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5月17日——国际不再恐惧同性恋、跨性别和双性恋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简称IDAHOTB)。 


    这一天是为了纪念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同性恋从“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中删除,旨在帮助公众了解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也称LGBT)群体,尤其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学校和工作中所面临的歧视与暴力。同时,这一天也是为了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的友爱、尊重与包容。


    5月14日,我们发出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性少数和支持他们的朋友分享自己的个人故事、照片和视频。令人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的是,我们收到了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朋友的回应:吉林、山东、上海、广东、贵阳、四川、新加坡、多伦多、旧金山……


    他们中有同性恋、双性恋,也有异性恋,有男性、女性、跨性别,也有其他的性别。他们是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生、心理咨询师、学者、创业者、活动家、投资人、女权主义者……


    在美国旧金山生活的同志活动家Chas Nol也发来视频(见文末),并且在创立了美国第一个同志组织的活动家Harry Hay纪念碑前驻足,向我们传递跨越太平洋和跨越时区的爱。


    我们整理了21个投稿者的声音,在这里分享。

     

    世界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就像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灵魂契合最重要。
    当你真正遇到那个对的人,什么困难都不会是困难。不论是性别还是外在都无法定义自己,只有自己需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最重要。

    即使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尊重,这样即是最好。”


    ——灿灿,双性恋。二十岁的在读大学生,非常尊重LGBT群体,身边有很多关系非常不错的同性恋朋友。



    “我们既不同,也相同。
    不同的是文化和背景,是思想和观点,是专业领域,是生长环境。

    我希望我们相同的部分是我们都愿意善待这个世界,都愿意选择包容。


    ——Linson,来自厦门,目前在多伦多工作。天蝎座,喜欢看恐怖片,唱歌,做饭,健身,旅行和绿植。



    “我是一名异性恋,我可以说出我的性别和性倾向而不被人嘲笑、讽刺、排挤,我希望LGBT的朋友也能。
    无论他们处于什么地方,年龄是多大,性别是什么,都能自豪地做自己。每个人都有权利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多一些包容。

    君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李颖,异性恋。



    “性少数群体一直就在你的身边,多元和包容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Matt, 同性恋。一个试图进入媒体圈的理工男,希望做一些事情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真正异性恋的人是很少的,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而已。”


    ——拾酒,双性恋。



    “这个世界是需要多元的。
    就像物种越多元,这个世界才越美好一样。

    尝试去了解去接纳更多的不同,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也会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哦。”


    ——Maggie,泛性恋。90后,目前在上海工作。我从高二第一次知道有拉拉的时候就不排斥,反而很有兴趣。后看耽美,接触更多的性少数,也在无意中发现自己对女生也可以有性趣的时候才开始探索自己,最终定性自己为泛性恋。相比较对方的性别,我更在乎伴侣的性格,三观,和我的相处。



    (Francis的视频)

    “希望你也早日找到,

    属于你生命中的彩虹旗。”


    ——魏重政,双性恋



    坚持做自己,没必要妥协!


    “坚持做自己,没必要妥协!漠视他人的眼光,我们和你们一起去改变他们的思想!永远支持你们,加油!


    ——达诚,异性恋。一名高中生,对性学方面比较感兴趣,个人对性少数群体也比较了解。



    “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女孩子,不再为性别角色而困扰。性别认同很重要,上大学之后往往困惑自己的性别,我是男生还是女生,还是为了逃避男生的责任而选择做女生,还是从小一出生就认定自己是女生?无意中参加了一次亲友会活动,让我的困惑慢慢打开。原来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我并不孤单。我慢慢接纳自己,慢慢学会和另一个自己相处。我也渐渐明白我不是在选择做女生,而是原本的女生意识就是天生存在的。只不过到了大学,学业没有那么紧张后,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而已。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小伙伴,希望你们也能尽快解决自己的困惑,减少对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

    我想对跨性别者说:你并不孤单,有我们陪你。


    ——冯宝儿,跨性别,疑性恋



    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LGBT+……这不只是一些标签,这是千千万万活生生的人,也许就在你的身边,也许就是你的家人朋友,也许就是你自己。请用开放的心态去了解LGBT+,请用积极的心态去支持LGBT+。

    希望下一本性教育教材能够呈现跨性别。 


    ——欢喜,跨性别,泛性恋偏同性恋,心理学硕士和心理工作者。发起成立了跨儿心理小组,努力为跨儿及跨儿亲友提供服务,也努力让社会大众增加对跨性别的了解与支持。



    “双性恋不代表渣,会随便伤害你的感情。我们去发声,解释自己的双/泛性恋身份,不代表我们‘都想要’。而且有朋友已经有了很相爱的、彼此专一的伴侣。希望你们理解,这只是希望更多人看到我们。”


    ——鳄鱼,泛性恋。喜欢过各种男男女女但一直单身,很高兴自己是双性恋,感觉看到的风景和故事都变多了呢。



    “勇敢做自己,你们不是孤单一个人!我们一起共同发声,逐步争取平等与公正的权利,加油!”


