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好善无倦,便足够吗——读省庵大师《与茅静远居士书》

灵隐寺 2024-03-19



许多皈依三宝的人在向身边亲友介绍自己的信仰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论调:心善就行啦,没必要皈依佛门。甚至不少学佛多年的佛弟子也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是因如是果,我只要不停地发善心做好事就能有个好结果,至于诵经、念佛这些修行无所谓……


事实上,善心善行确实是佛法所倡导的,也是佛教安定世道人心、维持社会和谐的积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世间善法便是佛法的全部,也不意味着“但行好事”便足以实现佛法超越世间的更高追求——了生脱死、断惑证真。这一点在省庵大师所作的《与茅静远居士书》中有着详细的阐发。



居士造桥事毕,可谓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无倦,一善甫完,复作一善,美则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

居士造桥事情完毕,可以说是很大的功德,居士的心好善无倦,一善才刚做完就又做一善,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能出生死吗?


省庵大师致书的这位居士可谓乐善好施,行善无倦。但省庵大师并未轻许,而是在一句“美则美矣”之后,直接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好善无倦,就能出生死吗?



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耶?

如果不以生死大事为急,只是不断地行持世间善事,即使所作的善事堆起来如须弥山一样高,也全都是生死的业缘,什么时候才能从生死中了脱呢?善事越来越多,生死也越来越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由此将会受尽恶趣之苦,能不害怕吗?


这里的“一念爱心”是指对世间的爱,其中既包括我们凡夫对名利权情的爱,这些都是直接堕落恶趣的因缘,自不消说;也包括我们对人天小善的爱,虽然行善感果,能够托生于人间天上,享用种种福报,实际上仍旧是万劫缠缚,未能脱离生死轮回。


所以,我们要痛念生死过患,不仅仅是念恶趣之苦,还要念善趣之苦。善趣苦在何处呢?在于仍旧轮转于三界之中,没有真正了生脱死。因此,善趣过后往往即是恶趣,要把生善趣看成与堕地狱无异,才会一心向往超出三界、得到永恒的寂静安乐,这就是出离心的内涵。



居士世间公案久已参透,西方净业久已修习,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缘撇不下,人情谢不去,念佛心不专,何也?将名根不断耶?抑爱念牵缠耶?于此二者,宜加审察。

居士对于世间因果公案久已参透,对于西方净业也久已修习,但是内在生死心不切,各种世间的俗缘、家事撇不开,人情也谢不去,其实就是心不坚定、念佛的心不专一。什么缘故呢?是内在的名根没断吗?还是爱念牵缠呢?对于这两者,应当加以审察。


紧接着,省庵大师提出了两点导致出离心无法生起的主要因素:


1、名根不断

内在还是想要得到某种名誉,虽已不是与世人相同的名,但有可能是好善之名、尊贵之名等,其实也都是好名之心。一旦被这些绑缚、牵引,实际上就是在为名而做。


2、爱念牵缠

对世间有一种情爱,被它牵缠而不得自在,这种牵缠的力量恰恰跟往生西方完全相反。


在这两件事上要加以审察,以免看起来是在孳孳行善,实际却在助长名根爱念,所做的也都是烦恼染污的世间之事。



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切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甚么事?

如果不能把世事、俗缘一刀斩断,把六字洪名尽力提取,那么希望脱离娑婆苦界、生到安养乐界就是很难的事。如果不走这一条路,想即生了脱生死就太艰难了!没有了脱生死,想要临终避免堕落,更是极其艰难!纵使你能通过行善得到人天之身,一生、两生没有失去人身,又济得什么事?


西方是捷径的道路,称为易行道,因为有弥陀佛力的加被,使得凡夫具足信愿就能依仗佛力往生,一经往生,就截断生死。否则,单凭自力断尽三界一切粗细烦恼,有几人能做到呢?


自己平时造的恶业高如泰山,却想要临终不堕恶趣,保住人天身,岂不是很困难?纵然暂时保住人身,到了三生、四生还是会堕下去,什么时候才能了结轮回呢?


我们要深深思维这种命运:莲池在前,汤镬在后,不是生净土就是堕地狱,因此,何不一心求生西方?万不可再被次要、不紧急的小事所耽误。因此,今生是一次最宝贵、难得的机会,一定要以此身生到净土,解脱无始劫来的轮回之苦,正所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缘如此丰足,继嗣如此贤能,事事适意,尚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为天负人耶?为人负天耶?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

居士慧心是这样明朗、锐利,且家缘丰裕、富足,子孙贤能,事事都称心如意,却还不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这是天负人吗?还是人负天呢?不以念佛为急,却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这是因为不知先后啊!


