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MAPPING:这个百年街区为什么如此适宜生活?| 555 Project
新华路街区,是始建于1925年,有着“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盛名的历史风貌区,上世纪30年代,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参与设计的新华路别墅群如今已成为知名的“外国弄堂”,在民国时期,这里是位于上海西郊的一片高级住宅区。
除了历史人文的积淀,新华路也是上海文化生活集中的板块,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民族乐团在1982年搬迁到新华路,位于新华路160号的上海影城是中国电影文化地标,历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会场。因此在新华路街区,居住着许多影视、文化、音乐行业的艺术家、创意工作者。
2016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市规划资源局开展了“城市更新四大行动计划”以及“行走上海——社区微更新计划”等一系列行动,2019年又组织开展 “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试点工作, 新华路街道便是其中的一个试点街道。在2021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新华路街道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系列艺术项目,成为整个上海最瞩目的焦点。
当年的“上海西郊高级住宅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到如今仍然是非常具有文化气息和生活活力的街区,这里不是“下只角”,只有“生活琐碎”街巷,也不是武康路、安福路商业气息几乎盖过生活气息的气质。新华路街区有一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沉稳和包容,有对历史、文化、个体的充分尊重。这里有亲近民生的菜市,有独立的艺术空间,有传统的制衣裁缝,有不依赖流量营销稳扎十几年的咖啡馆……这里鲜见网红打卡,有经过淘洗之后的得体和从容。
我们希望运用历史梳理、城市规划和地理研究等技术,以及对当下街区和人的状态的观察研究,对一个问题进行回答的尝试:“百年之后,新华路街区为什么仍然如此适宜生活?”
首先我们从新华街区的地理位置看起。
新华路街道地处上海浦西,长宁区东南部,东起江苏路、兴国路,西至凯旋路,南临淮海西路,北接延安西路。辖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设17个居民委员会,拥有各类住宅小区198个、居民6.7万人(2020年),商务楼宇56幢,驻区单位3800余家。
因为在地理上位于浦西地区的中心区域,新华街道也算在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区域内,与徐汇区相连,距离淮海中路、复兴西路、武康路、湖南路所在的“衡复风貌区”,骑车不过10分钟的距离。尺度舒适的马路被“前法租界”的标志性植物悬铃木相连。
从地理位置上看,这片区域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此具备更为出色的地缘优势。
在新华街区内,有几条重要的核心马路,东西走向的有新华路、法华镇路,南北走向的有定西路和番禺路。这四条马路形成了一个井字形,也构成了新华街区最重要的居住、商业、文化和社区中心。
因为法华禅寺的存在,相传还有“先有法华,后有上海”的说法。旧时李漎泾河岸边庙会集市聚集,居民普遍种植牡丹,这个街区亦有“小洛阳”的称号。也因为这个缘故,2006年起,新华街道会在每年4月举办“法华牡丹节”,号召喜欢植物的居民在家中种植牡丹。
街道的发展往往会受益于历史中某些特定的事件,如今回看,新华路街道的确非常特殊。
因寺庙修建自下而上聚集形成的集市,从上香拜佛到商品交易,人们在这里开始塑造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1925年的越界筑路,让交通更加便利,更多别墅、新式里弄与工厂的建造继而成为可能。后虽然经历战乱纷扰,但新华路片区依然留下了不少空间回忆。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20世纪50年代的法华路上还残存很多老宅与商铺,“棕绷店、香烛店、茶馆、混堂(浴室)、南货店、中药店、酱园、铁匠铺、箍桶店等,星罗棋布。”
此后,改革开放与工业发展再一次重塑了街道中部分空间的形貌,2.2平方公里范围内曾经分布着的一百多家工厂,在环境整治中逐步纷纷搬离此地。旧日的厂房被腾空改作其他用途,但对工厂的集体记忆却始终停留在老一辈居民心中。
到二十世纪初,街道的文化娱乐行业逐渐发展起来,1991年底,曾经的木材厂厂址上建起了申城第一家多厅影院——上海影城。两年后,这里开始作为主会场承办上海国际电影节,此后每年六月,附近便会聚集起来自全国各地爱着电影朋友们。
到2018年,上海市开始推进城市更新计划,城市设计师们开始用更精确和审慎的目光再一次面对街道与建筑的改造和修复。老洋房、老弄堂的修复更新,伴随着新一轮对街区文化艺术和商业发展的细致规划。2015年开始,两年一次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活动更是为新华路街道注入一股更加新鲜的活力。
