅如此,每年四月初一至十五,苏州街上都会兴办庙会,万寿寺也在这固定的十五天内向市民开放。由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庙会、浴佛会,以及长河沿线踏青等民俗活动,逐渐成为清代京郊百姓生活的重要娱乐。《万寿盛典初集》中的万寿寺农历四月的长河沿岸正直初夏风光秀丽之时,《燕京岁时记》记载,庙会期间“柳风麦浪,涤荡襟怀,殊有天明气清、惠风和畅之致。诚西郊之胜境。”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北京非遗说 | 探访京剧振兴线

北京非遗说近日,西城区推出了“京剧发祥地之旅”南北两条线路。其中,北边的“京剧振兴线”包括梅兰芳京剧院、国家京剧院、北京人民剧场、梅兰芳纪念馆等。这几处地标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的发展历程。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国粹艺术推陈出新,进入振兴新时代。梅兰芳大剧院文化惠民🔺北京人民剧场珍藏着大量京剧历史图文资料梅兰芳大剧院建于2007年11月,位于北京二环路官园桥东南角。整个建筑外形呈弧形,主体颜色为红色,以玻璃钢制成,通透明亮充满现代感。夜幕下,灯光闪亮的大剧院宛若一块巨大的红色水晶徐徐生辉。走进大剧院,大厅内四层楼高的朱漆大门上镶有金色浮雕,远看,犹如一扇故宫红漆大门。近看,原来每一个门钉都是涂金的镂空浮雕,每一个浮雕都是一出京剧剧目。浮雕栩栩如生,不少观众发现“宝藏”后拉近镜头拍照。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北京11处文保单位划定“保护圈”,包括北京站车站大楼等

北京市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名单近日公布,北京站车站大楼、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等11处文物保护单位有了新的“保护圈”。它们均为2019年公布的新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公布的11处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中,有3处是新划定,包括北京站车站大楼、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值得关注的是,这3处文物在申报遴选时是直接从“白丁”身份一跃成为第八批国保单位,此次是文物部门针对新国保的保护现状,为它们进一步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保护和利用规划。其中,北京站车站大楼是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建设的,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盛赞,北京站等一批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位于玉渊潭南路,设有专门为小观众量身打造的科普类展览、体验项目等。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位于房山,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发布的核工业行业12项工业文化遗产之一。宋庆龄儿童科学技术馆(图片来源于网络)名单中还有8处是通过修订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升级了“保护圈”。其中包括智珠寺、圣米厄尔教堂、长椿寺、北京湖广会馆、醇亲王墓、双清别墅、通州燃灯塔、上宅遗址。按规定,本市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说明及其图纸,将由市文物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另行印发。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每一处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要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划定,并在文物本体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本市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主要分5类,每类有不同的限定,如最严的“一类地带”为非建设地带,只允许进行绿化和修筑消防通道,不得建设任何建筑和地上附属建筑物,已有的建筑也应创造条件拆除,一时难以拆除的应制定拆除计划和年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要在该范围内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此外,文物部门还规定,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得建设污染文保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保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应当限期治理;在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京政发〔2022〕2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北京非遗说 | 2022年服贸会有哪些与北京非遗相关的展示?我们带您一站式回顾

北京非遗说8月31日—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平台之一,今年服贸会有哪些与北京非遗相关的展示?我们带您一起回顾~首钢园1号馆、2号馆文旅服务专题旅游服务展文旅服务专题旅游服务展以“促进文旅新消费,引领时尚新生活”为主题,展示北京文旅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北京礼物”展区金漆镶嵌髹饰技艺和盘扣制作技艺展区
2022年9月7日
其他

同兴和木器店历史建筑开展保护性修缮,百年建筑即将焕发新生

近日,十余名头戴安全帽的施工人员进入金鱼池中区3号楼正式展开修缮工作。这座深藏在居民区的百年老楼是北京市第一批次公布的历史建筑——同兴和木器店旧址。未来5个月,工作人员将对这处京城知名老字号旧址进行保护性修缮,对涉及的16处重点保护点位给予最大程度的保护和留存,使这座饱经风霜的百年建筑焕发新生。01鉴定清场百年建筑原有风貌初步还原同兴和木器店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曾一度享誉京城。这栋不到4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二层建筑见证了木器行业的辉煌,经历了公私合营时期,更是一度成为职工宿舍,屋顶、墙体和楼梯都年久失修,不仅上部女儿墙残缺,西立面下部墙体表面砖件破损、酥碱严重,西侧更是由于私搭乱建导致墙体风貌改变。自2020年7月开始,同兴和木器店的历史建筑保护责任单位就已经对金鱼池中区3号楼前后开展了房屋鉴定、清场和勘察工作,初步还原了建筑物主体结构的原有风貌。此后,经过专家论证会等专题会议,初步通过了《同兴和木器店修缮设计方案》。同兴和木器店旧址的修缮设计将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以及真实、完整,不改变历史建筑原貌、最小干预、可逆性等原则,在修缮过程中,充分发掘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让这座百年建筑重获新生。在保护建筑原有结构的前提下,修缮工作拆除了此前为职工宿舍临时搭建的隔断墙、木门窗、顶棚等,并将地面覆土挖掘至原建筑装饰面地坪,同兴和木器店内部原有的修饰特征正逐渐显现。在原建筑地砖上,本来存在着40厘米左右的覆土,是过去工人为铺设上下水管而填。这次修缮中,通过工作人员的精细作业,覆土下的精美花砖得以显现,花砖上的图案由朱红色、橘黄色、宝蓝色、浅褐色等6种颜色组成,凹形的轮廓线更让清晰的花纹富有立体感,整体外观色彩斑斓,十分华美。02精细设计确定16处重点保护点位2021年3月,《同兴和木器店修缮设计方案》编制完成。方案总结提炼出包括出檐、屋顶、铁窗、外墙、牌匾、天窗、挂檐板、原入口门及后门、横批窗、木格扇窗、木楼梯、顶棚、雨水管、花砖地面、木梁架、木窗在内的16处重点保护点位。方案还提出在修缮技法的选择和实施上要综合考量结构安全和历史风貌保护等因素,确保加固修缮的同时,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特色。这栋百年小楼,自底座向上有近一米的墙体是由多块大砖砌成。经专业人士分析,这些砖可能属于城砖,当时城墙疏于维护,不排除部分使用城墙砖建房的可能。仔细观看,个别城砖上还隐隐透出印章底款,但肉眼尚不能辨别具体内容。设计单位后续将会尝试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复原,最大化识别的可能性。在老建筑的修缮中,砖件风化、酥碱也是需要解决的一大难点。雨水下渗后,带有孔隙的砖吸水后又蒸发,水中的化学物质就会留存在砖里,并发生进一步反应,导致砖件损耗。对于这个问题,往往有两种修缮方式,一种是原砖剔出换新,还有一种是把砖剔下来修补后再复用。对于同兴和木器店,就是采取后一种修缮方式,不急求成,但求细工。03全程拍摄为更多古建修缮积累经验这栋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整体比例适当、沉稳精致,是周围地区不可多见的工艺与审美相结合的建筑精品,具有很高的建筑、历史、艺术及社会价值。按照建筑施工的流程,修缮现场将有一支拍摄团队整体、全程、多角度地记录,拍下修缮的组织、实施、研讨过程,尤以16个技术点位的细节为拍摄重点。通过影像资料的留存,展现实施过程,进行技术科普,给未来更多的古建修缮积累经验。内容来源:北京东城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830年,卢沟晓月依旧畅游大运河
2022年9月6日
其他

京城古迹丨居庸叠翠话雄关

京城古迹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居庸关在历史上作为长城沿线的一座边塞山地兵城,其演变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北京西北部的崇山峻岭是京城的自然屏障,而以此为依托建筑的居庸关恰是北京的门户,其雄险的地势以及在地理位置上与北京的逼近,决定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居庸关历史的兴衰,使我们可以看到2000多年以来的风云变幻,和边塞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其中过街塔云台的建筑形制背后所蕴含的信息,也为元代北京历史的研究带来了更多参考。居庸关图片来源:图虫创意01
2022年9月6日
其他

畅游大运河 | 这10条“美好生活”主题游线路,你值得拥有!

