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就不能成为女团偶像吗? | 偶像文化中的性别气质霸权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1-03-12


经历了几个月的舆论发酵,女团综艺节目青春有你2(简称“青你2”)终于在5月30日落下帷幕。刘雨昕、虞书欣、许佳琪、喻言、谢可寅、安崎、赵小棠、孔雪儿和陆柯燃成为了青春制作人们选出的THE NINE女团成员。


(图源:爱奇艺)


不同于以往的女团选秀,节目从开始就在传达一个理念:“不定义,只创造无限可能”


(图源:爱奇艺)


而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惊喜:


冷面rapper乃万撒起娇来了不得;舞台很霸气的上官喜爱,平时是个感性又温暖的知心大姐姐;拥有迷人嗓音张钰,让我们知道“爆炸头女孩”也可以性感和可爱;平时看起来高冷的陆柯燃,内心也是一个害羞的小公主……


        

从左往右依次为乃万、上官喜爱、张钰、陆柯燃

(图源:新浪微博)


每个女孩都有不一样的一面,也正是这些不一样的小姐姐,引起了网民对女团偶像的理想形象的争论。


(图源:新浪微博)


最终出道位的刘雨昕、陆柯燃等中性风格的女孩,在节目中一直面对着一些不友好的声音,甚至有人在成团夜就直呼赶紧解散。


(图源:新浪微博)


这里的T是指“tomboy”,在柯林斯词典中释义为“a girl who acts or dresses in a boyish way, liking rough outdoor activities.”即,喜欢户外活动的、举止或衣着同男孩一般的女孩。在许多文化中,这被认为是不具传统女性魅力、不符合传统女性性别气质的女孩[1]。


在语义发展的过程中,“T”也指向了比较男性化的女同性恋者,在恋人之间多扮演传统异性恋关系中的男性角色[2]。刘雨昕、陆柯燃等中性风女孩并未指明自己性倾向,因此在有些情况下,“T”这一表述也成了某种对她们性倾向的不无恶意的暗指。


比起这些对“T”系偶像的反对,网络空间也不无另一种呼吁:“想打扮成什么风格是我的自由。”为了拓展自由的空间,我们或许可以从传统性别气质开始。


(图源:新浪微博)


虽说偶像这种职业本身就处在舆论中央,但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这个议题不仅仅是牵扯到偶像团体应该被如何定义。“性别气质”被定义的境遇嵌入进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女性是顺从的,男性是强势的”、“男主外,女主内”,这都是常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社会对于某一性别该如何表现的规范和训诫。不仅是女性会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约束,男性同时也会受到压迫。


女生时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看看你哪有个女孩子样”、“女生找个安稳工作就快点嫁人吧”、“女司机都是马路杀手”。而“打太阳伞”、“爱吃甜品”、“喜欢可爱的东西”被打上了女性的标签后,男性也不得不去找伞友、在吃甜品时被调侃、将自己对萌物的喜爱藏在心中以免社会排斥。


在此次两会提案中,一位政协委员建议幼儿园增加男性教师,理由是为了解决“男性女性化问题”。这就是文化对性别表现规训的最好例子。当下“男孩危机”的定论,将一部分男性贴上了“娘炮”标签,催生“阳刚教育”的需求,试图在教育中巩固性别刻板印象。


(图源:新浪微博)


布尔迪厄在《男性统治》提到男性特权也是一个陷阱,而且它的对立面是永久的压力和紧张。这种压力和紧张是男人在一切场合展示其男子气概的义务强加给每个男人的,有时甚至发展至荒谬的地步[3]。这在我们过往的文章《有毒的性别气质》中有着详细的阐述。


李银河在其“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主题的星空演讲中提到:“男不男,女不女”的讨论之所以如此强烈,本质上是一种“中性化焦虑”。产生这种焦虑的原因在于:“大家发现,现在男女之间的区别,好像不能用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性别刻板印象来判定了。”


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对性别的认识空间早就开始被挤压。性别的刻板印象从童年就开始建立。孩童时期的我们被教育,女孩应该穿裙子,为芭比娃娃梳头发,男孩应该拿着机器人玩具与朋友“冲锋陷阵”。女孩可以撒娇,男孩必须刚强。


(图源:http://www.lettoysbetoys.org.uk)


“男”“女”这样的分界线,打小就已经将所有人分割为两个阵营。这样的二分思维被一些酷儿理论思想家称为“两分监狱”,它压抑了人的自由选择。


酷儿理论(Queer theory)是一种1980年代初在美国形成的文化理论。它探讨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性倾向,并批判性地研究生理性别决定”社会性别的传统观念——也就是说,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人,天生具有理性、强壮、主动等特性,即“阳刚气质”(masculinity),而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人,天生具有感性、脆弱、被动等特性,即“阴柔气质”(femininity)。


