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新闻中的性别叙事:被挪用的身体,被凝视的女性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0-08-31

 被挪用的身体 


目前,身处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有多少位女性?


据新京报报道,上海市妇联数据表明,医生中有50%以上为女性,战斗在一线的护士中,女性超过90%。

 

无论是在镜头里还是在现实中,女性都是此次疫情里当之无愧的主角。

 

然而,在叙事上,近期多则对于抗疫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在网络上引起热议。

 

一位90后女护士在流产10天后返回工作岗位,媒体报道使用的标题是“总有人要拿起刀枪上战场”

(图源:Epoch故事小馆)


每日甘肃网发布的视频中,几位女性护理人员一边被剃成光头,一边流下眼泪。

(图源:微博@每日甘肃网)


在央视新闻的节目中,一位护士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处于生理期”,这句话在后期被剪辑删去了。

(图源:微信公众号橙雨伞)


还有怀孕9个月依然坚持工作的护士、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期求助被埋没……

(图源:微博@新浪军事,@凤凰网公益)



 被凝视的女性 


为什么女性的身体,会成为宣传的工具?


在上文提及的众多类似新闻报道中,在报道者的视角下,似乎女性流产后迅速回归工作、怀孕九个月依然在岗、在镜头前被剃成光头等,都是伟大而值得宣传的。

 

因为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存在着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将女性故事,进行男性本位视角的解读。

 

比如,当女性流产后迅速回到工作岗位,我们认为她像个男人,不因为流产发生而占用工作时间;当女性因为工作需求被剪去长发时,我们感觉她们像个男人,被认为值得宣传;当女性怀孕九个月仍然上前线,我们觉得她像个男人,不为女性的身体负担所累。

央视新闻报道使用的话题:“命都豁出去了,还要什么头发”

(图片:微博@央视新闻)


这些叙事的背后逻辑在于,宣传者想通过性别形象上的反差,塑造典型,告诉大家:“你们看,她们在像男人一样战斗。”长发的女性是这种叙事中最常见的弱者,怀孕九个月或者流产的护士则是弱者中的弱者,被认为是更好的宣传材料。反差越大,他们越认为“她”值得歌颂和赞扬。


我们的社会集体意识中,长期地将这种“男性凝视”自然化。

 

男性凝视(male gaze),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传统中把妇女定位于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控操纵[1],宣扬男性的凝视权力。男权社会下,女性是被看的第二性,男性则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享受窥视愉悦,成为观看和凝视的第一性。


也就是说,女性的个性、行为、身体塑造,都被男性观看着。当女性的行为使观看者感到愉悦时,女性就得到“表扬”。女性医护人员牺牲身体权利赶赴前线,被媒体宣传,得到社会公共话语的称赞,实际上就是这种“表扬”。


但显然,这样的观看模式是畸形的。这些报道引起了部分网民的质疑和不满,“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实现去凝视化的平等观看模式?”  


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试图构建一个脱离男性凝视的女性乌托邦

(图源:豆瓣)


同时,凝视也代表着一种权力关系。男性凝视女性,女性处于权力关系中的弱势地位。

官方媒体代表着公权力的意志,挪用女性身体的宣传方式,实际上就是对女性的凝视。也就是说,这样的宣传方式,是公权力对女性身体权利的占用和控制。

这种一味展示女性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的宣传手段,抹去了她们在镜头背后的付出;这种个人英雄化的叙事,忽视了背后的组织管理、资源调配等结构性问题;这种所谓“正能量”报道,将人变成一个平面、一个符号,忽视了背后具体的苦难;这种挪用女性身体的宣传方式,绑架了每一个女性个体的身体权利。

换言之,在歌颂怀孕九个月女护士上“抗疫前线”时,为什么不想想医院的人力资源是否不足,调配是否不力?为什么不考虑孕期女性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对身体的伤害,体力不支、免疫力下降对胎儿的伤害以及母婴感染的风险?一个有人文关怀、理性的组织,应该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去关怀和提醒,看是否有替代方案。如果非去不可,也要提供相应的保障。个人不必要的牺牲,是组织的耻辱而不是荣耀,更不应该被宣传和消费。


或许,我们更想看到这样的新闻:

怀孕九个月女护士被下“停战书”,医院提供床位让她好好休息;