东便门外的养鸭户与千里之外的漕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如何认定与登录?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走进北大红楼,寻找“光辉起点”“
2022年9月2日
其他

830年,卢沟晓月依旧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这样一座名震千古的石桥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卢沟河阻断重要通道卢沟河即永定河,是北京地区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桑干河和洋河,古又称治水、浑河、无定河,曾水患多发,后经治理,康熙帝赐名永定河,以迄于今。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古代石桥。在实用性上,卢沟渡口自古就是中国南北交通大道的要津,卢沟桥的架设使这道天堑瞬间变通途;在工艺性上,这座桥全部用坚固的花岗石砌成,桥面宽绰,结构坚固,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在观赏性上,自它诞生的那天起,这座石桥就在疏星晓月的映衬下,成就了享誉京城的“燕京八景”之一;在历史性上,它不仅是保存至今的金代最完整地上建筑,还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中国抗日军队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地方。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交通运输完全靠人力和畜力的时代,沿太行山东侧山麓的大道是中国北部南北交通的唯一大道。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言:“殷商和妟已有交涉,根据古代自然地理的情况来推测,只有沿着今太行山东麓一带,这种交涉才有可能。因为山麓地带以西,尽是深山大谷,南北来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太行山东麓的这条大道“在那时候也是华北大平原上南北之间唯一可以通行无阻的大道”。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北京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在古代社会,它还是从塞外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经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或山海关南下中原的唯一大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这条南北大道上,却有一条大河阻断了这条大道,这就是卢沟河。卢沟河穿越太行山支脉和燕山山脉之间的峡谷奔腾而来,因上游水流湍急,泥沙量大,进入北京平原后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积,致使河水泛滥。我们今天说,北京平原是由永定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冲积出来的,这条河不仅用自己的胸膛养育了北京城,还用自己的河水滋润了北京城,因此成为北京的“母亲河”。可是它不仅有慈爱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每逢洪水季节,它的肆意都带来水患无穷。金世宗钦定:封侯、造桥自先秦以来,卢沟河渡口就成了燕蓟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但那时的人员、物资运输量不大,可以靠船只摆渡过河,也可以靠浮桥或木桥过河。然而当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其统治地域已南及淮河流域,这个渡口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中都的重要门户,就不能不考虑在卢沟河上架设一座宽敞而坚固的桥了。于是,这件事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兹事体大,此事居然是由皇帝钦定的,他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世宗。《金史·河渠志·卢沟河》云:“(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夏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水神为安平侯。(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这段文献说了两件事:一是金世宗敕封卢沟河为“安平侯”,二是金世宗降旨建造卢沟石桥。关于前一件事,又见《金史·礼制八》的记载:“大定十九年,有司言:‘泸(卢)沟河水势泛决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礼官以祀典所不载,难之。已而,特封安平侯,建庙。二十七年,奉旨,每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如令。”据此可知,由于卢沟河水患频仍,主管官员束手无策,遂奏请金世宗为卢沟河封神。古代帝王有哪个是不迷信的?于是在礼官明确表示此议于礼不合的情况下,金世宗虽然没有给卢沟河封神,但也对其加官晋爵,封为“安平侯”,并建庙祭祀以祈“安平”。好在金世宗把封建迷信的文章做足了之后,仍不忘从利国利民的实用性出发,降旨建造卢沟石桥。金世宗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于公元1161年至1189年。他是金朝历史上一位卓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事事以民生为念,“躬节俭,崇孝弟(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从而天下承平,国泰民安,他甚至因此还获得了“小尧舜”的美誉。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不下四五百个,而有幸与“尧舜”相比附的只有二人,一个是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再一个就是金世宗。在世宗的治理下,金朝很快步入了鼎盛期,而卢沟桥在此时兴建,堪称金朝的盛世之举。可惜事未成而人先去,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降旨建造石桥,不久后便去世了。即位的金章宗谨遵遗旨,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更命建石桥”。金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即公元1192年,卢沟桥历三年而功成,迄今830年。桥建好后,金章宗“敕命名曰广利”,取其广利天下之意。艺术性源于金章宗审美金章宗系世宗之孙,生逢盛世的他极为推崇儒学和汉文明,是金朝诸帝中汉化程度最深的君主,也是书画艺术水平最高的君主。由他钦定的卢沟桥,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在章宗看来,这桥光是具有实用性是不行的,它还必须是个艺术品。于是便有了这券孔高大、桥拱连绵、望柱雕栏、斩龙剑墩、荷叶墩座的白石大桥。而其中的点睛之笔,则是那些望柱上雕刻的神采各异的石狮子。狮子原来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印度、伊朗一带,并非中华本土的动物。但它们很早就传入内地,早在《汉书·西域传(上)》中就有了关于“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狮子)、犀牛”的记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且很快就能把外来文化融合进来,“狮子”就是典型一例。自从东汉时期西域人进贡狮子后,狮子很快成了中华文化中的吉祥神兽,成了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并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而这个蕴意,便是在卢沟桥上雕刻狮子的起因。如果仅仅是为了取其“守护”之意,在卢沟桥头,像宫殿门外那样立一对狮子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在卢沟桥的281根望柱上雕刻约500个石狮呢?而且这些石狮雌雄各异、大小各异、姿态各异、神情各异,绝无重样,这又是为何呢?答案无别,无非是要把这座石桥打造成精美的艺术品罢了。这些石狮有的抬头望天,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头蹲坐,好像专心倾听桥下流水;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的怀里,好像正在酣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躲猫猫;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倒在地,一脸无奈地呆萌朝天……这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卢沟晓月”的美名跻身“燕京八景”之一。放眼望去,这座石桥如长虹般横跨在波光粼粼的卢沟河上,原本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渡口变得恬静如画。每当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天上晓月妩媚,天边西山叠翠,不由人不如痴如醉。何况眼前还有那大约500个石狮可观、可赏、可抚、可亲,真是怡情之至。第一个把这番美景传播到世界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早在13世纪,他就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盛赞这座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特别夸赞桥栏柱上的石狮子是“美丽的奇观”。未曾亲眼目睹卢沟桥的西方人,于是直接称呼这座桥为“马可·波罗桥”。1986年,新成立的“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了路面上铺垫的沥青,完全恢复了古桥的原貌。辗转至今,在历经830年后,卢沟古桥依旧,卢沟晓月依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作者:王光镐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副刊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京城水迹
2022年9月2日
其他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如何认定与登录?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

为进一步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完善保护对象登录机制,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工作规程(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程》),自2022年8月30日至9月13日在网上进行公示,邀请市民朋友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工作建言献策。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要求建立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及时扩充保护对象,丰富保护名录。2021年3月,重新制定的《条例》明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实施保护名录制度,并大大丰富了保护对象的内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类型丰富,涉及管理部门众多,亟需通过细化认定标准、明确认定登录流程来规范保护名录制度。为此,通过制定《规程》,为进一步完善保护名录制度、促进保护管理可持续提供保障。哪些保护对象适用本规程?文物、地下文物埋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保护对象,依照已有的专门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历史建筑、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河湖水系、水文化遗产、山水格局、城址遗存、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风景名胜、历史名园等保护对象适用本规程。保护名录如何制定?《规程》明确保护名录登录流程包括名城委办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区人民政府提出初选名单、名城委办审查、拟定保护名录、市政府审批等阶段,确定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提升保护名录制定的工作效率及规范化程度。社会公众如何申报、推荐保护对象?《规程》明确“保护对象在认定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相关利益者的意见”,并在初选名单阶段应当开展不少于三十日的公示工作。此外,《规程》细化了预先保护对象的保护流程,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申报、推荐保护对象,为增强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提供保障。《规程》也设置了保护对象申报(推荐)表,通过表单的形式,规范申报材料要求。各类保护对象的认定标准是什么?《规程》充分衔接《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将保护对象的认定标准划分为延续、优化和重新制定三种类型,如历史文化街区等已有较为成熟认定标准的保护对象,延续其标准;历史名园、传统村落等需要进一步与新时代名城保护理念相适应的保护对象,进一步优化其标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特色地区、山水格局等尚未有认定标准的保护对象,经研究后重新制定标准。《规程》从定义、时间、价值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认定标准的深度和广度,让保护对象的认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众可登录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beijing.gov.cn在“政民互动”版块下的“政策性文件意见征集”专栏中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或发送邮件至:mcc@ghzrzyw.beijing.gov.cn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走进北大红楼,寻找“光辉起点”万寿寺的五次大修:预计下月经过历时最长的修缮后将全新亮相走进“时间的故事”,打卡最美中轴线上的“暮鼓晨钟”“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京城水迹 | 东便门外的养鸭户与千里之外的漕粮

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的水乡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承载着京城的漕运,滋润着皇家的园林,维系着百姓的生活,丰富着文人的诗歌……“水”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补给,同时也在“润物无声”的存在中塑造着北京城的灵魂,给北京城带来生命和活力。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北京城曾经水网纵横的景象已积淀成一种城市印迹,这些“水迹”承载着北京的水韵风情,见证着城市的沧海桑田。“京城水迹”栏目,以水寻史,于水观城,旨在向大家讲述京城河湖水系的历史风韵、发展变迁,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城的水文化。引子:门前大桥下北京烤鸭,英文叫Beijing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万寿寺的五次大修:预计下月经过历时最长的修缮后将全新亮相

位于北京长河北岸的万寿寺,明代万历五年(1577年)创建,至今已有445年历史。2018年3月,万寿寺修缮工程启动,2022年6月工程竣工,计划2022年9月初预开放,10月正式开放。有数百年历史的万寿寺迄今一共经历了五次大规模修缮。中路七进院的西洋门张烁摄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走进北大红楼,寻找“光辉起点”

