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穷人更爱买奢侈品?越穷越擅长浪费钱?

《增广贤文》之二百五十五有云:“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此语核心在于一“乍”,所谓勤劳致富,不是致富一定要勤劳,而是勤劳寓意一个不“乍”的过程,这一过程里,不在于能不能致富,但至少穷不了。假如一个社会勤劳不能致富或者维持正常的生活用度,这个社会肯定不正常。

多年以来,我一直秉持适度贫困,此可以让我的幸福感保鲜期延长,而不会对贫或富感到厌倦。

农耕文明最稳定的生活价值观,就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类似现在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对暴富具有道德的谴责性,同时对贫困具有怜悯性。谴责和怜悯,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航标,就是谴责什么、怜悯什么,用四十年时间所形成的谴责或怜悯的价值观,就是改开道德水平线的航标。

勤劳致富,但凡正常的社会,无论西方东方,什么制度什么国情,都是一个价值观的“共识标准”。而花四十年时间成功地使人们抛弃并遗忘“勤劳致富”,即导致所有的财富文明价值观无以自圆其说。从某种意义上,让一个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人致富本身,之不可靠是因为太过异想天开,因为这需要第一个人先富起来的路径,是不是遵循了勤劳致富以及勤劳致富所需要的机会平等。假如第一个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遵循或通过勤劳致富,而是属于机会和不择一切手段,等待他先富起来而带动的人,恐怕就只能越来越穷而先富起来的越来越富:强盗不可能告诉别人他剪径的经验,因为那意味着将自己的饭碗拱手相让。

暴穷和暴富都是赤贫,这是我的观点。因为穷凶极恶和富极奢欲,都是人性使然,特别是在一个没有“勤劳致富”约束的生存环境,暴穷是财务破产,暴富是精神破产,所以都是赤贫:没有什么操守可言,暴穷或暴富都是过街老鼠,暴穷者无能而被人驱赶,暴富者钱财来历不明而担心被人追索。

我不是很赞同“穷人更擅长浪费钱”这样一个所谓诺贝尔经济学奖用近二十年走访18个国家后发现的“奇特现象”。以我对是我生存国度的耳闻目睹,稍加思考的结论是,穷人或者富人是不是谁更擅长浪费钱,与是不是遵循了“勤劳致富”这一路径有关,但凡不是因为勤劳致富或穷或富者,都是不义行为。而这一“不义”,自始至终都处于极度不安全的生存环境里、或者此种“不义”恰恰是生存环境使然。


附:为什么穷人更喜欢买奢侈品?

糖总总(ID:clairetangmedia)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纳吉迪芙洛等三位学者,以表彰他们在贫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这次奖项结果和历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还是首次。而且,许多人其实持有有不同的意见,因为班纳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一样注重数学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随机田野试验。




几位科学家用了近20年的时间,深入非洲、东南亚等贫困地区(5大洲18个国家),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深入贫困本质。

不过这也说明,当代科学研究越来越侧重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我们更应该多读科学有营养的严肃内容。

班纳吉与迪弗洛有一本关于贫困经济学的代表作品:《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这本书已经被看做研究“贫穷”的巅峰之作,其实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过最近热了起来。书不厚,读起来也没有经济学的各种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读完,值得反思。

书里研究的问题比如:

为什么穷人吃不饱饭却还要看电视?

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

为什么穷人不注意健康和锻炼?

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说明一下,书中对穷人的定义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0.99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结论背后的洞察对自己生活的启发,而不是陷入无谓的生活水平之争。


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贫困陷阱”,主要是看资本的作用对于人们生产能力和贫困程度的影响,这里资本包括人们存的钱,获得的资助等等。



上图的横坐标是今天的收入,纵坐标是明天的收入。对角线是一条均衡线,上面的每个点代表今天的收入等于明天的收入。

班纳吉认为,实际的收入变化情况可能呈现出是另一条S形的线:

如果你有更多的资本,就可以采购原料、雇佣工人,扩大生产,明天就会比今天更有钱;即最初处于B1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高,就会移动到B2、B3点,最终到达Q点的富裕均衡点。

而如果一个人很贫穷,去掉了食品住房等支出,就没有钱进行生产劳动,明天就会比今天更穷。最初处于A1点,未来比现在收入更低,就会移动到A2、A3点,最终到达N点的贫穷均衡点。

这样,图中浅色“贫穷陷阱”范围内的人最终会变得越来越穷,深色“贫穷陷阱”范围的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富。

这样看,似乎只要给穷人资金去扩大生产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很明显,现实中各国政府的大规模补助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穷人还是很穷。

果壳的研究提出,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心中更符合实际情况模型,是这样的:



两个模型的区别是,模型的后半段都是一样的,争议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个模型,最穷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开销和生产成本后,也应该会变得越来越有钱,直到边际收益最终放缓而停止增长为止。

可是穷人为什么还是没有投入生产盈余来赚更多的钱?

