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在修行中生活

灵隐寺 2024-03-19


前文回顾:

观照|在生活中修行


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


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制定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还应遵循五戒的标准: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



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方面会纵容我们的烦恼,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


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助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当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知道职业仅仅能够保障暂时的生存。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来,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从眼前利益出发。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要为更长远的生命着想,眼前的几十年毕竟是短暂的,而未来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殃及未来,岂非舍本逐末?


如何才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要严格地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我们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



吃饭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著嗔恨心在吃?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又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着智慧。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


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清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着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着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增多。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执着压迫。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来看好自己的念头。禅宗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地抓着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天天都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


我们的心念,也像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像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着,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着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像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时常要观照它。



看住自己的念头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现在在想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着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的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着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慈悲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杭州灵隐寺腊八粥秘方给你 在家也能做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
藏识|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藏识|今年元夜时 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巡觅
巡觅|在灵隐寺点亮辛丑年味
巡觅|我也好想在灵隐寺的佛前供一盏灯
巡觅|春夏秋冬又灵隐
巡觅|想念灵隐寺的美丽风景

☀学处学处|七种施因缘
学处|佛陀福德寿命无量,为何还会在八十岁时圆寂
学处|梁皇宝忏的缘起、内容及意义
学处|今日正清明,佛弟子应当做的三件事

☀观照观照|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观照|才说腊八 今又月半 寸阴当惜莫散漫
观照|想在家里安置佛堂 我该怎么办
观照|在生活中修行

开示开示|太虚大师:现代需要的僧教育
开示|虚云老和尚:勿弄巧妙,巧妙抵不住无常
开示|印光大师:此忏消除历劫之罪垢,开发本具之心光,利益莫能具宣
开示|太虚大师:莫将敬神与信佛混一为谈

物语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物语|玉兰——春日无限 玉兰花开山寺中
物语|茶花——不见茶花 怎知春深如海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常识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大悲咒》
常识|修行学佛,皈依三宝
常识|普贤菩萨的“十忍”法门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往生净土神咒》

☀素食素食|春天不吃素 更待何时呢
素食|起初我们没有想要吃炒面,起初我们喝茶
素食|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呀
素食|清明,食青团

☀分享分享|红尘中修行
分享|因为疫情
分享|佛教与节约
分享|阳光洒进了我的心里

☀赏析赏析|悉达多太子逾城出家圣像雕塑集锦
赏析|镰仓时代佛画精品:释迦牟尼佛涅槃图
赏析|《清明上河图》里的僧人
赏析|飘摇自在:文物中快乐的飞天

☀历史历史|三国时期吴地的佛经翻译家与汉人西行求法的先驱
历史|东南佛国高僧列传——晋代、南北朝
历史|西晋时期的佛经翻译
历史|西晋一代佛教的义学与传播

☀阅读阅读|名家笔下的腊八粥
阅读|从十六首古诗词看古人如何过腊八节
阅读|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摩诘居士王维禅诗品读
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故事故事|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故事|今日帝释诞辰 他曾这样“考验”修行中的佛陀
故事|胜鬘夫人的赞佛与发愿
故事|一华流五叶之芳 四海疏曹溪之派——六祖慧能大师开悟得法的传奇经历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