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在生活中修行

灵隐寺 2024-03-19


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应当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往往会想到礼佛、诵经、念佛等等。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是方便我们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地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学习佛法,不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着家庭琐事、忙着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只是停留于此,可能很难得到佛法的大利益。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人的一生着实有限,我们的确需要学习如何将时间资源平衡、妥善地分配在陪伴家人、工作和修行上。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学佛、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自然就会安排时间修行。



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在学佛的人中,常常会看到两种现象: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子女,对父母要有孝养之心……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着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心。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还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可以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着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好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根本,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第三是要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要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 。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惟经教,如理思惟才能获得。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皈依”中,就有“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惟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




线上随喜

梁皇启建,弥勒题名,志公集华藏之玄文,群经录诸佛之圣号。当时郗氏,方沦蟒类,已承忏法援超升;近世士民,每遇障缘,多沐胜因赐灵验。因兹灭罪,罪灭福生;以此消灾,灾消吉至。真救病之良药,乃破暗之明灯!

杭州灵隐寺于2021年3月28日至4月3日(农历二月十六至廿二)启建清明梁皇法会。惟愿消历劫之障垢,显本具之心光。德被四生,冤尤即离仇对;恩沾九有,亡灵永脱苦沦!长按左侧二维码,梁皇法会祈福在线登记。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杭州灵隐寺腊八粥秘方给你 在家也能做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
藏识|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藏识|今年元夜时 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巡觅
巡觅|在灵隐寺点亮辛丑年味
巡觅|我也好想在灵隐寺的佛前供一盏灯
巡觅|春夏秋冬又灵隐
巡觅|想念灵隐寺的美丽风景

☀学处学处|佛教歧视女性吗
学处|女身成道是佛教对女性的最大肯定
学处|今日植树节 一起来看看佛教与树的不解之缘
学处|二月二 龙抬头 你知道龙在佛经中是什么形象吗

☀观照观照|培福,2021我发愿种福田
观照|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观照|才说腊八 今又月半 寸阴当惜莫散漫
观照|想在家里安置佛堂 我该怎么办

开示开示|虚云老和尚解七开示:一句话头参到开悟为期
开示|印光法师腊八开示:释迦佛成道之日 亦是我等成道之日
开示|印光大师素食建议:食素人宜多吃面
开示|太虚大师:现代需要的僧教育

物语物语|银杏——沉着守护 吉祥长寿
物语|红枫——阳刚热烈 坚毅进取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物语|玉兰——春日无限 玉兰花开山寺中

☀常识常识|到了寺院如何拜佛
常识|到了寺院,不方便拜佛的时候怎么办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大吉祥天女咒》
常识|拜佛有要领吗

☀素食素食|雨水之后,吃粥补水食春芽
素食|正月十五一起做汤圆,吃汤圆
素食|春日春盘春食
素食|今日妇女节,烹茶与煮汤

☀分享分享|佛光普照 温暖我心
分享|三位有缘人
分享|红尘中修行
分享|因为疫情

☀赏析赏析|登上春晚C位的天龙山国宝佛首 全方位高清细观
赏析|历代画僧作品
赏析|敦煌壁画历代华盖图案集
赏析|敦煌壁画中的降服毒龙图

☀历史历史|明日正月十五 你可知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历史|除了英雄辈出 三国也是佛教戒律初传中土的时期
历史|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历史|东南佛国高僧列传——晋代、南北朝

☀阅读阅读|名家笔下的腊八粥
阅读|从十六首古诗词看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阅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摩诘居士王维禅诗品读
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故事故事|重温释尊成道经过(下):明星出时 成等正觉
故事|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故事|今日帝释诞辰 他曾这样“考验”修行中的佛陀
故事|胜鬘夫人的赞佛与发愿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