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充和在呈贡

文汇学人 2023-03-12

呈贡,昆明下属的一个美丽古城,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远望滇池一片水,山明水秀是呈贡”,曾在此暂住的社会学学者费孝通如此形容。民国时期,下辖龙街又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祠堂式的大院尚在,出门即是一派自然:“由龙街望出去,一片平野,远接滇池,风景极美,附近多果园,野花四季不断地开放,常有农村妇女穿着褪色桃红的袄子,滚着宽黑边,拉一道窄黑条子,点映在连天的新绿秧田中,艳丽至极。农村女孩子、小媳妇,在溪边树上拴了长长的秋千索,在水上来回荡漾。在龙街还有查阜西一家,杨荫浏一家,呈贡城内有吴文藻、冰心一家,我们自题的名胜有‘白鹭林’‘画眉坪’‘马缨桥’等。”


一九三八年战乱时期,张充和辗转来到昆明,与沈从文一起编国文教材,当时住在昆明呈贡一个大祠堂里,工作之余习字拍曲,在这个名为“云龙庵”的简陋居所里留下了很多美丽而难忘的时光,这是张充和在庵堂简易的案板前留影


某种程度上来说,充和是幸运的。战前她虽然辍学在家,但因为被胡适赏识,得以到首都南京编辑《中央日报》的副刊《贡献》。战争爆发后,她顺应大流,四处逃难,但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这可能得益于沈从文的介绍,也可能得益于她自身在文化界的影响。


杨振声本是青岛大学的校长,早在青岛时即对沈从文赏识有加,后来他辞职到北京主编中小学教科书,也拉着沈从文一起开展这项基础工作。当时编辑了《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影响一时。到了昆明,杨振声身兼西南联大常委会秘书长和教育部代表,先住青云街,后住在昆明北门街大院。沈从文随之搬迁,并将张兆和及两个儿子迁来团聚。


沈从文长子沈龙朱清楚地记得:“按理说我出生后在北平以及1935年妈妈带着我回苏州,我都接触过四姨,可惜我只记得已经是1938年在昆明北门街的事了。那个大院子住有一同逃难到昆明的杨振声公公父女、杨荫浏公公、曹安和女士、郑颖孙公公一家、我们一家和四姨。”


正是在杨振声的帮助下,沈从文先是协助其主编教育部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后进入西南联大任教。主编教科书一事杨振声虽为主编,但主要负责人还是沈从文。


想必沈从文了解张充和的词曲功底,特向杨振声推荐其参与编选。不过充和却有另外一种回忆:“杨振声,我们都叫他杨今甫,他好像比我父亲年纪还大,却是跟我关系很亲近的老朋友。他当过青岛大学的校长,当时是西南联大的总管,就是秘书长的角色。‘七七事变’后我逃难到四川,是杨先生叫我去云南做事的。那时候我们几家人一起,住在离昆明很远的呈贡乡下。”


不过,杨振声对于张充和的尊重是明确的,他虽然比充和大很多,但依然尊称她为“四姐”。充和忆起:“那时候的饭桌上,大家都喜欢开玩笑。杨今甫和沈先生都喜欢说笑话,一大桌子吃饭,总是高高兴兴的。开始他们都叫我四小姐,我说,难道我没有名字吗?叫我‘充和’吧。那是抗战年间,我不喜欢人家叫我小姐。可他们也不愿叫我名字,后来他们就去掉了小字,不管大小老少,都叫我四姐,除了我三姐和姐夫叫我四妹以外……为这事,杨先生就在饭桌上开我的玩笑,说:对于有身份的人,喜欢不喜欢,称呼里该省掉哪个字眼,这可是很有讲究的!你看,蒋委员长,大家都叫委员长、委员长的,从来都省略掉那个蒋字,讲究就在这里——就像四小姐得省略掉那个小字一样!”


呈贡龙街的杨家大院是个地主之家,房子足有三大进,据说还曾是蔡锷的故居。因为躲避警报,诸多知识分子从昆明市区搬到呈贡,但并不代表就远离了危险。随着战事的深入,正处于“支援型”的后方已经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不时加大空中轰炸力度,跑警报也从城里延伸到了乡下。有一次沈从文带着沈龙朱在田野里就遭遇了空袭,幸运的是躲过一劫,但一位插秧的农妇却被炸死了。再加上瘟疫、匪患、兵乱、物价飞涨等,安逸的边陲小城实则危机四伏,原本清静的河流里常会漂出不忍直视的尸体。但处于一个自发的大集体之下,充和似乎得到了些许安全感。呈贡龙街,一度就是她的家:“‘七七事变’后,我们都集聚在昆明,北门街的一个临时大家庭是值得纪念的。杨振声同他的女儿杨蔚、老三杨起,沈家二哥、三姐、九小姐岳萌、小龙、小虎,刘康甫父女。我同九小姐住一间,中隔一大帷幕。杨先生俨然家长,吃饭时,团团一大桌子,他南面而坐,刘在其左,沈在其右,坐位虽无人指定,却自然有个秩序。我坐在最下首,三姐在我左手边。汪和宗总管我们伙食饭账。在我窗前有一小路通山下,下边便是靛花巷,是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在地。时而有人由灌木丛中走上来,傅斯年、李济之、罗常培或来吃饭,或来聊天。院中养个大公鸡,是金岳霖寄养的,一到拉空袭警报时,别人都出城疏散,他却进城来抱他的大公鸡。”作家施蛰存常常在沈家见到充和,曾经记述道:“她整天吹笛、拍曲、练字,大约从文家里也常有曲会了。”


此时的张充和不过二十五六岁,身着旗袍,梳着两条粗黑的大辫子,安之若素,按照她自己的节奏一天天度过南渡岁月。





(摘选自王道《一生充和》,原题“四小姐在呈贡”,三联书店,2017年出版) 


更多相关阅读


胡琦 | “二千年高文”的不断新生伍江 | 理解当代上海城市空间精、气、神的“密钥”
徐毅松 | 一片最普通的稻田,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叙利亚的语言与文学土耳其国父的精神世界时代剧变中的秋瑾:娜拉出走以后
叶澜:做有生命气息和实践芳香的教育学
邓伟志:社会学人要有“千里眼”
陈伯海:创造民族思想学术的“通用语”
曹沛霖:政治学要使人得到幸福
曹蓉|画兔子的人
吴承学 | 回归“本土”立场的尝试
张宏敏 | 再寻黄绾:《中国哲学大辞典》的误笔
如果没有后来的平反,岳飞也会被后代史家编入《奸臣传》
王曾瑜:岳飞并不“愚忠”
冯天瑜 |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由先父冯永轩《藏墨》说开去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曹凌云 | 走访野夫故居
燕园草木 ·独行菜
尧育飞 | 何绍基日记里的永州风景梁捷 | 重看经济学者四十年前的研究
王邦维|记周一良先生所赠西文藏书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
徐文堪:丹尼索瓦人及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刘绍铭 | 荒野的呐喊:夏志清的学术背景
与时代狭路相逢
周欣平:“赵元任档案”整理已近尾声
段世磊 | 日本现代性的悖论——以西谷启治为例
陆扬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天台山
张纯如的南京
庭院银装围炉暖:四合院的冬春
“黑船来航”和日本追求自身足球的开始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