1918年秋,一座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大楼在北京沙滩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外观红砖红瓦,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这是国立北京大学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图书馆位于红楼一层,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就位于一层的东南角。这一时期,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李大钊以红楼图书馆为阵地,组织和领导北大进步青年,开展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并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北大红楼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大红楼北京大学红楼
2022年8月29日
其他

北京名城委办公室持续推进名城保护进校园

北京在行动近日,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共同组织的中小学特级教师行走中轴线活动举办,十余位教师在专家和城市规划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中轴线背后的文化底蕴,以及北京对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推动后续学习课程研发。登鼓楼眺望中轴线,沿中轴线一路向南,经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行至景山,再登景山远望……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军和市规划院名城所副所长叶楠的带领下,特级教师们以钟鼓楼为起点行走中轴线,感受北京城的古都风貌,探寻遗产点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了解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用这种文化的视角去感受中轴线背后的内涵底蕴还是第一次。”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校区校长郑丹娜说,今后也要带着孩子们去开发、体验多学科的实践课程,从建筑、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层面,增强文化自信和对民族国家的自豪感。“作为胡同里的学校,作为中轴线周边的学校,我们也要把这份感动和自豪传达给孩子们,让他们知历史,更加热爱北京。”东城区黑芝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李东林说。今年是北京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北京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名城保护宣传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面向我们的青少年。”市规划院公共空间所副所长赵幸介绍,此次带领特级教师行走中轴线,就是希望教师们能够把有着750余年历史的中轴线带到课堂当中,邀请青少年共同参与到守护北京中轴线的行动中来。内容来源:北京日报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会馆到底是什么?老胡同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走进“时间的故事”,打卡最美中轴线上的“暮鼓晨钟”

京城周末丨展览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在北京中轴线最北端,钟鼓楼遥遥相望数百年,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变迁。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朝,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文武百官上朝、百姓生息劳作皆以此为准。暮鼓晨钟在古都上空回荡了六百多年。8月26日,位于鼓楼一层的新设展陈开放试运营,以沉浸式数字展和丰富的交互体验带领大家走进“时间的故事”——展厅详细介绍了钟鼓楼的特点和其作为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轴线申遗中的重要地位。光影秀《共鸣》在中心券洞上演,缤纷的影像与恢弘的建筑空间巧妙结合,带你穿越古今,领略中轴线之美,是不可错过的震撼体验。展厅介绍了钟鼓楼作为司时中心,以“暮鼓晨钟”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的工作流程。在这里,还可以体验击鼓、撞钟,倾听“古钟之王”的浑厚钟声。展厅重点展示了钟鼓楼的建筑特色,还能看到1986年钟楼修缮时取出的钟楼“镇物”。没有钟表的年代是如何计时的?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动动手了解一下日晷、铜刻漏、碑漏、时辰香的计时原理和精巧构造吧。钟鼓楼自古以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里可以翻阅300余张钟鼓楼不同时期的老照片,聆听回响在鼓楼前的各种老北京叫卖声。通过展厅里的VR设备,可以“登临”鼓楼二层、“漫游”二层展厅,观看钟鼓楼周边风貌及中轴线全景。此外,展厅内还设有一处自助售卖机,提供以钟鼓楼为主题的文创产品“拼图盖章卡”,隐藏玩法等你来解锁。鼓楼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最初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名为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历史上曾三毁四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第三次重建,留存至今。鼓楼二层大厅内展有25面报时更鼓,1面主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象征二十四节气,都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在这里,每天的固定时段可欣赏到击鼓表演。鼓声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回荡在整个大殿内。鼓楼二层还设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可以看到各种古代计时器,如碑漏、铜刻漏、日晷、香漏等,了解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运作及功能。钟楼高47.9米,重檐歇山顶,黑筒瓦,绿琉璃剪边,风格素洁,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现在看到的钟楼是在被火烧毁后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1747年建成的。为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梁、檩、檐、椽、斗拱、暗窗等建筑构件均为石料雕凿而成。钟楼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及传声融为一体,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钟声“十有余里,莫不耸听”。钟楼二层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3.4米,重达63吨,钟声浑厚,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被誉为“古钟之王”。钟鼓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登楼可俯瞰庄严壮美的中轴线风光。岁月变迁,如今的钟鼓楼仍不失往日的华丽和庄严,守望着北京城熙来攘往的人间烟火。在北京最美的季节,不妨来打卡这两座古老地标,一起追忆暮鼓晨钟的旧时光,感受京城的历史韵味。漫游东城作者:北京东城官方发布图文
2022年8月26日
其他

老胡同 · 新生活 | 到北京首条古树主题文化胡同走一走~

新生活“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会馆到底是什么?

“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形容的就是会馆。那么会馆是什么呢?会馆是中国社会中一个半公共性的功能建筑。会馆的兴起源于科举制度的盛行。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科举考试恢复,全国各地的学子进京赶考考取功名,但是这些学子大多家境贫寒,人生地疏,落脚之处难寻。一些早期在京任职或从商的乡亲,就相互筹措资金,购置了一些房产,为自己的同乡提供遮风避雨的地方。当同乡或者同仁在京谋事或者旅居之时,有个可以谈事情和休息的地方。北京会馆历史至今已有约600年,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1949年12月,北京兴建的会馆共计647处,是重要而独特的历史遗存。时代的变迁让会馆经历了不同的际遇,如今,修缮和提升让旧时的会馆重获“新生”。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推出了“会馆有戏”系列活动,文艺院团可以进入京城会馆旧址进行演出,现在就来给大家介绍几处很“有戏”的老会馆吧!01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开幕,“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亮相

8月20日晚,以“双奥之城·长城之约”为主题的2022北京长城文化节在密云区古北水镇开幕。全长约400公里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现场发布,辐射联动六区8个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公众可以览长城美景,了解长城保护成果。古北水镇(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开幕式上,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了近年来北京探索长城本体保护、长城价值研究的新方法。2018年起,本市启动了将考古发掘引入长城保护修缮的试点工作,开展延庆区柳沟段长城抢险加固保护工程、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和怀柔区箭扣段长城考古发掘等工作,为更好地保护长城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丰富了长城蕴含的文化内涵。本市还尝试搭建长城保护数字化应用场景,对部分长城点段进行三维数字扫描以及应用场景建设,充分借助倾斜摄影、激光扫描、遥感测绘等高科技手段,多孔径雷达、振动频率传感器等科技设备,为今后长城保护成果数字化呈现提供保障。此外,文物部门还持续推进长城保护修缮工作,通过与材料学、结构力学、植物学等多学科密切合作,推进“精心修长城,边修边研究”的长城保护修缮新模式。当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首次发布约400公里长的“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主线。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斌介绍,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以底蕴深厚的长城资源为文脉,助力打造交通路网畅达、视域景观优美、长城特色突出、配套服务完善、游憩体验丰富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复合廊道,主线全长约400公里,自西向东途径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六区,辐射联动8个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说说元明清三代中,北京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就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个过程几乎持续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到南宋时期,中国南方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进程也就完成了。南宋以后,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元、明、清三个大一统的王朝,而这三个朝代都定都北京,这就出现了政治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现象。《元史·食货志》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北京地区所用粮食、丝绸等大批货物,都需要从江南运送,而运送方式则很大依赖于海运和京杭大运河的漕运。01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来了!明清皇家档案,点击查询——

京城周末丨展览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内容来源:北京晚报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杨梅竹斜街入选联合国项目库,大栅栏街区更新再添新标签北京唯一有史料记载的曹雪芹居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开馆不到什刹海,怎知北京之美“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京城周末丨北京的秋,在朋友们的眼睛里

摄影照并<u>@北京印迹</u>inBeijing让小印和更多人看到您的作品北京印迹原创文具套装我们选择了6大主题:中轴千秋、林园秋意、古刹秋深山水秋风、新京秋早、咫尺秋趣供大家自由选择最终将在全部参与作者中随机产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北京唯一有史料记载的曹雪芹居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开馆