一线工作人员被下“强制休息令”。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医院物资不断,医护人员收到了成箱防护服,举着白菜合影,说“有菜吃了”;

(图源:微博@梁群医生)


不用再用垃圾袋自制装备,穿上新脚套点赞合影。

(图源:微博@梁群医生)


我们要呼吁平等的性别视角

“她们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像男人一样战斗,而恰恰是携带者女性的特质,靠着知识、经验,悲悯、坚韧、温情、灵动,成为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更要警惕英雄化叙事

人不是没有感情的永动机和螺丝钉。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她们的立体和复杂。她有恐惧,也有懦弱和不堪。脆弱的瞬间应当被允许存在,选择本身才会更加彰显出灵魂的高贵。我们赞扬主动请战的勇气,也给予流产、怀孕的女性以退场的权利。

我们希望女性医护人员可以在物资充沛、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投入工作;我们希望流产后能够先让身体得到恢复;希望怀孕9个月的孕妇可以不被当作“英雄”标榜,而是先被允许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我们不歌颂“最美勒痕”,不以伤口作为英雄的徽章,而去思考怎么让她们不要受到伤害,如何提供切实的帮助:

支付宝为武汉女医护捐赠7万包安心裤、卫生巾等用品:

(消息及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北京医院医疗队等援汉医疗队的队员们收到了护理面部压痕专属物资

(消息及图片来源:微博@中国妇女报)


两位外国男生体验了一天模拟月经后,为湖北女医护筹捐安心裤

(消息及图片来源:微博@新周刊,@贝乐泰,@夏波波Brian)



 身体,属于自己 


在像肺炎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或许个人的身体权利需要向社会整体利益做出让步,但是,这种让步应当建立在尊重每个个体自身意愿的前提下,并且,基本的身体需求必须得到保障。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都首先属于自己。当个人的身体得到尊重和保护、基本的身体需求得到保障,人才能投入工作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想再次强调,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属于自己。


身体观念的形成,跟我们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我们希望在教育中,孩子们从小就能够逐渐学习和掌握这些关于身体的知识

这是我自己的身体,我要认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经常清洗身体。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下册(第二版)P3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当别人试图接触我的身体,让我感到不舒服时,可以勇敢地说“不”。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二年级下册(第二版)P2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身体是我自己的,我有权利处置自己的身体,我有说“不”的权利,也有说“是”的权利。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四年级下册P19,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理解人的价值与外貌无关;愉悦地接纳自己的身体,形成积极的身体意象,欣赏和喜欢自己的身体。

(图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四年级下册P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我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喜欢、保护自己的身体,也尊重他人的身体——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全面性教育的一部分。

全面性教育中,“身体尊严”内容与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紧密联系,也关系到儿童权利意识、保护意识的培养,为预防儿童性侵害奠定认知基础。同时,让孩子们有机会探讨自己身体发育的规律,知道自己身体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身体都是有尊严的。自己的身体要受到自己的尊重,也要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身体[2]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在教育中获得这些认知,我们相信,终有一天,“被挪用的身体”可以回到原处,“被凝视的身体”可以获得自由。



 参考文献 

[1] 艾晓明.那一盆泡了两千年的洗澡水——“苏珊娜与长老”或裸女沐浴的原型及演变[J].妇女研究论丛,2003,01

[2] 爱与生命.《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身体发育”单元“身体尊严”内容解读[EB/OL]. https://mp.weixin.qq.com/s/5CRbD9LjDkV7ckCAHel6pQ


撰稿丨陈皮

编辑丨罗方丹 刘文利

排版丨Tenlossiby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

生理

生命诞生生殖器官/抠肚脐/月经

自慰/憋尿/勃起性行为

关系

分床/恋母/隐私爱情婚姻与生育

安全

隐私部位丨性游戏父女/母子相处

非意愿性关注儿童性侵害

绘本中的性媒体的性

儿童权利平等

性发展

0-6岁婴幼儿性发展婴幼儿性兴趣

小学生性发展(一)/(二)/(三)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中小学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儿童性教育及课程建设

性教育九大误区

读本课程

读本动态“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在线课程


性别

刻板印象生育与性别平等男性气质

摇滚乐队与女性职场性骚扰

LGBTQIA+

拒绝恐同校园暴力与性少数Les超话

出柜报告彩色的幸福与真实职场上的同性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