所以,学佛人应当了知先后,先修净土,正助兼修,才能脱离苦海、往生净土。所谓“正”,是指信愿念佛、一心趣往西方作为主要。其它都是辅助、次要的事。我们不能以次要妨碍主要,更不能以次要代替主要,一切时中坚定主题,这非常重要。


如果心不纯净,说是想去西方,其实是留恋世间,想做人天福报,夹带很多世间轮回的染缘,如此一来,由于缘起混乱的缘故,往生不易。但是如果主线分明,一心往西方走,之后再随缘做善,而且都一并回向净土,往生西方就不成问题。



居士虽不求福而常作福,虽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缓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辕适越,却步求前也。

居士虽然不求福,但却常常作福,虽然想出生死,却做一些反入生死的事,都是因为不知道所缓的在彼处,所急的在此处,如此搞不清楚急缓所在,恰如南辕北辙。


要急的本来是办好净土资粮,即生脱出轮回,这才是非常紧急的大事。如果这件事没有办妥,终究不保障,甚至会使本来要往西方走的,却不断往轮回走;或者说往后退着走,却指望到达前方。


随后,省庵大师也以切切婆心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居士今日要务,唯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居士今天的要务或者说需要把握的唯一是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上“斋戒”两字,就更加尽善尽美。西方佛国,不是泛泛悠悠的散善所能到达;万劫生死,也不是因循怠惰所能解脱,无常迅速,在短时间当中就会降临,怎么能不为死时的事提早预办呢?



通过省庵大师这封书信,我们都能明了:行善无倦“美则美矣”,却非一心想要解决“生死大事”者最应关切的“今日要务”,更不应存有一种“心善就好,不用修行”的想法。


“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大师这两句忠告,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警策呢?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藏识|今年元夜时 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藏识|太虚大师常住灵隐寺的一年
藏识|五十年代灵隐寺方丈尘空法师遗著:五戒研究

☀巡觅
巡觅|隐于西湖,置身云林
巡觅|再游灵隐寺,我言即我心
巡觅|下一次来灵隐寺的法缘,在哪一年
巡觅|在岁月的年轮里,散发记忆的香

☀学处学处|“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
学处|用报所生恩 示我孝恋情——母亲节学习佛陀如何报母恩
学处|古佛再来的文殊菩萨是如何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
学处|我今灌沐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浴佛的意义与功德

☀观照观照|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观照|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
观照|觉得苦瓜苦,是不懂人生的苦
观照|惜福: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开示开示|印光大师:念佛有方法
开示|慈舟法师:学佛从受戒始
开示|圆瑛法师:佛教与人生
开示|太虚大师: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佛诞

一偈一偈|《普门品》——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一偈|《普门品》——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一偈|《普门品》——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一偈|《普门品》——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物语物语|玉兰——春日无限 玉兰花开山寺中物语|茶花——不见茶花 怎知春深如海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物语|七叶树——只为昔时受记莂 今来此地荫人天

☀常识常识|为什么要“随喜赞叹”
常识|什么是十善
常识|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什么要尊称“上下”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

☀素食素食|内心清净的时候,吃什么都是美食
素食|兴味萧然似野僧
素食|一日一素
素食|小满之日苦菜秀

☀分享分享|因为疫情
分享|佛教与节约
分享|阳光洒进了我的心里分享|供花四悟

☀赏析赏析|书画大家僧侣多
赏析|中峰明本禅师题赞的《文殊菩萨像》
赏析|白隐禅师画作:临济禅师顶相图
赏析|唐代佛教造像:石佛、菩萨、力士、华严图像

☀历史历史|东晋时期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历史|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历史|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历史|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阅读阅读|茶以载道——茶是如何与佛教结缘的
阅读|丰子恺: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
阅读|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各地佛诞习俗了解一下
阅读|丰子恺:山中避雨

☀故事故事|佛陀这样回答“出家人为何乞食为生而不耕种”的质疑
故事|居士持戒精严 恶鬼代取莲花
故事|寒山与拾得
故事|地藏菩萨亲授《华严经》偈 得免地狱苦果

☀视频视频|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来听听云林志工古筝班合奏《大悲咒》
视频|历史珍影 九十多年前西方摄像师眼中灵隐
视频|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视频|灵隐七叶树花盛开——华开便见祖师面 叶布还惊帝网张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随喜华严法会、供佛斋僧、每月放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