历经20余年故居复建、布展规划,近日,位于东城区崇外大街磁器口地铁站东北角的曹雪芹故居纪念馆隆重开馆。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谈绪祥,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德春,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海英,副区长赵海东等领导,以及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胡德平,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张书才等专家学者出席开幕仪式。谈绪祥、孙新军、胡德平、张书才为故居纪念馆揭牌。即日起,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将向公众预约开放。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原址为原广内大街207号院,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被专家认可、有史料可查的曹雪芹在北京有确切记录的居住地,即“蒜市口十七间半”。据介绍,1982年,时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的张书才在清代内务府档案中发现了一件雍正七年(1729年)的“刑部移会”,里面提到了“蒜市口十七间半”。1991年,张书才在《红楼梦学刊》上首次披露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发中外媒体高度关注。因为有档案可据,这一成果逐步得到中国红楼梦学会、北京曹雪芹学会的一致认可。2000年,原广渠门内207号(曹氏故居遗址)考古现场,发现清代中期建筑遗存。2000年,在充分征求专家学者意见的前提下,经上级部门批复,区有关部门着手研究曹雪芹故居的复建问题,2004年项目正式命名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落位崇外大街十字路东北角。2020年10月,北京曹雪芹故居纪念馆复建项目落成。在20余年的复建过程中,东城区一直秉承严谨、科学、扎实的态度,使文物建筑保留着宝贵的历史价值。曹雪芹故居院落占地790平方米,三进房屋,建筑面积约440平方米。复建的“十七间半”是根据拆除时留下的照片,并参考同时期文献照片以及红学专家的建议,按照清末的形制进行复制,房顶依旧采用木结构框架,建设过程中也尽量使用当时拆除的老物件。目前,馆内常设“曹雪芹故居陈列”,基本展陈集中在二进院,突出“曹雪芹与北京”的主题,以曹雪芹在十七间半、在东城区的生活经历为主,展示“归籍京师”“寻梦蒜市口”“红楼一梦”三个篇章。一进院作为弹性特展区,策划了故居知识、红楼梦文化、传统工艺与文化等主题特展。三进院作为互动体验区,将策划举办讲座、表演,开展公共阅读与社区互动等。东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正式揭牌开馆,不仅是东城区统筹文物保护与老城复兴、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东城区近年来文物活化利用工作的重要成果。今后,东城区将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大文物资源整合和活化利用力度,讲好中国故事,展现首都气势,形成东城范式,让更多文物走进群众,让更多群众走进文物,为全国文物活化利用探索新路径、开创新局面、打造新标杆。内容来源:北京东城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不到什刹海,怎知北京之美北京很多胡同为啥以井命名?揭秘“缺水”城市如何用水升级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杨梅竹斜街入选联合国项目库,大栅栏街区更新再添新标签

近日,“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与公共空间营造”项目入选联合国“亚太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项目库”。亚太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项目库由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领导,由亚太都市合作网络协调,致力于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杨梅竹斜街的“前世今生”杨梅竹斜位于西城区大栅栏街道,自元代北京城建成以来逐渐形成,街长496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明代,这条街因其走向得名“斜街”。民国时期,杨梅竹斜街曾是有名的书局一条街,世界书局等七家响当当的书局都在此开设。这里也是一条文化书香之街,街里曾遍会馆、名人居所、票号等,梁诗正、鲁迅、沈从文等名人在此云集,许多建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2010年,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被北京市发改委选取,成为探索创新老城改造新模式的四个试点项目之一。2011年,北京大栅栏更新计划在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政策的指导和西城区政府的支持下启动,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而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正是大栅栏“更新计划”的重要部分。经过七年的努力,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试点项目通过协议腾退的方式,已腾退居民792户(含非住宅),疏解人口约2068人,腾退面积17640.71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不到什刹海,怎知北京之美

中国古代有不少城市与山水相依,其中一些名城以大面积的河湖为依托,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景色绝佳的风景区,如唐长安之曲江池、杭州之西湖、扬州之瘦西湖、昆明之翠湖、济南之大明湖等,均为享誉天下的著名胜景。北京的什刹海同样是一处景致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水景名胜区,足以与上述的曲江池、西湖相提并论而毫不逊色。这里一直是文人集会、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历代诗词歌咏,记载不绝,在旧京的生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岸边鳞次栉比的府宅园林和寺庙园林暂且按下不表,咱们今天先聊聊此处公共性的风景园林空间。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民间曾将什刹海的“银锭观山”、“西涯晚景”、“谯楼夜鼓”、“响闸烟云”、“柳堤春晓”、“湖心赏月”等景致列入不同版本的所谓“燕京小八景”。这些公共性质的景点大多临近水面,沿湖岸展开,具有外向、开敞的空间特色,且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三海间某些以桥梁为中心的特殊地段,风景特美,成为游人最集中之处,如后海西沿以及前海西南岸一带均属于此类。自西海南端至前海西南部之间原有长河勾连,三海水系于交界处往往建有石桥,典型者如万宁桥、金锭桥、银锭桥、得胜桥、李广桥、清水桥、三座桥等,各桥周围地段大多形成优美的小景区。什刹海的桥梁多为三孔或单孔石拱桥,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及杭州西湖断桥和扬州瘦西湖五亭桥,更像是水面上一种精致的点缀和驻足赏景点。万宁桥位于前海东端、鼓楼南侧,始建于元代,称“海子桥”。此桥位处北京中轴线上,是什刹海水域由湖变河的闸口。桥西曾设澄清闸,为通汇河重要枢纽。其位置恰好扼于长河广湖与通衢大道的交汇处,柳色荷影,闹市崇楼均在眼前,因此历来游人最为密集。万宁桥(图片来源:自摄)银锭桥位于前后海交界处,一湾带水,视野开阔,四面皆景,“银锭观山”乃成为什刹海一处著名的景致,《燕都游览志》描绘其风光云:“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三座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桥东西皆水,荷花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城外千岁峰,远体毕露,不似净业湖之逼且障也。”清代宋荦有诗云:“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旧晴翠送遥山。”后海南沿李广桥一带有北有明湖,南有清流,湖岸边曾建有水榭回廊,景致疏朗,《京尘杂录》载:“后门外李广桥一带明湖滉漾,大似江南水国,每过其地,辙令人起秋风莼鲈之思。有庆龙堂,水槛、回廊,轩窗四敞,盛夏入其中,一望芰荷芦荻,间与凫鹥鸥鹭,上下浮沉,薰风媵凉,心清香妙,恍如置身海上三仙山。”前海西南岸一带旧称“西涯”,明代著名文人李东阳曾经在此居住,作有《西涯十二咏》,除其自家宅园外,咏及海子、西山、杨柳湾、稻田、响闸、钟鼓楼、慈恩寺、广福观等,正是其周遭景物,被后人称为“西涯晚景”。其中响闸位于三座桥下,此桥又称月桥、越桥、三转桥,水流过闸,轰然作响,“响闸烟云”亦成名景。由前海一带隔水面可观赏钟鼓楼,遥闻钟鼓声,视景声境俱全,有“谯楼夜鼓”之韵。第二种以某座近水的楼阁或亭台建筑为核心,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如元代丞相燕帖木儿所建的望湖楼以及鼓楼斜街之西的望湖亭、钟楼街西北的飞宇楼,明代的阮公亭、莲花社和虾菜亭等。元《析津志》载:“望湖亭在斜街之西,最为游赏胜处。”清代法式善有诗咏虾菜亭曰:“水光绿半城,花景红一埭。徜徉此亭中,何必买虾菜。”此亭至清代已经废毁。另外,德胜桥附近曾经建有水轩、湖心亭,也成为公共游憩之地。这些园林本身并无围墙,格局简单,大多与湖水紧密相连,以登高观景为主旨。近年新建仿古风格的望海楼也属于同样的性质。第三种与酒楼、茶馆相结合,形同闹市,却又有美景可赏。其中前海北岸和西岸一带尤其繁盛,《天咫偶闻》载其景况曰:“玻璃十顷,卷浪溶溶。菡萏一枝,飘香冉冉。想唐代曲江,不过如是。昔有好事于北岸开望苏楼酒肆,肴馔皆仿南烹,点心尤精。小楼二楹,面对湖水。新荷当户,高柳摇窗。二三知己,命酒呼茶,大有西湖楼外楼风致。”图片来源:图虫创意前海南沿白米斜街有清末名臣张之洞故居,张家的家厨在其身后利用临水的宅园之半开设会贤堂饭庄,后迁至北岸,位置更佳。其二楼均设绿油栏杆外廊,风景极好,客人至此,似乎赏景之乐大于品肴,清末夏仁虎《旧京琐记》载:“堤北有会贤堂,为宴集之所,凭栏散暑,消受荷风,士流乐之。”著名作家邓云乡先生也描写道:“‘会贤堂’的风景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在北京找不出第二家。面对着什刹海的水面,往北方向望去,是鼓楼、钟楼的嵯峨气势衬着缥缈的蓝天;往东南方向望去,是绿树葱郁的景山衬着黄琉璃瓦的佛亭。近处是粼粼的水面,依依的柳浪,郁郁的翠盖,冉冉的荷香。从柳浪的缝隙中望过去,是斜跨前海那条大堤上荷花市场中的熙熙攘攘的人群。”邓先生认为这里的景致与杭州西湖孤山下的太和园、楼外楼很相似。会贤堂南侧水面筑有长堤,罗列茶馆百戏,更为热闹,《骨董琐记》载:“宅南有文襄庖人所设会贤堂,嗣会贤迁于北岸,筑堤通湖南,沿堤植柳,高入云霄,堤上设茶肆及诸傩戏。……湖东北庆云楼在烟袋斜街,昔亦诗酒留连之地。”朱家溍先生《什刹海梦忆录》回忆其“后楼隔扇外面是一座有栏杆的平台。夏天吃过饭,在这平台上,正是‘荷净纳凉时’。”庆云楼附近还有一座集贤居,号称“临河第一楼”,萨兆沩先生《净业觅踪》描绘道:“集贤居里,环境清幽,窗明几净。远望栏杆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不同。春雾萌绿,岸柳初黄,湖冰乍裂,一片迷濛,在这里浅杯慢酌,似闻春天在漫步走来。夏日荷开,碧莲如盖,柳荫鸣蝉,小船摇曳,躲在楼台蔽阴消暑,咏赋饮酒赏荷诗句。秋日天阔,西风萧瑟,败荷衰柳,转目西山,引得食客们感怀伤思,借饮酒以消除心中块垒。冬日观雪,远近漫白,寒鸦暮归,落日衔山,知心朋友相聚,更不能不一醉方休了。”以上酒楼饭庄格局大体类似,均强调观景视线,其楼宇成为公共园林的一部分。除此而外,实际上这一地区几乎所有的寺庙园林都兼有公共园林的功能,而另有某些园林虽为私人所建,但向外界全面开放,性质也更近于公共园林,例如元代的万春园即是当时进士及第后重要的聚会之所,宛若唐长安之曲江宴,《渌水亭杂识》记载:“元时海子岸有万春园,进士登第恩荣宴后,会同年于此,宋显夫诗所云:‘临水亭台似曲江’也。”本内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珺先生原创文章,北京印迹平台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八月展讯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北京很多胡同为啥以井命名?揭秘“缺水”城市如何用水升级