我们看到这里市井繁荣,伴随着工业发展方向的不断调整,伴随着文化娱乐生活的日渐丰富。我们看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搬来,搬走,又搬来。就是这样不断碰撞、彼此交融,新华路街道像是每一天都在改变,却也好像什么都没变。
一千多年后,以上所有经历史沉淀而留下来的,除了街区的空间格局、屋瓦与绿树,自然还有一股极其独特的定力。它根植于街道长久迂回的历史起落中,又如叶脉经络般复杂细碎。因此,当走在今天的新华路上,市井与厚重总是交错而来。它高级得从不虚浮,却也能兼顾到有关“柴米油盐”的生活与日常。
从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新华路街道几乎没有大面积公共绿地,最近的天山公园虽“忝列”其中,但严格意义上,它并不隶属该街道。周末带着娃和宠物在草地上飞奔的放纵行为,似乎在这片社区并不那么容易实施。
但即使如此,新华路依然到处散发浓密的绿意,理由其实非常简单——悬铃木,也就是我们口中的法国梧桐。
图中所显示的是每条路带给行人关于“绿色密度”的感知。道路上排列的树越密,说明这条街道让人感到更“绿”。其实在常规设计中,行道树(即路边的树)间距其实是相对固定的,但如果将街道宽度、车行道数量和街边建筑高度与人行道宽度比例都算在其中一并考量,那么对“街道究竟有多绿”的感受自然会出现明确的差异化倾向。
但总之,这里真的,真的,真的很绿。
行走其间,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很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区分不同级别的历史保护建筑。然而街道之中历史氛围的营造,又恰恰得益于这些具有浓厚而明确建筑风格的街道空间。城市空间在历史的洗刷之中蜕变形成的丰富性,在新华路街道中随处可见,因而这样的感知在此处构成当地居民生活中的一种“日常“。
如果认真追究细节,从图中我们能看到,历史在空间层面的表达被事无巨细地划分进入不同范围的保护行为之中。这里包含了新华路和衡复(图中东侧黄色区域)两处历史文化风貌区,三片(蓝色区域)风貌保护街坊,四条保护街道和若干历史建筑。
对历史建筑空间的创新型改造也正在这片区域中发生。创意产业的进驻连结起过去和当下,为街道注入持续的活力,类似幸福里街道、海军俱乐部、新·境口袋公园、睦邻等更多公共空间藏身街道之中,与此同时,居民们也开始主动参与到社区自治中去。对居住或者来到这里的人而言,在城市空间中不断感知历史和当下的融合与连结,或许正是新华路街道能够保持长久活力,而又不仅止步于「网红建筑」的诀窍之一。
注:
上海市风貌保护道路(街巷),是指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所确定的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明显的一、二、三、四类风貌保护道路(街巷),包括沿线两侧第一层面建筑、绿化等所占区域。2007年9月17日,确定了中心城12个风貌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共计144条,其中一类风貌保护道路64条。
城市空间的改造更新,始终需要面对复杂而具体的实际问题。更多包括专业人士、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的介入,让空间更新不断贴近对人的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究竟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舒服地使用这些城市空间?我们看到老旧建筑的翻新和修复、看到街边房屋立面的美化,电线被藏起来,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市民生活中对“人文性和人文关怀”的重视。
如图所呈现的功能分区分析中,可以看到一种紧密而细致的融合状态,是办公、居住与娱乐的充分融合,也是对“便利生活”更细致的诠释。在对经营五年以上的餐饮店铺分析中同样能够看到,新华路街道保持独特气质的根基并不仅在于对“新”的体验,“沉淀”成为一种社区性格被写进对该街区的人文性叙事之中。
我们罗列出大众点评收录8年以上的店铺,在逐条观察各家店铺的评分和点评人数、评论时间后会发现,用“收藏年份”归纳出的店铺,其实并不符合我们最初对价位和品质的判断。如果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这里的店铺包容性极强。高性价比的特征按照价位分布,体贴地照顾到了不同需求的人群。比如说,一些收录十年以上的店家,评分和评价可能并无优势,但贵在实惠,因而照样可以常年扎根于此。总之,这里的每家铺子肯定都拥有一些“秘籍”,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华路街道长长久久地经营下去。
经历时间沉淀后的新华路社区(街道),随时散发出沉稳和包容的空间气质。如果说上海街道有什么吸引人的独特魅力,很多人会说他们最爱在梧桐区“压马路”。而当你走在新华路街道中仔细探查,就会明显感受到这片街区不同于上海其他小马路的独特氛围。在建筑表情上,它是更安静和低调的,这样稳重的气质借着街道尺度、建筑形貌、绿植品种和分布等多种途径,向路人散发出的优雅平和的信号,因而街道本身,并不会给来到这里的人施加无形的出街压力。
其中,每一条马路又都具备明确的性格特征,它可以是对步行充分友好的新华路,也可以是餐饮丰富的定西路,又或者历史积淀十足的法华镇路。马路宽度的微小变化也同样塑形出它们各自的特征,让穿梭其中的人在这片社区中感知四季和城市的温度。
