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蹊迳20 | Long:北境的枫雪

Long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2022-03-24


《蹊迳》专辑设立的初衷,源于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的思考。建筑院的孩子们固然以标新立异为职业,但在长期奉行集体主义与中庸之道的社会里,对于幸福与成功的定义仍然单一乏味。我们的环境矢志于将所有人捶打成一个模样,而平庸的人们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也甘愿忍受着这种捶打。到了最后,我们失去了情趣和快乐,也失去了愤怒和忧伤,成为了成功学标准的登山者。然而在我们短短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注定无法被囚禁,面对人生的这般逻辑即便没有给他们带来光鲜的羽毛,也足以活得有滋有味。


那么,设计师到底可以怎样生活?《蹊迳》专辑是一群热爱设计并且有着独特经历的建筑留学生/设计师的故事集结。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分享,呈现出另外一种生活可能性。希望不同的观点、经验、设计思考可以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蹊迳》第20期专访 Long




他 是 

 /




Long





北境的枫雪




我是Long,目前就读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 SALA的MArch AP项目。目前刚完成第一年3个学期的课程,准备进入第二学年的毕业设计阶段。接下来的打算是完成毕业设计GP1 Thesis后休学一年完成COOP再回校完成GP2。本科曾实习于广州RBA建筑事务所。目前担任老院长Leslie Van Duzer 教授的Research Assistant, 协助设计和绘制她正在撰写的相关书籍的插图和排版。在SA担任作品集线上一对一辅导老师。擅长理论铺垫和逻辑梳理,多软件协同高速出图工作流。喜欢写实的表达风格,偏爱流行艺术,装饰主义,音乐和生活。对于所有的其他形式的审美意识和观点都保持欣赏和好奇的态度。



现在的生活是怎样


总的来说是比较充实和舒适的。


充实体现在学业上,因为主要时间是以学生的身份在学校上课,课程繁多,作业量大,但认真修完每一门课,确实会在建筑素养方面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提升。


▲ 平日的stuido总是会堆满各种书籍和模型以及总是充满会持续到深夜激烈的讨论声


舒适是体现在生活方面。温哥华不愧是全球最宜居城市。我自己在四川出生和成长,被盆地气候和美食惯坏了的胃让我在广州五年都没有适应,所以我在选择海外生活的时候把“生活环境”这个指标放在了首位。实践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首先,温哥华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自然资源,晴朗的夏天从未超过30度,你可以选择夕阳下English Bay上沙滩排球和皮划艇,冬天几乎不会降到0度以下,你可以登上Cypress山的滑雪场鸟瞰万家灯火。


 从cypress 滑雪场鸟瞰温哥华万家灯火

credit @ instagramvancouver

 kayaki 是夏日必备运动,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出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温哥华以接近30%华人移民的人口比例,实打实地成为了“中国海外后花园”。著名的华人区Richmond更是入驻了海底捞、小龙坎、太二、木屋烧烤、凯悦酒家和各种烤鱼等中国天南海北的美食。此外,加拿大的社会基调就是温和的、低调的以及包容多样性的,加拿大人民更是受到全球称赞的友好与热情,口头永远挂着thank you 和 sorry(和隔壁的邻居比起来更加明显)。


 累了的时候抬头看看远方的山和海,瞬间心旷神怡


国外读书最深刻的体会


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社会体系对于行业的保护,第二点西方文化对于人权的重视。我在申请加拿大的高校时候就留意到了加拿大开设CAAB认证的建筑学硕士M.Arch学位的高校只有11所,其中还有两所是法语学校。而后我才了解到是政府为了保护建筑市场,不会让过多的学校开设建筑学,并且每隔四年,建筑师协会会对已经获得认证的高校重新审核。这样每年流入设计市场的专业人才有限,其得以保值,薪资才能有保障。这一点就已经跟国内一大波开设建筑学又欠缺教学质量的学校形成鲜明对比,不会出现毕业即成廉价画图狗的行业乱象。来到这里以后跟导师和同学聊起了国内的疯狂加班还不给工资,996等现象,可以说是刷新了他们的三观,他们都直接爆出了一个词“slavery”。在加拿大,根据劳工法规定,每周超出全职工作时间(根据雇佣合同而有变化,一般是一周37.5-40小时)以外的时间需要以1.5倍工资计算。这样的法律保护和约束一方面让雇主不敢让员工加班,另一方面也要求行业内部高效运作(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现在很多公司都很偏爱掌握Revit的面试者)。至少我接触到的许多建筑从业人员每天5-6点准时下班,(甚至有些公司还不允许建筑师加班)距离天黑还有5个小时,你还有小半天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下班之后老板也不会叨扰你。我相信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建筑市场才是健康的,进步的,有盼头的。此外,设计师对施工质量的精益求精,使得一个项目从设计到建成花费较长的工期,建造完成度也极高,后期维护良好。设计费用和施工资金有保障,多数项目为委托项目,一部分公开竞赛,避免了无脑压价的恶性竞争,也保护了设计劳动的价值。同样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一点和国内的“白菜价”设计费以及廉价的画图员劳动力反差极大。