几位学者在经过大量的随机田野试验(RCT)后,认为:

“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穷人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图源果壳(sheldon)


三位学者发现了不少浪费资源和无端开销的现象:

比如,非洲的农民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没钱去投入再生产,而是把很多积蓄用在购买电视机和葬礼上;要不就是因为不愿意给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后不得不花更多的钱治疗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是穷人更擅长浪费钱

即使赚到钱或者拿到钱都没有用,根本没有把获得的资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发展上,最终无法摆脱螺旋下滑的“贫穷陷阱”。


富裕能增加人的耐心

而贫穷让人丧失耐心


书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相当多的穷人虽然穷,相对而言在消费方面的支出并不比富人低,甚至还会更高。

这点我最近关于破产和存钱的文章都有提到,相信每个人自己都有浪费钱的体会。

现在信贷如此容易,说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

关键是很多人贷款之后并没有用于生产,而是去购买奢侈品:一部苹果手机、一个LV的包、或者办一场豪华的婚礼,一不小心被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一步步难以脱身。

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穷人为什么会对奢侈品有这么大的渴望呢?

《贫穷的本质》中提到,他们有一次去贫困的村子考察,发现许多儿童表现出营养不良的状况,但是许多家里都有电视机。

村子里的人说,他们会攒很久的钱,买一部电视机。

电视机并不能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况,但是吃得更健康却可以帮他们提高生产力。为什么宁可把钱用来买电视机,却不愿意花钱改善自己的营养状况呢?

村子里的人说:“因为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班纳吉认为,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

穷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质醇含量,并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冲动型决定。

因此,他们更需要频繁地释放压力。

而生存环境注定他们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压方式,因此只能在即时满足上去寻求高频低效的压力释放,比如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买一台电视机等等。



还有许多地区的穷人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爱面子。

比如为死去的亲人办特别豪华的葬礼,就能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点额外的钱,他们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这样,穷人更不容易延时满足,那些需要延迟回报的事物对穷人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储蓄,比如教育和学习,从认知和行动上对于穷人家庭来说都是很难去作出选择的。

也因此容易掉入一个几代贫困的死循环

可是,每一个人要存钱,就是需要不停的和自己的欲望斗争: 强制储蓄、戒烟、戒酒、戒糖,放弃一顿又一顿美食的诱惑,也要忍住不买电视机、手机、奢侈品等。

这样的状态下,穷人每天也面临比富人更很大的考验,因为过于稀缺,或者觉得自己过于稀缺,所以面临的诱惑其实更多,更容易浪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应付眼前。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必须警惕一种难以跳脱的“稀缺心态”:因为稀缺是一种让人越陷越深的泥潭,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忙于眼前的窘迫。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


三位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总结,关于导致穷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数个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正是: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将可以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不明白基础教育能够在未来产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输入的垃圾,输出的只能是垃圾,无论一个人多努力信息贫富和经济贫富是正相关的关系。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况远远好过穷人,这是因为穷人没有钱做体检,没有时间健身,也不觉得锻炼身体有什么用。

每年,全球有500万人在5岁之前就会夭折,绝大多数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穷人。

比如,许多家长对教育的观念不正确。他们认为供孩子读书就像买彩票,成绩好特别难,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资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数据显示,教育反而是一种稳健的长期投资,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资就会提高8%。

这才是为什么乔治·奥威尔说贫穷的本质是消灭一个人的未来。

大家发现没有?一个人关于钱的问题,背后是输入质量的问题,最终又都是人性的问题。

富人浪费钱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闻上挂失信被执行人的名人案例数不胜数。说明凭运气赚的钱,都能凭本事输光,贫困陷阱的曲线永远是动态的。

稍微有点理财常识都应该知道,个人现金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这两点:

对风险的把控。

对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钱,是主要是为了抵抗风险。没有这两点,一切生产、教育、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这个世界就是充满凶险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贫困陷阱,可惜学校不教给我们,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给我们,需要自己懂得如何保护自己。

而强制储蓄,千万不要理解为降低生活质量。

用阿尔法书院学习顾问Ion Buravcenco的话来说,降低生活质量反而容易让想要做的改变难以为继。正确的是应该寻找让自己又开心又能够坚持下去的方法。

花钱的前提是思考是否对自己长期真的有意义。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欢一件物品,适当地奖励自己无可厚非。

但试想,如果频繁地花钱为了得到某类物品,它对你而言是变得让人麻木了,还是让你幸福了呢?忍不住反复要去即时满足,不正是在花钱玩老虎机吗?