北京在历史上是一座缺水的城市,没有一条穿城而过的大河。那么,从前百姓生活用水是如何解决的呢?尤其是在炎炎夏日,人们最离不开的就是清洁的水了。清末时期的送水工官邸的水井也“当官”北京城水井多,大街小巷曾经遍布水井,所以北京胡同有很多以井命名。著名的王府井就因为有一眼古井而得名,据说此井水“甘洌可用”。清代《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代时北京内外城共有一千多眼井。早年京城的井水大致分为甜水、苦水,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称为二性子水。清嘉庆时《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之水最不适口,水有甜苦之分,苦者故不可食,甜者……卖者又昂其价,且划地为界,流寓者往往苦之。”近代民俗学家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也记载:“做菜做汤,有时用甜水或二性子水,洗衣涤器浇花,则以二性子水为主,至于烹茶,才用甜水。够不上甜水井,家道又贫寒的人家,也以二性子(水)代替甜水。早年北京井水,因汲浚不深,所以成为苦水,水苦涩有碱性,昔年最多。二性子水较苦水稍佳,介于甜苦之间,井数较苦水井为少。”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水井固然很多,但是受开凿技术的限制,大多是简单的土井,好一点儿的有砖砌的井筒,有的直接用大块石头做井口,高于地面,目的是防止打水的人,尤其是小孩不慎跌入井中,还可以防止脏水流入,保护水源;有的在大井的口上覆盖一整块大石板,上面凿出三个、四个圆口,这样的井就叫三眼井、四眼井,可以供多人同时取水。一块石板四个眼称“四眼井”有些达官显贵的府邸院内有甜水井,那自然是爱若珍宝,甚至会用铜铸造井口。徐国枢在《燕都续咏·铜井口》中记载:“德胜门内积水潭西大铜井……铜面上镌大元至顺赐雅克特穆尔自用等字,下镌平章大铜井字,均隶书。甘泉芳洌味清新,有诏传宣赐近臣。惕励此心同止水,三缄借鉴学金人。”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雅克特穆尔因拥立文宗有大功,授宰相职,即同平章事。这口井大约因为水质好,钦命给雅克特穆尔专门使用,为此还特地制作了纯铜井口,镌文明示以昭圣眷之隆。为了与被赏赐者身份相匹配,这口水井竟也被封为“平章”,称为“平章大铜井”。当然,这口大铜井的水质确实非常之好。北京还有一眼铜井,《明季北略·天坛》记载:“(天坛)内有铜井,以铜铸成圈,从底套上,水味清洌,饮之沁骨。”这是皇家建筑里的豪华型水井,从下到上,井壁井口都采用铜材铸造。清学者王士祯在《竹枝词》中写道:“京师土脉少甘泉,顾渚春芽枉费煎。只有天坛石瓮好,清波一勺卖千钱。”可以看出天坛这眼井是优质的甜水井。还有更高级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收藏着一件出自清摄政王多尔衮府上的巨大井口,用一整块汉白玉雕成,高约三米,外径两三人合抱。地下部分约有两米,护着井筒的上部;地上部分有高出地面的井口,属于珍贵文物。“洋井”进北京明清时期,由于钻井技术原始落后,老北京传统的饮用水源都是浅层地下水。由于大多数的井是从地下三五米深的地层内汲水,含碱度高,被称为“苦水”,那时北京城甜水井很少。国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西方的掘井技术被带入京城。据《燕京今古琐闻录》记载,驻扎在前门西侧,八国联军中的德国部队在樱桃斜街打了一眼深井,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洋井”。洋井深度十几米,并穿透了地下一个隔水层,采出来的水十分好喝。八国联军撤走后,这口井被卖给了一名中国商人,他开始向城市居民出售洋井水。清廷也认为开发洋井很有必要,不久便委托四名日本工程师又挖掘了四口洋井向皇宫供水。到了民国时期,新的钻井技术开始在北京城得到推广,从地面下十余米深处的水层汲取高质量的井水,越来越受到老北京市民的欢迎。当时的《京话日报》曾在本市新闻栏目刊登一则关于洋井的文章:“洋井得利日本机器凿的井,京里人都叫他洋井,其实还是中国井……要晓得地下的泉水,本来没有苦的,只因开得太浅,没有打透地底石层,所聚的都是近地的脏水,人屎马溺都有,哪得不苦?若不信,把苦水井再淘一二十丈,自然也会得甜水的。”自来水厂辟谣“洋胰子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些开明人士多次向清朝政府建议,在北京兴建自来水厂。1908年3月,农工商部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建自来水厂,奏折很快获得批准,同时任命周学熙组织筹建。筹建自来水厂,水源是主要问题,在对多处水源进行勘测和对比后,最终选定水量充沛、水质较好的孙河地表水作为水源。1910年2月,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北京第一座水厂:京师自来水公司东直门水厂。除了水厂外,还铺设了370公里的大小管道。不过自来水发售之初,百姓看到水中有细小的气泡,便称之为“洋胰子水”,即肥皂水,不敢使用。为了使百姓了解自来水、使用自来水,周学熙亲自撰写白话文公开信,在各大报刊发布。他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因此影响很大——只因水这个东西,是人人不可离的,一个不干净,就要闹病,天气暑热,更是要紧。所以开市以后,凡是明白人,没有不喜欢这个水的。又有一种不明白的人,愣造谣言,说是洋水啦、洋胰子水啦……有一宗须向大家声明,就是这龙头乍放出来的水,带一点白色儿。这个白色,并不算什么毛病,拿着显微镜细细的瞧,全是极小的白水泡儿。因这个水,起孙河汲上东直门的水楼子,借着楼子上的压力,然后再送到各街市龙头。水楼子高、压力大,又遇着这个冷天,那水管子里面有些冷气,被水的压力催的紧,一时散不尽,就跟着水一块儿出来了。所以水里头有些白泡儿,不过一分多钟的时候,那水泡就化得干干净净,这个水就全变清了。有不知道的,以为是管子洗不净,又说跟洋胰子水一样,殊不知这个道理,一说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至于误会啦。再者,这个水的性质,现在本公司化验街上龙头放出的自来水,真正是性质纯良,十分清洁。每一百万分中间,所含的溶解物,不过二百六十四分;化合的硫酸,不过七分半;化合的盐素,不过十三分半;有机物,不过三十二分半。至于阿摩尼以及磷、铅、铜等各样的杂质,却是一点儿也没有的。而且硬度九度,又含有铁质十九分。于人的卫生上极为有益,大家吃着,没有不身体强健的。这是有史以来,关于自来水的科学知识第一次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在北京普及开来。此后,关于自来水的危险性和神秘性的谣言渐渐烟消云散,人们对自来水不再担忧害怕,而是将其视为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自来水开始被老北京的市民接受了,炎炎夏季,有如此先进的自来水给人们送来凉爽和快意,岂不妙哉!内容来源:北京日报作者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八月展讯 | 暑期展览,精彩纷呈!

