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毅松 | 一片最普通的稻田,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文汇学人 2023-03-12

一座城市的空间是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工交互的融合体。虽然历经沧海桑田、都市演进,但我们仍能循迹发现其中隐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有效保护利用历史遗存,留存活化城市记忆,是赓续“最上海”文脉的必然选择,也是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的关键举措。

为了传承上海本土的乡村传统文化,延续江南水乡的空间肌理,塑造具备上海典型特征的乡村风貌,从而既留住乡村的“形”,也留住乡村的“魂”,再造生态文明的新江南田园,2018年,按照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部署,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了“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研究”,在冈身松江文化圈、淞北平江文化圈、沿海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分类区划的基础上,研究提炼出上海本土的乡村传统建筑元素和符号,组织出版了《上海乡村传统建筑元素》一书,为永续保存上海乡村空间记忆建立标本档案,并为乡村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然而,完整的乡村空间是由建筑、聚落、自然地理景观与附着的民俗民间文化构成。为此,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拓展研究视野,组织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等多家专业单位,邀请伍江、常青、张鹏、王建革、蔡丰明等专家作为学术顾问,开展了上海乡村建成遗产的调研与分析。经过历时一年多的实地调研、史料查阅、学术论证、现场采样、航拍摄影等,旨在自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建构上海乡村空间的认知框架。该框架包括从自然基底到非物质文化活动的多个层面,即地形地貌、水系水利、交通贸易、生产活动,同时分析各个层面与人类文化活动的交互作用,从中发现上海乡村空间蕴含的自然之美、智慧之美和人文之美。“建成遗产”与“风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为这一探索引入特定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上海成陆的过程,以古海岸线“冈身”为界,约 6000年前冈身以东还处于茫茫大海之中。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约5500年前的崧泽文化、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广富林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直至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遗址。6000余年来,现上海地域内的地理变迁是巨大的,长江出海口渐进,海岸线东移,拓展了近 2/3 陆域面积,太湖通海河流的改道,由初期三江入海演变为吴淞江水系、黄浦江水系,形成上海以“一江一河”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空间格局。人们邻水而居,在水运交通贸易节点形成一个个小小的聚落,进而形成星罗棋布的城镇,构筑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空间肌理,奠定了蓝绿交织的生态基底,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共同体。

如经脉一样遍布连通的大小水系构成江南水乡的独特意象,成就了“江南”的多元语境,既有地域上的考量,也有情感上的寄托,还有审美上的意象。古代诗画中的江南景观分为两类,一类是低地圩田区的田园景观,另一类是平原与山地交汇区的山水景观。上海古时松江府的自然环境不是幽林峻山,而是乡野星布的浅丘和广袤的湖沼平原。独特的水乡底蕴和江海交汇的环境,孕育出松江云间画派追求开阔淡泊的境界,“九峰三泖”也成为《天下名山图》中最有名气的低浅山丘。除了云间画派的名家,这里还孕育了陆机、陆云等历史名人,苏轼、米芾等名家也曾客居于此,留下描绘本地风光的名篇。流连朱泾的船子和尚醉心水乡意趣,渡人渡己。“襟江带海”的地理位置,使上海的乡村景观不仅呈现出与江南水乡景观的一致性,同时也突显其地域特征,呈现特有的空间性格和气质。当传统的生活渐渐远去,如何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下,拾起乡愁,重塑乡村的水乡田园审美意象,需要从乡村的自然景观营造、人的审美情趣培育以及人与自然的活动纽带多方入手打造。

在如诗如画的水乡风景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纵横交错的乡村肌理隐藏着古人理水与营田的辩证统一,乡村肌理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遗存,不仅提供一种视觉上的审美,还蕴藏着古老的人地关系和治理智慧。上海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不同区域特点的肌理单元,此次先对八种乡土单元进行识别和取样,再进行多要素、多专业的切片分析,寻找乡村肌理背后的多元逻辑,从而构筑认知乡村空间的整体框架。

上海是太湖下游水系治理的重要地区,由于水系环境变动,形成小圩、大圩、高田、低田、盐田、鳞田等丰富的圩田类型,圩田围绕湖塘戗岸生长,体现古代农法高低法则,低田中央沼溇,四周畔岸最低,逐步增高至圩岸边;近泖河地段低田呈板块状,田低水高,小圩自然错落。“彼湖亦田”,人们利用水面、塘浦的高低关系进行不同的农、渔业生产,低高程水面与河道养鱼,湿地水塘养菱茨茭白,更高的田地种植水稻,人居聚落置于高地之上。高田、低田、湿地、沼溇错落分布,兼顾水涝时期的调蓄能力和旱时的灌溉能力。在同一空间形成叶(草)、蚕(羊)、鱼、淤、肥的生态循环。在传统农耕时期,人们顺应自然地理变迁,用有限的人力努力拓展有限的生存空间,用智慧充分利用每一份资源,体现了自然法则和文明结晶。今天看来,即便是一片最普通的稻田,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应用尊崇之心、珍爱之心善待乡村空间,延续乡村的空间肌理,汲取乡村空间的治理智慧。