我真的需要买这件东西吗?

是即时满足还是延时满足?

我的这笔开销 ,是在让我往富裕均衡点去挪动,还是往贫穷均衡点挪动?

我是在给自己的未来投资,还是有因为单纯爱面子导致的消费?



从今天开始,每一笔开销,都要认真问自己。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

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


学者们最后得出的脱贫解决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听起来很鸡汤:

要改变人的信念。

可“信念”这个词实在是太大,很难让人马上开始行动。

心理的贫瘠,往往更难脱去。

但我们要往前走,就必须找到方法。

具体如何做?还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这里我再推荐另一本书,张彤禾的《Factory Girls》,大家可以结合《贫穷的本质》来读。

大家可以看到东莞这个城市如何成为中国快速发展城市的缩影。

如何因为现代中国制造业几千万的十几岁打工者而成为全球化的心脏,我国如何因为全球人民每天在用的苹果手机和 LV 包包,大家每天在点的快递拿的外卖,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乡流动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400块、每天工作16个小时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动对抗自己的处境的。



张彤禾(Leslie T. Chang),前《华尔街日报》驻北京记者,在中国生活了十年。她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丈夫彼得·海斯勒(何伟)同样以描写当代中国的非虚构作品而闻名。

张彤禾说过,刚开始去东莞采访的第一年,其实觉得心理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和这些工人有什么可以聊的呢?结果她发现自己想错了。

这些女孩子给张彤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无比希望得到教育机会:

我震惊的是她们最想要的不是钱,而是教育和学习机会,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很穷的背景,父母也都没有文化。

这些年轻的小女孩非常聪明,有趣,勇敢而大方,存很多钱去上英语课,上计算机课,为了找更好的工作。她们教会了我很多,关于工厂,关于中国,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这些女孩当然有很多理由去沉迷贫困陷阱,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毕竟,有太多外部环境因素让她们找借口了。

放弃和堕落,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这些打工女孩,她们穷吗?我觉得一点都不。

真正穷,穷是的斗志。

去拼,也不指花光口袋里的钱去赌一把。

而是,去拼上自己100%的斗志,远离那些对自己未来不重要的干扰。

这里我不是想用这些女孩子的故事来激励大家。

而是想说明,在选择自己的路并且勇敢走下去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样。

不能让别人,消灭自己的未来。

不能让别人,成为自己不走下去的借口。

离开自己原来的环境,就是离开自己的出厂设置。

还好之后如何设置,我们都可以自己决定。


-END-






近文闲阅:

2020,扯着蛋蛋过年

AI如此强大:首次实现人工智能快速,准确模拟三维宇宙

一个被蝼蚁踩在脚下的超级巨国!

这才是中美两国的根本不同——一个层层向上负责,一个层层向下负责

2020,扯着蛋蛋过年

以应用定义未来工业,智造艺术即是产品表现力

2019,世界开始裸泳!

扯蛋的人都有一颗玻璃心

被骗100年,大清到底怎样亡的?

有什么可以掩盖这悲凉的现实

996+251+404的华为方程式,得出了什么样的中国管理现实?

华为的“品相”与李洪元的“人品”

假如华为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会

在任正非与李洪元之间,我为什么选择李洪元

饶毅的举报,能撼动这个“学术圈”吗?

人类文明的“一缕残魂”:回不去的中国文化

含而不露的智慧

【往事】当年孔丹倡议废除高考给毛主席的一封信

欧洲衰落的根本原因

刘瑜:我认识大量平庸得令人发指的文科博士

圆明园大姐

人是什么:中、西、印 思想的不同向路

王石的整容和潘石屹的顿悟 

国家与一个人的安全感有多重要

大多数人理解的“法治”,其实都是“人治”

中国经济学为什么距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一旦住进神剧,所有的生活都成了笑话  

一头雾水的现实里,有多少人在假装清醒

回不去的中国

在一个只有“什么”而没有“为什么”的年代

我有一招救香港,不知道李嘉诚先生干不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