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识|什么是十善?

灵隐寺 2024-03-19

十善是佛教对世间善行的总称。它是以三种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四种语业(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及三种意业(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所组成。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


身善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与五戒的前三相同。语善业有四: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与五戒同。


不两舌:


不存破坏他人和好的动机,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东家说西,西家说东,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如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尽可以避免是非争端。


不恶口:


不说粗恶的、使人难堪的语言,如呵骂、冷嘲热讽、尖酸刻薄的批评、恶意攻讦等;不说毁辱他人的话,及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


不说无意义语,如诲盗诲淫、情歌艳曲、说笑撘讪,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义。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诱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但浪费时光,而且有害身心;不仅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所敬仰。


人家做了功德,我们虽然没做,但只要随着发欢喜心,一样会有功德。相反,如果你不随喜,而生憎恶心,出口嘲笑讥讽,那以后的苦报,是不能避免的。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有“随喜功德”的大愿。学佛的人,应该深深思考,学习菩萨的大愿,切实去做到。


十善业重视语业,正说明了这是人类和乐共处的根本德行。人类以语言而传达彼此的情意,如人与人间,尽是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试问人类的和乐又从何说起。


意善业有三: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愚痴)。


离贪欲:


对于他人的财物、妻子(丈夫)、权位等,不起贪恋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人财、物等计划,自己安分知足,离贪欲心。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到头来自食恶果。因此,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离苦得乐。


离嗔恚:


对他不起嗔恚忿恨心,不作损害他人的设想。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


因此,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离邪见:


就是正见,正见有善恶、业报、前生后世、凡夫圣人等。意业虽是内心的,但发展出来,就会成为身语的行为。为什么有邪见?因为愚痴。


因此,要多闻增智而不愚痴: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听闻佛法,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十善业的反面,是十恶业。离十恶,行十善,实为任何人所应行的德行。诸善业,原本是极多的,但从显见的重业来说,是十善。善业的根本,佛说就是十善业,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等一切善行的根本。


在佛法中,十善业是彻始彻终的德行,也是基本的修行要求,如《海龙王经》说: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线上随喜

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华藏庄严,等太虚而为量。维此法会,不异寂场,极依正以常融,在圣凡而靡间……谨遵教典,大启法筵,仰祝国基巩固,治道遐昌;日增辉,法轮常转;十方施主,增益福田;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杭州灵隐寺定于辛丑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2021年5月26日至8月22日)举行华严法会,每日诵读《华严经》。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随喜华严法会!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我只是想吃一碗简单的素面藏识|今年元夜时 佛前灯如昼——元宵节佛前供灯的三重深义
藏识|太虚大师常住灵隐寺的一年
藏识|五十年代灵隐寺方丈尘空法师遗著:五戒研究

☀巡觅
巡觅|想念灵隐寺的美丽风景
巡觅|童声唤我心
巡觅|隐于西湖,置身云林
巡觅|再游灵隐寺,我言即我心

☀学处学处|佛系青年有担当
学处|“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
学处|用报所生恩 示我孝恋情——母亲节学习佛陀如何报母恩
学处|古佛再来的文殊菩萨是如何辅佐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

☀观照观照|随缘,到底随的什么缘
观照|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观照|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
观照|觉得苦瓜苦,是不懂人生的苦

开示开示|弘一大师:恭敬三宝,常人所应注意的数条
开示|印光大师:念佛有方法
开示|慈舟法师:学佛从受戒始
开示|圆瑛法师:佛教与人生

一偈一偈|《普门品》——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一偈|《普门品》——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一偈|《普门品》——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一偈|《普门品》——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物语物语|腊梅——开年气新 摇芸动尘
物语|玉兰——春日无限 玉兰花开山寺中
物语|茶花——不见茶花 怎知春深如海
物语|海棠——着意寻春春不见,东风吹上海棠梢

☀常识常识|忍辱与忍气吞声有什么区别
常识|不可不读的佛经——《准提咒》
常识|什么是五戒
常识|为什么要“随喜赞叹”

☀素食素食|谷雨,我想要这样吃
素食|人间四月食素天
素食|内心清净的时候,吃什么都是美食
素食|兴味萧然似野僧

☀分享分享|因为疫情
分享|佛教与节约
分享|阳光洒进了我的心里分享|供花四悟

☀赏析赏析|崔子忠(款)《十八应真图》
赏析|温州白象塔出土北宋佛教造像
赏析|书画大家僧侣多赏析|中峰明本禅师题赞的《文殊菩萨像》

☀历史历史|东晋时期高僧西行求法与朝廷信仰佛教
历史|东晋时期南北两地的佛典翻译
历史|东晋时期的佛教义学
历史|东晋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

☀阅读阅读|弥勒化身——布袋和尚的诗与画
阅读|春风上巳天,桃瓣轻如翦——你了解“三月三上巳节”这个古老而诗意的节日吗
阅读|茶以载道——茶是如何与佛教结缘的
阅读|丰子恺: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

☀故事故事|神通能敌生死吗
故事|佛陀这样回答“出家人为何乞食为生而不耕种”的质疑故事|居士持戒精严 恶鬼代取莲花
故事|寒山与拾得

☀视频视频|观世音菩萨 护佑您 2021年吉祥安康
视频|观世音菩萨圣诞日,来听听云林志工古筝班合奏《大悲咒》视频|历史珍影 九十多年前西方摄像师眼中灵隐
视频|太虚大师与杭州灵隐寺的深厚法缘

编辑|海涛

责编|妙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