京城周末丨展览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想真切体会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身去走一走、看一看。“京城周末”栏目将为大家推荐北京的展览活动、胡同小巷、历史遗迹、文化小店,让大家在闲暇周末,走出房间、走进城市,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感受北京这座城市浓郁的文艺氛围,去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快来跟小印一起周末打卡吧!01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展览日期:2022年08月10日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今年恰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根据中办、国办去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那么,如何理解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北京东城,草厂四条胡同青砖灰瓦、曲径通幽,氤氲着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蕴;江苏南京,小西湖片区院落雅致、花草缤纷,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惬意空间;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白墙黛瓦、飞檐翘角,软木画、牛角梳、油纸伞等民间艺术相映成趣。根据《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晚饭过后,胭脂砖砌成的墙边、金鱼图案的地雕上,大人们散步聊天、孩子们玩耍嬉戏,微改造后的福建泉州金鱼巷很是热闹。“过去巷子上面全是线缆,就像蜘蛛网,周边环境也很乱,改造之后舒适多了!”附近居民感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徐萌介绍,金鱼巷虽然长度只有270米,却浓缩了海蛎壳水洗石、夯土墙、出砖入石等10余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保留了从唐宋到20世纪的多个建筑元素、环境要素,就连缠绕着破壁的绿榕也得到保护。“今天所说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不仅是对历史遗存物质形态的保护,也是融合了人文环境、自然景观环境等,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相结合的整体保护传承。核心是要通过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延续中国历史文化价值,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分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从空间层面看,城乡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区域;从时间层面看,不仅强调了古代文明的表达,也强调了现代和当代历史文化的呈现;从文化要素和内涵层面看,涵盖了所有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值得关注的是,《意见》提出,“保护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历史地段”概念,完善了保护对象的类型。“历史地段介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之间,过去一些达不到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标准,但又比历史建筑范围大一点的地段,往往游离于保护体系之外,容易导致特色逐渐丧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介绍,一些顺应自然、适度改造形成的“特色地段”,人文蕴含丰富、永续传承的“重点地段”,都符合历史地段的价值内涵,例如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等名楼及其周边地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保护对象不断扩充。截至去年底,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确定历史建筑约5.75万处;与2016年底相比,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翻番,历史建筑数量增长近5倍。目前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0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此外,还有中国传统村落6819个,形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耕文明遗产群。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既要坚守保护底线,也要坚持以用促保;既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也要改善人居环境。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铺”前,阵阵木槌声此起彼伏。老铺的第四代传人陈君凡一遍遍捶打砧板上的肉团,展示传统肉燕制作技艺,吸引了不少游客围观。随着“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以及中国商印展览馆、国潮金鱼博物馆等新业态入驻街区,这些矗立百年的沧桑古厝焕发出新生机。在江苏扬州的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刘魏清和伙伴们则尝试将传统民居,改造成为一家素食与非遗文创相结合的工作室,“我们还创立了公益项目,邀请周边居民体验编织盘口等非遗技艺;参与合作‘爸妈食堂’项目,每周一至周五为社区50位孤寡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为了打造宜居公共环境,当地还鼓励街巷两侧开设便利店、公共食堂、24小时城市书房等小型商业和服务设施,推动街区的保护利用。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推进活化利用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让其用起来、活起来。一是要用开放的思维,加大历史文化遗产开放力度,更好服务于公众。二是要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三是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的作用,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但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面临一些困境。“我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难以长久保存,不少只留下残断的城垣、夯土台基等遗址,观赏性不强;大量仍具活态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基础设施落后,格局肌理往往难以达到现行工程技术标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小龙介绍。此外,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还面临着资金来源长期单纯依靠财政,投入不足且财政压力较大,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管理水平不足等因素影响,需要积极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多元创新路径。将组织开展专项评估推动问责问效、问题整改40年来,我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认识和方法仍存在误区。例如,有的地方对遗产的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必要的历史责任感;有的地方保护内容还不系统,重建筑本体、轻环境格局,重古代、轻近现代,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地段还未纳入保护体系;有的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式单一,与现代生产生活脱节等。吕舟认为,过去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管理体系,尽管强调了属地管理,但仍存在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出现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情况后,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做出反应。《意见》的出台,清晰勾勒出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基本框架,例如明确分级落实保护传承体系重点任务,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三级管理体制。“建设保护传承体系就是要补齐原有管理体系的短板,通过建立城市体检、督查制度,通过社会监督、公益诉讼等方法为历史文化遗产筑起‘防火墙’,形成不敢破坏、不能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最终形成不想破坏的文化自觉。”吕舟说。当前,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构建进展如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已经编制完成,并建立了国家级保护对象的保护名录和分布图。下一步将重点推进省级规划纲要编制,推动形成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国一盘棋”的工作局面。“我们将按照全覆盖的要求,组织开展专项评估,对各名城保护传承的工作情况、保护对象的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评估成果,推动问责问效、问题整改。”该负责人说。内容来源:人民日报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北京非遗说
2022年8月13日
其他

北京非遗说 | 绒花,指尖绽放的艺术之花

北京非遗说丨传统技艺早在先秦时期,北京就已建立独立的手工艺生产作坊。此外,宫廷手工艺术以及各地各民族风俗、技艺的融合等深刻影响着北京民舍坊间的民间手工技艺,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历代匠人们的聪明智慧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róng绒huā花非遗说入选时间:2009年,“北京绒花(绒鸟)”入选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北京绒花(绒鸟)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它主要是以绒花为主。北京绒花(绒鸟)制作始于清初,是以蚕丝绒为原料,以紫铜丝做骨架,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成花、鸟、虫、草、走兽、风景等工艺品,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外表毛绒绒的。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01历史沿革说起北京绒花,大概要追溯到明朝,《明会典卷》中有明确记载——工艺分188种,工匠有11800人。绒花工艺在明朝末年形成了产业,并在清朝发展至鼎盛,主供宫廷贵人享用。清康熙、乾隆年间,北京旗汉女子戴花成为风习,一时间佩戴绒花十分盛行,以取“荣华”之意。在那时,花市地区每天都摆满了卖花的摊位,形成一景,节庆期间更为红火。在中国古代,人们喜欢将花戴在头上,在许多史书、出土文物和绘画里都能找到见证。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上每一个仕女的发髻上都簪着花,到了冬季百花凋零时,古人就会选择绒花进行佩戴。收藏于故宫的《十二美人图》中人物头上插着的无论是菊花还是牡丹花,都是由绒花工艺制成。02制作工序北京绒花(绒鸟)以紫铜丝做骨架,需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方能制作完成。主要工序包括煮丝、着色、砰丝、披丝、熏活、拴拍、剪撮、刀绒、刹形、熨烫、组装等多个复杂工艺。优质生蚕丝要经过煮制、染色、砰松晾干后才能备用。然后根据作品要求,选择所需颜色的蚕丝进行披丝。例如,要做包含红黄蓝三色的鹦鹉翅膀,则挑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蚕丝各一股,将它们并列摆放,使用针篦从上往下一股一股地梳理,去除蚕丝里面打结的小疙瘩,最后用毛刷细细轻刷蚕丝,使得它们直溜顺畅。待蚕丝全部梳理好后,用夹棍从中间轻轻挑起,将两侧垂下的蚕丝对齐修剪,放置在倾斜的撑板上并使蚕丝绷紧。经过披丝,刚才还皱巴巴的蚕丝变得光亮顺滑,紧密排列,远看犹如一块涂满了红黄蓝的画布。其中,绒条的制作是最大的难点,不仅要求手指有力量,还需要磨出茧才方便制作。绒条犹如建筑的砖瓦,手工艺人先行思考并制作出自己所需的各种绒条,后面的“组装”反倒显得轻松有趣了。03创新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老北京传承300余年的绒花出现在了礼仪小姐的帽子上。北京冬奥会颁奖礼仪服装“唐花飞雪”设计师楚艳介绍:“冰雪运动一定要体现某种程度上的温暖,这不仅指身体上的温度,同时也想表达一种中国文化上的温度。”希望通过这个具有装饰性的帽子,为颁奖礼仪人员整身造型带来一个点睛之处。北京冬奥会的设计需要更现代、更有青春气息。因此,设计人员通过提炼牡丹花瓣的造型,设计出了几个简约的牡丹花造型,并通过非遗的手工艺将它表现出来。女帽上的装饰牡丹花饰,造型取自敦煌唐代牡丹花形,按照“唐花飞雪”颁奖服的设计,女士礼服的帽檐采用两朵绒花装饰,一朵带叶,整体形状偏狭长,放在前方;另一朵圆润,固定在帽子后方。为北京冬奥会制作的“唐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之下,北京绒花(绒鸟),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又再次为人们所关注,并以多种形式实现了与当下文化、时尚的跨界创新,焕发出新的光彩。本文内容根据京社科、北京晚报等网络资料综合整理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京城古迹丨北运河的最北端,有一座2000年前的西汉故城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完工,面向市民开放北京市历史建筑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模式“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

