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双十一,有人下单买了她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19-12-02


“双十一”在成为消费的狂欢前,最早的身份其实是“光棍节”,也就是单身人士的节日。到现在,不管是情侣互赠礼品、告白心意,还是单身者化悲愤为购物欲,光棍节“脱光”的愿望也仍在指导我们的行动。


但在男男女女的暗潮涌动间,也有一部分人期待着另一种选择——一位定制的爱人,可以互动的伴侣机器人


腾讯新闻出品的纪录片《明天之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人和伴侣机器人可能依偎的未来。在明天来临之前,我们还有机会思考,人会爱上伴侣机器人吗?


01. 选择伴侣机器人的,是什么人?


纪录片中采访了三名选择了伴侣娃娃、期待着伴侣机器人问世的男士。他们或不愿露脸、却是伴侣娃娃论坛的资深活跃者;或宣称伴侣娃娃作为自己的妻子,用想象为她创造一个个人物设定和故事;或带着伴侣娃娃一起在居住的岛上拍照,甚至把她带到酒吧、一起度过悠闲的下午。



这三位男士的共性恰好是有着失败的感情经历,并提及和娃娃相伴能让他们更放松、更开心,也期待着AI技术的引入能让伴侣更加真实可感、有更多的互动。


那么,大部分的伴侣娃娃使用者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英国达拉谟大学的研究者对83名伴侣娃娃论坛的参与者进行调查[1],发现在性别比例上男性达90%,其他也有女性、流动性别、跨性别者等。51%的受调查者拥有多个娃娃,34%只拥有一个娃娃。


最令人惊讶的是:有23%的受调查者已婚,10%正处于一段关系中,而45%为单身,13.3%离婚,5%丧偶或分居。确实有一部分用户,是因为感情受挫等转向了不会背叛、不需要哄的伴侣娃娃,将Ta视作自己的爱人、配偶和伴侣,但也有人将其视作纯粹的玩具或是朋友。在评价娃娃最吸引他们的特征时,排名最高的是真实感,高达75%,其次才是身体类型、质量等,但另外也有5%的人追求的恰恰是缺少真实感。


在调查结果中,反复出现的词不仅仅有“性”,同时也有“陪伴”、“浪漫关系”等。在这个人们很容易通过APP等找到性伴侣、却“越来越没有性生活”的“性萧条年代”,我们渴望的不仅是身体的亲密接触,还有在工作疲惫过后一个温暖的怀抱。


当性玩具越来越能被接纳,牵涉到伦理的恰恰是性玩具不再是“玩具而已”,我们渴望的超出了性本身,还有“爱”。



伴侣娃娃拥有者认为自己的性爱和通常情侣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享受着——搂着娃娃,一起靠在沙发上,看新出的爱情电影。如果感动落泪的话,他们也会给身边人擦拭眼泪吗?


至少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支持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伴侣娃娃上的运用,刨除了安全和隐私的考量后,他们也不免疑问这样是否涉及伦理;或者,会有一天,伴侣娃娃也拥有“是否要爱上这个人”的意志吗?



02. 未来的伴侣机器人,会是什么样?


《明天之前》中研发伴侣机器人的Abyss Creation,之前是一家开发伴侣娃娃的公司。目前已经开发出了第一个女性伴侣机器人哈莫妮和男性伴侣机器人亨利。


Ta不仅仅是外貌可以定制,性格特质也都可以设定,不同设定的反应模式也有所差别。只要你对着手机APP,Ta已经基本能做到流畅地和你对话,甚至可以记忆和你的种种互动,复述你的喜好。




而与这样一位伴侣交往,也有恋爱攻略游戏的特性,开发者加入了互动值和渴望值的参数,需要陪伴和交谈才能提高,自然而然地推进感情。


团队计划为伴侣机器人加入触觉和身体动作的功能,未来能根据触碰做出相应的反馈,甚至对你回眸一笑、和你一起行动。


对话时哈莫妮和亨利经常爆出一些惊人之语,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亨利承认自己是一个机器人,哈莫妮谈爱情。主持人一行屡屡被他们的发言逗乐得前仰后翻。




这一方面是近似于人而非人的“恐怖谷效应”带来的滑稽感,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恐惧和自我保护:


如果有一天,伴侣机器人越过了恐怖谷和图灵测试的那一条线,变得无法和人区分,那我们还能因为这些“像人一样”的发言笑出来吗?


团队领导者Matt McMullen指出,他们未必认为伴侣机器人能够取代人类异性,可是他们希望能为人们提供另一种选择。未来当人们选择伴侣机器人时,将不止是为了亲密感和性愉悦,更是为了机器人本身。


那么,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03.伴侣机器人的问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那么,爱情,包括爱情中所有的痛苦、怀疑、挣扎、愧怍、反悔,是可以在伴侣机器人身上复现的吗?或许说,这些根本就不需要复制?


伴侣机器人本身会不会是对人类伴侣的一种侵犯——英国的凯森琳教授坚决反对伴侣机器人的问世,认为把这种类人的色情商品作为人看待,本身是对人的一种客体化(将人当作工具)和性客体化(将人仅仅当成性的工具)。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2],男性和女性在面对性客体化的女性(如广告中的性感女郎)时,都会出现将她“去人化”的现象,也就是不将她作为完全的人来看待。
“去人化”可能是将人视作动物,否定一些人所独有的、区分于动物的特质,如礼仪和行为举止规范等;也可能是将人视为机械,否定情绪、开放性和思想深度等人核心的自然特质。


当似乎不够格作为“完整的人”的伴侣机器人,被拔高到“作为人的伴侣”的位置,那是否本身就是对人的矮化?爱情的重要成分是不是在其中泯灭,而人对于自己和他人“何以称为人”的自我认知也在被破坏?




凯森琳教授特别提到,这是消费文化盛行的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期待看到的——人们在消费中“异化”,变得不那么像人,同时又为了这种异化而消费。


那么,你会买来一位由你定制好了的伴侣吗?今夜,你愿意和伴侣机器人互诉衷肠、坠入爱河吗?


参考文献:

[1] Vaes, J., Paladino, P., & Puvia, E. (2011). Are sexualized women complete human beings? Why men and women dehumanize sexually objectified wome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6), 774–785. https://doi.org/10.1002/ejsp.824

[2] Langcaster-James, M., & Bentley, G. (2018). Beyond the Sex Doll: Post-Human Companionship and the Rise of the “Allodoll.” Robotics, 7(4), 62. MDPI AG.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3390/robotics7040062


图源丨豆瓣电影作者丨林珏莉编辑丨罗方丹,刘文利头图丨Tenlossiby排版丨余涵萱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生理
生命诞生生殖器官/抠肚脐/月经自慰/憋尿/勃起性行为
关系分床/恋母/隐私爱情婚姻与生育安全隐私部位丨性游戏父女/母子相处非意愿性关注儿童性侵害绘本中的性媒体的性儿童权利平等性发展0-6岁婴幼儿性发展婴幼儿性兴趣小学生性发展(一)/(二)/(三)


性教育家庭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中小学性教育全面性教育儿童性教育及课程建设性教育九大误区读本课程读本动态“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在线课程
性别刻板印象生育与性别平等男性气质摇滚乐队与女性职场性骚扰LGBTQIA+拒绝恐同校园暴力与性少数Les超话出柜报告彩色的幸福与真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