 学院开始的职业生涯讲座——学术路线

Instructed by Leslie Van Duzer

 施工图课上关于实践中的时间规划与劳动分配

Instructed by Greg Johnson


当然这也可能是受到温哥华这个城市独特的“养老”风气影响,人们骨子里就刻着“享乐”两个字,毕竟好山好水好吃喝,没人会为难自己。


 Broadway上眺望温哥华依山傍海的Downtown

credit@instagramvancouver


留学给你带来最大的变化


改变应该是体现在对于未来的规划上。不会再给自己设定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标准或者一个明确的高度,比如把建筑当成自己的终生职业目标,而是努力发掘除了自己专业以外的精彩。喜欢就去学,就去涉猎和尝试,开心最重要,因为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在25岁前就要完成的任务,同专业其实很少有像我这样本科直接申请研究生继续读的学生,很多都是有过一段工作经验的同学,甚至有40多岁甚至50岁的叔叔阿姨,有的已经在某个领域工作了许多年,有的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因为兴趣使然,从本身的职业转入建筑学习,我觉得他们非常酷。我羡慕且钦佩他们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历程。 



学校有哪些教学风格或特色


UBC建筑学院全称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文称SALA)。SALA在各方面体现出了其教学宗旨——多样性。首先体现在学生风格上,因为SALA没有建筑学和景观的本科学位,只有研究生学位,所以全部的M.Arch包括AP均来自其他高校或者UBC的其他本科专业,所以学生背景就体现出多样性,自然在设计课和学生作品上就体现出多样性。其次是核心专业课Vertical Studio,供建筑和景观3个年级的学生混合自由选择,不分年级和专业,旨在促使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彼此学习。再者,Studio主题跨度可以从规划到建筑到景观,可以从实践性极强的本地住宅到概念性极强的摩天大楼设计再到地域性的木材为材料的建造studio,还有关注能源的被动式建筑,文学性的电影叙事空间化,还有偏玄幻的动物居所研究、残疾人特供度量衡等研究课题。另外,SALA还具备广泛的研究领域和丰富且顶尖的教师资源。有以学术书籍看门的老院长Leslie Van Duzer教授,有研究新型材料与数字化建造的新系主任Blair,有研究堪称SALA王牌的新型木结构体系的Annalisa,有带队学生去各地实体建造木结构的老系主任Greg,还有温哥华著名建筑事务所Patkau architect的创始人Partkau。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SALA只要你有的兴趣,就能找到领路人。


 18年秋季学期由Chris 带领的skyscraper studio的最终成果展

 DM2(软件进阶课程)的阶段性小作业——3D printing 小蛋蛋


每年暑期开设的design built是学院的招牌特色课程,由Greg等几位注重结构和建造的老师带队,组织2-3组学生在校园内或者校园外建造studio里面学生设计的小型木结构项目。上图为2019年夏季新建的pavilion,与去年建造的参数化构筑物位于UBC Main mall两侧,交相辉映。



今年夏天由Leslie Van Duzer教授带队前往欧洲捷克布拉格、奥地利维也纳以及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的为期一个月的国际游学,Leslie是研究Adolf Loose的专家,所以她算得上是地头蛇。每个暑假学院都会开设3-4门前往世界各地的study abroad,旨在建筑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相应的建筑案例的实际体验,相当于两门选修课的学分,不收取额外的学费,学校每人报销1000加币,其余开销自费。