同时,社区中也包容着不同年龄和风格的建筑体量,有平易近人的低矮洋房,也有现代性张扬的商业高层;资本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为古老空间注入新的活力,而唯一不变的是,这里一直在为人与人的相遇和连结做出努力。
菜市、咖啡店、艺术空间、酒楼、土特产、汤包馆、居酒屋、西餐厅、小海鲜,还有裁缝铺、电影院、形形色色的体验空间和数不清看不完的老洋房。街面上面孔鲜明的店铺,共同构成了街道的表情。一天中无论哪些时候,你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端着咖啡坐在M2F门口,也能在秋霞阁档口遇到排队买包子的叔叔阿姨,法华汤包的新店白白净净开在老店对面,每次走过总是可以闻到一股诱人的咖喱味道。
除此之外,如何在街道中制造更多新奇和能够相遇的场景,以此拉近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街道魅力的重要组成。新华路上的新·境小花园,不时会接待几位路过时被好奇心驱动而走进来的客人;对面不远处,头顶一排珠串刘海的口袋公园里,也总能看到有人坐在长椅上休息聊天;甚至有时候在街道上闲逛,也能在马路上偶遇惊喜。当这样的共识逐渐成型于生活在这片街道的每个人心里时,任何新来的成员都会不自觉地思考起自己能为街道的共治提供些什么。
即将建成的金地新华道,正是带着类似的心态进驻这片街区的,除去将要对外承租的商户和相关创意产业,金地商置也将会把他们的华东区域总部迁至此处。
在设计上,建筑呈南北走向,紧挨着安西路——这是一条被夹在定西路与番禺路之间的小马路。长条形的体量给了它更多与街道亲密接触的可能,带着如何回馈街区的思考,金地新华道为街道提供了几处力所能及的空间支持,换句话说,未来这里会有更多与人相遇和相识的机会。
效果图图源:金地商置
除了北端面向街道的大台阶(Commun Step)——为过路行人提供一处没有“刘海”的歇脚地之外,金地新华道还特意在二楼设置了一处封闭的多元空间——在地创意商店(Commun Store),后期这里将作为开放场地服务于社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也拥有《爱情神话》里老白的办画展梦想,可以来这里尝试一下;在长条形中间靠南的部分是一处半开放的露天台阶(Commun Stage),部分藏在建筑内部,良好的隐蔽性让它成为举办活动和展览的好去处。而位于南部尽头的集市(Commun Market),则将尝试突破传统菜市的功能限制,制造更多相遇与交流的可能,为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给出更多探索性的提案。
效果图图源:金地商置
效果图图源:金地商置
回到内容上,此次金地商置委托三明治,对新华路展开为期数月的深度探查与研究,我们将大部分研究成果通过这篇文字展现给读者,希望让每一位关心在地文化发掘和构建的市民看到上海的城市空间中,那些依然能感动我们、依然能赋予我们微小却坚定的力量所在。
对读者、对包括三明治在内居住、工作在这片街区成员,以及诸如金地新华道一样,未来将要进驻这里的商户而言,我们使用这片土地,同样也在守护着它。我们思考自己与居所、与街道的关系,借此不断向着内心身处探索我们自己,成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像新华路社区一样,最终获得一种仿若大隐隐于市般的踏实和从容。
按照计划,首家企业将会在未来不久入驻金地新华道,我们期待着它的加入能够让这片街区变得更好。而同样作为街道一员,三明治也将会持续关注新华路街道在未来的发展与变化,从个体出发,用记录和研究连接起关心这片区域、关心在地文化的人,并像新华路街道一样,始终保持从容、踏实且充满生机。
宋羽
三明治城市研究员,写作者。观察记录城市空间与人的关系,对年纪大的任何人事物都有兴趣。平日隐身老旧小区,偶尔关心粮食蔬菜和人情冷暖。
· · · · ·
555 Project 是由三明治发起的在地观察计划,取上海三条小马路“乌鲁木齐中路-五原路-武康路”的名称首字谐音。在四年前书写《我们与我们的城市》,记录五原路这个自发形成的文艺美好街区的故事之后,我们希望可以再次回访这片街区,通过历史研究、采访写作、声音采集等方法去呈现这个街区里生动的故事,探索和发现一套全新的方法论去呈现和思考街区和人们之间的关系,启发更多人重拾自己对周边生活的感受力。
📖 阅读 555 Project 项目的其他作品
近期关注在草坪上撒点野,是当代都市人的需求正义吗?
共享速度与公共空间,我们研究了安福路让人流连的秘密
01 街区现象研究上海网红地理的“宇宙中心”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研究了400家店铺的数据,发现上海小马路的生活真相 上海的小马路为什么会让生活“有点不一样”?
02 独立小店和空间
安福路坚持中的独立小店们:30年的理发店、帽子店和定制服装店
网红店挤压下,安福路现存业态大调查
当菜场变得“网红”了之后,我和乌中市集摊主们聊了聊真想念在果篓喝果汁的日子:在555街区来来去去的小店们
在上海乌鲁木齐路开寄存处的第一步:把存款用完
藏在安福路弄堂里的纹身和艺术小店
03 住在555的人
在555街区,女鼓手租了两套小房子,做家和工作室
年轻打工人在安福路上的小小“收容所”
长乐路的“吉普赛女孩”,用1500元房租和3位九旬老人同住廖信忠:住进武康路最便宜的花园洋房,偶尔去附近裁缝铺修裤脚
04 街区里的市井烟火气五原路街头卖花的男子与他错过的三个机遇每天在安福路遛五条狗的家政女工建国西路上的南京汤包店,老板在上海卖了30年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