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茶以载道——茶是如何与佛教结缘的?

灵隐寺 2024-03-19



茶,从一种植物,变为一种药物,再成为一种修性之物,经历了数千年演变过程中的数次命运转折。当僧侣与雅士正式接受茶的功效后,便开始了茶非同一般的升华过程。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客新来乍到,寒暄之后,先请饮茶三杯。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


《茶经》“七之事”中,记载南北朝时僧人释法瑶在武康小山寺饮茶、昙济道人在八公山以茶待客,是南方产茶地区寺院的僧人自己饮茶,以及以茶待客的较早记录。《续名僧传》中有:“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宋录》则写:“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相传净土宗初祖、东晋慧远大师,入庐山住东林寺,曾以自种自制茶款待好友,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东晋名僧怀信著《释门自镜录》,其中也写道:“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可择甘旨,呼童唤仆,要水要茶。”这段话写僧人与文人间的谐谑,其间可以随兴“要水要茶”。


自唐代开始,人们广泛饮用茗茶,禅宗后兴起,也开始在传道中利用茶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记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封氏闻见记》载降魔禅师开元年间以茶助坐禅,可以说是较早的茶与禅发生关联的文献记载。


唐宋时,寺院中有专人从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者称为“茶头”;寺院中还专门设有“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中的茶品类很多:“奠茶”,供奉佛祖和诸菩萨所用的茶;“戒腊茶”,按照受戒年限午后吸饮的茶;“普茶”,全寺僧人共同品饮的茶;“茶汤会”,专以茶汤开筵的茶。禅门喝茶时,还写有“茶牓”,即为举办茶会而发布的告示。至宋元时,茶牓仅限于方丈、监院和首座使用,对内容、材质、字体、行格、书写者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茶牓文体也由枯燥的公文体发展为具有艺术美的骈体文和诗词等。


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此后寺院茶礼越来越规范。百丈开悟禅众时,往往只是三句:吃茶、珍重、歇。正是在这平常的生活中,又充盈着禅机。同为饮茶,若能够待之以超然心境,也能够禅意盎然。


当时的禅教佛门,茶禅结合,茶风大盛。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课。对禅宗僧人来说,吃茶俨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功夫,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


南宋虚堂智愚禅师有一首《谢芝峰交承惠茶》:

拣芽芳字出山南,真味那容取次参。

曾向松根烹瀑雪,至今齿颊尚余甘。


芝峰交承禅师送智愚一钵新茶后,智愚禅师写了这首诗偈致谢。诗以答谢芝峰交承禅师相赠新茶为契,以瀑雪烹煮新芽茶汤的甘香来写两人之间的情谊,写得气韵悠长,满口回甘。智愚禅师在这诗里是以茶事三昧示教:当人忘我进入茶事三昧境界,许多杂念都会消散在茶事过程中。


佛教用茶传道,茶借佛教远行,在本不饮茶的北方也慢慢传播开来。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宋《蛮瓯志》:觉林寺僧“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中等茶),自奉以萱草带(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可见,寺院里的茶叶分为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坐禅时又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炷香烧完,寺院监值都要“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消除长时间坐禅产生的疲劳。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宜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或饮百碗不厌。”


到宋代时,禅师饮茶已经十分普遍,成了禅寺的“和尚家风”。南方凡是有条件种植茶树的地方,寺院僧人都开辟为茶园。禅僧饮茶十分普遍,据宋代宝陀寺住持大川普济编纂的《五灯会元》载:“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温州瑞鹿寺的本先禅师是当时禅师生活的一个鲜明写照:“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茶道技法、规范茶道礼仪等都有帮助。饮茶更从早晨到晚上,整天离不了茶,许多禅寺还种植茶树,采制茶叶。禅师们就一边采茶摘茶,一边即兴发挥,机锋相酬,“茶”与“禅”已紧密联系。


从“吃茶去”到“夹山境”,茶(茶园)在地理上出现与禅境齐观的景象,(茶汤)在生理上达到了提神醒脑的功效,(茶禅)在心理上促进了悟性得道的效果,以至于当禅师提出“禅茶一味”的思想时,得到了修行者的高度认可,甚至传播到日本之后,把“禅茶一味”提升为审美主义宗教的标志性命题。不论茶之三德,还是茶之十德,物质层面的茶与精神层面的禅交融在一起,便是静心养德、悟道修身的法宝。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杭州灵隐寺腊八粥秘方给你 在家也能做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
藏识|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藏识|今年元夜时 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巡觅
巡觅|我也好想在灵隐寺的佛前供一盏灯
巡觅|春夏秋冬又灵隐
巡觅|想念灵隐寺的美丽风景
巡觅|童声唤我心

☀学处学处|梁皇宝忏的缘起、内容及意义
学处|今日正清明,佛弟子应当做的三件事
学处|持咒这件事要如何操作
学处|忍辱、乐观与慈悲——学习弥勒菩萨三种精神

☀观照观照|在生活中修行
观照|在修行中生活
观照|去寺院参加法会前,我该做些什么
观照|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开示开示|印光大师:此忏消除历劫之罪垢,开发本具之心光,利益莫能具宣
开示|太虚大师:莫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
开示|巨赞法师:论佛教的爱国主义
开示|虚云老和尚:凡当参学,要有一双好眼睛,一双好耳朵,一副好肚皮

一偈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一偈|《普门品》——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物语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物语|玉兰——春日无限 玉兰花开山寺中
物语|茶花——不见茶花 怎知春深如海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常识常识|修行学佛,皈依三宝
常识|普贤菩萨的“十忍”法门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往生净土神咒》
常识|忍辱与忍气吞声有什么区别

☀素食素食|起初我们没有想要吃炒面,起初我们喝茶
素食|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呀
素食|清明,食青团
素食|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分享分享|红尘中修行
分享|因为疫情
分享|佛教与节约
分享|阳光洒进了我的心里

☀赏析赏析|《清明上河图》里的僧人
赏析|飘摇自在:文物中快乐的飞天
赏析|顾见龙绘画作品:十八罗汉图
赏析|弥勒菩萨像的坐姿

☀历史历史|东南佛国高僧列传——晋代、南北朝
历史|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历史|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历史|东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北方的传播

☀阅读阅读|从十六首古诗词看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阅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摩诘居士王维禅诗品读
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阅读|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你了解“三月三上巳节”这个古老而诗意的节日吗

☀故事故事|胜鬘夫人的赞佛与发愿
故事|六祖慧能大师开悟得法的传奇经历
故事|受持《普门品》三十年,感得天乐鸣空,花雨纷飞
故事|中国的“韦提希夫人”——独孤皇后

☀视频视频|云林祈福 祝福杭州视频|春季放生 长养慈悲
视频|观世音菩萨 护佑您 2021年吉祥安康视频|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来听听云林志工古筝班合奏《大悲咒》

编辑|妙声

责编|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