中轴线上庄严恢宏的殿宇楼阁、四合院里质朴诙谐的京腔京韵,京剧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金字招牌下的技艺传承,随处可见的红色记忆、星罗棋布的奥运遗产……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汇聚起北京独具魅力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文化,是北京最大的魅力。”在北京生活了50多年的作家梁晓声这样感慨!的确,北京城里的一砖一瓦,一条胡同、一个地名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如何擦亮文化这张“金名片”,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北京,按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快进键”。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人们心里2021年,年度大剧《觉醒年代》火遍大江南北,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话剧《香山之夜》在各地舞台上常演不衰……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激荡着亿万观众的满腔豪情。一百年前,红色文化在北京这座城市孕育发芽、蓬勃生长;一百年后,红色“课堂”吸引无数年轻人前来瞻仰追忆。红色文化是当代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从北大红楼开始传播,‘七七事变’吹响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号角,香山革命纪念地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卫东这样定位,“为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北京全力打造了‘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以北大红楼、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地等为重点,北京着力推动在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连片成群。北大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亢慕义斋”旧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31处与党早期创建有关的重要会议场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得到保护修缮、立牌存念。通过党史展览馆建设,重大纪念日、革命历史事件蕴含的红色文化价值被深度挖掘……绿树掩映下的西城区椿树街道京报馆旧址,是最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传奇报人、共产党员邵飘萍战斗过的地方。从2021年至今,在这里举办的“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已近百场。一批一批来访者,在这里缅怀先烈,重温追求真理的革命岁月。“怀念您、致敬您,也相信您,只是更早地看见了这一曙光……”无数观众和这位留言者一样,将红色印记深深镌刻在心里。让古都神韵永存于城市记忆之中不久前,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收到的一份请求,让他颇为感慨——北京史家小学的一群学生想拍一个反映北京中轴线的短视频,几经辗转找到他,希望得到专业指导。中轴线,是北京古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以往,这似乎是专业部门的事情,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甚至小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年北京不遗余力推动古都文化保护的实践,已经让古都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重要的根脉。近年来,随着“老城不能再拆了”理念的步步落实,北京更加注重保护传承的长期性和整体性。北京前门的三里河,曾有500多年历史,在《明史》中有专门记载,居民沿河而居,戏楼、会馆错落其间。但到清末,随着人口增加、新的泄洪通道形成,已被填平。2016年,北京启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让三里河重现于世。“瞧,这脚下古石板、百年香椿树,蜿蜒的溪流水……”漫步在河畔,在这里工作生活近50年的老居民周丽连声赞叹,‘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象又回来了!”还古都以历史风貌,还市民以旧时记忆。在北京,不仅更多的“三里河美景”正重新回到市民身边,还有众多背街小巷,通过整治提升,一改脏乱差的印象,恢复了古朴整洁的风格,成为闹中取静的网红打卡地。“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说。目前,北京正努力探索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北京路径”,工作格局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工作理念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工作对象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工作重心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努力展现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以丰富的文化供给激活创新活力“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8月5日,在修葺一新的正乙祠戏楼,昆曲《牡丹亭》正在上演。随着杜丽娘长袖起舞,观众沉浸在凄美动人的故事里。位于前门西河沿街的正乙祠戏楼,已有3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戏楼活化石”。在这里,京剧大师梅兰芳祖孙三代都曾登台献艺,留下了芳华绝代的身影。2021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文艺院团演出进入会馆旧址,是首都文化建设的一个创新之举。在有岁月感的建筑中品味艺术之美,是一种格外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烁深有感触。文化的根本,在于服务人民。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与诗和远方的相遇,北京全力推进“书香京城”,近年来建设了2000家实体书店;为了让历史文物能够浸润日常“活起来”,北京加快建设“博物馆之城”,让各类博物馆的体系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珠联璧合;为了让观众享受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北京倾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大小剧场各美其美,2021年,北京13家市属文艺院团和国家大剧院共创排舞台剧111部。为了克服疫情影响,北京打造“云端”演艺新空间。前不久,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纪念版《茶馆》在首都剧场上演,院方首开8K高清实时直播,创下了一场大戏5000万次播放量的纪录。刚刚发布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70.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5%,这也是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10%。这一比重稳居全国第一……“北京正在通过科技、金融、旅游、教育的全面融合,持续助推文化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资中心主任刘绍坚说,“特别是科技赋能文化发展,正在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新的重要推动力。2021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46.5亿元,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收入的比重为25.9%。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已成为北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脚步仍在加快!内容来源:北京日报APP作者:张景华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京城古迹丨北运河的最北端,有一座2000年前的西汉故城

考古遗址的发掘往往伴随城市发展,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时都会先行开展文物勘探。2017年冬,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范围就清理出从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墓3000余座。这么多墓葬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暗示着附近一定有处繁荣的城镇。从墓葬分布情况推测,证据皆指向了潞城镇古城村。通过“地毯式”勘探,终于在古城村的周边发现了深埋于地下的汉代城墙的夯土。通过文献资料确认,此处为西汉时渔阳郡下辖的路县县城。路县故城作为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将通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01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完工,面向市民开放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提升,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完工,已全面向市民开放。该项目的完工,除交通路口外,不仅实现了南中轴御道的全线贯通,还提升了中轴线周边的环境品质,对助力中轴申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市民提供了一处领略古都风貌、感受中轴线魅力的好去处。两段御道联通,形成绿色视廊站在永定门公园最北端向南望去,一条铺设一新的御道笔直的向南延伸,高大茂密的国槐簇拥在御道两旁,在南中轴线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形成了一条通透的绿色视廊。去年9月,东城区正式启动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东城段)工程。该工程项目位于天坛公园西门周边和永定门外大街沿线,是中轴线南端环境提升的重要节点,总面积约2.7公顷。位于永定门地区公园北侧67米的御道铺设工程,是该项目的重要一环。这条御道明显区别于两侧的柏油马路,由中央长1.65米、宽1.5米的青白石和其两侧铺设的城砖斜墁共同组成,与永定门地区公园现有的御道联通,除交通路口外,实现了南中轴御道的全线贯通。东城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褚玉红说:“作为北京中轴线上一处重要的景观节点,通过御道恢复建设和绿化空间重塑,不仅提升了南中轴整体景观风貌和环境,更吸引市民走上中轴线,认识中轴线,了解中轴线。”更新与利旧结合,打造开放式绿色空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东城区对天坛公园西门外南北两侧绿地及永定门外大街沿线绿地进行了景观提升。从天桥地铁站C口走出,映入眼帘的便是位于天坛公园西门南侧的绿地,用含有特色云纹石材铺设的路面,在保留现状大树的基础上补植的乡土树种,打磨翻新留存的石材座椅,修补一新的金属廊架,通过“有机更新、利旧赋能”的方式打造的这处开放式绿色空间,环境十分宜人,吸引了不少市民在这里休憩、锻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东城区还结合天桥地铁站和天坛公园出入口的人流特点,对该地区的交通流线进行了疏导和优化。针对天坛公园西门区域外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现状,目前已调改机动车在天坛公园西门南侧单向循环行驶,在缓解瞬时人流压力的同时,也消除了安全隐患。未来,东城区将结合中轴线申遗以及文物腾退、保护修缮、展示利用、沿线街面整治与织补等工作,聚焦推动中轴线遗产区及紧邻地区内的规划绿地建设,以绿为底,延续中轴线平缓开阔、壮美有序、古今交融、庄重大气的整体风貌,全面烘托中轴线作为城市骨架的统领作用。内容来源:北京东城官方发布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北京市历史建筑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模式文物活化利用
2022年8月9日
其他

文物活化利用 老屋重焕生机——胡同里的椿树书苑

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地处京城闹市的椿树书苑大概就非常符合博尔赫斯的想象。仲夏的清晨,在这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中,您可手捧一本佳作,感受心灵的震撼,亦可与昔日报界先驱林白水来一场跨时空的精神交流。“前世”——报界先驱林白水故居这是一个标准的老北京二进四合院,坐落在骡马市大街9号,占地面积365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初年。1914年至1926年,著名报人林白水先生曾栖居此地。林白水是民国三大记者之一,曾创办《公言报》《社会日报》等多份报刊,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代新闻界杰出代表人物之一。林白水自1901年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以来,25年间,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报刊十余种,经历了晚清到军阀的动荡岁月,曾五被查封,三入牢狱,最后以身殉报。林白水为革命奔走呼号,半生奉献给了“说真话、揭真相”的新闻事业。孙中山曾书“博爱”二字相赠。1986年,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烈士。1990年12月,林白水故居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今生”——重获新生的椿树书苑而今,这座古朴院落经过整修重建,重焕生机。椿树街道按照古建文物活化利用的标准,把这个记录了历史沧桑的地方,拓展成全国首个“社区图书馆加博物馆”的市民文化活动空间。这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传承。在这里,居民们既可感受阅读之美,也可铭记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拾阶而上,轻轻推开朱红色的院门,步入庭院廊道,映入眼帘的是朱红色梁柱和朱红墨绿相间的门窗,青砖黛瓦、画栋雕梁。环顾整个庭院建筑,庄重的传统色调、精湛的传统工艺,整体布局和每个细节都体现出中式建筑的深幽意蕴和大气端庄。古风古色的庭院里,金桔垂挂,竹影婆娑,蝶飞虫鸣天籁之声不绝于耳。椿树书苑整体布置简洁大方,各个阅读区功能明确,一花一木的设置都颇为用心,古香古色的灯具,生机盎然的绿植,让人不禁想要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静静地感受阅读的魅力。不仅如此,椿树书苑内中厅北侧,还精心布置了林白水展览馆,陈列着他的生平简介,以及他所创办的报刊,体现着对林白水先生的缅怀和敬仰。椿树书苑目前约有一万五千余本藏书,涉及5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作为椿树街道公共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和林白水烈士纪念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载体,椿树书苑坚持“科学管理、全民参与”的理念,搭建文化资源共享和文化活动举办的多功能平台,辐射辖区居民,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的共建、共享型文化空间。“有如白水”指信念与誓言的坚定、风骨与气节的坚守。这则成语是林白水烈士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正是椿树书苑所秉承的宗旨。昔日故居,今时书苑,这座小小的四合院,蕴藏着曾经的文人精神,而今,有了新的使命,让书香传递,精神永留。内容来源:北京西城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京城古迹丨良乡昊天塔:从法相宝塔到烽火瞭台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招募
2022年8月6日
其他