我就读的M.Arch专业本身是面向完全没有背景的学生,全程读下来需要修满108个学分,至少需要3.5年修完。这些课程涵盖了从建筑设计入门到毕业论文的完整的建筑学体系内的设计、理论和技术三个部分。通常来讲每个学期要修读一门studio+三门理论课的满课(学院每学期限制学生选4门课)。每一门课的要求都相当严格。往往一个学期3个月不仅要完成studio3个阶段的设计,还要完成某些理论课或者软件课要求的小设计,比如GH的专题课就要求最后完成一个pavilion的设计并且完成presentation,施工图和Revit课分别要求完成一个小型住宅的设计并且完成整套图纸绘制,而除此之外,每学期往往还有一门纯理论课,比如建筑历史,当代建筑学概论等,往往要求大篇幅的论文和阶段性的research。总体来说体系性极强。学院会针对建筑学背景同学在本科修读的相应课程修建对应的学分,通常建筑学5年的本科同学可以获得36-39不等的学分减免,剩余的学分大部分可以在2年内(5-7个学期)修读完成,总体来说自成一个体系(有传言说学院准备不再招收AP的学生而完全招收无背景学生,因为有的老师说要“从头教起”),另外,毕业设计前的组后一个comprehensive studio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建筑师精神,整个studio每年选题不一,要求两个学生组队,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深化,再到结构、材料、设备、能源计算以及施工图绘制全套建筑实践中涉及到的工作(这个是直接培养建筑师资格证考试能力),期间会邀请建筑师和各方面的工程师、顾问等来学院进行critic,每周三次专业课,强度巨大。最后,由于地处BC省,号称世界上永远用不完木材的地方,凭借着这样的地域优势,木结构的研究成为了学院的王牌项目,每年都会有至少一个木结构相关研究的studio和诺干个建造项目,同时建筑学院跟UBC林学院也有合作的数字化木结构建造lab。最后,学院规模小而精,一级只招收60左右的新生,而全职教师超过20人,所以几乎每个学生都认识每个老师,而每个老师也都认识每个学生。周末被教授叫去brunch聊各种八卦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总的来说,SALA的M.Arch 项目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多样性、系统性以及地域性这三个方面。


 C40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联合studio(Long左)comprehensive studio (Noah 中)

摩天大楼studio(Cicily 右)


目前最喜欢的作品


其实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做过大设计,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上理论课和软件课,看理论方面的书籍沉淀。回顾一下以前的作品,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这个加拿大中部土著住宅的设计。这是一个思路比较清晰也比较完整的作品。从研究当地文化到剖析其社会问题,再利用模数化的空间分配和建造手段去细化,并设计了适合当地处于偏远地区建造方式的预埋地基和预制木节点。很好的解决了却房、缺人工、缺材料的核心问题。



对未来的畅想


说到未来就不得不提在加拿大读研的一大好处就是毕业之后无条件获得3年工签,所以自己应该会在毕业后留在本地实践一段时间,也可能去美国找找机会(加拿大的M.ARCH的CACB和美国的NAAB是互相认可的)。转行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也没有太强的事业心,目前只把建筑当作一份职业,并没有当成终生的追求。在课余会继续自己的小爱好,比如玩音乐,录歌,健身,做一些小投资等,也会接触一些新的有趣的事物,比如我最近开始认真学习hip-hop。这个世界那么精彩,未来还有太多的可能性,我不能停下探寻的脚步。


 西海岸的明珠-UBC




 图文|Long



THE END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留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你现在的准备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你所提交的信息将会严格保密。



留学评估二维码



20-21FALL建筑景观规划留学报名中

Studio Alpha 大巧筑人 | 2019 资费及服务




推荐阅读




卢睿轩 |跳入资本圈的设计师



赖冠廷 | 玩机械臂的建筑师



林心叶 |跃动的灵魂

多面的创作者


陈凌亚 | 破而后立

黄绮琪 | 设计是件感性的事儿

郁彦宸 | 从听者到行者

吴雷蕾 | 走出设计的象牙塔

李策 | CyberMonk

Amber Sun | 游走在建筑与交互间

王冠仪 | party hard,work hard


朱雨曦 | 我在霓虹国读建筑



胡浩森 | 在德国半工半读的日子



涂雨璇 | Don’t let fear be the deciding factor



王宝岳 | 正经而不正经的建筑师



陈达 | 星星之火



赵凯文 | 玩物不丧志



潘晖 | 在探索中向前




Evan Tsai

微信:mysudea

电话:15601923989

StudioAlpha大巧筑人

长按二维码咨询

点击“阅读原文”,免费留学评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赞】19岁上海女孩美翻温哥华 邻家妹妹初长成 再夺选美殊荣 IT小魔女到底多厉害
[世相]用脚投票!大温居民自白:这里已不再适合居住……
19岁上海女孩美翻温哥华 邻家妹妹初长成 再夺选美殊荣 IT小魔女到底多厉害
[哇塞]大温3名华裔女生暂获这个体育大奖!一个比一个飒!
[夸张]加拿大豪宅榜出炉 有钱人全在温本列!顶奢根本就不是独立屋…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