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班额”,教育过程如何公平?【基教观察】

2017-04-18 中国教育学会 中国教育学会


本文共3382字,阅读约需5.5分钟


陈志华,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终点公平。教育起点公平和教育终点公平是国家层面的,教育过程公平则有赖于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教育过程公平,这是一个教育者应负的职责。


原先我在的几所学校都比较小,每个班级40名学生左右。在这样的班级上课、辅导、作业批阅,都比较轻松。因为每个学生得到的关注都比较多,所以,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不严重。教学的成效也明显,工作成就感也足。


到了一所“教育航母”上,连续四年,我教的班级都在65个学生以上。这样大的班额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难处:课堂容易乱糟糟、作业容易被漏掉、辅导容易忽略掉、优劣难以兼顾到、两极分化静悄悄。怎么办呢?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大班额,我从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做起,让教育公平的雨露滋润到每个学生。


 

强化责任意识,自主学习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大班额,学生的学习老是等着老师的督促,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行。“积极主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易。必须将其化作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要求才行。


于是,就开展“责任意识”的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展开:


1

一是从家庭角度。从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任务分工到责任义务,让学生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在家庭角色的定位,是家庭责任的体现。

2

二是从教师角度。让学生了解父母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了解学校领导对员工的要求和规定、了解国家对教师工作的规定,让学生明白老师必须尽到的责任。

3

三是从班级(学科)角度。从学生在班(学科)的要求和规定,知道必须尽到有关的学习责任。


责任既明,学生能体会本身所厌倦的学习任务的意义和价值,于是尽责任就能成为自动自觉的习惯。主动学习、提前学习、自己订正错误、自觉解决难题便可蔚然成风。这股风把那些少数仍然“我行我素”的学生裹挟着逐渐改变。充分的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了公平、厚实的基础,让学生有了提升的可能和空间。



确定学习规则,民主管理教育过程公平


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战斗的胜利,这是战无不胜的革命军队给我的重要启示。班级有班级规范,学科也要有学习规则。当然,这个学习规则的确定是在学习责任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个过程是充分民主的过程:


一是和学生探讨如何才能保证学习责任尽到位?

二是让学生听听“优等生”做讲座:我如何学习的?

三是由做讲座的学生组成“学习规则协商小组”拿出《学科学习规则》草稿,交全班讨论,充分发扬民主。

四是形成《学科学习规则》(征求稿)交家长写下修改建议。

五是形成《学科学习规则》(定稿)人手一份,由课代表、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签字。

六是组建由学科课代表、组长、小老师组成的“学科任务管理组”落实《学科学习规则》。


因为《学科学习规则》中包含着学习要求、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处理条文,所以管理组可以对任务完成得好给予奖励、对违反规则的学生采取对应的惩处。


很多时候,学生犯错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错误,也不了解犯错误会有怎样的后果。有了这样的《学习规则》,学生们就会了解这些,进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不去触碰处罚条文,避免少数学生影响教学进程的现象,保障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权利不受影响。


做好日常记录,落实任务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平日作业项目多,数一数,林林总总十一项。加上大班额更让作业本堆积如山。课间十分钟,课代表收作业本根本来不及;稍不注意,就会有十几个学生有意无意地漏交、残缺、不做,甚至用已经批过的作业“蒙混”。


抓不住作业,就抓不住教学中的问题,也就抓不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针对大班额的作业收缴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保障:


一是每次作业都要在第一行写上日记格式,防止被挪用。


二是分小组交作业,全班四个作业组,组长组员固定不变,每个组长有一张“作业未交情况登记表”,上有作业小组号、作业时间、作业项目、未交学号姓名,每个小组的作业本数和“作业未交情况登记表”直接交给老师。


三是批阅做好记号,每次作业都在固定区域留下批阅痕迹。


四是做好批阅记录,记录所有学生所有任务的完成情况,符号统一。


以此保障所有学生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做到完全公平。

 


构建助学小组,分层提升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班级学习分层现象是最难解决的。对于一项知识、一种技能,末等生刚如初识、中等生已然熟稔、优等生早已厌倦。大班额最容易发生的是严重的两极分化。全部采用老师做“主持”的集体教学模式,对哪一类学生都不公平。


怎么办?