酷儿理论认为性别认同和性倾向不是“天然”的,而是通过社会和文化过程形成的。这种理论建立在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上,用话语分析和性别研究等手段来分析和解构性别认同、权力形式和常规,它的理论先驱包括米歇尔·福柯、朱迪斯·巴特勒、伊芙·科索夫斯基·赛菊寇和迈克尔·华纳等人[4]。


人们通常都会认为:生理性别是个体自然的、以性染色体为基础而区别的,它是社会性别得以构建的基础。阳刚/阴柔、控制/顺从、强大/柔弱的区别都是基于生殖器官,生而决定的。酷儿理论的权威理论家巴特勒则在《性别麻烦》[5]中指出二元社会性别的假定隐隐地保留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是某种模拟关系的信念:社会性别像镜子一样反映生理性别,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被它所限制。


(图源:豆瓣读书)


实际上,社会意味上的“性别”只不过是社会长期形成的约束和训诫,它并非由我们的生理特征或个人主观意识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一个先在的性别本体。我们所以为的性别自身“内在”特质,其实是社会规范不断作用于我们身体的结果。


男/女性的性别角色在整个社会化的过程中被不断的塑造着。从出生那一刻起,“性别”已然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大的标签,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你需要穿什么衣服、被允许做什么、可以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以后的人生如何发展、什么样的工作最适合……


另一方面,这种文化规训的力量之强,能使得人们被形塑,也能使得不符合社会预期的性别气质表达面临歧视和暴力。《校园性别暴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6]的调查结果显示,78.2%的学生曾因性别着装、语言、行为等不符合社会期待而被欺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欺凌往往都不只是一次。


调查对象中,有24.6%的被调查者会经常性地遭受这种欺凌。在施暴群体里,不只有同辈群体,更有22.1%的学生曾因性别本身遭受过教职工的语言暴力。因为性别所导致的恶意,散布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酷儿理论表达了这样一种立场:它欢迎和赞赏一幅更宽广的、性与社会多样性的图景[7]。性别气质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头发有多长、怎样穿着打扮、喜欢什么学科……并且都不因此遭到歧视或攻击。


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这种理论已经开始在社会文化中得到践行。自1998年起,瑞典政府推行的教育法修正案规定:教学计划里禁止强化性别刻板印象。在学校,老师们会用中性的“hen”指代孩子,而非“她”和“他”对应的“hon”和“han”。 


2010年,瑞典还建立了一批性别中立幼儿园,雇佣了一群性别观念先进的基础教育老师们。由政府撑腰,瑞典的学校让家长有了在没有二元性别规范的环境里养育下一代的选择。老师们把洋娃娃、玩具车、积木等玩具放在一起,以减少男孩女孩抱团各玩各的现象。


(图源:凤凰网)


我们清楚,摆脱性别刻板印象是条漫长的道路。但这关乎太多:关乎明星们在荧幕上的性别形象和自我表达,关乎一种倡导尊重平等包容还是默许歧视与暴力的社会文化,关乎我国每一个儿童接受的教育和自由成长的权利。


我们希望的是,在未来的某天,在一个包容的世界,性别气质不符合传统文化的群体,也不再被认为是异类,而被视作是普通且正常的自我选择。


而我们也时刻期望着,这一天就是即将来到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Who Are Tomboys and Why Should We Study Them?

[2] 林达. 汉语中同性恋相关词语的释义及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 皮埃尔·布尔迪厄,《男性统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

[4] 维基百科:酷儿理论

[5] Butler, J. (1999),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第二版有中译本: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颠覆》,宋素凤译,三联书店(2009).

[6] 《校园性别暴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2017. 12,同语出品. 

[7] Heller, D.(ed.), 1997, Cross Purposes :Lesbians , Feminists,and the Limits of Alliance ,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作者 | 杜依倩

编辑 | 余涵萱 罗方丹 刘文利

排版 | 苟怡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
生理
生命诞生生殖器官/抠肚脐/月经
自慰/憋尿/勃起性行为
关系
分床/恋母/隐私爱情婚姻与生育
安全
隐私部位丨性游戏父女/母子相处
非意愿性关注儿童性侵害
绘本中的性媒体的性
儿童权利平等
性发展
0-6岁婴幼儿性发展婴幼儿性兴趣
小学生性发展(一)/(二)/(三)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中小学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儿童性教育及课程建设
性教育九大误区
读本课程
读本动态“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在线课程
“全面性教育”在线课程

性别
刻板印象生育与性别平等男性气质
摇滚乐队与女性职场性骚扰
LGBTQIA+
拒绝恐同校园暴力与性少数Les超话
出柜报告彩色的幸福与真实职场上的同性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