北京市历史建筑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模式

为落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做好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起草了《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8月5日至8月20日在网上进行公示,邀请市民朋友为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建言献策。《条例》明确将历史建筑纳入保护对象,构建了历史建筑的全流程保护体系,提出了保护利用的目标要求。北京市历史建筑现存数量多、分布广,亟需细化研究配套管理制度、明确保护修缮要求、完善相关审批流程、提出活化利用指引。为此,《办法》将完善历史建筑保护政策体系,为进一步做好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保障。通过“表单”协助进行分类《办法》界定各类保护行为边界,为保护责任人日常维护和修缮提供指引。依据保护利用过程中对历史建筑干预程度的不同,明确了各类保护措施的定义、目标、保护要求及注意事项,界定了“日常保养”“维护和修缮”等措施的行为边界和管控要求,以及“应急抢险”与拆除后“原址复建”的区别,避免修缮过程中因界线模糊而造成的“建设性破坏”。设置《北京市历史建筑保养维护登记表》,通过表单筛选的形式,帮助保护责任人判断哪些行为可以自行开展,哪些行为需要审批。明确分类管控的底线在保护价值载体的前提下,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办法》提出“维护和修缮”行为的分级管控标准,明确在修缮过程中“哪些可以动、哪些不能动”,以实现“建筑立面依据原貌进行修缮、整饰,结构构件按原结构进行更新,建筑内部可进行平面布局调整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的目标,推进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办法》明确增设必要设施的相关保护要求。同时,针对北京市合院式历史建筑多的特征,将“因整体结构(围护结构和承重结构)发生变形、倾斜、沉降,严重影响使用安全的,采用原形式、原材料通过局部或整体落架大修方式进行的翻建”纳入维护修缮审批程序。理顺修缮报批手续《办法》后附“历史建筑审批流程图”,帮助保护责任人理顺历史建筑修缮的申报流程。实施日常保养的历史建筑,采用“备案制”进行监督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对于保护方案中不涉及历史建筑本体的有价值部位或者环境要素修改的,可采用简化审批流程,以“规划意见函”形式审批,实现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对于涉及历史建筑有价值部位、历史环境要素修改的,或者建筑主体承重结构变动的,或者确需恢复历史格局或建设必要附属设施的历史建筑,以“规划许可证”形式审批,与现有审批要求衔接。细化保护方案编制要求依据《条例》维护修缮历史建筑时,需编制保护设计方案,《办法》深化明确保护设计方案的编制要求。明确保护图则的申请方式,提出了修缮技术标准的内容要求,细化了保护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的编制要求,为保护责任人解决了“怎么编”的困惑。鼓励历史建筑灵活利用历史建筑更加注重灵活利用。在空间利用层面,《办法》在《条例》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不突破保护底线的前提下,历史建筑及其保护范围内其他建筑可以进行更新利用。在功能利用层面,《办法》衔接我市城市更新等相关研究,提出历史建筑功能转换的引导策略。此外,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正会同有关方面研究制订《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认定与登录工作规程》,进一步明确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在历史建筑申报、登录、预保护、名录公布等环节的责任和相关要求,并出台配套的管理细则,故《办法》中不涉及相关内容。保护历史建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公众可登录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政民互动—民意征集”栏目,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或发送邮件至mcc@ghzrzyw.beijing.gov.cn进行反馈。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京城古迹丨良乡昊天塔:从法相宝塔到烽火瞭台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招募
2022年8月6日
其他

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招募 | 以星星之火,把城市与城市规划知识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为增强北京青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所生活城市的认知和家园自豪感,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向社会传递城市规划的新理念、新趋势,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城市”品牌容纳的城市规划宣传产品和社会合作伙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我们的城市——北京青少年城市规划社会宣传计划”在暑期开展“优质城市规划宣传启蒙项目线上征集活动”,搭建“北京青少年城市规划宣传启蒙社会共创平台”。活动拟向社会征集北京市域范围内与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宣传启蒙相关、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线下活动场所、宣传启蒙产品和社会参与活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规划设计、市政交通工程、公共艺术营造、社区治理培育等方面。“我们的城市”将联合专家与青少年共同甄选优质项目,面向社会进行宣传推介,并建立城市宣传启蒙项目库与活跃社群,聚集星星之火,把城市与城市规划知识与理念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教育传播规划的种子,收获城市的希望!*扫描海报二维码,观看H5了解活动详情活动详情01工作组织主办单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承办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宣传中心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02征集范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开展青少年城市与城市规划宣传启蒙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均可填表参与。征集项目的内容主题需为北京市域范围内或主题内容围绕北京,与城市和城市规划宣传启蒙相关(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艺术与人文、城市意象、城市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与生态等)的场所、产品和活动。03征集时间项目征集:发布之日起—2022年8月14日项目梳理和推荐:2022年8月14日—2022年9月中旬项目公示:2022年9月中下旬04征集方式线上征集,点击
2022年8月3日
其他

北京胡同的地名,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涵

北京地名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是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继承和发扬地名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近年来,北京市的地名保护与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栏目旨在向公众更好地普及与展示地名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北京的胡同街巷名称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名称与人文地理名称两大类。自然地理名称如兔儿山、西河沿、臭沟胡同、河槽等,人文地理名称如西长安街、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护国寺、米市胡同、东交民巷等。其中,人文地理比自然地理名称要多很多。众多名称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今天就给大家讲一讲北京胡同的地名文化。东交民巷(高希
2022年8月3日
其他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

7月30日,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开馆,西安、杭州、广州分馆同步开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西安国家版本馆杭州国家版本馆广州国家版本馆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十大类版本资源纳入保藏范围,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中华古籍、革命文献、碑帖家谱、钱币邮票等等。目前,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入藏版本量共1600万余册,开馆展览展品达上万件。据介绍,总分馆版本相互备份、异地保藏,确保中华版本永久安全保藏。“版本”二字是广义的概念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说:“我国历朝历代都把版本保藏传承放在重要位置,从周朝的守藏室、秦朝的石室,到汉代的天禄阁、唐代的弘文馆,再到宋代的崇文院、明代的文渊阁、清代的四库七阁,专藏机构绵亘千年。”据介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的“版本”二字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版本资源,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图书版本之外,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都可称为“版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漫步”中央总馆北京中轴线北延,燕山脚下,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依山而建,所在地原为废弃采石场,三面环山,主体建筑突出,在蓝天白云掩映下,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文兴楼进入国家版本馆区域内,首先来到国家版本馆建筑群的前厅——文兴楼。这里展出“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分别展示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版本工艺、中国邮票和中国历代货币的发展变迁,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国家版本馆整个建筑群落的前厅名为文兴楼,走进一层文兴厅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作。文华堂由文兴楼移步,一块篆刻着“赓续文脉”的寿山石印章前,坐落着这片建筑群的主建筑——文华堂。堂内文华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挑空两层、1350平方米的国家书房,3万余册具有传世价值的经典著作呈现着厚重的文化底蕴。矗立在文华堂南广场的“赓续文脉”印章雕塑,由整块寿山石雕刻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枚寿山石印章。围绕国家书房,一层展出基本陈列“见证伟业——中华民族复兴版本展”,通过各种版本和文献资料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二层展出基本陈列“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通过13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该展览汇集全国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众多国家一级文物贯穿展线,如妇好鸮尊、铜奔马、鎏金铁芯铜龙、唐三彩陶马、晋侯簋、兵马俑等。走进位于国家版本馆主建筑文华堂的国家书房,抬头就能看到宋代石刻天文图的星空穹顶。国家书房内陈列着具有传世价值的上万册中外经典出版物版本。文瀚阁整片建筑群制高点,国家版本馆的核心建筑文瀚阁内,主题展览“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亮相,汇聚2000余件马克思主义经典版本,全面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阁内文瀚厅陈列珍贵古籍出版物,集中展示《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原大仿真影印本、精选古籍影印本和原雕版刷印本。文瀚阁是建筑群的制高点,坐落在台基之上,借鉴敦煌莫高窟九层楼的神韵,让建筑如殿堂般典雅庄重,似礼器般谦逊仁和。作为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空间,文瀚阁是中国国家版本馆的标志性建筑和点睛之笔。主题展“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正在展出。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国家版本馆全面征集保藏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中华版本资源。该馆还突出展藏结合,在洞库设立“渊溯津澜——《四库全书》文瀚合璧”古籍库展,首次同台展示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澜阁四阁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设置“汉藏蒙满文经版合璧”特藏展。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相关阅读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发布北京的这些宝藏博物馆,值得一去!北京城市探访课堂丨寻访北京城的时间记忆“
202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