    ——小西,对同性有情感和性欲,对异性有情感但无性欲。来自云贵交界处的一个阳光、幽默、思想开放、萌、天然呆憨的男森,同时又有些小害羞、小敏感、谨慎、感情细腻,单身贵族一枚。



    “双性恋或者泛性恋的处境,很多人不了解,以为我们是在困惑中,或者永远选边站。实际上,多元情欲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它也不会因为我们选择和什么人在一起、进入单一或多边关系而改变。对于双性恋和泛性恋者来说,最难过的是真实的自己,很难被大众,甚至最亲近的人认识和接纳。双性恋和泛性恋者的创伤,至今也没有被详细的记录和说明。

    在这个二元单一的世界,复杂的选项让人害怕。但是双性恋和泛性恋者的存在,是在提醒着我们,人的生活有多重的可能性,我们应该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活着,珍惜自己美丽的特质。


    ——Stephanie, 双性恋。国内r&B双性恋团体的联合创始人和执行主任Stephanie,目前在读性别研究博士项目,同时也是马克思女权主义播客《卡列班与女巫》的创始人兼主播。



    韦婷婷的视频)

    “祝福你拥有更多的勇气。

    让我们一起直面污名,奔向自由。”


    ——韦婷婷,双性恋,心理咨询师



    我从害怕变得越来越勇敢


    当我一次次正视我的内心时,我从害怕变得越来越勇敢。这个过程并不是顺利的,但很高兴自己能够不再愧疚,卸下了这沉重的包袱。我不特别,我也不是不同,我愿与自己好好地相处,我还有很多想做的事,也有很多没有经历的。我相信只要有所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

    感谢社群中温暖的同行,若你和我一样,愿你能爱自己,面对世界,勇敢地做自己。” 


    ——孙力,双性恋。



    “加油,总有一天会有光明的。”


    ——翔宇,同性恋。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符合周围男性的思想被骂过,打过,羞辱过……希望自己可以承受下去!



    “我们双的世界并不可怕,而且性少数也是和你们一样的人,我们只是多了一份和你们不一样的选择~要接受社会的多元化,这也会是一个趋势。

    尊重和接纳我们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羊羊,双性恋偏同性恋。



    爱真正回归到爱本身


    “我们是和你们一样的普通人,和你们一样爱着自己所爱的人。”


    ——ti,同性恋,一个普通的les。



    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希望大家能够不再以简单粗暴的标签定义性少数群体,当你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时候,可能就是你们不再本能地反感和开始能够接受我们的时候。

    我也相信终有一天曙光到来,爱真正回归到爱本身。


    ——Kwan,同性恋。出生于河南南部某小县城,喜欢男生的男大学生



    “我通过自己的情感经历学到的是,不管性倾向如何,一段关系就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已,能否长久幸福全靠两个人自己,性别、性向都是次要的。

    希望大家都能更流动,更自在,更宽容。”


    ——Pocket(右侧),我是一个双性恋,创业者,投资人,女权主义者。初高中时就意识到自己的双性恋性向,但直到两年多以前才找到了跟同性爱人在一起并结婚的勇气。目前超级幸福!



    “我们生下来就被社会文化和规范所定义和限制,被教育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女人,要做什么样的工作,爱什么样的人,谈什么样的恋爱,结什么样的婚,生什么样小孩。这些标准和规范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幸福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定义。

    当我们可以用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去接纳自己,也就可以去接纳他人,并且和这个世界和解。


    ——Francis,双性恋。从事心理咨询和研究工作,对世界和人心充满好奇,目前生活在美国旧金山。我希望找到生命中的光亮,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Chas Nol的视频)

    “最近5年来中国参与LGBTQ社群的活动和工作,是我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Chas Nol,同性恋,活动家,生活在美国旧金山





    今年的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有一个特别的主题:(Breaking the Silence)。我们希望成千上万的LGBTQ+人士能够打破沉默,勇敢发声,不再为真实的自己感到羞耻。


    在撰写文章时,作者曾感慨道:“看这些人发的照片和说的话,我不停地被感动。”感谢所有投稿者,你们的勇气、信心和笑容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如果你也想参与发声,有以下几种方式:1.转发推送到朋友圈,写上你想对那些恐同、恐双、恐跨的人说的话,或者对性少数群体的寄语,并发在评论区。让更多的人因为了解而接纳,而非因为无知而排斥,为创造多元、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1楼送coming out情侣款彩虹项链两条

    5楼送情侣款彩虹手链一对

    17楼送彩虹胸针两个

    2.关注微博@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转发、点赞、评论戳中你的发声图片,参与话题#517勇敢做自己#,分享你想对恐惧者、性少数群体说的话,或者任何相关感悟;3.点击“阅读原文”投稿,成为发声者,获取专属于你的发声图片;

    4.告诉你身边的人,5月17日是什么国际日?(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

    我们将在5月17日至5月24日于微博 @北师大儿童性教育 陆续发出为所有投稿者制作的发声图片(问卷征集结束时间为5月23日24点),等待你的声音。


    我们期待并相信——

    “终有一天曙光到来,爱真正回归到爱本身。”




    撰稿丨魏重政

    编辑丨罗方丹 刘文利

    制图丨张鉴如

    视频制作丨60% 陈木分

    排版丨那琳娜 Tenlossiby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往期文章 
    (点击图片或蓝字查看)
    生理
    生命诞生生殖器官/抠肚脐/月经
    自慰/憋尿/勃起性行为
    关系
    分床/恋母/隐私爱情婚姻与生育
    安全
    隐私部位丨性游戏父女/母子相处
    非意愿性关注儿童性侵害
    绘本中的性媒体的性
    儿童权利平等
    性发展
    0-6岁婴幼儿性发展婴幼儿性兴趣
    小学生性发展(一)/(二)/(三)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幼儿园性教育中小学性教育
    全面性教育儿童性教育及课程建设
    性教育九大误区
    读本课程
    读本动态“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在线课程
    “全面性教育”在线课程

    性别
    刻板印象生育与性别平等男性气质
    摇滚乐队与女性职场性骚扰
    LGBTQIA+
    拒绝恐同校园暴力与性少数Les超话
    出柜报告彩色的幸福与真实职场上的同性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