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种境界中安住,即使不修颇瓦,所有的临终修法都能圆满

索达吉堪布 国际佛学网 2023-05-16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第五节课


全文分七:

一、宣说前行法;

二、正行修持菩提心;

三、恶缘转为菩提道用;

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六、修心之誓言;

七、修心之学处。


甲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这五力可以说是总集了所有修心的教法。那么,依照这一教法,在临终之时的诀窍又是怎样的呢?】


活着的时候应该修持的五种窍诀,我们已经讲完了。在临死时,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又该怎样把握自己呢?


【大乘死教言五力重威仪】


临死时的教言,也是上面所讲的“五力”,它与活着时修持的五力内容相同,只不过是顺序略有变动而已。


颂词的意思是:我们应于临终前,在自己的各种威仪中,贯彻这五种力的修持。


当一位修持此法门的补特伽罗罹患致命疾病的时候,首先要依靠善种力来修持。也就是将自己的一切资具受用供养给上师三宝等功德最大的福田,并且要对自己所供养的财物没有一点贪恋执著;


当我们身患绝症、已经没有生存希望时,应尽量在没死之前,将自己的所有财产处理妥当,比如供养给上师三宝等最大的福田,供养完后,还要对这些供养的财物和自己的亲友断除一切贪执,这就是善种力。


一般人在临死前都会留下遗嘱,安排自己的财产如何处理,针对这种做法,《毗奈耶经》曾呵斥道:“人死之后,财产就是活人之物,不归你所有了。既然你都离开了这个世界,哪里还会有你的财产?”


我们有些道友听了这个教言以后,偶尔生一点小病,马上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处理光,等一两天病全好了,自己又两袖清风,什么都没有了,而且借也借不到、买也没有钱,尽管有点儿麻烦,但发心还是挺好的(众笑)!


一个人在临死时,心念会非常强烈,倘若这时对现世的东西执著不舍、不肯放下,那么后果将极为悲惨。


《极乐愿文大疏》中就讲过,有个比丘临死时贪执自己的钵盂,结果来世转为了一条毒蛇,专门守护这个钵盂;有些孩童死前贪恋自己的玩具,来世也变成了毒蛇,缠着这个玩具不放。同样,如果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临死时贪著自己的某样东西,来世就很有可能变成三恶趣的一个众生,不仅无法解脱,而且还要感受无尽的痛苦。


所以,应在临死前这样思维:“现在我只剩下一口气了,贪执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即使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黄金,对我来说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也带不走其中的一分一厘……”如此反复思量,便不会对这些身外物产生贪念了。


当然,如果是暴死或横死的话,就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观想了;还有些人长年卧病在床,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临死时也没有心力观想。除了这两种特殊情况以外,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生存的希望,病痛折磨得也不是那么厉害,这时就应该依照这个教言中所讲的去行持。


经常有道友问:“我活着的时候修什么法?死的时候又该怎么办?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颇瓦?”其实,如果你们临死时能在我今天讲的这种境界中安住,即使不修颇瓦,所有的临终修法也都圆满了。


有些人临死时依靠净土宗的方法,有些人观修大圆满的窍诀,还有些人效仿禅宗的方式,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其关键都不能离开这里所讲的教言。这个教言不仅为大乘所公认,而且也是噶当派最具加持力的往生方法。



第二、要依靠发愿力来修持。即观想在上师三宝前行七支供,并至真至诚地一再祈求与发愿:“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让我在中阴以及未来的生生世世中,都能够修习两种菩提心,并加持我能遇到传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师!”


第二要依靠发愿力。


如果我们死时病得不是很严重,就应该观想上师三宝在自己的头顶,并且在其前作七支供积累资粮;倘若觉得修七支供实在太长,那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中七支供的简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如果连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么临死前只要有一口气,大家就千万不要忘了发愿。这时应该想:“死相已经现前了,我肯定会死的,但愿我在中阴时能够忆念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不要离开菩提心,并能值遇传授大乘教法的殊胜上师。”


这里的发愿一共有两个要点:一是愿我生生世世能修习两种菩提心,二是愿我生生世世不要离开大乘上师。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自己临死时有没有把握发这两种愿。以前曾得过《上师心滴》、《空行心滴》等大圆满法的人,死亡来时,也可以按照其中的窍诀进行观想。不管怎么样,一个人活的时间再长,百年之内也必定要离开人间,修行人与世间人的关键差别,就是看自己临死时能不能用上这些方法。


在“面对死亡”这方面,世间人与修行人的确不同,大名鼎鼎的人也不例外。以前我在一些文章中,曾提过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有信仰佛教的倾向,但真正衡量,他们却只停留于理论上的研究,而从来没有深入修持过,至于“菩提心”、“大圆满”等字眼,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对佛教的景仰,仅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除此以外,通过修行才能达到的佛法真谛,他们可谓一无所知。从一些传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得并不像生前那么精彩。


然而,对于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即使是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面对这种难题往往也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也许这正是修行人的超越之处吧!


敬摘录《修心七要》讲义



猜您还喜欢这些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