区域地理分布和土壤特性决定了特定的生产活动,伴随生产活动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民俗文化。历史上松江府以“衣被天下”而闻名,是江南地区的重要棉产区;由于地处滨海,曾是盐业产地;同时稻粮生产和渔业生产也是历史悠久的生产活动,从而在饮食、服饰、节庆、信仰、民间工艺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形态。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徐行草编等均为曾经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工艺,浦东绕龙灯、奉贤滚灯、马桥手狮舞等也曾是流传一方的民间娱乐活动。此外,青浦田山歌、浦东卖盐茶等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状况,还有米糕、老白酒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制作工艺。民俗文化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缩影,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化记忆层面,还在于特定历史空间特征的活化印证,是构成独特空间品质的文化要素。

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编写了《上海乡村空间历史图记》一书,旨在提供认知上海乡村空间的基础,提供一种研究视角、路径和索引,期待启发未来更多的应用和研究,从而全面认知乡村空间,尊重和珍惜乡村建成遗产,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和韧性发展基础,建设超大城市美丽乡村,共同助力构筑城市空间新格局和文化软实力,努力将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和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然而,史实浩瀚、文献繁杂,难免有以偏概全、疏漏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引自《上海乡土空间历史图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更多相关阅读


追求智慧光芒──胡宝国先生文作提要
叙利亚的语言与文学
土耳其国父的精神世界时代剧变中的秋瑾:娜拉出走以后
叶澜:做有生命气息和实践芳香的教育学
邓伟志:社会学人要有“千里眼”
陈伯海:创造民族思想学术的“通用语”
曹沛霖:政治学要使人得到幸福
曹蓉|画兔子的人
吴承学 | 回归“本土”立场的尝试
张宏敏 | 再寻黄绾:《中国哲学大辞典》的误笔
如果没有后来的平反,岳飞也会被后代史家编入《奸臣传》
王曾瑜:岳飞并不“愚忠”
冯天瑜 |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 ——由先父冯永轩《藏墨》说开去
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
曹凌云 | 走访野夫故居
燕园草木 ·独行菜
尧育飞 | 何绍基日记里的永州风景梁捷 | 重看经济学者四十年前的研究
王邦维|记周一良先生所赠西文藏书
《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以历史小说的形式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
徐文堪:丹尼索瓦人及人类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刘绍铭 | 荒野的呐喊:夏志清的学术背景
与时代狭路相逢
周欣平:“赵元任档案”整理已近尾声
段世磊 | 日本现代性的悖论——以西谷启治为例
陆扬 |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天台山
张纯如的南京
庭院银装围炉暖:四合院的冬春
“黑船来航”和日本追求自身足球的开始
梅松 | 秋尽江南草未凋——余绍宋摹《秋江别思图》事辑
学问之道,求博守约 | 蒋寅沙特石油时代的到来和工业化进程
王德峰 | 音乐让我们不孤独
默默崛起的“工业叙事”孙华娟 | 词人故事之孙光宪:青衣滩的漩涡
曹沛霖、陈伯海、邓伟志、叶澜获上海市第十五届哲社奖学术贡献奖最后的知识分子和第一代“思想”产业链费晟 | 作为“对跖点”的澳大利亚
李晓杰 | 胡适也未必注意到的明钞本《水经注》
沈卫荣 | 尼采更愿当教授还是上帝
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学术的活力在于青年
申江自是繁华地
小雪:欲雪寻梅树,应节晚虹藏燕园草木 ·独行菜徐文堪 | 略谈伊朗语文及波斯语在中国的传播何佩群 | 欧姬芙的新墨西哥州荒野
胡鹏 | 苏轼母子读的《东汉史》是写本还是印本
燕园草木 · 大花野豌豆
中国神猴“孙悟空”在泰国
欧洲的乔叟,无罪的乔叟
燕园草木 · 盒子草
中国武艺岩画:以图证史
沈亚明 | 照片“由沈仲章先生经手拍摄”
李商隐的柳枝
格扎维埃·阿莱谈法国的中亚研究

投稿邮箱

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wenhui_x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