发挥优等生作用,构建助学小组,分层提高学习质量。助学小组的组建遵循优劣互补、因生制宜、自愿组合、适当调剂的原则。



所谓优劣互补,就是两个学生一个小组,班级最优秀的学生一定搭配最滞后的学生;



所谓因生制宜,就是根据学生情况搭配,比如某学生希望在作文方面有长进,可以选择作文强势的学生做助学者;



所谓自愿组合,就是满足前面的“优劣互补、因生制宜”两个原则自由搭配;



所谓适当调剂,就是根据自愿组合情况调到最优、或者在助学过程中发现不利于助学的因素就要临时调剂,以保证助学组织运转良好,获得好的助学效益。


助学小组建立后,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课堂教学以助学小组为单位展开,督促受助者及时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受助者学习疑难,以助学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分层分类布置学习任务……


助学小组的好处显而易见:培养助学者的责任心,有利于助学者对知识的理解,受助者有了固定的助学者学习有了典范也就有了前进方向,延伸了教师的作用,促进了教学进度,分层提升了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学习辅导面更大、能够促进学习过程公平。


精选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采用助学小组后,原先统一的集体教学时间使用就有了变化,一是个体学习时间,一是小组学习时间,三是集体学习时间。


个体学习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个阶段必须按照既定流程学习,完成之后填写《学习问题单》;

小组学习时间时学生互相检查个体学习时间的效果,比如读课文、默写词语、解决课后习题,最重要的是解答《学习问题单》上的疑难。

当小组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在集体学习时间解决。


集体学习时间要完成的内容需要精选:一是小组学习无法解决的共性问题,二是学科必须落实的任务,三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集体学习时间之后出现的问题,再次回到个体学习时间和小组学习时间,以具体解决消化。


这三个学习时间滚动循环,推动教学向前、向深、向广。三种学习时间,充分照顾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提升空间,对于教学过程公平大有裨益。

 


凝聚可用资源,均等机会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何做到公平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参与活动的机会要公平,要让每个学生都参加。但是总有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身体等等原因无法获得参与的机会。如何做才能破解这个难题?


1

小组形式。以实践小组为单位筹集实践所需材料。秉承“家庭富裕者多出财物,家庭困难者多出智慧”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不因为家庭经济因素而抬不起头甚至失去实践机会。


2

旧物利用。实践活动的材料一般采用废旧材料,比如旧报纸、废书本、旧玩具等等。每个学生都可以比较容易获得这些材料。


3

角色自由。实践活动的主题一般由条件差一点的学生选定。他们都会基于本身条件来确定。而在确定活动的角色时也让这些学生先选,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相应的道具。


4

获奖均等。每次实践活动都需要设置这两个奖项:进步奖和参与奖,如此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正向评价。


5

轮流管理。担任班级干部最能锻炼学生。可以在助学小组的基础上改革班级干部任用方法,以助学小组为单位参与选举,以票数多少当选。


 

细化评价标准,达成目标促进教育过程公平


大班额带来的作业批改量对老师来说压力山大!为减轻作业批改压力,更为提升作业质量,可从作业批改公平的角度改进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评价。以作文为例,每篇作文确定一个训练重点项目、两个次重点项目,对这些项目作重点指导,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如何做到这样,批阅作文时关注做得怎样、怎样做得更好。


下面是一篇作文的批阅表格:

《一个有趣的人》评价表


因为训练项目相对单一而集中,所以一般助学者都可以批阅作文,这也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批阅压力。根据批阅情况,老师就搜集整理作文训练重点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点评。这样所有学生的作文都经历写、改、评的完整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速度也会很快。

 

教育公平是起于实践的基础。教育者的职责就是保障教育过程公平,作为教师,保证自己的教学过程公平就算是尽职了,而这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




相关阅读链接 

如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特约观察员·沙龙】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记中国教育学会首次特约观察员线上沙龙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怎样的专业指引?

教师成长环境探寻——教师需要提升职业幸福感

专业成长引导体系是教师发展最需要的支持

学校边缘:校外教育功能定位流变的思考

当代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课改必须改变“车推牛”!

中老年教师校本研训怎么做?

“六招”让学生对你“一见钟情”!

谁来做孩子成长的“牧羊人”?

教师如何走出写作焦虑?

教师的“幸福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教育教学质量由谁说了算?

拿什么拯救学校欺凌事件?

杜绝校园欺凌——培养和谐、有感情的人

让教育的天空“静”下来

学制要不要缩短?

割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力的工具是什么?

核心素养下,校长该有怎样的教育追求?




特约观察员|基教观察

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是中国教育学会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拓宽一线教育信息的社会来源渠道,加强学会对基础教育战线信息的汇集、传播和共享而经社会公开招募,最终遴选出的。致力于通过各位观察员的视角,传递来自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存在教育问题的观察和反思,传播并一起探寻问题可解决之道。

学会微信特推出“基教观察”栏目,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寻求教育的改革之路。




教育使命

点滴随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